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脈燥結合參(附腸交)】
《經》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
腎虛則津液竭而大便燥,然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以苦泄之,或六味料加蓯蓉、人乳、白蜜,服之最宜。
故大便秘結,專責之少陰一經,證狀雖殊,總之津液枯干,蓋腎主五液,津液足則大便如常。
若飢飽勞役,損傷胃氣,矢於輸化,及過食辛熱濃味,則火邪於血中,耗散真陰,血液少而燥結矣。
分而言之,更有胃實、胃虛、熱秘、冷秘、風秘、氣秘、血秘之分。
胃實而秘者,脈浮而數,善飲食,小便赤。
胃虛而秘者,脈沉而遲,不能飲食,小便清利,體重便鞭。
若面赤身熱,六脈數實,時欲得冷,或口舌生瘡,大腸熱結,此熱秘也。
若面目或黑,六脈沉遲,小便清白,喜熱惡冷,此由冷氣橫於腸胃,凝陰固結,津液不通,實非燥糞,此冷秘也。
若由亡血血虛,津液不足,此血秘也。
若氣不升降,穀氣不行,其人多噫,此氣秘也。
風搏肺臟,傳於大腸,或素有風病者,此風秘也。
東垣曰:實秘、熱秘即陽結也,宜散之。
虛秘、冷秘即陰結也,宜溫之。
《準繩》曰:胃實而秘者,能飲食,小便赤,秘物也。
胃虛而秘者,不能食,小便清利,秘氣也。
然臟得血而能液,若腎陰既虛,不以津液驟生,欲求速效,未有不致危困,然登廁用力勞苦,勢亦難堪,只有大滋津液,以為不治之治也。
下脘即幽門,胃之下口也。
人身上下有七門,皆下衝上也。
幽門上衝吸門,吸門即會厭氣喉,上掩飲食者也。
沖其吸人之氣,不得下歸肝腎,為陰火相拒,故隔噎不通,濁陰不得,降而大便干燥不行,胃之濕與陰火俱在其中,則腹脹作矣。
治在幽門,使幽門通利,泄其陰火,潤其燥血,生其新血,則幽門通,吸門亦不受邪,膈噎得開,脹滿俱去,濁陰得歸下地道也。
脈浮在氣,杏仁、陳皮主之,脈沉在血,桃仁、陳皮主之,俱用陳皮者,以手太陰與手陽明為表裡,肺氣不降,大腸難傳送也。
然須兼用滑潤,如生首烏、麻仁、歸梢、蓯蓉之類。
如欲坐井中者,兩尺脈按之必虛,或沉細而遲,旦煎理中湯極冷而服,不應不可用猛劑,宜蜜煎導之。
冷秘,蜜煎中加草烏頭末;
熱者,豬膽汁導之亦可。
如因久病。
雖多日不便,然因飲食久少,糟粕何從而得,日數雖多不甚後急,只須補理氣血,中氣一旺,自能健運,調攝飲食,新穀既充,自能推送舊穀,切不可通利,以致變生虛脫危症。
陽結脈沉而數或促,陰結脈伏而遲或結。
老人虛人脈雀啄者,不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