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馮氏錦囊秘錄】

 關閉 [複製鏈接]
60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49:25 | 只看該作者

雞肝散(錦囊秘方)


神治疳積壞眼白翳,一服即紅,再服即退。


透明雄黃(一錢五分,研碎) 桑白皮(五六錢,焙,燥搗粗末) 雞內金(一個瓦上炙燥,搗碎) 用藥摻雄雞軟肝上,酒釀煮熟,去藥食肝,忌鐵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49:39 | 只看該作者

畫眉膏


斷乳。


梔子(三個,燒,存性) 雌黃 輕粉 辰砂(各少許) 為末,香油調勻,俟兒睡著,濃抹兩眉,醒來自不思乳,未效再用。


治疳積眼神效。


芙蓉花(陰乾,四兩) 肉果(煨,一個) 胡黃連(五錢) 雄雞軟肝(一個) 白酒煮去筋膜,和前藥為丸,作三四服。


白酒化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49:51 | 只看該作者

一方


治腎疳,腐根宣露臭爛。


雄黃如綠豆大(七粒) 淮棗(去核,七個) 上黃每粒藏棗內,將鐵線纏定,於油燈上燒,以外黑內干為度,出火氣為末,擦牙根,唾去流涎,血止為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0:04 | 只看該作者

追蟲丸


苦楝根 貫眾 木香 桃仁(去皮,尖,炒) 蕪荑(炒) 檳榔(各一錢) 當歸 鶴虱(炒,各一錢五分) 輕粉(一角) 干蟾(去頭足酥炙) 黃連(炒,各一錢) 使君子肉(二十五粒) 為末細丸,肉汁湯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0:17 | 只看該作者

疳門要藥


清疳熱如用黃連、胡黃連、黃芩、梔子、地骨皮、石斛、五穀蟲、青黛、滑石之類,隨候采用。


消疳化積殺蟲,如草龍膽、蘆薈、雄黃、貫眾、干蟾、三棱、蓬朮、枳實、山楂、使君子、杏仁、雷丸、檳榔、阿魏、蕪荑、石決明、神麯、香附、青皮、木香之類,隨候采用。


滋陰養血如生地、熟地、當歸、白芍、丹皮、地骨皮、知母、黃柏、澤瀉之類,隨候采用。


健脾開胃培元,如山藥、茯苓、白朮、縮砂、陳皮、白豆仁、芡實、人參、甘草、米仁、肉果、蓮肉、陳米之類,隨候采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0:33 | 只看該作者

論吐(兒科)


《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諸嘔吐酸皆屬於熱。


又曰: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


嘔吐者,陽明之氣下行則順,令逆上行,故作嘔吐,有熱、有寒、有食也。


然始有因傷乳過滿而溢,以致導虛胃氣,漸成斯症者有之。


凡有聲有物,開口而作者,名曰嘔。


有物無聲者,名曰吐。


有聲無物者,謂之噦。


又有 乳者,乳自流出,似檐水射出之象。


者,心胸上下氣逆郁築。


噦者,膈虛胃寒以致噦,噦作聲,無物可出也,然候不一。


如兒初生,有因母有伏痰,得之胎氣使然者,有因拭口不淨,惡水流毒所致者,有飲食作乘,又觸驚怒,胃氣受傷,惡食胃痛而致者。


若耳後紅紋兩頰紅紫,氣粗作吐者,此發痘疹之候。


如膚削神困,自動不停,不思乳食,是胃氣虛弱,不能消納,此為虛吐。


如面青唇白,清涎夾乳,喜熱惡寒,四肢淒清,此為冷吐。


至如胃有實火,則吐黃水而味苦,胸前煩躁。


若乘厥陰而入肝,則為酸為逆,多怒煩啼,此為熱吐。


如咳嗽氣急、吐清水而膈悶者,是胃有寒邪,中有頑痰已而成熱,此為痰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0:47 | 只看該作者

論吐(兒科)


若飲食不化,酸臭上逆,惡食不渴,胃痛潮熱者,是傷食、傷寒也。


若黃痰稠涎,作噫、作嘔者,皆炎之征也。


如面白手焦,或面有白斑點子,唇紅或紫,昏困時吐不醒人事,胃口時痛時止而嘔清水者,蟲吐也。


如唇黑多哭,夾痰吐乳者,是傷脾也。


如身上發熱,咳嗽痰鳴,夜間煩躁,鼻青吐乳者,是客風傷肺也。


如早晚發熱,山根青色,吐而不睡者,是驚吐也。


治吐之法,當辯新久寒熱,如初吐當導利以順氣下行。


吐久者,須防胃虛生風,故治吐症,貴扶胃氣為要。


如吐不已,可微止之,元使太泄胃氣,惟有風疾及夾痰吐者,不可遽止,否則,風無定處。


更入外風,痰熱相生,必成驚候。


其余諸吐初起,及微視乳,便當調治。


如 不已即成吐,吐之不己即成嘔,嘔之不已即成HT,HT 之不已即成噦。


至此胃氣大衰,精神漸脫矣。


若至嘔吐不已,日漸沉困,囟陷囟腫,青筋大露者,非頻吐不食,昏沉語塞,喘急上熱,常嘔腥臭者,皆死。


又有時時吐唾者,多因腎氣衰冷,不能藏蓄津滋,潤 心肺,久必漸為黃瘦,宜煎地黃料浩飲之。


又有胃氣衰冷,不能營運津液所致者,此宜溫補胃氣。


又有心脾蘊熱,《經》曰「舌縱涎下,皆屬於熱」者,宜清理之。


屬腎、屬胃、屬脾,為虛、為寒、為熱,常以色脈辯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1:02 | 只看該作者

論瀉(兒科)


夫瀉症不同,溏泄滑利,洞五瀉是也。


溏者,似瀉非瀉,精粕不聚,其色似膿。


泄者,無時而作,瀉出不知利者,直射濺溜,氣從中脘滑者,水穀直過腸胃不化。


洞者,頓然下之,如桶散潰不留,當以脈候參詳,而虛實迥別矣。


寒瀉者,其色必白;


熱瀉者,色必黃赤,或糞沫射出而遠,火性迅速,元陽直走,毋輕視也。


然有久寒之後,因虛而生火者,有因熱極而傷寒者,有因實而致虛者,有因虛不運化而似實者,有因傷後頻傷,色白似寒者,有因傷久燥澀色黃,津液耗亡作渴而似熱者,有因木來克土色青似驚者。


更泄症所屬有五,有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者。


胃泄者,飲食不化,其色必黃;


脾泄者,腹脹滿而泄注,食即吐逆;


大腸泄者,今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


小腸泄者,泄短而便膿血,少腹必痛;


大瘕泄者,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亦痛。


更有食積瀉者,積聚停飲,痞膈中滿,脅肋疼痛,晝涼夜熱,厥口吐酸。


脈實者,先利而後補,虛者,先補而後利,如春月傷風咳嗽而泄瀉者,是表裡俱虛,木旺而土虧也。


冬月受寒而泄瀉者,不治,即成慢脾也。


中濕而泄瀉者,必腸鳴肚痛,手足俱寒,宜宣利其水可也。


然泄瀉、瘧痢,同乎一原,皆由暑月脾傷所致。


飲食為痰,充於胸膈則為瘧。


飲食為積膠於腸胃則為痢,飲食始傷即瀉為輕,停滯既久乃發瘧痢為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1:17 | 只看該作者

論瀉(兒科)


又見水瀉而腹不痛,肌肉虛浮,身體重著者,是濕如完穀不化者為氣虛。


如腹痛腸鳴,卒痛一陣,水瀉一陣者,是火如昏悶疾多,時瀉時止,或多或少者為痰。


如痛甚而瀉,瀉後而腹痛減者為食積。


如面垢煩躁渴飲水漿,背寒自汗,頭熱嘔吐者為傷暑。


然瀉本屬濕,或飲食傷脾,治法不外乎滲濕消導分利補脾數法而已。


然尤宜分寒熱新久,如瀉久而元氣下陷者,宜升提之;


腸胃虛滑不禁者,宜收澀之。


利水不可施於久病之後;


收澀不可投於初起之時。


面赤褐瀉者,暖劑宜禁。


瀉久作渴者,涼劑忌投。


蓋暴瀉非陰,久瀉非陽。


渴者,當致不渴方愈,謂其邪熱去,脾氣復,津液生也。


不渴者,當致微渴才痊,謂其積滯去,陰陽和也。


如瀉進止時發者,可發散脾間濕氣,後與扶脾可也。


若交寅時而瀉者,謂之晨瀉,宜為溫補腎陽。


蓋腎開竅於二陰,而失閉藏之職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1:31 | 只看該作者

論瀉(兒科)


故有脾虛、肝虛、腎虛,謂之三虛。


有因濕、因火、因痰、因虛、因暑、因積、因風、因冷謂之八症。


若吐乳瀉黃,是傷熱乳也。


吐乳瀉青者,是傷冷乳也。


糞如臭雞子而肚膨,手紋紫色而身熱者,是疳瀉也。


糞青夜啼,或時驚悸者,是驚瀉也。


初瀉微黃,良久則色青者,為臟冷也。


便青而夾白膿,稠黏如涎者,是赤腸寒。


久則令見腹痛鳴啼,面白形青,漸成陰癇。


總脾者,一身之祖,百脈之源,病則十二經皆病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1:44 | 只看該作者

論吐瀉(兒科)


凡脾虛則瀉,胃虛則吐,脾胃俱虛,吐瀉並作。


先吐而後瀉者,是中焦之氣不和,不能消納,必面赤唇紅,煩渴溲短,厥脈洪數,乃受熱之征也。


先瀉而後吐者,或飲食乍加,夜睡肚冷,或寒濕傷脾,脾傷胃弱而成,必面白神倦,不熱不渴,厥脈沉濡,是虛寒之可征矣。


又有夏月,外傷於暑,內傷於食,陰陽不能升降,乃乖膈而陡發者。


又有陽氣不振,而吐瀉不止者,亦有乳母冒暑,兒飲熱乳而然者。


凡黃赤紅色為熱,白色為寒,青黑為痛。


然吐則傷氣,瀉則傷血,氣虛則發厥,血虛則發熱,氣血俱虛,則身熱而手足厥,繼此必成慢風,可不慎歟!


惟疳瀉不成風候,久則亦患無辜,終為虛乏。


如瀉注而脈浮大數者,死。


或瀉而腹脹脈弦者,死。


唇赤生瘡,眼多赤脈者,死。


久痢作嘔,有聲無物,唇鮮渴逆者,死。


洞瀉不止者,死。


如屋漏水而不止,食入則嘔,昏沉眼竄,手足口鼻皆冷者,死。


舌黑有芒刺,此陰竭而孤陽上浮也。


大渴不止者,此腎敗也。


俱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1:54 | 只看該作者

霍亂大小總論合參(附惡心)


霍亂者,多得之於夏月,外感濕熱風暑,內傷飲食生冷,陰陽痞膈,清濁相干,上下奔迫,氣亂腸胃之間,陽不降,陰不升,邪正相逆,中脘節閉,擊搏於中,卒然吐瀉,而揮霍變亂,心腹大痛,嘔吐瀉利,憎寒壯熱,頭痛眩暈。


邪在上焦,先心痛則先吐;


邪在下焦,先腹痛則先瀉;


邢在中焦,心腹並痛,則吐瀉齊作。


陽明潤養宗筋,吐瀉驟亡津液,失其所養,甚則轉筋入腹而斃。


在小兒脾胃虛弱,乳食易停,兼外冒寒暑,則邪正相攻,脾虛則瀉,胃虛則吐,脾胃俱虛,吐瀉並作,亡陽變風者有焉。


治法則宜定吐安胃為先,次以隨症止瀉為要。


然濕霍亂死者少,干霍亂死者多。


干霍亂者,忽然脹滿,心腹絞痛,上不得吐,下不得瀉,躁亂昏憒,關格陰陽,遍體轉筋,手足厥冷,痰壅腹脹,頃刻之間,升降不通,便致悶絕,誤迸飲食,立致殺人,此乃寒濕太甚,脾被絆而不能動,氣被鬱而不能行,脾土鬱極,不能發越,以致火熱內擾,所以卒痛,手足厥冷,惡心嘔噦,俗名攪腸沙者,言其痛之甚也。


不可過於攻,過攻則脾愈虛;


不可過於熱,過熱則火愈熾;


不可過於寒,過寒則失捍格,須反佐以治,然後郁可開,火可散也。


北方刺青筋以出氣血,南方括手足以行氣血,俱能散病。


然出氣血,又不若行氣血之為愈,況霍亂乃氣病,而非血病,刺青筋固能散氣,然血亦因之以傷,人之一身,氣常有餘,血常不足,今不足者,又從而傷之,是不足之中又不足矣。


少壯之人,幸或得免,衰老之人,多致於死,何則?


夫氣為血之先導,血為氣之依附,今陰血既虛,則陽失其所依,必然躁越,不死何待?


況陽虛必惡寒,陰虛必發熱,熱則陰血愈消。


《經》曰:陰虛則病,陰竭則死。


惟宜以熱童便入澆鹽少許,三飲而三吐之,宣提其氣,鹽涌於上,溺泄於下,則中通矣。


或有單用淡鹽湯探吐之,總不出宣通發越之義,蓋既有其人,必有其出,今有其入,而不得其出者,痞塞也,多死。


得吐後,方可用藥調理,《脈訣》曰:滑數為嘔,代者霍亂;


微滑者生,澀數凶斷。


又曰:滑而不勻,必是吐瀉霍亂之侯。


脈代勿訝,故凡吐瀉,脈見結促代,或隱伏或洪大,皆不可斷以為死。


果脈來微細欲絕,少氣不語,舌倦囊縮者,方為不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2:05 | 只看該作者

夫氣者


上下四旁之樞機,若中脘之氣健旺有餘,則驅下脘之氣於大小腸,從前後二陰而出。


惟其不足,則無力運之下行,反受下脘之濁氣,以致胃中清濁混亂,為痛為脹之所由也。


《經》曰: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腸胃,則為霍亂,嘔吐瀉之後,甚則轉筋,此兼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2:20 | 只看該作者

手足厥冷


氣少唇青,此兼寒也。


身熱煩渴,氣粗口燥,此暑病也。


四肢重著,骨節煩疼,此兼濕也。


腳轉筋者,以脘肺養宗所屬,胃與大腸,今暴吐下,津液頓亡,內外傷感,冷熱不調,陰陽相搏而攻閉,諸脈枯削,宗筋失養,必致攣縮,甚則舌卷囊縮者,難治也。


凡遍身轉筋,肢冷膈痛欲絕,脈洪者,易治。


脈微弱漸遲者,死。


及陽氣已脫,或遺尿不知,或氣少不語,或膏汗如珠或人躁欲入水,或四肢不收者,皆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2:33 | 只看該作者

如吐利不止


元氣耗散,病勢危篤,或口渴喜冷,或惡寒逆冷,或發熱煩躁,欲去衣被,此陰盛格陽也。


不可以其喜冷欲去衣被為熱症,當以理中湯。


甚者,附子理中湯;


不效,則四逆湯,並宜冷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2:46 | 只看該作者

惡心者


無聲無物,心中欲吐不吐,欲嘔不嘔。


雖曰惡心實非心經之病,皆在胃口之上,有痰、有熱、有虛,皆宜用生薑,隨症佐藥,蓋以生薑能開胃豁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3:02 | 只看該作者

傷食大小總論合參(附傷飲)


停食者,必胸膈痞塞,惡食噫氣,如敗卵臭,身熱顱汗,掌中倍熱,煩啼不能仰臥,見食憎惡,且亦頭痛發熱,狀如傷寒,但身不痛為異,其脈右手氣口緊盛,治法傷食初起,必兼辛散,不可驟用苦寒,蓋食得寒則愈凝,得熱乃能腐熟,惟宜導痰消食健脾。


若至已成糟粕,日久生熱,須假涼藥一二味以降之,故朦石丸內用黃芩也。


亦有鬱怒憂抑,傷脾不思飲食者,尤宜行氣調中,如冷物停滯者,炮薑、豆蔻辛溫之藥,以消導之。


宿食已消,而中焦未和者,六君子以養之。


食多而滯者,消其滯,食少而不能化者,助其脾。


至有身不壯熱,脈不洪大而實,但胸中脹極者,此無根失守之氣,逆奔於上,乃能極脹,大虛症也。


蓋胸為受氣之所,非可藏納有形之物,當用塞因塞用之法,以大補為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3:17 | 只看該作者

傷食大小總論合參(附傷飲)


東垣曰:宿食不化,則獨右關脈沉滑。


又曰:浮而滑者,宿食也。


又曰:脈弦者,傷食。


書又曰: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夫人迎乃左寸也,為足陽明之別脈,而何以傷於寒者,反人迎緊盛乎?


氣口乃右寸也,為手太陰之動脈,而何以傷於食者,反氣口緊盛乎?


蓋人身之氣血,營運不息,流注於各經,而見動脈。


若寒傷於肺,皮毛外束,邪火燔灼於肺金,以故太陰不能朝百脈而持權衡,陽明一經,獨有濁也,故氣血之所注,祗就胃中之無邪者,而輸將之。


《靈樞》以人迎候陽主外,則知人迎為陽明之腑脈,專主乎表,故人迎緊盛,而知寒傷乎肺也。


若食傷於胃,則精微無由上輸於肺,而金無所養,致失其權,溉臟腑流行三焦之職,由是血止盛乎一經,而不能宣通上達也。


《靈樞》以氣喉陰主中,則知氣口為太陰之臟脈,而主乎裡,故氣口緊盛,而知食傷乎胃也。


後世以左右手關前一分為人迎氣口,而以辨內外傷,紛無定說。


又曰:何謂人迎喉旁取之?


互參諸書,庶不淆於左表右裡之說,而合於《內經》矣。


李時珍曰:兩手六脈,皆肺之經脈也。


蓋脈行始於肺,終於肝,而復會於肺,肺力氣之門戶,寸口曰氣口者,因肺主氣,氣之盛衰,見於此也。


凡五臟六腑,兩手寸關尺者,皆手太陰肺金之一脈也,但分其部位以候他臟之氣耳,故曰肺朝百脈,而寸口為之大會也。


然岐伯曰:氣口亦太陰,何也?


蓋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所以,氣口雖為手太陰,而實足太陰之所歸,故曰氣口亦太陰也。


飲食內傷,亦頭疼發熱,胸滿嘔吐,噫氣如敗卵臭,心口按之必痛,見食惡食,俗呼夾食傷寒,兩寸脈必弦緊,右關弦大有矣。


或浮滑而疾,然飲與食又當分別,飲者,水也,傷無形之氣;


食者,物也,傷有形之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1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3:31 | 只看該作者

傷食大小總論合參(附傷飲)


內外之傷既已分明,所傷輕重,尤須酌量,然後投之以藥,無不確當,故曰用藥無據,反為氣賊。


《經》曰:約方猶約囊也。


囊滿勿約,則輸泄方成,勿約則神與氣勿俱,故古人桂枝湯承氣湯下俱云,若一服汗出即止,得更衣即止,不必盡劑,其慎如此。


蓋得聖人約囊之旨也。


《經》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


蓋因不知表裡輕重,無據而亂投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5:53:47 | 只看該作者

傷食大小總論合參(附傷飲)


脾主四肢,四肢熱,即五心煩熱也。


火性上行,若鬱而不達,則消爍真陰,而肌膚筋骨如火之熱也。


若飲食填塞至陰則清,陽不得上行,故不能傳化也。


《經》曰:火鬱發之。


蓋火之為性,揚之則光,遏之則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 16:06 , Processed in 0.09179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