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94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56:4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如何才能有效地防止氣熱傳營,周氏認為主要包括兩方面的治療措施,一是使用重劑清氣泄熱解毒之品,二是及時參入涼營化瘀藥,藥先於證,後者尤為重要。


葉天士說溫病治療「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外感高熱重症病程中蘊藏著某種潛在的轉變因素和趨勢,且衛氣營血傳變極為迅速,為此,到氣就可氣營兩清,亦如嚴蒼山說「在衛應兼清氣,在氣須顧涼血」,於熱毒傳營之前,病勢漸而未深,病情微而未甚之時採取果斷措施,在清氣同時,參入涼營化瘀之品,則可控制氣熱傳營之趨勢;


即使不能完全攔截熱毒之深入,也可減輕熱毒傳入營分後的病理損傷,減少危逆變證的發生,為爭取時間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59:1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掌握氣熱傳營態勢的辨識氣熱傳營態勢,亦即營分先兆症、心營前期症之意。


考慮到氣熱傳營,或衛分逆傳心營是一個演變過程,為了強調這一過程的動態性,故提出氣熱傳營態勢的概念,並認為把握了它,才能見微知著,先期採用清氣涼營劑。


從總體而言,高熱重症發病急,病情重,易於發生氣熱傳營。


但不同疾病的高熱,以及同一疾病的不同發病個體都存在著差異,故仍有必要對氣熱傳營態勢進行辨識,動態地觀察證候的演變,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59:2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度發病之緩急輕重:發病急驟,初起症情重,邪鬱衛表證候短,很快出現但熱不寒,口渴轉甚之氣分熱盛表現;


或於發病之初即呈衛氣同病、氣分熱熾證候,則預示易於發生氣營傳變。


熱勢亢熾,熱程較長,發病之初即見高熱、壯熱,體溫於1~2天內即升達39℃以上,經治療體溫不降或降而復升,或發熱漸轉夜甚者也預示易於發生傳營。


凡於病初即見心煩不寧,夜甚不寐,雖邪尚在氣,與熱傳心營有別,但表明熱毒深重,有內陷之勢。


至於絳舌,可不典型,這是因為傳變迅速,邪熱雖已及營而舌質的病理變化未能及時地反映出來,故辨識是否傳營不應囿於舌色必絳,只要見到舌質紅、舌面乾燥少津,或有進行性加深趨勢,即預示邪熱有內入心營之可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59:2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參照微觀指標:如檢查發現細胞免疫功能下降,微循環和血液流變學變化進行性加重,舌診脫落細胞率呈進行性上升,均揭示邪熱有內傳入營之可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59:3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綜合其他多種因素:如傳染病的流行季節,是否接種疫苗,體質因素,治療因素等均與傳變有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59:4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氣營兩清方藥的應用清氣涼營藥物眾多,功用主治互有差異,氣營同病亦有偏勝,因而正確、合理地選用清氣涼營藥是提高療效的重要因素。


溫邪初入氣分,未有傳營之勢時,應積極清氣,杜其化火傳營之機,用白虎湯辛寒清氣,達熱出表;


或用黃連解毒湯苦寒堅陰,直清裡熱;


或用承氣湯苦寒攻下,通滌腸腑。


如氣分熱熾,且有傳營之勢,則當及時參入涼營藥物。


如氣營兩燔,則氣營兩清,方選吳鞠通化斑湯、加減玉女煎。


兩方清熱解毒之力似嫌不足,對於熱毒較盛者,應加銀花、大青葉等清解之品;


如氣血兩燔,三焦火盛,毒淫於內,則選用清瘟敗毒飲。


如由氣轉營,營分熱熾,則重在清泄營熱,方如清營湯,方中連翹、竹葉等清氣藥旨在透轉,並非氣營兩清。


如氣熱不除,漸傳入營,則主以清熱涼血解毒,撤去氣藥,方選犀角地黃湯。


周氏在中醫學「異病同治」原則指導下,創制清氣涼營注射針、清瘟口服液,用以治療多種外感高熱重症氣營同病者,取得較好療效。


基本藥物為生石膏、知母、銀花、野菊花、大青葉、大黃、赤芍、丹皮等。


陰傷明顯,加鮮生地、鮮石斛、蘆根,養陰托邪;


熱極動風,配伍涼肝熄風藥,如羚羊角、鉤藤、菊花;


神昏譫語,加用清心開竅藥,如「三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59:5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痰瘀相關論痰和瘀,是中醫發病學中的兩個重要病理因素,它是人體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病理產物,又能作用於人體,發生多種病證。


周氏對許多疾病的診治,尤其是疑難病證,在強調首重辨證,結合辨病的前提下,每從「怪症多痰,久病多瘀」著手,特別重視痰瘀同病同治,其「痰瘀相關」學說,無論在理論認識上,還是在實際應用方面,均有豐富的內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00:0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氣病失運,津凝為痰;


血滯為瘀,痰瘀乃生氣為血帥,血之在脈中流行,有賴於氣之率領和推動。


氣病則津、血運行失常。


如氣機鬱阻,氣不運血,血亦隨之而澀滯;


血瘀又能阻滯氣機,二者互為影響,促使病情發展。


若氣鬱不能布津,則津液凝聚成痰,而痰阻氣機,又可加重氣滯。


又如氣虛不能推動血液,血流不暢而成瘀;


不能輸布津液,運化水濕,則水津停聚而成痰。


均以氣病失運為先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00:1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痰是津液不歸正化而變生的病理結果。


有有形、無形之分。


有形之痰,是指排出人體之外,視之可見,觸之有物,或聽之有聲的痰;


無形之痰,實質上是指一組具有痰的特性的症狀或體徵,是停滯在臟腑經絡等組織中而未被排出的痰,它是周氏「痰瘀相關論」討論的重點。


大凡六淫外受、七情內傷、飲食不節等因素,均可導致肺、脾、腎三臟的宣通、輸布、蒸化功能失調,經絡氣化失宣,使津液瀦留而為痰。


此外,肝氣失於疏泄,導致三焦氣化失宣,經絡脈道壅閉,津液失於流行,亦可積聚為痰。


痰之為病,隨氣升降,無處不到,遇空則入,逢竅則停,得寒則凝,火逆則竄,因鬱則結,氣盛則湧,聚散難測,因而痰證所涉病證相當廣泛,症狀復雜,部位無定,變幻多端,係疑難怪症之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00:2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心主血脈,在他臟的相互配合下令血脈正常迴圈。


如因憂思鬱怒,感受外邪等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血脈失主,則血液流速失常,或黏稠變質,壅塞阻滯於脈道,或離經溢出於脈外,均可停積留著而成瘀。


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可導致多種病證;


不僅可以導致常見病、多發病,也是形成疑難重症的一個主要病理因素,如唐宗海云:「一切不治之證,總由不善去瘀之故。


(二)津血相關,痰瘀同生,互為因果,而致痰瘀互結津與血異名同類,均屬液體物質,為水穀精微所化生,流行於脈中者為血,布散於脈外、組織間隙之中者為津液。


通過臟腑氣化作用,可出入於脈管內外,互為資生、轉化。


因而痰瘀相關,實源於津血同源。


即同一種病因,可同時影響津、血的正常輸化而形成痰瘀。


如熱邪煉液蒸津凝聚成痰;


血液受熱煎熬,濃縮黏聚,結而成瘀;


或因熱迫傷絡,血溢脈外,停而為瘀。


又如寒客絡脈,寒凝血滯,血脈攣縮閉阻,血行不暢而瘀;


同時寒邪損傷陽氣,陽虛氣弱不能輸化津液,也可停聚而成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00:3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由於痰、瘀為同源異物,故在病理狀態下,二者又有內在的聯繫,往往互為因果,膠結難解。


因痰生瘀者,痰濁阻滯脈道,妨礙血行,久病入絡而成瘀;


或痰隨氣行,痰凝則氣阻血滯成瘀。


因瘀生痰者,或因瘀阻脈絡不通,影響津液的正常輸布,聚而為痰;


或離經之血瘀於脈外,氣化失宣,以致津液停積為痰。


痰、瘀之間還能互相轉化,痰證日久可以瘀化,如瘧母初期,脾大不硬,治以化痰軟堅為主,少佐活血;


後期脾大質堅,轉重活血化瘀,配用化痰。


瘀證亦可痰化,如外傷血腫,日久瘀血化水,或水結成痰,成為外傷後遺症。


可見,痰、瘀既可以同生,在病變過程中也常互生,形成惡性循環,這是周氏「痰瘀相關論」重要的立論依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00:4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臟腑失調,內生痰瘀;


五臟、形體痰瘀,各有特點心主血脈,其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的動力源自心氣。


若因心氣(陽)不足,則鼓動無力,血行緩慢凝而生瘀,或因脈道澀滯,津液不得布散聚而成痰,以致痰瘀交結。


若心陰(血)虧耗,虛熱灼津成痰,或血因熱結為瘀。


痰瘀同病,可致胸痹、心痛、心悸、怔忡。


若溫熱邪毒內陷營血,熱蒸津液聚而成痰,或熱毒痰瘀交結;


或內傷久病,痰瘀互結,閉塞心竅,心神失主,可見神昏、癲狂、癇病、癡呆、健忘等病。


如高脂血症,周氏認為乃嗜食肥甘,脂濁生痰,日久浸淫脈道,痹阻心脈血絡所致,而治用消痰祛瘀、降脂化濁法。


肺病所生之痰瘀乃各種原因影響肺的主氣、主治節、主宣肅功能所致。


如風熱犯肺,蒸液成痰,痰熱壅結血脈致瘀,可以釀成肺癰。


若久病咳喘,肺氣虛弱,氣不布津,停而生痰;


治節無權,血滯為瘀。


痰瘀交阻,壅遏肺氣,則病肺脹、肺痿、喘哮等。


他如久病勞瘵,陰虛火炎,灼津煉液,損傷肺體,病久入絡,又可因虛致實,兼夾痰瘀為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00:5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脾主統血,約束血液在脈管內運行。


若脾氣虛弱,不能統血,血溢脈外,胃氣鬱滯,痞滿疼痛,病久入絡,皆可致瘀。


又如脾虛失運,聚濕成痰;


或胃中燥火,灼津為痰,熬血成瘀,痰瘀互結於中,清濁升降失常,可以導致胃痞、胃痛等病。


倘若痰瘀阻氣,痞塞不通,則漸成有形之結,而致噎膈、反胃、積聚等變。


肝氣鬱結,疏泄失司,氣不化津,津聚為痰。


血脈不利,氣滯血瘀;


或木旺克土,氣不運化,積滯生痰;


或木鬱化火,煉液成痰,灼血致瘀;


或肝陰虧耗,血澀不暢而瘀,均可導致痰瘀同病,變生脅痛、積聚、黃疸、眩暈、頭痛、中風諸證。


若痰瘀久聚,成形結塊,則有積聚之患。


若積聚痰瘀日久,毒自內生,則又致肝癌惡變;


或因肝風夾痰上擾,瘀阻清竅,輕則頭痛、眩暈,重則氣血逆亂,風陽暴升而病中風。


他如脂肪肝、肝囊腫、血管瘤,周氏多從痰瘀論治,並在同中求異,脂肪肝以痰為主,肝囊腫則痰瘀並重,肝血管瘤以瘀為主,常取化痰軟堅、祛瘀消結法而取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01:0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腎病無實」,一般多以虛證為主,但也常虛中夾實,其中不乏痰瘀致病者。


腎氣虛弱,氣不化水;


或腎陽不振,命門火衰,不能蒸化,俱可水泛為痰,若陽虛生寒,寒凝血脈,則澀滯為瘀;


腎陰虧損,虛火灼煉津血,亦可為痰為瘀,而「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血證論》)。


痰瘀既成,又可變生多種病證。


如濁瘀阻滯,膀胱氣化不利,可致癃閉;


痰瘀濕濁聚結成石,可發為腰痛,或癃或淋;


若敗精瘀阻竅路,清濁泌別失常,精關不固,則病尿濁、遺精、淋證;


若腎虛痰瘀阻竅,清陽不升,可病耳鳴,耳聾。


從上可知,腎病痰瘀病涉多端,臨床當注意治虛顧實,或舍虛求實。


四肢骨節經絡痰瘀病變涉及面廣,且常有形可徵。


風寒濕邪痹阻,久稽不去,與氣血相搏,津液不得隨經運行,凝聚成痰;


血脈澀滯,著而成瘀。


痰瘀互結,深入骨骱,以致關節腫脹僵硬畸形。


痰瘀凝聚於肌膚,則見腫塊、結節。


其部位常可因病而異,多少不一,小如黃豆,大如鴿蛋。


如結於乳房為乳癖;


位在頸部、耳後及腋下者為瘰癧、痰核;


頸旁為癭瘤;


散發於皮下肌肉者為脂瘤;


多個關節腫塊走竄,久而潰膿者為流痰。


臨證當依腫塊的質地,區別痰瘀的主次,質軟者以痰為主,質硬者以瘀為主。


周氏從痰瘀相關立法,治療肢體不同部位的腫塊,包括良性、惡性腫瘤,脂肪瘤,乳腺小葉增生,甲狀腺腫大及瘤,淋巴結炎及結核等,屢獲顯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01:0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綜上所述,五臟痰瘀所致的病證可相關同病,又有主次之分。


一般肺、脾、腎痰瘀多以痰為主;


心肝痰瘀多以瘀為主;


形體痰瘀則因病而異。


對痰瘀證的辨證診斷,周氏首重苔脈,抓住苔膩脈滑或脈澀舌暗發紫之象,其次,結合病史、病種,治療經過及其它徵象進行綜合判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01:1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痰瘀同治,重視整體,結合病位,掌握用藥側重化痰祛瘀是治療痰瘀互結的基本原則,它雖屬攻邪治標之計,實寓治本之道,因「邪祛則正安」。


具體應用時,當根據痰、瘀的輕重主次,因果關係及標本緩急立法處方。


痰、瘀並重,相互膠結,則痰瘀並治,分消其勢。


如痰瘀互有偏勝,則可分治,取其藥力專一,有利於解決主要矛盾。


由於痰瘀相關,治痰即可治瘀,因痰化則氣暢血活;


治瘀即可治痰,瘀去則脈道通暢,而有助於痰消。


所用化痰祛痰藥應選擇平穩有效之劑,慎用虻蟲、水蛭、甘遂、商陸等孟浪過劑,以免耗傷氣血。


痰瘀之為病多緣自臟腑功能失調,並有寒熱虛實之別,痰瘀與其他致病因素相互作用於病體,使病證更為復雜。


故周氏治痰瘀,重視整體調節,一方面通過調整五臟,扶正補虛,令氣血衝和,百脈流暢,痰瘀自消,並多配伍疏利氣機,以助化痰祛痰藥發揮效應。


另一方面,即是審證求因,根據痰瘀之寒熱虛實,分別治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01:3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如寒痰瘀阻,治當配用溫通祛寒,選用偏於辛溫的化痰祛瘀類藥,以加強散寒通脈的作用,藥如桂枝、乾薑、細辛、烏頭、乳香、川芎、半夏等;


痰熱瘀阻,治當清熱化痰、涼血祛瘀,權衡熱、痰、瘀的主次配藥,但苦寒不宜太過,以免敗胃或痰熱燥化。


祛瘀應選用涼血與活血雙重作用的藥物,如赤芍、丹皮、丹參等;


燥痰瘀結,緣自燥邪灼津耗血而為痰瘀,治療重在潤燥,方如啟膈散、活血潤燥生津湯;


濕痰瘀阻,治當燥濕化痰,活血祛瘀,因濕為陰邪,得陽易化,故燥濕可酌配溫熱,必要時少佐風藥,疏風以勝濕,方如疏風活血散;


痰氣瘀結,還當理氣解鬱,但理氣不宜辛香燥烈,以免助火耗氣傷陰,並權衡氣滯的輕重,選用調氣、行氣、破氣之品,方如血府逐瘀湯、半夏厚朴湯。


氣虛痰瘀,因氣虛不能化津行血所致,治當以補氣為主,化痰祛瘀為輔,寓通於補,使氣足而痰消血行,故黃耆宜重用;


血虛痰瘀,因於血液虛滯、瘀阻津停,當配伍養血和血,注意補血不宜滋膩太過,以免礙脾助濕生痰,必要時佐入行氣、助運之品,活血不宜過猛,化痰勿過燥烈,防其耗血動血;


陽虛痰瘀,還應溫陽消陰,方如回陽救急湯等。


由於陽虛痰瘀必兼氣虛之候,故當助陽散寒與益氣通脈藥配伍合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01:4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痰瘀停著不同的部位,病證各有特點,選方用藥應有側重。


如痰瘀阻肺,當加入宣利肺氣藥,如蘇葉、杏仁、桔梗、前胡等,並辨清肺之虛實用藥;


痰瘀痹阻心脈,當養心通脈,本證多屬因虛致實,宜補虛養心以通血脈,加人參、黨參等;


痰瘀中阻者,當運脾和胃,選丹參飲、六君子湯加減。


脾病為主者重用健運化痰藥,胃病為主者,重用化瘀和胃藥。


因本證易致出血,故祛瘀應選化瘀止血藥,如花蕊石、參三七。


如屬消化道腫瘤,可加石打穿、半枝蓮等抗癌消腫藥。


痰瘀互結於肝膽者,選用香附旋覆花湯、復元活血湯加減;


乙肝加土茯苓、平地木;


膽石加魚腦石粉、白礬粉、玄明粉;


肝癌加石打穿、山慈姑、漏蘆等;


肝風夾痰、瘀阻竅絡者,選用天麻鉤藤飲加味,並區別風、陽、痰、瘀的主次用藥;


腎虛水泛,濁瘀阻滯者,用濟生腎氣丸;


濕熱精濁阻竅,又當配合清利之品,補中寓通;


痰瘀阻竅者,用通竅活血湯,根據寒熱屬性,分別予以溫開、涼開之品;


痰瘀痹阻肢體經絡者,可用小金丹、桃紅飲出入,以宣痹通絡;


如見經絡蓄熱,又當清泄絡熱,酌選青風藤、石楠藤、功勞葉、地龍等,必要時少佐番木鼈(粉)、雷公藤或蟲類搜剔之品,取其以毒攻毒,加強療效;


痰瘀結聚成腫成塊者,加用軟堅散結藥,方如膈下逐瘀湯、化積丸,臨證根據體質強弱,或峻或緩,養正消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01:5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五、瘀熱論(一)瘀熱證的提出瘀熱一詞首見於《傷寒論》。


其原義有二:一指鬱結在裡的熱;


一指體內滯留的瘀血與血分的熱相互搏結為病。


從臨床來看,當以後說實用意義為大,它能表明病變機理的特定含義。


如《傷寒論》128條說:「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說明外邪循經入裡,深入下焦,瘀熱相搏,可致蓄血,治當下其瘀熱,血出則瘀熱去,病情緩解。


《巢氏病源?吐血候》說:「諸陽受邪熱,初在表,應發汗而汗不發,致使熱毒入深,結於五臟,內生瘀積,故吐血。


指出瘀熱可以導致出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02:0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晉《小品方》所創芍藥地黃湯,明確提出為「療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發之,內瘀有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面黃,大便黑者,以主消化瘀血。


《千金方》犀角地黃湯的組成及其功效,主治均與之相同,嗣後被公認是涼血散瘀的代表方。


此後,明《溫疫論》說:「邪熱久羈,無由以泄,其血必凝。


均表明熱毒與血搏結是形成瘀熱的病理基礎。


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指出:「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既提出了瘀和熱兩者相互作用所致出血的理論,又確立了涼血化瘀為瘀熱證的主要治療大法。


綜觀各家所論之瘀熱,多偏重於外感濕熱致病,而忽視內傷因素。


周氏認為,內傷諸病,也可以瘀熱交結為病理特徵,並是病程遷延、病勢多變、病情復雜的主要原因。


對「瘀熱」這一病機名詞,許多學者將其列為「瘀熱相搏」證,如從臨床實際來看,瘀熱所致的病證多端,與高熱、血證、斑疹、昏迷、黃疸、症積、厥脫等均有關,如僅以瘀熱相搏一證統之,難免有外延過大,內涵不清之嫌,治療也缺乏針對性。


為此,周氏在瘀熱門下分列若干子證,如瘀熱血溢證、瘀熱阻竅證、瘀熱水結證、瘀熱發黃證等,從而使瘀熱的不同病機病證特點,具體而明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22 02:06 , Processed in 0.10937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