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南孫】
女,江蘇南通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院教授、主任醫師。
1921年1月出生於一個中醫世家。
其祖父朱南山、父親朱小南均是江南名醫。
朱氏為朱小南的長女,自幼天資聰穎,性格剛毅,深得祖父鍾愛,取其名「南孫」,意在期盼她日後不讓鬚眉,繼承家學,宏揚祖業。
朱氏從上海務本女中畢業後,就讀於上海新中國醫學院,1942年畢業前就隨父襄診。
初涉醫林即置身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之中,漸漸成為朱小南先生的得力助手。
1952年隨父同入上海市衛生局主辦的中醫門診所(上海市公費醫療第五門診部及上海中醫學院附屬岳陽醫院的前身)。
歷任上海中醫學院婦科教研組副主任、岳陽醫院婦科副主任、岳陽醫院婦科研究室主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全國中醫婦科委員會委員、上海市計劃生育研究會理事、岳陽醫院婦科顧問等職。
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中醫文獻館館員、上海市中醫婦科醫療協作中心主任。
1991年被定為全國首批名老中醫,1995年底又獲上海市名中醫稱號。
曾經榮獲1983年全國「三八」紅旗手及全國衛生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是上海市第八屆人大代表。
朱氏臨證50餘年,長期從事中醫婦科臨床、教學與科研。
她秉承家學淵源,在繼承祖、父輩醫學成就基礎上,亦上宗經旨,下采諸家。
《內經》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
朱氏領悟經旨,辨證從八綱,以陰陽為冠,歸納診治婦人疾之要領為「審陰陽、看動靜」。
並將臨床施治概括為「從、合、守、變」四法。
治病的原則是遵《內經》「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所勝平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
歷代醫家對女科論述中,朱氏服膺於張景岳、朱丹溪、傅青主等對婦科較有影響的諸家,比較讚賞《脾胃論》、《婦人規》、《醫宗金鑒》、《血證論》、《傅青主女科》、《醫林改錯》等學術觀點,臨證多取其精義,善融會貫通,用其所長、擇善而從。
臨證自有其獨特風格,審證精細入微,重視審因論治,強調以辨證為本,衷中參西以提高婦科臨床診治水準,遣方用藥則以平淡取勝,臨床效驗頗佳。
她反對「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之廢理論、重臨床的偏見,重視理論探討,帶領研究生及門生開展了「加味沒竭湯(化膜湯)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加味沒竭湯治療膜樣痛經的機理研究」、「加味沒竭湯對原發痛經中前列腺素及其相關因素的影響」三個課題的研究,其中「加味沒竭湯對原發痛經中前列腺素及其相關因素的影響」被列為國家自然科學會基金獎課題,並通過鑒定,獲1993年上海市科學進步二等獎。
朱氏診務之餘潛心於歷代經典,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總結、發表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識的見解。
如「婦科臨證診治心得」、「痛經筆談」、「溢乳閉經診治心得」、「閉經證治」、「不孕症辨證論治」、「中醫中藥治療25例青春期功血症」、「痛經的療效總結」等論文,還擔任《婦科手冊》(國家星火計劃叢書)和《中醫婦科臨床手冊》的主編和副主編。
尤其是經她珍藏而倖免於「文革」之難的朱氏婦科集精萃《朱小南婦科經驗選》得以付梓,使肇始於南山公、奠基於小南先生的朱氏婦科最終得以彙集發展,在醫林中一幟獨樹,朱氏亦因此享有「三代一傳人」之美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