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春秋公羊傳註疏】

[複製鏈接]
301#
 樓主| 發表於 2013-5-11 11:49:0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5-11 14:09 編輯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四 文公卷十四


世室屋壞。

 

世室者何?

 

魯公之廟也。

 

(魯公,周公子伯禽。

 

○世室,二傳作「太室」。)

 

疏「世室者何」。

 

○解云:欲言君寢,於例不書;

 

欲言宗廟,未有世室之名,故執不知問。

 

周公稱太廟,魯公稱世室,群公稱宮。

 

(少差異其下者,所上尊周公。

 

○大廟,音泰,下同。)

 

疏「周公稱大廟」。

 

解云:即僖八年「禘於大廟」,文二年「大事於大廟」是也。

 

○「魯公稱世室」。

 

○解云:即此經是也。

 

○注「群公稱宮」。

 

○解云:即武宮、煬宮之屬是也。

 

○注「少差」至「周公」。

 

○解云:正以廟者,尊卑達名,鬼神所居之稱。

 

今此稱異其名,知上尊周公故也。

 

此魯公之廟也,曷為謂之世室?

 

世室猶世室也,世世不毀也。

 

(魯公始封之君,故不毀也。)

 

疏「世室猶世室也」。

 

○解云:言謂之世室者,猶世世室也。

 

周公何以稱大廟於魯?

 

(據魯公始封也。)

 

封魯公以為周公也。

 

(為周公故,語在下。)

 

周公拜乎前,魯公拜乎後。

 

(始受封時,拜於文王廟也。

 

《尚書》曰「用命賞於祖」是也。

 

父子俱拜者,明以周公之功封魯公也。)

 

疏注「尚書」至「於祖」。

 

解云:《甘誓》文也。

 

曰:生以養周公,(生以魯國供養周公。

 

○以養,餘亮反,注皆同。

 

供養,九用反,下同。)

 

死以為周公主。

 

(如周公死,當以魯公為祭祀主。

 

加曰者,成王始受其茅土之辭。

 

《禮記•明堂位》曰:「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裏,革車千乘,蓋以為有王功,故半天子也」。

 

○死以為,如字,注「死以為周公主」同。

 

乘,繩證反。

 

王,於況反。)

 

疏注「加曰」至「之辭」。

 

○解云:即《周書•作洛》篇曰「封人社壝,諸侯受命於周,乃建大社於國中,其壝東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驪土,中央釁以黃土。

 

將建諸侯,鑿取其一麵之土,苞以黃土,苴以白茅,以為社之封」,孔氏云「王者封五色土為社,建諸侯則各割其方土與之,使立社,燾以黃土,苴以白茅。

 

茅取其絜,黃取其王者覆四方」者,是其茅土之文耳。

 

○注「蓋以」至「子也」。

 

○解云:正以天子千裏,方百裏者百;

 

周公七百裏,方百裏者四十九,大判言之,故得言半天子矣。

 

然則周公之魯乎?

 

曰:不之魯也。

 

封魯公以為周公。

 

主然則周公曷為不之魯?

 

(據為周公者,謂生以養周公,死以為周公主。周公不之魯,則不得供養為主。)

 

欲天下之一乎周也。

 

(周公聖人,德至重,功至大,東征則西國怨,西征則東國怨。

 

嫌之魯,恐天下迥心趣鄉之,故封伯禽,命使遙供養,死則奔喪為主,所以一天下之心於周室。

 

○鄉,許亮反。)

 

疏注「東征」至「東國怨」。

 

解云:僖四年傳文。

 

魯祭周公何以為牲?

 

(據廟異也。)

 

周公用白牲,(白牡,殷牲也。

 

周公死有王禮,謙不敢與文、武同也。

 

不以夏黑牡者,謙改周之文,當以夏辟嫌也。)

 

疏注「不以」至「嫌也」。

 

○解云:知黑牡為夏牲者,出《明堂位》文。

 

正朔三而改,改天正十一月者,當以十三月為正,故言當以夏矣。

 

魯公用騂岡,(騂岡,赤脊,周牲也。

 

魯公以諸侯不嫌,故從周製,以脊為差。

 

○騂,息營反。

 

岡,音剛。

 

《詩》作剛,騂岡,赤脊也。)

 

疏注「騂岡」至「牲也」。

 

○解云:正以山脊曰岡,故知騂岡為赤脊矣。

 

群公不毛。

 

(不毛,不純色,所以降於尊祖。)

 

疏注「不毛」至「尊祖」。

 

○解云:正以牲用純色,祭祀之禮而言不毛,故以降子尊祖解之。

 

魯祭周公,何以為盛?

 

(據牲異也。

 

○盛,成政反,又音成,粢盛也,在器曰盛。)

 

周公盛,(盛者,新穀。)

 

魯公燾,(燾者,冒也,故上一新也。

 

○燾,徒報反,一本作「濤」,音同,冒也。

 

冒,亡報反。)

 

疏注「燾者」至「新也」。

 

○解云:正以燾詁為覆故也。

 

若似《周書》「燾以黃土」之類也。

 

然則言周公盛者,謂新穀滿其器。

 

言魯公燾者,謂下故上新,裁可半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2#
 樓主| 發表於 2013-5-11 11:49: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5-11 14:09 編輯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四 文公卷十四


群公廩。

 

(廩者,連新於陳上,財令半相連爾。

 

此謂方祫祭之時,序昭穆之差。

 

○廩,力甚反。

 

財令,力呈反,下同。)

 

疏「群公廩」。

 

○解云:廩,謂全是故穀,但在上少有新穀,財得相連而已,故謂之廩。

 

廩者,希少之名,是以鄭注《周易》云「廩讀如『群公廩』之廩」者是也。

 

○注「謂方」至「之差」。

 

○解云:正以若其時祭,粢食精鑿,群公之饌一何至此?

 

故知正是祫祭之時,序昭穆之差,所以降子尊祖故也。

 

世室屋壞何以書?

 

譏。

 

何譏爾?

 

久不脩也。

 

(簡忽,久不以時脩治,至令壞敗,故譏之。

 

言屋者重宗廟,詳錄之。

 

以不務公室不月者,知久不脩,當蒙上月。)

 

疏注「以不務」至「上月」。

 

○解云:當蒙上月者,謂蒙上秋七月也。

 

不務公室月者,即定二年「冬,十月,新作雉門及兩觀」,傳云「其言新作之何?

 

脩大也。

 

脩舊不書,此何以書?

 

譏。

 

何譏爾?

 

不務乎公室也」,何氏云「務,勉也。

 

不務公室,亦可施於久不脩,亦可施於不務如公室之禮,微辭也。

 

月者,久也,當即脩之如諸侯禮」是也。

 

然則彼久不脩,是以書月。

 

此亦久不脩,故知當蒙上月爾。

 

冬,公如晉。

 

衛侯會於遝。

 

(○遝,徒合反。)

 

狄侵衛。

 

十有二月,已丑,公及晉侯盟。

 

還自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3#
 樓主| 發表於 2013-5-11 11:50:1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5-11 14:10 編輯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四 文公卷十四


鄭伯會公於斐。

 

還者何?

 

善辭也。

 

何善爾?

 

往黨,衛侯會公於遝,至得與晉侯盟。

 

反黨,鄭伯會公於斐,故善之也。

 

(黨,所也。

 

所,猶時,齊人語也。

 

文公前扈之盟不見序,後能救鄭之難,不逆王者之求,上得尊尊之義,下得解患之恩,一出三為諸侯所榮,故加錄,於其還時皆深善之。

 

○斐,本又作「棐」芳尾反。

 

難,乃旦反。)

 

疏「還者何」。

 

○解云:正以不言至而言還,異於常例,故執不知問。

 

○注「文公」至「見序」。

 

○解云:即上七年「秋,公會諸侯、晉大夫盟於扈」,傳云「諸侯何以不序?

 

大夫何以不名?

 

公失序也」是也。

 

○注「後能」至「之難」。

 

○解云:即上九年春,「楚人伐鄭。

 

公子遂會晉人、宋人、衛人、許人救鄭」是也。

 

○注「不逆王者之求」。

 

○解云:即上九年「春,毛伯來求金」,經無不與之文是也。

 

○注「上得」至「之義」。

 

○解云:即「不逆王者之求」是也。

 

○注「下得」至「之恩」。

 

○解云:即公子遂救鄭是也。

 

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公至自晉。

 

(月者,為臣子喜錄上事。

 

○為臣,於偽反,下「為後」、「當為」同。)

 

疏注「月者」至「上事」。

 

解云:出上文也。

 

邾婁人伐我南鄙。

 

叔彭生帥師伐邾婁。

 

夏,五月,乙亥,齊侯潘卒。

 

(不書葬者,潘立儲嗣不明,乍欲立舍,乍欲立商人,至使臨葬更相篡弒,故絕其身,明當更立其先君之次。

 

○潘,普於反。

 

更相,音庚,下「吳楚更」同。

 

篡殺,申誌反,下同。)

 

疏注「至使」至「篡弒」。

 

○解云:即下九月「齊公子商人弒其君舍」,是其臨葬相篡弒之文。

 

六月,公會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晉趙盾。

 

癸酉,同盟於新城。

 

(盟下日者,剌諸侯微弱,信在趙盾。

 

○盾,徒本反。)

 

疏注「盟下」至「趙盾」。

 

○解云:言信任在於趙盾,若如盟日定否趙盾製之然,是以下日以近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4#
 樓主| 發表於 2013-5-11 11:51:2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5-11 14:10 編輯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四 文公卷十四


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鬥。

 

孛者何?

 

彗星也。

 

(狀如篲。○孛,步內反,徐扶憒反。)

 

疏「孛者何」。

 

○解云:欲言是星,星名未有;

 

欲言非星,錄為星稱,故執不知問。

 

其言入於北鬥何?

 

(據大辰不言入,又不言孛名。)

 

疏注「據大」至「言入」。

 

○解云:即昭十七年「冬,有星孛於大辰」是也。

 

○注「又不言孛名」。

 

○解云:謂昭十七年直言於大辰,不言所孛之星名。

 

今此言「有星孛入於北鬥」,故難之,何者?

 

大辰非星名故也,是以昭十七年傳云「其言於大辰何」,彼注云「據北鬥言入於大辰,非常名」是也。

 

北鬥有中也。

 

(中者,魁中。)

 

何以書?

 

記異也。

 

(孛者,邪亂之氣。

 

篲者,掃故置新之象也。

 

北鬥,天之樞機玉衡,七政所出,是時桓文跡息,王者不能統政,自是之後,齊、晉並爭,吳、楚更謀,競行天子之事,齊、宋、莒、魯弒其君而立之應。

 

○爭,爭鬥之爭。)

 

疏注「北鬥」至「所出」。

 

○解云:即《堯典》云「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七政,謂日月五星也。

 

○注「齊宋」至「之應」。

 

○解云:即下文九月「齊公子商人弒其君舍」,十八年夏五月,「齊人弒其君商人」,是齊弒君事也。

 

十六年冬,「宋人弒其君處臼」,是宋弒其君事也。

 

十八年冬,「莒弒其君庶其」,是莒弒其君事。

 

十八年「冬,十月,子卒」,傳云「子卒者孰謂?

 

謂子赤也。

 

何以不日,隱之也。

 

何隱爾?

 

弒也。

 

弒則何以不日,不忍言也」者,是魯弒其君事也。

 

公至自會。

 

晉人納接菑於邾婁,弗克納。

 

納者何?

 

入辭也。

 

其言弗克納何?

 

(據言於邾婁,與納頓子於頓同,俱入國得立辭。

 

○捷菑,在妾反,又如字;

 

下側其反,二傳作「捷菑」。)

 

疏「納者何」。

 

○解云:欲言得國,下有不克之文;

 

欲言不得國,納者入辭,故執不知問。

 

○注「據言」至「立辭」。

 

○解云:即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圍陳,納頓子於頓」是也。

 

此上言於邾婁,是其得國;

 

下云弗克納,自相違,故難之。

 

大其弗克納也。

 

(克,勝也。

 

鄭伯以勝為惡,此弗勝,故為大。)

 

疏注「鄭伯以勝為惡」。

 

○解云:即隱元年「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傳云「克之者何?

 

殺之也。

 

殺之,則曷為謂之克?

 

大鄭伯之惡也。

 

曷為大鄭伯之惡?

 

母欲立之,已殺之,如弗與而已矣」,注云「克者詁為殺,亦為能,惡其能忍戾母而親殺之」是也。

 

何大乎其弗克納?

 

(據伐齊納子糾,恥不能納。)

 

疏注「據伐」至「能納」。

 

○解云:即莊九年「夏,公伐齊,納糾」,傳云「納者何?

 

入辭也。

 

其言伐之何?

 

伐而言納者,猶不能納也」是也。

 

晉郤缺帥師,革車八百乘,以納接菑於邾婁,力沛若有餘,(沛,有餘貌。

 

○乘,繩證反。

 

沛若,普具反,有餘貌。)

 

而納之。

 

邾婁人言曰:「接菑,晉出也。

 

玃且,齊出也。

 

(出,外孫也。

 

○ 玃且,俱縛反;

 

下子餘反。)

 

子以其指,(指,手指。)

 

疏「子以其指」。

 

注「指,手指」。

 

○解云:子謂卻缺,言子以手指,指麾於邾婁,令使納接菑也。

 

則接菑也四,玃且也六。

 

(言俱不得天之正性。)

 

疏注「言俱」至「正性」。

 

○解云:地四生金於西方,地六成水於北方,皆非天數也。

 

言此者,喻皆庶子矣,貴則皆貴矣。

 

子以大國壓之,(壓,服也。

 

服邾婁使從命。

 

○壓,於甲反,又於輒反,服也。)

 

則未知齊、晉孰有之也。

 

(設齊複興兵來納玃且,亦欲服邾婁使從命,未知齊、晉誰能使外孫有邾婁者。

 

○齊複,扶又反,下同。)

 

貴則皆貴矣。

 

(時邾婁再娶,二子母尊同體敵。)

 

疏注「時邾」至「體敵」。

 

○解云:蓋皆是古媵之子,或是左媵之子,言非侄娣所生也。

 

舊云子以其指者,言凡立子之法,以其手指相似,則接菑猶人之四指,玃且猶人之六指,皆異於人,故曰俱不得天之正性也。

 

雖然者,雖皆不得正性,但四不如六,故長者宜立矣。

 

雖然,玃且也長。

 

(既兩不得正性,又皆貴,唯當以年長故立之。

 

○長,丁丈反,注同。)

 

郤缺曰:「非吾力不能納也,義實不爾克也」。

 

(如邾婁人言,義不可奪也,故云爾。)

 

引師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弗克納也。

 

(大其不以已非奪人之是。)

 

此晉郤缺也,其稱人何?

 

貶。

 

曷為貶?

 

(據趙鞅納蒯聵不貶。)

 

疏注「據趙」至「不貶」。

 

解云:即哀二年夏,「晉趙鞅帥師,納衛世子蒯聵於戚」是也。

 

不與大夫專廢置君也。

 

曷為不與?

 

(據大其弗克納。)

 

實與,(弗克納是。)

 

而文不與。

 

文曷為不與?

 

大夫之義,不得專廢置君也。

 

(不複發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傳者,諸侯本有錫命征伐憂天下之道故,明有亂義,大夫不得專也。

 

接菑不係邾婁者,見挈於郤缺也。

 

不氏者,本當言郤婁接菑,見當國也。

 

○見挈,賢遍反;

 

下音苦結反。)

 

疏注「不複」至「之道故」。

 

○解云:欲道僖元年「救邢」、「城楚丘」之經,悉是實與而文不與,文與此同。

 

其傳皆云「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今此不複言之,故云爾。

 

言諸侯本有錫命征伐憂天下之道故者,正謂保五連帥,本有共相存恤之義,是以上無天子,下無方伯之時,容有存恤之道,是故異於大夫耳。

 

○注「明有」至「專也」。

 

○解云:言大夫若有專廢置君者,即是亂義,故曰明有亂義,大夫不得專也,正由大夫不得專廢置故也。

 

○注「接菑」至「缺也」。

 

○解云:據僖二十五年納頓子係頓也。

 

○注「不氏者」。

 

○解云:據宣十一年「納公孫甯、儀行父於陳」皆言氏也。

 

○注「本當」至「當國也」。

 

○解云:即隱元年傳云「段者何?

 

鄭伯之弟也。

 

何以不稱弟?

 

當國也」,注云「欲當國為之君,故如其意,使如國君,氏上鄭,所以見段之逆」是也。

 

九月,甲申,公孫敖卒於齊。

 

(已絕,卒之者,為後齊脅魯歸其喪有恥,故為內諱,使若尚為大夫。)

 

疏注「已絕」至「大夫」。

 

○解云:言已絕者,即上八年公孫敖奔莒是也。

 

《春秋》之例,大夫出奔之後,即絕於大夫之位,不複書其卒,即公子慶父、臧孫紇之屬是,是以於此怪其書卒矣。

 

言為後齊脅魯歸其喪有恥者,即下十五年夏,「齊人歸公孫敖之喪」,傳云「何以不言來?

 

內辭也,脅我而歸之」是也。

 

齊公子商人弒其君舍。

 

此未逾年之君也,其言弒其君舍何?

 

(據弒其君之子奚齊也。

 

連名何之者,弒成君未成君俱名,問例所從也。)

 

疏注「據弒」至「齊也」。

 

○解云:即僖九年「冬,晉裏克弒其君之子奚齊」,傳云「弒未逾年君之號」是也。

 

已立之,已殺之,(商人本正當立,恐舍緣潘意為害,故先立而弒之。)

 

疏注「商人本正當立」。

 

○解云:正以弒舍不書日,見不正遇禍,則知商人本正明矣。

 

成死者而賤生者也。

 

(惡商人懷詐無道,故成舍之君號,以賤商人之所為。

 

不解名者,言成君可知。

 

從成君不日者,與卓子同。

 

○惡,烏路反。

 

卓,敕角反。)

 

疏注「從成君」至「子同」。

 

○解云:即僖十年春,「晉裏克弒其君卓子」,彼下注云「不日者,不正遇禍, 終始惡明,故略之」是也。

 

宋子哀來奔。

 

宋子哀者何?

 

無聞焉爾。

 

疏「宋子哀者何」。

 

○解云:欲言宋君,經書子哀;

 

欲言大夫,文不言氏,故執不知問。

 

○注「無聞焉爾」。

 

○解云:即隱二年注云「言無聞者,《春秋》有改周受命之製,孔子畏時遠害,又知秦將燔《詩》、《書》,其說口授相傳,至漢公羊氏及弟子胡毌生等,乃始記於竹帛,故有所失也」是也。

 

○冬,單伯如齊。

 

齊人執單伯。

 

齊人執子叔姬。

 

執者曷為或稱行人?

 

或不稱行人?

 

(此問諸侯相執大夫所稱例。)

 

稱行人而執者,以其事執也。

 

(以其所銜奉國事執之,晉人執我行人叔孫舍是也。)

 

疏注「晉人」至「是也」。

 

○解云:即昭二十三年,「晉人執我行人叔孫舍」是。

 

不稱行人而執者,以巳執也。

 

(巳者,巳大夫,自以大夫之罪執之。

 

分別之者,罪惡各當歸其本。

 

○別,彼列反。)

 

單伯之罪何?

 

道淫也。

 

惡乎淫?

 

淫乎子叔姬。

 

(時子叔姬嫁,當為齊夫人,使單伯送之。

 

○惡,音烏。)

 

然則曷為不言齊人執單伯及子叔姬?

 

(據夫人婦薑係公子遂。)

 

疏注「據夫」至「子遂」。

 

○解云:即宣元年「三月,遂以夫人婦薑至自齊」是也。

 

內辭也,使若異罪然。

 

(深諱使若各自以他事見執者。

 

不書叔姬歸於齊者,深諱以起道淫。

 

書單伯如齊者,起送叔姬也。

 

齊稱人者,順諱文,使若非伯討。)

 

疏注「不書」至「姬也」。

 

○解云:言此者,欲決隱二年「冬,十月,伯姬歸於紀」之屬書歸也。

 

言深諱者,正以子叔姬有罪故也。

 

言以起道淫者,謂深諱不言其歸,即是以起道淫之義,何者?

 

若更為小事而見執,何須諱其歸於齊?

 

今不言歸於齊,而與單伯俱見執,明其在道與單伯淫,於歸事不醒醒矣。

 

或日不書歸於齊者,深諱其起道淫故也。

 

何者?

 

若言叔姬歸於齊,齊人執單伯,齊人執子叔姬,即有道淫之理也。

 

○注「齊稱人」至「伯討」。

 

○解云:即僖四年夏,「齊人執袁濤塗」之下,傳云「稱侯而執者,伯討也。

 

稱人而執者,非伯討也」是也。

 

十有五年,春,季孫行父如晉。

 

三月,宋司馬華孫來盟。

 

(月者,文公微弱,大夫秉政,宋亦蔽於三世之黨,二亂結盟,故不與信辭。

 

不稱使者,宋無大夫。

 

官舉者,見宋亂也。

 

錄華孫者,明惡二國,非以月惡華孫也。

 

○華孫,戶化反。

 

見,賢遍反。

 

惡二,烏路反,下皆同。)

 

疏注「月者」至「秉政」。

 

○解云:即公子遂是也。

 

○注「宋亦」至「之黨」。

 

○解云:即上八年傳云「曷為皆官舉?

 

宋三世無大夫,三世內娶也」是也。

 

言為三世內娶之故,三世妃黨皆強,而為君之所蔽,故云蔽於三世之黨矣。

 

○注「故不與信辭」。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凡蒞盟、來盟例皆書時,所以然者,欲見王者當以至信先於天下故也,是以桓十四年夏,「鄭伯使其弟語來盟」,注云「時者,從內為王義,明王者當以至信先天下」是也。

 

今而書月,故言不與信辭耳。

 

○注「不稱使」至「大夫」。

 

○解云:正決「鄭伯使其弟語來盟」之文也。

 

○注「官舉」至「孫也」。

 

○解云:大夫之義,例不官舉,而此言司馬者,正以見宋之亂,是以詳錄華孫,明其書月不與信辭者,不由華孫之故也。

 

夏,曹伯來朝。

 

齊人歸公孫敖之喪。

 

何以不言來?

 

(據齊人來歸子叔姬。)

 

疏注「據齊」至「叔姬」。

 

解云:在此年十二月。

 

內辭也。

 

脅我而歸之,筍將而來也。

 

(筍者,竹箯,一名編輿,齊、魯以此名之曰筍。

 

將,送也。

 

為叔姬淫,惡魯類,故取其屍置編輿中,傳送而來,脅魯令受之,故諱不言來,起其來有恥,不可言來也。

 

不月者,不以恩錄,與子叔姬異。

 

○筍將,音峻,竹箯也。

 

將,送也。

 

竹箯,婢綿反,一音步賢反,服虔音編,韋昭音如頻反。

 

編,必綿反,一音篇,郭璞音步典反。

 

輿,音餘。

 

為叔,於偽反,下「父為」、「子為」、「若為」、「實為」同。

 

傳,直專反。

 

令受,力呈反,下同。)

 

疏注「故取其屍」。

 

解云:謂取其死屍矣。

 

○注「不月」至「姬異」。

 

解云:正以下「十有二月,齊人來歸子叔姬」,書月故也。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鼓用牲於社。

 

(是後楚人滅庸,宋人弒其君處臼,齊人弒其君商人,宣公弒子赤,莒弒其君庶其。)

 

疏注「是後楚人滅庸」。

 

○解云:即下十六年秋,「楚人、秦人、巴人滅庸」是也。

 

○注「宋人弒處臼」。

 

○解云:在十六年冬。

 

○注「齊人弒商人」。

 

○解云:在十八年夏五月。

 

○注「宣公弒子赤」。

 

○解云:即十八年冬子卒,傳云「子卒者孰謂?

 

謂子赤也。

 

何以不日?

 

隱之也。

 

何隱爾?

 

弒也」者是也。

 

○注「莒弒其君庶其」。

 

解云:在十八年冬。

 

單伯至自齊。

 

(大夫不致,此致者,喜患禍解也。

 

不省去氏者,淫當絕,使若他單伯至也。

 

○解,戶買反。

 

省,所景反。)

 

疏注「大夫不」至「禍解也」。

 

○解云:正以內大夫出聘,例不書至故也。

 

○注「不省」至「伯至也」。

 

解云:正以昭十四年「春,隱如至自晉」,彼是被執而歸,省去其氏,今單伯存氏,故解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5#
 樓主| 發表於 2013-5-11 11:51:5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5-11 14:11 編輯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四 文公卷十四


晉郤缺帥師伐蔡。

 

戊申,入蔡,入不言伐,此其言伐何?

 

至之日也。

 

其日何?

 

(據甲寅齊人伐衛日伐也。)

 

疏「入不言伐」。

 

○解云:莊十年師解云爾,故此弟子據而難之。

 

○注「據甲」至「伐也」。

 

○解云:即莊二十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齊人伐衛。

 

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是也。

 

至之日也。

 

(嫌至日伐,不至日入,故曰入也。

 

主書,與甲寅同義。)

 

疏注「主書」至「同義」。

 

○解云:即彼云「伐不日,此何以日?

 

至之日也」,何氏云「用兵之道,當先至竟侵責之,不服,乃伐之。

 

今日至,便以今日伐之,故日以起其暴也」是也。

 

然則令此郤缺亦今日至便以今日伐之,故書以日起其暴也。

 

秋,齊人侵我西鄙。

 

季孫行父如晉。

 

冬,十有一月,諸侯盟於扈。

 

(不序不日者,順上諱文,使若扈之盟,都不可得而知。)

 

疏注「不序」至「而知」。

 

○解云:上七年「秋,八月,公會諸侯、晉大夫盟於扈」傳云「諸侯何以不序?

 

大夫何以不名?

 

公失序也。

 

公失序奈何?

 

諸侯不可使與公盟」云云,何氏云「文公內則欲久喪而後不能,喪娶逆祀;

 

外則貪利取邑,為諸侯所薄賤,不見序,故深諱為不可知之辭。

 

不日者,順諱為善文也」。

 

然則此不序者,為不可知之辭。

 

不日者,順諱為善文也,何者?

 

盟不日,善文故也。

 

十有二月,齊人來歸子叔姬。

 

其言來何?

 

(據齊人歸公孫敖之喪不言來。)

 

閔之也。

 

(閔傷其棄絕來歸。)

 

此有罪,何閔爾?

 

父母之於子,雖有罪,猶若其不欲服罪然。

 

(孔子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所以崇父子之親也。

 

言齊人不以棄歸為文者,令與敖同文相發明。

 

叔姬於文公為姊妹,言父母者,時文公母在,明孝子當申母恩也。

 

月者,閔錄之,從無罪例。)

 

疏注「所以」至「親也」。

 

○解云:即言來以閔之是也。

 

○注「言齊人」至「母者」。

 

○解云:若以棄歸為文,即言子叔姬來歸,不言齊人,即宣十六年 「郯伯姬來歸」之文是,今言齊人來歸,故謂之同文也。

 

言相發明者,言敖為齊所惡而來歸之,今此亦為齊人所歸之,故曰相發明耳。

 

○注「時文」至「恩也」。

 

○ 解云:正以下十六年「秋,八月,辛未,夫人薑氏薨」;

 

十七年夏,「葬我小君聖薑」,傳云「聖薑者何?

 

文公之母也」是。

 

○注「月者閔」至「罪例」。

 

○解云:正以棄歸之例,有罪者時,無罪者月故也。

 

其有罪者時,即宣十六年「秋,剡伯姬來歸」是也。

 

其無罪者月,成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來歸」之屬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6#
 樓主| 發表於 2013-5-11 11:52:3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5-11 14:12 編輯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四 文公卷十四


齊侯侵我西鄙,遂伐曹,人其郛。

 

郛者何?

 

恢郭也。

 

(恢,大也。

 

郭,城外大郭。

 

○郛,芳夫反,郭也。

 

恢廓,苦回反,大也。)

 

疏「郛者何」。

 

○解云:欲言城郭,經無城郭之文;

 

欲言非城郭,上文言入,故執不知問。

 

入郛書乎?

 

曰:不書。

 

(圍不言入,入郛吳也。)

 

疏「入郛」至「不書」。

 

○解云:案諸舊本,此傳之下悉皆無注。

 

有注云「圍不言入,入郛是也」者,衍字耳。

 

入郛不書,此何以書?

 

動我也。

 

(諱使若為同姓見入郛故,動懼我也。)

 

動我者何?

 

內辭也。

 

其實我動焉爾。

 

(齊侵魯,魯實為子叔姬故,動懼失操云爾。

 

鄉者不去,幾亦入我郛,故舉入郛以起魯恥,且明兵之所鄉,苟得其罪,則莫敢不懼。

 

○鄉者,許亮反,下同。

 

幾,音祈。)

 

十有六年,春,季孫行父會齊侯於陽穀,齊侯弗及盟。

 

其言弗及盟何?

 

(據序上會也。

 

連盟何者,嫌據盟。)

 

疏注「據序」至「據盟」。

 

解云:據序上會,何得弗及盟乎?

 

是以問之。

 

云嫌據盟者,嫌直據盟問之。

 

不見與盟也。

 

(與齊期盟,為叔姬故,中見簡賤,不見與盟,侮辱有恥,故諱使若行父會而去,齊侯不及得與盟,故言齊侯弗及,亦所以起齊侯不肯。

 

○為,於偽反。)

 

疏注「使若」至「與盟」。

 

○解云:使若行父會齊侯於陽穀訖即棄之而去,齊侯不及盟。

 

○注「亦所以起齊侯不肯」。

 

○解云:若直言不及盟,文體已具,足見不得盟矣。

 

而更言齊侯不及者,欲道是時不肯盟者是齊侯也。

 

若直言季孫行父會齊侯於陽穀不及盟,不妨行父不及,無以見齊侯不肯矣。

 

夏,五月,公四不視朔。

 

(視朔說在六年。

 

不舉不朝廟者,禮,月終於廟先受朝政,乃朝,明王教尊也;

 

朝廟,私也,故以不視朔為重。

 

常以朔者,重始也。)

 

疏注「視朔說在六年」。

 

○解云:即上六年注云「禮,諸侯受十二月朔政於天子,藏於大祖廟,每月朔朝廟,使大夫南麵奉天子命,君北麵而受之」是也。

 

○注「不舉」至「為重」。

 

○解云:正以視朔之時,必有朝廟之禮,故上六年經云「閏月不告月,猶朝於廟」是也。

 

今此經直言「四不視朔」,不道不朝廟,故解之。

 

○注「常以」至「始也」。

 

○解云:言十二月之政令,所以不在年初一受之而已,必以月之朔日受之者,重月之始故也。

 

公曷為四不視朔?

 

(據無事也。)

 

公有疾也。

 

(以不諱舉公如有疾,公有疾乃複舉公是也。

 

○乃複,扶又反,下同。)

 

疏注「公有」至「是也」。

 

○解云:即昭二十三年「冬,公如晉,至河。

 

公有疾,乃複」是也。

 

何言乎公有疾不視朔?

 

(據有疾無惡也。)

 

疏注「據有疾無惡也」。

 

○解云:即昭二十三年傳云「何言乎公有疾乃複?

 

殺恥也」者是。

 

自是公無疾,不視朔也。

 

(有疾無惡不當書。

 

又不言有疾者,欲起公自是無疾不視朔也。)

 

疏注「公自」至「朔也」。

 

○解云:即鄭氏云「魯自文公四不視朔,視朔之禮已後遂廢」者,正取此文也。

 

然則曷為不言公無疾不視朔?

 

有疾,猶可言也,無疾,不可言也。

 

(言無疾大惡,不可言也。是後公不複視朔,政事委任公子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7#
 樓主| 發表於 2013-5-11 11:53:1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5-11 14:12 編輯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四 文公卷十四


六月,戊辰,公子遂及齊侯盟於犀丘。

 

(○犀丘,彥西,《左氏》作「郪丘」,《穀梁》作「師丘」。)

 

疏「盟於犀丘」。

 

○解云:正本作「菑丘」,故賈氏《公羊》曰「菑丘,《穀梁》曰『師丘』」是也。

 

今《左氏》經作「郪」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8#
 樓主| 發表於 2013-5-11 11:54:0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5-11 14:13 編輯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四 文公卷十四


秋,八月,辛未,夫人薑氏薨。

 

○毀泉台。

 

泉台者何?

 

郎台也。

 

(莊公所築台於郎,以郎譏臨民之漱浣。

 

○漱,素侯反。

 

浣,戶管反。)

 

疏「泉台者何」。

 

何解云:泉台之名,自前未有,今而言毀,故執不知問。

 

○注「莊公」至「漱浣」。

 

○解云:即莊二十一年「春,築台於郎」,傳云「何以書?

 

譏。

 

何譏爾?

 

臨民之所漱浣也」是也。

 

然則何以知泉台為郎台?

 

正以彼傳云「譏臨民之所漱浣」書,與此泉台之義合故也。

 

郎台則曷為謂之泉台?

 

未成為郎台,(未成時,但以地名之。)

 

既成為泉台。

 

(既成,更以所置名之。)

 

毀泉台何以書?

 

譏。

 

何譏爾?

 

築之譏,毀之譏。

 

先祖為之,已毀之,不如勿居而已矣。

 

(但當勿居,令自毀壞,不當故毀,暴揚先祖之惡也。

 

築毀譏同,知例皆時。

 

○令,力呈反。

 

暴,步卜反。)

 

疏注「築毀」至「皆時」。

 

○解云:言築毀譏同者,即上傳云「築之譏,毀之譏」是也。

 

言知例皆時者,正以此經文承月下,恐蒙月,故如此解。

 

楚人、秦人、巴人滅庸。

 

(○巴,布加反。)

 

冬,十有一月,宋人弒其君處臼。

 

弒君者曷為或稱名氏?

 

或不稱名氏?

 

大夫弒君稱名氏,賤者窮諸人;

 

(賤者,謂士也。

 

士正自當稱人。

 

○處臼,二傳作「杵臼」。)

 

大夫相殺稱人,賤者窮諸盜。

 

賤者窮諸人者,言士先自稱人,今弒君亦稱人,故曰窮諸人矣。

 

云賤者窮諸盜者,言士之賤名不過於盜故也。

 

(降大夫使稱人,降士使稱盜者,所以別死刑有輕重也。

 

無尊上,非聖人,不孝者,斬首梟之;

 

無營上,犯軍法者,斬要;

 

殺人者,刎脰,故重者錄,輕者略也。

 

不日者,內娶略賤之。

 

○別,彼列反。

 

梟,古堯反。

 

要,一遙反。

 

刎,亡粉反。

 

頭,如字。

 

本又作「脰」,音豆。)

 

疏注「故重」至「略也」。

 

○解云:謂大夫弒君罪重,故稱名氏責之深。

 

若大夫相殺,罪輕於犯君,故降稱盜者,義之輕然也。

 

○注「不日」至「賤之」者,既說於上。

 

十有七年,春,晉人、衛人、陳人、鄭人伐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9#
 樓主| 發表於 2013-5-11 11:54:5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5-11 14:13 編輯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四 文公卷十四


夏,四月,癸亥,葬我小君聖薑。

 

聖薑者何?

 

文公之母也。

 

(○聖薑,二傳作「聲薑」。)

 

疏「聖薑者何」。

 

○解云:欲言夫人,諡異其夫號;

 

欲言為妾,而卒葬並不見,故執不知問。

 

齊侯伐我西鄙。

 

六月,癸未,公及齊侯盟於穀。

 

諸侯會於扈。

 

秋,公至自穀。

 

冬,公子遂如齊。

 

十有八年,春,王二月,丁丑,公薨於台下。

 

秦伯罃卒。

 

(秦穆公也。

 

至此卒者,因其賢。

 

○伯罃,乙耕反,何云「穆公也」。

 

《左氏》:穆公子康公。)

 

疏注「秦穆」至「其賢」。

 

○解云:正以秦是戎狄,《春秋》外之,往前以來未錄其卒,今乃始書,故以賢解之。

 

而《左氏》為康公者,與此別。

 

《穀梁》無解。

 

夏,五月,戊戌,齊人弒其君商人。

 

(商人弒君賊,複見者,與大夫異。

 

齊人已君事之,殺之且當坐弒君。

 

○複見,扶又反,下同;

 

下賢遍反。)

 

疏注「商人」至「弒君」。

 

○解云:《春秋》之義,諸是弒君之賊,皆不複見,所以賤之,是以宣六年書「晉趙盾、衛孫免侵陳」,傳云「趙盾弒君,此其複見何」,注云「據宋督、鄭歸生、齊崔杼弒其君,後不複見」;

 

傳又云「親弒君者,趙穿也」,注云「複見趙盾者,欲起親弒者趙穿,非盾」是也。

 

今此商人於上十四年「弒其君舍」而複見者,正以其為君故也。

 

與大夫異者,齊人以君事之,殺之宜當坐弒君。

 

然則商人弒其君舍而存之,欲責臣子不討賊故也,是以莊二十二年注云「不與念母而譏忌省者,本不事母則已,不當忌省,猶為商人責不討賊」,義亦通於此。

 

六月,癸酉,葬我君文公。

 

○秋,公子遂、叔孫得臣如齊。

 

(不舉重者,譏魯猥使二大夫出,虛國家,廢政事,重錄內也。)

 

疏注「不舉」至「內也」。

 

解云:書事舉重,《春秋》之常,今而悉舉,故解之。

 

《穀梁傳》云「使舉上客而不稱介,不正其同倫而相為介,故列而數之也」者,亦是直舉重之義也。

 

而言重錄內者,正以外大夫未有並見者,於內唯有此經,及定六年「夏,季孫斯、仲孫何忌如晉」之文,故知正是重錄內也。

 

冬,十月,子卒。

 

子卒者孰謂?

 

謂子赤也。

 

何以不日?

 

(據子般卒日。)

 

隱之也。

 

何隱爾?

 

弒也。

 

弒則何以不日?

 

(據子般卒日。○弒也,音試,下及注同。)

 

疏注「據子般卒日」。

 

○解云:即莊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是也。

 

不忍言也。

 

(所聞世,臣子恩痛王父深厚,故不忍言其日,與子般異。)

 

疏注「故不忍」至「般異」。

 

○解云:正以子般為所傳聞之世故也,是以莊三十三年「子般卒」之下,何氏云「殺不去日見隱者,降子赤也」是。

 

夫人薑氏歸於齊。

 

(歸者,大歸也。

 

夫死子殺賊人立,無所歸留,故去也。

 

有去道書者,重絕不複反。)

 

疏注「歸者,大歸也」。

 

○解云:凡言大歸,一出不反之辭,若「紀侯大去其國」之類,故言歸者大歸也。

 

○注「有去」至「複反」。

 

○解云:正以常事不書故也。

 

季孫行父如齊。

 

莒弒其君庶其。

 

稱國以弒何?

 

(據莒人弒其君密州。)

 

疏注「據莒」至「密州」。

 

○解云:即襄三十一年「十有一月,莒人弒其君密州」是也。

 

稱國以弒者,眾弒君之辭。

 

(一人弒君,國中人人盡喜,故舉國以明失眾,當坐絕也。例皆時者,略之也。)

 

疏注「例皆」至「之也」。

 

○解云:謂是失眾而稱國以弒者,皆書時以略之,即定十三年冬,「薛弒其君比」之屬是也。

 

若然,昭二十七年「夏,四月,吳弒其君僚」,亦是稱國而書月者,彼非失眾,但以見弒之義,故不書時賤之,是以何氏云「不書闔閭弒其君者,為季子諱,明季子不忍父子兄弟自相弒,讓國闔閭,欲其享之,故為沒其罪也」,「月者,非失眾見弒,故不略之」者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0#
 樓主| 發表於 2013-5-11 11:56:55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五 宣公卷十五


(起元年,盡九年)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繼弒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

 

其意也。

 

(桓公篡成君,宣君篡未逾年君,嫌其義異,故複發傳。)

 

疏注「桓公」至「發傳」。

 

○解云:即桓元年傳云「繼弒君不言即位,此言即位何」,注云「據莊公不言即位」;

 

彼傳云「如其意也」,注云「弒君欲即位,故如其意也」,注云「弒君欲即位,故如其意,以著其惡」是也。

 

若然,案禮未逾年之君,臣下為之無服。

 

臣為君斬衰三年,誠實自異,何言嫌其義異者?

 

正以惻隱者相似故也。

 

是以閔元年何氏云「複發傳者,嫌繼未逾年君義異故也,明當隱之如一」是也。

 

公子遂如齊逆女。

 

(譏喪娶。

 

複書不親迎者,嫌觸諱不成其文也。

 

有母言如者,緣內諱,無貶公文。)

 

疏注「譏喪」至「其文」。

 

○解云:何氏以為人君喪娶者,宜有貶刺之文。

 

若其吉逆使卿者,宜書譏之,見不親迎而已,即叔孫僑如之徒是也。

 

今公子遂為君喪娶,宜去公子以見譏。

 

而存公子,複作不親迎之經書之者,正以公子遂本是弒君之賊,若去公子,即嫌為觸弒君大惡之故。

 

諱去公子,即似隱四年、十年公子翬之類,是以不得成其貶文。

 

若然,文公二年「公子遂如齊納幣」,亦譏喪娶之經而不去公子者,彼是喪未畢納幣,為失禮猶淺,此乃初喪逆女,固當合貶,即下八年而注云「元年逆女,嫌為喪娶貶也」者,義亦通於此。

 

云云之說,八年注備。

 

○注「有母」至「公文」。

 

○解云:下八年夏六月,「戊子,夫人熊氏薨」,「冬,十月,已丑,葬我小君頃熊」,「頃熊者何?

 

宣公之母也」,是其今曰有母,母不命使者。

 

婦人之命,不通四方,何得言如,作內使之文者?

 

正以緣內無貶公之文故也,何者?

 

若其去如,則嫌宣公喪娶為絕賤,不成為諸侯然也。

 

正緣此事,不得去如也。

 

若然,莊二十八年「臧孫辰告糴於齊」,不言如,所以不嫌莊公不能貯蓄絕而賤之者,彼告糴之事,可以通臧孫之私行;

 

此大夫不外娶,無通私行之義,故如是。

 

三月,遂以夫人婦薑至自齊。

 

遂何以不稱公子?

 

一事而再見者,卒名也。

 

(卒,竟也。

 

竟但舉名者,省文。)

 

夫人何以不稱薑氏?

 

(據僑如以夫人婦薑氏至自齊也,經有薑,不但問不稱氏者,嫌據夫人氏欲使去薑。)

 

疏注「據僑」至「齊也」。

 

解云:在成十四年九月。

 

○注「嫌據」至「去薑」。

 

○解云:即僖元年「夫人氏之喪至自齊」是也。

 

貶。

 

曷為貶?

 

(據俱至也。)

 

譏喪娶也。

 

喪娶者公也,則曷為貶夫人?

 

(據師還也。)

 

疏注「據師還也」。

 

○解云:即莊八年「秋,師還」,傳曰「還者何?

 

善辭也。

 

此滅同姓,何善爾?

 

病之也」,「曷為病之?

 

非師之罪也」。

 

彼公自滅同姓,非師之罪,是以歸惡於公,書還以善師;

 

此公自喪娶,非夫人之罪而貶夫人,與彼義違,故據而難之。

 

內無貶於公之道也。

 

(明下無貶上之義。)

 

內無貶於公之道,則曷為貶夫人?

 

(據俱有諱義。)

 

疏注「據俱有諱義」。

 

○解云:《春秋》之道,多為內諱,何故此經不為夫人諱而貶之乎?

 

夫人與公一體也。

 

(恥辱與公共之。

 

夫人貶,則公惡明矣。

 

去氏比於去薑,差輕可言,故不諱貶夫人。

 

○差,初買反。)

 

疏「夫人與公一體」。

 

○解云:初則判合,終成一體,是以寡妻之號稱「未亡人」。

 

言其事體先亡,遺餘半在爾,故傳以一體言之。

 

○「恥辱」至「明矣」。

 

○解云:正以夫人與公共諡,知榮辱同矣。

 

○注「去氏」至「夫人」。

 

○解云:去薑,即僖元年「夫人氏之喪至自齊」是也。

 

然此不諱者,以其輕,而僖元年去薑者則重矣,而亦不諱者,何氏云「因正王法所加,臣子不得以夫人禮治其喪也」是也。

 

其稱婦何?

 

(據桓公夫人至,不稱婦。)

 

疏注「據桓」至「稱婦」。

 

○解云:即桓三年九月,「夫人薑氏至自齊」是也。

 

有姑之辭也。

 

(有姑當以婦禮至,無姑當以夫人禮至,故分別言之。

 

言以者,見行遂意也。

 

見繼重在遂,因遠別也。

 

月者,公不親迎,危錄之例也。)

 

疏「有姑之辭也」。

 

○解云:隱二年傳云「在塗稱婦」,與此違者,兼二義也。

 

言在塗見夫而服從夫,故謂之婦;

 

至國對姑而服從姑,是以亦謂之婦矣。

 

○注「有姑」至「禮至」。

 

○解云:當以婦禮至,而稱夫人者,臣下錄之故也。

 

○注「言以」至「別也」。

 

○解云:桓十四年傳云「以者何?

 

行其意也」,何氏云「以已從人曰行」。

 

然則此經云「遂以夫人」者,欲見夫人是時進止由遂,故言見係重在遂。

 

若不言以,直云遂夫人,則嫌怪夫人男女無別,故云因遠別也。

 

○注「月者」至「例也」。

 

○解云:即桓三年九月,「夫人薑氏至自齊」之屬是也。

 

言公不親迎,故書月,危錄之例也。

 

夏,季孫行父如齊。

 

○晉放其大夫胥甲父於衛。

 

放之者何?

 

猶曰無去是云爾。

 

(是,是衛。)

 

疏「放之者何」。

 

○解云:大夫去國,於例言出奔,此經言放,故執不知問。

 

然則何言爾?

 

近正也。

 

此其為近正奈何?

 

古者大夫已去,三年待放。

 

(古者刑不上大夫,蓋以為摘巢毀卵,則鳳凰不翔;

 

刳胎焚天,則麒麟不至。

 

刑之則恐誤刑賢者,死者不可複生,刑者不可複屬,故有罪放之而已,所以尊賢者之類也。

 

三年者,古者疑獄三年而後斷。

 

《易》曰:「係用徽墨,置於叢棘,三歲不得,凶」是也。

 

自嫌有罪當誅,故三年不敢去。

 

○摘,吐狄反。

 

刳,口狐反。

 

屬,音蜀。

 

叢棘,才工反。)

 

疏「近正也」。

 

○解云:用古放臣而言近正者,正以古者放臣任其所去,今此晉又處之於衛,故言近耳。

 

○注「古者刑不上大夫」。

 

○解云:《曲禮》上篇文。

 

鄭注云「不與賢者犯法,其犯法則在八議,輕重不在刑書」是也。

 

○注「蓋以為」至「不至」。

 

○解云:皆《家語》文。

 

是時孔子之晉,聞趙簡子殺舜華之屬,故為此言而遂還耳。

 

○注「易曰」至「是也」。

 

○解云:此《坎卦》上六爻辭也。

 

鄭氏云「係,拘也。

 

爻辰在巳,巳為蛇,蛇之蟠屈以徽墨也。

 

三五互體,艮又與震同體,艮為門闕,於木為多節。

 

震之所為,有叢拘之類。

 

門闕之內有叢木多節之木,是天子外朝左右九棘之象也。

 

外朝者,所以詢事之處也。

 

左嘉石平罷民焉,右肺石達窮民焉。

 

罷民,邪惡之民也。

 

上六乘陽,有邪惡之罪,故縛約徽墨,置於叢棘,而後公卿以下議之。

 

其害人者,置之圜土而施職事焉,以明刑恥之。

 

能複者,上罪三年而赦,中罪二年而赦,下罪一年而赦。

 

不得者,不自思以得正道,終不自改而出圜土者殺,故凶」是也。

 

○注「自嫌」至「不敢去」。

 

○解云:莊二十四年曹羈之下,傳云「三諫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何氏云「孔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

 

諫必三者,取月生三日成魄,臣道就也。

 

以此言之,則知待放之臣三年乃去者,亦取月生三日成魄,臣道就之義故也。

 

君放之,非也。

 

(曰無去是,非也。)

 

大夫待放,正也。

 

(聽君不去衛正也。)

 

疏「君放之,非也。

 

大夫待放,正也」。

 

○解云:此二句皆是今事,非古法。

 

古者臣有大喪,則君三年不呼其門。

 

(重奪孝子之恩也。

 

禮,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齊衰、大功之喪三月不從政,故孔子曰「夏後氏三年之喪,既殯而致事;

 

殷人既葬而致事;

 

周人卒哭而致事。

 

君子不奪人之親,亦不可奪親也」。)

 

疏注「禮父」至「不從政」。

 

○解云:《禮記•王製》文也。

 

此政,謂稅矣。

 

○注「故孔子」至「卒哭而致事」。

 

○解云:《曾子問》文。

 

鄭云「致事者,還其職位於君」是也。

 

○注「君子」至「親也」。

 

○解云:亦《曾子問》文。

 

彼云「君子不奪人之親,亦不可奪親也,此之謂乎」,鄭云「二者恕也,孝也」者是。

 

已練可以弁冕。

 

(此說詩衰正失,非謂禮當然。

 

弁,禮所謂皮弁、爵弁也。

 

皮弁,武冠。

 

爵弁,文冠。

 

夏曰收,殷曰冔,周曰弁。

 

加旒曰冕,主所以入宗廟。

 

○冔,況甫反。)

 

疏注「夏曰」至「曰弁」。

 

○解云:即《郊特牲》云「周弁、殷冔、夏收」是也。

 

○注「加旒曰冕」。

 

○解云:何氏以為弁冕之形製一耳,但加旒為異矣。

 

注「主所以入宗廟」。

 

○解云:以其文冠故也。

 

服金革之事,(謂以兵事使之。)

 

君使之,非也。

 

(非古道也。)

 

臣行之,禮也。

 

(臣順為命,亦禮也。

 

此與君放之非,臣待君放正同,故引同類相發明。)

 

閔子(閔子騫,以孝聞。)

 

疏注「閔子騫以孝聞」。

 

○解云:出《論語》也。

 

要絰而服事。

 

(禮,已練,男子除乎首,婦人除乎帶。

 

○要,一遙反。)

 

疏注「禮已」至「乎帶」。

 

○解云:間傳文。

 

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

 

(既,事畢。

 

言古者,不敢斥君。

 

即,近也。)

 

退而致仕。

 

(退,退身也。

 

致仕,還祿位於君。)

 

孔子蓋善之也。

 

(善其服事,外得事君之義;

 

致仕,內不失親親之恩。

 

言古者,又孫順不訕其君也。

 

不言君子者,時賢者多以為非,唯孔子以為是。

 

○孫,音遜。)

 

疏「孔子蓋善之也」者。

 

蓋,猶是也。

 

言於此三事,孔子皆善之。

 

其三事者,初則要絰而服事,次則謂君為古者,後則退而致事是也。

 

公會齊侯於平州。

 

公子遂如齊。

 

六月,齊人取濟西田。

 

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

 

(據曹取之不書。

 

○濟,子禮反。)

 

疏注「據曹取之不書」。

 

○解云:即僖三十一年「取濟西田」,傳云「惡乎取之?

 

取之曹也。

 

曷為不言取之曹?

 

諱取同姓之田也。

 

此未有伐曹者,則其言取之曹何?

 

晉侯執曹伯,班其所取侵地於諸侯也。

 

晉侯執曹伯,班其所取侵地於諸侯,則何諱乎取同姓之田?

 

久也」,何氏云「魯本為霸者所還,當時不取,久後有悔,更緣前語取之,不應複得,故當坐取邑」。

 

其濟西田本魯物而曹取之,不書之矣。

 

所以賂齊也。

 

(魯所以賂遺齊,故稱人,共國辭。

 

○遺,唯季反。)

 

疏注「魯所」至「國辭」。

 

○解云:謂一「人」字,齊、魯共有,何者?

 

魯人篡弒,以地賂人;

 

齊人失所取篡者之賂,皆合稱人故也。

 

曷為賂齊?

 

(據上無戰伐,無所謝。)

 

疏注「據上」至「所謝」 ○解云:正決哀七年「秋,公伐邾婁。

 

八月,巳酉,入邾婁,以邾婁子益來」,八年「夏,齊人取讙及僤」,傳云「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

 

所以賂齊也。

 

曷為賂齊?

 

為以邾婁子益來也」。

 

然則此文之上,不見戰伐之文,應無所謝,曷為以也賂齊乎?

 

故難之。

 

為弒子赤之賂也。

 

(子赤,齊外孫,宣公篡,弒之。

 

恐為齊所誅,為是賂之,故諱使若齊自取之者,亦因惡齊取篡者賂,當坐取邑。

 

未之齊坐者,由律行言許受賂也。

 

月者,惡內甚於邾婁子益。)

 

疏注「子赤,齊外孫」。

 

○解云:文公四年經書「娶於齊」而生也。

 

○注「未之」至「受賂也」。

 

○解云:十年「齊人歸我濟西田」,傳云「齊已取之矣,其言我何?

 

言我者,未絕於我也。

 

曷為未絕於我?

 

齊已言取之矣,其實未之齊也」,何氏云「齊已言語許取之,其人民貢賦尚屬於魯,實未歸於齊。

 

不言來者,明不從齊來,不當坐取邑」,是以知其未之齊矣。

 

○注「月者」至「子益」。

 

○解云:哀八年「夏,齊人取讙及僤」,傳云「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

 

所以賂齊也。

 

曷為賂齊?

 

為以邾婁子益來也」,彼注云「邾婁,齊與國,畏為齊所怒而賂之,恥甚,故諱使若齊自取」。

 

然則彼為侵奪小國而賂齊,此為篡適而賂齊,罪重於彼,是以書月以諱其惡,故云月者,惡內甚於邾婁子益矣。

 

秋,邾婁子來朝。

 

○楚子、鄭人侵陳,遂侵宋。

 

(微者不得言遂。

 

遂者,楚子之遂也。

 

不從鄭人去遂者,兵尊者兼將。

 

○將,子匠反。)

 

疏注「微者」至「之遂也」。

 

解云:正以遂者,專事之文也,是以僖二十五年注云「微者不別遂,但別兩稱耳」是也。

 

其大夫例不合遂,若其竟外有利國家之事,亦權許之,即莊十九年「秋,公子結媵陳人之婦於鄄,遂及齊侯、宋公盟」下,傳云「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

 

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

 

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是。

 

晉趙盾帥師救陳。

 

宋公、陳侯、衛侯、曹伯會晉師於斐林,伐鄭。

 

此晉趙盾之師也。

 

(據上趙盾救陳,微者不能會諸侯。

 

○斐,芳尾反。)

 

疏注「微者」至「諸侯」。

 

○解云:謂若是微者,即不能為會主,以致諸侯於斐林而會之。

 

曷為不言趙盾之師?

 

(據公子遂會晉趙盾於衡雍,伊雒戎盟,再出名氏。)

 

疏注「據公子」至「名氏」。

 

○解云:即文八年「冬,十月,壬午,公子遂會晉趙盾盟於衡雍。

 

乙酉,公子遂會伊雒戎盟於暴」是。

 

君不會大夫之辭也。

 

(時諸侯為趙盾所會,不與卑致尊,故正之。

 

去大夫名氏,使若更有師也。

 

殊會地之者,起諸侯為盾所會。)

 

疏注「殊會」至「所會」。

 

解云:言殊會者,正謂先序諸侯訖,乃言會晉師是也。

 

所以不言宋公、陳侯、衛侯、曹伯帥師伐鄭,而先言會晉師於斐林,乃言伐鄭者,若以趙盾之師先在是,致諸侯來會之然也,故曰起諸侯為盾所會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1#
 樓主| 發表於 2013-5-11 11:57:5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5-11 14:14 編輯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五 宣公卷十五


冬,晉趙穿帥師侵柳。

 

柳者何?

 

天子之邑也。

 

(天子之閒田也,有大夫守之,晉與大夫忿爭侵之。

 

○閒,音閑。)

 

疏「柳者何」。

 

○解云:欲言是國,又複未聞;

 

欲言是邑,文無所係,故執不知問。

 

曷為不係乎?

 

周(據王師敗績於貿戎係王。

 

○貿音茂)疏注「據王」至「係王」。

 

○解云:即戎元年「秋,王師敗績於貿戎」是也。

 

不與伐天子也。

 

(絕正其義,使若兩國自相伐。)

 

疏注「絕正其義」。

 

○解云:謂絕柳不使係之於王,所以正君臣之義也。

 

晉人、宋人伐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2#
 樓主| 發表於 2013-5-11 11:59:1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5-11 14:14 編輯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五 宣公卷十五


二年,春,王二月,壬子,宋華元帥師及鄭公子歸生帥師戰於大棘。

 

宋師敗績,獲宋華元。

 

(複出宋者,非獨惡華元,明恥辱及宋國。○華,戶化反。)

 

疏「宋華」至「華元」。

 

○解云:宋、鄭皆言帥師者,其將皆尊,其師皆眾故也。

 

秦師伐晉。

 

(秦稱師者,閔其眾,惡其將。

 

木秦之忿,起殽之戰,今襄公、繆公已死,可以止矣,而複伐晉,惡其構怨結禍無已。)

 

疏注「秦稱」至「其將」。

 

○解云:正以文十二年「秦伯使遂來聘」,始有大夫,宜見將之名氏。

 

若其貶之,宜稱人。

 

稱國而言師者,正以閔其眾,惡其將故也。

 

○注「本秦」至「之戰」。

 

○解云:在僖三十三年夏。

 

○注「今襄」至「已死」。

 

○解云:即文六年「晉侯讙卒」,文十八年「秦伯罃卒」是也。

 

夏,晉人、宋人、衛人、陳人侵鄭。

 

秋,九月,乙丑,晉趙盾弒其君夷獆。

 

(○夷獆,戶刀反,又古刀反,二傳作「夷皋」。)

 

冬,十月,乙亥,天王崩。

 

(匡王。)

 

疏注「匡王」。

 

○解云:即三年春,「葬匡王」是也。

 

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傷,改卜牛。

 

牛死,乃不郊,猶三望。

 

其言之何?

 

(據食角不言之。)

 

疏注「據食角不言之」。

 

○解云:即成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

 

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是也。

 

緩也。

 

(辭間容之,故為緩,不若食角急也,別天牲主以角。

 

書者,譏宣公養牲不謹敬、不絜清而災。

 

重事至尊,故詳錄其簡甚。)

 

疏注「不若食角急也」。

 

解云:言食角之時,正以有不順之處,為天所災,不敬簡慢,故不言之耳。

 

○注「別天牲主以角」。

 

○解云:即《王製》云「祭天地之牛角繭栗,宗廟之牛角握,賓客之牛角尺」是。

 

○注「重事」至「簡甚」。

 

○解云:正謂言之是也,何者?

 

之為緩辭,故以簡慢之甚言矣。

 

言簡者,欲取《五行傳》云「簡宗廟之言耳」。

 

曷為不複卜?

 

(據定十五年牛死改卜牛。)

 

疏注「據定」至「卜牛」。

 

○解云:據彼經云十五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牛死,改卜牛」是也。

 

養牲養二卜。

 

(二卜語在下。)

 

帝牲不吉,(帝,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總領天地五帝君神也。

 

不吉者,有災。)

 

疏注「帝皇」至「有災」。

 

○解云:在北辰之中者,言其北辰之處,紫微宮內也。

 

云總領天地天地五帝群神也者,總領天地之內五帝群神也。

 

其五方之帝,東方青帝靈威仰之屬,是其五帝之名,《春秋緯•文耀鉤》具有其文。

 

則扳稷牲而卜之。

 

(先卜帝牲養之,有災,更引稷牲卜之,以為天牲,養之,凡當二卜爾。

 

複不吉,不複郊。

 

○扳,普顏反,又甫奸反。)

 

疏注「更引」至「天牲」。

 

○解云:即定十五年「牛死,改卜牛」者,正謂此。

 

帝牲在於滌三月。

 

(滌,宮名,養帝牲三牢之處也。

 

謂之滌者,取其蕩滌絜清。

 

三牢者,各主一月,取三月一時,足以充其天牲。

 

○於滌,大曆反,養牲宮名。)

 

疏注「養帝」至「之處」。

 

○解云:其三牢之文,出《春秋說》文。

 

於稷者,唯具是視。

 

(視其身體具無災害而已,不特養於滌宮,所以降稷尊帝。)

 

郊則曷為必祭稷?

 

(據郊者主為祭天。)

 

王者必以其祖配。

 

(祖謂後稷,周之始祖,薑原屨大人跡所生。

 

配,配食也。)

 

疏注「薑原」至「所生」。

 

解云:即《詩》云「履帝武敏歆」文。

 

《周本紀》云「有邰氏女曰薑原,為帝嚳元妃,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或棄山林寒冰之上」云云,「薑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

 

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是也。

 

王者則曷為必以其祖配?

 

(據方父事天。)

 

疏注「據方父事天」。

 

解云:言既以為父,特祭何嫌而要須以祖配祭之乎?

 

故難之。

 

自內出者,無匹不行。

 

(匹,合也。無所與會合則不行。)

 

自外至者,無主不止。

 

(必得主人乃止者,天道闇昧,故推人道以接之。

 

不以文王配者,重本尊始之義也,故《孝經》曰「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上帝,五帝,在太微之中,迭生子孫,更王天下。

 

書改卜者,善其應變得禮也。

 

○迭,大結反。

 

更王,音庚;

 

下於況反。)

 

疏注「必得」至「主之」。

 

解云:正謂天之精神靈不明察矣。

 

○注「上帝」至「禮也」。

 

○解云:此五帝者,即靈威仰之屬。

 

言在太微宮內迭王天下,即《感精符》云「蒼帝之始,二十八世,滅蒼者翼也」,彼注云「堯,翼之星精,在南方,其色赤」;

 

「滅翼者鬥」,注云「舜,鬥之星精,在中央,其色黃」;

 

「滅鬥者參」,注云「禹,參之星精,在西方,其色白」;

 

「滅參者虛」,注云「湯,虛之星精,在北方,其色黑」;

 

「滅虛者房」,注云「文王,房星之精,在東方,其色青」。

 

五星之精,是其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3#
 樓主| 發表於 2013-5-11 11:59:5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5-11 14:15 編輯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五 宣公卷十五


葬匡王。

 

疏「葬匡王」。

 

○解云:天子記崩不記葬,今而書者,正以去年「十月天王崩」,至今年春未滿七月,即文九年傳曰「王者不書葬,此何以書?

 

不及時書,過時書,我有往者書」。

 

然則此未滿七月,所謂不及時書也。

 

楚子伐賁渾戎。

 

(○賁渾,舊音六,或音奔;下戶門反,二傳作「陸渾」。)

 

夏楚人侵鄭。

 

秋,赤狄侵齊。

 

宋師圍曹。

 

冬,十月,丙戌,鄭伯蘭卒。

 

○葬鄭繆公。

 

(葬不月者,子未三年而弒,故略之也。○繆,音穆。)

 

疏注「葬不月」至「之也」。

 

○解云:即下四年「夏,六月,乙酉,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是也。

 

然則《春秋》之內,卒日葬月,大國之常。

 

今而不月,故為此解,似若定公十三年「春,薛伯定卒」,何氏云「不日月者,子無道當廢之,而以為後,未至三年失眾見弒,危社稷宗廟,禍端在定,故略之」之類也。

 

考諸舊本皆無注,然則有者,衍字耳。

 

而不月者,與卒同月故也,即隱三年傳云「不及時而不日,慢葬」,何氏云「慢薄,不能以禮葬」是也。

 

然則薛伯定之子是失眾見弒者,即定十三年「薛弒其君比」,稱國以弒是也。

 

今此繆公之子,為公子歸生弒之,非失眾之文,是以經書「冬,十月,丙戌,鄭伯蘭卒」,而不略之。

 

以此言之,有注者非也。

 

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齊侯平莒及郯。

 

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

 

此平莒也,其言不肯何?

 

(據取汶陽田不言棘不肯。)

 

疏注「據取汶」至「不肯」。

 

○解云:即成二年秋「取汶陽田」,至三年「秋,叔孫僑如率師圍棘」,傳云「棘者何?

 

汶陽之不服邑也。

 

其言圍之何?

 

不聽也」,何氏云「不聽者,叛也。

 

不言叛者,為內諱,故書圍以起之」是也。

 

辭取向也。

 

(為公取向作辭也。

 

恥行義為利,故諱使若莒不肯聽公平,伐取其邑,以弱之者,愈也。

 

莒言及者,明非莒不肯起其平也。

 

書齊侯者,公不能獨平也。

 

月者,惡錄之。

 

○公為,於偽反。)

 

疏注「莒言及」至「其平也」。

 

○解云:正以及是汲汲之意,亦見直之義,故如此解。

 

○注「月者,惡錄之」。

 

○解云:正以定十一年「冬,及鄭平」,知平例不月。

 

今而書月,故以為惡錄之。

 

若然,定十年「春,王三月,及齊平」而書月,何氏云「月者,頰穀之會,齊侯欲執定公,故不易」是也。

 

又昭七年「春,王正月,暨齊平」而書月,何氏云「月者,刺內暨暨也。

 

時魯方結婚於吳,外慕強楚,故不汲汲於齊」是也。

 

秦伯稻卒。

 

夏,六月,乙酉,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

 

赤狄侵齊。

 

秋,公如齊。

 

公至自齊。

 

冬,楚子伐鄭。

 

五年,春,公如齊。

 

夏,公至自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4#
 樓主| 發表於 2013-5-11 12:01:3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5-11 14:16 編輯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五 宣公卷十五


秋,九月,齊高固來逆子叔姬。

 

○叔孫得臣卒。

 

(不日者,知公子遂欲弒君,為人臣知賊而不言,明當誅。)

 

疏「秋九月」至「叔姬」。

 

○解云:隱二年注云「親逆例時」,知此月為下卒出,高固不蒙月也。

 

○注「不日」至「當誅」。

 

○解云:正以所聞之世,大夫之卒,無罪者日,有罪者月,今此不日,故解之。

 

但推尋上下,更不見得臣有罪之文,惟有文十八年「秋,公子遂、叔孫得臣如齊」,冬十月公子遂弒子赤,是以何氏消量作如此解。

 

冬,齊高固及子叔姬來。

 

何言乎高固之來?

 

(據當舉叔姬為重,大夫私事不當書。○為重,直用反,下同。)

 

疏注「據當」至「為重」。

 

○解云:正以《春秋》尊內故也。

 

○注「大夫」至「當書」。

 

○解云:正以內之大夫,直錄其如,不書其大夫私事故也。

 

今書高固,是以難之。

 

言叔姬之來,而不言高固之來,則不可。

 

(禮,大夫妻歲一歸宗。

 

叔姬屬嫁而與高固來,如但言叔姬來,而不言高固來,則魯負教戒重,不可言,故書高固,明失教戒重在固。

 

言及者,猶公及夫人。)

 

疏注「故書」至「在固」。

 

解云:婦人之道,既嫁從夫故也。

 

○注「言及」至「夫人」。

 

○解云:即僖十一年「夏,公及夫人薑氏會齊侯於陽穀」是也。

 

然則《公羊》之義,以為夫妻言及者,遠別之稱,剌其無別,是以下注云「言其雙行匹至,似於鳥獸」是也。

 

故桓十八年春,「公夫人薑氏遂如齊」,傳云「公何以不言及夫人」,注云「據公及夫人會齊侯於陽穀」;

 

「夫人外也」,注云「若言夫人已為公所絕外也」;

 

「夫人外者何?

 

內辭也」,注云「內為公諱辭」;

 

「其實夫人外公也」,注云「時夫人淫於齊侯而譖公,故云爾」。

 

然則桓公十八年而不言及者,若言夫人為公所絕外,是以不得言及以遠之。

 

子公羊子曰:「其諸為其雙雙而俱至者與?」

 

(言其雙行匹至,似於鳥獸。)

 

疏注「言其」至「鳥獸」。

 

○解云:言其無別,如「雄狐綏綏」,故曰雙行;

 

遊匹而來,鶉鵲不異,故言匹至,似於鳥獸矣。

 

而舊說云雙雙之鳥,一身二首,尾有雌雄,隨便而偶,常不離散,故以喻焉,非何氏意也。

 

楚人伐鄭。

 

六年,春,晉趙盾、衛孫免侵陳。

 

趙盾弒君,此其複見何?

 

(據宋督、鄭歸生、齊崔杼弒其君,後不複見。

 

○見何,賢遍反。)

 

疏注「據宋督」至「不複見」。

 

○解云:其宋督之事,即桓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弒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者是也。

 

歸生之事,上四年「夏,六月,乙酉,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是也。

 

崔杼之事,即襄二十五年「夏,五月,齊崔杼弒其君光」是也。

 

然則《春秋》之內,書名弒君,後不複見者,唯此三人耳。

 

餘見者,皆著義焉,即桓三年「公子翬如齊逆女」,宣元年「公子遂如齊逆女」之屬,欲見罪在桓、宣,故翬、遂得見。

 

閔二年「公子慶父出奔莒」書者,彼注云「慶父弒二君,不當複見。

 

所以複見者,起季子緩追逸賊」是也。

 

隱四年「衛人殺州籲於濮」,彼注云「書者,善之也」。

 

然則善其臣子討得其賊,是以書見,則知莊九年「齊人殺無知」書之者,亦是討得其賊,善而書之。

 

莊十二年「宋萬出奔陳」得書之者,彼注云「萬弒君,所以複見者,重錄彊禦之賊,明當急誅之也」是也。

 

僖十年夏「晉殺其大夫裏克」得書之者,亦翬、遂之類也。

 

故彼傳云「裏克弒二君,則曷為不以討賊之辭言之?

 

惠公之大夫也」。

 

何氏云「惠公篡立已定,晉國君臣合為一體,無所複責,故曰此乃惠公之大夫,安得以討賊之辭言之」。

 

然則欲歸惡於惠公,尚不作討賊之辭,何得怪其見於經矣。

 

襄二十七年「衛殺其大夫甯喜」得書之,亦翬、遂之類也,是見其與獻公同謀而弒剽,是以二十六年弒剽之下,何氏云「甯喜為衛侯衎弒剽,不舉衎弒剽者,諼成於喜」是也。

 

其二十六年「晉人執甯喜」之下,傳云「不以其罪執之也」,何氏云「明不得以為功,當坐執人」,亦是其得書之義。

 

文十八年「齊人弒其君商人」,昭十一年「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於申」皆書者,商人之下,何氏云「商人弒君賊,複見者,與大夫異。

 

齊人已君事之,殺之宜當坐弒君」是也。

 

昭十三年「楚公子棄疾弒公子比」得書者,亦是加弒故也,如趙盾之類矣。

 

親弒君者,趙穿也。

 

(複見趙盾者,欲起親弒者趙穿,非盾。)

 

親弒君者趙穿,則曷為加之趙盾?

 

不討賊也。

 

何以謂之不討賊?

 

(據皆去葬不加弒。)

 

疏注「據皆去葬不加弒」。

 

○解云:《春秋》之義,君弒賊不討,則不書葬,所以責臣子不討賊。

 

若其加弒者,雖不討賊,亦書其葬,以其不親弒,不責臣子之討賊,是以昭十九年夏「許世子止弒其君買」,「冬,葬許悼公」,傳云「賊未討,何以書葬?

 

不成於弒也。

 

曷為不成於弒?

 

止進藥而藥殺也。

 

止進藥而藥殺,則曷為加弒焉爾?

 

譏子道之不盡也」,「是以君子加弒焉爾」;

 

「葬許悼公,是君子之赦止也。

 

赦止者,免止之罪辭也」是也。

 

然則此趙盾之弒君,與他親弒者同文,皆去其葬,則趙盾不加弒,趙盾既不加弒,即其身是賊,何得謂之不討賊乎?

 

故難之。

 

晉史書賊曰:「晉趙盾弒其君夷獆。」

 

趙盾曰:「天乎!

 

無辜。

 

(辜,罪也。呼天告冤。)

 

疏注「呼天告冤」。

 

○解云:冤,謂冤枉之冤也。

 

吾不弒君,誰謂吾弒君者乎?」

 

史曰:「爾為仁為義,人弒爾君,而複國不討賊,此非弒君如何?」

 

(複,反也。趙盾不能複應者,明義之所責,不可辭。)

 

趙盾之複國奈何?」

 

靈公為無道,使諸大夫皆內朝。

 

(禮,公族朝於內朝,親親也;

 

雖有貴者,以齒,明父子也。

 

外朝以官,體異姓也。

 

宗廟之中,以爵為位,崇德也。

 

宗人授事以官,尊賢也。

 

升餕受爵以上嗣,尊祖之道也。

 

喪紀以服之精粗為序,不奪人之親也。

 

○餕,音俊。)

 

疏注「禮公族」至「之親也」。

 

○解云:此皆《文王世子》文。

 

彼注云「內朝,路寢廷也」。

 

云「雖有貴者,以齒,明父子也」。

 

彼注云「謂以宗族事會也」。

 

云「外朝以官,體異姓也」者,彼鄭氏云「外朝,路寢門之外廷。

 

體,猶連結也」。

 

云「宗廟之中,以爵為位,崇德也」者,鄭氏云「崇,高也。

 

以爵貴賤異位」。

 

云「宗人授事以官,尊賢也」者,鄭氏云「宗人掌禮及宗廟也。

 

以官,官各有所掌也。

 

若司徒奉牛,司馬奉羊,司空奉豕」。

 

云「升餕受爵以上嗣,尊祖之道也」者,彼文云「其登餕獻爵,則以上嗣,尊祖之道也」,注云「上嗣,祖之正統。

 

爵,謂上嗣舉奠也」,今此何氏以 「登」為「升」,複無「獻」字,蓋所見異也。

 

云「喪紀以服之精角為序,不奪人之親也」者,彼文作「輕重」字,此作「精粗」者,亦所見異也。

 

其上文云「其公大事,則以其喪服之精粗為序」,注云「大事,謂死喪也。

 

其為君雖皆斬衰,序之必以本親也」是也。

 

然後處乎台上,引彈而彈之,已趨而辟丸。

 

(巳,已諸大夫也。○已,音紀。)

 

是樂而已矣。

 

(以是為笑樂。

 

○是樂,音洛。)

 

趙盾已朝而出,與諸大夫立於朝。

 

有人荷畚。

 

(荷,負也。

 

畚,草器,若今巿所量穀者是也,齊人謂之鍾。

 

○有人何,本又作「荷」,胡可反,又音何。

 

畚,音本。)

 

疏注「齊人謂之鍾」。

 

○解云:即昭三年《左傳》云「齊舊四量:豆、區、釜、鍾」是也。

 

自閨而出者,(宮中之門謂之闈,其小者謂之閨。

 

從內朝出立於外朝,見出閨者,知外朝在閨外,內朝在閨內可知。)

 

疏注「宮中」至「之閨」。

 

○解云:《釋宮》文。

 

孫氏曰「闈者,宮中相通小門也。

 

其小者謂之閨,小閨謂之閣」,李氏曰:「皆門戶大小之異」是也。

 

趙盾曰:「彼何也?

 

夫畚曷為出乎閨?」

 

(彼何者,始怪何等物之辭,熟視知其為畚。乃言夫畚者賤器,何故乃出尊者之閨乎?)

 

呼之不至,(怪而呼,欲問之。)

 

曰:「子,大夫也,欲視之,則就而視之。」

 

(顧君責已以視人,欲以見就為解也。

 

古者士大夫通曰子。

 

○解,佳賣反,又如字。)

 

趙盾就而視之,則赫然死人也。

 

(赫然,已支解之貌。)

 

趙盾曰:「是何也?」

 

曰:「膳宰也。

 

(主宰割殺膳者,若今大官宰人。)

 

熊蹯不熟,(蹯,掌。)

 

公怒,以鬥摮而殺之,(摮,猶{敫手}也。

 

{敫手},謂旁擊頭項。

 

○摮,五羔反,又苦交反,猶{敫手}也。

 

{敫手},口吊反,擊也。)

 

支解,將使我棄之。」

 

趙盾曰:「嘻!」

 

趨而入。

 

靈公望見趙盾,而再拜。

 

(者,驚貌。

 

禮,臣拜然後君答拜。

 

靈公先拜者,畚出盾入,知其欲諫,欲以敬拒之,使不複言也。

 

禮,天子為三公下階,卿前席,大夫興席,士式幾。

 

○,所革反,又訴路反。)

 

疏注「禮天」至「式幾」。

 

○解云:《春秋說》文。

 

亦時王禮也。

 

趙盾逡巡北麵再拜稽首。

 

(頭至地曰稽首,頭至手曰拜手。)

 

疏注「頭至地」至「拜手」。

 

解云:出《大祝》文。

 

趨而出。

 

(本欲諫君,君以拜謝知已意,冀當覺寤,故出。)

 

靈公心怍焉,(怍,慚貌。

 

慚盾知已過。

 

○怍,在洛反。)

 

欲殺之。

 

於是使勇士某者往殺之。

 

(某者,本有姓字,記傳者失之。)

 

勇士入其大門,則無人門焉者;

 

入其閨,則無人閨焉者;

 

(焉者,於也。是無人於閨門守視者也。)

 

上其堂,則無人焉。

 

(但言焉。

 

絕語辭。

 

堂不設守視人,故不言堂焉者,)俯而闚其戶,(俯,俛頭。戶,室戶。)

 

方食魚飧。

 

勇士曰:「嘻!

 

子誠仁人也。

 

吾八子之大門,則無人焉;

 

入子之閨,則無人焉;

 

上子之堂,則無人焉;

 

是子之易也。

 

(易猶省也。○飧,音孫。)

 

子為晉國重卿,而食魚飧,是子之儉也。

 

君將使我殺子,吾不忍殺子也。

 

雖然,吾亦不可複見吾君矣。」

 

(負君命也。)

 

遂刎頸而死。

 

(勇士自斷頭也。

 

傳極道此者,明約儉之衛。

 

甚於重門擊柝。

 

孔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此之謂也。

 

○頸,居郢反。

 

斷,音短。

 

重,直容反。

 

柝,他洛反。)

 

疏注「傳極」至「謂也」。

 

○解云:《易•下係辭》云「重門係柝,以待暴客」是也。

 

靈公聞之,怒,滋欲殺之甚,(滋,猶益也。)

 

眾莫可使往者。

 

於是伏甲於宮中,召趙盾而食之。

 

趙盾之車右祁彌明者,國之力士也。

 

(禮,大夫驂乘有車右,有禦者。

 

○而食,音嗣,下同。

 

祁,工支反。)

 

仡然從乎趙盾而入,(仡然,壯勇貌。

 

○仡,魚乙反。)

 

放乎堂下而立。

 

(嫌靈公複欲殺盾,故入以為意。

 

《禮器》記曰:天子堂高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趙盾巳食,靈公謂盾曰:「吾聞子之劍,蓋利劍也。

 

子以示我,吾將觀焉。」

 

(授君劍,當拔而進其首,靈公因欲以推殺之。)

 

趙盾起將進劍,祁彌明自下呼之曰:「盾!

 

食飽則出,何故拔劍於君所?」

 

趙盾知之,(由人曰知之,自已知曰覺焉。)

 

疏注「由人」至「覺焉」。

 

○解云:由人曰知之,此文是也。

 

自已知曰覺者,即昭三十一年傳云「夏父曰:『以來,人未足,而於而餘。』

 

叔術覺焉,曰:『嘻!

 

此誠爾國也夫。』

 

起而致國於夏父」是也。

 

躇階而走。

 

(躇,猶超遽不暇以次。

 

○躇,丑略反,與踱同,一本作「辵」,音同。

 

劇不,其據反,本亦作「遽」。)

 

靈公有周狗,(周狗,可以比周之狗,所指如意。

 

○比,毗誌反。)

 

謂之獒,(犬四尺曰獒。○獒,五刀反。)

 

疏注「犬四尺曰獒」。

 

○解云:《釋畜》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5#
 樓主| 發表於 2013-5-11 12:02:2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5-11 14:16 編輯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五 宣公卷十五


呼獒而屬之,獒亦躇階而從之。

 

祁彌明逆而踆之,(以足逆呎曰踆。

 

○踆,音存,以足逆呎之。

 

呎,徒臘反。)

 

疏「呼獒而屬之」。

 

○解云:謂呼而指屬之。

 

今呼犬謂之屬,義出於此。

 

絕其頷。

 

(頷口。○頷,戶感反。)

 

趙盾顧曰:「君之獒,不若臣之獒也!」

 

然而宮中甲鼓而起。

 

(甲,即上所道伏甲,約勒聞鼓聲當起殺盾。)

 

有起幹甲中者,抱趙盾而乘之。

 

(欲趨疾走。)

 

趙盾顧曰:「吾何以得此於子?」

 

(猶曰吾何以得此救急之恩於子邪?非所以意悟。)

 

曰:「子某時所食,活我於暴桑下者也。」

 

(某時者,記傳者失之。

 

暴桑,蒲蘇桑。

 

傳道此者,明人當素積恩德。)

 

趙盾曰:「子名為誰?」

 

(後欲報之。)

 

曰:「吾君孰為介?

 

(介,甲也。猶曰我晉君誰為興此甲兵,豈不為盾乎?)

 

子之乘矣!

 

何問吾名?」

 

(之乘,即上車也。

 

猶曰子以上車矣,何不疾去,而反徐問吾名乎?

 

欲令蚤免去,不望報矣。

 

○蚤,音早。)

 

趙盾驅而出,眾無留之者。

 

(明盾賢人,不忍殺也。

 

且靈公無道,民眾不悅,以致見殺。)

 

趙穿緣民眾不說,起弒靈公,然後迎趙盾而入,與之立於朝,(複大夫位也。

 

即所謂複國不討賊,明史得用責之。

 

傳極道此上事者,明君雖不君,臣不可以不臣。

 

○不說,音悅。)

 

而立成公黑臀。

 

(不書者,明以惡夷獆,猶不書剽立。

 

○臀,徒門反。

 

剽,匹妙反。)

 

疏注「不書」至「剽立」。

 

○解云:襄公二十六年「二月,辛卯,衛甯喜弒其君剽」,「甲午,衛侯衎複歸於衛」,傳云「然則曷為不言剽之立?

 

不言剽之立者,以惡衛侯矣」,注云「欲起衛侯失眾出奔,故不書剽立。

 

剽立無惡,則衛侯惡明矣」。

 

然則此處不書黑臀之立,以惡夷獆明矣,故如此解。

 

夏四月。

 

秋,八月,眾。

 

(先是宣公伐莒取向,公比如齊所致。)

 

疏注「先君」至「取何」。

 

○解云:在上四年春也。

 

○注「公比如齊」。

 

○解云:即四年「秋,公如齊」,五年「春,公如齊」是也。

 

冬,十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6#
 樓主| 發表於 2013-5-11 12:03:0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5-11 14:17 編輯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五 宣公卷十五


七年,春,衛侯使孫良夫來盟。

 

疏「春衛侯」至「來盟」。

 

○解云:不書日月者,桓十四年夏,「鄭伯使其弟語來盟」之下,何氏云「時者,從內為王義,明王者當以至信先天下」。

 

然則成三年「冬,十有一月,晉侯使苟庚來聘。

 

衛侯使孫良夫來聘。

 

丙午,及荀庚盟。

 

丁未,及孫良夫盟」,亦是來盟而書日月,彼下注云「書者,惡之。

 

《詩》曰:『君子屢盟,亂是用長。』

 

二國既脩禮相聘,不能親信,反複相疑,故舉聘以非之」,是其惡,故不舉重而書日月之義也,是當文皆有註解。

 

夏,公會齊侯伐萊。

 

秋,公至自伐萊。

 

大旱。

 

(為伐萊逾時也。

 

○為,於偽反。)

 

冬,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於黑壤。

 

八年,春公至自會。

 

○夏,六月,公子遂如齊,至黃乃複。

 

其言至黃乃複何?

 

(據公孫敖不言至複,又不言乃。)

 

疏注「據公」至「言乃」。

 

○解云:即文八年冬,「公孫敖如京師,不至複。

 

丙戌,奔莒」是也。

 

有疾也。

 

(乃,難辭也。

 

上言乃複,下有卒,知以疾為難。

 

○難辭,乃旦反。)

 

何言乎有疾乃複?

 

(據公如晉以有疾乃複,弒恥,以為有疾無惡。)

 

疏注「據公如」至「無惡」。

 

○解云:即昭二十三年「冬,公如晉,至河,公有疾乃複」,傳云「何言乎公有疾乃複?

 

殺恥也」,注云「因有疾以殺,畏晉之恥」是也。

 

譏。

 

何譏爾?

 

大夫以君命出,聞喪徐行而不反。

 

(聞喪者,聞父母之喪。

 

徐行者,不忍疾行,又為君當使人追代之。

 

以喪喻疾者,喪尚不當反,況於疾乎?

 

順經文而重責之。

 

言乃不言有疾者,有疾猶不得反也。

 

敖不言乃者,明無所難為重。

 

敖當誅,遂當絕。)

 

疏注「順經文」至「難為重」。

 

○解云:正以傳不言大夫以君命出,遇疾而還非禮,而言聞喪徐行而不反者,是其順經文而重責之故也。

 

○注「敖當誅,遂當絕」。

 

○解云:以敖違命罪大,故當誅。

 

誅者,罪累家也。

 

遂前雖弒君,而宣公不以為罪,直以當時行事而責之,責其奉命不終而以疾辭,故當絕其身而已。

 

辛巳,有事於太廟。

 

仲遂卒於垂。

 

仲遂者何?

 

(據不稱公子,故問之。)

 

公子遂也。

 

(自是後無遂卒,知公子遂。)

 

何以不稱公子?

 

(據公子季友卒,雖加字,猶稱公子也。)

 

疏注「據公」至「子也」。

 

○解云:即僖十六年「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是也。

 

言雖加字者,欲道仲遂亦加字,而不稱公子矣。

 

貶。

 

曷為貶?

 

(據叔孫得臣卒不貶。)

 

疏注「據叔」至「不貶」。

 

○解云:即宣五年秋九月,「叔孫得臣卒」是也,何氏云「不日者,知公子遂欲弒君,為人臣知賊而不言,明當誅」。

 

然則得臣與遂同罪,而或貶或否,故難之。

 

為弒子赤貶。

 

然則曷為不於其弒焉貶?

 

(據翬終隱之篇貶,欲使於文十八年「子赤卒」年中貶。)

 

疏注「據翬」至「中貶」。

 

○解云:即隱四年「秋,翬帥師會宋公」以下「伐鄭」,傳云「翬何以不稱公子?

 

貶。

 

曷為貶?

 

與弒公也」。

 

十年「夏,翬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傳云「此公子翬也,何以不稱公子?

 

貶。

 

曷為貶?

 

隱之罪人也,故終隱之篇貶也」是也。

 

於文則無罪,於子則無年。

 

(此解十八年秋如齊不貶意也。

 

十八年編於文公貶之,則嫌有罪於文公,無罪於子赤也。

 

卒乃貶者,元年逆女,嫌為喪娶貶也。

 

公會平州下如齊也,嫌公遂;

 

八年如齊,嫌坐乃複貶也。

 

貶加字者,起嬰齊所氏,明為歸父後,大宗不得絕也。

 

地者,卒外,明當有卒外禮也。

 

日者,不去樂也。

 

書有事者,為不去樂張本。

 

○編,必連反。)

 

疏注「元年逆」至「貶也」。

 

○解云:即上元年「公子遂如齊逆女」,彼注云「嫌觸諱不成其文也」是也。

 

○注「云會」至「公遂」。

 

○解云:即元年經云夏,「公會齊侯於平州。

 

公子遂如齊」是也。

 

若不言公子,直言遂如齊,文承公會於平州之下,嫌謂公遂如齊,非公子遂,是以不得去公子矣。

 

○注「如齊嫌坐乃複貶也」。

 

○解云:公子翬助桓篡弒,入篇即不貶,見其無罪於桓公。

 

今此公子遂助宣篡弒,而於宣貶者,正以於子赤則無年,遂之罪重不得令免,會須貶之。

 

諸見之處,悉皆有嫌,不得作文,是以正於卒時貶,見其事。

 

○注「貶加字」至「絕也」。

 

○解云:成十五年「三月,乙巳,仲嬰齊卒」,傳云「仲嬰齊者何?

 

公孫嬰齊也。

 

公孫嬰齊」,注云「更為公孫之子,故不得複氏公孫」;

 

傳文云「為人後者為其子,則其稱仲何?

 

孫以王父字為氏也。

 

然則嬰齊孰後?

 

後歸父也。

 

歸父使於晉而未反,何以後之」,注云「據巳絕也」;

 

傳云「叔仲惠伯,傳子赤者也。

 

文公死,子幼,公子遂謂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

 

原與子慮之。』

 

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何幼君之有?』

 

公子遂知其不可與謀,退而殺叔仲惠伯,弒子赤而立宣公。

 

宣公死,成公幼,藏宣叔者相也。

 

君死不哭,聚諸大夫而問焉,曰:『昔者叔仲惠伯之事,孰為之?』

 

諸大夫雜然曰:『仲氏也,其然乎?』

 

於是遣歸父之家」,注云「時見君幼,欲以防示諸大夫」;

 

「然後哭君。

 

歸父使乎晉,還自晉,至檉,聞君薨家遣,墠帷,哭君成踴,反命於介,自是走之齊。

 

魯人徐傷歸父之無後也」,注云「徐者,皆共之辭也,關東語。

 

傷其先人為惡,身見逐絕不忿懟也」;

 

「於是使嬰齊後之也」,注云「弟無後兄之義,為亂昭穆之序,失父子之親,故不言仲孫明不與子為父為父孫是也。

 

然遂既被貶而加字者,欲起成十五年仲嬰齊以仲為氏故也。

 

嬰齊者,仲遂之子,宜稱公孫而氏仲者,明為其兄公孫歸父之後,不得氏公孫,故氏仲矣。

 

所以弟為兄後者,正以大宗不得絕故也。

 

○注「地者」至「禮也」。

 

○解云:欲道公子季友之文皆不地。

 

此言於垂者,正以卒於外故也。

 

所以卒於外則地之者,明其當有卒於外之禮故也。

 

○注「日者,不去樂也」。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失禮鬼神例日故也。

 

○注「書有」至「張本」。

 

○解云:正以時祭之禮,初夏作之,即是得時不書之例,而書之者,為下不去樂張本故也。

 

而言有事者,礿不合書,是以但言有事,為下張本而已,似若文二年注云「不言吉祫者,就不三年不複譏,略,為下張本」而已之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7#
 樓主| 發表於 2013-5-11 12:03: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5-11 14:18 編輯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五 宣公卷十五


壬午,猶繹。

 

萬入去籥。

 

繹者何?

 

祭之明日也。

 

(禮,繹繼昨日事,但不灌地降神爾。

 

天子諸侯曰繹,大夫曰賓屍,士曰宴屍,去事之殺也。

 

必繹者,屍屬昨日配先祖食,不忍輒忘,故因以複祭,禮則無有誤,敬慎之至。

 

殷曰肜,周曰繹。

 

繹者,據今日道昨日,不敢斥尊言之,文意也。

 

肜者,肜肜不絕,據昨日道今日,斥尊言之,質意也。

 

祭必有屍者,節神也。

 

禮,天子以卿為屍,諸侯以大夫為屍,卿大夫以下以孫為屍。

 

夏立屍,殷坐屍周旅酬六屍。

 

○屬,音燭。

 

肜,羊弓反。)

 

疏「繹者何」。

 

○解云:欲言是祭,去礿大近;

 

欲言非祭,繹者祭名,故執不知問。

 

○注「禮繹」至「神爾」。

 

○解云:正以《釋天》云「繹,又祭也」,孫氏云「祭之明日,尋繹複祭」,故言繼昨日事。

 

正以昨日祭,已灌地降神,是以今日繹,主為屍作,何以為灌乎?

 

故云但不灌地降神爾。

 

○注「天子諸侯」至「宴屍」。

 

○解云:《春秋說》文也。

 

稍得言名繹在正祭之後,故曰去事之殺也。

 

○注「則無有誤」。

 

○解云:畏敬先君之屍而為之設祭,則無有過誤也。

 

○注「殷曰肜,周曰繹」。

 

○解云:《釋天》文。

 

案郭氏《爾雅》,其下文仍有「夏曰腹胙」之文,而何氏不言之者,正以諸家《爾雅》悉無此言,故不引之。

 

複胙,郭氏云「未見義所出也」。

 

○注 「繹者」至「意也」。

 

○解云:祭尊於繹,欲道今日所尋繹,乃是昨日之正祭,故云據今日道昨日,不敢斥尊,乃是尊正之義,故曰文意也。

 

○注「肜者」至「神也」。

 

○解云:正由昨日正祭,是以今日作又祭,相因而不絕,肜肜然,故曰據昨日道今日,乃是迫近而不尊,故曰質意也。

 

○注「禮天子」至「孫為屍」。

 

○解云:何氏差約古禮也。

 

天子不使公,諸侯不使卿,皆為其疑也。

 

卿大夫已下以孫為屍,以其昭穆同也。

 

○注「夏立」至「六屍」。

 

○解云:即《禮器》云「周坐屍」,注云「言此亦周所因於殷也」;

 

「夏立屍而卒祭」,注云「夏禮屍有事乃坐」;

 

「殷坐屍」,注云「無事猶坐」;

 

「周旅酬六屍」,注云「使之相酌也。

 

後稷之屍,發爵不受旅」;

 

「曾子曰『周禮其猶醵與』」,注云「斂錢飲酒為醵,旅酬相酌似之也」。

 

萬者何?

 

幹舞也。

 

(幹,謂楯也。

 

能為人扞難而不使害人,故聖王貴之,以為武樂。

 

萬者,其篇名。

 

武王以萬人服天下,民樂之,故名之云爾。

 

○楯,食允反。

 

扞,戶旦反。)

 

疏「萬者何」。

 

○解云:欲言其樂,文無樂名;

 

欲言非樂,祭祀用之,故執不知問。

 

○注「武王」至「云爾」。

 

○解云:《春秋說》文。

 

昔武王一會八伯諸侯,人數豈止萬而已,蓋以萬是總名,故據以言耳。

 

籥者何?

 

籥舞也。

 

(籥所吹以節舞也。

 

吹籥而舞,文樂之長。)

 

疏「籥者何」。

 

○解云:欲言非樂,籥是樂名;

 

欲言是樂,臨祭見去,故執不知問。

 

○注「吹籥而舞,文樂之長」。

 

○解云:正以萬是武樂,入而用之,而籥特備矣。

 

其言萬入去籥何?

 

(據入者不言萬,去樂不言名。)

 

疏注「去樂不言名」。

 

○解云:即昭十五年「二月,癸酉,有事於武宮。

 

籥入,叔弓卒,去樂卒事」是也。

 

去其有聲者,(不欲令人聞之。)

 

廢其無聲者,(廢,置也。

 

置者,不去也,齊人語。)

 

存其心焉爾。

 

存其心焉爾者何?

 

知其不可而為之也。

 

(明其心猶存於樂,知其不可,故去其有聲者而為之。)

 

疏「存其心焉爾者何」。

 

○解云:欲道存心於樂,而有去籥之文;

 

欲道存心於股肱,而繹萬不廢,故執不知問。

 

猶者何?

 

通可以已也。

 

(禮,大夫死,為廢一時之祭,有事於廟而聞之者,去樂卒事;

 

卒事而聞之者,廢繹。

 

日者,起明日也。

 

言入者,據未奏去籥時書。

 

凡祭自三年喪已下,各以日月廢時祭,唯郊社越紼而行事可。)

 

疏「猶者何」。

 

○解云:欲言是禮,書而譏之;

 

欲言非禮,乃當正祭之明日,故執不知問。

 

○「禮大夫」至「之祭」。

 

○解云:正以正祭為吉事故也。

 

○注「有事」至「去樂」。

 

○解云:即昭十五年「二月,癸酉,有事於武宮。

 

籥入,叔弓卒,去樂卒事」,傳云「其言去樂卒事何?

 

禮也。

 

君有事於廟,聞大夫之喪,去樂」,注云「恩痛不忍舉」。

 

○注「卒事」至「日也」。

 

○解云:即《檀弓》下篇云「仲遂卒於垂,壬午,猶繹,萬入去籥。

 

仲尼曰『非禮也,卿卒不繹』」是也。

 

○注「言入」至「時書」。

 

○解云:欲道所以不言萬作而言萬入之意也。

 

○注「凡祭」至「事可」。

 

○ 解云:即《王製》曰「喪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為越紼而行事」,鄭注云「不敢以卑廢尊。

 

越,猶躐也。

 

紼,盾車索」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8#
 樓主| 發表於 2013-5-11 12:04:3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5-11 14:19 編輯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五 宣公卷十五


戊子,夫人熊氏薨。

 

晉師、白狄伐秦。

 

楚人滅舒蓼。

 

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

 

(是後楚莊王圍宋,析骸易子,伐鄭勝晉,鄭伯肉袒,晉大敗於邲,中國精奪,屈服強楚之應。)

 

疏注「是後」至「易子」。

 

○解云:「圍宋」者,即下十四年「秋,九月,楚子圍宋」是也。

 

言析骸易子者,即十五年傳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是也。

 

○注「伐鄭勝晉。

 

○解云:即下九年冬,「楚子伐鄭。

 

晉郤缺帥師救鄭」;

 

十年夏,「晉人、宋人、衛人、曹人伐鄭」,冬, 「楚子伐鄭」;

 

十一年「夏,楚子、陳侯、鄭伯盟於辰陵」。

 

注云「不日月者,莊王行霸,約諸侯,明王法,討徵舒,善其憂中國,故為信辭」。

 

然則比年之間,晉、楚爭共伐鄭,鄭伯終服於楚,盟於辰陵,楚勝於晉,居然明矣,故云伐鄭勝晉也。

 

○注「鄭伯肉袒」。

 

○解云:即下十二年春,「楚子圍鄭」,「鄭伯肉袒,左執茅旌,右執鸞刀,以逆莊王」是也。

 

○注「晉大敗於邲」。

 

○解云:即下十二年夏,「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於邲,晉師敗績」。

 

○注「中國精奪」。

 

○解云:正以日者,大陽之精,諸夏之象,今而被食,故曰中國精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9#
 樓主| 發表於 2013-5-11 12:05:1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5-11 14:19 編輯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五 宣公卷十五


冬,十月,巳丑,葬我小君頃熊,雨不克葬。

 

庚寅,日中而克葬。

 

頃熊者何?

 

宣公之母也。

 

(熊氏楚女。

 

宣公,即僖公妾子。

 

○頃,音傾。)

 

疏「頃熊者何」。

 

○解云:欲言是妾,卒葬備書;

 

欲言夫人,與君別諡,故執不知 問。

 

而者何?

 

難也。

 

乃者何?

 

(謂問定公日下昃乃克葬。)

 

疏「而者何」。

 

○解云:魯公夫人薨葬多矣,此獨言,故執不知問。

 

○注「謂問定公日下昃乃克葬」。

 

解云:即是十五年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

 

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是也。

 

然則言乃之經,不幹此事,而於此問之者,正以葬時遇雨廢葬,而乃異文,是以連而問之。

 

難也。

 

(禮,卜葬從遠日。

 

不克葬見難者,臣子重難,不得以正日葬其君。)

 

疏「禮卜葬從遠日」。

 

○解云:即《曲禮》上篇云「喪事先遠日」,鄭注云「喪事,葬與練祥也」。

 

《左氏傳》云「禮,卜葬先遠日,辟不懷也」,舊典之遺存也。

 

曷為或言而,或言乃?

 

乃難乎而也。

 

(言乃者,內而深;

 

言而者,外而淺。

 

下昃,日失久,故言乃。

 

孔子曰:「其為之也難,言之得無訒乎。」

 

皆所以起孝子之惰也。

 

雨不克葬者,為不得行葬禮。

 

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故不得行禮則不葬也。

 

魯錄雨不克葬者,恩錄內尤深也。

 

別朝莫者,明見日乃葬也。

 

○訒,音刃。

 

莫,音暮。)

 

疏注「孔子」至「認乎」。

 

○解云:《論語》文。

 

引之者,證難言之事,必須訒而言之,似若臣子不得正日,雖言重難,亦須訒而葬之。

 

○注「所以起孝子之情也」。

 

○解云:謂《春秋》言而言乃者,所以起見孝子之情,重難有淺深故也。

 

○注「魯錄」至「深也」。

 

○解云:欲道外諸侯葬多矣,而無不克之文者,以其恩淺也。

 

○注「別朝」至「葬也」。

 

解云:謂日中與昃。

 

然則朝莫猶早晚也。

 

城平陽。

 

楚師伐陳。

 

九年,春,王正月,公如齊。

 

(月者,善宣公事齊合古禮,卒使齊歸濟西田。

 

不就十年月者,五年再朝,近得正。

 

孔子曰:「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明雖事人,皆當合禮。)

 

疏注「月者」至「西田」。

 

○解云:即下十年春,「齊人歸我濟西田」是也。

 

○注「不就」至「合禮」。

 

○解云:何氏之意,以為《春秋》之道,祖述堯、舜,天子五年一巡狩,諸侯亦五年一朝天子,是以桓元年注「故即位比年使大夫小聘,三年使上卿大聘,四年又使大夫小聘,五年一朝」是也。

 

然則諸侯自相朝,雖文不著,若欲以朝,亦不過是也。

 

宣公五年「春,公如齊」,今九年春又如齊,乃五年之內,不得正盡五年,故曰近得正。

 

言近者,不正是之辭也。

 

雖不正是,近合於禮,是以《春秋》此年書月,以見善宣公,至十年公複如齊,是為大數,唯近取濟西田之文,亦不得見善,故言不就十年月者,五年再朝近得正。

 

公至自齊。

 

夏,仲孫蔑如京師。

 

齊侯伐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0#
 樓主| 發表於 2013-5-11 12:05: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5-11 14:20 編輯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十五 宣公卷十五


秋,取根牟。

 

根牟者何?

 

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係乎邾婁?

 

諱亟也。

 

(亟,疾也。

 

屬有小君之喪,邾婁子來加禮,未期而取其邑,故諱不係邾婁也。

 

上有小君喪,而下諱取之,則邾婁加禮明矣。

 

未期年從加禮數者,猶王子虎從會葬數。

 

○亟,去冀反。

 

未期,音基。)

 

疏「根牟者何」。

 

○解云:欲言是國,經典未有;

 

欲言非國,文無所係,故執不知問。

 

○注「屬有小君之喪」。

 

○解云:即上八年夏,「夫人熊氏薨」是也。

 

○注「邾婁子來加禮」。

 

○解云:謂上八年冬十月葬頃熊之時,邾婁子使人來加禮,但例不書之,故不見也。

 

○注「未期」至「婁也」。

 

○解云:去年十月來加禮,今年七月而取邑,故言未期也。

 

加禮者,或是賵襚之屬,皆是葬前之事,而要係會葬言之。

 

言未期者,欲取諱亟之義強故也。

 

必知過期之後,不複諱之者,正以定十五年夏五月定公薨,「邾婁子來奔喪」,至於哀元年「冬,仲孫何忌帥師伐邾婁」,注云「邾婁子新來奔喪,伐之不諱者,期外恩殺惡輕,明當與根牟有差」是也。

 

○注「未期年」至「葬數」 ○解云:此文欲取未期之義,而從加禮數之;

 

若取薨之時,則過於期矣,若似僖三十三年冬十二月,「公薨於小寢」;

 

文元年「天王使叔服來會葬」,夏四月,「葬我君僖公」;

 

文三年「夏,五月,王子虎卒」,傳云「王子虎者何?

 

天子之大夫也。

 

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

 

新使乎我也」,注云「王子虎,即叔服也。

 

新為王者使來會葬,在葬後三年中卒,君子恩隆於親親,則加報之,故卒,明當有恩禮也」。

 

然則王子虎之卒在文三年夏,若數來會葬之時,則在三年之內;

 

若數公卒時四年矣,與此相似,故猶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7-1 11:11 , Processed in 0.15625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