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93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6:2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10月13日四診,諸症有增無減。


根據「心痹者,脈不通」、「血瘀水停」的道理,結合唇青舌紫,面色灰暗,頸靜脈怒張,肝大症積等血瘀的表現,方用《醫醇剩義》桃花化濁湯加減:桃仁9克、紅花9克、赤芍12克、當歸尾12克、澤蘭30克、澤瀉30克、車前子30克、丹參18克、赤小豆30克、冬瓜皮30克,煎服一劑,觀察療效。


服藥後症無增減,繼服1劑。


15日患者感覺腹脹加重,煩躁不安。


看來扶陽化水、活血化瘀均無濟於事。


思考再三,決定試用陰陽雙補、化生腎氣的方法,以濟生腎氣丸用湯劑服用:熟地18克、山藥30克、丹皮9克、澤瀉15克、茯苓30克、山萸肉12克、牛膝12克、肉桂6克、炮附子9克、車前子30克。


1劑,水煎500毫升,分二次服。


患者於15日晚8時許,服藥250毫升,40分鐘後,小便通利,尿量明顯增多,一次約300毫升。


10月16日,水腫明顯消減,諸症皆有減輕。


原方繼服6劑,水腫基本消除,腎氣虛衰得到恢復,症狀明顯改善,心率85次/分,血壓156/104kPa,心力衰竭得到控制。


10月24日,前方澤瀉、車前子各改為15克,囑服10~20劑,以補益腎氣,鞏固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6:37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心力衰竭是臨床常見的疾患之一,有的患者經鎮靜、強心、利尿等西醫常規治療後,效果不明顯,或更加嚴重,這種情況便稱之為難治性或頑固性心力衰竭,本病例就屬這種情況。


從患者臨床表現來看,證屬「腎陽虛衰、水濕內盛、水氣淩心犯肺」似無疑義,但用溫陽利水、降逆平喘的方法卻無效,複診加參、耆扶正以化水,仍不見效;


又根據濕盛陽微、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的道理,重點使用分消宣化、通利小便的藥物,繼而採用活血化瘀的方法,結果均告失敗。


看來前面的處理方法均在論理之中、法度之內,真武湯、五苓散、葶藶大棗瀉肺湯的組合,也勝於濟生腎氣丸溫陽利水的功能,為什麼適得其反,前者無效,而後者卻起到不可思議的療效呢?


《景岳全書?傳忠錄》曰:「陰陽原同一氣,火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離也」。


石壽堂《醫原》中也說:「陽不自立,必得陰而後立,故陽以陰為基;


陰不能自見,必得陽而後見,故陰以陽為統」。


其原因就在於病變日久,陽虛損陰,陰虛損陽,陰陽雙方無力相互資生,結果陰陽雙虧,最終則導致腎氣衰竭。


真武湯雖能「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而濟生腎氣丸「以陰補陽,陽得陰助,生化無窮」的作用是真武湯力所不及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7:11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二、大動脈炎案楊某某,女,40歲,小學教師。


初診:1978年3月12日。


主訴頭痛、頭脹15年。


1964年在當地醫院診斷為高血壓病,曾用各種降壓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


1977年某軍區總醫院確診為「腹主動脈炎」,用青黴素、擴張血管藥及中藥活血化瘀治療,並不見效。


初診時主症為頭痛、頭脹,心慌氣短,口乾口渴,口苦,小便黃,兩下肢發涼,酸麻無力,走路酸痛。


檢查:上腹部可聞及收縮期雜音,主動脈瓣區聞及舒張期雜音。


血壓234/156kPa,足背動脈搏動消失。


舌質暗紅,苔黃膩,脈沉弦滑。


心電圖示左室擴大及心肌勞損。


診斷:腹主動脈炎。


中醫:脈痹。


辨證:脈痹的病因,多由元精內損,臟腑移熱,復遇外邪,客於經絡,留鬱不去所致。


由於濕熱鬱阻,陰陽升降失司,同時「病久入深,營衛行澀,經絡失疏,故不通」,從而出現上熱下寒,虛實兼見的徵象。


治法:初用祛濕清熱、佐以益氣活血通絡以治標,繼用益氣養血通絡復脈以固本,方用四妙丸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方藥:土茯苓30克、生苡米30克、黃柏9克、牛膝12克、生黃耆30克、丹參30克、赤芍12克、川芎6克、當歸9克、桃仁9克、紅花6克,水煎服,15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7:3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二診:1978年6月16日,患者自述服藥15劑症狀無增減,因來診不便,持方繼服27劑後,自覺頭痛、頭脹明顯減輕,口已不乾、苦。


服至60劑,兩腿不覺酸痛。


僅在氣候陰冷時下肢有涼麻感、行走乏力。


足背動脈已能摸到搏動,血壓156/104kPa。


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


此時證以本虛為主,方用陽和湯合聖愈湯加減。


熟地12克、鹿角膠(烊化)9克、肉桂6克、炮附子9克、麻黃3克、生黃耆30克、當歸9克、白芍9克、川芎6克、黨參30克,水煎服,30~60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7:4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三診:1980年10月12日,患者持上方服用300餘劑,自覺無任何症狀,血壓始終維持在182~169/117~104kPa,聽診腹部雜音消失,已恢復正常工作一年。


[評析]大動脈炎屬祖國醫學「脈痹」範疇,患者初診時,證候表現為寒熱夾雜,虛實兼見。


其當時的病機有兩種可能,一是濕熱內蘊、經絡瘀阻、榮衛不行,因實而致虛;


二是脾腎內傷、濕熱留滯、因虛而致實。


不論標本虛實,二者皆以濕熱的徵象出現,因此,首次治法擬以祛濕清熱為主,預計服15劑後如濕熱已除,需要益氣養血以固本,濕熱不除,亦當扶正以逐邪。


而患者服藥15劑症狀不覺增減,繼服60餘劑,症狀始減,血壓漸降。


二診後患者持方服用300餘劑,症狀完全消失,血壓恢復正常,使疾病達到痊癒。


事實證明,該患者能使多年痼疾得以消除,一方面與辨證用藥準確有關外,另一方面與患者的堅持服藥,「遵法守方」亦有重要的關係。


由此而想到,有些慢性疾患得不到治癒的原因,一是患者求愈心切,抱著「有病亂求醫」的想法,走南跑北,到處求治,一醫不應,又更一醫,結果都是蜻蜓點水,無濟於事。


再是醫者對日積月累的慢性疾病瞭解不夠,心中無底,一法不效,又改一法,到頭來法窮方盡,束手無策,以致疾病纏綿難愈。


這些原因都與不能遵法守方有一定的關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8:04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三、病毒性心肌炎案張某,男,16歲,學生,初診日期1986年9月12日。


主訴:低熱、心悸、胸悶一周。


病史:患者於兩周前發燒396℃,咽痛,全身酸痛不適,有輕微咽癢咳嗽,在門診診為「上感」,經注射卡那黴素和服中藥治療,3天後體溫降至375℃,此後感覺心悸、胸悶,心律不齊,查心電圖示:室性早搏、二聯律。


經用青黴素和氫考治療5天,未見好轉而入院。


患者現感心悸、胸悶、氣短、口苦咽乾、心煩少寐、飲食欠佳、大便乾結、小便赤澀熱痛。


舌紅少苔,脈動數而促。


檢查:咽部充血,扁桃體不大,無關節腫痛,體溫372℃,血壓169/104kPa,心率123次/分,心尖區Ⅱ級收縮期雜音,第一心音有明顯低鈍,心律不齊,呈二聯律。


肺部無異常。


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低電壓、多發性室性早搏呈二聯律、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心肌勞損。


白細胞8500/mm3,嗜中性62%,血清穀草轉氨酸48單位,肌酸磷酸激酶72單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8:21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西醫診斷:病毒性心肌炎。


中醫診斷:陰虛火旺心悸。


治法:清營解毒、滋陰瀉火。


方藥:清營湯合黃連阿膠湯加減。


黃連6克、黃芩9克、銀花30克、連翹12克、水牛角6克、麥冬9克、竹葉芯6克、丹參15克、生地15克、玄參12克、白芍12克、阿膠9克(烊化),水煎服,一日3次分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8:35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二診:上方服6劑,體溫降至366℃,心率118次/分,仍覺心悸、胸悶、心煩乏力、大便乾、小便赤短、舌紅少苔、脈數時促。


前方去銀花、連翹,繼服6劑。


三診:藥後大便已不乾,小便黃少,脈促止數減少,口乾不欲飲。


心電圖示偶發性室性早搏,余同前。


血清穀草轉氨酶32單位,肌酸磷酸激酶54單位。


處方:阿膠9克(烊化)、生地15克、白芍12克、黃連6克、黃芩9克、黨參15克、麥冬12克、五味子6克,水煎服,6劑。


四診:飲食略增,大便稍乾,小便黃少,盜汗、心悸、神疲乏力似有加重,脈細數時促,心率118次/分。


方藥:炙甘草12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阿膠9克(烊化)、麥冬12克、五味子6克、人參9克、生牡蠣30克、生龜板、生鱉甲各15克、柏子仁12克,水煎服。


五診:上方服12劑,二便正常,盜汗消失,心悸、胸悶、神疲乏力均明顯減輕,舌正常。


脈弦細有力,心率92次/分,心電圖示大致正常。


患者帶藥出院。


一年後隨訪一切正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8:4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對本病陰虛火旺的辨證,始終以舌、脈以及二便等心腎陰陽盛衰的證候表現和水火不濟的因果關係,作為遣方用藥的主要依據。


同時心電圖的動態變化,不僅為初診時的診斷給以有力的支持,而且為正確的治療和病情的轉化提供了充分的證據。


初診所見低熱起伏、大便乾結、小便赤澀熱痛、舌紅少苔,以及陰氣不得升發、陽氣不得潛藏的動促脈象,一方面體現了熱邪未盡、心火熾盛的邪實,同時也顯示了腎水虧耗、不能上濟心火的正虛。


所以用清營湯合黃連阿膠湯治療,正是為了清除外邪,直折心火,益腎而寧心,因此在二診時見到的治療效果是在意料之中的。


三診時大便由乾結而正常,小便由赤熱而轉黃,促脈止數減少,心電圖明顯改善,血清酶轉為正常;


而心率快、脈象數、心悸不寧等症未見明顯好轉。


其證由火旺陰虛轉為陰虛火旺,用黃連阿膠湯合生脈散養陰益氣為主,佐以清熱瀉火,是符合當時病情的,一般應服2~3劑適時而止,但繼服了6劑,其心悸、脈促不但未見好轉,反而有所加重,實際上證已由水虧火旺轉為陰虛陽亢,二者症狀相似而本質不同。


最後用育陰潛陽、養血復脈的三甲復脈湯、炙甘草湯、生脈散而獲顯效。


在任何疾病的證治中,所謂辨證明確,施治得當,不僅要重視初診時的識證立法,更重要的是在疾病發展變化的過程中,要嚴格把握其病理轉機,識別證候實質,否則,在處方用藥時往往失誤於「效不更方」或「不效更方」的處理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9:07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四、心臟神經官能症案張某某,43歲,女,教師,病歷號64825,初診日期1985年3月26日。


主訴:心悸、胸痛9年餘,加重1年。


病史:患者9年前因丈夫病故、女兒生病,精神受到創傷,長時間不思飲食,徹夜不眠,頭暈疲倦、血壓偏高,經治療身體逐漸恢復,此後則經常感覺心悸、胸痛、失眠多夢、焦慮不安。


多數醫院按神經官能症治療,也有的醫生根據心電圖懷疑冠心病。


患者常年服用利眠寧、眠爾通、心得安、丹參片、冠心蘇合丸以及中藥養心安神等藥物,病情時好時壞,始終未能治癒。


當時感覺心悸、胸痛、怵惕不安較前明顯加重,同時有心煩少寐、頭面烘熱、頭暈耳鳴、口乾咽燥、手心多汗、兩膝冰冷,既怕冷又畏熱、面目浮腫、四肢發麻、口乾不欲飲、大便稀、小便頻,半年來月經量少、延後,舌質紅嫩少苔,脈弦數無力。


檢查:患者精神萎靡,表情焦慮,面色黃而浮腫,兩手輕顫,體溫368℃,血壓182/120kPa,心率106次/分,心尖搏動較強有力,心前區Ⅱ級收縮期雜音,心音亢強,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偶發室性早搏、Ⅱ、Ⅲ、aVF示T波低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9:20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西醫診斷:心臟神經官能症。


中醫診斷:腎陽虛心火旺心悸。


治法:溫腎陽、瀉心火、交通心腎。


方藥:上下兩濟丹合心腎兩交湯加減。


熟地12克、山萸肉9克、當歸9克、肉桂3克、黃連3克、白朮9克、炒棗仁15克、人參9克、麥冬9克、白芥子6克、知母9克、黃柏6克、澤瀉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上方服6劑,症狀均有減輕,面部烘熱及浮腫消失。


疲乏、汗出、四肢發麻仍較突出,前方去黃柏、知母,加黃耆15克、五味子6克、浮小麥30克。


三診:上方服12劑,自覺症狀基本消失,有時可因情緒激動或勞累過度而誘發心悸、胸痛,在情緒穩定或適當休息後症狀自行消失。


前方繼服12劑。


四診:服藥後病情穩定,停中藥後自服穀維素、心得安、補心丹、安定等藥維持。


近因受驚及氣候突變,又出現心悸怔忡、怵惕不安、胸悶胸痛、心煩出汗等症,心率98次/分,心電圖示偶發室性早搏,舌淡紅,脈弦數,前方加珍珠母30克、生龍齒30克。


患者服該藥後感覺良好,持方連續服用兩個多月,全身狀況逐漸好轉,病情痊癒,恢復工作,一直未再復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9:35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心臟神經官能症,雖無器質性病變,但多數患者病程較長,證候復雜,治療難以奏效,給病人帶來很大痛苦。


中醫對本病主要有兩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一是柔肝抑火、養心安神,再是燮理陰陽、交通心腎。


前者適用於20~40歲的青壯年患者,後者適用於40歲以上或更年期綜合徵的患者,本病例屬後一種類型。


本例患者病變過程較長,從而形成了心腎不交的病理變化,出現腎不納氣、心不守神所致的心悸不寧、胸痛氣短等主證,同時伴有少寐乏力、頭暈多汗、心煩意亂、焦慮不安、頭面烘熱、口乾咽燥、足膝冷涼、大便失調、小便頻數、面目浮腫、四肢發麻等虛實兼見、寒熱錯雜的徵象。


正由於病證錯綜復雜,因而在治療上往往出現似虛而不受補、似實而不宜瀉,涼之則寒、溫之則燥的現象,對方藥的服用,有時也會初服有效,再用不靈。


其心電圖時而正常、時而加重,有時隨心率的快慢加重或恢復。


這些現象都和陽虛、火旺,陰陽偏衰的病理變化有相應的關係。


因此,對本病人的治療採用了上下兩濟丹合心腎兩交湯,以人參、白朮配肉桂,溫陽以扶陰;


熟地、山萸肉、當歸、麥冬伍黃連,育陰以涵陽;


白芥子通降活絡;


酸棗仁養心安神。


全方共奏調陰陽和氣血、益腎寧心等功效,從而達到水火既濟、陰陽相交,使機體自身功能協調,內在環境穩定,疾病則很快得到痊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9:4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五、心房纖顫案韓某某,男,42歲,1980年8月28日入院,住院號:25067。


主訴:發作性心悸4個月。


病史:患者於5月初突然發生心悸、胸悶、憋氣、心前區疼痛、脈律不整。


上述症狀經常發生,持續時間長約1~2個小時,短則3~5分鐘,有時突然暈倒,心電圖示左前支阻滯、快速性房顫。


經靜注西地蘭、吸氧、口服心可定,可暫時控制,但仍經常復發。


現患者感覺胸悶、氣短、乏力、心煩、失眠、頭暈、心悸,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數。


查體:血壓182/143kPa,心率70次/分,律整。


但發作時心率100~110次/分,心律絕對不整。


心尖區可聞及Ⅱ級收縮期雜音。


心電圖示左前半支阻滯、發作性房顫。


辨證、診斷:陰虛陽亢心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30:0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治療:自入院之日起,用酸棗仁湯加丹參,水煎服7劑,柴胡疏肝散15劑,丹參飲加減12劑,至10月21日療效不佳,房顫時作,一次竟持續5小時,經吸氧、靜注西地蘭後始緩解。


心率90次/分,偶發房性早搏,加服心得安30~60mg/日,始終未能控制而停服。


10月21日改方藥為:黨參30克、桂枝12克、炒棗仁30克、生地24克、麥冬24克、當歸12克、阿膠12克(烊化)、紫石英30克、炙甘草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18劑,心悸、胸悶等症消失。


觀察1月,房顫未再復發,心率70次/分左右,病情痊癒而出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30:16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本病例初診時只見心煩失眠、心悸眩暈、乏力、時有脈促等陰虛陽浮之徵象,用酸棗仁湯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補之不受,疑胸悶、憋氣、心前區痛為邪實,則是只知「不通則痛」,未曉「不榮則痛」,使用理氣活血不靈,又復活血理氣,結果越陷越深,正氣耗傷。


好在能及時更方未致嚴重後果。


從這一病例可以說明,心房纖顫病人實證少,兼證多;


陰虛內熱者少,陰虛陽浮者多。


這是周氏寶貴的臨床經驗,對房顫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30:3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高血壓病不等於肝陽上亢由於中、西醫學術的相互影響,辨證與辨病的結合,有人常把中西兩種不同的病證等同起來,把高血壓病當作肝陽上亢就是其中之一。


高血壓病的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而肝陽上亢的常見症狀也是頭痛、頭暈,二者有相同點,但也有不同點,二者之間決不能劃等號。


其一,肝陽上亢可為高血壓病的一種類型,但高血壓病不一定都是肝陽上亢,而肝陽上亢也不一定就是高血壓病。


陽亢與血壓升高的表現雖同,但陰陽失調的本質有異。


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在高血壓病中固然多見,而腎水虧、心火旺在高血壓病中亦常發生,尤其多見於青壯年女性患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30:4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李某,女,42歲,高血壓病4年,血壓一般持續在195/133kPa左右,臨床表現為頭脹、頭暈、耳鳴、面紅、口乾苦、頭汗多,心煩、心悸、健忘、失眠、多夢、月經先期量多、大便乾、小便黃,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先後用滋陰潛陽、涼肝熄風的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治療3周,效果不明顯。


後來以心煩、心悸、失眠多夢為主證,水虧火旺,心腎不交為病因,用俞根初黃連阿膠湯加炒棗仁、夜交藤,服用3劑,症狀明顯減輕,血壓始降。


繼服12劑,症狀消失,血壓恢復正常。


其二,陽虛陰乘,在高血壓病中並非少見。


尤其是年老體衰者,由於腎陽不足,脾陽不運,清陽不升,陰寒痰濕上乘所致的頭痛、眩暈,在高血壓病中屢見不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31:0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孫某,男,54歲,患高血壓病12年,血壓一般為234/156kPa,身高體胖,頭暈頭脹、面紅目赤、多汗畏冷、心煩健忘、口乾苦不欲飲、左側上下肢麻木,下肢浮腫、夜尿清頻,舌苔白厚,脈沉細緩。


當時考慮,高血壓多從肝治,頭暈面紅目赤又是肝陽上亢之象,給以鎮肝熄風湯和建瓴湯皆不見效。


又根據患者體胖、苔厚、脈細緩而改用半夏白朮天麻湯,症狀亦不見好轉,血壓始終不降。


最後判定,面紅目赤、口乾苦,陽亢是假,畏寒、下肢浮腫、夜尿清頻、口不渴,陰寒是真。


試用真武湯加肉桂、澤瀉、車前子。


6劑後面色由紅赤變為蒼黃,目睛不紅,血壓下降。


自覺服藥舒適,繼服30餘劑,症狀消失,血壓降至195/117kPa。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31:1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其三,高血壓病不一定都有頭痛、頭暈。


屬於陰陽兩虛或陽亢日久的患者,血壓往往較高,而臨床症狀常不明顯,或僅有耳鳴、健忘、記憶力減退。


例如某校一位外語女教師,20多年血壓一直在286/169kPa,經各醫院檢查,均未發現異常病變,平時無任何不適的感覺,如果血壓降至234/143kPa以下,反而出現頭暈、眼花、神疲體倦、臥床不能工作。


這類病人,大多始於「陰虛陽亢」,病變日久,機體本身「陽化氣、陰成形」、「陽生陰長」,由偏而盛,自身調整達到相對「陰平陽秘」,因而血壓雖高,臨床症狀並不明顯。


對這類病證的防治,張景岳有很好的經驗,他說「陰根於陽,陽根於陰,凡病有不可正治者,當從陽以引陰,從陰以引陽,各求其屬而衰之」。


其治療應首先考慮左歸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31:2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其四,血壓不高,可見陰虛陽亢的病證。


人體在正常情況下,陰陽消長是保持相對平衡的,如果「陰平陽秘」的生理關係被破壞,就會產生陰陽偏盛偏衰的病理現象。


倘若病變屬於陰陽兩虛而偏陰虛者,其臨床症狀往往比較明顯,而血壓升高的現象常不顯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23 07:11 , Processed in 0.17187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