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23:24:3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2.射干麻黃湯:治療由咽喉炎引起的咳嗽,其特點是咽喉先作奇癢,然後咳即隨之。

</STRONG></P>
<P><BR><STRONG>方取射干、麻黃、紫菀、半夏、款冬花共五味,大棗可有可無。 </STRONG></P>
<P><BR><STRONG>不用五味子和細辛,但經常根據病情與證型而有所加減。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23:24:4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3.葶藶大棗丸:本方專用治鼻塞為主的慢性鼻炎,方僅兩藥,但力峻性猛,用於實證見

效甚捷,考主藥葶藶,所謂「獨用葶藶之苦寒,入肺經以泄肺閉。 </STRONG></P>
<P><BR><STRONG>輔以大棗之甘溫,補脾土以和藥」。 </STRONG></P>
<P><BR><STRONG>符合《本草圖解》的「入肺瀉氣,主肺壅上氣」。 </STRONG></P>
<P><BR><STRONG>但葶藶畢竟是峻藥,方中儘管有大棗緩和,虛人仍應忌用。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23:24:5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4.麥門冬湯:本方對慢性咽炎,咽部反射敏感,由於局部分泌物的長期刺激,常引起噁

心、作嘔的病者,是十分恰當的。 </STRONG></P>
<P><BR><STRONG>喻嘉言稱此方為:「治胃中津液乾枯,虛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 </STRONG></P>
<P><BR><STRONG>其中人參與麥冬兩味是主藥,起到「人參甘溫,大補肺氣而瀉火,麥冬甘寒,補益水源而潤

金」。 </STRONG></P>
<P><BR><STRONG>慢性咽炎泛惡不明顯者,去半夏。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23:25:0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5.澤瀉湯:《金匱要略》:「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STRONG></P>
<P><BR><STRONG>如其改為「耳中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也未始不可。 </STRONG></P>
<P><BR><STRONG>「心下」當然可以歸納於手少陰,「心寄竅於耳」,則與手少陰也有聯繫。 </STRONG></P>
<P><BR><STRONG>「支飲」是臟腑病理變化過程中的滲出液,那麼卡他性中耳炎的瀦留積液,也不折不扣的是

「支飲」。 </STRONG></P>
<P><BR><STRONG>所以經常用以治療初期的卡他性中耳炎,尤其是眩暈者,不過藥味太少,只有澤瀉、白朮二

藥,故務必以加味用之。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23:25:1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6.黃土湯:長期、反復發作不休的衄血,血量不多,立特爾氏區完好無損,黏膜蒼白。

</STRONG></P>
<P><BR><STRONG>全身症狀有身涼少溫,腰酸,小便頻數,精神倦怠,甚至黎明泄瀉或浮腫。 </STRONG></P>
<P><BR><STRONG>脈沉遲微弱。 </STRONG></P>
<P><BR><STRONG>舌薄苔,質瘦而淡者,以黃土湯為最合適。 </STRONG></P>
<P><BR><STRONG>近來伏龍肝缺貨,可改用赤石脂,雖然它的補中不足,但收澀有餘,尚能代用。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23:25:2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7.瀉心湯:此方在耳鼻喉科領域裡用處十分廣泛,可治一切化膿性的急性炎症,方中黃

芩瀉上焦火,黃連瀉中焦火,黃柏瀉下焦火。 </STRONG></P>
<P><BR><STRONG>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23:25:3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8.桂枝茯苓丸:本方作用活血化瘀,緩解症狀。 </STRONG></P>
<P><BR><STRONG>我們利用此種功能,作為聲帶息肉的消散劑,療效較為滿意。 </STRONG></P>
<P><BR><STRONG>但是,取用時還得有所加減,凡血性息肉,加減無多。 </STRONG></P>
<P><BR><STRONG>白色的加消痰藥如昆布、海藻、瓦楞子、毛茨菇等,而甘草、桔梗則是必用藥物,此方效用

誠如高學山評語「蓋取其漸磨」。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23:25:4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9.半夏厚朴湯:《和劑局方》加入大棗,稱四七湯。 </STRONG></P>
<P><BR><STRONG>取意於四味藥,治七情病,故名四七。 </STRONG></P>
<P><BR><STRONG>我們專用於梅核氣,但療效不太穩定。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23:25:5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0.甘麥大棗湯:本方除常用於癔性咽喉異症之外,還用於幻聽症、幻覺症、癔性失音和

癔性失聽,療效都較理想。 </STRONG></P>
<P><BR><STRONG>現在安徽省蚌埠中藥廠的「腦力靜」,就是用70%的本方,再加入30%的維生素、甘油

磷酸鈉而成。 </STRONG></P>
<P><BR><STRONG>湖北省武漢東山制藥廠的「腦樂靜」也是以本方作為主要成分。 </STRONG></P>
<P><BR><STRONG>所以以上兩藥對神經性頭痛,很有療效。 </STRONG></P>
<P><BR><STRONG>《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確是經典著作,故成無己認為是:「仲景之方,最為眾方之祖

。 </STRONG></P>
<P><BR><STRONG>李東垣也謂:「仲景藥,為萬世法,號群方之祖,治雜病若神。 </STRONG></P>
<P><BR><STRONG>後之醫者,宗《內經》法,學仲景心,可以為師。 </STRONG></P>
<P><BR><STRONG>故仲景方,廣泛地應用於耳鼻喉科病,並取得一定成績,是毫不足怪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23:26:1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五)填空補白中醫耳鼻喉科祖遺資料,既疏散而又零星,尤其是喉科除了失音之外,幾乎

全是空白。 </STRONG></P>
<P><BR><STRONG>即使失音學說,也是朦朧而不著實際。 </STRONG></P>
<P><BR><STRONG>原因所在,是缺乏局部檢查。 </STRONG></P>
<P><BR><STRONG>乾氏挾其深淵的理論、豐富的經驗、西醫全套的檢查手段,加之一心為耳鼻喉科事業的獻身

精神,故在對這專科的補白工作也做了不少。 </STRONG></P>
<P><BR><STRONG>如:1.把急慢性咽炎病因,概括成十個字:「急症風熱痰,慢性脾腎衰。 </STRONG></P>
<P><BR><STRONG>既概括,更完整,臨床上的確脫不出這個規律。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23:26:2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乾氏提出聲門發聲的機理的觀點是:無形之氣者,心為聲音之主,肺為聲音之門,脾為

聲音之本,腎為聲音之根。 </STRONG></P>
<P><BR><STRONG>有形之質者,聲帶屬肝,得肺氣而能震顫,室帶屬脾,得氣血之養而成活躍,會厭披裂屬陽

明,環杓關節隸於肝腎。 </STRONG></P>
<P><BR><STRONG>又提出聲音特性與臟腑的關係是:音調屬足厥陰,憑高低以衡肝之剛怯; </STRONG></P>
<P><BR><STRONG>音量屬手太陰,別大小以權肺之強弱; </STRONG></P>
<P><BR><STRONG>音色屬足少陰,察潤枯以測腎之盛衰; </STRONG></P>
<P><BR><STRONG>音域屬足太陰,析寬窄以蠡脾之盈虧,肝剛、肺強、腎盛、脾盈,則丹田之氣沛然而金鳴高

亢矣。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23:26:3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中醫傳統以「金實不鳴、金破亦不鳴」九個字作為治療所有嘶啞之病的指導規則,是遠

遠不能滿足臨床上的要求的。 </STRONG></P>
<P><BR><STRONG>故而乾氏晚年完成的《乾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學》的第三章咽喉部、第二十節嘶啞與失音中羅

列了:急性嘶啞或失音、女子臨經失音、妊娠期失音、癔性失音、聲帶充血、聲帶水腫或肥厚、聲帶小結、聲

帶息肉、聲帶血性息肉、聲帶黏膜下出血、聲帶血管瘤、聲帶閉合不密、聲帶麻痹、喉厚皮症、聲帶澱粉樣病

變、喉結核、喉麻風、喉關節炎及喉癌等十九個導致嘶啞的疾病。 </STRONG></P>
<P><BR><STRONG>而且在每個病症,都有病因、症狀、檢查、辨證、論治的敍述。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23:26:4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六)首次報導兩個新病種此所謂「新病種」,並非真正在現在才出現的新病,乃早已有之

的疾病,但未被人重視及加以深入研究,往往與類似疾病糊裡糊塗地未予分析出來而已。 </STRONG></P>
<P><BR><STRONG>乾氏發現及第一個人作出報導的一為多涕症,一為喉源性咳嗽。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23:26:4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多涕症:即鼻涕奇多,好發於兒童,以及衰弱的老人,久病元虛的病人也偶或患之。

</STRONG></P>
<P><BR><STRONG>涕量奇多,擰之難盡,小兒更甚於冬令,老人及久病者,多於進餐之際。 </STRONG></P>
<P><BR><STRONG>其唯一有別於鼻竇炎者,本病之涕為白而不黃。 </STRONG></P>
<P><BR><STRONG>不過小兒涕瀦鼻中時久,也能轉成黃綠色。 </STRONG></P>
<P><BR><STRONG>首次報導在1980年南京中醫學院排印的《中醫耳鼻喉科師資班講義》中。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23:26:5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喉源性咳嗽:首次報導在1989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光明中醫函授大學講義《中醫喉科

學》中。 </STRONG></P>
<P><BR><STRONG>謂此病特點,是咽喉作癢之後即作咳。 </STRONG></P>
<P><BR><STRONG>咳時很不爽快,而且連續地咳,除非飲水,否則咳無休止,無痰。 </STRONG></P>
<P><BR><STRONG>病程漫長,從幾個月至幾年。 </STRONG></P>
<P><BR><STRONG>咳時自己也感到,咳的起點在聲門之上。 </STRONG></P>
<P><BR><STRONG>這種咳嗽為陣發性,每天常有好幾次,嚴重的可以在一小時內咳多次。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23:27:1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七)大量的論文乾氏健筆,在60年中寫了不少論文,內中當然以耳鼻喉科的占大半,已

發表於國內(包括臺灣)公開發行的期刊、雜誌上約有80篇左右。 </STRONG></P>
<P><BR><STRONG>自1981年至1993年中,全國(包括臺灣)弟子們及崇拜他的青年醫師在全國(包括

臺灣)公開發行的期刊雜誌上發表對乾氏的治學手段、思想方法、學術觀點、教學經驗、臨床經驗的繼承、探

討、研究、闡明、總結甚至批判的文章已有百篇左右。 </STRONG></P>
<P><BR><STRONG>這些學術論文,對中醫耳鼻咽喉科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23:27:2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對中醫學四個問題的發揮(一)調整三因學說三因學說,奠基者

是張仲景,《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千般災難,不越三條,……」,已描繪出三因學說的輪

廓。 </STRONG></P>
<P><BR><STRONG>陳言上承張氏三條,並結合病證,重點討論,認為「醫事主要,無出三因」。

</STRONG></P>
<P><BR><STRONG>乃撰寫《三因極一病源論粹》,從而把它完整起來而具體化了。 </STRONG></P>
<P><BR><STRONG>沿用了8個世紀的三因學說,很多已不適應於今天,確有重新安排的必要。 </STRONG></P>
<P><BR><STRONG>現在應該是這樣:三因外因六淫二害癘疫污染內因七情衰退不內外因先天性後天性外來傷害

物理性生物性化學性放射性內傷勞逸過度飲食不節過敏這裡必須加以說明。 </STRONG></P>
<P><BR><STRONG>六淫:(略)。 </STRONG></P>
<P><BR><STRONG>二害:六淫乃六氣過甚。 </STRONG></P>
<P><BR><STRONG>如無六氣則一切生物即無以生存。 </STRONG></P>
<P><BR><STRONG>而二害則只有危害,毫無一利於生物。 </STRONG></P>
<P><BR><STRONG>故而與六淫的為害相同而本質上完全各異。 </STRONG></P>
<P><BR><STRONG>七情:(略)。 </STRONG></P>
<P><BR><STRONG>衰退:衰退一款,古人在三因中尚未列入。 </STRONG></P>
<P><BR><STRONG>現在而尚付闕如,則老年醫學這門學科如何得能談起。 </STRONG></P>
<P><BR><STRONG>外來傷害:(略)。 </STRONG></P>
<P><BR><STRONG>勞逸過度:古人只有勞役所傷。 </STRONG></P>
<P><BR><STRONG>勞逸過度則現在以物質的文明豐富,生活水準的提高而日趨嚴重。 </STRONG></P>
<P><BR><STRONG>如其沒有這項,那末退休綜合徵、肥胖病……等,將用什麼理論去解釋。 </STRONG></P>
<P><BR><STRONG>飲食不節:近來人民生活大大提高,在飲食方面也日益豐裕,恣飲濫食,無處不然,因之更

應重視「不節」。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23:27:3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補充四診八綱為五診十綱一向譽為中醫特色的體表診斷學作為準繩的四診,在20世

紀90年代的今天早已有不足之感,理應調整添翼。 </STRONG></P>
<P><BR><STRONG>今天的五診是:望、問、聞、切、查。 </STRONG></P>
<P><BR><STRONG>今天的十綱是:表裡、寒熱、虛實、標本和體用。 </STRONG></P>
<P><BR><STRONG>陰陽:陰陽古以解釋萬物生化之源,是統帥著一切事物的偶像。 </STRONG></P>
<P><BR><STRONG>它是「綱目」中的綱而不是目。 </STRONG></P>
<P><BR><STRONG>四診中的表裡、寒熱、虛實三者,是目,是歸於陰陽來統帥的。 </STRONG></P>
<P><BR><STRONG>把這綱與目等量齊觀的置於同一位置上,是相當不妥的,因之調整後的十綱中,把它排除在

外。 </STRONG></P>
<P><BR><STRONG>表裡、寒熱、虛實:(略)。 </STRONG></P>
<P><BR><STRONG>標本:肯定為古人所遺漏。 </STRONG></P>
<P><BR><STRONG>《素問?至真要大論》「六氣標本,以不同」,《靈樞?師傳篇》「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 </STRONG></P>
<P><BR><STRONG>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靈樞?本病篇》「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 </STRONG></P>
<P><BR><STRONG>……先病而後中滿者,治其標」。 </STRONG></P>
<P><BR><STRONG>這標本一綱在《內經》裡一再強調它的重要性。 </STRONG></P>
<P><BR><STRONG>張仲深(元代人)在《子淵詩集》中所謂:「欲探六脈致調和,曷審三因正標本。

</STRONG></P>
<P><BR><STRONG>李東垣在《試效方》展卷第一句話就是:「夫治病者,當知標本。 </STRONG></P>
<P><BR><STRONG>根據張、李氏的語氣,標本還是諸綱之首哩。 </STRONG></P>
<P><BR><STRONG>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古人制訂八綱時所遺漏。 </STRONG></P>
<P><BR><STRONG>何夢瑤雖然也在《醫碥》中把寒熱、虛實、標本、表裡和陰陽並列而歸了隊,但影響不大。

</STRONG></P>
<P><BR><STRONG>我們今天應該歡迎它歸隊。 </STRONG></P>
<P><BR><STRONG>「體」,《易經》「故神無方而易無體」,其疏謂:「體,謂形質之稱。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器質性病變屬「體」。 </STRONG></P>
<P><BR><STRONG>「用」,《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它的含義可以理解為作用、功用。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在這裡凡功能性病變稱「用」。 </STRONG></P>
<P><BR><STRONG>範縝在《神滅論》中解釋得很清楚,謂:「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 </STRONG></P>
<P><BR><STRONG>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 </STRONG></P>
<P><BR><STRONG>佛家也有「體滅」與「用滅」之分。 </STRONG></P>
<P><BR><STRONG>在醫學上第一人提到「體」、「用」者,李東垣。 </STRONG></P>
<P><BR><STRONG>《脾胃論?五臟之氣交變論》:「鼻乃肺之竅,此體也; </STRONG></P>
<P><BR><STRONG>其聞香臭者,用也。 </STRONG></P>
<P><BR><STRONG>體用在十綱中的實用價值,主要是:「用」者,千方百計要在中藥裡求其去疾。

</STRONG></P>
<P><BR><STRONG>「體」則可考慮手術,不過少數採用藥治,也有一定的療效。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23:27:4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三)「仲介症」人和病,是客觀存在的物質。 </STRONG></P>
<P><BR><STRONG>既然是物質,當然要永恆運動,無限發展了。 </STRONG></P>
<P><BR><STRONG>且看傷寒的傳經,溫病營衛氣血的轉移,還有什麼熱盛生風、血虛致燥、大汗亡陽、氣隨血

脫……等等,都證明疾病是在運動而非靜止的。 </STRONG></P>
<P><BR><STRONG>可是中醫在病機這個環節上,大多用硬梆梆一個「病因」來說明,一經認定,很少變化。

</STRONG></P>
<P><BR><STRONG>對這個不足之處,我們應該替古人補上一筆。 </STRONG></P>
<P><BR><STRONG>在20多年前,乾氏就有這樣一個想法:邪加人而致病,中間必然有其聯繫、變化、造成的

過程,在這個演變過程中即先產生了「證」,繼而出現「病」。 </STRONG></P>
<P><BR><STRONG>這個演變過程,應該稱為「仲介症」。 </STRONG></P>
<P><BR><STRONG>這個仲介症,隸屬於「證」。 </STRONG></P>
<P><BR><STRONG>仲介症中又分為一級仲介症、二級仲介症與三級仲介症三個層次。 </STRONG></P>
<P><BR><STRONG>凡邪中人而病,並不明顯地必須包括:正邪相搏、病理變化、病理產物等復雜的機制者,為

一級仲介症。 </STRONG></P>
<P><BR><STRONG>如風、寒、暑、濕、燥、火、致敏原、瘟疫、急性意外創傷……等屬此。 </STRONG></P>
<P><BR><STRONG>凡邪與人結合之後,經過復雜的正邪相搏、病理變化、病理產物之後而形成的症,或由一級

仲介症轉化而來的病變,為二級仲介症。 </STRONG></P>
<P><BR><STRONG>其中如氣滯、血瘀、痰飲、水氣、鬱結、臟躁、衰老……,以及由一級仲介症轉化而來的風

證、寒證、暑證、濕證、燥證、火證……等等。 </STRONG></P>
<P><BR><STRONG>至於第三級仲介症,它可以由二級發展而來,也可由一級直接而致(最典型的為嚴重的急性

創傷)。 </STRONG></P>
<P><BR><STRONG>其中如大汗亡陽、毒入心包、氣隨血脫、痙厥肝風……等等。 </STRONG></P>
<P><BR><STRONG>至於其中如何轉變、機制等等的充實與完整,只能有待於大家的努力。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23:27:5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四)辨證公式一談到辨證,中醫哪一個不知道,但真正能運用它來治病,究竟有百分之幾

? </STRONG></P>
<P><BR><STRONG>因為自古以來,沒有過一部書、一篇文章來介紹運用它的方法手段。 </STRONG></P>
<P><BR><STRONG>書上寫的、教師教的僅僅是它的作用、好處和重要性,獨獨未見介紹將它的公式應用於同類

事物的方式方法。 </STRONG></P>
<P><BR><STRONG>《中醫名詞術語選釋》也僅僅是:「運用中醫的診斷方法,對於病人復雜的症狀,進行分析

綜合,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STRONG></P>
<P><BR><STRONG>試問你讀了之後能運用得起來嗎? </STRONG></P>
<P><BR><STRONG>又謂:「例如患者初起頭痛、身熱、自汗、微惡寒、口渴、咳嗽、苔薄白、脈浮數等症狀,

經過分析、綜合,判斷為風溫。 </STRONG></P>
<P><BR><STRONG>試問教初學者怎樣來分析、綜合與判斷? </STRONG></P>
<P><BR><STRONG>直到自己臨床了一段較長時間後,才面壁九年的自己摸索出一點,到晚年即可運用如意,但

可是老至將死矣。 </STRONG></P>
<P><BR><STRONG>幾百年來就是這樣。 </STRONG></P>
<P><BR><STRONG>怪也難怪,辨證這玩意兒既無示教的模型,更無有形有色的操作方法。 </STRONG></P>
<P><BR><STRONG>乾氏為之深想苦思,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 </STRONG></P>
<P><BR><STRONG>以下是:臨床「辨證」之初的思維時,最好的手段,是「逐項分析,綜合取捨」法。

</STRONG></P>
<P><BR><STRONG>此方法準確,易學易會,誤差度小。 </STRONG></P>
<P><BR><STRONG>具體是這樣:1首先在腦子裡擬訂這樣一份表格(表1)。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頁: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查看完整版本: 【名老中醫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