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1:2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在使用藥物時亦應有所不同,對此稱之為「因地制宜」。 </STRONG></P>
<P><BR><STRONG>我國土地遼闊,東、南、西、北、中,地理環境不同,各地的生活習慣有異,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的影響也不儘然相同,故用藥之時,亦應有所區別。 </STRONG></P>
<P><BR><STRONG>例如我國的西北地方,地勢高而寒冷少雨,患病則多燥、多寒,治療宜辛潤; </STRONG></P>
<P><BR><STRONG>而東南地區,地勢低而溫暖潮濕,患病則多濕、多熱,治療方法宜清化。 </STRONG></P>
<P><BR><STRONG>同樣是外感風寒,在北方的嚴寒地區,藥量則宜稍重; </STRONG></P>
<P><BR><STRONG>而在南方的溫暖地區,藥量則應稍輕。 </STRONG></P>
<P><BR><STRONG>使用藥物時,應當根據每個人的年齡、性別、生活習慣、體質強弱、陰陽盛衰等特點,來擬定治法及方藥,此稱之為「因人制宜」。 </STRONG></P>
<P><BR><STRONG>因年齡不同,生理機能和病理特點亦不同。 </STRONG></P>
<P><BR><STRONG>老年人氣血衰少,生理機能減退,故多見虛證或虛實夾雜證,治療時,應當注意到補虛,即使有實邪存在亦宜攻補兼施,不宜肆意攻伐,以免損傷正氣; </STRONG></P>
<P><BR><STRONG>小兒的生理機能旺盛,臟腑嬌嫩,氣血未充,病情轉化迅速,故治療過程中應當注意調護胃氣,忌投峻烈之藥,若非大虛之證,尤當慎用補劑。 </STRONG></P>
<P><BR><STRONG>用藥劑量亦必須根據年齡的不同而加以區別,藥量太小,則不足以祛病,藥量太大,則易傷正氣。 </STRONG></P>
<P><BR><STRONG>人的體質又有先天稟賦、後天營養和鍛煉等情況的不同,若體質強壯耐受性較強者,用藥劑量可大一些,反之,則可小一些。 </STRONG></P>
<P><BR><STRONG>人的體質不同,即使是患同樣的病證,用藥也要有所區別。 </STRONG></P>
<P><BR><STRONG>如陽盛之體應慎用溫熱藥,而陽虛之體則應慎用苦寒藥。 </STRONG></P>
<P><BR><STRONG>婦女在生理病理上有經、帶、胎、產的特點,也應加以考慮。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1:3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強調明辨主證和主證特性並辨別證候轉化與真假辨證的首要目的是要在紛繁的症狀中找出主證,並辨出它的特性。 </STRONG></P>
<P><BR><STRONG>祖國醫學認為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體的陰陽、氣血、臟腑、經絡等與病邪作鬥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證候,其發展變化是不均衡的,其中必然有起著主要作用的證候,中醫將起主要作用的證候稱為「主證」。 </STRONG></P>
<P><BR><STRONG>找出了主證,才可以進行治療,但還不能十分準確地給予恰當的治療,所以辨出主證後,還要辨出主證的特性。 </STRONG></P>
<P><BR><STRONG>舉例來說,「肝脾不和」為主證,治以調和肝脾之法,雖然也可以,但是還要進一步分辨它是因肝旺引起的,還是由脾虛引起的。 </STRONG></P>
<P><BR><STRONG>如果是因肝旺、肝氣橫逆克制脾胃所致,治法應是抑肝扶脾,甚至只用抑肝法就行了。 </STRONG></P>
<P><BR><STRONG>反之,如果是由於脾胃虛弱,肝乘脾虛之機而克制脾胃,治法就應是扶脾抑肝了。 </STRONG></P>
<P><BR><STRONG>所以,籠統地用調和肝脾法而無所側重,就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STRONG></P>
<P><BR><STRONG>在辨證時除了注意辨出主證和主證的特性外,還要注意辨別證候的轉化與真假。 </STRONG></P>
<P><BR><STRONG>中醫從「動變制化」思想出發,認為疾病的證候是不停地變化著的,不要認為虛證就永遠是虛證,實證永遠是實證,要隨時注意它的變化。 </STRONG></P>
<P><BR><STRONG>例如高熱神昏的陽盛熱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四肢厥冷、體溫急劇下降、冷汗淋漓、失神不語的陽脫陰盛虛寒證。 </STRONG></P>
<P><BR><STRONG>反之陰寒之證,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轉化為陽熱之證。 </STRONG></P>
<P><BR><STRONG>因此還要注意分辨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等證。 </STRONG></P>
<P><BR><STRONG>一般說,老年病人或久病、重病患者,如出現發熱不寧,口乾不欲飲,面紅如妝,足膝冰冷,心煩而欲蓋衣被,且能安臥,脈象沉細而弱等,為真寒假熱證。 </STRONG></P>
<P><BR><STRONG>反之如病人出現神昏,四肢逆冷,有時怕冷而不欲蓋衣被,胸腹及腋窩高熱而四肢冰冷,口渴能飲涼水,煩躁不能安臥,脈象沉小但重按有力等,則為真熱假寒證。 </STRONG></P>
<P><BR><STRONG>另外,還要注意到「大實見羸狀、至虛有盛候」的情況。 </STRONG></P>
<P><BR><STRONG>例如體壯的病人出現倦怠喜臥,食欲不振,頭昏少神,肢體乏力,舌苔黃厚,大便乾秘,脈象實大有力等,為真實假虛證。 </STRONG></P>
<P><BR><STRONG>兒童易見此證,因為兒童每日到處玩耍,喜歡吃東西,很有精神,如果不注意節食而傷食停滯,則可出現不喜玩耍,喜臥懶動,食欲不振,頭昏倦怠,精神不好,脈象沉滑有力等症。 </STRONG></P>
<P><BR><STRONG>此時的倦怠、無精神、喜臥等並不是虛證,而是真實證中出現的假虛現象。 </STRONG></P>
<P><BR><STRONG>反之,老年人或久病、重病之人,如突然出現神志十分活躍,言語格外清楚,聲音亦較前清亮,本來不能坐起的病人,突然能坐起,活動有力,過去記不清的事,突然記得很清楚,脈象虛、弱、微、散,似有似無。 </STRONG></P>
<P><BR><STRONG>這種情況,俗話稱之為「迴光返照」,為元神虛極欲脫,真虛假實之證,是極其危險的證候,應趕緊搶救,或可救於萬一。 </STRONG></P>
<P><BR><STRONG>故主證確定後,尚需再分辨其真假。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1:4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強調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同病異治這一治療原則,最早見於《素問?異法方宜論》。 </STRONG></P>
<P><BR><STRONG>其論說:「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STRONG></P>
<P><BR><STRONG>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 </STRONG></P>
<P><BR><STRONG>……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得治之大體也。 </STRONG></P>
<P><BR><STRONG>《素問?五常政大論》又說:「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 </STRONG></P>
<P><BR><STRONG>幾千年來,這一治則一直是辨證論治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注意了疾病的內外因素的辨證關係,也注意了治療方法的多樣性。 </STRONG></P>
<P><BR><STRONG>因為同一疾病在不同條件下變化各不一致,故在辨證論治時,除分辨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等情況外,還要注意根據病人所處的地區、氣候、季節、生活習慣、飲食、體質等等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使「各得其所宜」,才能更好地提高療效,治癒疾病。 </STRONG></P>
<P><BR><STRONG>歷代醫家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認識到不但同病可以異治,而且異病也可以同治。 </STRONG></P>
<P><BR><STRONG>因為在不同的疾病中可以出現相同的病理過程,表現出相同的證候,這時就要運用異病同治的法則,採用相同的治法。 </STRONG></P>
<P><BR><STRONG>如《傷寒論》陽明病中的陽明腑實證與《溫病條辨》中焦溫病中的熱結陽明證,雖然一為傷寒,一為溫病,但因為在疾病發展變化過程中,出現了相同的病理過程而表現出相同的證候,故都可以採用下法,以承氣湯為主進行治療。 </STRONG></P>
<P><BR><STRONG>不過,還要注意到治療方法雖然有原則性、確實性,但並不排斥治療方法的靈活性、可變性。 </STRONG></P>
<P><BR><STRONG>如傷寒病的陽明腑實證與中焦溫病的熱結陽明證,雖然都用承氣湯攻下,但在傷寒病陽明腑證中是因為寒邪已經化熱,熱久則會傷陰,故以辛苦鹹寒的大承氣湯急下存陰。 </STRONG></P>
<P><BR><STRONG>而中焦溫病中,則由於溫邪一開始就有傷陰的特點,故在邪入氣分而出現熱結陽明時,病人陰分已經受傷,所以在下法中又常加生地、元參、麥冬甘寒潤養之品,合以芒硝、大黃成為甘寒潤下之劑,發展創立了增液承氣湯這種適用於溫熱病的下劑。 </STRONG></P>
<P><BR><STRONG>從以上不難體會到,臨床上進行辨證論治時,不但要隨時注意運用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原則,並要在依法處方時經常考慮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和靈活變化的用藥方法。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2:0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在臨床工作中,焦氏經常診治西醫已經診治過的疾病,既運用同病異治、異病同治這一治療原則,同時又注意參考西醫的診斷與治法,認為這樣對中西醫結合工作有很大幫助。 </STRONG></P>
<P><BR><STRONG>例如同是消化性潰瘍病,要注意分辨有的是肝胃失和證,有的是中焦虛寒證,有的是脾虛肝乘證……,同是痢疾,有的是濕熱證,有的是虛寒證,有的是寒熱錯雜證……。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同病異證就要異治。 </STRONG></P>
<P><BR><STRONG>又如不論是腦動脈血栓形成、血管神經性頭痛、心絞痛、心肌梗塞……,只要臨床表現為瘀血阻滯證,就可以用活血化瘀法; </STRONG></P>
<P><BR><STRONG>表現為氣滯血瘀證,就可用行氣活血法; </STRONG></P>
<P><BR><STRONG>表現為痰濁壅盛證,就可用降化痰濁法; </STRONG></P>
<P><BR><STRONG>表現為胸陽痹阻證,就可用助陽開痹法; </STRONG></P>
<P><BR><STRONG>表現為風痰阻滯證,就可用祛風化痰、活血通絡法……。 </STRONG></P>
<P><BR><STRONG>這是以西醫病名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STRONG></P>
<P><BR><STRONG>中醫的疾病更是如此,例如1957年北京的暑溫病,重用白虎湯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STRONG></P>
<P><BR><STRONG>1958年因暑季多雨,改用了蒼朮白虎湯,才取得良效。 </STRONG></P>
<P><BR><STRONG>兩年中同是暑溫病,而治法卻有異。 </STRONG></P>
<P><BR><STRONG>故而在進行辨證論治時,要隨時注意結合運用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原則。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2:1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4.強調據證立法、以法統方、依方選藥、靈活變化立法即是確定治療大法(治則),這是辨證論治中很關鍵的一環。 </STRONG></P>
<P><BR><STRONG>立法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治療效果。 </STRONG></P>
<P><BR><STRONG>立法時一定要根據所辨證候的病情和治療需要來確立治療法則,簡稱「治則」,也叫治療大法。 </STRONG></P>
<P><BR><STRONG>治則好像含有作戰時「戰略」的意思。 </STRONG></P>
<P><BR><STRONG>《內經》中關於治則的記載頗多,例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拆之」,「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 </STRONG></P>
<P><BR><STRONG>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STRONG></P>
<P><BR><STRONG>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等等。 </STRONG></P>
<P><BR><STRONG>後人把常用的治則,歸納為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種治療大法,簡稱「治病八法」。 </STRONG></P>
<P><BR><STRONG>但是在確立了治則之後,只完成了第一大步驟中的第一階段。 </STRONG></P>
<P><BR><STRONG>因為這只是考慮出了治療原則,也可說是才有了治療的大方向,還需要進入第二階段———根據治則的要求製定出具體的「治法」。 </STRONG></P>
<P><BR><STRONG>有了具體「治法」,「立法」這一大步驟才算完成。 </STRONG></P>
<P><BR><STRONG>治法比治則更細微、更具體,故而治法也比治則多得多,可以說多得沒有確切的數位。 </STRONG></P>
<P><BR><STRONG>例如汗法中有辛溫發汗法,滋陰發汗法,引吐發汗法,益氣發汗法等; </STRONG></P>
<P><BR><STRONG>下法中有急下存陰法,鹹寒潤下法,增液通下法,宣肺通腸法等等,不多贅述。 </STRONG></P>
<P><BR><STRONG>治法似含有作戰時「戰術」的意思。 </STRONG></P>
<P><BR><STRONG>所以說治法是治則的具體體現。 </STRONG></P>
<P><BR><STRONG>但在理、法、方、藥中的「法」字,卻包含著治則與治法的統一。 </STRONG></P>
<P><BR><STRONG>須要強調的是:立法一定要根據所辨出的「證」來立法。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2:2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立法之後,要根據立法的要求選方、用藥。 </STRONG></P>
<P><BR><STRONG>首先是選方,可在古代或近代的方劑中,選擇符合本治法要求而且組織精妙、切中病情、療效高的方劑作為基礎,以備隨證加減之用。 </STRONG></P>
<P><BR><STRONG>如找不到合適的成方,可以按照組織藥方的原則去組織新的藥方。 </STRONG></P>
<P><BR><STRONG>同時還要注意隨證加減,以使之更能切中病情而進行「用藥」的考慮。 </STRONG></P>
<P><BR><STRONG>如果選用成方,應把方中每味藥物加以分析,去掉那些對病情或機體不利的藥物,再選擇加入一些能使方劑更符合治法、更切合病情,能進一步提高療效的藥物。 </STRONG></P>
<P><BR><STRONG>如果組織新方,也應根據治法的要求,按照組織藥方的原則,結合病人具體病情,深思熟慮地選擇藥物、組織藥方。 </STRONG></P>
<P><BR><STRONG>在選方用藥時可參考前人七方(大、小、緩、急、奇、偶、復)、十劑(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君臣佐使(現稱主輔佐使),以及四氣、五味、十八反、十九畏、相須、相使等組方用藥的原則進行周密地思考,更不可忘掉以法統方。 </STRONG></P>
<P><BR><STRONG>焦氏強調運用前人的方劑,絕不可生搬硬套,組織新的方劑時,要因地、因時、因人,根據證、法的要求,汲取古今經驗選擇合適的藥物製定藥方。 </STRONG></P>
<P><BR><STRONG>總之貴在加減得法,妙在隨證變化。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2:3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焦氏將前人關於方劑加減變化的方法加以歸納,結合個人的經驗,提出以下幾種方劑加減變化的方法:(1)加:「加」,即在原方上加一二味藥,或是加重原方藥中一二味藥的用量。 </STRONG></P>
<P><BR><STRONG>(2)減:「減」,即是在原方中減去一二味藥,或減輕原方中某藥的用量。 </STRONG></P>
<P><BR><STRONG>(3)裁:「裁」,如裁衣,即在原方上裁去目前不需要的一部分藥物。 </STRONG></P>
<P><BR><STRONG>(4)采:「采」,即是在保留原方主要藥物的基礎上,再把其他方劑中功效最突出的或配伍最巧妙的二三味藥採摘進來。 </STRONG></P>
<P><BR><STRONG>(5)穿:「穿」,即把所需要的二三個或三四個藥方的主要部分,有主次、輕重地穿插起來成為一方。 </STRONG></P>
<P><BR><STRONG>焦氏自擬的麻杏二三湯,就是把麻黃湯中的麻杏兩味采過來,再和二陳湯、三子養親湯「穿」起來而成。 </STRONG></P>
<P><BR><STRONG>(6)合:「合」,即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方劑合併,結合起來使用。 </STRONG></P>
<P><BR><STRONG>焦氏在治療久久不愈的胃脘痛時,常用自擬的「三合湯」。 </STRONG></P>
<P><BR><STRONG>本方即是把良附丸、百合湯、丹參飲三個藥方合起來用。 </STRONG></P>
<P><BR><STRONG>如痛處固定或有時大便發黑,疼痛較重者,可再合入失笑散方,則又名「四合湯」。 </STRONG></P>
<P><BR><STRONG>(7)化:「化」,既是方法,亦是要求。 </STRONG></P>
<P><BR><STRONG>上述的加、減、裁、采、穿、合,有時可以單獨使用,有時要配合應用,主要是注意靈活運用,切忌死板。 </STRONG></P>
<P><BR><STRONG>對所選用的方劑,經過加減、裁采或穿合的變化後,還要注意到「化」。 </STRONG></P>
<P><BR><STRONG>即是把經過變化的藥方,除再次與證候、治法、人、地、時等多種情況進行分析,校對無誤外,還要仔細分析藥方中各藥的組織配伍和藥力比重、用量大小、先煎後下、炙炮研炒等是否合適,各藥之間以及與證候、治法之間是否存在著有機聯繫,能否達到發揮最大的治療特長,並糾正其原藥所短,使藥方達到比原方更符合治療的要求。 </STRONG></P>
<P><BR><STRONG>前人把這種經過變化而取得良好效果的方劑,稱讚曰「出神入化」。 </STRONG></P>
<P><BR><STRONG>前人有些有特效的名方,就常常是從「化」中所出。 </STRONG></P>
<P><BR><STRONG>也可以說,「化」是要求把方劑的藥物組織、配伍變化與證情、治法達到「化合」的水準,而不是將藥物彼此孤立的「混合」在一起。 </STRONG></P>
<P><BR><STRONG>總之,運用前人的方劑也好,自己組織新方也好,都必須緊密結合病情,根據治法要求,做到以法統方,隨證加減,靈活變化。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2:4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5.強調四診合參,並吸收現代科學方法切脈,雖然是中醫的一大特點,但並不是「切」診的全部內容,切診還有切頭、切腹、切足等等,所以只憑切脈去辨證論治是不全面的。 </STRONG></P>
<P><BR><STRONG>因為病情與脈象有相符合者,也有不相符合者,故臨床時必須把望、聞、問、切四診方法得來的材料互相參考,互相佐證,用以詳辨證候,才能辨證正確。 </STRONG></P>
<P><BR><STRONG>只有辨證正確,才能訂出正確的治法,選出正確的方藥,迅速治癒疾病,前人把這種診法稱做是「四診合參」或「四診互參」,是辨證論治時必須重視的。 </STRONG></P>
<P><BR><STRONG>雖然在診治疾病時,也有時要「舍症從脈」,但往往是在特殊情況下的取捨,而且也是經過「四診合參」以後才確定的。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千萬不要片面地強調「舍症從脈」,以此作為藉口而忽略「四診合參」。 </STRONG></P>
<P><BR><STRONG>幾千年來,歷代醫家運用四診方法解決了對疾病的辨證論治問題,並且內容越來越豐富,至今仍是中醫戰勝疾病的主要武器,這是應該肯定的。 </STRONG></P>
<P><BR><STRONG>但今天來看,它仍存在有不足之處。 </STRONG></P>
<P><BR><STRONG>概括起來說,主要是不易掌握、不易普及、缺乏量化指標。 </STRONG></P>
<P><BR><STRONG>例如望面色的「晦暗」、「無光澤」、「面黃」、「面青」等; </STRONG></P>
<P><BR><STRONG>望舌的「紅」、「絳」、「紫」、「暗」、「淡」等,在科學不發達的過去,只好跟隨師傅在病人身上慢慢去體會,需要多年才能掌握運用。 </STRONG></P>
<P><BR><STRONG>在科學發達的今天,就需要各方面的科學家與中醫共同研究,發明創造光、電檢查儀,把變化記錄下來,或做更詳盡的分類、對比,教學時能夠用幻燈或彩色螢光屏、錄影帶等顯示出來,便於學習。 </STRONG></P>
<P><BR><STRONG>在進行檢查時,能夠記錄下來,以便作治療前後病情變化的對比,對於總結經驗、提高理論水準、促進醫學發展,有極大的幫助。 </STRONG></P>
<P><BR><STRONG>另外中醫的脈象,也非常不易掌握,前人傳下來的28種脈象,有的不易分辨。 </STRONG></P>
<P><BR><STRONG>而診脈時又容易帶有主觀性,所以沒有十幾年或幾十年經驗,很不易熟練掌握,甚至有的醫生一生也見不全28種脈象,因而非常需要創造能夠反映祖國醫學診脈特點的脈象儀器來提高診脈品質和教學品質。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2:5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總之,望診、聞診、切診都需要提高到有資料量化指標的水準,才有利於辨證論治的發展提高。 </STRONG></P>
<P><BR><STRONG>即使是問診,也要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加以新的內容。 </STRONG></P>
<P><BR><STRONG>另一方面,科學發展到今天,只用原來的四診的方法診斷疾病,已感到明顯的不足,必須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加以補充。 </STRONG></P>
<P><BR><STRONG>例如對「泌尿係結石」的病人,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所得進行辨證分析,只能認識其為「石淋」,而「石」有多大,卻無法得知,待「石」排出後方能看明白。 </STRONG></P>
<P><BR><STRONG>如能吸收西醫學的X線腹部平片、B超等檢查方法,則可知「石」在何處及其大小,以幫助診斷與治療。 </STRONG></P>
<P><BR><STRONG>再如對於冠心病、心肌炎等心臟疾病的患者,雖能運用望、聞、問、切的四診方法來辨別是胸痹還是心痹,並進行辨證論治,症狀完全消除後,就可認為臨床痊癒。 </STRONG></P>
<P><BR><STRONG>但如能吸收心電圖、超聲心動圖以及血脂代謝等檢查,尤其是心電圖治療前後的比較,不但對病情變化更清楚,而且更能肯定中醫藥的療效。 </STRONG></P>
<P><BR><STRONG>又如肺結核的病人,運用四診方法辨證論治,確能得到顯著的效果,但不知病灶好轉如何? </STRONG></P>
<P><BR><STRONG>是否有傳染性等等。 </STRONG></P>
<P><BR><STRONG>如若及時吸收西醫學的X線檢查、做痰結核菌培養及驗血等檢查,就可以進一步瞭解疾病的程度、性質、是否具有傳染性等,必要時還可以配合西醫學的治療,進一步提高療效。 </STRONG></P>
<P><BR><STRONG>不再多舉例子。 </STRONG></P>
<P><BR><STRONG>總之,及時吸收現代科學的檢查方法和西醫學的診治手段之長,以補中醫藥學之短,可以賦予辨證論治以新內容,促進中醫學發展,也更利於經驗的總結與療效的提高,並且有利於中西醫結合。 </STRONG></P>
<P><BR><STRONG>因此除了努力繼承發揚祖國醫學外,還要努力研究如何利用光學、電學、超聲波、紅外線、分子生物學、仿生學、電子電腦、氣象學等等近代科學方法,積極創制反映出中國醫藥學辨證論治特點的新儀器、新方法,同時吸收西醫學的化驗診斷、儀器診斷,用以為辨證論治服務,對於繼承發揚祖國醫學無疑是有重大意義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3:1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創議痹新病名,研製痹新方藥痹之名,係焦氏根據《內經》、《金匱要略》、《醫學入門》、《醫學統旨》等有關的論述,經過多年的反復推敲而創立的。 </STRONG></P>
<P><BR><STRONG>雖然古醫書中對關節變形的痹證,曾有不少記載,古代醫家雖也認識到痹證中尚有區別於行痹、痛痹、著痹之能令人致殘的廢疾,但諸醫家各持己見,各立其名。 </STRONG></P>
<P><BR><STRONG>如有稱骨痹、腎痹者; </STRONG></P>
<P><BR><STRONG>有稱歷節、白虎歷節者; </STRONG></P>
<P><BR><STRONG>也有稱頑痹、鶴膝風、骨槌風者等等。 </STRONG></P>
<P><BR><STRONG>焦氏在學習和繼承前人論述的基礎上,參考近代文獻,又結合多年的臨床體會,對這種關節變形、骨質受損、筋縮肉卷、脊背彎曲、幾成廢人的痹病的病因、病機、證候、脈診、治法以及方藥的加減變化,進行了歸納整理,提出了「痹」病名,從而補充了《內經》「痹論」中僅有行痹、痛痹、著痹、熱痹、痹熱分類的不足。 </STRONG></P>
<P><BR><STRONG>焦氏認為痹不但包括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而且也包括現代醫學中其他一些有關節疼痛變形、骨質受損的疾病,如:大骨節病、結核性關節炎、氟骨病等。 </STRONG></P>
<P><BR><STRONG>但其中以類風濕性關節炎最為多見,臨床中診治的病例也最多。 </STRONG></P>
<P><BR><STRONG>焦氏指出,痹乃痹病之一,與痹病具有共同的病因,即「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3:2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然而,焦氏對「合而為痹」之「合」字卻有獨到的見解。 </STRONG></P>
<P><BR><STRONG>認為此「合」字除說明風寒濕三邪相結合錯雜而至,可使人致痹外,還有以下三種含義:①痹病是風寒濕三氣雜至與皮、肉、筋、骨、血脈、臟腑的形氣相「合」而發為痹。 </STRONG></P>
<P><BR><STRONG>正因為有各種不同的「合」,故而形成了不同的「痹」,如合於皮者為皮痹,合於肉者為肉痹(肌痹),合於筋者為筋痹,合於心者為心痹,合於肝者為肝痹……。 </STRONG></P>
<P><BR><STRONG>總之,不能與風寒濕三氣雜至相合者,則不能為痹。 </STRONG></P>
<P><BR><STRONG>②風寒濕三氣雜至還與不同季節各臟所主之不同的時氣相「合」而為不同的痹。 </STRONG></P>
<P><BR><STRONG>如春季感受風寒濕三邪,則易與肝所主之春氣相合而發為筋痹; </STRONG></P>
<P><BR><STRONG>冬季感受風寒濕三邪,則易與腎所主之冬氣相合而發為骨痹等等。 </STRONG></P>
<P><BR><STRONG>③「合」字還有內舍於五臟之「合」的意思。 </STRONG></P>
<P><BR><STRONG>若筋痹、脈痹、肉痹、皮痹、骨痹病久不愈,復感受三邪則內舍於所合之臟而成肝痹、心痹、脾痹、肺痹、腎痹。 </STRONG></P>
<P><BR><STRONG>焦氏對「合」字的深刻、全面的理解,對於創立「痹」病名和分析病因病機,以及尋找本病發生、發展、轉歸、治療的規律,奠定了理論基礎,體現了整體觀和動變制化思想的觀點。 </STRONG></P>
<P><BR><STRONG>焦氏認為痹之所以能致「」,除具備「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外,還具有與其他痹病不同的特點:①寒濕之邪深侵入於腎: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房室過度以及婦女月經病、產後等導致腎虛,腎為寒水之經,如三邪侵入又寒濕偏盛,寒濕之邪與腎同氣相感,則易乘虛深襲,入腎入骨,痹阻經絡,血氣不行,關節閉澀。 </STRONG></P>
<P><BR><STRONG>腎不養肝,筋乏淖澤,筋骨失養,漸至筋攣骨松,關節變形不得屈伸,終成廢疾。 </STRONG></P>
<P><BR><STRONG>②冬季受邪,寒濕入腎:腎氣王於冬,寒為冬季主氣,冬季感受三邪,腎先應之,寒邪與腎同氣相應,邪氣傷腎入骨,致骨重不舉,酸削疼痛,久而關節肢體變形,形成羸難愈之疾。 </STRONG></P>
<P><BR><STRONG>③痹病久而不愈,復感三邪,寒濕深侵,痹久不愈,復感三邪,恰值冬春寒冷之時,或居寒濕之地,寒濕偏頗,寒風氣盛,夾濕深侵,內侵所合之腎肝二臟。 </STRONG></P>
<P><BR><STRONG>腎主骨,肝主筋,肝腎同源,互為影響,筋骨同病,漸至筋攣骨松,關節變形,脊柱佝僂,其人羸,難以行走。 </STRONG></P>
<P><BR><STRONG>可見痹的發病特點,主要是三邪深侵入腎,故發生骨質受損,關節變形。 </STRONG></P>
<P><BR><STRONG>三邪未侵入腎者,雖久痹不愈,也不會發生骨質受損、變形。 </STRONG></P>
<P><BR><STRONG>所以痹發病機理,要比風、寒、濕、熱痹更為復雜,病邪更為深入,症狀更為嚴重。 </STRONG></P>
<P><BR><STRONG>又因波及肝脾而致筋攣肉削; </STRONG></P>
<P><BR><STRONG>因病程長,寒濕、賊風、痰濁、瘀血互為交結,凝聚不散,又可加劇病情變化和發展。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3:3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經過長期的臨床觀察,醫家們發現屬於中醫「痹」範疇的強直性脊柱炎以青年男性為多,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則以女性為多見。 </STRONG></P>
<P><BR><STRONG>但其原理,多未闡述。 </STRONG></P>
<P><BR><STRONG>焦氏用祖國醫學的理論對此進行了探討與解釋,認為痹發病之關鍵在於風寒濕邪深侵入腎傷骨。 </STRONG></P>
<P><BR><STRONG>而女性具有月經、白帶、崩漏、孕胎、生產等特點,此皆與腎肝衝任兩脈有關,經、帶、崩、漏、胎、產皆可傷腎,所以三邪乘虛而入的機會比男子多。 </STRONG></P>
<P><BR><STRONG>況且女性屬陰,寒濕之邪亦屬陰,同氣相求亦易發病,故臨床中屬於痹範疇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 </STRONG></P>
<P><BR><STRONG>督脈督一身之陽,在腰部與腎相連,青年男性常常過勞傷腎或房勞傷腎,波及督脈,使督陽受損; </STRONG></P>
<P><BR><STRONG>男性屬陽,同氣相感,督脈傷而脊強直,因而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率以青年男性為高。 </STRONG></P>
<P><BR><STRONG>此解釋在今天雖然尚無實驗依據,但卻為今後的研究,指出了新的思路。 </STRONG></P>
<P><BR><STRONG>痹是一種具有特定病機、獨立證候的疾病。 </STRONG></P>
<P><BR><STRONG>焦氏經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出痹的臨床證候、治療原則、處方用藥的特殊規律性。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3:4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臨床證候的規律性痹除具有風寒濕痹共同具有的症狀———關節疼痛、腫脹、沉重及遊走竄痛等外,還具有病程長,疼痛劇烈,痛發骨內,骨質受損,關節變形,僵直攣,屈伸不能等。 </STRONG></P>
<P><BR><STRONG>因病邪深侵,久病入血,故本病多在夜間疼痛劇烈,臨床上多見沉弦、弦滑、沉弦滑等脈象。 </STRONG></P>
<P><BR><STRONG>鑒於腎虛為本,故70%左右的本病患者,表現尺脈弱小。 </STRONG></P>
<P><BR><STRONG>焦氏根據多年的臨床觀察,通過多年分析總結,歸納出痹常見的三種證候。 </STRONG></P>
<P><BR><STRONG>其中最常見的為腎虛寒盛證———其特點是:喜暖畏寒,易疲倦不耐勞,腰膝酸軟或腰腿疼痛,晨起關節僵感; </STRONG></P>
<P><BR><STRONG>舌苔較白,脈多沉細帶弦,尺脈多弱。 </STRONG></P>
<P><BR><STRONG>第二種證候為腎虛標熱輕證———其特點是:夜間關節疼重時,願將患處伸到被外,似乎其痛可輕,但久則疼痛反而加重,又須放入被內。 </STRONG></P>
<P><BR><STRONG>手足心時感發熱,痛劇之關節或微有發熱感,但皮膚不紅。 </STRONG></P>
<P><BR><STRONG>倦怠乏力,口乾便澀,舌質微紅,舌苔微黃,脈沉弦細略數。 </STRONG></P>
<P><BR><STRONG>本證常在陽氣漸復、部分邪氣有欲化熱之勢時見之,雖比第一種證候少見,但比下述證候則要多見。 </STRONG></P>
<P><BR><STRONG>第三種證候為腎虛標熱重證———其特點是:關節疼痛而有熱感,局部皮膚亦略發熱發紅,喜將患處伸於被外,但伸久受涼後,疼痛加重而又收回被內,如此反復。 </STRONG></P>
<P><BR><STRONG>伴口乾咽燥,五心煩熱,小便黃,大便乾,舌質紅,苔黃厚而膩,脈滑數或弦滑數。 </STRONG></P>
<P><BR><STRONG>本證在邪氣鬱久化熱,或久服助陽藥後陽氣驟旺,邪氣從陽化熱時,可見之,但北方較為少見。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3:5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治療原則的規律性焦氏提出痹的治療原則為:補腎祛寒為主,輔以化濕、散風,養肝榮筋,活瘀通絡,強壯筋骨。 </STRONG></P>
<P><BR><STRONG>認為肝腎同源,補腎即能養肝榮筋; </STRONG></P>
<P><BR><STRONG>祛寒、化濕、散風,促使風寒濕三氣之邪外出; </STRONG></P>
<P><BR><STRONG>活瘀通絡又可達祛瘀生新之目的。 </STRONG></P>
<P><BR><STRONG>若出現邪欲化熱之勢時,則需減少燥熱之品,加用苦堅清潤之藥; </STRONG></P>
<P><BR><STRONG>若出現已化熱之證,則需暫投補腎清熱法,待標熱清解後,再逐漸轉為補腎祛寒之法,以治其本。 </STRONG></P>
<P><BR><STRONG>另外,還特別提出,要時時注意調護脾胃以保後天之本。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4:0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三)處方用藥的規律性根據治療原則,焦氏擬定了三個處方,供臨床辨證選用。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4:1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補腎祛寒治湯———適用於腎虛寒盛證本方以《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合《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虎骨散加減化裁而成。 </STRONG></P>
<P><BR><STRONG>方中以川斷12~20克、補骨脂9~12克、熟地黃12~24克、制附片6~12克,補腎祛寒、填精補血、滋養肝腎、強壯筋骨為主藥; </STRONG></P>
<P><BR><STRONG>以骨碎補10~20克、淫羊藿9~12克、炙虎骨9~12克(另煎兌入)、白芍9~12克、桂枝9~15克、獨活10~12克、威靈仙12~15克,助腎陽、壯筋骨、散風寒、通經絡、緩急舒筋為輔藥; </STRONG></P>
<P><BR><STRONG>以防風10克、麻黃3~6克、蒼朮6~10克、知母9~12克、炙山甲6~9克、伸筋草30克、赤芍9~12克、松節15克、地鱉蟲6~10克,散風寒、祛濕濁、活血化瘀、通經散結、舒筋活絡、滋腎清熱為佐藥; </STRONG></P>
<P><BR><STRONG>更以牛膝12~18克強筋骨、散瘀血,引藥入腎肝為使藥。 </STRONG></P>
<P><BR><STRONG>如遇上肢病重者:可去牛膝加片薑黃9~10克、羌活9~10克; </STRONG></P>
<P><BR><STRONG>瘀血明顯者:可加血竭07~09克(分沖),或加活血止痛散1/3管沖服,或加制乳香、沒藥、皂刺各6克,或加紅花10克,或加蘇木15~20克; </STRONG></P>
<P><BR><STRONG>腰腿痛明顯者:可去松節、蒼朮加桑寄生30克,並加重川斷、補骨脂用量,再隨湯藥嚼服炙胡桃肉1~2枚; </STRONG></P>
<P><BR><STRONG>肢體關節攣僵屈者:可去蒼朮、防風、松節加生苡米30~40克、木瓜9~12克、白僵蠶10克; </STRONG></P>
<P><BR><STRONG>脊柱僵彎者:可去牛膝、蒼朮加金毛狗脊20~40克、白僵蠶6~12克、鹿角膠9克(烊化); </STRONG></P>
<P><BR><STRONG>關節疼重者:可加重附片用量(15克以上時需先煎20分鐘),並加草烏6~9克,七厘散1/3管隨藥沖服; </STRONG></P>
<P><BR><STRONG>舌苔膩者:可去熟地加砂仁3~5克,或加藿香10克; </STRONG></P>
<P><BR><STRONG>脾虛不運,脘脹、納呆者:可去熟地加陳皮、焦麥芽、焦神麯各10克,或加千年健12~15克; </STRONG></P>
<P><BR><STRONG>有低熱或關節發熱者:減少桂枝、附子用量,去淫羊藿、蒼朮,加黃柏10~12克(須黃酒浸3~4小時,效朱丹溪「潛行散」之意),加地骨皮10~12克,或知母加至12~20克,或加秦艽15~30克。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4:3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加減補腎治湯———適用於腎虛標熱輕證腎虛寒盛證經過治療與休養後,陽氣漸振,部分邪氣有欲化熱之勢,則可轉為腎虛標熱輕證。 </STRONG></P>
<P><BR><STRONG>此時一定要在補腎祛寒治湯中減去溫燥之品———減制附片為3~5克、減桂枝為6~9克、減麻黃為2克(若汗多者可以去掉); </STRONG></P>
<P><BR><STRONG>去熟地、淫羊藿、蒼朮、防風、松節。 </STRONG></P>
<P><BR><STRONG>加入苦以堅腎,活絡疏清之品,如生地15~20克、酒浸黃柏12克、忍冬藤15~30克、絡石藤20~30克、紅花9~10克、桑寄生30克、生苡米30克。 </STRONG></P>
<P><BR><STRONG>方中仍保留川斷、補骨脂、骨碎補、知母、赤白芍、獨活、威靈仙、炙山甲、地鱉蟲、伸筋草等補腎、祛風散寒、化濕、治本之藥。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4:4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補腎清熱治湯———適用於腎虛標熱重證本方為急則治其標熱之邪的暫用方劑,方中以川斷15克、骨碎補15克、生地15~20克、知母15克、炒黃柏12克、地骨皮10克、赤芍12克補腎清熱為主藥; </STRONG></P>
<P><BR><STRONG>桑枝30克、秦艽20~30克、忍冬藤30克、絡石藤30克、蠶砂10克、威靈仙15克清熱祛風除濕,通達四肢經絡為輔藥; </STRONG></P>
<P><BR><STRONG>以羌獨活各6~9克、白僵蠶9克、制乳沒各6克、地鱉蟲9克、紅花10克,祛風勝濕除僵,活血散瘀、解痙散結為佐藥,使以透骨草祛風除濕,引諸藥深透骨中,搜剔入骨之邪。 </STRONG></P>
<P><BR><STRONG>服用本方標熱之邪清解後,再據辨證論治之原則,逐漸轉入補腎祛寒法為主,以治本收功。 </STRONG></P>
<P><BR><STRONG>另外,焦氏強調:①鑒於虎骨價格昂貴,且已禁用,可用透骨草15~20克、尋骨風15克、自然銅6~9克同用來代替之。 </STRONG></P>
<P><BR><STRONG>②痹病情嚴重,病程亦長,萬勿操之過急,昨方今改。 </STRONG></P>
<P><BR><STRONG>只要辨證無誤,服藥亦無不良反應,則應持續服50~100劑左右,以觀後效。 </STRONG></P>
<P><BR><STRONG>如有效可繼續服用,以再度提高效果。 </STRONG></P>
<P><BR><STRONG>③較長期服用湯藥後,療效顯著時,應把湯藥4~5劑共研細末,每日三次,每次2~3克,用溫黃酒或酒水各半,或溫開水送服,長期服用,加強療效。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4:5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三、臨證用藥,強調「七要」臨證用藥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對提高臨床療效關係重大。 </STRONG></P>
<P><BR><STRONG>焦氏積數十年的臨證經驗,對臨證用藥體會甚深,經驗豐富,療效卓著。 </STRONG></P>
<P><BR><STRONG>現擇其要介紹於後。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5:0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立足辨證熟諳藥性祖國醫藥學幾千年來逐步形成了「辨證論治」的醫療體系,內容包括理、法、方、藥四個方面。 </STRONG></P>
<P><BR><STRONG>臨床用「藥」要組織處方,組織處方要符合治療「法」則的要求,而治療法則的確立,則有賴於辨證論治的「理」論指導,這就是「辨證論治」,所以理、法、方、藥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STRONG></P>
<P><BR><STRONG>因此,臨證用藥、組織處方,必須立足於辨證。 </STRONG></P>
<P><BR><STRONG>只有辨證精確,治法無誤,才能組織好一個有效的處方來。 </STRONG></P>
<P><BR><STRONG>但是,要組織好處方,用以提高臨床療效,除立足於辨證和恰當的治法以外,還必須熟諳藥性。 </STRONG></P>
<P><BR><STRONG>只有熟悉藥物的性味、功效以及升、降、浮、沉和作用趨勢,才能組織好處方,讓藥物發揮最高效能。 </STRONG></P>
<P><BR><STRONG>舉例來說,附子與乾薑同屬辛熱藥物,但附子之熱與乾薑之熱不同,附子之熱走而不守,乾薑之熱守而不走,前者溫腎,後者溫中; </STRONG></P>
<P><BR><STRONG>石膏與黃連同屬寒性藥,但石膏之寒與黃連之寒不同,石膏味辛,雖質重而能透,黃連味苦,苦則能降; </STRONG></P>
<P><BR><STRONG>麻黃、桂枝同是辛溫發散藥,麻黃發汗平喘,桂枝解肌發表,二者作用不同。 </STRONG></P>
<P><BR><STRONG>又如同是滋陰藥物,麥冬滋養肺陰,地黃滋陰補腎,二者作用各異。 </STRONG></P>
<P><BR><STRONG>同是補腎藥,熟地補腎陰,肉桂補腎陽。 </STRONG></P>
<P><BR><STRONG>即使是同一味藥,如柴胡,在甲方中取其發散和解,在乙方中用其升提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再如同是一味大黃,在不同的藥方中,由於配伍或炮製方法不同以及用量大小的變化,其治療作用都不一樣。 </STRONG></P>
<P><BR><STRONG>諸如上例,不勝枚舉,一言以概之,熟諳藥性是組織處方的前提條件。 </STRONG></P>
<P><STRONG></STRONG>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