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79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13:2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二診(11月28日):藥後氣促頓減,夜臥仍覺鼻塞氣憋吸難,呃氣尚有,寐則寢汗,苔化薄潤。


思之,病已2年,中氣虛耗,氣機升降逆調,略輔補氣之品以升清降逆。


藥用沉香(後下)3克、赭石(先入)20克、蘇梗6克、陳皮5克、炙黃耆6克、太子參6克、焦白朮9克、茯苓9克、防風5克、炒白芍6克、炙甘草3克,6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13:30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三診(12月5日):自服補氣降逆劑以來,呼吸明顯改善,夜能平臥,入睡尚有輕度鼾聲,病雖向愈,但未斷根,體質虛耗,再擬調元以善其後。


炙黃耆9克、太子參9克、炙甘草3克、焦白朮9克、沉香(後下)3克、赭石(先入)20克、炒白芍6克、天花粉9克。


上方調治半月,患兒呼吸恢復正常,雖有哭鬧,也未引發氣憋。


今年又因他疾前來就診,詢之,其母云:1年來曾有數次外感發熱,而氣逆喘憋未作,全家欣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13:3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本病現代醫學稱謂「增殖體肥大」,病發即見鼻塞吸難,張口呼吸,動則氣促,睡有鼾聲,患兒消瘦明顯,精神委靡,面白光貧血,西醫認為是「增殖體面容」,曾經手術2次,仍未根治。


中醫辨證以其病發即氣憋吸難不能臥,近似「喉風症」之喉部通氣障礙。


然喉風症來勢迅猛,甚則窒息,危殆立至,故又稱「走馬風」、「纏喉風」。


本例患兒雖見呼吸不利,氣憋吸難反復發作,然時發時止,病程已有2年,顯然異於「喉風症」。


董氏謂此實非器質性病變,不可受前醫診斷增殖體病名所框囿,單從局部著眼見症治症,難收成效。


病係外感發熱後氣機逆亂,衝氣上逆挾痰迫肺,肺竅失宣而胸滿氣憋,此喘逆迫促所由來也。


病理既明,應從整體出發,當效法仲聖治傷寒汗吐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旋覆代赭湯之意。


藥選赭石,取其質重善以鎮衝降逆,沉香味辛體重,能升能降,氣雄橫行,有通天徹地之功,故《藥品正義》謂其:「若怪異諸病,以此佐攻痰藥,能降氣安神。


兩味相合為君,益增其降逆平喘之力,再配以桑皮、葶藶、杏貝瀉肺化痰。


藥下痰濁雖化,但喘逆噫氣未平,因細思患兒病久,中氣必已虛損,衝氣乘虛上干,填塞胸膺,排擠胸中大氣,使之下陷而吸難,應從「虛」字著眼。


憶張錫純組參赭鎮氣湯,參赭同用治陰陽兩虛之喘逆迫促,能納氣歸原,亦治衝氣上干,填塞胸臆之滿悶,而仲聖旋覆代赭本有人參,也因元氣之虛也。


故於次診加入參朮耆以補下陷之元氣,佐以沉、赭調氣升清以降逆,上宣肺竅,下平衝逆。


病理藥理契合,氣機調暢,則喘促氣憋終獲痊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13:46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四、腹痛案陳某,女,8歲,門診號66849。


1987年10月23日初診。


腹痛8月餘,病初由當地醫治未效,後在某軍區療養院住院治療月餘,經服中西藥物腹痛未減,下利不止,半月前來滬,至上海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住院檢查治療,病情加重,2天前自動出院。


出院診斷:①Ⅲ度營養不良。


②腸繫膜腫瘤?


③腸結核?


今由其父雙手托抱而入診室。


診見患兒身體羸弱,四肢萎軟,大肉已脫,神情淡漠,精神委頓,語聲低微。


一周來湯水不進全靠靜脈輸液。


腹部硬滿,按之疼痛,痛無定處,以下腹為主。


大便泄利,日3~4次,有黏凍。


下肢浮腫,壓之凹陷不起,小便清長,舌苔黃膩質乾,脈沉細。


診斷為脾土衰敗,腸胃虛憊,亟擬扶元溫下。


處方:附子9克、肉桂粉3克(後下)、炮薑3克、黨參9克、烏梅6克、細辛3克、五味子3克、川椒目3克(炒出汗)、粳米30克、甘草3克,7劑,日服1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13:53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11月1日二診:腹部已軟,按之仍痛,下肢浮腫漸消,下利已止,大便溏薄無黏凍,日1~2次,能進少量米湯,是獲胃氣則生,仍宗前法續治。


處方:淡附片9克、肉桂粉3克(後下)、炮薑3克、烏梅6克、黨參9克、焦白朮5克、肉豆蔻6克、炒懷山藥10克、廣木香5克、粳米30克、甘草3克。


11月12日三診:腹痛已解,下利已止,大便正常,下肢浮腫已消,精神漸復,每餐能進一小碗稀粥。


原方10劑帶回當地調治。


[評析]本例患兒腹痛8月,病勢危重,症情復雜,虛實相兼,但總參四診,病之本乃由中焦虛寒而起,脾土大損,失治曠日,運納無權,以至氣血俱耗,損陰及陽,由太陰累及厥陰,太陰厥陰同病,故腹痛下利不止,經用金匱附子粳米湯合烏梅丸加減,以救陰扶陽,使元氣漸復,沉屙霍然告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14:04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五、熱病案郭某,女,6歲,住上海市普陀區澳門路66弄128號。


1994年11月17日門診:患兒自今年5月起間歇性弛張發熱,每次4至7天,最高體溫達404℃,發熱時神委,乏力,納呆,並伴有寒戰。


先住市一醫院診治,查無確診,後兒科醫院經血培養、胸片、B超、心掃描、肝脾CT,以及查找瘧原蟲、紅斑狼瘡細胞、肥達氏反應、骨髓象等各項檢查,均無陽性發現,惟血沉30mm/小時。


曾請院外專家二次大會診,經各種西藥治療,發熱依然如故。


因病無好轉,診斷仍為「發熱待查」,又要「腰穿刺」檢查,家屬不允,自訴已耗資7萬餘元,要求出院,轉請中醫治療。


有人曾作少陽證治,用小柴胡湯而無功,以少陽證不可能逗留如此之久也。


今辨證:見經常寒顫發熱,熱甚時40℃以上,汗出淋漓,肢冷。


住院7個月,持續發熱。


來診時精神委靡,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神安不躁,脈微細,但重按尚有力。


根據上述情況,從「久」字著眼,以久病必虛,深入少陰;


又根據形神、脈象,則為內有鬱陽,故治以附子湯,甘溫以和少陰之熱,加桂枝以通陽,而制寒戰高熱大汗也。


處方:桂枝3克、附片5克、炒白芍6克、太子參6克、茯苓9克、青蒿9克、白薇9克、花粉9克、炙甘草3克,5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14:13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二診:服上藥2劑後,熱度不作,舌淨無苔,胃納正常,便下通調。


再以附子湯加味。


處方:太子參9克、淡附片4克、炒白芍6克、焦白朮9克、茯苓9克、青蒿9克、白薇9克、川石斛3克、炙甘草3克,5劑。


三診:病情穩定,下方調理之。


處方:白參須6克(另燉代茶)、焦白朮9克、茯苓9克、生扁豆9克、炒穀麥芽各9克、清甘草3克,7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14:23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患兒間歇發熱已7個月,辨證首先從「久」字著眼,以久病必「虛」也。


又經細察詳辨,患兒精神委靡,面色無華,脈息微細,但重按有力,此乃病邪雖已深入少陰,而形體尚有實處,且中有鬱陽,而發熱乃係假像。


少陰病主證為脈微細,但欲寐,寐字作活看,亦可作靜而不躁解。


本例患兒的脈證符合少陰證,故治從少陰,方用仲景附子湯主之,甘溫退大熱,熱病用熱藥,為反治之法。


方中附子溫陽扶正;


白芍和血;


太子參、茯苓、甘草益氣健脾;


花粉補虛安中;


用桂枝一藥者,因內有鬱陽,取其通陽,以制寒戰高熱,且使有汗能止也;


配以青蒿、白薇,乃可治陽氣浮越熱盛之要藥,故有熱者倍之。


辨證精確,投藥中的,故2劑熱退。


複診再予上方化裁,發熱不作,療效鞏固。


再經調理,康復而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14:33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六、腎結石案周某某,男,9歲,1993年9月4日初診為腎積水症,檢查兩腎有泥沙樣結石,病已4年,曾作2次手術,未能根除。


形體虛浮,汗出淋漓,小便不暢,面目黧黑,形神委靡,腰腎時痛,舌質淡胖,苔潤,兩脈沉細軟弱。


病程太久,且甚復雜,腎陽虛耗,不能運水,治療屬難。


近日稍有感冒,先擬真武湯加味主之。


茯苓20克、生白朮10克、白芍20克、淡附片5克、懷牛膝9克、防風6克、炙黃耆10克、車前子(包)15克、生薑3片。


二診:服上方14劑,邪化胃和,小溲時短時長,且有沉澱,近日B超複查,腎陽漸復,病情好轉,水運尚差,仍宗原意,茯苓30克、焦白朮10克、生薑3片、淡附片5克、炙黃耆9克、仙靈脾10克、炒白芍15克、懷牛膝10克、車前子(包)15克,7劑三診:據述昨日小溲中有細石2粒,尿已通暢,時有沉澱,納可便溏,舌苔薄膩。


自訴係有食傷。


形神面色基本恢復,再以溫運兼理積滯。


川朴5克、茯苓30克、焦白朮10克、製蒼朮9克、淡附片3克、懷牛膝9克、炒神麯9克、陳皮5克、廣木香3克、車前子(包)10克,7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14:43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四診:小溲有芝麻樣細粒瀉下,舌淨便調,納和色潤,再擬徐進調補。


黨參6克、焦白朮9克、茯苓30克、懷牛膝10克、淡附片3克、泡米仁10克、杜仲10克、仙靈脾10克、懷山10克。


五診:上法調治1月,小溲通暢,尿量見多,達3000ml/日,沙石數枚同下(見於瓷盆底),脈細有力,舌仍淡白,症情穩定,再擬上方加熟地15克,調補鞏固。


半年以後,經詳細檢查,沙石盡去,腎氣亦復,已上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14:5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西醫診斷為右腎積水和積石(泥沙樣石)。


二次手術治療並服各種西藥,一年多來,病情如前。


小溲涓滴不利,沙石不能下來,且見面目黧黑,形神委靡,腰腎時痛。


經過細察,兩脈細弱,舌淡而胖,神委無力,病情沉重,非比等閒。


從中醫角度對此病詳察之下,乃腎氣大耗,整體極度陽衰,陽不濟陰,不能運水下輸,沙石更無出路。


此非一般常法所能見功。


旋思張仲景《傷寒論》有「真武湯」一方可溫陽利水之法(內含茯苓、白朮、附子、白芍、生薑)。


應用此方,再加牛膝、車前兩藥以協助之,且加重生薑、茯苓用量以溫通,充分調動周身陽氣,集中於腎。


迭進溫陽之劑,腎陽充足,推動氣化,水道暢通,泥沙雜質,自能隨之而下,腎氣隨之而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15:0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七、亞敗血症案楊某,女,10歲,1992年11月9日初診:原有變應性亞敗血症病史,不規則發熱,皮疹持續不退,住院兩次,檢查血象:WBC2~3萬/mm3,N88~89%;


ESR49~34/h;


黏蛋白152;


骨穿塗片示感染骨髓象;


EKG示竇性心動過速,T波變化。


病已2年,曾應用強的松,近又住院服倍他米松,8片/日,病程2年,如減少半片,病情就反跳,如用中藥清熱解毒,病情只重不輕。


董氏通過①望診,滿月臉,兩顴紅赤,自訴灼燙難忍,然視其舌質淡胖而嫩,苔白厚膩,形神不振;


②問診,低熱不清,胸悶氣促,膝關節疼痛,大便時泄,小溲清長;


③聞診,語音低弱,委靡無力;


④切診,脈沉細微,按腹滿軟。


因服激素,胃納頗佳。


按四診所得分析,斷其為風寒濕三邪所困,非大劑溫振陽氣散寒化濕,不足以驅陰霾。


藥用川草烏、桂枝、附塊、乾薑、蒼朮、川朴、牛膝、生薑、茯苓、木香等。


服用一周,藥後平穩。


二診續加仙茅、仙靈脾增其溫腎通陽之力,病情逐步緩解,激素遞減。


前後服藥3個月,厚苔化盡,寒濕漸蠲,各項化驗基本正常,激素劑減大半,獲准出院。


久病陽氣衰微,今見陽氣漸復,陰寒盡化,出現陽復陰耗現象,上方去川草烏、蒼朮、乾薑,增入護陰養血之品,使陰陽平衡,速其康復,終至停服激素,諸症向愈,目前已上學復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15:10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本案亞敗血症,中醫無此病名,以發熱持久,關節疼痛為主症,視其激素面容,紅赤灼燙,難以忍受,低熱不楚,似為熱痹。


然從舌質淡胖,苔白厚膩,神委音低,脈微沉細,便泄溲清,則為裡寒濕盛,病已2年,是以陽氣衰微為本。


辨證求因,抓住病本,分清陰陽寒熱,立法選方絲絲入扣,藥隨症變而能救治重危難症。


此為董氏辨證論治,望診為重之精深功力。


告誡吾輩曰:西醫診斷的病名和理化測驗資料,理應慎重作參考,但切不可被框限而無所適從,激素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仍須熟研醫籍,明理識病,辨證施治。


「非有定識於平時,曷克有定力於片刻耶?


醫論醫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15:1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一、中醫要現代化不要西醫化中醫現代化同中醫西醫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但是有些同志卻認為中醫西醫化,就是中醫現代化。


如果這樣來理解,那麼中醫就會變成不倫不類的西醫(社會上已出現這種現象)。


這樣不但對中醫現代化造成阻力,而且會導致中醫自身的消亡。


這的確是令人擔憂的。


祖國醫學是偉大的寶庫,已為人們所公認。


其特點和優點,對後學的啟示,其功非少。


我們在學習古人的臨床經驗時,如能運用巧思,則常會獲得意想不到的療效。


茲舉兩個病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15:27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一名男孩4歲,患肺膿瘍,經西醫用大量抗生素及體位引流術後,熱毒已退,膿瘍基本控制,但兩個月來數次胸透,患者右上肺膿瘍空洞始終不能吸收;


且因體弱,不宜外科手術,於是改請中醫治療。


經過仔細觀察,見其毛髮焦枯,拔之即起,苔膩口臭,腹滿便泄,胃口不開。


追問知其早有諸症,故診斷其疳積在前,肺癰在後。


推理而論,脾胃早虛,其肺空洞之不吸收,乃脾胃土虛不能生肺金也。


於是使用消疳扶脾之法,同時幾次針刺四縫穴,放出多量黏液。


兩周以後,再胸透,空洞完全癒合,患者形體豐潤,痊癒出院。


這叫培土生金法。


另一個病例,是塑膠廠女工,32歲。


患乾咳月餘,日夜不輟。


用西藥抗生素、止咳劑,甚至可待因等,以及用中藥宣肺清肺法,而咳始終不止,困頓萬狀,求治於余。


細察病情,舌脈無變,形體無損,胸透正常,只是乾咳。


但自訴性情躁急,這一提示,悟及尤在涇所言「乾咳無痰,久久不愈,非肺本病,乃肝木撞肺也」。


其方用烏梅、牡蠣、當歸、白芍、川連、茯苓、甘草,藥只7味,且無止咳之品。


師其法而僅服3劑,月餘乾咳就此得安;


再服3劑,其咳霍失,這是制木安金法,想想古人誠不我欺也。


由上二例,可以一隅反三。


至於其他疑難疾病,前賢觸類旁通的不計其數,足證祖國醫學的特點和優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15:36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也有人說,中醫只能治慢性雜病,不能治急性熱病。


這是片面的。


中醫治熱病,方法很多,但重在給病邪以出路。


傷寒病邪在表以發汗,實熱在腑用下法,濕熱內滯則滲利,實邪逗留膈上用吐法,它如麻疹齊透而毒泄,痘瘡結痂而毒盡,等等。


這些都是對熱病給出路,中醫叫做開門逐盜,邪祛而安,這樣遺患很少。


當然,時代在進步,科學在發展,我們不能墨守成規,囿於一隅,而必須吸收新知識。


余認為,中醫要現代化,首先中醫本身要加強,要堅定不移地站穩中醫的立場。


我們應對中西醫學不同的理論體系保持清晰的頭腦,使之逐步地結合,進而殊途同歸。


如果離開歷經千錘百煉的古典論述,而欲完成中醫現代化,猶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中醫治病,重在理法方藥,其方其藥,都需由醫生根據理法來指揮。


但長久以來,醫藥界卻存在著由藥物來指揮醫生的流弊。


把一病一方羅列案前,按圖索驥;


也有簡單化地把某藥某方製成「成藥」,固定地來治某症或某病,而拋棄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


這種不要中醫傳統的做法,是另一種將中醫西醫化的表現,即使一時取效,也是偶合,對此,亦須引起重視。


總之,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其初期、中期和末期的過程。


特別是急性熱病在這三期中變化更多而迅速;


其每期的轉化,決不會全然一樣,有因人因時因地之差異。


醫生在處理上,難道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嗎?


前哲對各種疾病在不同階段中,就有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我們不能刻舟求劍,膠柱鼓瑟。


中醫確是我國的國寶,我們不能把她當做古董,更不應在研究中說什麼守舊、復古。


只要我們堅持不斷地推陳出新,祖國醫學這顆學術明珠,一定會重放光芒,永葆青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15:45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二、小兒用藥六字訣育兒誠難,醫之治小兒病為尤難。


以呱呱繈褓,啼哭無端,疾病屙癢,不能自白。


且藏府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用藥一或不當,最易變起倉卒。


昔閻孝忠有「五難」之歎,張景岳則曰:甯治十男婦,莫治一小兒。


於此可見兒科業醫者之不易也。


然而天下之父母者,孰不愛其子女,偶罹疾患,必求諸醫,則醫者之責,不亦重且巨乎。


余操斯業也,已50年矣。


自思倘能以幼吾幼之心,推而及之於幼人之幼,兢兢業業,不敢自怠。


因之施方用藥勤求古訓,博采眾法。


尤以芽嫩之質,藏氣清靈,隨撥隨轉,峻烈之劑,未敢輕投,況一有藥誤,禍患無窮也。


有鑒於斯,歷經琢礪,爰擬用藥六字決,為後學者備之以作參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15:55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1「輕」。


輕有兩端,其一為處方應輕,如外感風寒,表實麻黃湯,表虛桂枝湯,前以散寒,後以和營,則邪祛表和,其熱自解。


如是感受風溫風熱,則桑葉、薄荷、荊防連翹之類清涼解肌,疏化即可退熱。


此均輕可去其實之輕也。


常見寒閉熱盛而驚厥者,此因高熱不能勝任也。


不可投鎮驚之品,反能引邪入裡;


因其病在太陽,必須解表,方為正治。


當然,乙腦、腦膜炎則須另法治之。


其二為用量應輕。


小兒腸胃嬌嫩,金石重鎮,慎需考慮。


即藥量過重,亦犯胃氣。


小兒之生長發育全賴脾胃生化之源,況百病以胃氣為本。


如胃氣一耗,能使胃不受藥,病既不利,抑且傷正。


然必根據其病情,輕重適宜,以不能影響其胃氣為必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16:04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2「巧」。


巧者,巧妙之謂也。


古人治病每多巧思,往往於眾人所用方中加藥一味即可獲效。


如《冷廬醫話》記述,宋徽宗食冰太過,患脾疾(即腹瀉),楊吉老進大理中丸;


上曰:服之屢矣。


楊曰:疾因食冰,請以冰煎,此治受病之源也。


果愈。


實質上此即仲師白通湯加膽汁人尿之變法也。


又,徐靈胎治一人患嘔吐,醫曾用二妙丸不效,徐加茶子四兩煮湯服之遂愈。


因其病茶積,故用此為引經藥也。


近人程門雪氏,為一代名家,早年治一慢性泄瀉病人,用調理脾腎法醫治,久而無效。


後病者帶程之方,到滬上名醫王仲奇處診治,王氏索閱程方,凝思片刻,在原方上提筆批曰:此方可服,再加蛇含石四錢,揮之使去,病者未便多問,照方服用。


不料這張屢服不效的藥方,僅增一味後,只服數劑,多年宿疾,竟告痊癒(摘自上海中醫藥雜誌中「裘老論醫篇」)。


說明匠心巧裁,令人嘆服。


余於臨床,嘗治頑固之嬰兒泄瀉,中西藥治無效;


遂從母乳方面考慮,對乳母作了蹲踞、踝膝反射試驗,測知有隱性腳氣病存在,致使患兒缺乏維生素B1而久泄不愈。


停服母乳,調治即愈。


此亦法外之法也。


這類病兒臨床很多,尋索巧思,明其病因,見效如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23:16:13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3「簡」。


簡者,精簡之謂也。


醫之治病,用藥切忌蕪雜。


蕪雜則藥力分散,反會影響療效。


嘗見,以為病之不痊也,藥量不足也而倍之,藥味不敷也而增之。


此捨本逐末,宋人揠苗助長之蠢舉也。


醫能明其理,熟其法,則處方也簡,選藥也精。


前輩名哲,每多三、五、七味,對症發藥;


雖危重之候,獲效迅速。


以余之實驗,確是如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18 17:35 , Processed in 0.21875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