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93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18:2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3.發展與轉歸:心衰在心腎陽衰階段,如辨證準確,治療精當,病情可由邪實轉為正勝,由陽衰轉為氣虛,趨向正氣的恢復;


如邪已極實,正已極衰,或反復感邪,治療不當,則可陷入陽氣欲脫或陰陽離決的危候,治療需急用益氣回陽固脫之法。


治法:①主治法:補腎納氣、溫陽化水;


②兼治法:祛痰、利水、活血化瘀;


③變治法:陰中求陽,育陰涵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18:3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主要藥物:附子,補腎陽益心火,小量能興奮迷走神經中樞,有強心作用;


肉桂,益火散寒,溫運氣血,有擴張血管作用;


補骨脂,溫補脾腎,助火壯陽,納氣平喘,有擴張冠狀動脈及興奮心臟作用;


胡桃肉,補腎,斂肺,定喘,含有豐富的鉀鹽及多種維生素;


蛤蚧,補肺益腎,納氣定喘,冬蟲夏草,補肺溫腎,止血化痰,能擴張支氣管,並有鎮靜、催眠作用。


常用方劑:①用於肺腎,主要有人參胡桃湯、參蛤散、大補元煎、右歸飲、金匱腎氣丸、黑錫丹、葶藶大棗瀉肺湯、小青龍湯;


②用於心腎,主要有真武湯、五苓散、濟生腎生丸;


③用於陽氣虛脫,主要有參附湯、參附龍骨牡蠣救逆湯、六味回陽飲、回陽返本湯等。


方藥運用:治療急性心衰,選藥要功專力宏,治療要抓住重點。


治療慢性心衰,要謹守病機,損益適度,「調節陰陽,以平為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18:5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腎不納氣(左心衰竭):肺腎氣虛者,宜用參蛤散、人參胡桃湯,以補肺益腎,納氣平喘;


腎陰虧損、元氣不足者,用大補元煎,取其從陰引陽、補元納氣;


偏於腎陽虛者,宜黑錫丹溫腎散寒、降逆平喘;


陰虛不能化陽者,宜右歸飲,取其陰中求陽、溫腎納氣;


陰陽俱虛者,宜金匱腎氣丸,以補陽育陰、化生腎氣;


水氣犯肺者,宜參附湯、人參胡桃湯之類,加葶藶大棗瀉肺湯、車前子、蘇子,用小青龍湯加減,咯血者加三七粉、冬蟲夏草、紫菀等。


心腎陽衰(右心衰竭):陽虛不能化水者,用真武湯合五苓散,溫腎利水;


陰陽兩虛、腎衰不能化水者,宜濟生腎氣丸。


陽氣虛脫(心源性休克):用參附湯或參附龍骨牡蠣救逆湯。


陽隨血脫者,宜六味回陽飲;


陰衰陽脫者,用回陽返本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19:2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心肝瘀血臨床有時可見心衰經有效治療後,心腎陽衰基本改善,喘咳、水腫等症狀得以緩解,但心肝瘀血和腹脹納呆等現象一時難以糾正,這不但影響正氣恢復,而且是心衰的發病隱患。


對此,應長期採用「堅者削之」,「血實宜決之」,「疏其血氣,令其條達」等治法,使其「邪祛正自復」。


證候表現:胸脅悶滿,心悸怔忡,肋下症積,月經閉止,兩顴黯紅,唇青舌紫,脈象沉澀或結代,腹脹,食少納呆,大便失調,目睛黃染等。


辨證:「肝受氣於心」,「肝藏血心行之」,說明心衰的肝血瘀積主要是心氣虛衰不能行血的結果。


而心肝瘀血又常常影響心氣運行,成為心氣虛衰的病因。


所以,心氣轉復以後,心肝瘀血即是治療心衰的重要環節。


上述的胸脅悶滿、心悸怔忡、脅下症積、脈結代等,均為心肝瘀血的表現;


腹脹納呆、大便失調、目睛黃染等,則為肝鬱抑土的主要證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19:4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治法:①主治法:活血化瘀。


②兼治法:補氣、理氣、健脾。


主要藥物:活血用丹參、歸尾、川芎、赤芍、雞血藤;


化瘀用桃仁、紅花、大黃、澤蘭;


破血用三棱、莪朮、土元、水蛭。


常用方劑:主要有桃紅四物湯、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大黃蟲丸;


一般血瘀用桃紅四物湯;


兼氣虛者,用補陽還五湯;


兼氣滯者,胸脅滿悶、心悸怔忡較明顯,宜血府逐瘀湯。


腹脹肝痛較顯著,宜用膈下逐瘀湯;


肝瘀症積較久者,宜大黃蟲丸或鱉甲煎丸;


腹脹食少納呆者,加三仙、砂仁、雞內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0:0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七、分期論治病毒性心肌炎(一)急性期證治從祖國醫學的病因學來看,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原因是外感風熱或風濕。


前者多發於冬春,後者常見於夏秋。


風熱感人侵襲肺衛,易傷肺之氣陰。


由於肺氣貫心脈,而百脈又朝於肺,所以在肺之氣陰不足的情況下,勢必導致心的虛損,形成心肺兩虛的病證。


風濕內侵,病從脾始,易傷脾之氣陽。


由於心主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在脾陽不足的情況下,會直接影響到心陽的不足,出現心脾同病的現象。


病毒性心肌炎的發展變化,一方面由於感受病毒的型別、數量和毒力,一方面取決於人體正氣的盛衰和抗病能力的強弱。


如正勝邪祛,則疾病趨向好轉或痊癒;


邪盛正衰,則疾病轉於惡化甚至死亡。


在一定條件下,正邪力量相持不下,則使疾病時起時伏,遷延不愈。


辨證:本病發病初期,臨床症狀多變,表現相差懸殊,輕者可無明顯症狀,重者可因陽衰陰竭而猝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0:2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輕症多見於成年人,一般先有發熱,全身酸痛,頭痛咽痛,咳嗽流涕,舌苔薄白,脈象浮數或促等風熱襲肺、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


或先出現寒熱起伏,肌肉酸痛,噁心嘔吐,腹瀉納呆,舌苔滑膩,脈象濡緩或結代等濕邪困脾、消化道感染的症狀。


幾天後出現神疲乏力、心悸氣短、胸痛胸悶等心肺不足或心脾兩虛的證候。


這樣的病證,多見於心肌損害和心律失常者,而心臟擴大和心力衰竭者少見。


適當治療,可獲痊癒。


重症多見於小兒,起病急驟,除有外感風濕或風熱的症狀外,常有心悸、胸痛、頭暈、呼吸困難、煩躁不安、面色發紺、脈象遲細微弱或結代無力等心陽虛衰、心脈瘀阻,即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證候。


在這種情況下,常出現心界擴大、心音低鈍、奔馬律或心律不齊、肝大有壓痛等徵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0:3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如能及時治療,可以痊癒。


有的患者,由於正衰邪陷,突然出現面色蒼白、汗冷肢厥、唇指青紫、血壓下降、脈象微弱等虛陽外脫的危候。


心電圖常顯示Ⅲ度房室傳導阻滯或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當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而心室自身節律尚未建立之時,可引起抽搐、昏迷、手足厥冷、脈象遲澀或如屋漏滴等血虛寒厥的心腦綜合徵。


如不及時搶救,可因陽氣暴絕而死亡。


施治:風熱犯肺,宜用辛涼清解飲清熱解毒、疏表宣肺;


胸悶胸痛加栝蔞皮、鬱金;


咽喉腫痛加玄參、馬勃;


熱傷氣陰,損及心肺,宜用清暑益氣湯或用清熱解毒法,益氣養陰、清熱解毒;


風濕初起,表鬱脾困,宜用宣疏表濕法,芳香化濁、疏表勝濕;


表裡俱實,濕熱內迫,胸滿、腹瀉、脈促者,宜用葛根芩連湯;


濕熱鬱阻,脾氣受困,出現發熱起伏、纏綿不解,心悸胸悶、噁心腹瀉者,宜用清熱滲濕湯苦降清熱、健脾利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0:4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病情危重,心陽虛衰、心血瘀阻者,宜用回陽湯益氣溫陽、活血利水;


陰衰陽脫者,宜用回陽返本湯益氣養陰、溫經回陽。


陽氣虛衰,陰寒內乘,抽搐、昏迷、肢厥者,宜用附子麻黃湯益氣回陽、散寒復蘇。


一般來講,治療外感病的常規方法是祛邪多於扶正,而對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療則扶正多於祛邪。


因為病毒性心肌炎的急性期即便是邪盛,而正氣業已損傷,甚至嚴重到陰竭陽絕的程度,所以扶陽益陰是治療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的根本原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1:0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恢復期證治疾病進入恢復期,表明正氣漸復,病邪始減,病情趨向好轉。


但有時病邪雖減而正氣已傷,或因正氣微虛,邪亦微實,正邪相持不下,而使病情遷延,日久難愈。


辨證:氣陽虛、濕邪留戀:常見症狀有低熱不解,或發熱起伏,胸悶憋氣,神疲肢倦,面色蒼白,時出冷汗,納呆便稀,舌苔白膩,脈象濡緩或結代,心電圖多表現為心動過緩、傳導阻滯、過早搏動。


上述症狀,在心腎陽虛、脾失健運的虛證和濕邪內蘊、陽氣鬱阻的實證皆可出現,其鑒別要點為:陽氣虛者,則發熱時有時無,舌質淡苔薄白,脈象遲澀、結代;


濕邪實者,則發熱纏綿不解,或寒熱起伏不退,舌苔白膩而質地堅斂,脈象遲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1:3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氣陰虛、熱邪未盡:外感熱邪,不論證從熱始,或是熱從濕化,其發展結果都會傷及人體之氣陰,出現午後發熱,心悸乏力,心煩口乾,盜汗,舌紅少苔,脈象細數、促等症。


心電圖多見竇性心動過速、早搏、心肌勞損等。


證屬微虛微實者:冬春季節感受風寒,自覺形寒微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脈緩;


夏秋之間冒受暑濕,自覺似熱非熱,周身不適,頭目不清,胸悶心慌,氣短,心電圖顯示ST-T改變,時好時壞,久損不復。


施治:恢復期治療,扶正為主,祛邪為輔。


氣陽不足而濕邪未盡者,宜用參耆丸益氣、清熱、燥濕。


氣陰虛而熱邪未盡者,宜用人參安神湯。


微虛微實,證屬陽虛冒寒者,宜用保元湯合桂枝湯,益元逐寒、調和營衛,確顯著效;


陰虛冒暑者,宜用生脈散合清絡飲,輕清緩補,實有宏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2:1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慢性期證治疾病進入慢性期,多因邪祛正傷,或反復感染,引起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和由此而產生的痰濕阻絡、血瘀氣滯、鬱熱內熾,使心肌勞損,久虛不復。


近年來研究認為,病毒性心肌炎的慢性期,可能與機體自身免疫反應或由抗原性較弱的慢性病毒感染有關。


這與中醫所說的與機體免疫有關的「虛損證」基本一致。


辨證:氣陽不足:常見症狀有神疲乏力,短氣自汗,面色蒼白,舌質淡,苔薄白,脈象遲澀、結代等少火虛衰、中氣不足的全身症狀和心悸、胸痛心陽不振的局部表現。


如陽虛陰乘,痰濕內生,除氣陽不足的症狀外,則有浮腫、舌質淡胖,舌苔滑膩,脈象緩滑、結代的現象;


氣虛血滯,則見舌質紫暗、瘀斑、胸痛較重,脈沉澀、結代等症。


胸中氣陷,症見呼吸似喘,氣短不足一息,脈象沉遲微弱,三五不調,至數不齊。


陽氣不足的心電圖表現,常見ST-T的改變,傳導阻滯,心律紊亂,低電壓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3:3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陰血不足:常見症狀有頭暈失眠、急躁、口乾盜汗、便秘尿黃、舌紅乾少苔,脈象細數或促等腎陰不足、心火亢盛的全身症狀和心悸怔忡、胸悶胸痛的局部表現。


如陰虧液煎、痰火阻絡,除上述症狀外,則見舌紅而潤,口乾不欲飲,脈象動數,滑促;


陰虧血滯,則見舌質暗紅,口乾漱水不欲咽症。


陰血不足的心電圖表現,常有ST-T改變,竇性心動過速,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等。


施治: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整陰陽的偏盛偏衰,是治療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基本法則。


陽氣不足者,宜用參耆益氣湯;


兼痰阻胸陽者,合栝蔞薤白半夏湯;


兼有血瘀氣滯者,合丹參飲;


胸中氣陷者,用升陷湯加人參、山萸肉;


陰血不足者,宜用人參養榮湯或用治心經虛損方。


陰血少、心火旺者,加生地、麥冬、五味子;


心氣虛者,加白朮、黃耆、益智仁;


血瘀加桃仁、紅花;


痰濁加栝蔞、半夏、石菖蒲,去龍眼肉、當歸。


陰陽俱虛者,宜用參附養榮湯。


對慢性期的治療,要特別重視氣與陽的恢復,把握病證的推移轉變,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4:0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後遺症期證治「心本乎腎,上不安者由於下,心氣虛者因乎精」。


患病毒性心肌炎後,精氣內奪,積虛成損,心脈失常,這是引起後遺症的主要原因。


其他如臟氣乖違,稽留凝滯,阻其運行之機,也是遺留較穩定性心律失常後遺症的原因之一。


辨證:損其心者,症見氣短胸悶,脈結代,心動悸,舌光無苔。


損其腎者,則見心悸頭暈、神疲乏力、食少、失眠、耳鳴健忘,小便清頻,畏寒惡熱,舌淡少津,脈象遲細而澀。


另外,對這種患者用藥測證,也是一種可靠的辨證方法,如用藥稍偏於溫補,患者即有心煩、口燥便秘的症狀;


用藥稍重於滋補,則見乏力、納少、便溏的表現。


這種情況,也是陰陽兩虛,腎氣不足的現象。


臟氣乖違,氣血留滯者,可見胸痛胸悶、心悸怔忡、多夢盜汗。


亦有的臨床無明顯症狀,只是遺留較穩定的異常心電圖,如房室或束支傳導阻滯,過早搏動及交界性心律等。


施治:損其心者,調其營衛,宜用炙甘草湯;


損其腎者,益其精,宜用生脈補精湯或全真一氣湯。


對後遺症的治療,多數病例適於養心補腎的方法。


如屬氣血留滯,或只有心電圖異常者,血府逐瘀湯對部分病人有一定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4:2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八、處方用藥特點(一)遣方有道,選藥精當中醫臨證處方用藥,如量體裁衣,按鎖配匙,既有尺度,又有方圓。


周氏臨證治病,製方嚴謹,遣方有道,加減化裁,獨具匠心。


主張「有方有藥,力戒龐雜」,「少則得,多則失」,藥不在多,而貴在精,處方精當則藥力專一,若面面俱到,反而使藥物之間相互牽制。


有些病情比較復雜,處方用藥時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決了,其他矛盾便可迎刃而解。


再就是對兼症多的病人,可儘量選用一藥多效之品而統顧之。


凡功用相近之品,除非特別需要,一般不疊用。


因此,他的處方非常精煉,一般七、八味藥,或十來味藥,而且方出有名,方中有方,法中有法,製方嚴謹,療效顯著。


在藥物的用量上,主張主次分明,藥量適中,該輕則輕,該重則重。


病重藥輕如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病輕藥重則藥過病所,反傷正氣,且造成藥物的浪費。


在具體應用上,一般主藥量重、質重者量重、藥性平和者量重,如黃耆、黨參、葛根、丹參、栝蔞、炒棗仁、石決明等,一般常用至30克;


而毒性藥、佐使藥、副作用大的藥用量宜輕,如細辛、麻黃、甘草等,一般只用6克或3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4:4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既遵法度,又參藥理周氏在處方用藥上的另一顯著特點,就是在中醫理法方藥的基礎上,參照現代藥理研究,使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其用藥理論既遵中醫理法方藥之法度,又符合現代藥理研究。


如在冠心病的用藥方面,需要活血化瘀者,常用丹參、川芎、赤芍;


需要補氣者則用黃耆、葛根、桑寄生;


需要助陽者,則用附子、補骨脂、仙靈脾;


需要化痰者則用栝蔞、前胡等。


以上藥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的作用。


麻黃有加快心率的作用,則常用來治療心動過緩的病人,而避免用於心動過速的病人,等等。


這樣的處方用藥,臨床療效切實可靠,為中醫的遣方用藥增加了新的內容,從而提高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水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5:0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補偏糾弊,重視胃氣藥物治病均有偏性,既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所以用藥必須取其利而避其弊,並且要中病即止,不可過劑。


「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並遵《內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食,食養盡之」之旨,主張在機體陰陽氣血基本平衡的情況下,能不服藥者則不服藥,能少服藥者則少服藥,以免打亂機體自身的平衡。


在疾病基本痊癒後,應改以飲食調理為主,充分發揮機體自身的調節功能。


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大都為老年人,且長年患病,有不少患者還同時患有多種疾病,如服藥不當,反而會顧此失彼,不但起不到治療作用,相反還會導致病情加重。


臨床有不少高血壓、冠心病患者常常兼有胃病,病情復雜。


越是病情復雜,越要時時顧護胃氣,中醫認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在處方用藥方面,凡是對胃有刺激的藥物,除非特別需要而進行恰當配伍外,一般不用或少用、暫用。


對心胃同病者,除避免應用傷胃的藥物外,在治療上要心胃同治,或先以治胃病為主,待胃病好轉,胃氣旺盛,再以治心為主。


只有重視胃氣,顧護胃氣,臨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關於處方用藥方面的經驗有許多微妙之處,此處謹舉一例,以示其處方用藥之精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5:2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患者,男,62歲,1992年8月22日就診,冠心病高血壓病史10餘年,近兩月來胸悶憋氣加重,時有胸痛,勞累後加重。


伴頭痛頭暈,左下肢麻木,食欲不振,胃脘撐脹感,大便乾,四五天一次,舌紅苔黃,脈弦。


心電圖示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血壓21.3/16kPa。


辨證屬痰熱互結、胸陽不展、胃氣虧虛。


治以寬胸化痰、清熱益胃。


方用小陷胸湯加味:栝蔞30克、黃連6克、半夏10克、黨參30克、前胡15克、生山楂15克、佛手10克、葛根30克,水煎服,日1劑。


服藥6劑,胸悶憋氣明顯減輕,食欲好轉,胃脘撐脹感消失。


仍頭痛頭暈、大便偏乾,舌紅苔薄黃、脈弦,血壓195/143kPa。


以上方去前胡,加大黃6克,藥後大便通暢,諸症皆減。


本方由8味藥組成,以小陷胸湯為主,併合栝蔞薤白半夏湯之義,旨在清熱化痰、寬胸理氣。


因胸悶憋氣較重,故加前胡宣降肺氣而化痰,並具有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


食欲不振、胃脘撐脹,屬脾氣虛而胃氣滯,故加黨參益氣健脾,生山楂消積化食,佛手理氣消脹。


並加葛根一味,既能升脾胃之氣,又具擴張冠狀動脈和降血壓之功。


同時生山楂亦能擴冠、降血壓。


患者大便乾結,方中栝蔞則具有泄熱通便之效,惟力不足,複診時又加入大黃而助之。


全方配伍嚴謹,一藥多效,方精藥簡,心胃同治,療效顯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5:37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一、難治性心力衰竭案李某,男,62歲。


心悸、喘咳、浮腫10餘年,加重半月。


10年前出現心慌、胸悶、下肢輕度浮腫,經某省級醫院確診為風濕性心臟病。


平素每遇感冒或勞累則病情復發,屢經西藥治療能夠得到控制。


近兩年來病情有所加重,發作比較頻繁,曾在我院(山東中醫學院附院)住院3次,用中藥治療亦能很快好轉出院。


半月來患者心悸、喘咳、浮腫明顯加重,經用鎮靜、強心、利尿等西醫常規治療,不但不見效果,而且逐漸加重,於1978年10月6日又來我院治療。


現主症心悸不寧,喘促不得臥,倦怠無力,畏寒肢冷,食欲不振,頭暈噁心,尿少色黃,口乾,腹脹不敢飲,大便不暢,2~3日一次。


查體:體溫364℃,脈搏132次/分,血壓13.3/12kPa。


神志清楚,痛苦面容,頸靜脈怒張,面色蒼灰,口唇青紫,肝大劍突下5釐米,質較硬,下肢水腫,按之沒指,腹水。


心率132次/分,心尖區雙期雜音,舒張期奔馬律,肺底濕性羅音。


化驗:血紅蛋白105克%,紅細胞320萬/mm3,白細胞6500/mm3,嗜中性白細胞64%,血沉15mm/h,X線:左房大,雙室大,肺瘀血。


心電圖:左室大及勞損。


舌紫暗苔白滑,脈細數無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2:25:56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西醫診斷: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並關閉不全、Ⅲ度心力衰竭)。


中醫診斷與辨證:本病屬腎陽虛衰,水氣淩心犯肺所致的心悸、喘咳、水腫。


治療經過:根據中醫辨證,結合以往的治療情況,採用溫陽利水、瀉肺平喘的治法,方用真武湯合五苓散、葶藶大棗瀉肺湯:熟附子9克、白朮15克、茯苓30克、白芍9克、豬苓12克、澤瀉15克、桂枝9克、葶藶子12克、生薑3片、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


10月9日二診,上方服3劑,不見效果,全身出現水腫,症狀有所加重。


考慮陽氣虛衰嚴重,前方合防己茯苓湯、參附湯,加強益氣溫陽化水的作用(即前方加防己12克、黃耆15克、人參9克、甘草3克,熟附子增至12克)。


水煎服,3劑,每日服3次,兩天服完。


10月11日三診,症狀不見消減,尿量反而減少。


急則治標,重點利水以通陽,前方去白芍、甘草,豬苓改15克、澤瀉改30克,加冬瓜皮、車前子、赤小豆各30克,3劑,煎服法同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21 17:02 , Processed in 0.35937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