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94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46:4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次要症狀改善或消失,而主要症狀無明顯好轉。


如服補心丹後,虛熱盜汗、口乾咽燥、頭暈目眩、口舌生瘡、大便乾結等症狀有所改善或部分消失,而虛煩不眠、心悸不寧、夢遺滑精的主症仍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46:5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3.疾病的病因病機、病證均有改善,部分症狀消失,而未能達到治癒。


具有上述條件之一者,都應堅守「效不更方」的原則,否則,即便有效,也要考慮更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47:0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效要更方「效不更方」在情理之中,而「效要更方」在常規之外,所以如果沒有十分把握,往往容易出現失誤。


因此,「效要更方」必須認清以下幾點:1.或有症狀已解,必有症狀未消除。


例如,由脾胃氣虛引起的頭痛、發熱,採用順氣和中湯或補中益氣湯後,頭痛、發熱的或有症狀已解,而面色白光白、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脈虛等脾胃虛弱的必有症狀沒有消除。


前方對頭痛、發熱的治療雖然有效,但也必須改用甘溫益氣、健脾養胃的四君子湯來固復本證。


如果仍用前方,繼服川芎、細辛、蔓荊子等辛散祛痛的藥物,仍用升麻、柴胡升提清陽的方法,不但無益,反而會耗散氣血,干擾氣機,促成新的病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47:1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疾病的階段不同,治療方法各異。


如治療腎陰陽兩虛而偏於陰虛的病證,用甘溫補陰、育陰涵陽的左歸丸,可使陰虛陽亢的症狀消失,而要填精補髓、恢復真元,必須改用陰陽雙補的腎氣丸或大補元煎。


如果堅持「效不更方」,繼續使用滋補腎陰的藥物,勢必導致陽虛陰寒的病證出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47:2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3.疾病由原始病因引起新的病因,發生另一種病變。


如因肝氣鬱結引起的脅脹疼痛、寒熱往來,而變病又進一步由氣滯發展至血瘀,由血瘀而引起發熱,這時採用疏肝理氣的方法,可顯一時之效,停藥後症狀又可復發。


這時必須改用活血化瘀的血府逐瘀湯,治療後因後果的病證。


如果不識次第,認為前方有效便繼續服用,可因病深藥淺而貽誤病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47:3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4.臟腑同病,病異而症同,病證混淆。


如病人既有胸膈痞悶、脘腹嘈雜的「鬱證」,又有胸陽痹阻、胸悶胸痛的「胸痹」,這時採用行氣解鬱的方法,或宣痹通陽的方法,皆可改善或消除部分症狀,看來有效,實際有得有失。


因為行氣解鬱的越鞠丸只適於「鬱證」,而不適於「胸痹」;


瓜蔞薤白半夏湯則善於宣痹通陽,而不適於行氣解鬱。


遇到這種情況,「間者並行」的方法似可考慮,但不如按疾病的先後緩急,採用「甚者獨行」的方法有利。


因為這兩種病證,不但在症狀表現上可相互混雜,而且鬱證可以誘發胸痹,胸痹可以加深鬱證。


因而分別治療,可以識別哪些症狀是鬱證引起的,哪些症狀是胸痹引起的,有利於分清疾病的界限,集中藥力,逐個解決。


對此證有效,彼證更方的依據就在於此。


但是,有的病證更方也不見效,那就要考慮下一個問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47:4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不效更方不效更方,看起來容易,實際上要改得準確,並不是一念所得。


首先要考慮不效的原因在哪里,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1.方證相違。


辨證時對疾病的病因、病機、病證認識不清,或被假像所迷惑,治療時採用了與病證相反的方法。


如虛證誤用瀉法,實證誤用補法,寒證投以涼劑,熱證用了溫藥。


如屬這類情況,病人服藥後不但不見效果,反而出現噁心嘔吐、昏瞀瞑眩、滿悶腹瀉、汗出肢冷等危急症象。


同時也必須意識到,「實而誤補,猶可解救;


虛而誤瀉,莫可挽回」,「陽證熱劫,陰可復;


陰證投涼,陽即熄」的不同後果。


另外,服藥後見到這種反應,更不能抱有「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的希望,一錯再錯,延誤病機。


必須採用反其道而行之的解救措施,糾正逆亂,穩定病情,而後調治。


的確,有的患者即便方藥對證,服藥後可出現一時性瞑眩不適的症狀,但反應消失後,病情明顯好轉。


這和藥證相反,病證急劇加重的表現是不同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47:5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方藥組合失宜。


①病重藥輕,不及病所。


如陰陽兩虛,真元不足的病證,應該使用腎氣丸、大補元煎之類的重劑補益陰陽,化生腎氣,而卻用了調補脾胃、升陽益氣的輕劑。


②病輕藥重,過於傷正。


如肺不布津、腸失滑潤的大便秘結,宜用肅肺化痰、潤腸通便的五仁橘皮湯,而用了滋陰潤燥的增液湯。


陰津不足的大便秘結,應當使用滋陰潤燥的增液湯,卻用了瀉熱通便的承氣湯。


③病證虛實混淆,方藥主次顛倒。


如濕邪中阻,病因脾虛不運,治療應當採用健脾為主化濕為次的香砂六君子湯,卻用了化濕為主健脾為次的藿朴夏苓湯。


④法對方不對。


如營衛失調、陰不戀陽的「自汗症」,使用的是調和營衛、益陰斂汗的方法,而採用的方劑卻是玉屏風散。


⑤方對量不符。


如左金丸證,黃連與吳茱萸的用量不是6∶1;


當歸補血湯中,當歸的用量多於黃耆。


上述種種治法,服藥後不可能見效,但也不會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也可能有的症狀見好,有的症狀變壞,這也和藥症相反,所有的症狀都見加重有所不同。


不效更方是理所當然的,但有些疾病,在治療中即便不見效果,也不宜隨意更方,下面再談這個問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48:0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不效不更方有的疾病,發展至真元虧乏,沉屙痼疾,治療時即便藥證相符,「而積日之虛,豈能暫補所能挽回」,近期難以顯效。


再因醫無定見,患者求愈心切,一不見效,便要易方更醫,結果越改越錯,最後歸咎於病證疑難,復雜纏手,而失去施治信心。


因此,醫生對久虛正衰和沉屙痼疾的病人,必須有明確的認識和長期施治的規劃,否則,常因「不效更方」而失誤。


對久虛的病證,辨證時只要能夠把握陰虛陽乘,陽衰陰犯的因果關係和氣虛血滯、血少氣衰的相互作用,服藥之後主觀上沒有不適的感覺,客觀上不見不良現象,說明治法適宜,調補得當,「王道無近功」,即使療效不顯,也不要更方易法,待胃氣始蘇,腎元漸復,遠期療效自然顯現。


例如治療陽衰陰乘、右心衰竭的陰水證,初用真武湯合五苓散溫陽利水的方法,可獲明顯療效,及至歸復到四逆加人參湯、六味回陽飲、濟生腎氣丸等溫陽固正、調整整體的方法時,則緩慢的效果一時難以得見,如果認為方不見效而改用其他方法,不但久治之功效廢於一旦,而且陽衰水犯的現象又可重現。


所以對陽氣虛衰的病證,糾正陽衰以後,進入燮理陰陽、調和氣血之時,只要服藥平妥,不效不要急於更方,必待陽生陰長、氣行血活而後效。


對積滯的辨證,關鍵在於分清氣、血、痰、濕積滯的先後、新久,確立攻逐、消補的施治方法。


服藥後只要沒有明顯乏力、食減、患處疼痛加劇的表現,證明攻伐無過,補無偏執,必待正氣漸復,積滯漸消,始見後效。


例如治療氣虛不能行血,右心衰竭所致的肝鬱血或心源性肝硬化,運用溫陽利水方法後,陽復腫消,而脅下脹痛、腹滿、不思飲食的症狀一時不易改善。


如症屬積滯未堅的肝鬱血,每當祛其濕、補其氣,調其血,導達經脈,榮衛流暢,則鬱血自消。


如症屬症積堅實、正氣衰敗的肝硬化,必須堅守久虛緩補、久實緩攻、鼓扶正氣、養血柔肝、攻補兼施的方法,始得後效。


如果一不見效,即改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的膈下逐瘀湯,這樣,不但不會有效,反而可因攻伐太過,氣衰血滯而出現神疲乏力、食欲頓減、肝區脹痛的不良後果。


所以治療一些慢性疾病,不能堅持有法守方、著眼於整體的恢復,常是醫療失敗的主要原因。


總之一句話,用藥如用兵,醫生臨陣,務必有一清醒的頭腦,免得在更方問題上心無定見,束手無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48:1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七、四逆散的臨床應用四逆散在《傷寒論》中用治少陰病傳經熱邪、陽鬱不伸的四逆證。


實際在臨床中使用四逆散的這種機會比較少。


但由於該方理法嚴謹,用藥精練,應用範圍較廣,所以後世治療肝脾(胃)疾病的許多有效藥方,多從此方發展而來。


因而,正確理解四逆散的組方原則和臨床效用,對治療一些肝脾疾病有其重要意義。


四逆散中之柴胡疏肝鬱,枳實理肝氣,芍藥養肝陰,甘草緩肝實脾,方藥針對肝的疏泄功能失調和肝體陰而用陽,以及肝病傳脾的生理病理特點而設。


柴胡之升運益於脾之虛,枳實之降和適於胃之實,芍、草酸甘化陰,柔肝扶脾,以防「土虛不能升木」,調理中焦脾胃,四藥實在缺一不可。


實際在臨床中見肝之病往往傳脾,脾病也常常礙肝,出現肝脾同病的證候。


四逆散既能調肝培土,又能和胃益木,藥味不多而功專力合,堪稱肝脾病證的方藥典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48:2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四逆散用治有「肝氣鬱結」表現的膽囊炎、膽石症、急慢性肝炎、肋膜炎以及肋間神經痛等許多疾病,均可獲得良好效果,這是人所共知,習以為用的。


但也有用四逆散療效很高而卻被臨床忽視的一些病證。


如有的患者,上有頭痛、眩暈、耳鳴、眼花,中則胸悶、脅痛、噯氣不除,下有少腹重墜、二便不調,內則心煩、口苦、食少、腹滿、多夢紛紜,外則體倦神疲、時熱時冷、周身盡痛,總之,從患者主觀感覺上,全身內外上下無處不病,且常年治療不見有效。


對這種錯綜復雜的病證,如不仔細分析,也容易辨為臟腑皆虧、虛實兼有,是補是瀉難以著手的疑難大證。


其實,象這種病證,證候表現雖多,但不論從經絡部位或症狀表現上,都具有肝的陰陽失調,氣血失和、肝氣鬱結,所謂「神經官能症」的特徵。


正確的治療應以治肝為主,「蓋肝氣一舒,諸痛自愈」,用四逆散治之,確實能起到「治一經而諸經無不自愈也」的應驗。


對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大多喜用瓜蔞薤白之類或活血化瘀的方法,但對部分病人療效並不理想,尤其對發病年齡較早,病程較短、身體狀況較好,所謂「初病在氣」的冠心病患者,疼痛部位在胸脅(尤其是左脅),疼痛性質攻痛或脹滿、憋悶,每因精神刺激而誘發或加劇,疼痛時間常發生於早晨起床或夜深3~5點鐘的寅時,用四逆散加味的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的變方枳殼煮散,治療效果都相當可靠。


若由氣鬱發展到血瘀,一般病程較長、胸脅疼痛較劇、舌暗脈澀或沉弦結代,用四逆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桔梗協同枳殼開胸宣痹,牛膝增助桃、紅行血化瘀,構成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血府逐瘀湯,對血瘀氣滯的冠心病患者有一定療效,尤其對某些變異性心絞痛患者療效更為理想。


用四逆散合手拈散也可起到同樣的治療效果。


治療高血壓病,一般慣用滋陰潛陽、鎮肝熄風的方法,其實,高血壓病及至發展到這種程度,一般需要經過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火劫肝腎之陰這種病變過程,然後才能轉入肝腎陰虧,肝陽相對亢盛(或肝陽無制,肝風內動)的虛證,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使用滋陰潛陽或鎮肝熄風的方法。


實踐證明,大部分年齡較輕,發病初期的高血壓病患者,很少見到肝腎陰虧的脈症,而因長期精神刺激,情志不舒,多憂善慮致病因素,多有頭痛頭暈、胸悶不暢、苔舌正常、脈象沉弦等「肝氣鬱結」的典型證候,用疏肝理氣、活血柔肝的治法,以四逆散為主的柴胡抑肝散、理氣平肝散,皆可起到消除症狀、降低血壓的良好作用。


若氣鬱化火,出現明顯的頭痛頭脹、口苦耳鳴、舌紅、小便黃、脈弦數等「肝火上炎」的症狀,以四逆散減去理氣的枳實,換上涼肝瀉火的丹皮、梔子,則成為清肝散、清肝達鬱湯、丹梔逍遙散等四逆散的變方,均能起到滋陰潛陽、鎮肝熄風所起不到的降壓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48:3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脾胃病有兩種情況需用四逆散:一是肝經氣鬱火旺,影響陽明胃的降和;


再是脾氣中虛導致厥陰溫氣之虧敗。


屬於前一種情況者,可見脘腹脹痛、脅肋不舒、嘔吐噁心、吞酸吐酸、嘈雜噯氣、口苦咽乾、大便秘結、舌紅、脈弦數等四逆散的適應證。


若急慢性胃炎者見有上症,治療宜用戊己丸合四逆散以瀉肝和胃;


若屬胃潰瘍,則用四逆散加煅瓦楞、白芷;


若泄痢後重,腹痛身熱,用四逆散合黃芩湯。


膿多加少量肉桂,血多加當歸9~12克,配方中芍藥30克,對赤白痢有很好的療效。


屬於第二種情況者,則常見消瘦乏力、心悸頭暈、煩滿腹痛、大便失調、食入作脹、心下堅大如盤、按之外堅內虛等。


如有胃下垂、胃擴張,宜用四逆散合枳朮湯,與方中之枳實芍藥散具有功專力合,扶脾消脹的良好作用;


若食少便溏、便後脫肛,證明脾陽不但不能升運,反而進一步下陷,這時需要在四逆散、枳朮湯的基礎上再加補氣升陽的參耆湯。


對方劑的臨床應用,歷代名醫各有千秋:有的以方論證,亦有的以證求方;


有的執一方而應多法,亦有的更一法換一方。


不論怎樣變換,要萬變不離其宗,抓住疾病的本質,認清病變規律,掌握方劑的核心作用,以達到切實有效的治療目的。


如果不識病機,隨證加減,加來減去,法不是法、方不成方,看起來也在辨證論治,實際上是在盲目的頭痛治頭、腳痛醫腳,這樣不會收到好的治療效果,應當引以為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48:4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一、益心健腦湯 組成:黃耆30~60克、葛根15~30克、桑寄生15~30克、丹參20~40克、生山楂9~15克、川芎6~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益氣活血,養心健腦。


主治:氣虛血瘀之冠心病、高血壓病、腦栓塞、腦血栓形成、腦動脈硬化以及心律失常、高血脂等心腦血管疾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48:53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加減運用:主要根據病證的變化和兼證的多少而進行相應的加減。


如出現畏寒肢冷,加桂枝6克、炮附子9克;


出現口乾、舌紅少苔、大便乾結等陰虛證,加麥冬12克、生首烏15克;


體倦、神疲、氣短等氣虛證明顯者,加黨參30克、五味子6克;


血瘀氣滯疼痛明顯者,加香附12克、元胡9克;


失眠多夢者,加炒棗仁15克、夜交藤30克。


本方在用量上可根據病情適當調整。


如氣虛明顯者,補氣藥黃耆、葛根、桑寄生可用大量,活血藥丹參、川芎、生山楂用小量;


如久病體弱或初病患者,可先從小量開始,逐漸加大劑量。


總之要使藥物主次分明,劑量適中,才能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49:0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二、八味降壓湯 組成:何首烏15克、白芍12克、當歸9克、川芎5克、炒杜仲18克、黃耆30克、黃柏6克、鉤藤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益氣養血,滋陰降火。


主治:凡表現為陰血虧虛,頭痛、眩暈、神疲乏力、耳鳴心悸等症的原發性高血壓病、腎性高血壓以及更年期綜合徵、心臟神經官能症等,均可用本方治療。


加減運用:伴失眠、煩躁者,加炒棗仁30克、夜交藤30克、梔子9克;


便稀苔膩,手足腫脹者,加半夏9克、白朮12克、澤瀉30克;


大便乾燥加生地30克、仙靈脾18克;


上熱下寒、舌紅口乾、面熱、足冷,加黃連5克、肉桂5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49:13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三、甲亢寧 組成:生地15克、當歸9克、玄參12克、黃連6克、黃柏6克、黃芩10克、黃耆15克、浙貝母10克、生牡蠣30克、香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滋陰瀉火,益氣散結。


主治:主要用於陰虛火旺、痰熱互結、腠理不固的甲狀腺機能亢進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49:2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四、治老年心律失常方 組成:黃耆15~60克、黃精12~30克、桑寄生12~30克、當歸9~15克、丹參15~30克、生山楂12~30克、葛根15~30克、天南星6~12克、水菖蒲9~15克、羌活3~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益氣養血,通脈活絡。


主治:老年心律失常,如過早搏動、竇性心動過緩、心房纖顫等。


並對老年冠心病、高血壓病以及腦血管缺血均有較好的效果。


加減運用:如脈象疾、數、動、促,出現室上性心動過速或早搏者,當歸、天南星用大量,加石斛30克、柏子仁15克;


脈象遲、緩、結、代,出現心動過緩、病態竇房結綜合徵或有早搏者,加麻黃6~9克、細辛3~6克。


凡年高體弱、病程較久者,應用本方要以益氣為主,養血為輔,佐以通絡,用藥要從小量開始,在觀察中逐步加大劑量。


身體狀況較好,病程較短者,應以養血為主,通絡為輔,佐以益氣。


(徐學義編) 學驗俱豐的內科急難症大家周仲瑛 過偉峰周寧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49:38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周仲瑛教授出身於中醫世家,幼承庭訓,並經上海中國醫學院的系統學習,中醫藥學理論功底十分深厚。


數十年來,在中醫藥醫療、教學、科研戰線上辛勤耕耘,成就卓著,是享譽國內外的著名中醫學家。


他在中醫內科,尤其是在疑難急症和心肺疾病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潛心研究,具有深厚的造詣。


他在臨床實踐基礎上堅持從事心、肺、肝、腎等多系統病種的科研工作,近10餘年來,曾主持22項國家級、部級、省級中醫藥課題的研究,獲得豐碩成果,受到多次獎勵。


他創研新藥16種,用於所治內科急難症,明顯提高了臨床療效,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中醫藥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本文比較全面地介紹了周氏學術思想的精華,既繼承了前人的理論成就,又反映出經過自己的鑽研思考,從而發展創新中醫傳統理論所取得的獨到的新成果。


「學術精華」中介紹的「審證求機論」等六「論」,每「論」均獨立城篇,對所討論的問題,密切結合臨床實際,分析鞭辟入裡,論證邏輯嚴密,言簡意賅。


「臨證特色」具體介紹了周氏對多種疾病的治療經驗,理論與臨床密切結合,條分縷析,處處反映出他臨證時匠心獨運,療效獨特。


所選名案四則及醫論醫話八篇均言之有據、言之成理。


經驗方共五首,均為周氏數十年經驗總結而成,臨床屢試不爽。


總之,細讀本文,我們不僅能學到很多具體的經驗和知識,更會受到周氏治學態度和方法的深刻啟迪。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鄧小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49:51 | 只看該作者

周仲瑛


男,1928年生,漢族,江蘇如東縣人。


家世業醫,幼承庭訓,隨父周筱齋教授學習中醫,曾就讀於上海中國醫學院(中醫師進修班),1947年畢業後,懸壺桑梓。


1955年入南京中醫進修學校(南京中醫學院前身)進修,次年畢業,留附屬醫院工作,歷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講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內科教研室主任、副院長等職。


1983年~1991年任南京中醫學院(現南京中醫藥大學)院長、兼任中醫係主任。


現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省級中醫內科急難症重點學科帶頭人,曾任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0:50:01 | 只看該作者

周仲瑛教授為全國著名中醫藥專家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中醫)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工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委科技委醫藥衛生學科組組員,中國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衛生部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國家中藥品種保護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會委員,《中醫雜誌》編委及特約編審,江蘇省教委學位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中醫學會副會長暨急症研究會主任,江蘇省藥品審評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高校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江蘇省科委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中醫藥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中醫》編委會常委等,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1990年榮獲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91年獲全國優秀研究生教師稱號,1993年省教委評為優秀學科帶頭人。


天津中醫學院、新加坡中醫學院、美國波士頓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多次被國外選入《世界名人錄》。


周氏長期從事中醫內科醫療、教學、科研工作,尤其在疑難急症和心肺疾病方面有深厚的研究和造詣。


在臨床實踐基礎上,堅持科研工作,以應用研究為主,後從事心、肺、肝、腎等多系統病種的臨床研究。


近10餘年來主持國家級、部級、省級課題22項,其中國家級課題4項、部級課題4項。


目前已完成14項,獲省級以上獎8項,如「中醫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的臨床和實驗研究」1988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中醫藥治療病毒性高熱的臨床和實驗研究」1994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共創研新藥16種,用於所治急難症,明顯提高了療效,部分成果已轉向新藥研製,轉讓給藥廠4種,取得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21 19:07 , Processed in 0.17187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