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08:5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經氣在經絡體系中的位置</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經與絡既是人身各種溝通聯絡體系之總稱,則流行和運轉在這些體系中的不同物質,古人也

就統稱之為經氣,如血液是血管內的經氣,淋巴液是淋巴管內的經氣,電傳導是神經係的經氣。

</STRONG></P>
<P><BR><STRONG>故《靈樞?經水》有「各調其經氣」之說。 </STRONG></P>
<P><BR><STRONG>這是屬於廣義的經氣。 </STRONG></P>
<P><BR><STRONG>而運行在經絡體系內的物質,這就是我們所要認識的狹義的經氣。 </STRONG></P>
<P><BR><STRONG>既然花了40年時間在軌跡上得不出總論,不妨對運行在軌跡上的特有物質作出一番探索,

也可從中得到啟示與佐證。 </STRONG></P>
<P><BR><STRONG>更何況古人是用流注說明經氣的活動狀況,今人也是想從經氣感傳的軌跡上來尋求軌跡的真

實存在呢! </STRONG></P>
<P><BR><STRONG>可見經氣在經絡體系中的位置和性質。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09:0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經氣研究的課題內容</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經氣的存在和出現,自然和經絡一樣,也有生理與自然的經氣、病理與誘發出的經氣之分。

</STRONG></P>
<P><BR><STRONG>在生理與自然的經氣方面,如何才能把不被感知的經氣及其運行軌跡,由隱性變為顯性,闡

明經氣軌跡與周身各個組織與器官的網路關係; </STRONG></P>
<P><BR><STRONG>不同器官其經氣有無異同,以及經氣本質及其產生的物質基礎。 </STRONG></P>
<P><BR><STRONG>這就是研究工作的一大難題。 </STRONG></P>
<P><BR><STRONG>已如前述,在人體表面不論對某一部位採用何種刺激物與刺激方式,都不是研究生理經絡與

經氣的手段,都是走不通的死胡同。 </STRONG></P>
<P><BR><STRONG>至於採用何種方式與手段,是一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也可能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

</STRONG></P>
<P><BR><STRONG>在病理與誘發的經氣方面,在目前對人體表面所應用的各種刺激物與刺激方式,均可擇宜選

用。 </STRONG></P>
<P><BR><STRONG>闡明自然經氣與誘發經氣的異同,在病理情況下誘發出的經氣是如何疏通經脈管道而發揮其

功能,以及趨病性的產生機制等,這可能比研究生理經氣要容易些,但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STRONG></P>
<P><BR><STRONG>綜上所述,可見經氣流注是人體內部能量發放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體功能的動態表現。

</STRONG></P>
<P><BR><STRONG>我們不能說經絡實質就是經氣,但經氣則是經絡實質的一個具體內容。 </STRONG></P>
<P><BR><STRONG>離開經氣根本無經絡體系可言,通過對經氣的研究,可以使我們研究人體的動態平衡向前邁

出一大步,走出動與靜不分,死與活不辨的困境,使東方醫學永遠屹立於世界醫林。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09:1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五、立足根本認識針灸目前對針灸學說及其功

效的理解</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是家自成書,人自為說,雖可言之成理,也可順理成章,但對針灸這門特有學科在中醫學說

中的地位與特點則涉及不多或是並未重點突出,這就忽視了針灸的學說與功效是和中醫的認識論與方法論這種

根本關係。 </STRONG></P>
<P><BR><STRONG>中醫的認識論和由此所產生的方法論是中醫各科與治療方法的基礎,只有認識正確,才能方

法合理,這是任何學科與科研專案必須遵循的前提。 </STRONG></P>
<P><BR><STRONG>作為東方瑰寶的中醫學,在理論體系上有其自己的認識論,在治療手段上更有自己的方法論

,針灸學說與功效,是在中醫認識論基礎上所產生的具體產物。 </STRONG></P>
<P><BR><STRONG>而方法論則是認識論的具體應用。 </STRONG></P>
<P><BR><STRONG>因此要對針灸作用以及經絡學說的理解與探討,首先應該在中醫的認識論與方法論中尋求答

案。 </STRONG></P>
<P><BR><STRONG>至於用西醫學說與觀點所作出的解說,乃是針灸作用的另一個側面,是不能同針灸學說的根

本同日而語的。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09:2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一)針灸功效是以陰陽學說為核心</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陰陽平衡是以雙相調節為憑證:人體是陰陽對立的統一整體,不論是生理機能的發揮與

病理過程的衍變,都是處於陰陽轉化和矛盾對立的運動過程之中,故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陰陽失調

的結果。 </STRONG></P>
<P><BR><STRONG>《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強調「治病必求於本」,就是指本於陰陽。 </STRONG></P>
<P><BR><STRONG>因此不論用什麼手段和方法,都是以恢復陰陽平衡為目的。 </STRONG></P>
<P><BR><STRONG>《靈樞?根結》所說的「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就是指明針灸作用的最大特點,所謂針

灸作用的「雙相調節」,就是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STRONG></P>
<P><BR><STRONG>針灸的作用其所以能異病同治與百病皆治,道理即在於此。 </STRONG></P>
<P><BR><STRONG>有餘可瀉,不足可補,這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有餘為亢盛屬陽,不足為衰竭屬陰,陰陽

平衡,健康自可恢復,這就是中醫理論的正確與針灸療法平凡而偉大之處。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09:3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陰陽平衡在針灸取穴上的體現</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在針灸臨床上左右互取,以及前後上下的顛倒取穴法,也必須根據陰陽學說才能理解。

</STRONG></P>
<P><BR><STRONG>這在中醫理論上就是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陰陽互引法,在這一原則的指引下,就可有許多

靈活多變的取穴與配穴法,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左側病而在右側選穴,右側病亦可在左側選穴,從腰以上屬

天之陽,從腰以下屬地之陰,上半身病可在下半身選穴,下半身病亦可在上半身選穴。 </STRONG></P>
<P><BR><STRONG>腰背為陽,胸腹為陰,前後互取,更為常用。 </STRONG></P>
<P><BR><STRONG>又如白晝為陽。 </STRONG></P>
<P><BR><STRONG>黑夜為陰,在白天或夜間定時發作的疾病,而於晝夜相反的時間選穴施治,也是陰陽互相法

則的運用。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09:4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陰陽現象在針與灸的手法上均可顯示

</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再以針刺手法來說,也是和陰陽學說分不開的,針刺的作用如能得到充分發揮,是通過手法

的補瀉才能顯示,手法操作的名稱雖多,如通過分解,不外是互相對待的兩個方面,沒有出就沒有入;

</STRONG></P>
<P><BR><STRONG>沒有提就沒有插; </STRONG></P>
<P><BR><STRONG>沒有左也沒有右。 </STRONG></P>
<P><BR><STRONG>他如多少、深淺、內外都是如此。 </STRONG></P>
<P><BR><STRONG>沒有這些相反的矛盾手法,就不能起到矛盾轉化的治療作用,故針刺手法本身和作用過程,

也就是矛盾對立和陰陽轉化的過程,而針刺的補瀉作用,就是要求通過矛盾的手法運動,以求達到針下涼熱的

陰陽反應,由此才能使平衡陰陽的治療效果,進一步得到發揮。 </STRONG></P>
<P><BR><STRONG>針效是如此,而灸效也不例外,《靈樞?背腧》以急火為瀉與慢火為補之說,由於不能立即出

現反應而找不出明顯佐證,似乎是屬於玄虛,但是如果應用周氏所獨創的意念運針補瀉手法(見後述)熱感自

不必言,涼感也能出現。 </STRONG></P>
<P><BR><STRONG>這說來可能是十分荒唐,聽來也可認為是荒誕,在艾火烤灼的情況下,焉能出現涼感?

</STRONG></P>
<P><BR><STRONG>如果手持艾卷,如同持針,充分運用意念,再用手勢相配合,就可出現如同針刺涼瀉反應。

</STRONG></P>
<P><BR><STRONG>當艾火將接觸皮膚時,即著意在穴上引病氣外出,同時指腕外揚,連續不斷,則穴上與病處

均能出現涼感。 </STRONG></P>
<P><BR><STRONG>補法則是手持艾條,不斷著意用力向內推送。 </STRONG></P>
<P><BR><STRONG>則感傳作用更易出現。 </STRONG></P>
<P><BR><STRONG>如果說這是氣功,但又不是氣功,不是氣功又與氣功十分相近。 </STRONG></P>
<P><BR><STRONG>這種方法周氏不是出自師傳,是他觸類旁通的特有心得,也是古今中外針灸文獻上從未見有

記載的事。 </STRONG></P>
<P><BR><STRONG>可見針灸這門學問是如何博大而淵深! </STRONG></P>
<P><BR><STRONG>人體的秘奧決不是機械唯物者所能理解與說得清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09:5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二)針灸功效是以五行學說為基礎</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五行學說是以建立良性迴圈打斷惡性循環為目的:五行體系是中醫陰陽學說中的一個重

要內容,以之作為對臟腑功能的劃分,及對生理與病理變化的概括,這不僅是灸針學說的基礎,而且更能從灸

針作用中得到證明,所謂五行相生就是良性迴圈,相克就是惡性循環,人體內部各種資訊通路(包括經絡體系

在內)在生理情況下就是互相聯繫與溝通的良性迴圈,在病理情況下,就是彼此推移與相克的惡性循環。

</STRONG></P>
<P><BR><STRONG>灸和針的作用就是在人體內部的資訊通路上,選擇相應的部位,以這種特定因數,促使其發

生特定的感應,使良性迴圈得以恢復和鞏固,惡性循環得以遮斷和阻滯,從而達到防病與治病的效果。

</STRONG></P>
<P><BR><STRONG>中醫治則之「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理論,就是打斷惡性循環的一種手段。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10:0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神轉不回,回則不轉</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是五行學說的濃縮和昇華:在《內經》上有「神轉不回,回則不轉」的明文,這是對人身生

理機能與病理衍變的高度概括,也正是對五行系統與對祝由治病「移精變氣」的注解和說明。 </STRONG></P>
<P><BR><STRONG>順序為轉,倒退為回。 </STRONG></P>
<P><BR><STRONG>人身機能的氣血運行,只能順序向前,決不能倒退向後。 </STRONG></P>
<P><BR><STRONG>向前就是相生的良性迴圈,倒退就是相克的惡性循環,如果惡性循環一經出現和形成則人身

的氣血運行也就不能正常地運轉了。 </STRONG></P>
<P><BR><STRONG>目前還有人攻擊五行學說是玄虛、不科學。 </STRONG></P>
<P><BR><STRONG>試問這種高度概括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學說見解是真的不科學嗎! </STRONG></P>
<P><BR><STRONG>3.五行學說在針灸臨床上的應用和證明:宇宙和人身都是一種因果推移的轉化鏈,五行則

是在這個轉化鏈上不同階段和不同環節的標誌和符號。 </STRONG></P>
<P><BR><STRONG>在承擔疾病的人體說來是一個因果轉化鏈,而在致病的各種因素特以各種致病微生物來說,

也是一個因果轉化鏈。 </STRONG></P>
<P><BR><STRONG>因此不論是改變病人自身或是改變致病因數的因果轉化關係,都是一種治病與防病的重要環

節。 </STRONG></P>
<P><BR><STRONG>特別典型的以瘧疾來說,瘧原蟲的生活週期也是一種因果轉化的關係,如果在瘧原蟲的轉化

週期中,打斷其一環,則瘧疾的週期發作自然就被制止。 </STRONG></P>
<P><BR><STRONG>用針灸治療的道理,就是激起人身內部環境的變化,改變瘧原蟲的寄生環境,因而達到截瘧

的目的。 </STRONG></P>
<P><BR><STRONG>其他可以例推。 </STRONG></P>
<P><BR><STRONG>周氏應用灸法治療屬於病毒為患的流行性出血熱,也是運用五行學說的理論打斷惡性循環所

收到的效果。 </STRONG></P>
<P><BR><STRONG>可見陰陽五行的學說見解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10:1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三)針灸功效是以調和氣血為關鍵</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氣血不和是病理變化的普遍機制:氣血是中醫陰陽學說中的一個具體內容,中醫對生理

,病理的理解與治療方案的擬定,莫不以之作為指導與依歸。 </STRONG></P>
<P><BR><STRONG>近代對各種病理變化的研究,早已表明,各種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都是由某種組織或器官的

三種基本改變所引起的,即代謝改變,機能改變和形態結構改變,而機能與代謝這兩種改變,又必然導致其在

組織形態上發生異常,而血液的供應和通道也將隨之而發生改變,因之不論三者之間是孰先孰後,都是以氣—

——代謝和機能,血———正常的血液供應這兩大基本因素的改變為轉移。 </STRONG></P>
<P><BR><STRONG>故《素問?調經論》曰:「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STRONG></P>
<P><BR><STRONG>《至真要大論》曰:「調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致和平。 </STRONG></P>
<P><BR><STRONG>可見中醫對「氣血不和」病理機制的認識,以及對解決這種機制的相應措施,不但與近代才

被闡明過的三項病理機制相符合,而且更能包括這三項基本變化於其中,這不能不令人嘆服! </STRONG></P>
<P><BR><STRONG>2.針灸調和氣血是以異病同治為突出表現:針與灸的治療作用,早已一致公認其具有調整

內部環境,增強抗病能力,使已經發生障礙的各個組織與器官的功能得到提高和恢復,促進其血流與淋巴流的

重新活動,帶走有害物質使之無害,使人體基本物質的供應和細胞代謝恢復平衡狀態,這和中醫所說的「調和

氣血」基本是一致的。 </STRONG></P>
<P><BR><STRONG>生理機能的提高,血液供應的改善,這兩者乃是治癒疾病的重要環節,和在治療學上具有普

遍意義的客觀規律,因此針灸功效就可百病皆治與異病同治,而調和氣血的作用,也就為陰陽學說提供更好的

印證和說明。 </STRONG></P>
<P><BR><STRONG>由此也可見到針灸調和氣血的功效,是以治人為主要手段,而與西醫針對病原的治療方法存

在著根本的懸殊。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10:2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針灸調和氣血可從對症治療中得到證明

</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臨床治療學,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歷來就分為治病與治症兩大方面,治病就是針對致病因

數進行控制與撲滅,這就是西醫所奉行的準則。 </STRONG></P>
<P><BR><STRONG>而治症就是根據在發病過程中的某種見症,給以緩解和消除。 </STRONG></P>
<P><BR><STRONG>這被認為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拙劣手段,恰恰相反,針灸的治療作用,就是以對症治療

這種「拙劣」手段見長。 </STRONG></P>
<P><BR><STRONG>中西醫對症治療的主要區別,就是在於西醫的對症治療,是用強有力的手段針對某種症狀進

行抑制,而對疾病本身並無多大作用。 </STRONG></P>
<P><BR><STRONG>而中醫的對症治療則是以調和氣血提高全身機能為前提,從而達到減輕與消除症狀的目的。

</STRONG></P>
<P><BR><STRONG>也就是說在解除症狀的同時,對疾病本身還具有治療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因此不論是虛寒與實熱之腹痛均可取用三里,不論是外感與內外之咳嗽,均可取用肺俞,不

論是肝陽上亢與腎陰不足之頭眩耳鳴,均可上取風池下取湧泉,不論是下元虧損與風寒侵襲之腰痛,均可前取

陰交後取腎俞。 </STRONG></P>
<P><BR><STRONG>有某病即可選某穴,而某穴也並不是單主某病,同是在調和氣血的基礎上,所達到異病同治

的目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10:4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四)針灸功效是以天人相合為說明人與天地

相應</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也是中醫認識論的一個主要內容,人與周圍環境是一種互相感應的整體

,因而周圍環境的週期性變化,自然就會影響到人身內部器官的各種週期性活動,「臟氣法時」的理論體系與

治療方法,不論是在古代與現代,都有著不可動搖的確定地位。 </STRONG></P>
<P><BR><STRONG>時間針灸學中的子午流注針法,就是在天人相合的思想指導下運用乾支學說的具體產物。

</STRONG></P>
<P><BR><STRONG>而在一些定時發作的病症,如運用臟氣法時的理論推理選穴,也可獲得意外的效果。

</STRONG></P>
<P><BR><STRONG>例如晨咳的患者,日出為春,春屬肝,可以推理為木旺侮金,實瀉其子,火為木子,可以在

手少陰經選穴施治,也可滋水涵木,在足少陰經選穴施治。 </STRONG></P>
<P><BR><STRONG>又如日晡腹脹,日晡為秋,秋屬肺,可以推理為金氣不收,可以在手太陰,或配合足太陰經

選穴施治,總之湯液或是針灸功效的發揮,天人相合的學說見解與應用,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10:5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五)針灸功效</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是以局部與整體相結合人身是由許多局部所組成的整體,而在整體關係當中又寓存著許多的

局部,每一局部都是建築在整體關係之上的。 </STRONG></P>
<P><BR><STRONG>在生理上局部作用的發揮,必須有賴於全身機能的協作,每一局部與全身其他相應的組織或

器官,都可保持著一種息息相關與脈脈相通的明顯或潛在關係。 </STRONG></P>
<P><BR><STRONG>所以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都是全身變化的一種表現,也是全身變化的一種反應,全身的反

應和變化,每能導致局部的機能障礙和失調,而局部的機能障礙和失調,也能引起全身的變化和障礙,因此在

治療方法上,更可以從整體關係中影響和作用於局部,反之更可從局部關係當中,以影響和作用於整體。

</STRONG></P>
<P><BR><STRONG>局部病症如採用藥物內服治療,這就是從整體以影響局部,整體病症如採用局部外用治療,

特別是針灸治療就是從局部以影響整體。 </STRONG></P>
<P><BR><STRONG>可見局部與整體的治則是統一的,內治與外治的區分也是相對的。 </STRONG></P>
<P><BR><STRONG>「生物全息論」的出現,對針與灸的作用部位與每一部位共同與不同特點,開拓了廣闊的園

地。 </STRONG></P>
<P><BR><STRONG>諸如耳針、鼻針、眼針、舌針、手針、腕踝針以及腳針等等,均可由全息的觀點作出說明。

</STRONG></P>
<P><BR><STRONG>而對傳統的循經取穴針灸法,更是一種新的佐證與新的補充,值得注意與重視。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11:0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六)針灸功效是屬於生物物理學範疇</FONT>

】 </FONT></STRONG></P>
<P><BR><STRONG>1.針灸作用本身就是屬於物理刺激:物理療法在天然與人工的兩大類別中,品類繁多,但

都是運用特有的物理作用引起生物物理反應所產生的效果,針與灸自然是屬於人工的物理療法之一。

</STRONG></P>
<P><BR><STRONG>許多物理作用,都能使組織溫度升高,發生電荷,電位,細胞通透性,膠體狀態,酸鹼度,

酶系統,分子結構,生化性質與生理功能等多方面的變化,形成生物活性物質如組織胺或類組織胺,乙醯膽鹼

,以及某些物質代謝產物及內泌素等,從而提高機體調整能力和免疫機制,有利於病理過程向正常方向轉化,

促使疾病的好轉和痊癒。 </STRONG></P>
<P><BR><STRONG>這些都為針灸療法所共有。 </STRONG></P>
<P><BR><STRONG>要想能達到物理治療的作用,就需要有一套科學方法,例如應用方式、劑量、時間以及部位

等,都需要加以考究,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這又完全與針灸療法的治則相符合。 </STRONG></P>
<P><BR><STRONG>可見針灸的作用與效果,更為其本身所特有,也為他種物理療法所共有。 </STRONG></P>
<P><BR><STRONG>因為針灸作用本身就是屬於物理刺激。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15:4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循經感傳與神經反射同是屬於生物的物理

反應</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物理治療的效果,西醫的觀點是十分重視神經反射與體液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在體液方面的意義與功效,中醫的「經水」學說,已經有著類似和相近的內容,而神經反射

學說,則與中醫的「循經感傳」形成鮮明的對比和對立。 </STRONG></P>
<P><BR><STRONG>兩者既是彼此抗衡,也是互相印證。 </STRONG></P>
<P><BR><STRONG>是人體接受外來刺激同時存在和互相協調的兩種方式和途徑,神經體系決不能脫離其周圍環

境與依存的條件而孤立地發揮其反射機制,而循經感傳也不能在神經麻木的肢體上為患者自身所感知或被測出

,從神經論的角度說,反射是物理療法的主要作用機制,從經絡學說角度說,感傳是針灸療法的中心環節。

</STRONG></P>
<P><BR><STRONG>感傳現象,完全是屬於生物的物理反應,是在物理作用的定點刺激下局部能量蓄積至一定程

度時,即可沿著固有的和有病理因素參與的某些或某種特有的聯絡體系運轉和向病處運行,而發揮與神經反射

相協調的治療作用,是兩位一體不可分割。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15:5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物理作用能提高免疫機制</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可能與促進干擾素的形成有關:干擾素是脊椎動物的細胞中普遍存在的具有高度生物學活性

調節的細胞免疫功能的重要物質,它和免疫系統關係密切,能抑制病毒在細胞內復製,其重要性並不亞於免疫

系統。 </STRONG></P>
<P><BR><STRONG>具有廣譜性即幾乎對所有病毒均具有抑製作用,而又具有選擇性,即僅作用於異常細胞,對

正常細胞作用很小。 </STRONG></P>
<P><BR><STRONG>在生理狀態下動物細胞干擾素的基因是處於靜止狀態的,只有受到一定刺激後,基因才開始

活動,誘生干擾素,而誘生干擾素的物質,種類很多,統稱為干擾素誘生劑。 </STRONG></P>
<P><BR><STRONG>在針或灸的作用下,所產生的效果與干擾素的功用是十分相近的,特別是干擾素並不是直接

地撲滅病毒,而是通過細胞的基因產生另一些蛋白質,來發揮效能,這與針灸能間接撲滅細菌與病毒的作用更

加符合。 </STRONG></P>
<P><BR><STRONG>這可能就是人體在接受針與灸的作用下,就如同是干擾素的誘生劑,當細胞干擾素的基因被

啟動,干擾素產生以後,治療效果也就得以顯示。 </STRONG></P>
<P><BR><STRONG>這種設想自然是一種推理,缺乏實驗資料的證明,但也不失為「實驗針灸學」的一個新的探

索內容。 </STRONG></P>
<P><BR><STRONG>其他物理療法所產生的效果,也可由此尋求解答。 </STRONG></P>
<P><BR><STRONG>綜上所述,可見針灸的作用機理是更博大而又復雜,這就使我們在認識與理解時,往往是注

意了這一面而又忽視了那一面,因而就沒有一種學說能代替其他學說,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包羅其他學說,難免

就各執一詞,各成一說。 </STRONG></P>
<P><BR><STRONG>至於如何方能把這些復雜機理用來指導臨床實踐,周氏曾經這樣說過:「只有全面理解,才

能重點應用,如果不能有選擇地重點應用,就不能發揮針灸的最大作用。 </STRONG></P>
<P><BR><STRONG>事實正是如此,針與灸的選穴選法,是因地,因時,因人,因病而各有不同,是沒有一種固

定模式和程式的。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16:0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六、針砭異源持之有據物體之細長堅挺者曰針

</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石之鋒利可出血者曰砭,兩者同在中醫治療學的發展過程中居於重要地位。 </STRONG></P>
<P><BR><STRONG>但針與砭的關係,在目前許多針灸文獻與教科書中,均已公認為砭是針的前身,即先有砭而

後才發展成為針,並以出土之石質針狀物(石、石針)作為憑證。 </STRONG></P>
<P><BR><STRONG>這已是深入人心,不可更動。 </STRONG></P>
<P><BR><STRONG>周氏灼見真知,引經據典,指出砭與針是各有淵源,不能混淆。 </STRONG></P>
<P><BR><STRONG>特列舉其見地如下,以正視聽。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16:1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一)從字形的衍變與取義說明砭與針的各自

淵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針的字形衍變與起源:針是的俗字,而又是從箴衍進而來的,箴從竹從咸,《易?雜

卦》:「鹹,速也。 </STRONG></P>
<P><BR><STRONG>《說文》:「箴,綴衣箴也。 </STRONG></P>
<P><BR><STRONG>人類的活動必然是先與竹木打交道開始的,竹木之筋堅韌,人與物被刺則入之甚速,故可用

以連綴,在發現其能綴物與傷人的同時也有消除病痛的另一作用。 </STRONG></P>
<P><BR><STRONG>所以諫誡之言,至今仍稱為「箴言」。 </STRONG></P>
<P><BR><STRONG>可以想見,必然是先有竹木之箴,在冶金術發明以後,才進步為金屬之,再由簡化為針

。 </STRONG></P>
<P><BR><STRONG>故用針治病,必然是先由竹木傷人而產生的。 </STRONG></P>
<P><BR><STRONG>「箴言」一詞,最初是出於《尚書?盤庚》:「猶須顧於箴言。 </STRONG></P>
<P><BR><STRONG>《左傳?宣十二年》亦有「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不語。 </STRONG></P>
<P><BR><STRONG>《尚書》是現存最早的上古時典章文獻的彙編,相傳曾經孔子的編選,可見在殷商時期雖然

金屬物已經出現,金屬針必然已經得到應用,但是用「箴」來治病可能還在沿用,或是仍存於人們的心目中,

所以才把用語言規勸譬作用箴治病,以至一直沿用到後世,而有許多用「箴」命名的告誡與勸世的文章。

</STRONG></P>
<P><BR><STRONG>這是「針」來源於箴的有力佐證。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16:2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砭的取義及與石的關係</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人類在茹毛飲血之世,投擲石塊當是獵取食物的重要手段。 </STRONG></P>
<P><BR><STRONG>砭從石從乏,《說文》引《左傳》曰:「反正為乏」。 </STRONG></P>
<P><BR><STRONG>因為在篆文上,乏是反寫的「正」字。 </STRONG></P>
<P><BR><STRONG>段注曰:「受矢者曰正,拒矢者曰乏。 </STRONG></P>
<P><BR><STRONG>所謂受矢,就是為矢石所中,拒矢就避開矢石的投擊,故砭也是石矢之意,人為稅利的砭石

所傷,破皮出血,也就發現到能用以解除病痛。 </STRONG></P>
<P><BR><STRONG>這當是用砭石治病的由來。 </STRONG></P>
<P><BR><STRONG>在《內經》上常稱為石或石,是可刺之錐,而石之名必然是在冶金術出現以後,所以

才用鋒利的金屬物來代替粗糙的石塊,是砭的後期名稱,是與已經出現的針互相對待而言的,也標誌著在這

一時期內,針與砭還是同時並用的,用砭治病還未被人們遺忘。 </STRONG></P>
<P><BR><STRONG>故《素問?湯液醪醴論》曰:「石針艾治其外也。 </STRONG></P>
<P><BR><STRONG>這也是針砭異源的一個有力的佐證。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16:3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二)從《內經》許多章節及史籍中說明針與

砭的彼此區別</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針砭異源首先應該從《素問?異法方宜論》為憑證:論中明確指出不同的醫療方法與手段

,是分別先從不同地區產生,而後才逐步交流匯合得到推廣的,故砭石是從東方來,毒藥從西方來,微針從南

方來,灸從北方來,導引按蹺從中夾來。 </STRONG></P>
<P><BR><STRONG>《山海經?東山經》:「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 </STRONG></P>
<P><BR><STRONG>郭璞注曰:「可以為砭石,治癰腫者」。 </STRONG></P>
<P><BR><STRONG>可見砭石之石是一種特有堅硬的石,以產自東方的高氏之山為佳。 </STRONG></P>
<P><BR><STRONG>與《素問》的說法是一致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4:16:5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針砭並用是貫穿在《內經》的全書之中

</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針與砭的來源既是各不相同,其用途當然也就不能一致。 </STRONG></P>
<P><BR><STRONG>由於針體細長,可以深刺入肉而不易出血,而砭石則是形體粗大,只能用於淺刺出血,也可

以說砭是古代用以放血排膿的專用工具,或者說砭是「刀」的前身,可能較為確切。 </STRONG></P>
<P><BR><STRONG>出土的古代石針,是屬於石的範圍,與竹木之箴及金屬之均是不能相比的。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古代金石並用的有關論述,在《內經》中比比皆是。 </STRONG></P>
<P><BR><STRONG>如《素問?病能論》曰:「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STRONG></P>
<P><BR><STRONG>曰:此同名異等者也。 </STRONG></P>
<P><BR><STRONG>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開除去之。 </STRONG></P>
<P><BR><STRONG>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身體羸瘦者,無用石也。

</STRONG></P>
<P><BR><STRONG>《疏五過論》曰:「刺灸砭石,毒藥所主。 </STRONG></P>
<P><BR><STRONG>《示從容論》曰:「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當投毒藥,刺灸、砭石、湯液,

或已或不已願聞其解……。 </STRONG></P>
<P><BR><STRONG>《靈樞?癰疽》謂癰發於腑下,赤堅者治之以砭石,發於膝,色不變堅如石者,不可用石,石

之則死。 </STRONG></P>
<P><BR><STRONG>在《素問?徵四失論》上列妄用砭石為一失,說明砭法是一種出血較多的治法,在古代應用已

很謹慎。 </STRONG></P>
<P><BR><STRONG>這些都是把砭石與針各自分開對待,可見其是兩位而非一體。 </STRONG></P>
<P><BR><STRONG>又如《素問?五藏別論》曰:「惡於石者不可與言至巧。 </STRONG></P>
<P><BR><STRONG>《五藏生成篇》曰:「石緣而去之。 </STRONG></P>
<P><BR><STRONG>《移精變氣論》曰:「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 </STRONG></P>
<P><BR><STRONG>《湯液醪醴論》曰:「針石之道也……針石不能治。 </STRONG></P>
<P><BR><STRONG>《血氣形志論》曰:「病生於內,治之以針石。 </STRONG></P>
<P><BR><STRONG>《通評虛實論》曰:「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 </STRONG></P>
<P><BR><STRONG>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 </STRONG></P>
<P><BR><STRONG>還有《靈樞?論痛》所云耐針石之痛與不耐針石之痛等。 </STRONG></P>
<P><BR><STRONG>這些都是以針石並稱,以同等的地位合併對待,因而易被誤認針石為一物。 </STRONG></P>
<P><BR><STRONG>又如《漢書?藝文志?醫經》中說:「用度箴石湯火之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

</STRONG></P>
<P><BR><STRONG>顏注曰:「箴所以刺病也,石謂砭石,即石箴也。 </STRONG></P>
<P><BR><STRONG>古者攻病則有砭,今其術絕矣。 </STRONG></P>
<P><BR><STRONG>《說文》:「砭,以石刺病也。 </STRONG></P>
<P><BR><STRONG>段注:「按此篇(指《異法方宜論》)以東方砭石與九針並論,知古金石並用也,而後世乃

趨湮沒。 </STRONG></P>
<P><BR><STRONG>如認為石針是金屬針的前身,從事物的發展規律和歷史文獻中是找不出充分根據的。

</STRONG></P>
<P><BR><STRONG>時至今日,針砭同源與異源,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又何必喋喋不休,耗費筆墨與唇舌,但

在討論針刺的起源及其衍變與經過,又不能不有一正確的回顧,不然的話,繼承既然混淆,發揚又將從何說起

呢? </STRONG></P>
<P><BR><STRONG>質之同道,當不以周氏之言為迂腐也。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頁: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查看完整版本: 【名老中醫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