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0:35:4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名案評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醫案:赤龍狂搗坤宮,藥後稍稍抑制。 </STRONG></P>
<P><BR><STRONG>雖未能潛蟄乎東海,卻得以雌伏於南潮。 </STRONG></P>
<P><BR><STRONG>效方不更,原方續進。 </STRONG></P>
<P><BR><STRONG>七月份通函追記,回信稱服藥20多劑,病已告痊。 </STRONG></P>
<P><BR><STRONG>故而不來複診。 </STRONG></P>
<P><BR><STRONG>後因胃病服他藥,又引起小小復發,但程度很輕,再服原方10劑而痊。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0:35:5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名案評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評析]考「弄舌」一症,病例雖不多,臨床也能看到。 </STRONG></P>
<P><BR><STRONG>而如此瘋狂翻騰的跳躍,實屬罕見。 </STRONG></P>
<P><BR><STRONG>本例病已有一年之久,一直輾轉求醫無效。 </STRONG></P>
<P><BR><STRONG>後慕名遠道(陝西省)前來就診。 </STRONG></P>
<P><BR><STRONG>初診時語言不清,須家人代訴病史,飲食更受限制,經常嚼破舌頭,痛苦異常。 </STRONG></P>
<P><BR><STRONG>對此奇症,用藥平平,何能獲得捷效? </STRONG></P>
<P><BR><STRONG>以歸經言,「心定神明,開竅於舌。 </STRONG></P>
<P><BR><STRONG>心神不定而苗竅不寧」。 </STRONG></P>
<P><BR><STRONG>《靈樞?口問篇》云「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況苗竅乎? </STRONG></P>
<P><BR><STRONG>故從鎮心安神入手。 </STRONG></P>
<P><BR><STRONG>以活動論,乃由心血不足,血虛生風,風動而搖,故配當歸、熟地、白芍等以養血熄風。 </STRONG></P>
<P><BR><STRONG>奇病處常法以常制奇,獲得療效,可說明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優越性和可靠性了。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0:36:0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振興中醫學術戰略問題(一)前言凡重大的、全盤性的並能決定整個局面而賴之以左右存亡興衰的謀劃,稱戰略。 </STRONG></P>
<P><BR><STRONG>幾千年來中醫一直以「功同良相」自喻而未聞「功同良將」自譬,所以不想到戰略,當然這是開玩笑之詞。 </STRONG></P>
<P><BR><STRONG>其真正的原因是我們平平穩穩地過著日子,根本就不必要想到這個問題。 </STRONG></P>
<P><BR><STRONG>可是步入19世紀中葉(最明顯的界線是鴉片戰爭)開始,對中醫不利的條件接踵而來。 </STRONG></P>
<P><BR><STRONG>進入20世紀前半期,許多不利的條件嬗變為支支毒箭,後半期,似乎已有「危機四伏」之感。 </STRONG></P>
<P><BR><STRONG>如果我們再因循坐視或自我欣賞,總有一天,中醫之術成了透明的空殼,一如蟬蛻,內中空無一物而誰又不敢否認你還是鬚眉畢現,形態完整。 </STRONG></P>
<P><BR><STRONG>面對種種挑戰,如要毫無計畫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一迎戰,則大大違反了「以計伐戰一當萬」的古訓。 </STRONG></P>
<P><BR><STRONG>必須抓住一兩個主要矛盾,重點攻破。 </STRONG></P>
<P><BR><STRONG>因之,我們就應該遵循杜甫「射人射馬,擒賊擒王」的名言,研究一點振興中醫的戰略了。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0:36:1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主在學術我們開始來找「馬」尋「王」,正視眼下明擺著的問題吧。 </STRONG></P>
<P><BR><STRONG>1西醫突飛猛進,中醫躑躅踟躕。 </STRONG></P>
<P><BR><STRONG>原因是前者在技術上不斷推陳出新,後者為左派的傾向西醫,右派的抱殘守缺。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0:36:2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不少中青年中醫,身在曹營心在漢; </STRONG></P>
<P><BR><STRONG>名義上是中醫,思想上、工作上、行動上日趨西醫化。 </STRONG></P>
<P><BR><STRONG>因為他們總有「西醫比中醫高明」之感。 </STRONG></P>
<P><BR><STRONG>這種感覺不是主觀的而的的確確是客觀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0:36:3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壯年中醫,雖然也還忠心盡職於中醫事業,但一遇到疑難症,無法以中醫解決者,即乞靈於西藥,原因是中醫理論基礎實在太少太空。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0:36:3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4老年中醫,可以說是現在中醫事業的擎天石柱了。 </STRONG></P>
<P><BR><STRONG>可是他們所拿出來的絕技有多少? </STRONG></P>
<P><BR><STRONG>一新耳目的少得可憐。 </STRONG></P>
<P><BR><STRONG>當然一方面不可能人人都懷絕技,但有些人誠如韓愈所謂「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STRONG></P>
<P><BR><STRONG>更可歎的是「才美外見」者在武大郎為老闆的店中當夥計,不准你比我高,而且這點在青壯年隊伍裡也有出現。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0:36:4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5中西醫結合工作乾了多年的確出了不少成果。 </STRONG></P>
<P><BR><STRONG>唯可惜的是「西盛中衰」,主角都由西醫來挑大樑。 </STRONG></P>
<P><BR><STRONG>中西醫結合等於植物無性繁殖的嫁接一樣,不論父本或母本都需選擇其優良精良者; </STRONG></P>
<P><BR><STRONG>否則決不能培養出良好的第二代。 </STRONG></P>
<P><BR><STRONG>現在這個工作,基本上以西醫為主角,而且中醫這個父本(或母本)裡把最最精髓所在的「天人合一」、「辨證論治」兩個法寶,已淡到似有若無的地步,試問能結合出50%的中醫血統嗎? </STRONG></P>
<P><BR><STRONG>這樣下去,中醫只能安樂地、光明地、體面地消失。 </STRONG></P>
<P><BR><STRONG>有人認為中醫獲獎科技成果累累,你毋庸杞人憂天。 </STRONG></P>
<P><BR><STRONG>那末,請翻閱一下1992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的《中醫新知識辭典》附表三所列10年獲獎科研專案統計表中共計322項,其中絕大多數是中藥西制、藥理研究、劑型改進,還有一些「述而不作」的巨著,而真正從中醫傳統理論深入而得來的成果不到10項。 </STRONG></P>
<P><BR><STRONG>這種情況使人不能不擔憂日本人「廢醫存藥」的教訓將在中國重演。 </STRONG></P>
<P><BR><STRONG>以上五點歸納起來為「領導」和「業務水準」兩者。 </STRONG></P>
<P><BR><STRONG>領導問題非本文討論範圍,恕不置喙。 </STRONG></P>
<P><BR><STRONG>業務水準,是學術問題,學術是每一個專業的靈魂。 </STRONG></P>
<P><BR><STRONG>那麼不言可喻,我們現在當務之急,是提高中醫的學術來振興中醫的門庭。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0:36:5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三)怎樣振興筆者認為,求根索源,即從基礎理論入手,是振興中醫學術的關鍵。 </STRONG></P>
<P><BR><STRONG>換句話說,真正努力提高中醫隊伍的素質。 </STRONG></P>
<P><BR><STRONG>工作入手具體地分為四者:對經典著作的適當處理; </STRONG></P>
<P><BR><STRONG>對歷代名著、名家的繼承; </STRONG></P>
<P><BR><STRONG>緊跟時代的大膽納新及改變模仿西醫一套教學方式方法。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0:37:0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整理《內經》,對經典著作適當處理一談到觸動經典問題,最為敏感。 </STRONG></P>
<P><BR><STRONG>張介賓懷著赤膽忠心而寫了《類經》,卻被人痛駡為「割裂經文」的千古「罪人」。 </STRONG></P>
<P><BR><STRONG>解放之初,章次公提出「五行是否為中醫學術的精髓」,全國就掀起了一個「五行之爭」,爭得滿城風雨,一夜之間一位名老中醫成了中醫的「叛徒」。 </STRONG></P>
<P><BR><STRONG>余云岫寫了《靈素商兌》攻擊《內經》,使人難以容忍,但其中確有幾處是搔到癢處、觸著痛區,我們應該虛心的深思。 </STRONG></P>
<P><BR><STRONG>今天提到這個問題是「走鋼絲」的危險遊戲,但只要你出發點純正,明智之士定能諒解的。 </STRONG></P>
<P><BR><STRONG>百多年前余聽鴻抨擊西醫用氣管切開術謂:「余謂呼吸不在喉而在肺,肺氣通,喉雖腫秘,有鼻可通,一二日不妨。 </STRONG></P>
<P><BR><STRONG>若肺氣秘塞,鼻中亦無呼吸,雖頸旁開十孔插銀管,亦徒然耳。 </STRONG></P>
<P><BR><STRONG>當時中醫無不欣賞他見識之高,但百年後的今天,是否還有人附議? </STRONG></P>
<P><BR><STRONG>《內經》中有不少已與時代不符的東西,而且我們還在爭取走出國門。 </STRONG></P>
<P><BR><STRONG>例如《靈樞?邪客篇》的「天圓地方」、「地有九州」、「地有十二經水」等,20世紀的你能附議嗎? </STRONG></P>
<P><BR><STRONG>《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天不足西北」,的確,我國高原大山集中於西北; </STRONG></P>
<P><BR><STRONG>「地不滿東南」,的確東南都是海洋。 </STRONG></P>
<P><BR><STRONG>但拿到摩洛哥等國家去他們能接受嗎? </STRONG></P>
<P><BR><STRONG>建議集中全國有水準的中醫,給予充分的時間去整理《內經》。 </STRONG></P>
<P><BR><STRONG>這項工作王冰早在西元8世紀就開了先例,我們有什麼理由不能整理?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0:37:1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本草經》暫作文物來保管誰也沒有這一套本領,憑《本草經》來治療現代的臨床疾病。 </STRONG></P>
<P><BR><STRONG>因之不必整理,作為文物保管即是。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0:37:2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傷寒》、《金匱》力加闡明和好好發揮其隱藏之秘小柴胡湯至今風行在東南亞地區,不是偶然的事。 </STRONG></P>
<P><BR><STRONG>更切身體會的是《傷寒》、《金匱》中30多首成方,幫助我們耳鼻喉科疾病治療上提高不少療效。 </STRONG></P>
<P><BR><STRONG>甚至治癒了幾個「不治之症」。 </STRONG></P>
<P><BR><STRONG>要知喉科在中醫整個地盤中僅僅是一角彈丸之地,如其在整個中醫領域裡充分發揮作用,獲益是無法估計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0:37:3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4對歷代名著一部一部地精選歷代名醫哲匠,撰述甚豐。 </STRONG></P>
<P><BR><STRONG>每部著作必有其獨到之處。 </STRONG></P>
<P><BR><STRONG>當然也有不足之處,如相互抄襲,主觀臆說,黨同伐異等等。 </STRONG></P>
<P><BR><STRONG>浩瀚書海,費其畢生精力,亦難以讀完。 </STRONG></P>
<P><BR><STRONG>因之建議,把所有歷代名著,加以精選。 </STRONG></P>
<P><BR><STRONG>辦法:(1)以時代先後為序。 </STRONG></P>
<P><BR><STRONG>(2)同樣論點,第一部(即時代在先)搜錄,第二三部(在後的)刪去不收,例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大頭論第三十》(1186年)已有「耳聾治肺,鼻塞治心」之說,則《醫學綱目?耳聾》(1565)、《溫熱經緯?疫證條辨?24條》(1852年)的可以刪去不錄,當然如其後者有新的觀點、論說及新的治法,還是應該原文照錄。 </STRONG></P>
<P><BR><STRONG>(3)假如可能的話,撰寫一部分門別類的《百家學說集》。 </STRONG></P>
<P><BR><STRONG>(4)《醫案》及陳士鐸風格的文獻,應該照單全收,不可妄以自己的想法去修潤它。 </STRONG></P>
<P><BR><STRONG>筆者曾私淑《續名醫類案?惡寒?戴原禮治松江諸仲文案》治療一個夏天不敢洗澡、不吃西瓜的奇寒病人,及一個進了七年附子、細辛、鹿角膠、鹿茸而愈吃愈冷的男性青年人,終以前者投大承氣湯,後者投葶藶大棗湯而陽和旋轉,遍體回春。 </STRONG></P>
<P><BR><STRONG>不過必須知道,這種標新立異的治法,只能作為「啟迪思路、激惹靈感」之用,絕對不能盲目追隨,依樣畫葫蘆。 </STRONG></P>
<P><BR><STRONG>(5)對無作用的書,封存在圖書館倉庫裡去。 </STRONG></P>
<P><BR><STRONG>舉一個例子,一個喉科醫生,除了張宗良《喉科指掌》、許連《咽喉脈證通論》、朱翔宇《喉科紫珍集》、鄭梅澗《重樓玉鑰》、潘誠《喉科心法》、鄭氏《喉白闡微》、黃維翰《白喉條辨》、陳耕道《疫痧草》、曹心怡《痧喉正的》、丁甘仁《喉痧症治概要》外的百餘部喉科書,即你讀通、讀熟、深入、掌握,但一到臨床即自歎無法應付,這類「紙上談兵」之物,要它幹什麼! </STRONG></P>
<P><BR><STRONG>反而中了它的誤導。 </STRONG></P>
<P><BR><STRONG>只有封存,最為上策。 </STRONG></P>
<P><BR><STRONG>《劉刻遺書?與周次列舉人論刻先集》早就說過:「大抵學問文章,善取不如善棄。 </STRONG></P>
<P><BR><STRONG>這種割捨的「棄」,正是最好的提高手段。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0:37:4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5緊跟時代的大膽納新長江後浪催前浪,宇宙今人勝古人。 </STRONG></P>
<P><BR><STRONG>任何事物如僅僅吐故而沒有納新,這個事物最終定然絕跡滅種。 </STRONG></P>
<P><BR><STRONG>這種吐故納新,不外乎以下兩個形式:(1)中醫本身刻意創新、推進、發展,這是幾百年來不斷地進行著的,有先例、有經驗,言可從略。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0:38:0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認真地向西醫學習。 </STRONG></P>
<P><BR><STRONG>西醫的優點,早已誰都承認。 </STRONG></P>
<P><BR><STRONG>但有人說,你如師西學西,中醫必然變成西醫,但我未見學習了英文、日文就要變為英國人、日本人的。 </STRONG></P>
<P><BR><STRONG>這裡所謂師西學西,絕非現在的「中西醫結合」。 </STRONG></P>
<P><BR><STRONG>我們要學的,是學術的問題; </STRONG></P>
<P><BR><STRONG>中西醫結合,是工作形式、工作方法問題。 </STRONG></P>
<P><BR><STRONG>當然有時也無法區別開來。 </STRONG></P>
<P><BR><STRONG>唐代的孫思邈,善於正確吸收外來的醫學學說。 </STRONG></P>
<P><BR><STRONG>他的辦法是把外來醫學的營養儘量地吸收過來,運用中醫理論去溶解它、同化它,最後成為純中醫的東西而充實了中醫。 </STRONG></P>
<P><BR><STRONG>我們應取這種「你的,變一變,就是我的」主義態度。 </STRONG></P>
<P><BR><STRONG>例如筆者曾有《仿內經》之作,內有云「無形之氣者,心為音聲之主,肺為音聲之門,脾為音聲之本,腎為音聲之根。 </STRONG></P>
<P><BR><STRONG>有形之質者,聲帶屬肝,得肺氣而能震顫; </STRONG></P>
<P><BR><STRONG>室帶屬脾,得氣血之養而能活躍; </STRONG></P>
<P><BR><STRONG>會厭披裂屬陽明; </STRONG></P>
<P><BR><STRONG>環、杓關節隸乎肝腎」(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建國40年中醫藥科技成就》430頁)。 </STRONG></P>
<P><BR><STRONG>另外,以聲帶疾病而言,可利用西醫的檢查來供中醫作辨證依據。 </STRONG></P>
<P><BR><STRONG>如:聲帶充血:紅豔者屬風熱; </STRONG></P>
<P><BR><STRONG>淡紅者屬風寒; </STRONG></P>
<P><BR><STRONG>久病、色暗晦者屬瘀證; </STRONG></P>
<P><BR><STRONG>聲帶腫脹:急性屬風痰; </STRONG></P>
<P><BR><STRONG>慢性屬頑痰; </STRONG></P>
<P><BR><STRONG>虛證屬脾虛; </STRONG></P>
<P><BR><STRONG>聲帶小結屬痰或瘀; </STRONG></P>
<P><BR><STRONG>聲帶息肉色紅屬瘀,色白或灰屬痰; </STRONG></P>
<P><BR><STRONG>聲帶麻痹鬆弛外展者屬虛; </STRONG></P>
<P><BR><STRONG>類似痿症,緊張內收者屬實,類似痹症; </STRONG></P>
<P><BR><STRONG>聲帶閉合不密,多屬腎不納氣。 </STRONG></P>
<P><BR><STRONG>以上兩例西醫的營養吸收不少,但中醫的氣息毫無淡化,確實可以提高臨床辨證論治水平。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0:38:1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6.改革教學模式現在的教學模式,完全模仿西醫院校的一套,用於中醫弊端百出,其中最為有害於中醫本身的致命傷,就是絕大多數學員一出校門即千方百計的想轉業西醫。 </STRONG></P>
<P><BR><STRONG>其所以然者,誠如1994年2月21日《中國中醫藥學報》「蟻穴應該在大好形勢中找」一文中謂:我們必須知道,由一個毫無醫學知識的人培養成造詣極深的西醫名家,其經過是「懂→通→熟→精→至精」。 </STRONG></P>
<P><BR><STRONG>學校是負責「懂→通」兩級,「熟→精→至精」則靠本人了。 </STRONG></P>
<P><BR><STRONG>中醫不然,是「懂→通→化→熟→精→悟→神」七級。 </STRONG></P>
<P><BR><STRONG>「化」是掌握「固定安排,靈活應用」(只有中醫獨具而西醫所沒的)的「辨證論治」。 </STRONG></P>
<P><BR><STRONG>「悟」是要深刻認識為什麼要這樣辨證論治的「知其然及知其所以然」。 </STRONG></P>
<P><BR><STRONG>「神」,並非神仙之神,是在辨證論治手段中裁方取藥,達到左右逢源、信手拿來的神而化之、神通廣大。 </STRONG></P>
<P><BR><STRONG>所以中醫教學的份內之事,要負責「懂→通→化」的三級。 </STRONG></P>
<P><BR><STRONG>西醫教學負責「懂→通」,學生一出門即體會出學習的一套法寶很有用。 </STRONG></P>
<P><BR><STRONG>中醫丟了「化」的一級來模仿西醫,走上崗位就感到學來的一套,在臨床上一無用處。 </STRONG></P>
<P><BR><STRONG>或謂中醫教學中對「辨證論治」講之又講、言之又言了。 </STRONG></P>
<P><BR><STRONG>其實你沒有大量的臨床實踐,只是紙上談兵,毫無一用的。 </STRONG></P>
<P><BR><STRONG>或謂我們不是也有臨床實習嗎? </STRONG></P>
<P><BR><STRONG>其實這套方法是從西醫那裡照抄的,他們是適合的,我們就格格不入了。 </STRONG></P>
<P><BR><STRONG>縱然課堂上大講特講,蜻蜓點水樣的短期臨床實習,和沒有講、沒有實習,僅僅是「五十步與百步耳」。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0:38:2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四)結束語宋代明道先生程顥(1032~1085年),教人提高學術水準的辦法是:「凡人才學,便須知著力處。 </STRONG></P>
<P><BR><STRONG>在學術上入手,正是著力之處。 </STRONG></P>
<P><BR><STRONG>整理文獻、改善教學方法,正是著力之處。 </STRONG></P>
<P><BR><STRONG>如能行之有力,總有事半功倍之效。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0:38:3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繭齋醫話》代序《繭齋》「東施效顰」是諷刺語,但不乏其人一邊諷刺別人「東施」而一邊自己也樂於「效顰」。 </STRONG></P>
<P><BR><STRONG>識幾個大字的也不忘把自己的書房稱為軒也、室也、閣也、齋也、樓也、居也。 </STRONG></P>
<P><BR><STRONG>甚至根本就沒有書房的人也這樣。 </STRONG></P>
<P><BR><STRONG>筆者就是這樣其中之一。 </STRONG></P>
<P><BR><STRONG>解放前我把診所謂「冷來閣」,取意當時政府取締中醫,我們處於冰「冷」之中,而且隨時隨地可以「來」一個「擱」淺。 </STRONG></P>
<P><BR><STRONG>來寧工作,又題書房為「繭齋」,涵義有三:其一,線裝書、洋裝書塞得滿滿的十隻特大書櫥,擠在15平方米的房子裡,再加上散裝的書、寫字臺等,僅容我像蠶蛹一樣一個人活動。 </STRONG></P>
<P><BR><STRONG>其二,我寫的書,都貼上一個紅色標籤,四壁有紅標籤者也不少,人在室中,一如蠶絲纏在蛹的身上一樣。 </STRONG></P>
<P><BR><STRONG>其三,取唐代李商隱《無題》的「春蠶到死絲方盡」之意。 </STRONG></P>
<P><BR><STRONG>現在書房擴大了,又改稱「六白居」:①白衣戰士、②白下居民、③白髮蒼鬢、④白丁黔首、⑤白手成家、⑥白癡處世。 </STRONG></P>
<P><BR><STRONG>可是予我以發跡的「繭齋」總難舍去。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0:38:4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醫話》是醫家的話,講的是醫,寫的是醫,聽者、讀者也是醫,局外人而要聽要讀者必然也嚮往於醫。 </STRONG></P>
<P><BR><STRONG>自陸定圃(1802~1856年)的《冷廬醫話》問世之後,很快就在醫學文獻中奠定了其地位。 </STRONG></P>
<P><BR><STRONG>陸氏的《再續名醫類案》、《冷廬雜識》、《蘇下匯談》、《蘇廬偶筆》、《冷廬詩話》等許多著作,都不及《冷廬醫話》的出名者,關鍵就在於《冷廬醫話》寫得特別精彩。 </STRONG></P>
<P><BR><STRONG>好的醫話,也就是要精彩。 </STRONG></P>
<P><BR><STRONG>精彩的關鍵有兩點:其一「開券有益」,每一篇醫話須有豐富的營養,使讀者一定要得到益處。 </STRONG></P>
<P><BR><STRONG>其二是「可讀性強」,取材廣泛,文筆流暢。 </STRONG></P>
<P><BR><STRONG>《繭齋醫話》筆者第一篇文章發表於1947年《中醫藥用刊》第21~22期(合刊),至今已45年「爬格」史,但對醫話尚不減興趣。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0:38:5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今年逾八秩,1987年積累到《乾氏耳鼻咽喉科學》資料100~200萬字,1989年完成了30萬字《孫思邈評傳》後,對大塊文章已有畏意。 </STRONG></P>
<P><BR><STRONG>但弄筆多年,一朝洗手,「慣性」是否允許? </STRONG></P>
<P><BR><STRONG>且門診、查房一如往昔,精力尚沛,因之前年起致力於醫話。 </STRONG></P>
<P><BR><STRONG>興來即寫,興掃可停,即使蹲在茅坑之中也可一揮而就。 </STRONG></P>
<P><BR><STRONG>曹植七步成詩,我也能七十分鐘成章; </STRONG></P>
<P><BR><STRONG>袁虎可以「倚馬七紙」,我也能蹲馬(上海稱便桶為馬桶)一紙。 </STRONG></P>
<P><BR><STRONG>醫話多了,一定要加以彙集成紮,卻又非題上一個書名不可。 </STRONG></P>
<P><BR><STRONG>書名嗎? </STRONG></P>
<P><BR><STRONG>當然以《六白居醫話》最為恰當,而且這冷來閣、繭齋、六白居三個名稱都有當代知名之士的手書十多份,其中以中醫界最多。 </STRONG></P>
<P><BR><STRONG>但為了借題名者的知名度以提高自己身價,就不得不再挑選一下,其中以題寫「繭齋」的當代大文豪、大教育家匡老亞明名譽校長(南京大學)的知名度最高。 </STRONG></P>
<P><BR><STRONG>因之就以《繭齋醫話》名之。 </STRONG></P>
<P><BR><STRONG>雖有藉此以叼光之嫌,但確無招搖撞騙之心,希讀者諒之。 </STRONG></P>
<P><STRONG></STRONG>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