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5:2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注意配伍調整用量中藥的配伍變化很多,藥方中藥物配伍恰當與否,直接影響治療效果,這是組織處方的又一重要問題。 </STRONG></P>
<P><BR><STRONG>例如麻黃本為辛溫發汗藥,如配以適量的生石膏,則可減小其發汗作用,而發揮其宣肺平喘、開肺利水的功能; </STRONG></P>
<P><BR><STRONG>但若配以桂枝,則其發汗作用大增; </STRONG></P>
<P><BR><STRONG>若配以白朮,則其利水作用顯著。 </STRONG></P>
<P><BR><STRONG>又如荊芥本為辛溫解表藥,如配以防風、蘇葉,則為辛溫解表; </STRONG></P>
<P><BR><STRONG>如配以薄荷、菊花,則為辛涼解表。 </STRONG></P>
<P><BR><STRONG>防風可治頭痛,如配白芷則偏於治前頭痛,配羌活則偏於治後頭痛,配川芎、蔓荊子則偏於治兩側頭痛。 </STRONG></P>
<P><BR><STRONG>再如黃連配肉桂,可治心腎不交之失眠; </STRONG></P>
<P><BR><STRONG>半夏配秫米可治胃中不和之失眠。 </STRONG></P>
<P><BR><STRONG>再從方劑來看,古人許多名方是在前人的方劑中加味組成的,也體現了藥物配伍的重要性。 </STRONG></P>
<P><BR><STRONG>例如四君子湯,為健脾補氣之劑,但脾運功能差者,容易產生胸悶胃滿的副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宋代名醫錢乙,加入陳皮一味,藉以理氣和中,糾正了壅塞的副作用,更好發揮其健脾補氣的功能,成為臨床常用的著名方劑。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6:2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除了配伍以外,藥物的用量對臨床療效也有很大的關係。 </STRONG></P>
<P><BR><STRONG>例如桂枝配白芍,如桂枝和白芍用量相等,為桂枝湯,有和營衛解肌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如白芍用量大桂枝一倍,則為桂枝加芍藥湯,用以治療太陽病誤下轉屬太陰,因而腹滿時痛者; </STRONG></P>
<P><BR><STRONG>若桂枝用量大於白芍,為桂枝加桂湯,成為治療心陽虛致發奔豚的方劑。 </STRONG></P>
<P><BR><STRONG>小建中湯,為桂枝加芍藥湯再配飴糖組成,用以治療中焦虛寒、氣血不足之證,取其溫建中焦、止腹中痛的治療作用,與桂枝加芍藥湯所治之證雖虛不甚,又有不同。 </STRONG></P>
<P><BR><STRONG>再如厚朴三物湯、小承氣湯、厚朴大黃湯,三個藥方都是厚朴、枳實、大黃三味藥組成,因三藥的用量各方不同,就方名不同,治證不同。 </STRONG></P>
<P><BR><STRONG>再如清瘟敗毒飲原方中指出:「生石膏大劑六兩至八兩,中劑二兩至四兩,小劑八錢至一兩二錢; </STRONG></P>
<P><BR><STRONG>生地大劑六錢至一兩,中劑三錢至五錢,小劑二錢至四錢; </STRONG></P>
<P><BR><STRONG>川黃連大劑四錢至六錢,中劑二錢至四錢,小劑一錢至一錢半。 </STRONG></P>
<P><BR><STRONG>並指出:「六脈沉細而數者即用大劑,沉而數者,即用中劑,浮大而數者用小劑。 </STRONG></P>
<P><BR><STRONG>可見用量的變化,在處方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STRONG></P>
<P><BR><STRONG>另外,藥物的用量也與年齡的大小、體重的輕重、病邪的猖衰、身體的強弱、氣候的冷暖等,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均須臨證注意。 </STRONG></P>
<P><BR><STRONG>臨床用藥如果不注意配伍變化和藥量大小的變化,即使是立法和處方的大原則基本上是對的,也往往效果不理想,甚或無效。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6:3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三)藥物生熟治效各異中藥的炮製約有兩千年的歷史,隨著歷史的發展,在方法上也不斷改進,積累了豐富的炮製與使用經驗。 </STRONG></P>
<P><BR><STRONG>中藥的炮製雖然已由專門技術人員進行加工,但是臨床醫生也必須掌握炮製對藥效的影響,以便於處方時選擇應用。 </STRONG></P>
<P><BR><STRONG>例如:生薑發散風寒、和中止嘔; </STRONG></P>
<P><BR><STRONG>乾薑則暖脾胃,回陽救逆; </STRONG></P>
<P><BR><STRONG>炮薑則溫經止血,祛肚臍小腹部寒邪; </STRONG></P>
<P><BR><STRONG>煨薑則主要用於和中止嘔,無生薑之散,無乾薑之燥。 </STRONG></P>
<P><BR><STRONG>再如:當歸用酒洗後適用於行血活血; </STRONG></P>
<P><BR><STRONG>炒炭後則適用於止血。 </STRONG></P>
<P><BR><STRONG>又如石膏生用則清熱瀉火,熟用則斂瘡止癢。 </STRONG></P>
<P><BR><STRONG>地黃生用甘寒涼血,養陰清熱; </STRONG></P>
<P><BR><STRONG>熟用則甘溫補腎,滋陰填精。 </STRONG></P>
<P><BR><STRONG>苡米生用偏於利濕,炒用則偏於健脾。 </STRONG></P>
<P><BR><STRONG>大黃生用瀉力最大,適於急下存陰; </STRONG></P>
<P><BR><STRONG>蒸熟則瀉力緩和,適於年老、體衰須用大黃者; </STRONG></P>
<P><BR><STRONG>大黃炭則瀉力很小,但確能止大便下血。 </STRONG></P>
<P><BR><STRONG>荊芥生用為散風解表藥,炒炭則成為治產後血暈及子宮出血的有效藥物。 </STRONG></P>
<P><BR><STRONG>牡蠣生用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消瘰癧; </STRONG></P>
<P><BR><STRONG>煅用則斂汗、澀精、止白帶等等。 </STRONG></P>
<P><BR><STRONG>僅就以上少數例子即可說明藥物生用與熟用在效能上是有區別的,在處方選藥時,要注意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6:4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四)煎服方法必須講究前人在煎藥、服藥的方法方面,也積累了不少經驗,要注意汲取這些寶貴經驗。 </STRONG></P>
<P><BR><STRONG>例如《傷寒論》中桂枝湯的煎服法:……取藥一劑用水七杯,微火煎取三杯,除去藥渣,溫服一杯,約過半小時,再喝熱稀粥一杯,以助藥力,蓋上被睡臥約二小時,令遍身潮潤出微汗為最好,不可令大汗淋漓,如大汗,病必不除。 </STRONG></P>
<P><BR><STRONG>若服這一杯藥,病全好了,就停服其餘的兩杯,若服一杯沒有微汗,就縮短服藥的間隔時間,再照前法服一杯,約在半天多的時間內可連服三杯。 </STRONG></P>
<P><BR><STRONG>若病情嚴重,則可不分晝夜連續服用。 </STRONG></P>
<P><BR><STRONG>若服完一劑病證仍有,可再煎服一劑。 </STRONG></P>
<P><BR><STRONG>遇汗難出者,可連服二三劑。 </STRONG></P>
<P><BR><STRONG>大承氣湯的煎服法:用清水十茶杯,先煮枳實、厚朴,取五杯,去掉藥渣,放入大黃,再煎到兩杯時,去掉藥渣,放入芒硝,更上微火煮一、二沸,分成兩次服。 </STRONG></P>
<P><BR><STRONG>服藥取得大便瀉下後,其餘的藥就停服。 </STRONG></P>
<P><BR><STRONG>《金匱》大半夏湯(半夏、人參、白蜜)的煎服法:以水十杯左右和蜜,用勺揚二百四十遍,用此蜜水煮藥,取二杯半,溫服一杯,其餘的一杯半分成兩次服。 </STRONG></P>
<P><BR><STRONG>再如大烏頭煎,大烏頭五枚,以水三杯,煎取一杯,去掉藥渣,加入蜂蜜兩杯,再煎至水氣盡,得兩杯,壯人服07杯,弱人服05杯,如不效,明日再服,不可一日服兩次。 </STRONG></P>
<P><BR><STRONG>再舉《溫病條辨》中銀翹散的煎服法為例:……杵為散,每次服六錢,用鮮葦根湯煎藥,聞到藥味大出,就取下,不可煮得時間太長。 </STRONG></P>
<P><BR><STRONG>病重的,約四小時服一次,白天服三次,夜間服一次。 </STRONG></P>
<P><BR><STRONG>病不解者,原方再服。 </STRONG></P>
<P><BR><STRONG>還有的藥方如「雞鳴散」,則要求在清晨4時左右服用才有效果,等等。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6:5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煎藥方法、服藥方法,都對治療效果有很大的影響。 </STRONG></P>
<P><BR><STRONG>所以不但要注意藥物的炮製、配伍、方藥的組織等,還必須注意藥物的煎服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STRONG></P>
<P><BR><STRONG>概括起來說:解表藥宜大火,煎的時間不要太長(約15~20分鐘),約2~4小時服藥一次,病癒即停服。 </STRONG></P>
<P><BR><STRONG>補益藥宜慢火久煎(約30~40分鐘),每日早晚各服一次,可比較長期服用。 </STRONG></P>
<P><BR><STRONG>攻下藥宜空腹服,治上焦病的藥宜飯後服,治下焦病的藥宜飯前服,治中焦病的藥宜在兩頓飯之間服,急救服藥,以快速為主不必拘泥時間。 </STRONG></P>
<P><BR><STRONG>這是僅就一般而言,具體的煎、服方法,還應根據病證的具體情況而定。 </STRONG></P>
<P><BR><STRONG>總之,必須仔細分析病情,根據自己處方中藥物組織的要求,詳細囑告病人家屬,怎樣煎藥,哪些先煎,哪些後下,飯前服還是飯後服,約幾小時服一次,共服幾次……絕不可不根據病情及藥方組織的要求如何,而都死板地照常規服藥,不管外感、內傷,都是早晚各服一次,這樣常常發生藥方雖然符合病情,但由於煎、服方法不對,而致無效。 </STRONG></P>
<P><BR><STRONG>醫生遇此情況,如不究其由,而另開一方,則將耽擱病程。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7:0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五)加減變化隨證而施前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不但在每味藥物的性味功能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且還創造了許許多多有效的「方劑」,通過方劑的組織,把藥物配伍起來應用,從而更提高了醫療效果。 </STRONG></P>
<P><BR><STRONG>這些方劑的內容、理論和組織方法,是祖國醫學中極為寶貴的遺產,一定要繼承和發揚。 </STRONG></P>
<P><BR><STRONG>但是在使用前人方劑時,要注意隨證加減,不可拘泥刻板地生搬硬套,原方照抄。 </STRONG></P>
<P><BR><STRONG>例如有的開四物湯用來調月經,原方中的藥物一味也不敢增減。 </STRONG></P>
<P><BR><STRONG>對月經超前並且血量過多的,也不敢減少川芎的用量,或去掉川芎,加入艾炭等; </STRONG></P>
<P><BR><STRONG>對月經錯後甚至兩個多月才來一次的,也不敢加重川芎用量,或更加入紅花等; </STRONG></P>
<P><BR><STRONG>對血分有虛熱的,也不敢把熟地換成生地。 </STRONG></P>
<P><BR><STRONG>還有的開八正散,對大黃的用量不敢增減,更不敢去掉,以致造成病人淋病未愈而又發生了泄瀉。 </STRONG></P>
<P><BR><STRONG>甚至有的開方連生薑三片、大棗四枚都不敢動一動,等等。 </STRONG></P>
<P><BR><STRONG>這樣的藥方療效是不會理想的。 </STRONG></P>
<P><BR><STRONG>前人批評這種藥方叫做「有方無藥」。 </STRONG></P>
<P><BR><STRONG>意思是說雖然找到了前人的一個有效方劑,但沒有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去加減藥物,所以效果不會好。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7:1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反之,又有另一種情況,有的在開方時不去借鑒前人有效的方劑和組方原則,而是頭痛開上川芎、菊花; </STRONG></P>
<P><BR><STRONG>腳痛開上牛膝、木瓜; </STRONG></P>
<P><BR><STRONG>病人還有些眼花,再開上草決明、石決明; </STRONG></P>
<P><BR><STRONG>還有些消化不好,再開上焦三仙; </STRONG></P>
<P><BR><STRONG>還有腹脹,再開上木香、檳榔……根據症狀開上十味、八味藥,藥與藥之間缺乏有機聯繫,沒有主藥、輔助藥的分別,沒有藥物的配伍變化,沒有使藥物相輔相成的組織,也沒有互糾其偏的配合。 </STRONG></P>
<P><BR><STRONG>總之,沒有辨證立法,缺乏理論上的指導和連貫性,就算一張處方。 </STRONG></P>
<P><BR><STRONG>這樣的處方效果也不會理想,前人批評這樣的處方叫做「有藥無方」,意思是說只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種藥物之間缺乏有機聯繫,沒有方劑的組織原則或前人有效方劑的借鑒,療效也不會好。 </STRONG></P>
<P><BR><STRONG>焦氏指出,正確的處方原則,應按照辨證、立法的要求,選好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劑,然後根據病人具體病情,把方劑中的藥味加以分析,如有不符合目前病情要求的,就應把它減去,如需要再加入一二味藥的,就選一二味符合辨證、立法要求,能在這個方劑中起到互相配合,相輔相成,增強治療效果,不會影響本方總的治療要求的藥物,加進來以提高療效。 </STRONG></P>
<P><BR><STRONG>前人的經驗認為這種處方叫做「有方有藥」。 </STRONG></P>
<P><BR><STRONG>意思是說這種藥方,既符合辨證、立法的要求,又有前人有效方劑的借鑒,或是按照方劑組織的原則,根據理、法的要求,組織成了方劑,選用了比較恰當的藥物,藥與藥之間有著有機的聯繫,這樣的藥方就會達到滿意的效果。 </STRONG></P>
<P><BR><STRONG>例如辨證為少陽證,立法是和解少陽,選用方是小柴胡湯加減。 </STRONG></P>
<P><BR><STRONG>在開方時,如病人口渴明顯的,就去掉半夏,加天花粉以生津液; </STRONG></P>
<P><BR><STRONG>如胸中煩熱而不嘔的,就去掉半夏、人參,加瓜蔞以蕩鬱熱; </STRONG></P>
<P><BR><STRONG>如腹中痛的,就減黃芩,加白芍以益中祛痛; </STRONG></P>
<P><BR><STRONG>如口不渴,外有微熱的,去掉人參,加桂枝以解肌表; </STRONG></P>
<P><BR><STRONG>病情較重的,用量要稍大些,病情較輕的,用量可稍小些,夏季生薑可略少,冬季可略多等等,但總的藥方組織沒有脫離和解少陽以退半表半裡之邪的立法要求。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7:3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綜上所述,運用中藥組成處方,一是要根據病情要求(辨證、治法要求),二是要遵循組方原則。 </STRONG></P>
<P><BR><STRONG>而方劑的運用又是極其靈活的,需要隨證加減變化。 </STRONG></P>
<P><BR><STRONG>當然,這種靈活變化,也不能漫無邊際,必須符合辨證、立法的要求。 </STRONG></P>
<P><BR><STRONG>同時疾病的過程在不斷地變化,這一階段需加減這些藥,另一階段則又需加減另一些藥。 </STRONG></P>
<P><BR><STRONG>所以運用中藥時,要注意方劑的變化,藥物的隨證加減,對提高療效是有很大幫助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7:4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六)現代成果參考運用事物在發展,歷史在前進,用現代科學方法對中藥進行研究的豐碩成果越來越多,要及時將這些成果運用於臨床,賦予「辨證論治」以新內容,促進中西醫結合,提高醫療水準。 </STRONG></P>
<P><BR><STRONG>例如:銀花、連翹、魚腥草、蒲公英、地丁、黃連、梔子、黃柏等,均有明顯的抗菌作用; </STRONG></P>
<P><BR><STRONG>黃耆有強壯保肝等作用; </STRONG></P>
<P><BR><STRONG>鹿茸含有雄性激素為全身強壯藥; </STRONG></P>
<P><BR><STRONG>白芍、馬齒莧對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北五加皮有類似毒毛旋花子素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人參、五味子具有「適應原」(Adaptogen)樣作用(注:「適應原」樣作用係增強機體非特異性的防禦能力,這種作用是向著對機體有利的方向進行的)等等。 </STRONG></P>
<P><BR><STRONG>在組織藥方時,可根據病情,結合科研成果而選擇運用。 </STRONG></P>
<P><BR><STRONG>但還要注意,應儘量結合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去選擇,不可生搬硬套。 </STRONG></P>
<P><BR><STRONG>例如中醫的虛寒痢,單用黃連、白芍、馬齒莧等有抑制痢疾桿菌作用的藥物,往往效果不理想。 </STRONG></P>
<P><BR><STRONG>但如同時結合中醫對「虛寒」證的治療原則,加用乾薑、吳萸、附子、白朮、黨參等溫補脾腎之品,則容易取得良效。 </STRONG></P>
<P><BR><STRONG>再如服用五味子粉劑,可使肝炎患者升高的轉氨酶(GPT)下降至正常,但停藥二、三周後,復又上升。 </STRONG></P>
<P><BR><STRONG>如結合辨證論治,隨應證的湯藥沖服,則療效鞏固,多不再回升。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7:5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從復方研究來看,有人用滋陰潛陽藥對動物神經原性高血壓進行研究觀察,有良好的效果。 </STRONG></P>
<P><BR><STRONG>但將滋陰藥和潛陽藥分開試驗,則降壓效果均差。 </STRONG></P>
<P><BR><STRONG>對腎性高血壓,桂附八味湯效果良好,單用六味地黃湯也有良效,而單用肉桂、附子則基本無效。 </STRONG></P>
<P><BR><STRONG>再如四物湯與八珍湯做動物實驗,表明二方對急性貧血狀態下的動物,有促進紅細胞增生的作用,而八珍湯的效果尤為顯著,說明「氣血雙補」、「陽生陰長」理論的科學性。 </STRONG></P>
<P><BR><STRONG>還有人用補中益氣湯做實驗,證明對子宮及其周圍組織有選擇性收縮作用,並能調整小腸肌張力恢復,促進營養的吸收,這與中醫理論「補中益氣」是相吻合的。 </STRONG></P>
<P><BR><STRONG>而且實驗還證明,升麻、柴胡在藥方中對其他藥有明顯的協同作用,尤其在腸蠕動方面,如果去掉這兩味藥,該方對腸蠕動的作用即現減弱。 </STRONG></P>
<P><BR><STRONG>但是如單用這兩個藥,則無以上各方面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再如茵陳蒿湯的實驗研究,發現把茵陳、梔子、大黃三藥分開,單味投藥則無明顯利膽作用,只有三藥配伍應用,膽汁排泄則大量增加,且量與質的排泄同時增多。 </STRONG></P>
<P><BR><STRONG>又有單位對55個含有黃連的復方進行實驗和臨床研究,結果表明,配伍適宜的黃連復方,確可減少抗藥性的形成,提高抗菌效果,增強解毒能力,減低單味藥的毒性和副作用,可見藥物的配伍變化非常重要。 </STRONG></P>
<P><BR><STRONG>總之,現代科研成果給臨床處方用藥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參考,既要積極運用現代研究成果,同時又要注意結合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不能廢醫存藥。 </STRONG></P>
<P><BR><STRONG>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使中西醫的長處結合起來,把辨證論治提高到嶄新的水準,促進祖國醫藥學的發展提高,有利於新醫學新藥學的早日形成。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8:0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七)識別飲片以利選用經過加工能配方的中藥叫做「飲片」。 </STRONG></P>
<P><BR><STRONG>對這些飲片,臨床醫生應儘量爭取能辨認一二百種左右。 </STRONG></P>
<P><BR><STRONG>在辨認飲片的過程中,可以增強對藥物性狀、炮製、質地、氣味等的進一步瞭解,對臨床處方選藥很有幫助。 </STRONG></P>
<P><BR><STRONG>曾經有人因為對中藥性狀、質地等不甚瞭解,而出過一些偏差。 </STRONG></P>
<P><BR><STRONG>如在湯藥中開蛤蚧一對; </STRONG></P>
<P><BR><STRONG>開羚羊角一支或一對,也有的開三、四錢; </STRONG></P>
<P><BR><STRONG>有的認為烏賊骨一定很重,一開就是一、二兩; </STRONG></P>
<P><BR><STRONG>對代赭石不知其重,對海浮石不知其輕,用量開不準確; </STRONG></P>
<P><BR><STRONG>甚至有把葫蘆巴(植物的種子)當成葫蘆的蒂巴,讓病家自己去找等等。 </STRONG></P>
<P><BR><STRONG>說明認識中藥飲片,確對臨床用藥有很大的幫助。 </STRONG></P>
<P><BR><STRONG>總之,事物是互相關聯著的,所以臨床醫生處方用藥,並不是只要開完藥方就可以取得理想療效的,在處方時必須注意各方面的配合,抓好各個環節,才會有較好的療效。 </STRONG></P>
<P><BR><STRONG>今願提出以上幾個方面,與大家共同注意。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8:1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四、重視藥物歸經在中藥的藥性理論中,除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喜惡須使等理論外,還有「歸經」的學說。 </STRONG></P>
<P><BR><STRONG>「歸經」是研究、指明哪些藥物主要對哪些臟腑經絡的病變起明顯治療作用的學說,這一學說是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營衛氣血等中醫基本理論為基礎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8:2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中醫中藥是同一理論體系,醫藥是密切聯繫在一起而不能分割開的整體。 </STRONG></P>
<P><BR><STRONG>中醫治病必須運用中醫理論進行辨證論治。 </STRONG></P>
<P><BR><STRONG>關於辨證論治的具體內容,醫家們常用理、法、方、藥四個方面來概括。 </STRONG></P>
<P><BR><STRONG>這四者也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尤其是「理」,又貫穿在法、方、藥三者之中。 </STRONG></P>
<P><BR><STRONG>由此可以看出,方與藥占了辨證論治的相當比重。 </STRONG></P>
<P><BR><STRONG>所以,中醫必須對中藥的藥性理論有深刻的認識,熟練地掌握它的各種規律性,才能很好地完成在理、法指導下,準確的進行處方、遣藥,如果離開了中醫理論,便不能準確的辨證立法,更談不上論治。 </STRONG></P>
<P><BR><STRONG>如果離開了中醫的藥性理論,便不能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處方遣藥,所以古人強調用藥的重要性時,說用藥如用兵。 </STRONG></P>
<P><BR><STRONG>可見中藥的藥性理論是十分重要的,從而也可以看出歸經學說的重要性。 </STRONG></P>
<P><BR><STRONG>用歸經的理論來研究中藥,是達到深刻認識中藥,熟練掌握和運用中藥的一種方法,一直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 </STRONG></P>
<P><BR><STRONG>現僅就藥物歸經學說,談談個人的看法。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8:3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藥物歸經學說的產生與意義古代臨床醫家們,為了總結藥物產生治療作用的規律性,漸漸在藥物的研究中,形成了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理論,經過臨床實踐還感到這些理論尚不能滿意地解釋藥物的作用和藥物對疾病產生治療效果時與各臟腑經絡間的不同關係。 </STRONG></P>
<P><BR><STRONG>例如同是熱性藥,進入機體後,有的可治脾寒,有的可治腎寒; </STRONG></P>
<P><BR><STRONG>同是辛味藥,進入機體後,有的可疏肝氣之鬱,有的可解太陽之表,有的可散脾胃之結。 </STRONG></P>
<P><BR><STRONG>散表寒的藥,不治裡寒; </STRONG></P>
<P><BR><STRONG>補腎虛的藥,不能治心虛; </STRONG></P>
<P><BR><STRONG>補肺虛的藥,不能治肝虛……,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醫家們注意到從藥物與機體間的關係去探究。 </STRONG></P>
<P><BR><STRONG>對藥物作用的理解不能單純看作是藥物自己的作用,乃是藥物進入機體後,機體對藥物產生反應而出現的藥物與機體間的相互作用。 </STRONG></P>
<P><BR><STRONG>藥物的氣質性能各有特點,機體臟腑經絡的氣質功能、特性也各不相同,因而藥物和機體各自的敏感性和選擇性也不一樣,這就構成了藥物表現出來的各種不同的特殊作用。 </STRONG></P>
<P><BR><STRONG>故此,藥物進入機體後,機體的某一部分、某一臟腑、某一經絡或某幾臟、幾經,對此藥物的作用特別有所感應,就常可顯示出突出的療效。 </STRONG></P>
<P><BR><STRONG>《內經?至真要大論》說:「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 </STRONG></P>
<P><BR><STRONG>醫家們還根據各臟腑經絡發生疾病的特點來觀察藥物的作用,通過觀察哪些藥物對哪些疾病有特效而知其主入某臟某經。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8:4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如《內經?至真要大論》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STRONG></P>
<P><BR><STRONG>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STRONG></P>
<P><BR><STRONG>諸氣鬱,皆屬於肺; </STRONG></P>
<P><BR><STRONG>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STRONG></P>
<P><BR><STRONG>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STRONG></P>
<P><BR><STRONG>通過觀察療效,則可知能治抽風、眩暈、震顫的藥能入肝; </STRONG></P>
<P><BR><STRONG>可治因寒而收引攣急的藥多能入腎; </STRONG></P>
<P><BR><STRONG>能治胸部鬱氣悶脹、咳、喘的藥,多可以入肺; </STRONG></P>
<P><BR><STRONG>能治水濕停滯不化而產生浮腫、水腫、腹滿的藥則可以入脾; </STRONG></P>
<P><BR><STRONG>能治血中毒熱而生瘡瘍的藥,則多能入心。 </STRONG></P>
<P><BR><STRONG>如汪昂在《本草備要》中說:「藥之為物,各有形、性、氣、質,其入諸經,有因形相類者,有因性相從者,有因氣相求者,有因質相同者,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 </STRONG></P>
<P><BR><STRONG>可見古人在臨床用藥的實踐中,認識到了機體與藥物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具體表現在藥物與臟腑經絡間有比較明顯的密切關係上,以這種關係來闡明某藥主要與某一臟腑、某一經絡或某幾臟腑,某幾經絡產生明顯的治療作用。 </STRONG></P>
<P><BR><STRONG>這種論述藥物與機體,具體臟腑、經絡間相互作用規律的理論,則稱之曰「藥物歸經」學說。 </STRONG></P>
<P><BR><STRONG>這一學說是按藥物作用於身體某部位(定位)分類的一種方法,用以補充四氣五味(定性)和升降浮沉(定向)理論的不足,使對藥物作用的研究更深入了一步,確定出藥物作用的定位性概念。 </STRONG></P>
<P><BR><STRONG>歸經學說的產生,是對藥物作用研究的發展,是歷代醫家通過無數的臨床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對藥性理論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是對藥性理論逐步闡發補充的結果。 </STRONG></P>
<P><BR><STRONG>從而使藥性理論越來越完善,漸漸掌握藥物作用的一般規律性和特殊規律性。 </STRONG></P>
<P><BR><STRONG>對不同臟腑經絡的疾病,採用不同歸經的藥物,則可產生顯著的療效,這對辨證論治,無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STRONG></P>
<P><BR><STRONG>同時也看出藥物歸經學說是來源於多年的臨床實踐,也是經得住實踐考驗的。 </STRONG></P>
<P><BR><STRONG>今後,還要對藥物歸經學說繼續進行研究,使藥性理論更進一步向前發展,漸臻完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8:5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藥物歸經學說的主要內容藥物歸經的理論,最早見於《內經》。 </STRONG></P>
<P><BR><STRONG>例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說:「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STRONG></P>
<P><BR><STRONG>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STRONG></P>
<P><BR><STRONG>《靈樞?五味篇》說:「五味入胃也各有所走,五味各走其所喜,穀味酸,先走肝; </STRONG></P>
<P><BR><STRONG>穀味苦,先走心; </STRONG></P>
<P><BR><STRONG>穀味甘,先走脾; </STRONG></P>
<P><BR><STRONG>穀味辛,先走肺; </STRONG></P>
<P><BR><STRONG>穀味鹹,先走腎。 </STRONG></P>
<P><BR><STRONG>等等。 </STRONG></P>
<P><BR><STRONG>經過歷代醫家運用,到宋元時代的張潔古在《珍珠囊》中把《內經》的理論具體運用到藥性理論中而明確地提出了藥物歸經的理論,又經李東垣、王好古等醫家的闡發而形成了藥物歸經學說。 </STRONG></P>
<P><BR><STRONG>這一學說不但使《內經》的理論得到了有力的驗證和發展,而且給後世醫家在臨床上靈活運用中藥以很大的啟示。 </STRONG></P>
<P><BR><STRONG>認為藥物有五味,五臟有苦欲,各隨臟氣喜惡的不同,可以產生不同的治療作用。 </STRONG></P>
<P><BR><STRONG>例如同一酸味的五味子,既可用於收心(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又能用於補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 </STRONG></P>
<P><BR><STRONG>具有酸味的白芍,既能用於斂肺,又能用於瀉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以酸瀉之)。 </STRONG></P>
<P><BR><STRONG>另如同是辛味藥,既有細辛的辛散,又有知母的辛潤; </STRONG></P>
<P><BR><STRONG>同是苦味藥,既有白朮的苦燥,又有黃連的苦瀉,等等。 </STRONG></P>
<P><BR><STRONG>由此可見,要使藥物發揮優良的治療作用,必須密切結合臟氣喜惡、病變性質、藥物氣味,使之互相合適,才能正確地掌握與靈活運用,從而提高醫療效果。 </STRONG></P>
<P><BR><STRONG>深切地瞭解藥物性味而使之各歸其經,則力專效宏,療效顯著。 </STRONG></P>
<P><BR><STRONG>如歸經不明,無的放矢,即難獲良效。 </STRONG></P>
<P><BR><STRONG>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在處方時還要注意採用「引經報使」藥,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STRONG></P>
<P><BR><STRONG>今將藥物歸經學說的主要內容歸納介紹如下:1.五入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內經?至真要大論》)。 </STRONG></P>
<P><BR><STRONG>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內經?宣明五氣篇》)。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9:0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五欲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STRONG></P>
<P><BR><STRONG>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 </STRONG></P>
<P><BR><STRONG>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STRONG></P>
<P><BR><STRONG>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STRONG></P>
<P><BR><STRONG>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內經?藏氣法時論》)。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9:1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五苦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STRONG></P>
<P><BR><STRONG>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STRONG></P>
<P><BR><STRONG>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STRONG></P>
<P><BR><STRONG>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STRONG></P>
<P><BR><STRONG>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內經?藏氣法時論》)。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9:2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4.五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STRONG></P>
<P><BR><STRONG>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 </STRONG></P>
<P><BR><STRONG>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 </STRONG></P>
<P><BR><STRONG>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STRONG></P>
<P><BR><STRONG>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STRONG></P>
<P><BR><STRONG>是謂五禁,無令多食(《內經?宣明五氣篇》)。 </STRONG></P>
<P><BR><STRONG>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內經?五味篇》)。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3:49:3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5.五傷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 </STRONG></P>
<P><BR><STRONG>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STRONG></P>
<P><BR><STRONG>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STRONG></P>
<P><BR><STRONG>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唇揭。 </STRONG></P>
<P><BR><STRONG>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STRONG></P>
<P><BR><STRONG>此五味之所傷也(《內經?五臟生成篇》)。 </STRONG></P>
<P><STRONG></STRONG>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