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馮氏錦囊秘錄】

 關閉 [複製鏈接]
62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4:02 | 只看該作者

傷食大小總論合參(附傷飲)


今為飲食抑遏,則生道幾乎息矣。


使清陽出上竅,則濁陰自歸下竅,而飲食傳化,無抑遏之患矣。


東垣聖於脾胃,治之必主升陽,俗醫知降而不知升,是撲其少火也,安望其衛生耶?


男子以氣為主,故宜右手脈盛;


女子以血為主,故宜左手脈盛。


然人之身氣為衛,血為榮,無分男女,皆以胃氣為主。


《經》曰,胃為水穀氣血之海,化營衛而潤宗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4:15 | 只看該作者

傷食大小總論合參(附傷飲)


又云:陰陽總宗筋之會,而陰明為之長。


蓋胃氣者,中氣也。


《易?頤》之象曰:君子慎言語,節飲食。


慎言語則中氣不散而上越,節飲食則中氣不滯而下行。


《陰陽應象論》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客人六腑。


是飲食之傷,傷於寒熱也。


《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是飲食之傷,傷於飢飽也。


古人治法,分上中下三等,而治之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類;


中者消化,神麯、麥芽、山楂、三棱、廣術之類;


在下者,引而竭之,硝石、巴豆、牽牛、甘遂之類。


若飲食尚在胃脘,未曾蒸腐而成下粕,妄行取下,中氣被傷,傳導失職,燥熱愈甚,宜有結胸之變也。


古人又分寒熱而治之,傷熱物者,以寒藥治之,傷寒物者,以熱藥治之,加傷冷物二分,熱物一分,則用熱藥二停,寒藥一停,若備急丸是也。


當隨證加減。


然飲食之病,傷寒物者居多,蓋熱則行而寒易凝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4:28 | 只看該作者

傷食大小總論合參(附傷飲)


當今方家以平胃散為脾胃之準繩,敦知平胃者,胃中有中高阜,則使平之,一平即止,不可過劑,過劑則平地反成坎。


夫今人以為常服者,誤也。


不若積術丸為勝,夫枳朮丸乃潔古老人所制,用枳實一兩,白朮二兩,補藥多於消藥,先補而後消,以荷葉裹飯燒熟為丸,蓋取荷葉色青得震卦之體有仰盂之象,中空而清氣上升,燒飯為丸,以取穀氣,潔古枳朮一方,啟東垣末年之悟,補中益氣自此始也。


但潔古專為有傷食者設,今人以此丸為補脾藥,朝服暮餌。


更有益之橘半香砂者,則又甚矣。


吾恐枳實一味,有推牆倒壁之功,而人之腸胃中,既已有傷,牆壁不固,能經幾番推倒乎?


至若山楂、神麯、麥芽三味,舉世所常用者,然山楂能化肉積,凡年久母豬肉煮不熟者,入山楂一撮,皮肉盡爛。


又產婦兒枕痛者,用山楂二十粒,砂糖水煎一碗服之,兒枕立化,可見其破氣破血,不可輕用。


曲 者,以米與水在瓷缸中,必藉曲以釀成酒,必藉 以釀成糖,脾胃在人身非瓷缸比,原有化食之能,今食不化者,因其所能者病也。


只補助其能,而食自化,何必用此消克之藥哉!


脾氣一受傷於食,再受傷於藥,而復能還原健運者,鮮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4:42 | 只看該作者

傷食大小總論合參(附傷飲)


大凡元氣完固之人,多食不傷,過時不飢。


若人先因本氣不足,致令飲食有傷,前藥一用飲食雖消,但脾既已受傷,而復經此一番消化,愈虛其虛後日食不化,猶謂前藥已效,湯丸並進,展轉相害,羸瘦日增,良可悲哉!


竊痛此弊,因申言之,凡太平丸、保和丸、肥兒丸之類,其名雖美,然名之美者,其藥必惡,故以美名加之,以欺人耳目,非大方家可用也。


故醫有貧賤之醫,有富貴之醫,膏梁之子弟,與藜藿之民不同,太平之民,與瘡痍之民不同。


鄉村閭巷,頑夫壯士,暴有所傷,一服可愈。


若膏梁子弟,稟受虛弱,奉養柔脆,以此施之,貽害不小。


若脾胃惟東垣為聖,選而用之,以調中蓋氣,補中益氣二方,出人增減,真知其寒物傷也。


本方中加熱藥如薑桂之類,熱物傷也。


加黃連之類,真知有肉食傷也。


加山楂數粒,酒食傷也。


加葛花一味,隨症調理,此東垣之法,方家之繩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4:55 | 只看該作者

傷食大小總論合參(附傷飲)


如有食填太陰,名曰食厥,即木鬱也。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不吐則死,急以陰陽鹽湯探吐其物即愈,蓋厥陰少陽屬木,於令為春,乃人身生發之氣也。


食者,陰物也。


脾胃者,坤土也。


飲食填塞太陰,不能健化,則生氣不能上升而木鬱矣。


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則木得條達,而遂其升生之性以愈矣。


如有食積腸腹絞痛,手不可按者,不得不下。


審知其為寒積,必用巴豆感應丸;


審知其為熱積,必用大黃承氣湯下之,不當,死生立判,慎之哉!


然為積為食所傷者,乃有形之物也,宜消之,重則吐下。


若為飲為酒所傷者,是無形之物致病,而無形之元氣受傷,飲宜發汗或利小便,酒宜發汗,或補元氣,不可妄行利下,使既傷無形之元氣,復損有形之陰血,益增其病矣。


況《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


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況其飲乎?


造化生物,天地水火而已。


生之者天,成之者地也。


故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至於交合變化之用,則水火二氣也。


天運水火於地之中,則物生矣。


然水火不可偏盛,大旱物不生,火偏盛也。


大澇物亦不生,水偏盛也。


煦之以陽光,濡之以雨露,水火和平而物始生,自然之理。


人之臟腑以脾胃為主,然脾胃能化物,實由於水火二氣,非脾胃所能也。


火盛則脾胃燥,水盛則脾胃濕,皆不能化物,乃生諸病。


如消渴者,火偏盛而水不能制也。


水腫者,水偏盛而火不能化也。


制其偏而使之平,則治之之法也。


制其偏而使之平,一句甚好,所謂制者,非去水去火之謂。


人身水火,原自均平,偏者,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5:09 | 只看該作者

傷食大小總論合參(附傷飲)


火偏多者,補水配火,不必去火。


水偏多者,補火配水,不必去水譬之天平,此重則彼輕,一邊重者,只補足輕之一邊,決不鑿去馬子,蓋馬子一定之數,今人欲瀉水降火者,鑿馬子者也。


傷食必因於脾弱,治者必以助脾順氣,俟其腐熟而去之。


滯去之後,尤當補養脾胃,庶不再傷。


若妄用攻下,耗傷津液,積滯轉固,或即攻去。


脾胃愈虛,停滯接踵,中氣一傷,變生百病矣。


故《經》曰:平人皆稟氣於胃。


《靈樞》曰: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則精神乃居。


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


可不重歟!


傷飲者,乃無形元氣受傷也。


惟宜參蘇飲,倍人參,加木香微汗之,或五苓散,加葛根微利小便,使上下分消,與治濕同法。


醒後獨參湯最宜。


有強酒脹滿欲嘔者,以鹽花擦牙,溫水漱下如湯沃雪,即時通快,是鹽能下走而通水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5:26 | 只看該作者

脾胃方論大小合參(附下氣)


《靈樞》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穀之海。


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


胃者,水穀之海;


衝脈者,為血之海,又十二經之海;


膻中者,為氣之海,腦為髓之海;


又曰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


五臟六腑皆稟焉。


又曰: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胃升精於肺,肺散精於臟腑。


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素問》曰:營者,水穀之精氣,衛者,水穀之悍氣。


營在脈中,(陰性精專,隨宗氣以行於經隧之中。


衛在脈外,(陽性 悍滑利,不入於脈而行,行於皮膚分肉之間,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


周營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太陰主內。


太陽主外,各二十五度,分為晝夜。


夜半後而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


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


夜半而大會,(陰陽交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


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氣行於陰則寐,故少陰病但欲寐也)。


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為周營,出於中焦(中脘穴為中焦,胃中穀氣傳化精微為血。


衛出於下焦,(臍下一寸陰交穴為下焦,其陽氣上升為衛氣。


營衛者,精氣也,(水穀之精氣。


血者,神氣也。


蓋精能生神,神無所麗,必依精血,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5:40 | 只看該作者

脾胃方論大小合參(附下氣)


《靈樞》曰:脾小則臟安,難傷於邪也。


脾大則苦湊 ,( 音眇,脅下軟肉處也。


而痛,不能疾行。


脾高,則 引季肋而痛。


脾下,則下加於大腸,則臟苦受邪。


脾堅。


則臟安難傷。


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


脾端正則和好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何以知其然也?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傾者,脾偏傾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5:56 | 只看該作者

脾胃方論大小合參(附下氣)


人以胃氣為本者,以其滋養萬物。


食入於胃,受土之氣也。


以脾為本者,以其磨化萬物,布五味,以養五臟,榮養百骸,潤澤四肢。


故胃氣調和,則乳哺消化,脾胃虛冷,則宿食不行,大法溫胃補脾為主。


若驚惕熱甚而不食者,是心脾為子母,當用瀉心之劑。


若因心虛而脾氣亦衰,故恍惚不食者,當以補心之劑,兼與扶脾,所謂火能生土,母能令子實也。


若面白無光,瘦弱腹痛,口中氣冷,不思食而吐水者,是胃氣虛冷,法當暖胃扶脾。


故胃虛則有嘔吐不食之症,胃實則多痞滿內熱之虞。


且旦則陽氣方長,穀氣易消,故能食。


暮則陰氣方迸,穀不能化,故宜少食。


若臨晚而倍能食者,是陰虛而邪火殺穀也。


然調脾胃者,其人昌;


傷脾胃者,其人亡。


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化生精氣,清氣上升,糟粕下降,濁者為衛,清者為榮,陰陽得此,謂之橐龠,使一弱焉,則健運之令不行,化生之功失職,厥病之由,靡不始此。


嬰兒不知飢飽,保育之功,在於父母。


奈情深姑惜,不知宿食未消,新食又進,藥之恐兒苦口,節之恐兒餓肚,以致脾胃愈傷,百病踵作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6:10 | 只看該作者

脾胃方論大小合參(附下氣)


積滯必用消導。


消者,散其積也。


導者,行其氣也。


脾虛不運,則氣不流行,氣不流行則停滯而為積,或作瀉痢,或成 痞,以致飲食減少,五臟無所資稟,血氣日以虛衰,因致危困者多矣。


故必消而導之,輕則用和解之常劑,重必假峻下之湯丸。


蓋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客垢不除,則真元不復,如勘定禍亂,然後可以致太平。


若積因於脾虛不能健運藥力者,或消補並行,或補多消少,或先補後消,潔古所謂養正而積自除,故前人破滯削堅之藥,必假參朮贊助成功。


《經》曰: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此之謂也。


東垣曰:胃乃脾之剛,脾乃胃之柔,飲食不節,則胃先病,脾無所稟而後病,勞倦則脾先病,不能為胃行氣而胃後病。


然脾胃為十二經之海,脾胃既虛,十二經之邪不一而出,故百病皆從脾胃生也。


處方者,可不以此為重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6:24 | 只看該作者

脾胃方論大小合參(附下氣)


夫天包地外,地處天中,以生為長,以收為藏,玄穹不有其功,而功歸後土,故土膏一動,百昌莫不蕃茂,土氣一收,萬物莫不歸根,是以膏沐之沃土,可以發育,灰沙之燥土,全無生氣也。


故萬物悉從土出,名為萬物之母,其在人身則脾胃主之,氣血精神,津液筋胃,臟腑百骸,莫不稟氣於胃也。


故胃者,衛之源,脾者,榮之本,《針經》曰:榮出中焦,衛出上焦。


然脾者,坤土也。


主乎靜而屬陰。


胃者,乾土也。


主乎動而屬陽。


然脾具坤柔之德,而有乾運之功,脾喜燥而惡濕,胃本濕而惡燥。


《靈樞》曰:胃欲寒飲惡熱,腸欲熱飲惡寒。


《內經》曰:脾胃者,倉稟之官。


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大源,水穀皆入於胃,脾與胃以膜相連,為胃行其津液,是以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淫精於脈,輸精於脾。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脾胃為人後天元氣之本,而飲食為人化源生發之機,故曰納穀為室,安穀者昌。


若胃虛不能容受,故不嗜食。


脾虛不能運化,故有積滯。


所以然者,皆由氣虛也。


是以東垣創立《脾胃論》,而定補中益氣湯,以開萬世補後天元氣之祖,所以真氣,名元氣者,正生身之精也。


惟胃氣足以滋之,故胃之一腑若病,則十二經之元氣皆為不足,津液皆為不行,四肢百骸,皆失營運,九竅不通,而百病生矣。


故治百病者,未有不以健脾胃為最重也。


謂之健者,因脾虛不能運動,故助其脾之力,以使健運也。


然進健脾扶胃,而終不能飲食者,不知更有補母之法焉。


蓋補土者,莫先於補火,如人不思飲食,此屬陽明胃土受病,須補少陰君火,歸脾湯正補心火以生胃土也。


如人能食而不化,此屬太陰脾土受病,須補少陰相火,八味丸正補相火,以生脾土也。


豈知補火之神功,更兼滋水之妙用,蓋脾胃能化萬物,實由於水火二氣之中,五行相克為用,相克即所以相成,水不得土籍,何處以發生?


土不得水,燥槁何能生物?


故土以成水柔潤之德,水以成土化育之功,水土相資,故脾為太陰濕土,全賴以水為用,故曰:補脾不若補腎者,既補腎中之火,尤補腎中之水,補火者生土也,補水者滋土也。


太陰濕土,全仗以濕為用,苟不知此,而徒以辛香燥熱,以為助脾開胃,適足致為燥裂,無用之土矣。


猶天之不雨,地土不能濕潤,則水土不和,而生化之令不行。


且造化生物,惟有陽和一氣,即如鴨卵,以火暖而雛,蠶子以人懷而出,陽春一轉,草木甲拆,觸類旁通,化育之理昭然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6:36 | 只看該作者

脾胃方論大小合參(附下氣)


肥人體倦,脾胃不和,食不飽悶,此胃有濕痰,鬱滯中焦,以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痞塞填病,二便陰塞,宜用四君,則陳半升柴,則脾胃自強,情升濁降,郁化滯行,津液四布。


濕流燥潤,二便如常,精神飲食俱健矣。


胃中元氣盛,則多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


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


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


飲食不節,則胃病。


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宜甘溫以除之。


形體勞後則脾病,脾辰則怠情嗜臥,四肢不收,宜調補以健之。


平人飲食入胃,先行陽道,而陽氣升浮,散滿皮膚,充塞頭頂,則九竅返利也。


病患飲食入胃,先行陰道而陰氣降沉,遽覺至臍下,輒欲小便,當臍有動氣,按之若痛,故九竅不利也。


《經》曰:陰精上奉其人壽。


謂脾胃既和,穀氣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壽。


陽精所降,其人夭。


謂脾胃不和,穀氣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


又曰:人以水穀為本,故安穀則昌,絕穀則亡。


水去則榮散,穀消則衛亡。


榮散衛亡,將何以立?


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然人之元氣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損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6:48 | 只看該作者

脾胃方論大小合參(附下氣)


下氣屬心虛,《經》云:夏脈者,心也。


心脈不及,下為氣泄者是也。


河間云:腸胃郁結,穀氣內發,而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善噫嚏而下氣也。


如顛癇癆瘵,若氣下泄不止者,必死。


此真氣竭絕,腸胃腠理閉塞,穀氣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從腸胃中泄出此氣者,乃腸胃生養之氣也。


有胃病之後,而胃脈和平,其心腎肝肺之脈,反不能安其常者,此因中央氣弱,不能四迄,如母病而四子失乳,故現飢餒之象耳。


更有食後迷悶倦怠,轉欲小便者,即是元氣下陷也,宜補中益氣湯,倍加蜜酒炒升麻。


然安佚之人多犯之,蓋氣無神運,則下降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7:02 | 只看該作者

方脈嘔吐噦合參


嘔吐以半夏、橘皮、生薑為主,河間謂嘔乃火氣上者,此特一端耳。


胃中有熱,膈上有痰者,二陳東加炒山梔、黃連、生薑。


有久病嘔者,胃虛不納穀也,用人參、白朮、煨薑之類。


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氣逆者;


有寒氣鬱於胃口者;


有氣滯心肺之分,乃新食不得下而反出者;


有胃中有火,與痰而嘔者;


注船大吐,渴飲水者,童便飲之最妙。


嘔吐症忌用利藥者,此言其常也。


然大小腸膀胱熱結而不通,上作嘔吐隔食,若不用利藥開通發泄,則嘔吐何由而止。


總上焦實熱者,宜清利之;


中有停滯者,宜消導之;


更有虛極頭暈作吐者,宜補之;


有下焦虛寒,而水穀不受者,尤宜溫補不可少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7:23 | 只看該作者

方脈嘔吐噦合參


古人以嘔屬陽明,多氣多血,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


吐屬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血病也。


噦屬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氣病也。


獨東垣以嘔、吐、噦俱屬脾胃虛弱,或寒氣所客,或飲食所傷,致上逆而不得下也。


潔古老人又從三焦以分氣、積、寒之三因。


邪在上脘之陽,則氣停水積,飲之清濁混亂、為痰、為飲、為涎、為唾,變而成嘔。


邪在上脘之陰,則血滯而穀不消,食之清濁不分,為噎、為寒、為痞、為滿、為痛、為脹,變而成吐。


邪在中脘之氣交,盡有二脘之病,當從三焦分氣、積、寒之三因。


上焦在胃口上通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熟腐水穀,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故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


其脈浮而而洪,其證食已即吐,渴欲飲水,治當降氣和中。


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有陽,氣食相假,其脈浮而弦,其證或先痛後吐,或先吐後痛,法當去積和氣。


下焦吐者,皆從於寒,地道也。


其脈大而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法當通其閉塞,溫其寒氣。


後世更為分別,食剎則吐謂之嘔。


(剎者,頃刻地,食才入口即便吐出。


食入則吐,謂之暴吐,(食才下咽即便吐出。


食久則吐,謂之反胃。


(食久則既入於胃矣,胃中不能別清濁,化精微,則復反而出。


食再則吐,謂之翻胃。


初食一次不吐也,第二次食下則吐,直從胃之下口翻騰上出。


旦食暮吐,暮食朝吐。


(積一日之食至六時之久,然後吐出,此下焦病也。


以上諸症,吐愈速則愈在上,吐愈久則愈在下。


古方通以半夏生薑為正劑,獨東垣云生薑止嘔,但治表實氣壅。


若胃虛穀氣不行,惟當補胃,推揚穀氣而已。


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服大半夏湯立愈。


挾寒者,喜熱惡寒,肢冷脈小;


挾熱者,喜冷惡熱,燥渴脈洪;


氣滯者,脹滿不通;


痰飲者、遇冷即發;


食積者,消導乃安。


吐而諸藥不效、必假鎮重以墜之。


(如靈砂丹、養正丹之類。


吐而中氣久虛,必借穀食以和之。


(宜白朮炒焦黑色,陳皮、茯苓、半夏、甘草、陳倉米、苡仁、穀柏,時時呷陳米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7:38 | 只看該作者

方脈嘔吐噦合參


上焦傷風,閉其腠理,經氣失道,邪氣內著,先吐後瀉,身熱腹悶,名曰漏氣。


下焦實熱,二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名走哺。


乾嘔氣逆,惡心胃傷嘔苦,邪在膽經,吐酸者,責之肝臟。


嘔清水者,多氣虛。


吐蛔蟲者,皆胃冷。


必須詳別其因,方可對證用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7:54 | 只看該作者

方脈嘔吐噦合參


吐傷津液必竭,不可誤認火熱之病,投以涼藥,為害不小。


蓋穀氣久虛,胸中虛熱,發而嘔噦,但得五穀之陰以和之,則嘔噦自止。


若投辛溫,愈增燥熱。


若投異味,胃弱難受也。


如果面赤惡熱,煩躁引飲,脈洪滑,或弦數,乃屬火病。


嘔家多服生薑,乃嘔吐之聖藥也。


氣逆者,必散之,故以生薑為主。


胃虛穀氣不行,當以參朮補胃,推揚穀氣而已。


喜熱惡寒,四肢淒清,六脈遲小而弱,此傷於寒也,宜二陳東加丁香十粒,甚則附子理中湯,並須冷服,蓋冷遇冷,則相須而入,自不吐出。


熱嘔則食少即出,喜冷惡熱,煩躁引飲,脈數而洪,宜二陳東加薑炒黃連、炒黑梔子、炙枇杷葉、竹茹干葛、生薑、入蘆根汁服。


其聞穀氣而嘔,藥下亦嘔,夫脈洪者,並用蘆根汁以治其熱。


面赤口乾,頭痛惡心,煩躁不寧,屬於酒毒者,宜涼以折之,宜二陳加薑炒黃連、梔子、蘇葉、葛根熱服乃效。


吐蛔為胃中冷甚,則蛔厥,以致嘔吐,諸藥不止,別無他證,乃蛔在胸膈間作擾,見藥則動,動則不納藥,藥出而蛔不出也,當以治蛔為主,或加川椒以伏之,或加烏梅以安之。


吐酸水或綠水,脈弦急出寸口,屬肝火逆上,以二陳東加吳茱萸、炒黃連、柴胡之類。


無聲無物,心中欲吐不吐,欲嘔不吐,雖曰惡心。


實非心經之病,皆在胃口上,痰飲為患。


宜二陳或六君子湯,必多用生薑,蓋能開胃下氣豁痰也。


甚者、理中湯。


治酸必用茱萸(去梗湯浸半日)為君,佐二陳,或平胃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8:13 | 只看該作者

方脈嘔吐噦合參


氣鬱者,加香附:熱結者加炒黃連、炒梔子,尤須斷濃味,必蔬食自養,則病易安,此病宜從治,不宜寒涼也。


在東垣則全用溫藥,在丹溪雖用黃連,亦兼茱萸、蒼朮之類,蓋得熱則行,火旺而脾健運矣。


嘔家忌服栝蔞、否仁、萊菔子、山梔、蘇子,一切有油之藥,皆能犯胃作吐,惟於丸藥中,帶香熱行散不妨,脈弱而嘔,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死。


嘔吐大痛,色如青菜葉者,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8:30 | 只看該作者

方脈嘔吐噦合參


噦之一症,古人辨認不一。


有以咳逆為噦者;


有以呃逆為噦者;


有以乾嘔為噦者,皆非認證之的也。


咳逆者,火來乘金之肺病也。


呃逆者,即俗所謂冷噎,聲發則頭搖肩聳,有屬於胃寒,窒塞陽氣,不得宣越而致者:有屬於膈上有痰,為怒所郁,痰熱相搏,氣不得降而作者,皆胃病也。


有屬於冷極於下,迫火上衝,氣自臍下,直沖於胸嗌之間而作者,此陰症也。


乾嘔者,張口大聲,乃燥熱之氣,沖於陽明,逆氣上行而致也。


至於噦者,乃噦噦作聲,似惡心而有聲,似乾嘔而聲小,多發於久病危症,陰陽相離。


故《經》曰:病深者必發噦,屬於胃中虛寒者居多,間亦有痰有熱者,更多得之於陰氣已竭。


陽火無根,浮於胸中,上焦陽氣不足以御,一任龍雷陰火,沖逆而作,故其標屬於胃,究其本原於腎。


中焦噦逆,其聲短,是水穀之病,為胃火,易治。


下焦噦逆,其聲長,是虛邪之病,為陰火,難治噦聲頻密相連者為實,可治。


十時噦一聲者,為虛,難治。


暴病而卒然發噦者,必痰也、食也、血也。


怒氣所干也,是病之易治者;


久病而漸次發噦者,若傷寒,若下痢,若產後,若虛勞,是病之難治者也。


虛實寒熱之間,而治法有迥別矣。


何古方治噦,概以丁香柿蒂散為主方,此藥不能清氣利痰,不能補虛降火,且無大力,豈可統治斯疾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4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8:43 | 只看該作者

方脈泄瀉合參


凡泄瀉水,腹不痛者是濕,宜燥滲之。


飲食入胃不住,或完穀不化者是氣虛,宜溫補之。


腹涌腸鳴瀉水,痛一陣,瀉一陣是火,宜清利之。


時瀉時止,或多或少是痰積,宜豁之。


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是食積,宜消之。


實者,宜下之。


如脾瀉已久,大腸不禁者,宜澀之。


下陷者,宜升提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 15:47 , Processed in 0.72358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