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春秋左傳正義】

[複製鏈接]
321#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35:3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四


【經】十有四年,春,衛殺其大夫孔達。

 

(書名,背盟於大國,罪之。)

 

夏,五月,壬申,曹伯壽卒。

 

(無傳。

 

文十四年盟新城。)

 

晉侯伐鄭。

 

秋,九月,楚子圍宋。

 

葬曹文公。

 

(無傳。)

 

冬,公孫歸父會齊侯於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2#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36:2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四


【傳】十四年,春,孔達縊而死。

 

衛人以說於晉而免。

 

(以殺告,故免於伐。

 

○縊,一賜反。)

 

遂告於諸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達,構我敝邑於大國,既伏其罪矣,敢告。」

 

(諸殺大夫亦皆告。)

 

衛人以為成勞,複室其子,(以有平國之功,複以女妻之。

 

○複,扶又反。

 

妻,七計反。)

 

疏注「以有」至「妻之」。

 

○正義曰:《釋詁》以「平」為「成」,則「成」亦「平」也。

 

男子謂妻為室,故杜以為衛人以其父有平定國家之勞,複以女妻之。

 

言衛侯以女妻之也。

 

劉炫以為傳文無衛侯之女為孔達之妻,「複室其子」,謂複以室家還其子。

 

謂達既被誅,家當沒入官,複以孔達財物家室還其子。

 

今知非者,案檢傳文,上孔達云:「苟利社稷,請以我說。」

 

是孔達忠於衛國,本實無罪。

 

所以告於諸侯,隻欲虛以說晉。

 

衛人荷其功力,何得沒其家資?

 

男子謂妻為室,則室者對夫之言,故傳云「女有家,男有室」。

 

今若以孔達之妻而還其子,便則以母還子,不得云:「複室其子」。

 

又諸國大夫之妻,傳皆不載其氏姓,何得獨責孔達之妻須言衛侯之女?

 

既言「複室其子」,明孔達之妻則衛侯之女。

 

可知劉以孔達之妻為衛侯之女,於傳無文以規杜過,於義非也。

 

使複其位。

 

(襲父祿位。)

 

夏,晉侯伐鄭,為邲故也。

 

(晉敗於邲,鄭遂屬楚。

 

○為,於偽反。)

 

告於諸侯,蒐焉而還。

 

(蒐,簡閱車馬。

 

○蒐,所留反。

 

閱音悅。)

 

中行桓子之謀也。

 

曰:「示之以整,使謀而來。」

 

鄭人懼,使子張代子良於楚。

 

(十二年,子良質於楚。

 

子張,穆公孫。

 

○行,戶郎反。

 

質音致。)

 

鄭伯如楚,謀晉故也。

 

鄭以子良為有禮,故召之。

 

(有讓國之禮。)

 

楚子使申舟聘於齊,曰:「無假道於宋」。

 

(申舟,無畏。)

 

亦使公子馮聘於晉,不假道於鄭。

 

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文十年,楚子田孟諸,無畏抶宋公僕。

 

○馮,皮冰反。

 

惡,烏路反。

 

抶,敕乙反。)

 

曰:「鄭昭宋聾,(昭,明也。

 

聾,闇也。

 

○聾,力工反。)

 

疏注「昭,明也。

 

聾,闇也」。

 

○正義曰:人之聽視聰明,唯在耳目而已。

 

鄭昭,言其目明,則宋不明也。

 

宋聾,言其耳闇,則鄭不闇也。

 

耳目名舉一事,而對以相反。

 

言宋不解事,必殺我也。

 

晉使不害,我則必死。」

 

王曰:「殺女,我伐之。」

 

見犀而行。

 

(犀,申舟子。

 

以子託王,示必死。

 

○使,所吏反,「使者」同。

 

女音汝。

 

見,賢遍反。)

 

及宋,宋人止之。

 

華元曰:「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鄙我,亡也。

 

(以我比其邊鄙,是與亡國同。

 

○過,古臥反。

 

又古禾反。)

 

殺其使者,必伐我。

 

伐我,亦亡也。

 

亡一也。」

 

乃殺之。

 

楚子聞之,投袂而起,(投,振也。

 

袂,袖也。

 

○袂,麵世反。

 

袖,徐又反。)

 

屨及於窒皇,(窒皇,寢門闕。

 

○屨,九具反。

 

窒,直結反。)

 

疏注「窒皇寢門闕」。

 

○正義曰:下云:「劍及於寢門之外」,則屨之所及未至於外,故以窒皇為寢門之闕,謂至門逐及也。

 

莊十九年鬻拳「葬於絰皇」,注云「絰皇,塚前闕」者,亦以此而知也。

 

經傳通謂兩觀為闕,唯指雉門。

 

以雉門高大,為縣舊章,而使民觀之,故雉門之觀,特得闕名。

 

名為闕者,以其在門兩旁,而中央闕然為道,雖則小門亦如此耳。

 

故杜於寢門、塚門,皆以闕言之。

 

此作「窒」,彼作「絰」,字異音同,未知孰是。

 

其名為窒皇及巿名蒲胥,其義皆未聞。

 

劍及於寢門之外,車及於蒲胥之巿。

 

秋,九月,楚子圍宋。

 

冬,公孫歸父會齊侯於穀。

 

見晏桓子,與之言魯,樂。

 

桓子告高宣子。

 

(桓子,晏嬰父。

 

宣子,高固。

 

○樂音洛。)

 

疏「與之言魯樂」。

 

○正義曰:樂,謂樂居高位也。

 

曰:「子家其亡乎!

 

砍於魯矣。

 

(子家,歸父字。

 

懷,思也。)

 

懷必貪,貪必謀人。

 

謀人,人亦謀己。

 

一國謀之,何以不亡?」

 

(為十八年歸父奔齊傳。)

 

疏「懷於」至「不亡」。

 

○正義曰:懷,思也,謂思高位於魯也。

 

既思高位,必貪。

 

貪必計謀他人。

 

既謀去他人,他人亦謀去己。

 

一國之人謀去之,何以不至亡也?

 

孟獻子言於公曰:「臣聞小國之免於大國也,聘而獻物,(物,玉帛皮幣也。)

 

疏「孟獻」至「公說」。

 

○正義曰:臣聞小國之免罪於大國也,使卿往聘大國,而獻其玉帛皮幣之物。

 

於是主人亦禮待之,庭前所實籩豆醯醢有百品也。

 

君自親朝於牧伯之國,而獻其治國之功,若征伐之功,於是主人敬以待之。

 

主人之身,有威儀、容貌,車服之飾,有物采、文章。

 

嘉、淑,皆善也,有善言辭,善稱讚。

 

燕而送賓,有加增賄貨。

 

言賓往既共,則主報亦厚禮。

 

使小國如此朝聘大國者,謀其不免於罪也。

 

若不往朝聘,待其被誅責,而始薦賄貨,則無及於好事矣。

 

今「楚子在宋,君其圖之」,勸君使往聘也。

 

劉炫以為皆是賓事。

 

「聘而獻物」,謂獻其國內之物。

 

於是所獻之物,庭中實之,有百品。

 

謂聘享之禮,龜金竹箭之屬有百品也。

 

「朝而獻功」,言治國有功,故土饒物產,於是玄纁璣組,羽毛齒革,乃得為容貌之物采文章。

 

「嘉淑」,謂美善之物。

 

「加貨」,謂賄賂之多。

 

多獻賄賂,以謀其不免於罪也。

 

○注「物,玉帛皮幣也」。

 

○正義曰:《聘禮》:賓執圭以致命,享用束帛加璧。

 

夫人聘用璋,享用玄纁,束帛加琮,其享幣又有皮馬。

 

是聘所獻物,有玉帛皮幣也。

 

於是有庭實旅百。

 

(主人亦設籩豆百品,實於庭以答賓。)

 

疏注「主人」至「答賓」。

 

○正義曰:《聘禮》:「君使卿韋弁服,歸饔餼五牢」。

 

有司入陳鼎、豆、簋、鉶、醯醢百甕,米百筥,黍、稷、稻、粱,皆設於中庭,是「主人設籩豆百品,實於庭以答賓」也。

 

劉炫謂治國有功、土饒云云。

 

炫以杜注莊二十二年,「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諸侯朝王陳贄幣之象,則朝聘陳幣亦實百品於庭,非獨主人也。

 

朝而獻功,(獻其治國若征伐之功於牧伯。)

 

於是有容貌、采章、嘉淑,而有加貨。

 

(容貌,威儀容顏也。

 

采章,車服文章也。

 

嘉淑,令辭稱讚也。

 

加貨,命宥幣帛也。

 

言往共則來報亦備。)

 

疏注「容貌」至「亦備」。

 

○正義曰:杜謂「於是有」者,皆主人之事,故以容貌為威儀容顏。

 

當謂善為威儀容顏以接賓也。

 

采章,車服文章,謂主人陳設物采文章以接賓,《周禮》車逆之類也。

 

嘉、淑皆訓為善。

 

容貌、采章以外,別言善善,故以為令辭稱讚,謂接賓之時善言辭、善稱讚也。

 

加貨,謂好貨加增於常,若僖二十九年「介葛盧來朝,禮之,加燕好」,成十三年「孟獻子為介,王重賄之」之類,故以加貨為命「宥幣帛」也。

 

劉炫云:「案此勸君行聘,唯當論聘之義,深不宜言主之禮備。

 

豈慮楚不禮而言此也?

 

君之威儀無時可舍,豈待朝聘賓至,乃始審威儀、正顏色,無賓客則驕容儀?

 

容儀非報賓之物,何言報禮備?」

 

又「獻其治國」,劉炫云:「傳稱朝以正班爵之儀,率長幼之序,則不名獻功。

 

成二年王禮鞏伯,『如侯伯克敵,使大夫告慶之禮』,則侯伯克敵,隻合使大夫告王征伐之功,何故親朝獻牧伯?

 

禮,小朝大。

 

小國不合專征,複有何功可獻?

 

炫謂采章、加貨,則聘享獻國所有。

 

玄纁璣組,羽毛齒革,皆充衣服旌旗之飾,可以為容貌、物采、文章,嘉淑謂美善之物。

 

加貨言賄賂之多。

 

皆賓所獻,亦庭實也。

 

於聘總言庭實,於朝指其所有,詳於君,略於臣也。

 

案莊二十二年傳『庭實旅百』,則朝者庭實。

 

又成二年傳云:『侯伯克敵,使大夫告慶之禮。』

 

據此文則聘賓有庭實。

 

又『庭實旅百』與『容貌采章』相對,杜何知『庭實』、『容貌』之等,非是賓之所有,必為主人之物?

 

又君無獻征伐之功,何以知獻功於牧伯?」

 

今知劉說非者,僖二十二年,「楚子入享於鄭,庭實旅百,加籩豆六品」。

 

又昭五年,「燕有好貨,飧有陪鼎」。

 

僖二十九年,「葛盧來朝,禮之,加燕好」。

 

此傳云:「嘉淑,而有加貨。」

 

故知「加貨」、「庭實」之等,皆是主人待賓之物。

 

《禮》傳,賓之於主,無「加貨」之文,故杜為此解。

 

襄八年鄭伯親獻蔡捷於邢丘,是獻征伐之功於牧伯也。

 

劉苟違杜義,以為「庭實旅百」及「容貌」、「采章」、「嘉淑」、「加貨」之等,並為賓物。

 

又以諸侯親朝,無獻征伐之功,以規杜氏,違經背傳,於義非也。

 

謀其不免也。

 

誅而薦賄,則無及也。

 

(薦,進也。

 

見責而往,則不足解罪。

 

○賄,呼罪反。)

 

今楚在宋,君其圖之!」

 

公說。

 

(為明年歸父會楚子傳。○說音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3#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37:17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四


【經】十有五年,春,公孫歸父會楚子於宋。

 

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平者,總言二國和,故不書其人。)

 

疏注「平者」至「其人」。

 

○正義曰:平者和也,言其先不平,而今始平,小服大、弱下彊之意。

 

昭七年「暨齊平」,燕與齊平也。

 

定十年「及齊平」,十一年「及鄭平」,魯與平也。

 

諸言平者,皆舉國言平,總言二國和同之意,故不書其人,謂不書公卿也。

 

燕暨齊平,不言人,此言宋人、楚人,史異辭耳。

 

《穀梁傳》曰:「人者,眾辭也。」

 

平稱眾,上下欲之也。

 

賈逵云:「稱人,眾辭。」

 

善其與眾同欲。」

 

然則彼不稱「人」者,豈唯國君欲平,而在下不欲平乎?

 

傳載盟辭,則此平有盟,不書盟者,《釋例》曰:「宋人及楚人平,實盟,書平,從赴辭也。」

 

六月,癸卯,晉師滅赤狄潞氏,以潞子嬰兒歸。

 

(潞,赤狄之別種。

 

氏,國,故稱氏。

 

子,爵也。

 

林父稱師,從告。

 

○潞音路。

 

種,章勇反。)

 

疏注「潞赤」至「從告」。

 

○正義曰:狄有赤狄、白狄。

 

就其赤、白之間,各自別有種類。

 

此潞是國名。

 

赤狄之內,別種一國。

 

夷狄祖其雄豪者,子孫則稱豪名為種,若中國之始封君也。

 

謂之赤、白,其義未聞。

 

蓋其俗尚赤衣、白衣也。

 

傳稱「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者,即以國名為氏。

 

但華夏不須言夏,國名不以氏配。

 

赤狄既須言狄,單國不複成文,故以氏配之,潞氏、甲氏、皋落氏,皆是也。

 

杜言「氏,國,故稱氏」,雖指解此狄,而中國亦然。

 

劉炫云:「狄稱種者,《周禮•內宰》上春『生穜稑之種』。

 

賤之,同之草木,故稱種。」

 

林父尊卿,當稱帥師。

 

今從「將卑師眾」之例,直稱師者,從告也。

 

秦人伐晉。

 

(無傳。)

 

王劄子殺召伯、毛伯。

 

(稱殺者名,兩下相殺之辭。

 

兩下相殺,則殺者有罪。

 

王劄子,王子劄也。

 

蓋經文倒劄字。

 

○劄,側八反,徐又側乙反。

 

召,上照反。

 

倒,丁老反。)

 

疏注「稱殺」至「劄字」。

 

○正義曰:《穀梁傳》曰:「不言其,兩下相殺也」。

 

言兩臣下自相殺,非君殺臣,不得言「其大夫」也。

 

《釋例》曰:「大臣相殺,死者無罪,則兩稱名氏,以示殺者之罪,『王劄子殺召伯、毛伯』是也。

 

若死者有罪,不稱殺者名氏,『晉殺其大夫陽處父』是也。」

 

傳稱此人為王子捷,捷、劄一人,而「劄」在「子」上,故疑經文倒「劄」字也。

 

《公羊傳》曰:「王劄子者何?

 

長庶之號也。」

 

何休云:「天子之庶兄也。」

 

《左傳》言劄為王孫蘇所使,非是尊貴,不得為王之庶兄,故《譜》以為雜人,不知何王之子。

 

秋,螽。

 

(無傳。

 

○螽音終。)

 

仲孫蔑會齊高固於無婁。

 

(無傳。

 

無婁,杞邑。)

 

初稅畝。

 

(公田之法,十取其一。

 

今又屨其餘畝,複十收其一。

 

故哀公曰:「二,吾猶不足。」

 

遂以為常,故曰初。

 

○稅,始銳反。

 

複,扶又反。)

 

疏注「公田」至「曰初」。

 

○正義曰:《公羊傳》曰:「古者什一而藉。

 

古者曷為什一而藉?

 

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

 

多乎什一,大桀小桀。

 

寡乎什一,大貉小貉。

 

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

 

什一行而頌聲作矣。」

 

何休云:「多取於民比於桀。

 

蠻貉無百官製度之費,稅薄。」

 

《穀梁傳》亦云:「古什一而藉。」

 

《孟子》云:「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趙岐注云:「民耕五十畝者貢上五畝,耕七十畝者以七畝助公家,耕百畝者徹取十畝以為賦,雖異名而多少同,故云皆什一也。」

 

書傳言十一者多矣,故杜言「古者公田之法,十取其一」,謂十畝內取一。

 

舊法既已十畝取一矣,「今又履其餘畝,更複十收其一」,乃是十取其二。

 

故《論語》云哀公曰:「二,吾猶不足」,謂十內稅二,猶尚不足。

 

則從此之後,遂以十二為常,故曰初。

 

言初稅十二,自此始也。

 

諸書皆言十一,而《周禮•載師》云凡任地「近郊十一,遠郊二十而三,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漆材之徵二十而五」者,彼謂王畿之內所共多,故賦稅重。

 

諸書所言十一,皆謂畿外之國。

 

故鄭玄云:「十一而稅謂之徹。」

 

徹,通也,為天下之通法。

 

言天下皆十一耳,不言畿內亦十一也。

 

《孟子》又曰:「方裏為井,井九百畝。

 

其中為公田。

 

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

 

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

 

《漢書•食貨誌》取彼意而為之文,云:「井田方一裏,是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畝,公田十畝,是為八百八十畝,餘二十畝為廬舍。」

 

諸儒多用彼為義。

 

如彼所言,則家別一百一十畝,是為十外稅一也。

 

鄭玄《詩》箋云:「井稅一夫,其田百畝。」

 

則九而稅一,其意異於《漢書》,不以《誌》為說也。

 

又孟子對滕文公云:「請野,九一而助。

 

國中,什一使自賦。」

 

鄭玄《周禮•匠人》注引孟子此言,乃云「是邦國亦異外內之法」。

 

則鄭玄以為諸侯郊外、郊內其法不同。

 

郊內,十一使自賦其一。

 

郊外,九而助一。

 

是為二十而稅二。

 

故鄭玄又云:「諸侯謂之徹者,通其率以十一為正。」

 

言郊內郊外相通其率為十稅一也。

 

杜今直云「十取其一」,則又異於鄭。

 

唯謂一夫百畝,以十畝歸公,今又履其餘畝稅之,更十取一耳。

 

「履畝」,《穀梁傳》文也。

 

趙岐不解夏五十、殷七十之意。

 

蓋古者人多田少,一夫唯得五十、七十畝耳。

 

五十而貢,貢五畝。

 

七十而助,助七畝。

 

好惡於此。

 

鄭注《考工記》云:「周人畿內用夏之貢法,邦國用殷之助法。」

 

冬,蝝生。

 

(螽子以冬生,遇寒而死,故不成螽。

 

○蝝,悅全反,《字林》尹絹反,劉歆云「蚍蜉子也」,董仲舒云「蝗子」。)

 

疏注「螽子」至「成螽」。

 

○正義曰:《釋蟲》云:「草螽,負蠜。

 

蜤螽,蜙蝑。」

 

李巡云:「皆分別蝗子,異方之語也。」

 

《釋蟲》又云:「蝝,蝮蜪。」

 

李巡云:「蝮蜪,一名蝝蝝,蝗子也」。

 

郭璞云:「蝗子未有翅者。」

 

劉歆以為「蚍蜉有翅者」,非也。

 

如李、郭之說,是蝝為螽子也。

 

上云:「秋,螽」,秋而生子於地,至冬其子複生,遇寒而死,故不成災。

 

傳稱「凡物不為災,不書」,此不為災而書之者,傳云「幸之也」。

 

此年既饑,若使蝝早生,更為民害,則其困甚矣。

 

喜其冬生,以為國家之幸,故喜而書之。

 

《公羊傳》亦云:「蝝生不書,此何以書?

 

幸之也。」

 

饑。

 

(風雨不和,五稼不豐。)

 

疏注「風雨」至「不豐」。

 

○正義曰:此年「秋,螽」。

 

知不為螽而饑者,《春秋》書螽多矣,有螽之年皆不書饑。

 

而此獨書饑,知年饑不專為螽,故云「風雨不和,五穀不豐」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4#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38:4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四


【傳】十五年,春,公孫歸父會楚子於宋。

 

(終前年傳。)

 

宋人使樂嬰齊告急於晉,晉侯欲救之。

 

伯宗曰:「不可!

 

(伯宗,晉大夫。)

 

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言非所擊。)

 

天方授楚,未可與爭。

 

雖晉之彊,能違天乎?

 

諺曰:『高下在心,(度時製宜。

 

○度,待洛反。)

 

川澤納汙,(受汙濁。

 

○汙音烏,注同。)

 

山藪藏疾,(山之有林藪,毒害者居之。

 

○藪,素口反。)

 

疏「川澤」至「藏疾」。

 

○正義曰:《周禮》虞之官有大澤大藪,小澤小藪。

 

《爾雅》十藪皆是大澤,則藪是澤類。

 

鄭玄《周禮》注云:「澤,水所鍾也。

 

水希曰藪。」

 

是藪者,澤之少水之名也。

 

川澤、山藪,相配為文者,川是流水,澤是委水,俱是水,故總云:「納汙」,言其納汙濁也。

 

山有木,藪有草,毒螫之蟲,在草在木,故俱云「藏疾」,言其藏毒害也。

 

藪是澤類,而杜云「山之有林藪」者,藪雖澤類,傳文與山相連。

 

藪是草木積聚之處,近山、近澤、皆得稱藪。

 

上既有「川澤」之文,下別云「山藪」之事,此藪近山,故杜云「山之有林藪也」。

 

劉炫以為「澤旁之藪」,以規杜氏,非也。

 

瑾瑜匿瑕,(匿亦藏也。

 

雖美玉之質,亦或居藏瑕穢。

 

○瑾,其靳反。

 

瑜,羊朱反。

 

匿,女力反。)

 

疏注「匿亦」至「瑕穢」。

 

○正義曰:瑾、瑜,玉之美名。

 

《聘義》曰:「瑕不揜瑜,瑜不揜瑕。」

 

鄭玄云:「瑕,玉之病也。

 

瑜,其中間美者,玉之性善惡不相揜。」

 

此云「匿瑕」,似以美匿惡,故云「匿亦藏」也。

 

言玉質雖美,亦瑕藏其中,不言瑜能揜蓋瑕也。

 

國君含垢,(忍垢恥。

 

○垢,古口反,本或作詬。

 

音同。)

 

天之道也。

 

(晉侯恥不救宋,故伯宗為說小惡不損大德之喻。

 

○為,於偽反。)

 

君其待之!」

 

(待楚衰。)

 

乃止。

 

使解揚如宋,使無降楚,曰:「晉師悉起,將至矣。」

 

鄭人囚而獻諸楚,楚子厚賂之,使反其言。

 

(反言晉不救。

 

○解音蟹。

 

降,戶江反。)

 

不許,三而許之。

 

登諸樓車,使呼宋而告之。

 

(樓車,車上望櫓。

 

○櫓音魯。)

 

遂致其君命。

 

楚子將殺之,使與之言曰:「爾既許不穀,而反之,何故?

 

非我無信,女則棄之,速即爾刑!」

 

對曰:「臣聞之,君能製命為義,臣能承命為信,信載義而行之為利。

 

謀不失利,以衛社稷,民之主也。

 

義無二信,(欲為義者,不行兩信。

 

○女音汝,下注「而女也」同。)

 

信無二命。

 

(欲行信者,不受二命。)

 

君之賂臣,不知命也。

 

受命以出,有死無霣,(霣,廢隊也。

 

○霣,於敏反。

 

隊,直類反。)

 

又可賂乎?

 

臣之許君,以成命也。

 

(成其君命。)

 

死而成命,臣之祿也。

 

寡君有信臣,(巳不廢命。)

 

下臣獲考,(考成也。)

 

死,又何求?」

 

楚子舍之以歸。

 

夏,五月,楚師將去宋。

 

(在宋積九月,不能服宋故。)

 

申犀稽首於王之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廢王命,王棄言焉。」

 

王不能答。

 

(未服宋而去,故曰棄言。)

 

申叔時仆,(仆,禦也。)

 

曰:「築室,反耕者,宋必聽命。」

 

從之。

 

(築室於宋,分兵歸田,示無去誌。

 

王從其言。)

 

宋人懼,使華元夜入楚師,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兵法,因其鄉人而用之,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因而利道之。

 

華元蓋用此術,得以自通。

 

○守,手又反。

 

將,子匠反。

 

道音導。)

 

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爨,炊也。

 

○析,思曆反。

 

骸,戶皆反,本又作骨。

 

《公羊傳》作骸,何休注云:「骸,骨也。」

 

爨,七亂反。)

 

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

 

(寧以國斃,不從城下盟。

 

○斃,婢世反。)

 

去我三十裏,唯命是聽。』

 

」子反懼,與之盟,而告王。

 

退三十裏,宋及楚平。

 

華元為質。

 

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楚不詐宋,宋不備楚。

 

盟不書,不告。

 

○質音致。)

 

疏「子反懼,與之盟」。

 

○正義曰:服虔云:「與華元私盟,許為退師,若孟任割臂與魯莊公盟。」

 

下云「盟曰」,是兩國平後共盟,而楚人為此辭耳,非此華元、子反私盟之辭也。

 

潞子嬰兒之夫人,晉景公之姊也。

 

酆舒為政而殺之,又傷潞子之目。

 

(酆舒,潞相。

 

○酆,芳忠反。

 

相,息亮反。)

 

晉侯將伐之。

 

諸大夫皆曰:「不可。

 

酆舒有三儁才,(儁,絕異也。

 

言有才藝勝人者三。

 

○儁音俊。)

 

疏注「儁絕」至「者三」。

 

○正義曰:《辨名記》云:「五人曰茂,十人曰選,倍選曰儁,千人曰英,倍英曰賢,萬人曰桀,倍桀曰聖。」

 

是儁為絕異之稱也。

 

有三雋才,知其有才藝勝人者三事耳,不知三者何事也。

 

不如待後之人。」

 

伯宗曰:「必伐之!

 

狄有五罪,俊才雖多,何補焉?

 

不祀,一也。

 

耆酒,二也。

 

棄仲章而奪黎氏地,三也。

 

(仲章,潞賢人也。

 

黎氏,黎侯國,上黨壺關縣有黎亭。

 

○耆,市誌反。

 

黎,禮兮反,國名。)

 

虐我伯姬,四也。

 

傷其君目,五也。

 

疏「不祀」至「五也」。

 

○正義曰:此五者,從輕至重,不祀雖為大罪,廢祀未是害物,故先言之。

 

耆酒則廢亂政事,有害於民,故次之。

 

棄賢人而侵鄰國,其害已大,又次之。

 

殺夫人,傷君目,罪之大者,故後言之。

 

棄仲章而奪黎氏地,是為二事,而並數為一者,俱是為政之惡,故並數之。

 

奪黎氏地已盡奪之,使黎侯失位,故下云「立黎侯而還,更複其國」也。

 

怙其俊才,而不以茂德,茲益罪也。

 

後之人,或者將敬奉德義以事神人,而申固其命,(審其政令。)

 

若之何待之?

 

不討有罪,曰『將待後,後有辭而討焉』,毋乃不可乎?

 

夫恃才與眾,亡之道也。

 

商紂由之,故滅(由,用也。)

 

疏「商紂由之故滅」。

 

○正義曰:《史記•殷本紀》云:「紂賢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

 

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武王伐滅之,是由恃才俊故滅也。

 

天反時為災,(寒暑易節。)

 

地反物為妖,(群物失性。)

 

民反德為亂。

 

亂則妖災生。

 

故文反正為乏,(文,字。)

 

疏「天反」至「災生」。

 

○正義曰:據其害物謂之災,言其怪異謂之妖。

 

時由天,物在地,故屬災於天,屬妖於地。

 

其實民有亂德,感動天地,天地為之見變,妖災因民而生,天地共為之耳,非獨天為災而地為妖。

 

民謂人也。

 

感動天地,皆是人君感之,非庶民也。

 

昭七年傳曰:「國無政,不用善,則自取謫於日月之災。」

 

言以政取謫,是其由君不由民。

 

以民表人,故《釋例》引此即改民為人,是其民謂人也。

 

傳言天災,地妖,民亂,曆序以尊卑為次。

 

更言「亂則妖災生」,明妖、災由民起。

 

妖、災亦通言耳。

 

天雖四時,氣唯寒暑,故杜以「反時」為「寒暑易節」。

 

物則其數無窮,故總云「群物失性」。

 

反其常性即是妖也。

 

《釋例》曰:「物者,雜而言之,則昆蟲草木之類也。

 

大而言之,則歲時日月星辰之謂也。

 

歲者,水旱饑饉也。

 

時者,寒暑風雨雷電雪霜也。

 

日月者,薄食夜明也。

 

星辰者,彗孛霣錯失其次也。

 

山崩地震者,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升也。

 

凡天反其時,地反其物,以害其物性,皆為妖災。」

 

是言妖災皆通天地共為之也。

 

此傳地反物者唯言妖耳。

 

《洪範五行傳》則有妖、孽、禍、痾、眚、祥六者之名,以積漸為義。

 

《漢書•五行誌》說此六名,云:「凡草物之類謂之妖。

 

妖猶夭胎,言尚微也。

 

蟲豸之類謂之孽。

 

孽則牙孽矣。

 

及六畜,謂之禍,言其著也。

 

及人,謂之屙。

 

屙,病貌,言浸深也。

 

甚則異物生,謂之眚。

 

自外來,謂之祥。」

 

是六名以漸為稱,唯眚、祥有外內之異耳。

 

大旨皆是妖也。

 

○注「故文反正為乏」。

 

○正義曰:許慎《說文序》云:「蒼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謂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

 

字者,孳乳而生。」

 

是文謂之字也。

 

製字之體,文反正為乏。

 

服虔云:「言人反正者,皆乏絕之道也。」

 

人反德則妖災生,妖災生則國滅亡,是乏絕之道也。

 

盡在狄矣。」

 

晉侯從之。

 

六月,癸卯,晉荀林父敗赤狄於曲梁。

 

辛亥,滅潞。

 

(曲梁,今廣平曲梁縣也。

 

書癸卯,從赴。)

 

疏「盡在狄矣」。

 

○正義曰:言「盡在狄矣」,則狄皆有之。

 

其「反德為亂」,則五罪是也。

 

天地災妖,傳不指斥,不知於時潞國有何災何妖也。

 

酆舒奔衛,衛人歸諸晉,晉人殺之。

 

王孫蘇與召氏、毛氏爭政,(三人皆王卿士。)

 

使王子捷殺召戴公乃毛伯衛。

 

(王子捷即王劄子。)

 

卒立召襄。

 

(襄,召戴公之子。)

 

疏「卒立召襄」。

 

○正義曰:卒,終也,謂後終立之,非此時即立。

 

毛氏後亦不滅,但傳不言之耳。

 

秋,七月,秦桓公伐晉,次於輔氏。

 

(晉地。)

 

壬午,晉侯治兵於稷,以略狄土。

 

(略,取也。

 

稷,晉地,河東聞喜縣西有稷山。

 

壬午,七月二十九日。

 

晉時新破狄,土地未安,權秦師之弱,故別遣魏顆距秦,而東行定狄也。

 

○顆,苦果反。)

 

立黎侯而還。

 

(狄奪其地,故晉複立之。

 

○複,扶又反。)

 

及雒,魏顆敗秦師於輔氏。

 

(晉侯還及雒也。

 

雒,晉地。

 

○雒音洛。)

 

獲杜回,秦之力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

 

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

 

(武子,魏犨,顆之父。

 

○嬖,必計反。)

 

疾病,則曰:「必以為殉!」

 

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

 

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亢,禦也。

 

○殉,似俊反。

 

本或作「必以殉」。

 

治,直吏反,下「治命」同。

 

亢,苦浪反。)

 

杜回躓而顛,故獲之。

 

夜夢之曰:「餘,而所嫁婦人之父也。

 

(而,女也。

 

○躓,陟吏反,徐又丁四反。)

 

爾用先人之治命,餘是以報。」

 

(傳舉此以示教。)

 

晉侯賞桓子狄臣千室,(千家。)

 

亦賞士伯以瓜衍之縣。

 

(士伯,士貞子。

 

○瓜,古華反。

 

衍,以善反。)

 

曰:「吾獲狄土,子之功也。

 

微子,吾喪伯氏矣。」

 

(伯,桓子字。

 

邲之敗,晉侯將殺林父,士伯諫而止。

 

○喪,息浪反。)

 

羊舌職說是賞也,(職,叔向父。

 

○說音悅。

 

向,香丈反。)

 

曰:「《周書》所謂『庸庸祗祗』者,謂此物也夫!

 

(《周書•康誥》。

 

庸,用也。

 

祗,敬也。

 

物,事也。

 

言文王能用可用,敬可敬。

 

○夫音扶。)

 

士伯庸中行伯,(言中行伯可用。)

 

君信之,亦庸士伯,此之謂明德矣。

 

文王所以造周,不是過也。

 

故《詩》曰:『陳錫哉周』,能施也。

 

(錫,賜也。

 

《詩•大雅》。

 

言文王布陳大利,以賜天下,故能載行周道,福流子孫。

 

○施,式豉反。)

 

率是道也,其何不濟!」

 

晉侯使趙同獻狄俘於周,不敬。

 

劉康公曰:「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劉康公,王季子也。

 

原叔,趙同也。

 

○孚,芳扶反。

 

不敬,一本作而傲。)

 

天奪之魄矣。」

 

(心之精爽,是謂魂魄。

 

為成八年晉殺趙同傳。

 

○魄,普白反。)

 

疏注「心之」至「同傳」。

 

○正義曰:「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昭二十五年傳文。

 

「初稅畝」,非禮也。

 

穀出不過藉,(周法:民耕百畝,公田十畝,借民力而治之,稅不過此。)

 

以豐財也。

 

疏「初稅」至「財也」。

 

○正義曰:藉者,借也。

 

民之田穀出共公者,不過取所借之田。

 

欲以豐民之財,故不多稅也。

 

既譏其稅畝,言「非禮」,乃舉正禮言「穀出不過藉」,則知所稅畝者,是藉外更稅。

 

故杜氏為十一外更十取一,且以哀公之言驗之,知十二而稅自此始也。

 

「冬,蝝生,饑」。

 

幸之也。

 

(蝝,未為災而書之者,幸其冬生,不為物害,時歲雖饑,猶喜而書之。)

 

疏「冬,蝝生,饑。

 

幸之也」。

 

○正義曰:幸之者,為幸蝝冬生,不幸饑也。

 

而傳以「饑」連「蝝生」,乃云「幸之」者,以歲饑而複有災,則民彌益其困。

 

由饑之故,乃以為幸,故傳連饑釋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5#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39:2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四


【經】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籲。

 

(甲氏、留籲,赤狄別種。

 

晉既滅潞氏,今又並盡其餘黨。

 

士會稱人,從告。

 

○籲,況於反。

 

種,章勇反。

 

並,必政反,一音如字。)

 

夏,成周宣榭火。

 

(傳例曰:「人火之也。」

 

成周,洛陽。

 

宣榭,講武屋,別在洛陽者。

 

《爾雅》曰「無室曰榭」,謂屋歇前。

 

○榭本又作謝,音同。)

 

疏注「傳例」至「歇前」。

 

○正義曰:《楚語》云:「先王之為台榭也,榭不過講軍實,台不過望氛祥。」

 

知榭是講武屋也。

 

名之曰宣,則其義未聞。

 

服虔云「宣揚威武之處」,義或當然也。

 

成周,周之下都。

 

此榭別在洛陽,講習武事則往就之。

 

《爾雅•釋宮》云「無室曰榭」,又云:「闍謂之台,有木者謂之榭。」

 

李巡曰:「台,積土為之,所以觀望。

 

台上有屋謂之榭。」

 

則榭是台上之屋,居台而臨觀講武,故無室而歇前。

 

歇前者,無壁也,如今廳是也。

 

《公羊》以為「宣宮之榭」,謂宣王之廟也。

 

以其中興,其廟不毀。

 

與《左氏》異也。

 

秋,郯伯姬來歸。

 

冬,大有年。

 

(無傳。○郯音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6#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40:0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四


【傳】十六年,春,晉士會帥師滅赤狄甲氏及留籲、鐸辰,(鐸辰不書,留籲之屬。

 

○鐸,待洛反。)

 

三月,獻狄俘。

 

(獻於王也。)

 

晉侯請於王。

 

戊申,以黻冕命士會將中軍,且為大傅。

 

(代林父將中軍,且加以大傅之官。

 

黻冕,命卿之服。

 

大傅,孤卿。

 

○黻音弗。

 

將,子匠反。

 

大音泰,注同。)

 

疏注「代林」至「孤卿」。

 

○正義曰:晉之中軍之將,執政之上卿也。

 

大傅又尊於上卿。

 

且加大傅,以褒顯之禮命臣者,皆賜之以服,使服而受命。

 

傳言「以黻冕」者,黻冕是命孤卿之服,故以之命士會也。

 

《論語》稱「禹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鄭玄云:「黻,祭服之衣。

 

冕,其冠也」。

 

此云「黻冕」,亦當然也。

 

黻,蔽膝也。

 

祭服謂之黻。

 

其他服謂之韠。

 

俱以韋為之,製同而色異。

 

韠,各從裳色。

 

黻,則其色皆赤,尊卑以深淺為異。

 

天子純朱,諸侯黃朱,大夫赤而已。

 

大夫以上,冕服悉皆有黻,故禹言黻冕,此亦云黻冕。

 

但冕服自有尊卑耳。

 

《周禮•司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

 

此士會黻冕,當是希冕也。

 

天子大傅,三公之官也。

 

諸侯大傅,孤卿之官也。

 

《周禮•典命》云:「公之孤四命。」

 

鄭眾云:「九命上公得置孤卿一人。」

 

春秋時晉為霸,王侯亦置孤卿。

 

文六年有大傅陽子,大師賈佗,則晉嚐置二孤。

 

於是晉國之盜逃奔於秦。

 

羊舌職曰:「吾聞之:『禹稱善人,(稱,舉也。)

 

不善人遠。』

 

此之謂也夫!

 

《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善人在上也。

 

(言善人居位,則無不戒懼。

 

○遠,於萬反。

 

夫音扶。

 

兢,居陵反,本亦作矜。)

 

善人在上,則國無幸民。

 

諺曰:『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

 

是無善人之謂也。」

 

(○諺音彥。)

 

「夏,成周宣榭火」,人火之也。

 

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

 

疏「凡火」至「曰災」。

 

○正義曰:人火,從人而起,人失火而為害。

 

本其火之所來,故指火體而謂之為火。

 

天火,則自然而起,不能本其火體,故以其所害言之,謂之為災。

 

聖人重天變,故異其名。

 

《春秋》天變多矣,唯此言火耳。

 

「秋,郯伯姬來歸」,出也。

 

為毛、召之難故,王室複亂。

 

(毛、召難在前年。

 

○為,於偽反。

 

難,乃旦反,注同。

 

複,扶又反。)

 

王孫蘇奔晉,晉人複之。

 

(毛、召之黨,欲討蘇氏,故出奔。)

 

冬,晉侯使士會平王室。

 

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禮。

 

(原襄公周大夫。

 

相,佐也。

 

○相,息亮反,注同。)

 

殽烝。

 

(烝,升也。

 

升殽於俎。

 

○殽,戶交反。

 

烝,之承反。)

 

疏注「烝,升也,升殽於俎」。

 

○正義曰:禮,升殽於俎皆謂之烝,故烝為升也。

 

鄭玄《詩》箋云:「凡非穀而食之曰殽。」

 

則殽是可食之名。

 

切肉為殽,乃升於俎,故謂之殽烝。

 

武子私問其故。

 

(享當體薦而殽烝,故怪問之。

 

武,士會諡;

 

季,其字。)

 

疏注「享當」至「其字」。

 

○正義曰:若公侯來朝,王為設享,則當有體薦。

 

薦其半體,亦謂之房烝。

 

武子謂巳被王享,亦當房烝,今乃殽烝,故怪而問之。

 

王聞之,召武子曰:「季氏,而弗聞乎?

 

王享有體薦,(享則半解其體而薦之,所以示共儉。)

 

疏注「享則」至「共儉」。

 

○正義曰:王為公侯設享,則半解其體而薦之。

 

為不食,故不解折,所以示其儉也。

 

「示其儉」與下「示慈惠」,成十二年傳文。

 

宴有折俎。

 

(體解節折,升之於俎,物皆可食,所以示慈惠也。

 

○折,之設反,注同。)

 

疏注「體解」至「惠也」。

 

○正義曰:王為公侯設宴禮,體解節折,升之於俎,即殽烝是也。

 

其物解折,使皆可食,共食啖之,所以示慈惠也。

 

其宴飲殽烝,其數無文若祭祀體解,案《特牲饋食禮》有九體:則肩一、臂二、臑三、肫四、胳五、正脊六、橫脊七、長脅八、短脅九。

 

此謂士禮也。

 

若大夫禮,則十一體,加脡脊、代脅。

 

其諸侯天子無文,或同十一。

 

公當享,卿當宴,王室之禮也。」

 

(公謂諸侯。)

 

疏注「公謂諸侯」。

 

○正義曰:五等諸侯總名為公,故云「公謂諸侯」。

 

言諸侯親來,則為之設享,又設燕也。

 

厚用體薦,燕用折俎。

 

若使卿來,雖為設享,仍用公之燕法,亦用折俎,是王室待賓之禮也。

 

《周語》說此甚詳:「王召士季曰:子弗聞乎?

 

禘郊之事,則有全烝。

 

王公立飫,則有房烝。

 

親戚宴享,則有殽烝。」

 

今「叔父使士季實來」,「唯是先王之宴禮,欲以貽爾」。

 

「體解節折,而共飲食之。

 

於是乎有折俎」,「以示容合好」,「將安用全烝?」

 

注《國語》者皆云,禘祭宗廟,郊祭天地,則有全其牲體而升於俎,謂之全烝。

 

王公立飫,即享禮也。

 

禮之立成者名為飫。

 

半解其體而升於俎,謂之房烝。

 

傳言體薦,即房烝也。

 

親戚宴享,則宴享禮同,皆體解節折,乃升於俎,謂之殽烝。

 

此傳略而為文,猶是彼意,故注皆取彼解之。

 

武子歸而講求典禮,以脩晉國之法。

 

(傳言典禮之廢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7#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40:52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四


【經】十有七年,春,王正月。

 

庚子,許男錫我卒。

 

(無傳。

 

再與文同盟。)

 

疏注「再與文同盟」。

 

○正義曰:錫我以文六年即位,七年盟於扈,十四年於新城,魯、許俱在,是再同盟也。

 

丁未,蔡侯申卒。

 

(無傳。

 

未同盟而赴以名。

 

丁未,二月四日。)

 

夏,葬許昭公。

 

(無傳。)

 

葬蔡文公。

 

(無傳。)

 

六月,癸卯,日有食之。

 

(無傳。

 

不書朔,官失之。)

 

己未,公會晉侯、衛侯、曹伯、邾子,同盟於斷道。

 

(斷道,晉地。

 

○斷,直管反,一音短。)

 

秋,公至自會。

 

(無傳。)

 

冬,十有一月,壬午,公弟叔卒。

 

(傳例曰:公母弟。○許乙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8#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41:25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四


【傳】十七年,春,晉侯使郤克徵會於齊。

 

(徵,召也。

 

欲為斷道會。)

 

齊頃公帷婦人,使觀之。

 

郤子登,婦人笑於房。

 

(跛而登階,故笑之。

 

○頃音傾。

 

跛,波可反。)

 

疏注「跛而登階」。

 

○正義曰:沈氏引《穀梁傳》云:「魯行父禿,晉郤克跛,衛孫良夫眇,曹公子首傴,故婦人笑之。」

 

是以知郤克跛也。

 

《穀梁傳》定本作「郤克眇,衛孫良夫跛」。

 

獻子怒,出而誓曰:「所不此報,無能涉河!」

 

(不複度河而東。

 

○複,扶又反。)

 

獻子先歸,使欒京廬待命於齊,曰:「不得齊事,無複命矣。」

 

(欒京廬,郤克之介,使得齊之罪乃複命。

 

○廬音盧,又力於反。)

 

郤子至,請伐齊,晉侯弗許。

 

請以其私屬,又弗許。

 

(私屬,家眾也。

 

為成二年戰於鞍傳。

 

○鞍音安。)

 

齊侯使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會。

 

(晏弱,桓子。

 

○朝,如字。)

 

及斂盂,高固逃歸。

 

(聞郤克怒故。

 

○斂,徐音廉,一音力漸反。

 

盂音於。)

 

夏,會於斷道,討貳也。

 

盟於卷楚,(卷楚即斷道。

 

○卷音權,一音居免反。)

 

辭齊人。

 

晉人執晏弱於野王,執蔡朝於原,執南郭偃於溫。

 

(執三子不書,非卿。

 

野王,縣,今屬河內。)

 

苗賁皇使,見晏桓子。

 

(賁皇,楚鬥椒之子,楚滅鬥氏而奔晉,食邑於苗地。

 

晏弱時在野王,故因使而見之。

 

○賁,扶云反。

 

使,所吏反。

 

注及下同。)

 

歸,言於晉侯曰:「夫晏子何罪?

 

昔者諸侯事吾先君,皆如不逮,(言汲汲也。

 

○逮音代,或大計反。

 

汲音急。)

 

舉言群臣不信,諸侯皆有貳誌。

 

(舉亦皆也。)

 

齊君恐不得禮,(不見禮待。)

 

故不出,而使四子來。

 

左右或沮之,(沮,止也。

 

○沮,在呂反。)

 

曰:『君不出,必執吾使。』

 

故高子及斂盂而逃。

 

夫三子者曰:『若絕君好,寧歸死焉!』

 

為是犯難而來。

 

吾若善逆彼,(彼齊三入。

 

○好,呼報反。

 

為,於偽反。

 

難,乃旦反。)

 

以懷來者。

 

吾又執之,以信齊沮,吾不既過矣乎?

 

過而不改,而又久之,以成其悔,何利之有焉?

 

使反者得辭,(反者高固,謂得不當來之辭。)

 

疏「以信齊沮」。

 

○正義曰:使沮者之言信也。

 

○注「而又」至「有焉」。

 

○正義曰:晏桓子等懼晉之命,不得巳而來,恨齊侯之使也。

 

今晉不以禮待之,而又久執之,以成其悔恨。

 

言本恨齊,今又恨晉。

 

齊侯見晉如此,將有背晉之心。

 

齊若叛晉,何利之有?

 

言此者,勸晉侯免之耳。

 

而害來者,以懼諸侯,將焉用之?」

 

晉人緩之,逸。

 

(緩,不拘執,使得逃去也。

 

傳言晉不能脩禮,諸侯所以貳。

 

○焉,於虔反。

 

拘,九於反。)

 

秋,八月,晉師還。

 

範武子將老,(老,致仕。

 

初受隨,故曰隨武子,後更受範,複為範武子。

 

○複,扶又反。)

 

召文子曰:「燮乎!

 

吾聞之,喜怒以類者鮮,(文子,士會之子,燮,其名。

 

○燮,素協反。

 

鮮,息淺反。)

 

易者實多。

 

(易,遷怒也。)

 

《詩》曰:『君子如怒,亂庶遄沮;

 

君子如祉,亂庶遄巳。』

 

(《詩•小雅》也。

 

遄,速也。

 

沮,止也。

 

祉,福也。

 

○遄,市專反。

 

祉音恥。)

 

君子之喜怒,以巳亂也。

 

弗巳者,必益之。

 

郤子其或者欲巳亂於齊乎?

 

不然,餘懼其益之也。

 

餘將老,使郤子逞其誌,庶有豸乎!

 

(豸,解也。

 

欲使郤子從政,快誌以止亂。

 

○豸,本又作鳩,直是反;

 

或音居牛反,非也。

 

解音蟹,此訓見《方言》。)

 

疏注「豸,解也」。

 

○正義曰:《方言》文。

 

爾從二三子,唯敬!」

 

(二三子,晉諸大夫。)

 

乃請老。

 

郤獻子為政。

 

「冬,公弟叔卒」,公母弟也。

 

凡大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

 

(以兄為尊。)

 

凡稱弟,皆母弟也。

 

(此策書之通例也。

 

庶弟不得稱公弟,而母弟或稱公子。

 

若嘉好之事,則仍舊史之文。

 

惟相殺害,然後據例以示義。

 

所以篤親親之恩,崇友於之好,《釋例》論之備矣。

 

○好,呼報反。)

 

疏「凡大」至「弟也」。

 

○正義曰:此例再言「凡」者,前「凡」明稱母弟之人,適子及妾子之等;

 

後「凡」明策書稱弟者,皆母弟之義。

 

公之母弟見經者,鄭段、魯公子友、衛叔武實母弟而不稱弟。

 

陳公子招,昭元年稱公子,八年稱弟。

 

《釋例》曰:「母弟之寵,異於眾弟,蓋緣自然之情,以養母氏之誌。

 

公在雖俱稱公子,其兄為君,則特稱弟。

 

殊而異之,親而睦之。

 

既以隆友於之恩,亦以獎為人弟之敬,成相親之益也。

 

通庶子為君,故不言夫人之子,而曰母弟。

 

母弟之見於經者二十,而傳之所發,六條而已。

 

凡稱弟皆母弟,此策書之通例也。

 

庶弟不得稱弟,而母弟得稱公子,故傳之所發,隨而釋之。

 

諸稱弟者,不言皆必稱弟也。

 

秦伯之弟針適晉,女叔齊曰『秦公子必歸』。

 

此公子亦國之常言,得兩通之證也。

 

仲尼因母弟之例,據例以興義。

 

鄭伯懷害弟之心,天王縱群臣以殺其弟,夫子探書其誌,故顯稱二兄以首惡。

 

佞夫稱弟,不聞反謀也。

 

鄭段去弟,身為謀首也。

 

然則兄而害弟,稱弟以章兄罪;

 

弟又害兄,則去弟以罪弟身也。

 

推此以觀其餘,秦伯之弟針,陳侯之弟黃,衛侯之弟鱄出奔,皆是兄害其弟也。

 

秦伯有千乘之國,而不能容其母弟,傳曰『罪秦伯』。

 

歸罪秦伯,則針罪輕也。

 

陳侯不能製禦臣下,使逐其弟,傳曰『非罪』。

 

非黃之罪,則罪在陳侯。

 

此互舉之文也。

 

至於陳招殺兄之子,宋辰率群卿以背宗國,披大邑以成叛逆,然不推刃於其兄,故以首惡,稱弟稱名,從兩下相殺也。

 

統論其義,兄弟二人交相殺害,各有曲直,存弟則示兄曲也。

 

鄭伯既云失教,若依例存弟,則嫌善段,故特去弟,兩見其義也。

 

若夫朝聘盟會嘉好之事,此乃兄弟之篤睦,非義例之所興,故仍舊史之策,或稱弟,或稱公子。

 

踐土之盟,叔武不稱弟,此其義也。

 

莒挐非卿,非卿則不應書,今嘉獲,故特書。

 

特書猶不稱弟,明諸書弟者皆卿也。」

 

「先儒說母弟,善惡褒貶既多相錯涉」,「又云稱弟皆謂公子,不為大夫者,得以君為尊。

 

案傳莒挐非卿,乃法所不書,書而不言弟,非得以君為尊也。

 

凡聘享嘉好之事,於是使卿,故夷仲年之聘,皆以卿稱弟而行。

 

此例所謂兄稱弟皆母弟。

 

《左傳》明文而自違之。

 

潁氏又曰:臣無竟外之交,故云弟以貶季友,子招樂憂,故去弟以懲過。

 

鄭段去弟,唯以名通,故謂之貶。

 

今此二人皆稱公子。

 

公子者,名號之美稱,又非貶所也。」

 

劉炫云:「再言『凡』者,前『凡』據適妻子為文,後『凡』嫌妾子為君,母弟不得稱弟,故更言『凡』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9#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41:55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四


【經】十有八年,春,晉侯、世子臧伐齊。

 

(○臧,子郎反。)

 

公伐杞。

 

(無傳。)

 

夏,四月。

 

秋,七月,邾人戕鄫子於鄫。

 

(傳例曰:「自外曰戕。」

 

邾大夫就鄫殺鄫子。

 

○戕,在良反,徐又在精反。

 

鄫,才陵反。)

 

疏注「傳例」至「鄫子」。

 

○正義曰:杜以會盟之例卿則書名氏,大夫則稱人,此稱邾人,故云邾大夫耳。

 

賈逵亦云「邾使大夫往殘賊之」。

 

甲戌,楚子旅卒。

 

(未同盟而赴以名。

 

吳、楚之葬,僭而不典,故絕而不書,同之夷蠻,以懲求名之偽。

 

○僭,子念反。

 

懲,直升反,止也,又作徵,如字,明也。)

 

疏注「未同」至「之偽」。

 

○正義曰:諸侯之葬,魯不會則不書。

 

知吳楚之葬為僭不書者,襄二十九年傳稱葬楚康王,公親送葬,經亦不書,故知其不為魯不會也。

 

《禮•坊記》曰:「天無二日,國無二王」,「示民有君臣之別。

 

《春秋》不稱楚、越之王喪」,「恐民之惑也」。

 

鄭玄云:「楚、越之君僭號稱王,不稱其喪,謂不書葬也。

 

《公羊傳》曰:『吳楚之君不書葬,辟其號也。』

 

」辟其號者,五等諸侯死則稱爵書卒,及葬,則從彼臣子之辭,皆稱為公。

 

若書楚葬,亦宜從彼所稱,當云葬楚莊王。

 

以此僭而不典,不得稱王,故遂絕之而不書其葬,同之蠻夷。

 

言其不足紀錄,以懲創自求名號之偽。

 

同之蠻夷者,蠻夷卒亦不書,言其不書似之也。

 

公孫歸父如晉。

 

冬,十月,壬戌,公薨於路寢。

 

歸父還自晉,至笙,遂奔齊。

 

(大夫還,不書,《春秋》之常也。

 

今書歸父還奔,善其能以禮退。

 

不書族者,非常所及。

 

今特書,略之。

 

笙,魯竟也,故不言出。

 

○笙音生,徐又敕貞反,云「本又作檉,亦作朾」。

 

案徐後音,是依二傳文。

 

竟音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0#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42:32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四


【傳】十八年,春,晉侯、大子臧伐齊,至於陽穀。

 

齊侯會晉侯盟於繒,以公子彊為質於晉。

 

晉師還,蔡朝、南郭偃逃歸。

 

(晉既與齊盟,守者解緩,故得逃。

 

○繒,才陵反。

 

質音致。

 

解,佳買反。)

 

夏,公使如楚乞師,欲以伐齊。

 

(公不事齊,齊與晉盟,故懼而乞師於楚。

 

不書,微者行。)

 

秋,邾人戕鄫子於鄫。

 

凡自虐其君曰弒,自外曰戕。

 

(弒、戕皆殺也,所以別內外之名。

 

弒者,積微而起所以相測量,非一朝一夕之漸。

 

戕者,卒暴之名。

 

○弒音試,注同。

 

弒字從式,殺字從殳,他皆放此。

 

別,彼列反。

 

一朝,如字。

 

卒,寸忽反。)

 

疏注「弒戕」至「之名」。

 

○正義曰:弒者,試也,言臣下伺候間隙,試犯其君。

 

戕者,殘也。

 

言外人卒暴而來,殘賊殺害也。

 

弒、戕皆是殺也,所以別內外之名耳。

 

《釋例》曰:「列國之君,而受害於臣子,其所由者積微而起,所以相測量,非一朝一夕之漸,故改殺為弒。

 

戕者,卒暴之名。

 

有國之君當重門設險,而輕近暴客,變起倉卒,亦因事而見戒也。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世之惡逆,君子難言。

 

故《春秋》諸自內虐其君者,通以弒為文也。

 

《春秋》弒君多矣,其戕唯此一事。

 

自弒其君,足明無道,臣罪之例。

 

戕者,外人所殺,為無防被害,皆是君自招之;

 

縱使君或無道,其惡不加外國,不得從弒君之例也。

 

若戰死則書滅。

 

此謂在國見殺耳。」

 

楚莊王卒,楚師不出。

 

既而用晉師,(成二年戰於鞍是。)

 

楚於是乎有蜀之役。

 

(在成二年冬。

 

蜀,魯地,泰山博縣西北有蜀亭。)

 

公孫歸父以襄仲之立公也,有寵。

 

(歸父,襄仲子。)

 

欲去三桓,以張公室。

 

(時三桓強,公室弱,故欲去之,以張大公室。

 

○去,起呂反,下注「將去」並同。

 

張,如字,一音陟亮反。)

 

與公謀而聘於晉,欲以晉人去之。

 

冬,公薨。

 

季文子言於朝曰:「使我殺適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

 

(適謂子惡,齊外甥,襄仲殺之而立宣公。

 

南通於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堅事齊、晉,故云失大援也。

 

○適,丁曆反,注同。

 

援,於眷反。

 

夫音扶。)

 

臧宣叔怒曰:「當其時不能治也,後之人何罪?

 

子欲去之,許請去之。」

 

(宣叔,文仲子,武仲父,許,其名也。

 

時為司寇,主行刑。

 

言子自以歸父害己,欲去者,許請為子去。

 

○請為,於偽反。)

 

遂逐東門氏。

 

(襄仲居東門,故曰東門氏。)

 

子家還,及笙,(子家,歸父字。)

 

壇帷,複命於介。

 

(除地為壇而張帷。

 

介,副也,將去,使介反命於君。

 

○壇音善。

 

介音界。)

 

疏「複命於介」。

 

○正義曰:《聘禮》複命之禮云:「公南鄉」,「使者執圭」,「反命曰:以君命聘於某君,某君受幣於某宮。

 

某君再拜,以享某君,某君再拜」。

 

「若聘君薨於後」,「歸,執圭,複命於殯。

 

升自西階,不升堂。

 

子即位,不哭。

 

辯複命,如聘,子臣皆哭。

 

與介入,北鄉哭,出袒括發。

 

入門右,即位踴」。

 

是君之存亡皆有複命之禮。

 

今身將出奔,不得親自複命,故立介於位。

 

介當南麵,歸父於介前,北麵執圭複命。

 

既複命之後,北麵哭。

 

乃退,括發訖,前即位,北麵哭,三踴而出。

 

以複命之語語介,使知令介以此言告於殯也。

 

既複命,袒、括發,(以麻為發。

 

○袒音但。

 

括,古活反。)

 

即位哭,三踴而出。

 

(依在國喪禮設哭位,公薨故。)

 

遂奔齊。

 

書曰:「歸父還自晉。」

 

善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1#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43:3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五


成元年,至二年

◎成公(○陸曰:成公名黑肱,宣公子。

 

諡法:「安民立政曰成。」)

 

疏正義曰:《魯世家》云:「成公名黑肱,宣公之子,穆薑所生,以定王十七年即位。」

 

諡法:「安民立政曰成。」

 

《釋例》曰:「計公衡之年,成公又非穆薑所生,不知其母何氏也。」

 

案宣元年「夫人婦薑至自齊」,即穆薑也。

 

至此始十八年耳。

 

二年傳稱「公衡為質於楚」。

 

公衡,成公子也。

 

既堪為質,則其年巳長。

 

成公若是穆薑之子,未得有成長之男。

 

【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無傳。)

 

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

 

(無傳。)

 

無冰。

 

(無傳。

 

周二月,今之十二月,而無冰,書冬溫。)

 

疏注「周二」至「冬溫」。

 

○正義曰:襄二十八年「春無冰」。

 

彼春無月,則是竟春無冰。

 

此亦應竟春無冰。

 

而書在二月下者,以盛寒之月書之也。

 

《穀梁傳》曰:「終時無冰,則誌。」

 

此未終時而言「無冰」,何也?

 

終無冰矣,加之寒之辭也。

 

其意言此月寒最甚,此月無冰,則終無冰矣。

 

杜言「今之十二月」者,見此意也。

 

冬而無冰,是時之失,故書之,記冬溫也。

 

三月,作丘甲。

 

(《周禮》:「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

 

丘十六井,出戎馬一匹,牛三頭。

 

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出長轂一乘,戎馬四匹,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此甸所賦,今魯使丘出之,譏重斂,故書。

 

○甸,徒練反,一音繩證反,乘,繩證反。

 

卒,尊忽反。

 

斂,力驗反。)

 

疏「周禮」至「故書」。

 

○正義曰:《周禮》「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小司徒職》文也。

 

《司馬法》:「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

 

丘有戎馬一匹,牛三頭,是曰匹馬丘牛。

 

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出長轂一乘,馬四匹,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戈楯具謂之乘馬。」

 

然則杜之此注多是《司馬法》文。

 

而獨以《周禮》冠之者,以《司馬法》祖述《周禮》,其所陳者即是周法。

 

言此是周之禮法耳,不言《周禮》有此文也。

 

鄭注《論語》云《司馬法》「成方十裏,出革車一乘」,與此不同者,鄭注《小司徒》云:「方十裏為成。」

 

緣邊一裏治溝洫,實出稅者方八裏,六十四井,案鄭注《小司徒》又引《司馬法》云成出革車一乘,甲士十人,徒二十人。

 

十成為終,千井,革車十乘,甲士百人,徒二百人。

 

十終為同,萬井,革車百乘,甲士千人,徒二千人」,與此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不同者,《小司徒》辨畿內都鄙之地域,鄭所引「士十人,徒二十人」者,謂公卿大夫畿內采地之製,此之所謂諸侯邦國出軍之法,故不同也。

 

古者用兵,天子先用六鄉,六鄉不足取六遂,六遂不足取公卿采邑及諸侯邦國。

 

若諸侯出兵,先盡三鄉、三遂,鄉、遂不足,然後總徵竟內之兵。

 

案此一車,甲士、步卒總七十五人。

 

《周禮•大司徒》:「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

 

大敗不同者,《小司徒》所云,謂鄉遂出軍及臨時對敵布陳用兵之法。

 

此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謂徵課邦國出兵之時所徵之兵。

 

既至臨陳,還同鄉遂之法。

 

必知臨敵用鄉、遂法者,以桓五年「戰於繻葛」,「先偏後伍」,又宣十二年「廣有一卒,卒偏之兩」,及《尚書•牧誓》云「千夫長,百夫長」,是臨時對敵皆用卒兩師旅也。

 

長轂、馬牛、甲兵、戈楯,皆一甸之民同共此物。

 

若鄉遂所用,車馬、甲兵之屬,皆國家所共。

 

知者,以一鄉出一軍,則是家出一人,其物不可私備故也。

 

此言四丘為甸,並據上地言之。

 

若以上、中、下地相通,則二甸共出長轂一乘耳。

 

甸即乘也。

 

六十四井出車一乘,是故以甸為名。

 

此一乘甲兵,甸之所賦。

 

今魯使丘出甸賦,乃四倍於常。

 

譏其重斂,故書之也。

 

《穀梁傳》曰:「作,為也。

 

丘為甲也。

 

丘甲,國之事也。

 

丘作甲,非正也。」

 

「古者立國家,百官具,農工皆有職以事上。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

 

丘作甲,非正也。」

 

其意以為四邑為丘,使一丘農民皆作甲,以農為工,失其本業,故譏之。

 

今《左氏》經、傳並言「作丘甲」耳,重斂之事,傳無明文。

 

而知必異《穀梁》,以為丘作甸甲者,以傳云「為齊難故,作丘甲」。

 

以慮有齊難而多作甲兵,知使丘為甸甲而倍作之也。

 

士卒牛馬悉倍於常,而獨言甲者,甲是新作之物。

 

其餘斂充之耳,非作之也。

 

譏其新作,故舉甲言之。

 

初稅畝言初,此不言初者,此備齊難,暫為之耳,非是終用,故不言初。

 

然則築城備難,非時不譏。

 

此亦備難,而譏之者,魯是大國,甲兵先多,僖公之世《頌》云「公車千乘」,昭公之蒐傳稱「革車千乘」,此時不應然也。

 

其甲足以拒敵,而又加之重斂,故譏之。

 

夏,臧孫許及晉侯盟於赤棘。

 

(晉地。)

 

秋,王師敗績於茅戎。

 

(茅戎,別種也。

 

不言戰,王者至尊,天下莫之得校,故以自敗為文。

 

不書敗地,而書茅戎,明為茅戎所敗。

 

書秋,從告。

 

○茅戎,亡交反。

 

《史記》及三傳皆作貿戎。

 

種,章勇反。)

 

冬,十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2#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44:03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五


【傳】元年,春,晉侯使瑕嘉平戎於王,(平文十七年阝垂之役。

 

詹嘉處瑕,故謂之瑕嘉。

 

○阝音審。

 

詹,之廉反。)

 

單襄公如晉拜成。

 

(單襄公,王卿士。

 

謝晉為平戎。

 

○單音善。

 

為,於偽反,下文同。)

 

劉康公徼戎,將遂伐之。

 

(康公,王季子也。

 

戎平還,欲要其無備。

 

○徼,古堯反,要也。

 

要,一遙反。)

 

疏注「康公」至「無備」。

 

○正義曰:宣十年經書「王季子來聘」,傳言「劉康公」,知即王季子也。

 

傳言「平戎於王」,戎必遣使詣周受平。

 

但康公要戎者,非要戎平還之,使單使來平,不足伐也,欲伐其國耳。

 

以未平之日設備禦周,今既平矣,戎必無備。

 

要其無備,將遂往伐之。

 

故下云「遂伐茅戎」,起兵伐其國也。

 

叔服曰:「背盟而欺大國,此必敗。

 

(叔服,周內史。

 

○背音佩,下音同。)

 

背盟不祥,欺大國不義,神人弗助,將何以勝?」

 

不聽。

 

遂伐茅戎。

 

三月癸未,敗績於徐吾氏。

 

(徐吾氏,茅戎之別也。)

 

疏敗績於徐吾氏。

 

○正義曰:敗於徐吾之地也。

 

茅戎巳是戎內之別,徐吾又是茅戎之內聚落之名,王師與茅戎戰之處。

 

為齊難故,作丘甲。

 

(前年魯乞師於楚,欲以伐齊,楚師不出,故懼而作丘甲。

 

○難,乃旦反,下同。)

 

聞齊將出楚師,夏,盟於赤棘。

 

(與晉盟,懼齊、楚。)

 

秋,王人來告敗。

 

(解經所以秋乃書。)

 

冬,臧宣叔令脩賦、繕完、(治完城郭。

 

○繕完,市戰反,下和端反。)

 

具守備,曰:「齊、楚結好,我新與晉盟,晉、楚爭盟,齊師必至。

 

雖晉人伐齊,楚必救之,是齊楚同我也。

 

(同,共也。

 

○守,手又反。

 

好,呼報反。)

 

知難而有備,乃可以逞。」

 

(逞,解也。

 

為二年齊侯伐我傳。

 

○解音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3#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44:5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五


【經】二年,春,齊侯伐我北鄙。

 

夏,四月,丙戌,衛孫良夫帥師及齊師戰於新築,衛師敗績。

 

(新築,衛地。

 

皆陳曰戰,大崩曰敗績。

 

四月無丙戌;

 

丙戌,五月一日。

 

○築音竹。

 

陳,宜覲反。)

 

六月,癸酉,季孫行父、臧孫許、叔孫僑如、公孫嬰齊帥師會晉郤克、衛孫良夫、曹公子首及齊侯戰於鞍,齊師敗績。

 

(魯乞師於晉,而不以與謀之例者,從盟主之令,上行於下,非匹敵和成之類,例在宣七年。

 

曹大夫常不書,而書公子首者,首命於國,備於禮,成為卿故也。

 

鞍,齊地。

 

○僑,其驕反,注同。

 

郤,去逆反。

 

鞍音安。

 

與音預。

 

敵,如字,本或作適,亦音敵。)

 

疏注「魯乞」至「齊地」。

 

○正義曰:此云盟主之令,故不從與謀。

 

《釋例》云:「乞師不得從與謀。

 

所以不同者,以事得兩通,故互言之。

 

魯於聘與盟會,雖二卿並行,止書一使。

 

至於行師用兵,則並書諸將。

 

此書四卿,昭、定之世或書三卿,或書二卿,皆謂重兵,故書之。

 

其他國唯書元帥。

 

詳內略外也。」

 

書曹公子首者,《釋例》曰:「公侯伯子男及卿大夫士命數,《周官》具有等差。

 

當春秋時,漸以變改,是故仲尼、丘明據時之宜,從而然之,不複與《周官》同也。」

 

「命者,其君正爵命之於朝。

 

其宮室、車旗、衣服、禮義,各如其命數,皆以卿禮書於經。

 

衛之於晉,不得比次國,則邾、莒、杞、鄫之屬,固以微矣。

 

此等諸國,當時附隨大國,不得列於會者甚眾。

 

及其得列,上不能自通於天子,下無暇於備禮成製。

 

故與於盟會戰伐甚多,唯曹公子首得見經,其餘或命而禮儀不備,或未加命數,故皆不書之。」

 

是言首成為卿,故書。

 

秋,七月,齊侯使國佐如師。

 

己酉,及國佐盟於袁婁。

 

(《穀梁》曰:「鞍去齊五百裏。

 

袁婁去齊五十裏。」)

 

疏注「穀梁」至「十裏」。

 

○正義曰:齊之四竟不應過遙。

 

且鞍巳是齊地,未必竟上之邑,豈得去齊有五百裏乎?

 

《穀梁》又云「壹戰綿地五百裏」,則是甚言之耳。

 

《釋例•土地名》鞍與袁婁並闕,不知其處遠近,無以驗之。

 

八月,壬午,宋公鮑卒。

 

(未同盟而赴以名。

 

○鮑,步卯反。)

 

庚寅,衛侯速卒。

 

(宣十七年,盟於斷道。

 

據傳,庚寅,九月七日。)

 

取汶陽田。

 

(晉使齊還魯,故書「取」。

 

不以好得,故不言歸。

 

○汶音問。

 

好,呼報反。)

 

疏注「晉使」至「言歸」。

 

○正義曰:晉使齊還魯,魯不用力,故直書取。

 

哀八年「齊人歸讙及闡」。

 

此不言齊人歸者,不以好得。

 

非齊歸我,故不言歸。

 

冬,楚師、鄭師侵衛。

 

(子重不書,不親伐。)

 

疏注「子重不書不親伐」。

 

○正義曰:僖二十五年「楚人圍陳」,注云:「子玉稱人,從告。」

 

此云「子重不書,不親伐」者,彼以路遠,或當不以實告,此傳言「侵衛,遂侵我」,道路既近,告當以實。

 

經、傳皆言「楚師」,例是將卑師眾,故以為子重不親伐,所以弘通其義也。

 

十有一月,公會楚公子嬰齊於蜀。

 

(公與大夫會,不貶嬰齊者,時有許、蔡之君故。)

 

疏注「公與」至「君故」。

 

○正義曰:傳稱:「在禮,卿不會公侯。」

 

會公侯則貶之而稱人,翟泉之盟是也。

 

此嬰齊會公,乃稱公子而不貶者,為其會有蔡、許之君。

 

蔡侯、許男與公相敵,嬰齊不與公敵,故不貶也。

 

傳稱孟孫賂楚,楚人許平,即云:「十一月,公及楚公子嬰齊、蔡侯、許男、秦右大夫說、宋華元、陳公孫寧、衛孫良夫、鄭公子去疾,及齊國之大夫盟於蜀。」

 

凡會且盟者,必先會而後盟。

 

盟時蔡、許在列,會時必亦在焉。

 

以二君乘楚車,謂之失位。

 

經雖抑而不書,會時其身實在。

 

且二君與楚同行,無容不列於會,故知二君在會,嬰齊不敵公也。

 

或以為於時兵將嬰齊為主,蔡、許為王左右,隸屬嬰齊,則二君卑於嬰齊,何由得與公敵?

 

斯不然矣!

 

征伐以主兵為先,盟會以尊卑為序,《春秋》之常也。

 

僖二十七年,「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

 

楚既稱「人」,必非貴者。

 

為其主兵,猶序於上。

 

文七年,「公會諸侯、晉大夫盟於扈」,傳曰:「齊侯、宋公、衛侯、陳侯、鄭伯、許男、曹伯,會晉趙盾,盟於扈。」

 

於時晉為盟主,召諸侯使集會,而趙盾猶序於下文,不先諸侯,則知此時行兵,楚為其主,會則蔡、許在先,故二君自敵公,明嬰齊不敵公也。

 

襄二十六年,「公會晉人、鄭良霄、宋人、曹人於澶淵」,傳曰:「公會晉趙武、宋向戊、鄭良霄、曹人於澶淵」,「趙武不書,尊公也」,「於是衛侯會之。」

 

然則時有衛侯,猶貶趙武者,於時衛侯雖往,晉將執之,不得與會,而趙武敵公,故貶之也。

 

彼傳又曰:「晉人執甯喜,北宮遺使女齊以先歸。

 

衛侯如晉,晉人執之。」

 

於會已執其卿,衛侯如晉,晉即執之,明其不得與會,公無所敵。

 

故趙武敵公,與此異也。

 

丙申,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齊人、曹人、邾人、薛人、鄫人盟於蜀。

 

(齊在鄭下,非卿。

 

傳曰:「卿不書,匱盟也。」

 

然則楚卿於是始與中國準。

 

自此以下,楚卿不書,皆貶惡也。

 

○匱,其位反。)

 

疏注「齊在」至「惡也」。

 

○正義曰:諸會、盟同地,而間無他事者,例不重序其人。

 

此會、盟序者,前會之時,唯公會楚耳。

 

蔡、許從楚而行,唯應蔡、許在列,秦、宋以下諸國未至,會、盟人別,故別序也。

 

諸征伐會盟,實卿而貶稱「人」者,傳皆言其名氏;

 

實是大夫而本合稱「人」者,則傳皆言大夫。

 

此傳「鄭公子去疾」以上,言其名氏,則皆是卿也。

 

「齊國之大夫」,則實是大夫,故齊在鄭下,為非卿故也。

 

傳曰「卿不書,匱盟也」,謂匱盟之故,並貶楚卿,楚卿於是盟上始與中國相準。

 

《釋例》曰:「楚之尹臣,最多混錯。

 

舊說亦隨文強生善惡之狀,混瀆無已。

 

其不能得辭,則皆言惡蠻夷得誌。

 

然當齊桓之盛,而經以屈完敵之。

 

若必有褒貶,非抑楚也。

 

此乃楚之初興,未閑周之典禮,告命之書,自生同異,猶秦之辟陋,不與中國準,故《春秋》抑秦以存例也。

 

楚之熊繹,始封於楚,辟在荊山蓽路藍縷,以居草莽。

 

及武王熊達,始居江漢之間。

 

然未能自同於列國,故經稱『荊敗蔡師』,『荊人來聘』,從其所居之稱而總其君臣。

 

至於魯僖,始稱楚人,而班次在於蔡下。

 

僖二十一年,當楚成王之世,能遂其業,內列於公侯,會於盂,楚之君,爵始與中國列。

 

然其臣名氏猶多參錯。

 

至魯成二年,楚公子嬰齊始乃具列。

 

傳曰:『卿不書,匱盟也。』

 

兼為楚臣示例也。

 

自此以上,《春秋》未以入例。

 

自此以下,褒貶之義,可得而論之也。」

 

杜言「兼為楚臣示例」者,解傳言「匱盟」之意。

 

傳言「卿不書」者,非獨言諸侯之卿不書,兼言楚卿亦不書,是「兼為楚卿示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4#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47:53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五


【傳】二年,春,齊侯伐我北鄙,圍龍。

 

(龍,魯邑。

 

在泰山博縣西南。)

 

頃公之嬖人盧蒲就魁門焉,(攻龍門也。

 

○頃音傾。

 

嬖,必計反。

 

魁,苦回反。)

 

龍人囚之。

 

齊侯曰:「勿殺!

 

吾與而盟,無入而封。」

 

(封,竟。

 

○竟音境。)

 

弗聽。

 

殺而膊諸城上。

 

(膊,磔也。

 

○膊,普各反。

 

磔,陟百反。)

 

疏注「膊,磔也」。

 

○正義曰:《周禮》:「掌戮掌斬殺賊諜而博之。」

 

鄭玄云:「博當為『膊諸城上』之膊字之誤也。

 

膊謂去衣磔之。」

 

《方言》云:「膊,曝也」。

 

齊侯親鼓,士陵城。

 

三日,取龍。

 

遂南侵,及巢丘。

 

(取龍、侵巢丘不書,其義未聞。)

 

疏注「取龍」至「未聞」。

 

○正義曰:外取內邑,非魯之罪,無所可諱,而此獨不書,故杜云其義未聞。

 

賈逵云:「殺盧蒲就魁,不與齊盟,以亡其邑,故諱不書耳。」

 

案楚子滅蕭,嬰齊入莒,皆殺楚人,而經不變文以加罪,此何當改文以諱惡也?

 

哀八年,「齊人取讙及闡」,以淫女見取,猶尚書之;

 

此殺敵見取,何以當諱?

 

知諱義不通,故不從也。

 

衛侯使孫良夫、石稷、甯相、向禽將侵齊,與齊師遇。

 

(齊伐魯還,相遇於衛也。

 

良夫,孫林父之父。

 

石稷,石碏四世孫。

 

甯相,甯俞子。

 

○相,息亮反。

 

向,舒亮反。

 

碏,七略反。

 

俞,羊朱反。)

 

石子欲還,孫子曰:「不可!

 

以師伐人,遇其師而還,將謂君何?

 

(言無以答君。)

 

若知不能,則如無出。

 

今既遇矣,不如戰也。」

 

夏有……(闕文,失新築戰事。)

 

石成子曰:「師敗矣。

 

子不少須,眾懼盡。

 

(成子,石稷也。

 

衛師巳敗,而孫良夫複欲戰,故成子欲使須救。

 

○複,扶又反。)

 

子喪師徒,何以複命?」

 

皆不對。

 

又曰:「子,國卿也。

 

隕子,辱矣。

 

(隕,見禽獲。

 

○喪,息浪反。

 

隕,於敏反。)

 

疏「皆不對」。

 

○正義曰:子者,指斥孫子,其言並告諸將。

 

言「皆不對」者,孫子與甯相、向禽皆不對。」

 

又曰:子,國卿也」,乃專與孫子言耳。

 

子以眾退,我此乃止。」

 

(我於此止禦齊師。

 

○禦,魚呂反。)

 

且告車來甚眾。

 

(新築人教孫桓子,故並告令軍中。)

 

齊師乃止,次於鞫居。

 

(鞫居,衛地。

 

○鞫,居六反。)

 

新築人仲叔於奚救孫桓子,桓子是以免。

 

(於奚,守新築大夫。)

 

疏注「於奚,守新築大夫」。

 

○正義曰:大夫守邑,以邑冠之,呼為某人。

 

孔子父,鄒邑大夫,傳稱鄒人紇;

 

《論語》謂孔子為鄒人之子,即此類也。

 

既,衛人賞之以邑,(賞於奚。)

 

辭,請曲縣、(軒縣也。

 

《周禮》:天子樂,宮縣四麵;

 

諸侯軒縣,闕南方。

 

○縣音玄,注同。)

 

疏注「軒縣」至「南方」。

 

○正義曰:《周禮•小胥》:「正樂縣之位,王宮縣,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士特縣。」

 

鄭玄云:「宮縣,四麵縣。

 

軒縣,去其一麵。

 

判縣,又去一麵。

 

特縣,又去一麵。

 

四麵象宮室,四麵有牆,故謂之宮縣。

 

軒縣三麵,其形曲,故《春秋傳》曰『請曲縣、繁纓以朝』,諸侯之禮也。」

 

鄭玄云:「樂縣,謂鍾磬之屬縣於笱虡者。

 

軒縣,去南麵,辟王也。

 

判縣,左右之合,又空北麵。

 

特縣,縣於東方,或於階間而已。」

 

是先儒皆以闕南方,故曲也。

 

《家語》說此事云「請曲縣之樂,繁纓以朝」,王肅云:「軒縣,闕一麵,故謂之曲縣。」

 

繁纓以朝,許之。

 

(繁纓,馬飾。

 

皆諸侯之服。

 

○繁,步幹反,注同。)

 

疏注「繁纓」至「之服」。

 

○正義曰:《周禮•巾車》:「掌王之五路:玉路,樊纓,十有再就,以祀。

 

金路,樊纓九就,同姓以封。

 

象路,樊纓七就,異姓以封。

 

革路,絛纓五就,以封四衛。

 

木路,前樊鵠纓,以封蕃國。」

 

鄭玄云:「樊讀如鞶帶之鞶,謂金馬大帶也。」

 

「纓,金馬鞅也。」

 

玉路、金路、象路,其樊及纓皆以五彩罽飾之。

 

就,成也。

 

玉路十二成,金路九成,象路七成,革路樊纓以絛絲飾之而五成,木路以淺黑飾韋為樊,鵠色飾韋為纓,亦五成。

 

是言天子諸侯樊纓之飾。

 

繁即鞶也,字之異耳。

 

《巾車》又云:「孤乘夏篆,卿乘夏縵,大夫乘墨車,士乘棧車」,其飾皆無樊纓是繁纓為馬之飾,皆「諸侯之服」也。

 

案《儀禮•既夕》:士「薦馬纓三就」。

 

又諸侯之卿,有受革輅、木輅之賜,皆有繁纓。

 

而云「諸侯之服」者,以與「曲縣」相對。

 

又於奚所請,故云「諸侯之服」。

 

且諸侯之卿特賜,乃有大輅。

 

《士喪禮》為送葬設盛服耳,皆非正法所有。

 

仲尼聞之,曰:「惜也!

 

不如多與之邑。

 

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器,車服。

 

名,爵號。)

 

君之所司也。

 

名以出信,(名位不愆,為民所信。

 

○愆,起虔反。)

 

信以守器,(動不失信,則車服可保。)

 

器以藏禮,(車服所以表尊卑。)

 

禮以行義,(尊卑有禮,各得其宜。)

 

義以生利,(得其宜,則利生。)

 

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

 

若以假人,與人政也。

 

政亡,則國家從之,弗可止也已。」

 

疏「仲尼」至「止也已」。

 

○正義曰:仲尼在後聞之曰:此曲縣、繁纓可惜也,不如多與之邑。

 

唯車服之器與爵號之名,不可以借人也。

 

此名號車服,是君之所主也。

 

名位不愆,則為下民所信,此名所以出信也。

 

動不失信,然後車服可保,此信所以守車服之器也。

 

禮明尊卑之別,車服以表尊卑,車服之器,其中所以藏禮。

 

言禮藏於車服之中也。

 

義者,宜也。

 

尊卑各有其禮,上下乃得其宜,此禮所以行其物宜也。

 

物皆得宜,然則是利生焉,此義所以生利益也。

 

利益所以成民,此乃政教之大節也。

 

若以名器借人,則是與人政也。

 

政教既亡,則國家從之而亡,不複可救止也。

 

已言利以平民者,平,成也,每事有利,所以成就下民,使國益民,皆是利也。

 

此以曲縣、繁纓與人,假人器耳。

 

名器俱是可重,故並言名。

 

孫桓子還於新築,不入,(不入國。)

 

遂如晉乞師。

 

臧宣叔亦如晉乞師。

 

皆主郤獻子。

 

(宣十七年,郤克至齊,為婦人所笑,遂怒。

 

故魯、衛因之。

 

孫桓子、臧宣叔皆不以國命,各自詣郤克,故不書。)

 

晉侯許之七百乘。

 

(五萬二千五百人。

 

○乘,繩證反,下同。)

 

郤子曰:「此城濮之賦也。

 

(城濮在僖二十八年。

 

○濮音卜。)

 

有先君之明與先大夫之肅,故捷。

 

克於先大夫,無能為役。」

 

(無能為之役使。)

 

請八百乘,許之。

 

(六萬人。)

 

郤克將中軍,士燮將上軍,(範文子代荀庚。

 

○將,子匠反。)

 

疏注「範文子代荀庚」。

 

○正義曰:宣十二年邲之戰,傳稱「荀林父將中軍,先縠佐之。

 

士會將上軍,郤克佐之。

 

趙朔將下軍,欒書佐之。」

 

十三年晉殺先縠,當是士會佐中軍,郤克將上軍。

 

不知誰代郤克佐上軍,疑是荀首為之。

 

十六年士會將中軍,則林父卒矣。

 

當是郤克佐中軍,疑是荀首將上軍,荀庚佐之。

 

十七年士會請老,郤克將中軍,當是荀首佐中軍,荀庚將上軍。

 

所以知者,此年傳稱,楚屈巫對莊王云:「知罃之父」,「中行伯之季弟也,新佐中軍。」

 

則荀首於莊王之世,已佐中軍。

 

明士會老後,郤克遷而荀首代也。

 

首於邲戰,尚為大夫,不應宣之末年得佐中軍,故疑先縠死後,代郤克佐上軍也。

 

明年「荀庚來聘」,傳稱「中行伯之於晉也,其位在三」。

 

則此時荀庚將上軍矣。

 

林父卒來已久,不應始用荀庚,故疑林父卒後,荀庚即佐上軍,士會老後,荀庚轉將上軍。

 

故杜以為士燮伐荀庚也。

 

邲戰以來,趙朔無代。

 

今欒書將下軍,則趙朔卒矣,故知欒書代趙朔,不知此時誰代欒書佐下軍也。

 

欒書將下軍,(代趙朔。)

 

韓厥為司馬,以救魯、衛。

 

臧宣叔逆晉師,且道之。

 

季文子帥師會之。

 

及衛地,韓獻子將斬人,郤獻子馳,將救之。

 

至,則既斬之矣。

 

郤子使速以徇,告其仆曰:「吾以分謗也。」

 

(不欲使韓氏獨受謗。

 

○道音導。

 

徇,似俊反。)

 

師從齊師於莘。

 

(莘,齊地。

 

○莘,所巾反。)

 

六月,壬申,師至於靡笄之下。

 

(靡笄,山名。

 

○靡笄,如字,又音摩。

 

笄音雞。)

 

齊侯使請戰,曰:「子以君師,辱於敝邑,不腆敝賦,詰朝請見。」

 

(詰朝,平旦。

 

○腆,他典反。

 

詰,起吉反。

 

朝如字,注及下「朝夕」、「朝食」同。

 

見,賢遍反。)

 

對曰:「晉與魯、衛,兄弟也,來告曰:『大國朝夕釋憾於敝邑之地。』

 

(大國謂齊。

 

敝邑,魯、衛自稱。

 

○憾,胡暗反,本又作感。)

 

寡君不忍,使群臣請於大國,無令輿師淹於君地。

 

(輿,眾也。

 

淹,久也。

 

○令,力呈反。

 

師,如字,下「無令輿師」同,一音所類反。)

 

能進不能退,君無所辱命。」

 

(言自欲戰,不複須君命。

 

○複,扶又反。)

 

齊侯曰:「大夫之許,寡人之願也;

 

若其不許,亦將見也。」

 

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桀,擔也。

 

○擔,丁甘反。)

 

禽之而乘其車,(既獲其人,因釋巳車,而載所獲者車。)

 

係桑本焉,以徇齊壘,(將至齊壘,以桑樹擊車而走,欲自異。

 

○壘,力軌反。)

 

曰:「欲勇者,賈餘餘勇。」

 

(賈,賣也。

 

言巳勇有餘,欲賣之。

 

○賈音古,注同。

 

賣,摩懈反。)

 

癸酉,師陳於鞍。

 

邴夏禦齊侯,逢丑父為右。

 

晉解張禦郤克,鄭玄緩為右。

 

齊侯曰:「餘姑翦滅此而朝食。」

 

(姑,且也。

 

翦,盡也。

 

○陳,直覲反。

 

邴音丙,又彼命反。

 

夏,戶雅反。

 

解張,音蟹;

 

下如字,一音直亮反。)

 

不介馬而馳之。

 

(介,甲也。)

 

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中軍將自執旗鼓,故雖傷而擊鼓不息。

 

○將,子匠反,下將在左同。)

 

疏注「中軍」至「不息」。

 

○正義曰:以郤克為中軍之將。

 

言己之傷而未絕鼓音,明是法當自執旗鼓也。

 

《周禮•大仆》:「軍旅田役讚王鼓」,鄭玄云:「王通鼓佐,擊其餘麵。」

 

上云「齊侯親鼓」。

 

則天子、諸侯自將兵者,亦親執旗鼓以令眾。

 

曰:「餘病矣!」

 

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餘手及肘,餘折以禦,左輪朱殷,豈敢言病?

 

吾子忍之!」

 

(張侯,解張也。

 

朱,血色,血色久則殷。

 

殷音近煙,今人謂赤黑為殷色。

 

言血多汙車輪,禦猶不敢息。

 

○貫,古亂反,下注同。

 

肘,竹九反。

 

折,之設反。

 

殷,於閑反,徐於辰反,注同。

 

近,附近之近。

 

汙,汙穢之汙,《字林》一故反。)

 

緩曰:「自始合,苟有險,餘必下推車,子豈識之?

 

然子病矣!」

 

(以其不識巳推車。

 

○推,昌誰反,又他回反,注及下「推車」同。)

 

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殿,鎮也。

 

集,成也。

 

○殿,多縛反,注同。)

 

若之何其以病,(○絕句。)

 

敗君之大事也?

 

擐甲執兵,固即死也。

 

(擐,貫也。

 

即,就也。

 

○擐音患。)

 

疏「若之」至「事也」。

 

○正義曰:郤克云「餘病矣」,言己不堪擊鼓,欲有退軍之意。

 

故責之云:如之何其以身病之故,欲喪敗君之大事也?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並轡,右援枹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從之。

 

(晉師從郤克車。

 

○並,必政反,徐方聘反。

 

援音爰。

 

枹音浮,鼓槌也,《字林》云擊鼓柄也,本亦作桴。)

 

疏「援桴而鼓」。

 

○正義曰:《說文》云:「援,引也。」

 

「枹,擊鼓杖也」。

 

援枹而鼓,謂引杖以擊之。

 

齊師敗績。

 

逐之,三周華不注。

 

(華不注,山名。

 

○華,如字,又戶化反。

 

注,之住反。)

 

韓厥夢子輿謂己曰:「旦辟左右。」

 

(子輿,韓厥父。)

 

故中禦而從齊侯。

 

(居中代禦者。

 

自非元帥,禦者皆在中,將在左。

 

○帥,所類反。)

 

疏注「居中」至「在左」。

 

○正義曰:韓厥為司馬,亦是軍之諸將也。

 

以夢之故,乃居中為禦,明其本不當中,先非禦者。

 

若禦不在中,又不須云「代禦」,以此知自非元帥。

 

其餘軍之諸將,皆禦者在中,將在左。

 

邴夏曰:「射其禦者,君子也。」

 

公曰:「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

 

(齊侯不知戎禮。

 

○射,食亦反,下並注皆同。)

 

疏注「齊侯不知戎禮」。

 

○正義曰:僖二十二年傳曰:「雖及胡耇,獲則取之」,「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宣二年傳曰:「戎,昭果毅以聽之之謂禮。

 

殺敵為果,致果為毅。」

 

是戎事以殺敵為禮。

 

齊侯謂射君子為非禮者,乃是齊侯不知戎禮也。

 

射其左,越於車下。

 

(越,隊也。

 

○隊,直類反。)

 

射其右,斃於車中。

 

綦毋張喪車,從韓厥,曰:「請寓乘。」

 

(綦毋張,晉大夫。

 

寓,寄也。

 

○綦毋音其,下音無。

 

喪,息浪反。

 

乘,繩證反。)

 

從左右。』

 

皆肘之,使立於後。

 

(以左右皆死,不欲使立其處。

 

○處,昌慮反。)

 

疏「皆肘之」。

 

○正義曰:《說文》云:「肘,臂節也。」

 

謂左右為凶處,故以肘排退之。

 

韓厥俛,定其右。

 

(俛,俯也。

 

右被射,仆車中,故俯安隱之。

 

○俛音勉。

 

仆音赴,又蒲北反。)

 

疏「韓厥俛,定其右」。

 

○正義曰:言此者,為下「丑父與公易位」。

 

由厥之俯,故不覺其易。

 

綦毋張蓋助厥定右,故並不見之。

 

逢丑父與公易位。

 

(居公處。)

 

將及華泉,驂絓於木而止。

 

(驂,馬絓也。

 

○華,戶化反。

 

絓,戶卦反,一音卦。

 

驂,七南反。)

 

丑父寢於孱中,(孱,士車。

 

○孱,生產反,又士板反,《字林》仕諫反,云臥車也。)

 

疏注「孱,士車」。

 

○正義曰:《周禮•巾車》「士乘棧車」,鄭玄云:「棧車不韋鞔而漆之。」

 

《考工記•輿人》云「棧車欲弇」,鄭玄云:「為其無革鞔,不堅,易坼填。」

 

然則弇者,謂上狹下闊也。

 

孱與棧,字異音義同耳。

 

蛇出於其下,以肱擊之,傷而匿之,故不能推車而及。

 

(為韓厥所及。

 

丑父欲為右,故匿其傷。

 

○肱,古弘反。

 

匿,女力反,注同。)

 

韓厥執縶馬前,(縶,馬絆也。

 

執之,示脩臣僕之職。

 

○縶,張立反。

 

絆音半。)

 

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進,(進觴璧,亦以示敬。

 

○觴,式羊反。)

 

疏「韓厥」至「以進」。

 

○正義曰:襄二十五年,「鄭公孫舍之帥師入陳」,傳曰:「陳侯免,擁社」,「子展執縶而見,再拜稽首,承飲而進獻。」

 

事與此同,唯無璧耳。

 

蓋古者有此禮。

 

彼雖敗績,猶是國君,故戰勝之將,示之以臣禮事之,不忍即加屈辱,所以申貴賤之義。

 

《晉語》云:「靡笄之役,卻獻子伐。

 

齊侯來,獻之以得殞命之禮也。」

 

服虔引《司馬法》:「其有殞命,以行禮如會所,用儀也。

 

若殞命,則左結旗,司馬授飲,右持苞壺,左承飲以進。」

 

杜不引之者,蓋彼此不甚相當故也。

 

曰:「寡君使群臣為魯、衛請,曰:『無令輿師陷入君地。』

 

(本但為二國救請,不欲乃過入君地,謙辭。

 

○為,於偽反,注同。

 

令,力呈反。)

 

下臣不幸,屬當戎行,無所逃隱。

 

(屬,適也。

 

○屬音燭,注同。

 

行,下郎反。)

 

且懼奔辟,而忝兩君。

 

臣辱戎士,(若奔辟,則為辱晉君,並為齊侯羞,故言二君。

 

此蓋韓厥自處臣僕,謙敬之飾言。

 

○辟音避,注同,徐扶臂反,服氏扶赤反。)

 

敢告不敏,攝官承乏。」

 

(言欲以巳不敏,攝承空乏,從君俱還。

 

○從,才用反,又如字。)

 

丑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

 

鄭周父禦佐車,宛茷為右,載齊侯以免。

 

(佐車,副車。

 

○宛,紆元反。

 

茷,扶廢反。)

 

韓厥獻丑父,郤獻子將戮之。

 

呼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乎!」

 

郤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

 

乃免之。

 

齊侯免,求丑父,三入三出。

 

(重其待己,故三入晉軍求之。

 

○呼,火故反。

 

任音壬。

 

難,乃旦反。)

 

疏注「重其」至「求之」。

 

○正義曰:劉炫以齊侯三入齊軍,又三出齊軍,以求丑父。

 

每出之時,齊之將帥敗而怖懼,以師而退,不待齊侯,致使齊侯入於狄卒,今知不然者,以傳文三入在前,三出在後。

 

若用此說,齊侯先在晉軍,今入齊軍,得以三入在前。

 

今齊侯既先在齊軍,欲出求丑父,應先出後入,不應先入後出。

 

且初時二出容有二入,在後之出,遂入狄卒,有出無入,何得云三入?

 

又以傳文師、帥兩字分明,故杜以為齊侯每出齊師,以帥厲退者。

 

每出之文,別自為義,不計上之三出。

 

劉君不達此旨,妄規杜失,非也。

 

每出,齊師以帥退,入於狄卒,(齊師大敗,皆有退心,故齊侯輕出其眾,以帥厲退者,遂迸入狄卒。

 

狄卒者,狄人從晉討齊者。

 

○卒,子忽反,注及下同。

 

輕,遣政反。

 

迸,補諍反。)

 

狄卒皆抽戈楯冒之,以入於衛師。

 

衛師免之。

 

(狄、衛畏齊之強,故不敢害齊侯,皆共免護之。

 

○楯,食準反,又音允。

 

冒,亡報反。)

 

遂自徐關入。

 

齊侯見保者,曰:「勉之!

 

齊師敗矣。」

 

(所過城邑,皆勉勵其守者。

 

○守,手又反。)

 

辟女子,(使辟君也。

 

齊侯單還,故婦人不辟之。

 

○辟音避,注皆同,一音扶赤反。

 

單音丹。)

 

女子曰:「君免乎?」

 

曰:「免矣」。

 

曰:「銳司徒免乎?」

 

曰:「免矣。」

 

(銳司徒,主銳兵者。

 

○銳,悅歲反。)

 

曰:「苟君與吾父免矣,可若何!」

 

(言餘人不可複如何。

 

○複,扶又反。)

 

乃奔。

 

(走辟君。)

 

齊侯以為有禮,(先問君,後問父故也。)

 

既而問之,辟司徒之妻也。

 

(辟司徒,主壘壁者。

 

○辟音壁,必覓反,注同,徐甫亦反。)

 

予之石窌。

 

(石窌,邑名,濟北盧縣東有地名石窌。

 

○窌,力救反,一音力到反。)

 

晉師從齊師,入自丘輿,擊馬陘。

 

(丘輿、馬陘,皆齊邑。

 

○陘音刑。)

 

齊侯使賓媚人賂以紀甗、玉磬與地。

 

(媚人,國佐也。

 

甗,玉甑,皆滅紀所得。

 

○媚,美異反。

 

賂音路。

 

甗,魚輦反,徐音彥,又音言,《字林》牛健反。

 

甑,子孕反,又慈陵反。)

 

疏注「媚人」至「所得」。

 

○正義曰:經書「齊侯使國佐如師」,故知賓媚人即國佐也。

 

杜《譜》云:「國佐,賓媚人,武子,三事互見於經、傳,不知賓媚人是何等名號也。」

 

鄭玄注《考工記》云:「甗,無底甑。」

 

《方言》云:「甑,自關而東謂之甗。」

 

知甗是甑也。

 

下云「子得其國寶」,知甗亦以玉為之。

 

傳文「玉」在「甗」、「磬」之間,明二者皆是玉也。

 

莊四年「紀侯大去其國」。

 

不言齊滅,而云「滅紀所得」者,紀侯被逼而去,後齊侯收其民人,又取其國寶,此則與滅無異,故為此解。

 

「不可,則聽客之所為。」

 

賓媚人致賂,晉人不可,曰:「必以蕭同叔子為質,(同叔,蕭君之字,齊侯外祖父。

 

子,女也。

 

難斥言其母,故遠言之。

 

○質,徐音致,下同。

 

難,乃旦反。)

 

而使齊之封內盡東其畝。」

 

(使壟畝東西行。

 

○盡,津忍反。

 

壟,力勇反。

 

行,戶郎反,又如字。)

 

對曰:「蕭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

 

若以匹敵,則亦晉君之母也。

 

吾子布大命於諸侯,而曰:『必質其母以為信。』

 

其若王命何?

 

(言違王命。)

 

且是以不孝令也。

 

《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詩•大雅》。

 

言孝心不乏者,又能以孝道長賜其誌類。)

 

若以不孝令於諸侯,其無乃非德類也乎?

 

(不以孝德賜同類。)

 

疏「蕭同」至「類也乎」。

 

○正義曰:蕭同叔子非他人,是寡君之母也。

 

若以匹敵言之,則亦晉君之母也。

 

吾子布大命於諸侯,而曰必質其諸侯之母以為信,其若王命何!

 

先王之命諸侯也,使之孝於母,親其類。

 

今輕慢其母,不愛同類,即是違王命也。

 

柰此王命何!

 

子今輕齊侯之母,亦是輕晉侯之母。

 

自輕其母,即是不孝。

 

且告吾諸侯云以母為質,是此者以不孝之事令諸侯也。

 

《詩》之意言孝子所以行孝,不為匱乏之道,故以孝道長賜女之族類。

 

諸侯皆晉侯之類,晉侯皆以孝德賜同類。

 

若以不孝之事號令諸侯,其無乃非是以孝德賜同類乎?

 

責其違孝道也。

 

所引《詩》者,《大雅•既醉》之篇。

 

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疆,界也。

 

理,正也。

 

物土之宜,播殖之物各從土宜。

 

○疆,居良反,注下皆同。)

 

故《詩》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畝。』

 

(《詩•小雅》「或南或東,從其土宜」。)

 

疏「詩曰」至「其畝」。

 

○正義曰:此《詩•小雅•信南山》之篇。

 

今吾子疆理諸侯,而曰『盡東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晉之伐齊,循壟東行易。

 

○易,以豉反。)

 

無顧土宜,其無乃非先王之命也乎?

 

反先王則不義,何以為盟主?

 

其晉實有闕。

 

(闕,失。)

 

四王之王也,(禹、湯、文、武。

 

○之王,於況反。)

 

樹德而濟同欲焉。

 

(樹,立也。

 

濟,成也。)

 

五伯之霸也,(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韋,周伯齊桓、晉文。

 

○或曰:齊桓、晉文、宋襄、秦穆、楚莊。)

 

疏注「夏伯」至「晉文」。

 

○正義曰:《鄭語》云:「祝融能昭顯天地之光明」,「其後八姓」,「昆吾為夏伯矣,大彭、豕韋為商伯」。

 

《論語》云:「管仲相桓公,霸諸侯。」

 

昭九年傳曰:「文之伯也,豈能改物。」

 

是三代有伍伯矣。

 

伯者長也,言為諸侯之長也。

 

鄭玄云:「天子衰,諸侯興故曰霸。

 

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

 

勤而撫之,以役王命。

 

(役,事也。)

 

今吾子求合諸侯,以逞無疆之欲。

 

(疆,竟也。

 

○竟如字,又音境。)

 

疏「四王」至「之欲」。

 

○正義曰:禹、湯、文、武四王之王天下也,立德於民而成其同欲。

 

民有所欲,上即同之。

 

東畝南畝,皆順民意。

 

五伯之霸諸侯也,唯勤勞其功而撫順之,以奉事王命而已,不改王之製度也。

 

吾子求合諸侯,以快其無疆畔之欲,止求自快巳欲,不與民同,是違王霸之政也。

 

《詩》曰:『布政優優,百祿是遒。』

 

(《詩•頌》。

 

殷湯布政優和,故百祿來聚。

 

遒,聚也。

 

○遒,在由反;

 

徐,子由反。)

 

子實不優,而棄百祿,諸侯何害焉?

 

(言不能為諸侯害。)

 

疏「詩曰」至「害焉」。

 

○正義曰:《詩•商頌》。

 

言成湯布政優優然而寬,故百種福祿於是聚歸之。

 

子實不能優寬,而自棄福祿,於諸侯何害?

 

言不能為諸侯害也。

 

所引《詩》者,《商頌•長發》之篇。

 

不然,(不見許。)

 

寡君之命使臣則有辭矣,曰:『子以君師辱於敝邑,不腆敝賦,以犒從者。

 

(戰而曰犒,為孫辭。

 

○使,所吏反。

 

犒,苦報反。

 

從,才用反。)

 

疏注「戰而曰犒,為孫辭」。

 

○正義曰:士卒之勞於外,師眾枯槁,以酒食勞之,謂之犒師。

 

此以師拒戰,非犒勞之義,而亦稱犒者,言以此師眾往當待之,如以酒食犒之然,為孫順之辭耳。

 

畏君之震,師徒橈敗。

 

(震,動。

 

橈,曲也。

 

○橈,乃教反。)

 

吾子惠徼齊國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繼舊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愛。

 

子又不許。

 

請收合餘燼,(燼,火餘木。

 

○泯,彌忍反。

 

好,呼報反。

 

合,如字,一音閤。

 

燼,似刃反。)

 

背城借一。

 

(欲於城下,複借一戰。

 

○背音佩。

 

複,扶又反。)

 

敝邑之幸,亦云從也,況其不幸,敢不唯命是聽?』

 

(言完全之時,尚不敢違晉,今若不幸,則從命。)

 

疏注「言完」至「從命」。

 

○正義曰:言於先完全福幸之時,尚不違晉,故言「亦云從也」,是指其實事。

 

劉炫以為齊人請戰,言敝邑脫或有幸戰勝,亦云從也,虛稱未然之事。

 

乖違文勢上下,苟異杜氏,而規其過,非也。

 

魯、衛諫曰:「齊疾我矣!

 

(諫郤克也。)

 

其死亡者,皆親匿也。

 

子若不許,讎我必甚。

 

唯子則又何求?

 

子得其國寶,(謂甗、磬。

 

○昵,女乙反。)

 

我亦得地,(齊歸所侵。)

 

而紓於難,(齊服則難緩。

 

○紓音紆,緩也,一音直呂反。

 

難,乃旦反,下同。)

 

其榮多矣。

 

齊、晉亦唯天所授,豈必晉?」

 

晉人許之,對曰:「群臣帥賦輿(賦輿,猶兵車。)

 

以為魯、衛請,若苟有以藉口而複於寡君,(藉,薦。

 

複,白也。

 

○為,於偽反。

 

藉,在夜反,注同。)

 

疏注「藉,薦。

 

複,白也」。

 

○正義曰:禮,承玉之物名為繅藉。

 

藉是承薦之言,故為薦也。

 

複者,報命於君,故為白也。

 

言無物則空口以為報。

 

少有所得,則與口為藉,故曰藉口。

 

服虔云:「今河南俗語,治生求利,少有所得,皆言可用藉手矣。」

 

君之惠也。

 

敢不唯命是聽?」

 

禽鄭自師逆公。

 

(禽鄭,魯大夫。

 

歸逆公會晉師。)

 

秋,七月,晉師及齊國佐盟於爰婁,使齊人歸我汶陽之田。

 

公會晉師於上鄍,(上鄍,地闕。

 

公會晉師不書,史闕。

 

○鄍,覓經反。)

 

疏注「上鄍」至「史闕」。

 

○正義曰:定八年經書「公會晉師於瓦」。

 

此獨不書,故云「史闕」,謂舊史先闕,故仲尼脩經無之。

 

賜三帥先路三命之服,(三帥:郤克、士燮、欒書。

 

已嚐受王先路之賜,今改而易新,並此車所建、所服之物。

 

○帥,所類反,注及下同。)

 

疏「賜三」至「之服」。

 

○正義曰:《周禮•典命》:「公之孤四命」,「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一命」,「侯伯之卿、大夫、士亦如之。」

 

此二帥皆卿也,本國三命,故魯賜以「三命之服」。

 

司馬、司空、輿帥、侯正、亞旅,皆大夫,本國一命,故皆受「一命之服」。

 

於卿言賜,於大夫言受,互相足也。

 

《周禮》大夫再命,此司馬、司空等皆一命者,春秋之時,其事巳異於《周禮》,故大夫一命。

 

○注「三帥」至「之物」。

 

○正義曰:三卿皆統一軍,故總稱三帥。

 

魯君之賜晉臣,正可知其法所得服,改新以與之耳,不得特命他臣發初賜以此物。

 

且彼若先無此物,則無由敢受魯賜,故杜以為此三帥「巳嚐受王先路之賜,今改而易新」,並此車所建之旌旗,所著之衣服,皆賜之也。

 

案《釋例》:「先路者,革路,若木路。

 

或云先,或云次,蓋以就數為差。

 

其受之於王則稱大。」

 

杜言「革路若木路」者,或用革,或用木也。

 

知「受之於王則稱大」者,鄭子蟜、叔孫穆子受之於王皆稱大,是也。

 

革、木是卿大夫車之尊者,故云大路。

 

金路是諸侯車之尊者,亦稱大。

 

則定四年大路、大旂是也。

 

玉路,天子車之尊者,亦稱大,故《顧命》云「大路在賓階麵」是也。

 

言「所建、所服之物」者,《周禮•巾車》:「革路,建大白以即戎。」

 

《司服》云:「凡兵事,韋弁服。」

 

《巾車》又云:「木路,建大麾以田。」

 

《司服》又云:「凡田冠弁服。」

 

然則此車所建,或是大白、大麾,所服或是韋弁、冠弁。

 

劉炫以為既言「先路」,則是晉君之賜,杜云「受王先路之賜」,非其義也。

 

今知不然者,杜以穆叔、子蟜嚐受王路,故杜據而言之。

 

《釋例》應云「受王大路之賜」。

 

言「先路」者,順傳「先路」之文故也。

 

劉以為嚐受晉君賜而規杜氏,非也。

 

司馬、司空、輿帥、候正、亞旅,皆受一命之服。

 

(晉司馬、司空皆大夫,輿帥主兵車,候正主斥候,亞旅亦大夫也。

 

皆魯侯賜。)

 

疏注「晉司」至「侯賜」。

 

○正義曰:司馬、司空,本是卿官之名。

 

但晉之諸卿,皆以三軍將佐為號,其司馬、司空,皆為大夫之官,仍有為卿之嫌,故云「晉司馬、司空皆大夫也」。

 

明他國以為卿,晉以為大夫也。

 

輿帥至於亞旅,本是大夫官名,故又云「亦大夫也」。

 

軍行有此大天從者,司馬主甲兵,司空主營壘,輿帥主兵車,候正主斥候。

 

亞旅次於卿,是眾大夫也,無專職掌,散共軍事,故後言之。

 

直言「受服」,嫌非魯賜,故云「皆魯侯賜」。

 

八月,宋文公卒。

 

始厚葬,用蜃炭,益車馬,始用殉。

 

(燒蛤為炭以瘞廣,多埋車馬,用人從葬。

 

○蜃,市忍反,蛤也。

 

炭,吐旦反。

 

殉,似浚反。

 

蛤,古答反。

 

瘞,於例反。

 

廣,苦晃反,一音曠。)

 

疏注「燒蛤」至「從葬」。

 

○正義曰:《晉語》云:「雀入於海為蛤,雉入於淮為蜃。」

 

《月令》孟冬「雉入大水為蜃」,鄭玄云:「大水,謂淮也。」

 

大蛤曰蜃,則蜃者,蛤之類也。

 

《周禮•掌蜃》:「掌斂互物蜃物,以共廣之蜃。」

 

鄭玄云:「互物,蟠蛤之屬。

 

猶塞也。

 

將井槨先塞下,以蜃禦濕也。」

 

是用蜃以瘞廣也。

 

《禮•檀弓記》曰:「塗車芻靈,自古有之。」

 

鄭玄云:「芻靈,束茅為人馬。

 

謂之靈者,神之類也。」

 

不解塗車,當是用泥為車也。

 

傳言「益車馬」者,謂用此塗車茅馬益多於常,故云「多埋車馬」也。

 

鄭玄云「殺人以衛死者曰殉」,言殉還其左右也。

 

言「始用殉」,則自此以後,宋君葬常用殉,故謂此為始也。

 

劉炫以為用蜃炭者,用蜃複用炭。

 

知不然者,杜以傳用蜃炭共文,故知燒蛤為炭。

 

又且炭亦灰之類,雖灰亦得稱炭。

 

劉君以為用蜃複用炭而規杜氏,非也。

 

重器備,(重,猶多也。

 

○重,直恭反,注同。)

 

疏注「重猶多也」。

 

○正義曰:重謂重疊,故猶多,多為明器也。

 

言器備者,《既夕禮》陳明器云:「用器:弓矢、耒耜、敦扞、槃匜」,「役器:甲胄、幹笮、燕器、杖笠、翣。」

 

其器有共用之器,有備禦之器,故言器備。

 

槨有四阿,棺有翰檜。

 

(四阿,四注槨也。

 

翰,旁飾;

 

檜,上飾。

 

皆王禮。

 

○槨音郭。

 

翰,戶旦反,一音韓。

 

檜,古外反,徐音會。)

 

疏注「四阿」至「王禮」。

 

○正義曰:《周禮•匠人》云殷人「四阿重屋」。

 

鄭玄云:「阿,棟也。

 

四角設棟也。

 

是為四注槨也。」

 

《既夕禮》陳明器云「抗木橫三縮二」謂於槨之上設此木,從二橫三,以負土。

 

則士之槨上平也。

 

今此槨上四注而下,則其上方而尖也。

 

禮,天子槨題湊,諸侯不題湊。

 

不題湊則無四阿。

 

《釋詁》云:「楨、翰,幹也。」

 

舍人曰:「楨,正也,築牆所立兩木也。

 

翰,所以當牆兩邊,障土者也。」

 

翰在牆之旁,則知此翰亦在旁也。

 

《詩》云「會弁如星」,鄭玄云「會謂弁之縫中」,言其際會之處也。

 

會在弁之上,知此檜亦在上。

 

棺有此物,明是其飾,故以為旁飾、上飾也。

 

言「槨有」、「棺有」,則是本不當有,言其厚葬,譏其奢僭。

 

宋公所僭,必僭天子。

 

明此四阿、翰、檜,皆是王之禮也。

 

蜃炭言「用」,亦本不當用。

 

其蜃炭蓋亦王之禮也。

 

車馬、器備,法得有之,言「益」言「重」,但譏其多耳。

 

殉則本不得然,非譏其僭。

 

君子謂:「華元、樂舉,於是乎不臣。

 

臣,治煩去惑者也,是以伏死而爭。

 

今二子者,君生則縱其惑,(謂文十八年,殺母弟須。

 

○去,起呂反,下「去之」同。

 

爭,爭鬥之爭。)

 

死又益其侈,是棄君於惡也。

 

何臣之為?」

 

(若言何用為臣。

 

○侈,昌氏反,又式氏反。)

 

疏注「若言何用為臣」。

 

○正義曰:言何用為臣,是不成臣也。

 

言雖有若無。

 

劉君還以為不成臣,與杜義無別,而規杜氏,非也。

 

九月,衛穆公卒,晉二子自役吊焉,哭於大門之外。

 

(師還過衛,故因吊之。

 

未複命,故不敢成禮。

 

○過,古禾反,又古臥反。)

 

衛人逆之,(逆,於門外設喪位。)

 

婦人哭於門內,(喪位,婦人哭於堂。

 

賓在門外,故移在門內。)

 

送亦如之。

 

遂常以葬。

 

(至葬行此禮。)

 

疏「哭於」至「以葬」。

 

○正義曰:「哭於大門之外」,謂大門外之西東麵。

 

「衛人逆之」,謂大門外之東西麵。

 

各從賓主之位。

 

「婦人哭於門內」,謂門內之西東麵,以堂上在西東麵故也。

 

至於三子之去,衛人送之,其位亦如之。

 

自此有鄰國吊者,常行此禮,以至於葬。

 

沈氏云:《雜記》:「吊者即位於門西,東麵。

 

主孤西麵。

 

相者受命曰:孤某使請事。

 

客曰:寡君使某,如何不淑。

 

相者入告。

 

出曰:孤某須矣。

 

吊者入,主人升堂西麵。

 

吊者升自西階,東麵致命。」

 

此臣奉君命行吊之禮,今三子師行經衛竟,不敢成禮,故於大門之外, ○注「喪位」至「於堂」。

 

○正義曰:《喪大記》云:君之喪,「夫人坐於西方,內命婦姑姊妹子姓立於西方,外命婦率外宗哭於堂上北麵」。

 

又曰「婦人迎客送客不下堂」,是「喪位,婦人哭於堂」。

 

楚之討陳夏氏也,(在宣十一年。

 

○夏,戶雅反,下同。)

 

莊王欲納夏姬,申公巫臣曰:「不可!

 

君召諸侯,以討罪也。

 

今納夏姬,貪其色也。

 

貪色為淫,淫為大罰。

 

《周書》曰:『明德慎罰。』

 

(《周書•康誥》)文王所以造周也。

 

明德,務崇之之謂也。

 

慎罰,務去之之謂也。

 

疏「周書」至「謂也」。

 

○正義曰:《周書•康誥》之篇,周公述文王之事,以告康叔云:「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

 

巫臣既引其言,乃申其意,言文王能為此行,故所以造周國也。

 

「務崇之」,謂務欲崇益道德。

 

「務去之」,謂務欲去其刑罰。

 

若興諸侯,以取大罰,非慎之也。

 

君其圖之!」

 

王乃止。

 

子反欲取之,巫臣曰:「是不祥人也!

 

是夭子蠻,(子蠻,鄭靈公,夏姬之兄,殺死無後。

 

○殺,申誌反,下文殺靈侯同。)

 

殺禦叔,(禦叔,夏姬之夫,亦早死。

 

○禦,魚據反。)

 

疏「天子蠻殺禦叔」。

 

○正義曰:子蠻、禦叔,自以短命死耳。

 

似天鍾美於是,致使物無兩大,故以二事為夏姬之罪。

 

弒靈侯,(陳靈公也。)

 

戮夏南,(夏姬子徵舒。)

 

出孔、儀,(孔寧、儀行父。)

 

喪陳國,(楚滅陳。

 

○喪,息浪反,下注「而喪」同。)

 

何不祥如是?

 

人生實難,其有不獲死乎!

 

(言死易得,無為取夏姬以速之。

 

○易,以豉反。)

 

天下多美婦人,何必是?」

 

子反乃止。

 

王以予連尹襄老。

 

襄老死於邲,不獲其屍。

 

(邲戰在宣十二年。)

 

其子黑要烝焉。

 

(黑要,襄老子。

 

○要,一遙反。

 

烝,之承反。)

 

巫臣使道焉,曰:「歸,吾聘女。」

 

(道夏姬使歸鄭。

 

○道音導,注同。

 

聘女,匹政反,下音汝。)

 

疏「歸,吾聘女」。

 

○正義曰:《禮記•內則》云:「聘則為妻,奔則為妾。」

 

道之云:女歸鄭國,吾依禮聘女以為妻也。

 

又使自鄭召之,曰:「屍可得也,(襄老屍。)

 

必來逆之。」

 

姬以告王,王問諸屈巫。

 

(屈巫,巫臣。

 

○屈,居勿反。)

 

對曰:「其信!

 

知罃之父,成公之嬖也,而中行伯之季弟也。

 

(知罃父,荀首也。

 

中行伯,荀林父也。

 

邲之戰,楚人囚知罃。

 

○知罃音智,下於耕反。)

 

新佐中軍,而善鄭皇戌,甚愛此子。

 

(愛知罃也。)

 

其必因鄭而歸王子與襄老之屍以求之。

 

(王子,楚公子穀臣也。

 

邲之戰,以荀首囚之。)

 

鄭人懼於邲之役而欲求媚於晉,其必許之。」

 

王遣夏姬歸。

 

將行,謂送者曰:「不得屍,吾不反矣。」

 

巫臣聘諸鄭,鄭伯許之。

 

(聘夏姬。)

 

及共王即位,將為陽橋之役,(楚伐魯至陽橋,在此年冬。

 

○共音恭。)

 

使屈巫聘於齊,且告師期,巫臣盡室以行。

 

(室家盡去。)

 

申叔跪從其父,將適郢,遇之,(叔跪,申叔時之子。

 

○跪,其委反,一音居委反,從,才用反。

 

郢,以井反,又以政反。)

 

曰:「異哉!

 

夫子有三軍之懼,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將竊妻以逃者也。」

 

(《桑中》,《衛風》淫奔之詩。)

 

及鄭,使介反幣,而以夏姬行。

 

(介,副也。

 

幣,聘物。

 

○介音界。)

 

將奔齊,齊師新敗,曰:「吾不處不勝之國。」

 

遂奔晉,而因郤至。

 

(至,郤克族子。)

 

疏注「至,郤克族子」。

 

○正義曰:《世本》:「郤豹生冀芮,芮生缺,缺生克。」

 

又云「豹生義,義生步楊,楊生蒲城鵲居,居生至」。

 

如《世本》,克是豹之曾孫,至是豹之玄孫,於克為二從兄弟子。

 

以臣於晉。

 

晉人使為邢大夫。

 

(邢,晉邑。

 

○邢音刑。)

 

子反請以重幣錮之,(禁錮勿令仕。

 

○錮音固。

 

令,力呈反。)

 

疏注「禁錮勿令仕」。

 

○正義曰:《說文》云:「錮,鑄塞也。」

 

鐵器穿穴者,鑄鐵以塞之,使不漏。

 

禁人使不得仕官者,其事亦似之,故謂之禁錮。

 

今世猶然。

 

王曰:「止!

 

其自為謀也,則過矣。

 

其為吾先君謀也,則忠。

 

忠,社稷之固也,所蓋多矣。

 

(蓋,覆也。

 

○自為,於偽反,又如字。

 

為吾,於偽反。)

 

且彼若能利國家,雖重幣,晉將可乎?

 

(言不許。)

 

若無益於晉,晉將棄之,何勞錮焉?」

 

(為七年楚滅巫臣族、晉南通吳張本。)

 

晉師歸,範文子後入。

 

武子曰:「無為吾望爾也乎?」

 

(武子,士會,文子之父。)

 

對曰:「師有功,國人喜以逆之。

 

先入,必屬耳目焉,是代帥受名也,故不敢。」

 

武子曰:「吾知免矣!」

 

(知其不益己禍。

 

○屬,章欲反,後同。

 

帥,所類反,下注稱帥、軍帥、將帥同。

 

吾知,一本無知字。)

 

郤伯見,公曰:「子之力也夫!」

 

對曰:「君之訓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力之有焉?」

 

(卻伯,郤克。

 

○見,賢遍反,下同。

 

夫音扶。)

 

範叔見,勞之如郤伯,對曰:「庚所命也,克之製也,燮何力之有焉?」

 

(荀庚將上軍,時不出,範文子上軍佐,代行,故稱帥以讓。

 

○勞,力報反。

 

將,子匠反,下同。)

 

欒伯見,公亦如之,對曰:「燮之詔也,士用命也,書何力之有焉?」

 

(詔,告也。

 

欒書下軍帥,故推功上軍。

 

傳言晉將帥克讓,所以能勝齊。)

 

宣公使求好於楚。

 

莊王卒,宣公薨,不克作好。

 

(在宣十八年。

 

○好,呼報反,下同。)

 

公即位,受盟於晉,(元年盟赤棘。)

 

會晉伐齊。

 

衛人不行使於楚,(不聘楚。

 

○使,所吏反。)

 

而亦受盟於晉,從於伐齊。

 

故楚令尹子重為陽橋之役以救齊。

 

將起師,子重曰:「君弱,(傳曰:寡人生十年而喪先君。

 

共王即位,至是二年,蓋年十二三矣。)

 

群臣不如先大夫,師眾而後可。

 

《詩》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詩•大雅》。

 

言文王以眾士安。

 

○濟,子禮反。)

 

夫文王猶用眾,況吾儕乎?

 

(儕,等。

 

○儕,仕皆反。)

 

且先君莊王屬之曰:『無德以及遠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

 

乃大戶,(閱民戶口。

 

○閱音悅。)

 

巳責,(棄逋責。

 

○逋,補吾反。)

 

逮鰥,(施及老鰥。

 

○鰥,古頑反。

 

施,始豉反。)

 

救乏,赦罪。

 

悉師,王卒盡行。

 

彭名禦戎,蔡景公為左,許靈公為右。

 

(王卒盡行,故王戎車亦行,雖無楚王,令二君當左右之位。

 

○卒,子忽反,注同。

 

令,力呈反。)

 

疏注「王卒」至「之位」。

 

○正義曰:諸言「禦戎」,皆禦君之戎車。

 

此云「彭名禦戎」,知王戎車亦行也。

 

若君親在軍,則君當車中,禦者在左,勇力之士在右,故禦戎、戎右,常連言之。

 

此王車雖行,王身不在,故不立戎右,使禦者在中,令蔡、許二君居王車上,當左右之位,若夾衛王然。

 

下注云:「乘楚王車為左右」,是二君皆在車之上也。

 

二君弱,皆強冠之。

 

冬,楚師侵衛,遂侵我,師於蜀。

 

(公略之而退,故不書侵。

 

○強,其丈反。

 

冠,古亂反。)

 

使臧孫往,(臧孫,宣叔也。)

 

辭曰:「楚遠而久,固將退矣。

 

無功而受名,臣不敢。」

 

(不敢虛受退楚名。)

 

楚侵及陽橋,(陽橋,魯地。)

 

孟孫請往賂之。

 

(楚侵遂深,故孟孫請以賂往。

 

孟孫,獻子也。)

 

以執斫、執針、織紝,(執斫,匠人。

 

執針,女工。

 

織紝,織繒布堰。

 

○斫,竹角反。

 

針,之林反。

 

紝,女金反,徐而鴆反。)

 

皆百人,公衡為質,(公衡,成公子。

 

○質音致。)

 

以請盟。

 

楚人許平。

 

十一月,公及楚公子嬰齊、蔡侯、許男、秦右大夫說、宋華元、陳公孫寧、衛孫良夫、鄭公子去疾及齊國之大夫盟於蜀。

 

(齊大夫不書其名,非卿也。

 

○說音悅。

 

去,起呂反。)

 

疏注「齊大」至「卿也」。

 

○正義曰:諸大夫盟會,經貶之稱「人」,或總言大夫。

 

若實是國卿,本合書名者,傳即顯其名氏。

 

若本是大夫,不合書名者,傳直言其大夫,見其貶與不貶俱當稱「人」,故不複言其名氏。

 

此傳言齊國之大夫,傳不顯其名,為非卿故也。

 

襄十六年溴梁之會,經書「戊寅,大夫盟」。

 

傳云:「於是叔孫豹、晉荀偃、宋向戌、衛甯殖、鄭公孫蠆、小邾之大夫盟。」

 

於時會上,鄭之下有曹、莒、邾、薛、杞,而小邾之大夫最處其下,舉小邾而上包之。

 

此盟鄭人之下,有齊、曹、邾、薛、鄫,俱是大夫。

 

齊最在上,舉齊而下總之。

 

止為齊若是卿,則合言名氏。

 

此會非卿,故舉齊也。

 

卿不書,匱盟也。

 

於是乎畏晉而竊與楚盟,故曰「匱盟」。

 

(匱,乏也。)

 

疏注「匱,乏也」。

 

○正義曰:私竊為盟,盟終不固,此盟是匱乏之道也。

 

傳既言「匱盟」以解經,又自解名曰「匱盟」之意:於是乎畏晉而竊與楚盟,故曰此是匱乏之盟也。

 

諸侯之卿竊與楚盟,而仲尼貶之,言其不應背晉,故責之也。

 

責諸侯之背晉,是成晉為盟主也。

 

哀十二年「公會吳於橐皋」,吳子請盟,公不欲,使子貢辭之,而私與衛侯、宋皇瑗盟。

 

彼畏吳而竊相與盟,不貶者,不與吳為盟主,言其私盟可許。

 

但魯自畏吳,不書其盟,其情無可責也。

 

《釋例》曰:「諸侯畏晉而竊與楚盟,書盟而貶其卿,此所以成晉為盟主也。

 

吳之彊大,始於會鄫,終於黃池。

 

凡三會、三伐、三盟,惟書會、伐而不書盟者,吳以盟主自居,而行其夷禮。

 

禮儀不典,則盟神不蠲,非所以結信義,昭明德,故不錄其盟,不與其成為盟主也。

 

既不與吳之為盟主,則宋、魯、衛三國私盟可許,故無貶文。」

 

是也。

 

若然,僖二十一年,「公會諸侯盟於薄」,二十七年,「公會諸侯盟於宋」,彼二者皆顯與楚盟,並無貶責。

 

此竊與楚盟而貶之者,當僖公之時,齊桓既卒,晉文未興,中國無伯,唯彊是與,雖遠共楚盟,無所可責;

 

此時晉為盟主,堪率諸侯,私竊為盟,心實畏晉,故貶之耳。

 

然諸侯之卿畏晉,容可貶之,楚之彊盛,恆與晉敵,非是畏晉,卿亦貶者,楚既彊盛,應顯然作盟,今私竊受盟,不敢宣露,非是畏晉之義,且成晉為伯,事須貶楚。

 

蔡侯、許男不書,乘楚車也,謂之失位。

 

(乘楚王車為左右,則失位也。

 

卿不書,則稱人。

 

諸侯不書,皆不見經,君臣之別。

 

○見,賢遍反。

 

別,被列反。)

 

疏注「乘楚」至「之別」。

 

○正義曰:小國之從大國,其征伐也,皆自乘其車,自率其軍。

 

至戰陳之時,與同出力耳。

 

此二君棄巳之車,乘楚之乘,乃為楚王左右,則是失位。

 

既失其位,非複國君,故侵與盟會,並皆不序。

 

經書「楚師、鄭師侵衛」,於時蔡、許在矣,「公會楚公子嬰齊於蜀」,蔡、許亦在也,及盟,又蔡、許之君在焉。

 

侵也,會也,盟也,三事並失其位,經悉不書,故傳於盟下釋之,明上「侵衛」、「會蜀」皆失位也。

 

舊說諸侯之貶亦書為「人」,杜意謂諸侯之貶不至於「人」,故因此而又明之,「卿不書,則稱人」。

 

諸侯不書,則全不見經,此是君臣之別,明貶諸侯無稱「人」之法也。

 

君子曰:「位其不可不慎也乎!

 

蔡、許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於諸侯,況其下乎?

 

《詩》曰:『不解於位,民之攸塈。』

 

(《詩•大雅》。

 

言在上者勤正其位,則國安而民息也。

 

攸,所也。

 

塈,息也。

 

○解,佳賣反。

 

塈,許器反。)

 

疏「詩曰」至「攸塈」。

 

○正義曰:此《大雅•假樂》之篇。

 

其是之謂矣。」

 

楚師及宋,公衡逃歸。

 

臧宣叔曰:「衡父不忍數年之不宴,(宴,樂也。

 

○數,所主反。

 

樂音洛。)

 

以棄魯國,國將若之何?

 

誰居?

 

後之人必有任是夫!

 

國棄矣。」

 

(居,辭也。

 

言後人必有當此患。

 

○居音基。

 

任音壬。

 

夫音扶。)

 

是行也,晉辟楚,畏其眾也。

 

君子曰:「眾之不可巳也。

 

大夫為政,猶以眾克,況明君而善用其眾乎?

 

《大誓》所謂『商兆民離,周十人同』者,眾也。」

 

(《大誓》,《周書》。

 

萬億曰兆。

 

民離則弱,合則成眾。

 

言殷以散亡,周以眾興。)

 

疏「大誓」至「眾也」。

 

○正義曰:《泰誓》云:「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

 

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此言「《大誓》所謂」者,引其意,非本文也。

 

晉侯使鞏朔獻齊捷於周,王弗見,使單襄公辭焉,曰:「蠻夷戎狄,不式王命,(式,用也。

 

○捷,在妾反。)

 

淫湎毀常,王命伐之,則有獻捷,王親受而勞之,所以懲不敬,勸有功也。

 

兄弟甥舅,侵敗王略,(兄弟,同姓國。

 

甥舅,異姓國。

 

略,經略法度。

 

○湎,麵善反。

 

勞,力報反。

 

敗,必邁反。)

 

王命伐之,告事而已,不獻其功,所以敬親昵,(告伐事而不獻囚俘。

 

○昵,女乙反。)

 

禁淫慝也。

 

(淫慝,謂虣掠百姓,取囚俘也。

 

○慝,他得反。

 

虣,本又作暴,薄報反。

 

掠音亮。)

 

今叔父克遂,有功於齊,(克,能也。)

 

而不使命卿鎮撫王室,所使來撫餘一人,而鞏伯實來,未有職司於王室,(鞏朔,上軍大夫,非命卿,名位不達於王室。)

 

又奸先王之禮。

 

(謂獻齊捷。

 

○奸音幹。)

 

餘雖欲於鞏伯,(欲受其獻。)

 

其敢廢舊典以忝叔父?

 

夫齊,甥舅之國也,而大師之後也,(齊世與周昏,故曰甥舅。

 

○大音泰。)

 

寧不亦淫從其欲以怒叔父,抑豈不可諫誨?」

 

士莊伯不能對,(莊伯,鞏朔。

 

○從,子用反,本亦作縱。)

 

王使委於三吏,(委,屬也。

 

三吏,三公也。

 

○三公者,天子之吏也。)

 

疏注「三吏三公也」。

 

○正義曰:《曲禮》云:「五官之長曰伯」,其擯於天子也,曰天子之吏。」

 

鄭玄云:「謂三公也。」

 

是三公稱吏,故知「三吏,三公也」。

 

禮之如侯伯克敵使大夫告慶之禮,降於卿禮一等。

 

王以鞏伯宴,而私賄之,使相告之曰:「非禮也,勿籍。」

 

(相,相禮者。

 

籍,書也。

 

王畏晉,故私宴賄以慰鞏朔。

 

○相,息亮反,注同。)

 

疏「禮之」至「一等」。

 

○正義曰:如侯伯克敵使大夫告慶之禮,則不得依獻捷之禮。

 

其獻捷之禮,王待之必重於告慶之禮。

 

鞏朔,晉之上軍大夫也,縱使得如獻捷之禮,亦當降卿禮一等。

 

傳言「降於卿禮一等」,以見下待鞏朔不失常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5#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49:4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六


成三年,盡十年

【經】三年,春,王正月,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伐鄭。

 

(宋、衛未葬,而稱爵以接鄰國,非禮也。)

 

疏注“宋衛”至“禮也”。

 

○正義曰:僖九年傳曰“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會諸侯,故曰子。

 

凡在喪,公侯曰子”。

 

傳因未葬而發在喪之例。

 

是先君未葬,嗣君不得稱爵以會諸侯也。

 

知非逾年得成君者,文八年八月,天王崩,九年春,毛伯來求金,傳曰:“不書王命,未葬也。”

彼王既逾年矣,猶不得稱王命臣,知諸侯雖則逾年,但是未葬,不得稱爵以接鄰國,正以王不命,臣明知其非禮也。

 

辛亥,葬衛穆公。

 

(無傳。)

 

二月,公至自伐鄭。

 

(無傳。)

 

甲子,新宮災,三日哭。

 

(無傳。

 

三年喪畢,宣公神主新入廟,故謂之新宮。

 

書三日哭,善得禮。

 

宗廟,親之神靈所馮居,而遇災,故哀而哭之。

 

○馮,皮冰反。)

 

疏注“三年”至“哭之”。

 

○正義曰:《公羊傳》曰:“新宮者何?

 

宣公之宮也。

 

宣宮則曷為謂之新宮?

 

不忍言也。

 

其言三日哭何?

 

廟災,三日哭,禮也。”

《穀梁傳》曰:“新宮者,禰宮也。

 

三日哭,哀也。

 

其哀,禮也。

 

迫近不敢稱諡,恭也。”

二《傳》皆以新宮為宣宮,三日哭為得禮,故杜依用之。

 

宣公以其十八年冬十月薨,至二年十月而大祥,祥而禘祭,神主新始入廟,故謂之新宮。

 

《禮•檀弓記》曰:“有焚其先人之室,則三日哭。

 

故曰:新宮火,亦三日哭。”

鄭玄云:“謂人燒其宗廟新宮。

 

火,人火也。”

《記》稱“新宮火”者,指此“新宮災”耳。

 

傳例曰:“天火曰災,人火曰火。”

三家經、傳有五字,皆為災。

 

鄭玄以為人火,雖非其義,要天火、人火,其哭皆當三日,是其善得禮也。

 

哀三年桓宮、僖宮災,不言哭,而此言三日哭者,《釋例》曰:“新宮者,宣公之廟,父廟也。

 

諒闇始闋,而遇天災,故感而哭之以致哀,異於餘廟也。”

乙亥,葬宋文公。

 

(無傳。

 

七月而葬,緩。)

 

夏,公如晉。

 

鄭公子去疾帥師伐許。

 

公至自晉。

 

(無傳。)

 

秋,叔孫僑如帥師圍棘。

 

(棘,汶陽田之邑,在濟北蛇丘縣。

 

○蛇,以支反,一音如字。)

 

大雩。

 

(無傳。

 

以過時書。)

 

晉郤克、衛孫良夫伐廧咎如。

 

(赤狄別種。

 

○廧,在良反。

 

咎,古刀反。

 

種,章勇反。)

 

冬,十有一月,晉侯使荀庚來聘。

 

衛侯使孫良夫來聘。

 

丙午,及荀庚盟。

 

疏“及荀庚盟”。

 

○正義曰:隱元年及宋人盟於宿,魯之微者及之也。

 

此言及荀庚盟,及孫良夫盟,十一年及郤犨盟,皆是公自及之,非臣及之也。

 

知者,僖二十八年傳“晉欒枝入盟鄭伯”,襄十一年傳“晉趙武入盟鄭伯”,“鄭子展出盟晉侯”,臣對君者,皆君自與盟,知此使來,亦公自與盟也。

 

上言來聘,盟又不地,盟於國都,公親可知,故不言公。

 

丁未,及孫良夫盟。

 

(先晉後衛,尊霸主。)

 

鄭伐許。

 

(無傳。

 

不書將帥,告辭略。

 

○將,子匠反。

 

帥,所類反。)

 

疏“傳不書”至“辭略”。

 

○正義曰:直舉國名,傳無其說,知是告辭略,故史異文耳。

 

賈逵云:“鄭,小國,與大國爭諸侯,仍伐許。

 

不稱將帥,夷狄之,剌無知也。

 

此年夏,鄭公子去疾帥師伐許,明年冬,鄭伯伐許,先後並無貶責,何獨此伐偏剌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6#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53:0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六


【傳】三年,春,諸侯伐鄭,次於伯牛,討邲之役也。

 

(伯牛,鄭地。

 

邲役在宣十二年。)

 

遂東侵鄭。

 

(晉潛軍深入。)

 

鄭公子偃帥師禦之,(偃,穆公子。)

 

使東鄙覆諸鄤,(覆,伏兵也。

 

○覆,扶又反,注同。

 

鄤,亡袁反,又莫於反;

 

徐,武旦反,一音萬。)

 

敗諸丘輿。

 

(鄤、丘輿,皆鄭地。

 

晉偏軍為鄭所敗,故不書。)

 

皇戍如楚獻捷。

 

夏,公如晉,拜汶陽之田。

 

(前年晉使齊歸魯汶陽田故。)

 

許恃楚而不事鄭,鄭子良伐許。

 

晉人歸楚公子穀臣與連尹襄老之屍於楚,以求知罃。

 

(邲之戰,楚獲知罃。)

 

於是荀首佐中軍矣,(荀首,知罃父。)

 

故楚人許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

對曰:“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

 

執事不以釁鼓,(以血塗鼓為釁鼓。

 

○勝音升,下注同。

 

俘,芳夫反。

 

馘,古獲反。

 

釁,許覲反。)

 

疏注“以血”至“釁鼓”。

 

○正義曰:《說文》:“釁,血祭也。”

《禮•雜記》釁廟之禮云:“雍人舉羊升屋,自中,中屋南麵,刲羊,血流於前,乃降。”

釁廟,以血塗廟,知釁鼓,以血塗鼓也。

 

使歸即戮,君之惠也。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王曰:“然則德我乎?”

疏“然則德我乎”。

 

○正義曰:德加於彼,彼荷其恩,故謂荷恩為德。

 

《論語》“以德報德”,傳稱“王德狄人”,皆是也。

 

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紓,緩也。

 

○紓音舒。)

 

各懲其忿,以相宥也。

 

(宥,赦也。

 

○懲,直升反。

 

宥音又。)

 

兩釋累囚,以成其好。

 

(累,係也。

 

○累,力誰反。

 

好,呼報反,下同。)

 

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

(言二國本不為己。

 

○與音預。

 

為,於偽反。)

 

王曰:“子歸,何以報我?”

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

王曰:“雖然,必告不穀。”

對曰:“以君之靈,累臣得歸骨於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

 

(戮其不勝任。

 

○任音壬,下“亦不任”同。)

 

疏“死且不朽”。

 

○正義曰:懷荷君恩,身雖死而朽腐,此恩不朽腐也。

 

死尚不朽,以示其至死不忘也。

 

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稱於異國君曰外臣。)

 

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獲命,(君不許戮。)

 

而使嗣宗職,(嗣其祖宗之位職。)

 

次及於事,而帥偏師,以脩封疆,雖遇執事,(遇楚將帥。

 

○彊,居良反。

 

將,子亮反。

 

帥,所類反。)

 

其弗敢違,(違,辟也。)

 

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

王曰:“晉未可與爭。”

重為之禮而歸之。

 

○秋,叔孫僑如圍棘,取汶陽之田。

 

棘不服,故圍之。

 

(僑如,叔孫得臣子。)

 

晉郤克、衛孫良夫伐廧咎如,討赤狄之餘焉。

 

(宣十五年,晉滅赤狄潞氏,其餘民散入廧咎如,故討之。)

 

疏注“宣十”至“討之”。

 

○正義曰:謂赤狄餘民散入咎如,之內今伐咎如者,來就咎如之內,討彼赤狄餘黨,然廧咎如容赤狄餘民,則咎如亦赤狄矣。

 

劉炫以為,廧咎如之國,即是赤狄之餘。

 

今知不然者,以赤狄之國,種類極多,潞氏、甲氏、鐸辰皋落氏等,皆是其類,並為建國。

 

假令路氏、甲氏、鐸辰皋落雖滅,自外猶存,則是不滅者多,止應言討赤狄之類,不得稱“餘”。

 

且伐者,聲其鍾鼓;

 

討者,責其罪狀。

 

以廧咎如容受赤狄餘黨,故伐而討責。

 

若以廧咎如即是赤狄之餘,應取土地,興兵絕滅,何當唯伐討而已?

 

劉以廧咎如即是赤狄之餘,而規杜,非也。

 

廧咎如潰,上失民也。

 

(此傳釋經之文。

 

而經無“廧咎如潰”,蓋經闕此四字。

 

○潰,戶內反。)

 

疏注“此傳”至“四字”。

 

○正義曰:傳言“上失民也”,釋經“潰”文;

 

若經無“潰”文,則傳無所解,故疑經闕此四字。

 

《釋例》曰:“傳文‘廧咎如潰,上失民也’,今經但言‘伐廧咎如’,無‘廧咎如潰’之文。

 

若經本無此文,則丘明為橫益經文,而加失民之傳也。”

是言知經闕之意也。

 

文三年潰逃已有例矣,複發傳者,嫌夷狄異於中國,故重發也。

 

冬,十一月,晉侯使荀庚來聘,且尋盟。

 

(尋元年赤棘盟。

 

荀庚,林父之子。)

 

衛侯使孫良夫來聘,且尋盟。

 

(尋宣七年盟。)

 

公問諸臧宣叔曰:“仲行伯之於晉也,其位在三;

 

(下卿。)

 

疏“其位在三”。

 

○正義曰:於時郤克將中軍,荀首佐之;

 

荀庚將上軍,是其位在三也。

 

注云“下卿”者,傳稱“小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又言“衛在晉,不得為次國”,則以衛為小國。

 

荀庚若是中卿,自然當先晉矣,乃云“晉為盟主,其將先之”,直以盟主先晉,明是二人位等,以此知荀庚是下卿也。

 

晉立三軍,將佐有六,第三猶為下卿,則其餘皆下卿也。

 

蓋以諸侯之禮,唯合三卿,三是其正,故定以三人為上、中、下,餘皆從下卿也。

 

卿有上、下,年賜晉三帥,皆以三命之服者,侯伯之卿,禮皆三命,上卿、下卿,命不異也。

 

孫子之於衛也,位為上卿,將誰先?”

對曰:“次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

 

(降一等。)

 

小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夫,下當其下大夫。

 

(降大國二等。)

 

上下如是,古之製也。

 

(古製:公為大國,侯、伯為次國,子、男為小國。)

 

衛在晉,不得為次國。

 

(春秋時以強弱為大小,故衛雖侯爵,猶為小國。)

 

疏注“春秋”至“小國”。

 

○正義曰:古製,公為大國,侯、伯為次國,子、男為小國。

 

以土地之大小、命數為等差也。

 

春秋之世,彊陵弱,大吞小,爵雖不能自改,地則以力升降。

 

諸侯聚會,彊者為雄;

 

史書時事,大小為序。

 

此事不可改易,仲尼即而用之。

 

宋公在齊侯之下,許男在曹伯之上,不複計爵之尊卑。

 

故衛雖侯爵,猶為小國,以地狹小故也。

 

襄二十五年傳子產語晉曰:“今大國多數圻矣。”

圻方千裏,是晉有方千裏者三四也。

 

昭五年、十三年傳皆言晉有革車四千乘,計衛比於晉,不過當五六分之一耳,故不得為次國。

 

其為次國者,當齊、秦乎?

 

晉為盟主,其將先之。”

(計等則二人位敵,以盟主,故先晉。)

 

丙午,盟晉;

 

丁未,盟衛,禮也。

 

十二月,甲戌,晉作六軍。

 

(為六軍,僭王也。

 

萬二千五百人為軍。

 

○僭,子念反。)

 

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騅、趙旃皆為卿,賞鞍之功也。

 

(韓厥為新中軍,趙括佐之。

 

鞏朔為新上軍,韓穿佐之。

 

荀騅為新下軍,趙旃佐之。

 

晉舊自有三軍,今增此,故為六軍。

 

○騅音隹。)

 

疏注“韓厥”至“六軍”。

 

○正義曰:杜知韓厥為新中軍及上下新軍將佐者,以下六年傳云“韓厥將新中軍,且為仆大夫”。

 

時晉更增置新中、上、下三軍,韓厥將新中軍,名居其首,故杜依名配其將佐。

 

齊侯朝於晉,將授玉。

 

(行朝禮。)

 

疏“將授玉”。

 

○正義曰:玉,謂所執之圭也。

 

凡諸侯相朝,升堂授玉於兩楹之間。

 

於此時郤克趨進,故記之也。

 

《史記•齊世家》曰:“頃公十一年,晉初置六軍。

 

頃公朝晉,欲尊王晉景公,景公不敢受。”

《晉世家》云:“景公十二年,齊頃公如晉,欲上尊景公為王,景公讓不敢。”

然此時天子雖微,諸侯並盛。

 

晉文不敢請隧,楚莊不敢問鼎。

 

又齊弱於晉所較不多;

 

豈為一戰而勝,便即以王相許?

 

準時度勢,理必不然。

 

竊原馬遷之意,所以有此說者,當讀此傳“將授玉”,以為“將授王”,遂節成為此謬辭耳。

 

郤克趨進曰:“此行也,君為婦人之笑辱也,寡君未之敢任。”

(言齊侯之來,以謝婦人之笑,非為脩好,故云晉君不任當此惠。

 

○君為,於偽反,下“為兩君”同。

 

任音壬。)

 

晉侯享齊侯。

 

齊侯視韓厥,韓厥曰:“君知厥也乎?”

齊侯曰:“服改矣。”

(戎、朝異服也。言服改,明識其人。)

 

疏注“戎朝異服”。

 

○正義曰:《周禮•司服》:“凡兵事,韋弁服。”

《禮•玉藻記》云:“諸侯皮弁以聽朔,朝服以日視朝。”

《聘禮》“賓皮弁聘,公皮弁迎賓”。

 

迎聘客尚以皮弁,迎朝賓必皮弁矣。

 

在朝君臣同服,公當皮弁,則韓厥於時亦皮弁也。

 

鄭玄云:“韋弁,以韎韋為弁,又以為衣裳。

 

《春秋傳》曰晉郤至衣韎韋之跗注是也。”

皮弁之服,十五升白布,衣素,積以為裳。

 

是戎、朝異服也。

 

韓厥登,舉爵曰:“臣之不敢愛死,為兩君之在此堂也。”

荀罃之在楚也,鄭賈人有將寘諸褚中以出。

 

既謀之,未行,而楚人歸之。

 

賈人如晉,荀罃善視之,如實出己。

 

賈人曰:“吾無其功,敢有其實乎?

 

吾小人,不可以厚誣君子。”

遂適齊。

 

(傳言知罃之賢。

 

○賈音古,下同。

 

置,之豉反。

 

褚,中呂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7#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54:34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六


【經】四年,春,宋公使華元來聘。

 

三月,壬申,鄭伯堅卒。

 

(無傳。

 

二年大夫盟於蜀。

 

壬申,二月二十八日。)

 

杞伯來朝。

 

夏,四月,甲寅,臧孫許卒。

 

(無傳。)

 

公如晉。

 

葬鄭襄公。

 

(無傳。)

 

秋,公至自晉。

 

冬,城鄆。

 

(無傳。

 

公欲叛晉,故城而為備。

 

○鄆音運。)

 

疏“冬城鄆”。

 

○正義曰:《釋例•土地名》:“魯有二鄆。”

 

文十二年城諸及鄆,杜云:“此東鄆,莒、魯所爭者,城陽姑幕縣南有員亭,或曰,鄆即員也。”

 

成十六年傳:晉人執季文子,公待於鄆。

 

杜云:“此西鄆,昭公所出居者,東郡廩丘縣東有鄆城。”

 

然則此為公欲叛晉,故城鄆以為備,當西鄆也。

 

鄭伯伐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8#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55:1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六


【傳】四年,春,宋華元來聘,通嗣君也。

 

(宋共公即位。

 

○共音恭。)

 

疏“通嗣君也”。

 

○正義曰:文元年公孫敖如齊,傳曰:“始聘焉,禮也。

 

凡君即位,卿出並聘,踐脩舊好,要結外援,好事鄰國,以衛社稷,忠信卑讓之道也。”

 

其事與此一也,謂君初即位,聘鄰國耳。

 

在魯而出,謂之“始聘”,自外而來,謂之“通嗣君”,言彼君嗣位以來,未與魯通,於此始通之也。

 

“杞伯來朝”,歸叔姬故也。

 

(將出叔姬,先脩禮朝魯,言其故。)

 

夏,公如晉。

 

晉侯見公,不敬季文子曰:“晉侯必不免。

 

(言將不能壽終也。

 

後十年陷廁而死。)

 

《詩》曰:‘敬之敬之!

 

天惟顯思,命不易哉!

 

(《詩•頌》。

 

言天道顯明,受其命甚難,不可不敬以奉之。

 

○易,以豉反。)

 

夫晉侯之命在諸侯矣,可不敬乎?”

 

(敬諸侯,則得天命。)

 

秋,公至自晉,欲求成於楚而叛晉。

 

季文子曰:“不可!

 

晉雖無道,未可叛也。

 

國大臣睦,而邇於我,(邇,近也。)

 

諸侯聽焉,未可以貳。

 

(聽,服也。)

 

《史佚之誌》有之,(周文王大史。

 

○大音泰。)

 

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楚雖大,非吾族也,(與魯異姓。)

 

其肯字我乎?”

 

公乃止。

 

(字,愛也。)

 

冬,十一月,鄭公孫申帥師疆許田,(前年鄭伐許,侵其田,今正其界。

 

○疆,居良反。)

 

許人敗諸展陂。

 

鄭伯伐許,取鉏任、泠敦之田。

 

(展陂,亦許地。

 

○陂,彼皮反。

 

鉏,仕居反。

 

任音壬。

 

泠,力丁反。)

 

晉欒書將中軍,(代郤克。

 

○將,子匠反。)

 

荀首佐之,士燮佐上軍,以救許伐鄭,取氾、祭。

 

(氾、祭,鄭地。

 

成皋縣東有氾水。

 

○氾音凡,注同,或音祀。

 

祭,惻介反。)

 

疏注“氾祭”至“氾水”。

 

○正義曰:杜注熒陽中牟縣有東氾,襄城縣有南氾,知此氾,祭,非彼二氾。

 

而以成皋縣東有氾水者,以傳為晉伐鄭,取氾、祭,既為晉人所取,當是鄭之西北界,即今之氾水也。

 

字書水旁巳為汜,水旁已為氾。

 

字相亂也。

 

《漢書音義》亦為氾。

 

今氾水上源謂氾穀。

 

楚子反救鄭,鄭伯與許男訟焉。

 

(於子反前爭曲直。)

 

皇戌攝鄭伯之辭,(代之對。)

 

子反不能決也。

 

曰:“君若辱在寡君,寡君與其二三臣共聽兩君之所欲,成其可知也。

 

(欲使自屈在楚子前決之。)

 

不然,側不足以知二國之成。”

 

(側,子反名。

 

為明年許鄭於楚張本。

 

○音素。)

 

晉趙嬰通於趙莊姬。

 

(趙嬰,趙盾弟。

 

莊姬,趙朔妻。

 

朔,盾之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55:53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六


【經】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來歸。

 

(出也。傳在前年。)

 

疏“杞叔姬來歸”。

 

○正義曰:杞既出之,猶稱杞者,《雜記》曰:“諸侯出夫人,夫人比至於其國,以夫人之禮行;

 

至,以夫人入。”

 

鄭玄云:“行道以夫人之禮者,棄妻致命其家,乃義絕不用,此為始。”

 

仲孫蔑如宋。

 

夏,叔孫僑如會晉荀首於穀。

 

(穀,齊地。)

 

梁山崩。

 

(記異也。

 

梁山在馮翊夏陽縣北。)

 

疏注“記異也”。

 

○正義曰:《公羊傳》曰:“梁山崩,何以書?

 

記異也。”

 

《公羊》以為,非常為異,害物為災。

 

此山崩無所害,故為異也。

 

秋,大水。

 

(無傳。)

 

冬,十有一月,己酉,天王崩。

 

十有二月,己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子、杞伯,同盟於蟲牢。

 

(蟲牢,鄭地。陳留封丘縣北有桐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0#
 樓主| 發表於 2013-5-25 19:56:3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左傳正義 卷二十六


【傳】五年,春,原、屏放諸齊。

 

(放趙嬰也。

 

原同、屏季,嬰之兄。

 

○屏,步丁反。)

 

嬰曰:“我在,故欒氏不作。

 

我亡,吾二昆其憂哉!

 

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言己雖淫,而能合莊姬護趙氏。

 

○令,力丁反。)

 

舍我何害?”

 

弗聽。

 

嬰夢天使謂已:“祭餘,餘福女!”

 

使問諸士貞伯,貞伯曰:“不識也。”

 

既而告其人,(自告貞伯從人。

 

○舍音舍。

 

又音赦。

 

聽,吐丁反。

 

女音汝。

 

從,才用反。)

 

疏注“自告貞伯從人”。

 

○正義曰:嫌告趙嬰使人,故云“自告貞伯從人”也。

 

若告趙嬰使人,不得云“神福仁而禍淫”。

 

曰:“神福仁而禍淫。

 

淫而無罰,福也。

 

祭,其得亡乎?”

 

(以得放遣為福。)

 

祭之之明日而亡。

 

(為八年晉殺趙同、趙括傳。)

 

孟獻子如宋,報華元也。

 

(前年宋華元來聘。)

 

夏,晉荀首如齊逆女,故宣伯餫諸穀。

 

(野饋曰餫。

 

運糧饋之,敬大國也。

 

○餫音鄆。

 

饋,其鬼反。)

 

疏注“野饋”至“大國”。

 

○正義曰:《釋詁》云:“饁,饋也。”

 

孫炎曰:“饁,野之饋也。”

 

彼言野饋,饋田農在野之人,此言野饋,饋在野行路之人。

 

俱是在野言之。

 

謂之餫者,言其運糧饋之。

 

彼自逆女,而往饋之者,敬大國也。

 

梁山崩,晉侯以傳召伯宗。

 

(傳,驛。

 

○傳,中戀反,注及下同。

 

驛音亦。)

 

伯宗辟重,曰:“辟傳!

 

(重載之車。

 

○辟重,匹亦反;

 

徐,甫赤反,本又作僻。

 

曰辟,音避。)

 

重人曰:“待我,不如捷之速也。”

 

(捷,邪出。

 

○捷,在妾反。

 

邪,似嗟反。)

 

疏注“捷,邪出”。

 

○正義曰:捷亦速也。

 

方行則遲,邪出則速。

 

《楚辭》謂邪行小道為捷徑,是捷為邪出。

 

問其所,曰:“絳人也。”

 

問絳事焉,曰:“梁山崩,將召伯宗謀之。”

 

問:“將若之何?”

 

曰:“山有朽壤而崩,可若何?

 

國主山川,(主,謂所主祭。

 

○絳,古巷反。

 

壤,如丈反。)

 

故山崩川竭,君為之不舉,(去盛饌。

 

○為,於偽反。

 

去,起呂反。

 

饌,仕戀反。)

 

降服,(損盛服。)

 

乘縵,(車無文。

 

○縵,武旦反,又莫半反。)

 

疏注“車無文”。

 

○正義曰:《周禮》巾車掌王之五路,皆不言車有文飾。

 

其下服車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縵,大夫乘墨車。

 

鄭玄云:“夏篆,五采畫轂,約也。

 

夏縵,亦五采畫,無彖耳。

 

墨車,不畫也。”

 

孤之車尚有彖約,明諸侯之車必有彖約,《詩》所謂“約氏錯衡”,是其事也。

 

乘縵,車無文,蓋乘大夫墨車也。

 

《覲禮》:“侯氏乘墨車乃朝。”

 

鄭玄云:“墨車,大夫製也。

 

乘之者,入天子之國,車服不可盡同也。”

 

彼為適王,尚乘墨車,明此山崩降服,亦乘墨車也。

 

徹樂,(息八音。)

 

出次,(舍於郊。)

 

疏注“舍於郊”。

 

○正義曰:僖三十三年傳:“秦伯以師敗於殽,素服郊次。”

 

此言“出次”、“降服”,明亦次於郊也。

 

文四年傳:“楚人滅江,秦伯為之降服,出次。”

 

注云“辟正寢”,與此文互相見也。

 

祝幣,(陳玉帛。)

 

史辭(自罪責。)

 

以禮焉。

 

(禮山川。)

 

其如此而已。

 

雖伯宗若之何?”

 

伯宗請見之,(見之於晉君。

 

○見,賢遍反,注皆同。)

 

不可。

 

(不肯見。)

 

遂以告,而從之。

 

(從重人言。)

 

許靈公鄭伯於楚。

 

(前此年鄭伐楚故。)

 

六月,鄭悼公如楚訟,不勝。

 

楚人執皇戍及子國。

 

(以鄭伯不直故也。

 

子國,鄭穆公子。)

 

故鄭伯歸,使公子偃請成於晉。

 

秋,八月,鄭伯及晉趙同盟於垂棘。

 

(垂棘,晉地。)

 

宋公子圍龜為質於楚而歸,(圍龜,文公子。

 

○質音致,下注同。)

 

華元享之。

 

請鼓噪以出,鼓噪以複入。

 

(出入輒擊鼓。

 

○噪,素報反。

 

複,扶又反,下同。)

 

曰:“習攻華氏。”

 

宋公殺之。

 

(蓋宣十五年宋楚平後,華元使圍龜代巳為質,故怨而欲攻華氏。)

 

冬,“同盟於蟲牢”,鄭服也。

 

諸侯謀複會,宋公使向為人辭以子靈之難。

 

(子靈,圍龜也。

 

宋公不欲會,以新誅子靈為辭。

 

為明年侵宋傳。

 

○向,舒亮反。

 

難,乃旦反;

 

一本無“之難”二字。

 

“子靈為辭”,一本無“為辭”二字。)

 

十一月,已酉,定王崩。

 

(經在蟲牢盟上,傳在下,月倒錯。

 

眾家傳悉無此八字,或衍文。

 

○倒,丁老反。)

 

疏注“經在”至“衍文”。

 

○正義曰:傳不虛舉經文,此無所明,又上下倒錯,諸家之傳又悉無此言,必是衍文。

 

此杜以疑事毋質,不敢輒去之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1 22:21 , Processed in 0.28124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