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脈泄瀉合參】
腎瀉看,五更時瀉也。
腎者,胃之關也。
前陰利水,後陰利穀,腎屬水,水旺於子,腎之陽虛,不能健閉,故將交陽分則瀉也。
脾瀉者,脾之清陽下陷,不能運化闌門,元氣不足,不能分別水穀,不痛而瀉也。
兩症皆出於腎,命火衰,不能上生脾土,故楊仁齋曰:腎命之氣,交通水穀,自然克化,腎司開闔,又曰:腎開竅於二陰,可見不但僅主小便,而大便之能開能閉者,腎操權也。
腎既虛衰,則命門之火熄矣。
火熄則水獨治,故令水瀉不止,其瀉每在五更,天將明也。
蓋腎屬水,其位在北,於時為亥子。
正當亥子水旺之秋,故特甚也。
惟八味丸(張)見去丹皮加補骨脂、菟絲子、五味子,用山藥糊丸更妙,)以補真陰真陽,則腎中之水火既濟,而開闔之權得職,命門之火旺,火能生土,而脾亦強矣。
古方有椒附丸、五味子散,皆治腎泄之神方,不可不考也。
薛氏云:脾胃虛寒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肉果、補骨脂,脾氣虛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東加薑桂。
命門火衰,脾土虛寒者,用八味丸。
脾腎氣血俱虛者,用十全大補湯,送四神丸。
大便滑利,小便閉澀,或肢體漸腫,喘咳唾痰,為脾腎虧損,宜金匱加減腎氣丸,即《難經》有五泄之分,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
其大瘕泄者,即腎泄也。
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世人不知此症,誤為滯下治之,禍不旋踵,此皆腎虛之症,欲去不去,似痢非痢,似虛弩而非虛弩,蓋痢疾後重,為因邪壓大腸墜下,故大腸不能升舉而重,治以大黃檳榔,瀉其所壓之邪而愈。
又有久瀉,大腸虛滑,元氣下陷不能自收而重,乃用澀劑,固其脫,升其墜,而愈其虛,坐弩責,此痢後積已去盡,無便而但虛坐耳。
此為亡血過多,清氣下陷,倍用歸芎芍藥,佐以升提,和之而愈。
惟腎虛後重者,亦數至圊而不能便,必莖中痛,或大便不能得,而小便先行而澀,或欲小便而大便反欲去而痛。
褚氏《精血論》云:精已耗而復竭之,則大小便道牽痛,愈痛則愈便,愈便而愈痛,須以補中益氣湯,倍升麻,送四神丸,又以八味地黃丸料,加五味子補骨脂,多服乃痊。
此等症候,以痢藥致損元氣,肢體腫脹而斃者,不可枚舉。
腎既主大小便而司開闔,故大小便不禁者,責之腎,然則大便不通者,獨非腎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