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1:59:5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9.以我為主,補瀉分明</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針刺的作用,主要在於平衡陰陽,也就是有餘可瀉,不足可補,為了能使這種作用進一步提高和加強,古人創立了許多補瀉方法,其中如迎隨、疾徐、開闔、提按、九六等法,較易理解與應用,至於撚轉、呼吸,就常常難免混淆。 </STRONG></P>
<P><BR><STRONG>比如:(1)撚轉補瀉:這主要是包括左右、進退運針方法的補瀉法,一般均以大指前進向左為補,食指後退向右為瀉。 </STRONG></P>
<P><BR><STRONG>但在實際運用時,就極易發現如應用右手運針,在病人左側取穴進針,這是極易明白而有效。 </STRONG></P>
<P><BR><STRONG>如應用右手在病人右側取穴,這就與左右內外的關係不符。 </STRONG></P>
<P><BR><STRONG>而且針下的寒熱感也不易出現。 </STRONG></P>
<P><BR><STRONG>《詩鈔》說:「在進補瀉之時,不論是在病人左側或右側進針,醫者不論是使用右手或左手,均以大指前進為補,後退為瀉。 </STRONG></P>
<P><BR><STRONG>左右手同時施行補瀉時,則兩手大指同時前進為補,後退為瀉。 </STRONG></P>
<P><BR><STRONG>其餘諸說,不可拘泥。 </STRONG></P>
<P><BR><STRONG>根據這一原則,也就是以醫生自我為中心,不論是用雙手或單用右手或左手撚針,均以向內收攏者為補,向外推揚者為瀉。 </STRONG></P>
<P><BR><STRONG>證之於臨床實踐,事實正是如此。 </STRONG></P>
<P><BR><STRONG>其詩曰:補瀉之妙在手指,自身內外為準則大指前進補之方,大指後退瀉之訣(2)呼吸補瀉:歷來均以病人之呼吸為准,即候呼進針,候呼運針,候吸出針者為補,反之為瀉。 </STRONG></P>
<P><BR><STRONG>簡言之,即「呼補吸瀉」。 </STRONG></P>
<P><BR><STRONG>吾祖針刺是「以人治人」的思想指導下,在施術時以醫生自己之呼吸與病人之呼吸同步進行,並與提按撚轉相配合,即吸氣時將針外撚上提,呼氣時將針內撚下按,兩者緊密配合,把思想集中在手指上,感應極其明顯。 </STRONG></P>
<P><BR><STRONG>這也是繼承和發揚的鮮明事例,其詩曰:呼吸補瀉呼時補,鼻吸宜短口呼長,候呼引針候吸出,瀉法反此莫相忘。 </STRONG></P>
<P><BR><STRONG>病者醫者同呼吸,補瀉分明效更彰。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2:00:1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0.出針有法,不失時機</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自進針以至出針,一次治療至此即全部結束,其中亦有法度而不可忽視。 </STRONG></P>
<P><BR><STRONG>梅花派十分強調出針時機與出針方法。 </STRONG></P>
<P><BR><STRONG>出針時機是指:①針下寒熱,即補則熱生,瀉則涼至; </STRONG></P>
<P><BR><STRONG>②針下虛實,即如《金針賦》所云「病勢既退,針氣微松,病未退者,針氣如根」; </STRONG></P>
<P><BR><STRONG>③脈之軟堅,是指針刺前後的脈象比較,如脈象由躁急轉為平靜者,是瀉之弛也,由沉伏轉為應指者,是補之驗也; </STRONG></P>
<P><BR><STRONG>④氣之調否,是指標刺前後患者精神狀況的各種變化,這必須心領神會,方能有所察覺。 </STRONG></P>
<P><BR><STRONG>在出針方法上,梅花派有三指兩用之進針法,同樣也有三指兩用之出針法,既用拇食二指輕輕轉動針柄,中指按壓在針孔旁之肌肉上,再逐步或一次外提,以後再用中指按壓或不按壓針孔,簡便安詳,無須雙手配合。 </STRONG></P>
<P><BR><STRONG>其詩曰:出針之要貴適時,識其時機乃可貴,寒熱虛實脈軟堅,氣調而止為憑藉。 </STRONG></P>
<P><BR><STRONG>梅花出針亦有法,拇食旋撚中按捺,笑他雙手一齊來,捉鼠何須縛虎力。 </STRONG></P>
<P><BR><STRONG>吾祖正是由於家學淵源,加之他自身的刻苦努力,志在岐黃,心無外慕,筆不停揮,手不釋卷,數十年如一日,乃能碩果累累,為祖國醫學作出應有的貢獻。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2:00:1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三、《周氏脈學》啟後承先脈學是中醫臨床的一門特殊學科</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是從橈動脈搏動的各種微細變化中,來推理生理機能與病理情況的一種獨具風格和形式的診斷方法,也是中醫理論與臨床的重要組成部分。 </STRONG></P>
<P><BR><STRONG>但是傳統的中醫論脈方式,不僅是晦澀費解,更是不可避免地固執在抽象概念裡。 </STRONG></P>
<P><BR><STRONG>在今天看來,當然有許多地方已成為脈學史上的陳跡,而有更多的地方還有待理解和逐步得到證實。 </STRONG></P>
<P><BR><STRONG>其中由正確抽象概念所形成的結論,是不應該摒棄的,而在很多的正確結論當中,也僅有少數被西醫所認可,因之有好多生動活潑的玄思理念的中醫學說成果,由於未能理解和把握,因而被歪曲了,而且已經到了湮沒的邊緣。 </STRONG></P>
<P><BR><STRONG>周氏以特有的見地和多年的心血,寫成《周氏脈學》一稿,在闡明中醫脈學歷史根源的基礎上,分為兩大方面討論和論證。 </STRONG></P>
<P><BR><STRONG>首先認為不僅中醫脈學是以心血管體系為中心所形成的特有理論體系與診察方式,而且這也為西醫所共有,儘管西醫對這方面的認識粗糙,而在今天論脈時,也應結合西醫的觀點,加以充實和發揮,使每種脈象都有自己特定的內容和病理基礎,把以往中醫對這方面的抽象概念,使之更接近於具體概念,把晦澀深奧的題材,使之更接近於條理清晰的形象,給古老朴素的學說,輸進一些新鮮血液,恢復其青春活力,以便能使這兩個流派不同,思想體系不同的東西方學說,能夠彼此補充和互相印證,最後達到殊途同歸,百川歸海的要求。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2:00:3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其次,兩手寸關尺六部分候臟腑的診脈方法</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既是中醫脈學的精華部分,也是中醫理論體系中的秘奧。 </STRONG></P>
<P><BR><STRONG>2000多年來在中醫的臨床實踐中,都是以這種思想為指導,但這種內外相應的關係,並不是確定不移和隨時存在的,即有時是能相應,而有時又是不相應。 </STRONG></P>
<P><BR><STRONG>在相應時確是能與古說相符; </STRONG></P>
<P><BR><STRONG>而不相應時又不能強為聯繫。 </STRONG></P>
<P><BR><STRONG>總是在若隱若現,可憑與不可憑之間,清代徐靈胎氏曾經這樣說過:「如以脈為可憑,而有時亦不可憑; </STRONG></P>
<P><BR><STRONG>如以脈為不可憑,而又鑿鑿乎其可憑」。 </STRONG></P>
<P><BR><STRONG>事實也正是如此。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對於這一學說見解,是信者有人,而不信者是更有人。 </STRONG></P>
<P><BR><STRONG>歧視中醫的人們更是利用中醫理論上這一未曾得到證實與闡明的薄弱環節,作為攻擊中醫學說的藉口。 </STRONG></P>
<P><BR><STRONG>所以把中醫脈學這一精華和秘奧,使之發揚和光大,將是有其實際意義和刻不容緩的。 </STRONG></P>
<P><BR><STRONG>書中最後說明對寸口橈動脈搏動的觀察,乃是闡明生活有機體完整現象的一個成分,是機體內部因果關係的改變或破壞,在橈動脈搏動上的特定反應。 </STRONG></P>
<P><BR><STRONG>而寸口六部分候臟腑的方法,則是起著補充和印證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兩者只能互相參證和對照,不能彼此孤立和割裂。 </STRONG></P>
<P><BR><STRONG>全稿引經據典,剝繭抽絲,解說詳明,令人信服,節錄如下,以見一斑。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2:00:4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一)中醫脈學的歷史回顧</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脈的正確涵義與上古三部九候診法的關係:所謂「脈」從廣義上來說,乃是人體各種溝通聯絡體系之總稱,是包括著血管、神經、淋巴管與特有的經絡體系在內而言的,故在所附之四言詩中說:「脈脈相通,一脈相承,溝通聯繫,均以脈稱」。 </STRONG></P>
<P><BR><STRONG>狹義的則是心血管系統跳動著的脈搏。 </STRONG></P>
<P><BR><STRONG>而血管體系古人也是用經絡來作為說明的。 </STRONG></P>
<P><BR><STRONG>如《靈樞?經脈》曰:「經脈者常不可見,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諸脈之可見者皆絡脈也。 </STRONG></P>
<P><BR><STRONG>這就概括出動脈靜脈與橈動脈的搏動關係。 </STRONG></P>
<P><BR><STRONG>而在經絡系統之脈來說,更是和血管之經絡糾結難分。 </STRONG></P>
<P><BR><STRONG>中醫切脈方法的唯物基礎,當然是建築在橈動脈搏動的不同反應與微細變化之上的。 </STRONG></P>
<P><BR><STRONG>但這乃是中醫脈學的一個方面,也就是說這是屬於血脈之脈的範疇,如果單從這種觀點來論中醫之脈,那就把為中醫所重視的經絡學說置之於不顧,不但對上古三部九候的診法不能有充分的瞭解,而且對後來獨取寸口的診法也無從升其堂室。 </STRONG></P>
<P><BR><STRONG>《素問?三部九候論》指出人之頭面,上肢與下肢,各有上中下三部,三部之中各有天有地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這就是上古三部九候的診法。 </STRONG></P>
<P><BR><STRONG>從這三部九候的部位,可以見到血管之脈與經絡之脈的密切關係。 </STRONG></P>
<P><BR><STRONG>古代三部九候診法與經絡相互關係表三部九候脈診部位血管經絡測候範圍上天顳淺動脈額支足少陽膽經當頷厭之次以候頭目之氣地面前動脈分支足陽明胃經當巨之次以候口齒之氣人面前動脈分支手少陽三焦經當和之次以候耳目之氣中天橈動脈手太陰肺經當經渠之次以候肺地橈動脈之指背動脈手陽明大腸經當合谷之次以候胸中之氣人尺動脈手少陰心經當神門之次以候心下天太衝第一足背動脈五里陰部外動脈足厥陰肝經當五里或太衝之次以候肝地脛後動脈足少陰腎經當太之次以候腎人衝陽足背動脈箕門股動脈足太陰脾經當箕門或衝陽之次以候脾胃從上表中,可見在人身上中下的九個診脈部位,是根據幾個主要血管與經絡的交會點來測候的,這不僅以心血管的機能為依據,更是與經絡系統的反應相結合。 </STRONG></P>
<P><BR><STRONG>在人身的十二經絡中,除了手厥陰經的心包,手太陽經的小腸和足太陽經的膀胱外,其餘均已包羅在內,這三經雖未列入,但在「臟能概腑」的原則下,是可以居於次要地位的。 </STRONG></P>
<P><BR><STRONG>由此可見,只有對心血管系統之脈與經絡系統之脈,作出全面理解,方可以言中醫脈診之「脈」。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2:00:5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九候成三的診法是獨取寸口的過渡階段</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上古三部九候診法雖然詳備,但在應用時也未免費事費時,各部動脈的搏動情況,有的深而隱,有的淺而顯,有的粗而大,有的細而小,有的端而直,有的迂而曲,何者為常,何者為病,經文從無詳細的說明,事實上也無從分別說明。 </STRONG></P>
<P><BR><STRONG>因之有的地方就很合用,有的地方就很不合用。 </STRONG></P>
<P><BR><STRONG>寸口是最合用的,自然就保留下來了。 </STRONG></P>
<P><BR><STRONG>又發現到頸部的人迎與足部的趺陽,也較原有之上中下三部更為合用,於是即取原有之上中下三部而代之,而成為九候成三上中下三部的診法。 </STRONG></P>
<P><BR><STRONG>九候成三上中下三部診法表三部血管經絡上人迎(喉結兩旁的頸總動脈)足陽明胃經中寸口(橈動脈)手太陰肺經下趺陽(足背的脛前動脈)足陽明胃經以上的三處動脈,乃是人身動脈系統中在身體表面搏動最明顯的地方,與經絡系統的關係也非常密切。 </STRONG></P>
<P><BR><STRONG>趺陽即衝陽,與人迎同屬足陽明胃經,寸口正當手太陰肺經之太淵與經渠處。 </STRONG></P>
<P><BR><STRONG>從這三處來作為脈診的依據,對於血脈之脈與經絡之脈,仍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2:01:0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寸口在上古診法中早具有重要地位</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獨取寸口的由來,以現存的中醫文獻說,均認為是首先出於《難經》,但究竟起於何時則殊難估定。 </STRONG></P>
<P><BR><STRONG>即以《內經》而論,除詳論人身上中下之三部九候的診法外,對於寸口也是非常重視。 </STRONG></P>
<P><BR><STRONG>如《素問?經脈別論》曰:「……氣口成寸,以決死生」,《平人氣象論》曰:「欲知寸口之太過與不及。 </STRONG></P>
<P><BR><STRONG>《靈樞?五閱五使篇》曰:「脈出於寸口,色見於明堂。 </STRONG></P>
<P><BR><STRONG>《小針解篇》曰:「所謂虛則補之者,氣口虛而補之也; </STRONG></P>
<P><BR><STRONG>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 </STRONG></P>
<P><BR><STRONG>《根結篇》曰:「持其寸口,數其至也。 </STRONG></P>
<P><BR><STRONG>可見在上古三部九候診法的同時,寸口早為當時所重視,且已經有取其他各部而代之的趨勢。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2:01:1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4.獨取寸口的實際意義和時代背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張仲景在《傷寒論》裡對這種刪繁就簡獨取寸口的診法深感不滿,認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寸口,趺陽三部不參」的診法,是不合經旨的粗淺行為,不能為法。 </STRONG></P>
<P><BR><STRONG>但是任何學說思想,都是表現其自身於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裡,任何學說的表現形式和面貌,也必為當時的社會形態所決定。 </STRONG></P>
<P><BR><STRONG>診察人迎要搬弄頭部,診察趺陽要摩弄足部,在封建社會中,既認為頭部是最尊貴的地方,不能任人摩弄,足部是次於趾部最隱蔽的地方,更不能輕易暴露,尤以女性更是如此。 </STRONG></P>
<P><BR><STRONG>再則這種握手不及足的診法,也與纏足之風盛行有關。 </STRONG></P>
<P><BR><STRONG>由於人迎、趺陽受到舊禮教的封鎖,則三部存一,是可以想見的。 </STRONG></P>
<P><BR><STRONG>也由於診察寸口時,既不摸頭腳,也不解衣著,經過古人不斷地經驗積累,乃能成為認識人體機能狀況的一個視窗和管道。 </STRONG></P>
<P><BR><STRONG>綜上所述,可見中醫的脈診是從上古的全身上中下的三部九候診法,簡化和發展為人身上中下三部三處主要動脈的三部診法。 </STRONG></P>
<P><BR><STRONG>再由上中下三部的診法,簡化和發展為獨取寸口的診法。 </STRONG></P>
<P><BR><STRONG>在獨取寸口的基礎上,又發展成寸關尺三部九候的診法。 </STRONG></P>
<P><BR><STRONG>並由此引導出兩手寸關尺六部分別與臟腑相應的關係。 </STRONG></P>
<P><BR><STRONG>這種過程雖然從以往的文獻中,不能找出確切的證明,但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來說,其大體演變程式,是不會有多大出入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2:01:2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5.古代脈象與脈名的形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中醫察脈方式的演變程式,大體如上所述。 </STRONG></P>
<P><BR><STRONG>而各種脈象與脈名的形成,不可能是與上古三部九候診法同時產生的。 </STRONG></P>
<P><BR><STRONG>因為上古的三部九候是在全身九個不同的部位分別診察,而各種脈象與脈名,則是在某一特定部位的測候總結。 </STRONG></P>
<P><BR><STRONG>只有在獨取寸口的基礎上,才能經過不斷的補充和完善而形成體系。 </STRONG></P>
<P><BR><STRONG>《內經》在識別各種脈形時,開始是用形容詞來表示的。 </STRONG></P>
<P><BR><STRONG>如「如風吹毛」,「如張弓弦」,「累累如連珠」,「如雞踐地」,「辟辟如彈石」等皆是,其後方簡化為固定脈名。 </STRONG></P>
<P><BR><STRONG>經過搜索考證,證明源於《內經》者25種,源於《難經》者3種,源於仲景者2種(另有「厥脈」未統計在內),共有30種脈象與脈名,後人認為脈象有21種、24種或28種者,均是不正確的,其所附之四言詩曰:脈學之源,起於《靈》《素》,詞重形容,未臻鞏固。 </STRONG></P>
<P><BR><STRONG>浮沉滑澀,大小虛實,長短緊弦,洪細微弱。 </STRONG></P>
<P><BR><STRONG>緩急數遲,動代結促,散脈廿五,精簡所得。 </STRONG></P>
<P><BR><STRONG>《難經》所增,濡牢與伏。 </STRONG></P>
<P><BR><STRONG>為革為芤,仲景所續。 </STRONG></P>
<P><BR><STRONG>一象一名,共有三十。 </STRONG></P>
<P><BR><STRONG>後世之基,脈學之則。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2:01:3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二)中醫脈學與心血管系統的一般關係</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心血管之脈在中西醫脈診中具有同等地位:根據橈動脈的搏動狀況,用以作為生理機能的探測與病理變化的推理,這不僅是中醫的常規,同樣也是西醫的守則,只不過是在認識方法上,存在著深與淺,全與偏的不同差別而已,在西醫來說,雖然也列舉了許多脈名與每一脈所代表的病理變化與涉及到相互影響以及連鎖因果的推理關係,但基本上是以心血管本身的機能狀況與病理變化為主,並未曾深刻地注意到寸口橈動脈的搏動狀況,乃是人體對內外界環境各種變化的綜合反應。 </STRONG></P>
<P><BR><STRONG>這就不能與中醫脈診相提並論,但在我們探討中醫脈學時,同樣自應給以確定的地位。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2:01:4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中西醫脈名異同</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西醫和中醫一樣,在按觸橈動脈搏動狀況時,也確定了很多名稱,其中絕大部分不但其名稱和中醫相同,其所代表的病理意義也多可互相印證。 </STRONG></P>
<P><BR><STRONG>周氏經過詳細比較,列表說明,有一定的對照參考價值。 </STRONG></P>
<P><BR><STRONG>中西醫脈名異同對照表西醫各種脈名形性相等於中醫的脈象均脈PulsusAogualis心率在每分鐘72次以上,心動週期平均為082秒,起伏與間隔幾乎完全相等,即有差別也不超過1/6秒,充實柔韌,秩序井然者平脈小脈PulsusParvus脈搏體積細小及相對於大脈而言小脈虛脈PulsusVacnus脈搏細弱無力虛脈實脈PulsusPlenus脈搏充實飽滿實脈軟脈PulsusMollis血管彈性良好,但充盈不良濡脈(軟脈),芤脈西醫各種脈名形性相等於中醫的脈象硬脈PulsusDurus血管僵直硬化,彈性減少革脈(堅脈)速脈PulsusCeller頻脈PulsusFreguens心搏頻率每分鐘超過90次者數脈(疾脈)遲脈PulsusTurdus稀脈或徐脈PulsusRasus心搏頻率每分鐘降至60次以下者遲脈(徐脈)交替脈PulsusAlternaus脈搏頻率規則,但一個強的和一個弱的脈波交替出現與仲景所謂之厥脈部分相似①水沖脈WaterHammerPulsus或稱水钅追脈,高脈,滑脈,跳脈(BoudingPulsus)高度跳脈,稱柯氏脈(CorrigausPulsus)脈波升降幅度增大,洶湧滿指,有如水波衝擊之狀洪脈奇脈(吸停脈,逆脈)PulsusParadoxus在深吸氣時,脈波可以消失不同脈PulsusDigerens左右手脈波的強弱和出現的時間上可能不一,但無頻率上的差異復脈(重復脈)DicroticPulsus脈波在下降的途中,又復有新的升起,好象是第二個脈波低平脈PleteanPulsus脈波升降幅度減少,升起徐緩,而降落亦復延遲從上表中可以見到,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對於脈搏形性的描述,其見解和名稱大體上是接近的。 </STRONG></P>
<P><BR><STRONG>在中醫所列舉的各種脈象之中,如浮、沉、長、短等脈,雖為臨床所常見,但並未被西醫所採用。 </STRONG></P>
<P><BR><STRONG>而西醫所列舉的各種脈名,如交替脈、吸停、不同、重復與低平等脈,在臨床上也並非罕見,也為中醫所缺漏。 </STRONG></P>
<P><BR><STRONG>這在今天論脈時都是一種嚴重的偏向,必須在中醫論脈的基礎上,汲取西醫的養分,以壯大中醫脈學的成果,充實中醫脈學的內容,使中醫脈學更能合乎時代要求和富有時代氣息,因此理應把不同、吸停、重復和低平等四種脈象吸收過來,另外把交替脈合併在厥①脈裡而一併敍述,鑒於中醫對脈象的取義,都是用單一的形容字來稱呼的,周氏把不同脈稱為差脈,低平脈簡稱為低脈,奇脈與復脈則仍用西醫原名,以見統一。 </STRONG></P>
<P><BR><STRONG>中西結合,對照歸納,有35種脈象,連同生理之平脈,就成為36種脈象,其所附之四言詩曰:①見張仲景《金匱玉函經》,在原著脈象各論中有詳述,即漸強漸弱交替出現。 </STRONG></P>
<P><BR><STRONG>中西脈象,有異有同,同可合一,異須互通。 </STRONG></P>
<P><BR><STRONG>時至今日,難泥舊章,取長補短,今古相商。 </STRONG></P>
<P><BR><STRONG>交互歸厥,不同稱差,低奇與復,五脈新加。 </STRONG></P>
<P><BR><STRONG>生理脈一,病理三五,中西合流,三十六脈。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2:01:5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脈象分類不能再蹈前人舊轍</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對脈象分類,在《內經》上早有說明,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按尺寸浮沉滑澀而知病所以治。 </STRONG></P>
<P><BR><STRONG>《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調其脈之大小滑澀而病變定矣。 </STRONG></P>
<P><BR><STRONG>這就是古代對脈象分類的明證。 </STRONG></P>
<P><BR><STRONG>宋人《脈訣》創立七表(浮,芤,滑,實,弦,緊,洪),八裡(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九道(長,短,虛,促,結,代,牢,細,動)二十四脈。 </STRONG></P>
<P><BR><STRONG>進一步作了劃分。 </STRONG></P>
<P><BR><STRONG>元代滑伯仁又以浮,沉,遲,數,滑,澀為綱,增入大,小,長,短,牢,急六脈,仍為三十脈,明代李時珍又損去大、小與急三脈,列出二十七脈,並未依類歸納。 </STRONG></P>
<P><BR><STRONG>明代李中梓又以浮、沉、遲、數為綱仍為二十七脈。 </STRONG></P>
<P><BR><STRONG>其他各家雖各有其分類方法,但均以浮、沉、遲、數為基礎,其所依據的無非是在大、小、長、短、虛、實、滑、澀等幾個方面。 </STRONG></P>
<P><BR><STRONG>晚清以來,又有以深度(浮或沉),頻率(遲或數),幅度(大或小),強度(虛或實),節律(結或代),作為分類標準。 </STRONG></P>
<P><BR><STRONG>雖然各有見地,但均未能執簡馭繁,扼要而全面地概括出脈象變化的基本規律。 </STRONG></P>
<P><BR><STRONG>周氏認為對任何事物的分類,都是根據它們的基本屬性和近似的性質,人為地加以劃分和歸納。 </STRONG></P>
<P><BR><STRONG>各類之間的界限,就很難十分清楚,它們的體系和位置都是相對的,只是在相對穩定體系當中,有著它們各自的性質和內容,脈象變化的運動規律,不外是以形態和節律這兩種基本形式來顯示的。 </STRONG></P>
<P><BR><STRONG>在形態方面來說,正常時是形體停勻,充實柔韌,在右寸口六部之間,並無大小浮沉不相應稱的情況。 </STRONG></P>
<P><BR><STRONG>在節律方面來說,古人是用不疾不徐,從容應手來形容的,這就是指能把脈搏頻率限制在一定範圍以內和能保持著一定姿態神韻,表現出有充沛的潛在力量者,這就是生理脈象最主要與最基本的特徵。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2:02:1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脈之大小長短,浮沉滑澀等等</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都是屬於形態變化,也就是古人所說的「體狀」。 </STRONG></P>
<P><BR><STRONG>脈之偏快偏慢,快慢不齊,或是在規則的頻率之中出現間歇者,都是屬於節律變化。 </STRONG></P>
<P><BR><STRONG>由此可見,脈象的形態與節律,這兩種基本動態,在病理情況下雖然變化多端,也不能超出這兩大類基本範圍以外。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劃分脈象的第一步,首先就是運用「二分法」把各種脈象劃分為互相排斥的兩個類。 </STRONG></P>
<P><BR><STRONG>在以形態變化的這一類中,首先就把有節律改變的各種脈象排斥開; </STRONG></P>
<P><BR><STRONG>在以節律變化的這一類中,把形態改變的各種脈象排斥開。 </STRONG></P>
<P><BR><STRONG>再根據形態改變與節律改變的基本表現,就可作出如下表所列的劃分。 </STRONG></P>
<P><BR><STRONG>新擬脈象分類表分類依據基本動態特定形式(脈名)形態改變深淺有別寬窄不同強弱各異伸縮不等偏淺浮脈芤脈濡脈革脈偏深沉脈牢脈弱脈伏脈偏寬大脈洪脈偏窄小脈細脈偏強滑脈實脈偏弱虛脈低脈厥脈澀脈偏伸長脈緊脈弦脈偏縮短脈動脈續表分類依據基本動態特定形式(脈名)節律改變頻率失常至數參差偏快數脈急脈偏慢緩脈遲脈間歇奇脈結脈代脈促脈不齊散脈微脈差脈復脈如上所述,可見周氏對於脈象的分類和劃分,是十分深刻而細微的,是對傳統脈象分類的昇華和別開生面。 </STRONG></P>
<P><BR><STRONG>這不能不說是對中醫學說的一大貢獻。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2:02:2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4.中醫脈象應賦予西醫的具體內容</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中醫脈學本來就是一種憑藉指尖的靈敏觸覺與深遂心靈兩者相結合而成的經驗科學。 </STRONG></P>
<P><BR><STRONG>脈象的形象表現,既寓存於跡象之中,又超出於跡象以外; </STRONG></P>
<P><BR><STRONG>既可以用語言文字作形容,又不是語言文字所盡能描繪。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古人常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STRONG></P>
<P><BR><STRONG>就是這種道理。 </STRONG></P>
<P><BR><STRONG>古人早就想用圖解的方法,來描繪脈象的形性,但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對於心血管系統的機能及其他方面,未能有詳細的瞭解。 </STRONG></P>
<P><BR><STRONG>因而求顯反晦,反招垢病。 </STRONG></P>
<P><BR><STRONG>周氏為了能把以往空洞虛無的論脈方式矯正過來,特運用西醫的學說在每一脈象之下,增附「有關病理因素示意圖」,賦予中醫脈象的具體內容,這雖然對於脈象變化真正機制距離很遠,但是作為闡明脈象的一個方面與淺近形式,也不失為研究脈學之一助。 </STRONG></P>
<P><BR><STRONG>現錄二則如下,以例其餘。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2:02:3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虛脈病理有關因素示意圖</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三)中醫脈學與經絡系統的特殊關係1.左右寸口分候臟腑是以經絡學說為根源:兩手六部分候臟腑的診脈方法,既然是中醫脈診的精華和秘奧,自然應該追本溯源,明確其理論依據,才能進而肯定其臨床價值。 </STRONG></P>
<P><BR><STRONG>有如前述,「脈」的正確涵義,乃是人體各種溝通聯絡體系之總稱,中醫脈診方法的形成,自上古三部九候診法開始,既是以心血管之脈為根本,同時更是與經絡之脈相結合,左右寸口分候臟腑的學說根源與相應的基礎,就是建立在經絡體系之上的,離開經絡學說與經絡體系的作用機制,就不能對中醫的脈診作出理解與應用。 </STRONG></P>
<P><BR><STRONG>有許多中醫文獻認為寸口六部與臟腑相應的關係,首先是來源於《素問?脈要精微論》。 </STRONG></P>
<P><BR><STRONG>即「尺內兩旁則季肋也……」那一大段文字,周氏特別著重指出這乃是古人在正身垂手仰臥或直立以前臂內側尺部相對處之季肋為起點,所作出的人體表面的診察法,與兩手寸關尺六部並無牽涉。 </STRONG></P>
<P><BR><STRONG>是後人用削足適履的手法強行納入於寸口六部之中的。 </STRONG></P>
<P><BR><STRONG>說理詳明,此處不能具錄,因此,這一學說根源,應以《難經》為依據。 </STRONG></P>
<P><BR><STRONG>在《難經》的第一難中,就把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生死吉凶列為第一要義。 </STRONG></P>
<P><BR><STRONG>在第二難中又把寸口劃分為寸關尺三部,在《內經》上寸口只有尺寸之說,在尺寸之間增添了「關」的界限,是自《難經》開始的,在第十八難中乃有了寸口六部與臟腑的相應關係。 </STRONG></P>
<P><BR><STRONG>後世注解《難經》者於此均有所發揮。 </STRONG></P>
<P><BR><STRONG>現將第十八難原文,及徐靈胎氏之注釋,抄錄於下,以供參研。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2:02:4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第十八難曰</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脈有三部,部有四經,三部寸關尺也,四經兩手寸關尺各候一臟一腑也。 </STRONG></P>
<P><BR><STRONG>手有太陰陽明,手太陰屬肺,手陽明屬大腸,皆診於右寸。 </STRONG></P>
<P><BR><STRONG>足有太陽少陰,足太陽屬膀胱,足少陰屬腎,皆診於左尺,為上下部,右寸為上,左尺為下,何謂也? </STRONG></P>
<P><BR><STRONG>然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STRONG></P>
<P><BR><STRONG>此言左右手迴圈相生也。 </STRONG></P>
<P><BR><STRONG>足厥陰少陽木也,足厥陰屬肝,少陽屬膽,皆診於左關。 </STRONG></P>
<P><BR><STRONG>生手太陽少陰火。 </STRONG></P>
<P><BR><STRONG>手太陽屬小腸,手少陰屬心,皆診於左寸,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 </STRONG></P>
<P><BR><STRONG>手心主少陽火,手心主即乎厥陰心包絡也,手少陽屬三焦,推本文之意,則宜診於右尺,生足太陰陽明土,足太陰屬脾,足陽明屬胃,皆診於右關,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 </STRONG></P>
<P><BR><STRONG>此皆五行更相生養者也。 </STRONG></P>
<P><BR><STRONG>以上釋三部四經上下之義,下文又論所主之病也,脈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 </STRONG></P>
<P><BR><STRONG>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三部各有浮中沉故為九也。 </STRONG></P>
<P><BR><STRONG>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此又不以經絡以部位言。 </STRONG></P>
<P><BR><STRONG>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 </STRONG></P>
<P><BR><STRONG>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STRONG></P>
<P><BR><STRONG>即《素問?脈要精微論》所云,上竟者胸喉中事也,下竟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但其候脈法與此微別……徐氏又說:「此篇所論六經部位,乃《素問?血氣形志論》所謂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陰陽也。 </STRONG></P>
<P><BR><STRONG>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手陰陽也。 </STRONG></P>
<P><BR><STRONG>「而後世《脈經》《脈訣》因之。 </STRONG></P>
<P><BR><STRONG>但《素問》止言經絡表裡如此,並不指為診脈之位,今乃以右尺診心主少陽,及第八難以腎為三焦之原,三十九難又謂命門氣與腎通,皆互相證明也……蓋《內經》診法其途不一,而《難經》則專以寸口為斷,於是將經中診法盡附會入云,此必別有傳授,不可盡議其非……」。 </STRONG></P>
<P><BR><STRONG>在第一難中,徐氏就說過:「獨取寸口者越人之學也,自是而後診法精而不備矣。 </STRONG></P>
<P><BR><STRONG>寸口六部與臟腑相應的位置,其源雖出於《難經》,自此而後,即為後人所信奉,如楊玄操、丁德用等注解《難經》,王叔和之《脈經》,以及高陽生之《脈訣》等對之均未加更動。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2:02:5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後世的意見,忽視了寸口六部與經絡體系的關係</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因而對腎、心包、三焦、大腸、小腸的位置,抱著各不相同的看法,就對這幾個臟腑搬上搬下,搬左搬右,或多或少,任意安排。 </STRONG></P>
<P><BR><STRONG>在第十八難中,早已明確指出大小腸是分候於兩寸,乃後世諸名家提出反對意見,而對高陽生的《脈訣》以大小腸分候於兩寸,痛加詆毀,群起而攻之,幾欲置之鼎而後快。 </STRONG></P>
<P><BR><STRONG>這是中醫學說史上的冤案,是崇拜偶像的典型。 </STRONG></P>
<P><BR><STRONG>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各家並無異議。 </STRONG></P>
<P><BR><STRONG>而對尺寸來說就各執一說。 </STRONG></P>
<P><BR><STRONG>有人(如張景岳等)則以膀胱、大腸應左尺,以小腸、命門、三焦應右尺,又以兩尺應兩腎。 </STRONG></P>
<P><BR><STRONG>又有人(如吳謙等)則以左尺應腎、小腸、膀胱,右尺應腎、大腸。 </STRONG></P>
<P><BR><STRONG>又以三部應三焦。 </STRONG></P>
<P><BR><STRONG>諸李(時珍父子、中梓叔侄)以左寸應心與心包,左尺應膀胱及腎,右寸應胸中及肺,右尺應大腸及腎。 </STRONG></P>
<P><BR><STRONG>因之,寸口六部與臟腑相應的關係,仍應以《難經》為依據,這才能符合臟腑與經絡的完整性和依存性。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2:03:0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左右寸口分候臟腑的機理</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既然是上古血管與經絡相結合的脈診的演進和發展,就更不能和經絡學說相割裂,而從經絡學說以外尋求根據,可見中醫的經絡學說,是和上古的三部九候診法,以及左右寸口分候臟腑的診法,是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 </STRONG></P>
<P><BR><STRONG>吳草廬、李瀕湖等皆認為「兩手六部皆肺之經脈也,特取此以候五臟六腑之氣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 </STRONG></P>
<P><BR><STRONG>李氏又說:「且脈之應於指下者為有經絡,循經朝於寸口也。 </STRONG></P>
<P><BR><STRONG>可見左右寸口分候臟腑這一學說的基本觀點,早已被確定是和經絡學說分不開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2:03:1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寸口為「脈之大會」</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是經絡作用的集中體現:首先必須對《內經》「肺朝百脈」作出理解,才能對《難經》「寸口為脈之大會」有所說明。 </STRONG></P>
<P><BR><STRONG>此之所謂「脈」,主要是指經絡之脈而說的。 </STRONG></P>
<P><BR><STRONG>肺為什麼能受百脈之朝奉,因為肺為華蓋,居於至高,人身經絡之脈,其上下出入,無不交貫於胸中,早在呂廣注解《難經》時就指出說:「肺為諸臟上蓋,主通陰陽,故十二經皆會手太陰寸口……十二經有病皆見寸口,知其何經之動,浮沉滑澀……,以知其生死。 </STRONG></P>
<P><BR><STRONG>丁德用也說:「肺主氣,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凡五臟六腑有病,皆見於氣口,故曰大會也。 </STRONG></P>
<P><BR><STRONG>《內經》和《難經》均指明經絡之脈是以手太陰的肺經為其終始,這無疑是說明胸腔內壓力的週期變化,是經氣流注的推動力量,為經絡之脈所仰賴,而寸口的經渠穴乃是經脈管道之意,不但肺之經氣由此流行,而心之血管亦由此通過,肺之經絡受百脈之朝會,心之血管主一身之灌溉。 </STRONG></P>
<P><BR><STRONG>在這一盈寸之地,互相糾結,彼此環抱,形成為經絡與血管互相交會之樞紐。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寸口的三部九候診法,才能取上古的三部九候診法而代之,成為中醫四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12:03:2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四)獨取寸口在中醫脈診中的雙重意義綜上所述</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可見中醫脈診的主要內容,乃是以寸口處的橈動脈的搏動變化為特定討論中心所形成的特定理論體系,決定脈搏形性改變的主要力量是來自心血管系統的機能,而心血管本身之機能又為全身其他系統與器官的機能所決定,因此才能由寸口脈搏的形性改變。 </STRONG></P>
<P><BR><STRONG>來推理心血管本身以及其他系統與器官生理與病理的各種變化。 </STRONG></P>
<P><BR><STRONG>沒有這種連鎖因果的相應關係就沒有中醫脈學的地位和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在經絡系統來說,血液流轉是產生經氣的泉源,但經絡的經氣既經產生,又可對血液流轉的動力關係與寸口橈動脈的搏動狀況起著影響和作用,由於寸口為脈之大會是經絡作用的集中體現,形成為血管之脈與經絡之脈互相交會的樞紐與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因之寸口六部與臟腑的相應關係,就可通過橈動脈的特定反應而顯示出來。 </STRONG></P>
<P><BR><STRONG>如果沒有這一點,則中醫的脈診就失之粗糙和膚淺,而不能發揮其特有的專長和取得確定的臨床地位。 </STRONG></P>
<P><BR><STRONG>但是全身的不同病證與不同的病理反應,決不是表現在一個方面,如一概以寸口六部與臟腑相應的關係作推理,有時是確鑿可憑,有時又是茫然無緒,這是毫不足怪的,絕不能有某項診斷方法或儀器能對全身所有病證均能作出說明。 </STRONG></P>
<P><BR><STRONG>總的來說,不論是單以心血管之脈為依據,或是結合經絡之脈作推理,均是闡明生活有機體完整現象的一個成分,是內部因果關係改變或破壞,可以在這一特定區域產生特定反應,可以分別對待,也可綜合論證,才能兼收並蓄,左右逢源,發揮中醫脈學最大效果,為臨床醫學作出貢獻。 </STRONG></P>
<P><STRONG></STRONG>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