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方論大小合參(附下氣)】
夫天包地外,地處天中,以生為長,以收為藏,玄穹不有其功,而功歸後土,故土膏一動,百昌莫不蕃茂,土氣一收,萬物莫不歸根,是以膏沐之沃土,可以發育,灰沙之燥土,全無生氣也。
故萬物悉從土出,名為萬物之母,其在人身則脾胃主之,氣血精神,津液筋胃,臟腑百骸,莫不稟氣於胃也。
故胃者,衛之源,脾者,榮之本,《針經》曰:榮出中焦,衛出上焦。
然脾者,坤土也。
主乎靜而屬陰。
胃者,乾土也。
主乎動而屬陽。
然脾具坤柔之德,而有乾運之功,脾喜燥而惡濕,胃本濕而惡燥。
《靈樞》曰:胃欲寒飲惡熱,腸欲熱飲惡寒。
《內經》曰:脾胃者,倉稟之官。
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大源,水穀皆入於胃,脾與胃以膜相連,為胃行其津液,是以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淫精於脈,輸精於脾。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脾胃為人後天元氣之本,而飲食為人化源生發之機,故曰納穀為室,安穀者昌。
若胃虛不能容受,故不嗜食。
脾虛不能運化,故有積滯。
所以然者,皆由氣虛也。
是以東垣創立《脾胃論》,而定補中益氣湯,以開萬世補後天元氣之祖,所以真氣,名元氣者,正生身之精也。
惟胃氣足以滋之,故胃之一腑若病,則十二經之元氣皆為不足,津液皆為不行,四肢百骸,皆失營運,九竅不通,而百病生矣。
故治百病者,未有不以健脾胃為最重也。
謂之健者,因脾虛不能運動,故助其脾之力,以使健運也。
然進健脾扶胃,而終不能飲食者,不知更有補母之法焉。
蓋補土者,莫先於補火,如人不思飲食,此屬陽明胃土受病,須補少陰君火,歸脾湯正補心火以生胃土也。
如人能食而不化,此屬太陰脾土受病,須補少陰相火,八味丸正補相火,以生脾土也。
豈知補火之神功,更兼滋水之妙用,蓋脾胃能化萬物,實由於水火二氣之中,五行相克為用,相克即所以相成,水不得土籍,何處以發生?
土不得水,燥槁何能生物?
故土以成水柔潤之德,水以成土化育之功,水土相資,故脾為太陰濕土,全賴以水為用,故曰:補脾不若補腎者,既補腎中之火,尤補腎中之水,補火者生土也,補水者滋土也。
太陰濕土,全仗以濕為用,苟不知此,而徒以辛香燥熱,以為助脾開胃,適足致為燥裂,無用之土矣。
猶天之不雨,地土不能濕潤,則水土不和,而生化之令不行。
且造化生物,惟有陽和一氣,即如鴨卵,以火暖而雛,蠶子以人懷而出,陽春一轉,草木甲拆,觸類旁通,化育之理昭然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