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四)不效不更方有的疾病,發展至真元虧乏,沉屙痼疾,治療時即便藥證相符,「而積日之虛,豈能暫補所能挽回」,近期難以顯效。
再因醫無定見,患者求愈心切,一不見效,便要易方更醫,結果越改越錯,最後歸咎於病證疑難,復雜纏手,而失去施治信心。
因此,醫生對久虛正衰和沉屙痼疾的病人,必須有明確的認識和長期施治的規劃,否則,常因「不效更方」而失誤。
對久虛的病證,辨證時只要能夠把握陰虛陽乘,陽衰陰犯的因果關係和氣虛血滯、血少氣衰的相互作用,服藥之後主觀上沒有不適的感覺,客觀上不見不良現象,說明治法適宜,調補得當,「王道無近功」,即使療效不顯,也不要更方易法,待胃氣始蘇,腎元漸復,遠期療效自然顯現。
例如治療陽衰陰乘、右心衰竭的陰水證,初用真武湯合五苓散溫陽利水的方法,可獲明顯療效,及至歸復到四逆加人參湯、六味回陽飲、濟生腎氣丸等溫陽固正、調整整體的方法時,則緩慢的效果一時難以得見,如果認為方不見效而改用其他方法,不但久治之功效廢於一旦,而且陽衰水犯的現象又可重現。
所以對陽氣虛衰的病證,糾正陽衰以後,進入燮理陰陽、調和氣血之時,只要服藥平妥,不效不要急於更方,必待陽生陰長、氣行血活而後效。
對積滯的辨證,關鍵在於分清氣、血、痰、濕積滯的先後、新久,確立攻逐、消補的施治方法。
服藥後只要沒有明顯乏力、食減、患處疼痛加劇的表現,證明攻伐無過,補無偏執,必待正氣漸復,積滯漸消,始見後效。
例如治療氣虛不能行血,右心衰竭所致的肝鬱血或心源性肝硬化,運用溫陽利水方法後,陽復腫消,而脅下脹痛、腹滿、不思飲食的症狀一時不易改善。
如症屬積滯未堅的肝鬱血,每當祛其濕、補其氣,調其血,導達經脈,榮衛流暢,則鬱血自消。
如症屬症積堅實、正氣衰敗的肝硬化,必須堅守久虛緩補、久實緩攻、鼓扶正氣、養血柔肝、攻補兼施的方法,始得後效。
如果一不見效,即改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的膈下逐瘀湯,這樣,不但不會有效,反而可因攻伐太過,氣衰血滯而出現神疲乏力、食欲頓減、肝區脹痛的不良後果。
所以治療一些慢性疾病,不能堅持有法守方、著眼於整體的恢復,常是醫療失敗的主要原因。
總之一句話,用藥如用兵,醫生臨陣,務必有一清醒的頭腦,免得在更方問題上心無定見,束手無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