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978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6:2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5慢性腎功能衰竭,腎虛為本,但濕熱、水毒、濁瘀為標,尤其在尿毒癥階段,更不能只治本,不治標。


因此時血中非蛋白氮的指標明顯升高,這是觀察尿毒癥輕重的重要標誌,所以降低非蛋白氮為治療本病的關鍵。


在溫腎、補腎的同時,必須配合化濕熱、利水毒、泄濁瘀之品,才能降低非蛋白氮,而有利於危機的逆轉。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法有抑菌抗感染,改善微循環,解除腎小動脈痙攣,增加腎血流量,抑制或減輕變態反應性損害。


在腎功能衰竭的尿毒癥階段,由於非蛋白氮、肌酐持續升高,濁陰上干,出現頻繁嘔吐,症情危篤,服藥困難,採用中藥保留灌腸,是一種有效的措施,也可以說是「中藥腸道透析法」,部分藥液可在結腸內直接發揮作用,此外對嘔吐、厭食、乏力、高血壓及防止感染與出血,有明顯之作用,並可降低血中非蛋白氮、肌酐,使非蛋白氮等毒性物質從腸道排出,還可降低血鉀,減輕腎周圍水腫,改善腎血流量,有利於腎功能之恢復,促使症情好轉。


灌腸方由清泄、解毒、化瘀之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8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6:3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組成:生大黃10~20克,蛇舌草、六月雪各30克,丹參20克;


有陰凝徵象者加熟附子15克、蒼朮20克;


血壓較高或有出血傾向者,加生槐米45克、廣地龍15克;


濕熱明顯者加生黃柏20克;


陰虛者加生地黃、川石斛各20克,煎成200毫升,每日2~4次,保留灌腸。


同時推注「醒腦靜」注射液,每次2~4支,加50%葡萄糖40毫升,緩緩推注,每6小時一次。


一般次日神志即清,嘔吐亦止,即改為每日二次,繼用三日。


並予溫腎解毒、化瘀利水之品,如熟附子10~20克、生白朮20克、薑半夏10克、紫丹參、六月雪、扡扡活各30克、黨參15克、綠豆、蛇舌草、半枝蓮各30克、黃連2克,另用益母草120克煎湯代水煎藥,每日一劑。


加減法:肌酐、尿素氮不下降者,加白金丸6克(包煎),皮膚瘙癢者加白鮮皮、地膚子各30克、血壓較高或有出血傾向者加生槐米45克、廣地龍12克;


症情稍見穩定後,即重用黃耆90克,仙靈脾30克,以溫腎助陽,益氣利水。


若尿量少者,另用蟋蟀10克,人工牛黃1克,琥珀4克,共研細末,膠囊裝,每服4粒,一日二次,有解毒、化瘀、利水之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8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6:4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6舌體的肥大或瘦長,是預測腎炎預後的指徵。


「慢腎」舌體肥大者,預後多較佳;


如瘦長變薄者,則預後險惡。


因舌為心之苗,而心與腎均屬少陰經,足少陰腎經絡舌本,有內在之聯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8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6:5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7鞏固問題:「慢腎」由於病程較長,體氣虧虛,在治療好轉情況下,必須繼續治療,以期鞏固,切不可停藥過早。


在病情穩定後,應長期服用丸劑以鞏固療效,偏陰虛者可選六味地黃丸,偏陽虛者則用金匱腎氣丸。


而「冬蟲夏草」不僅可以鞏固療效,而且有改善腎功能及提高細胞免疫功能,對尿素氮、肌酐均有降低作用,同時對其以外的中分子代謝產物起到某種調節作用,是治療和鞏固重型「慢腎」療效之佳品。


每日用4克煎湯,連渣服用,或研末膠囊裝盛,每服4粒。


其缺點是價格昂貴,貨源又緊,難以推廣。


同時,慢性腎炎病人在康復期要注意生活多樣化,節律化,靜中寓動,在體力許可的情況下,做些戶外活動,以適應時令變化,避免「上感」等呼吸道感染以誘發宿疾。


在飲食方面要以清補為主,不宜食用辛辣刺激以及含鹽分過高的飲食,這對於配合藥物治療,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8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7:0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心痹(風濕性心瓣膜病)辨治一得陳某某,女,36歲,工人,1987年9月16日初診。


患者宿有風濕性關節炎,經常發作。


6年來自覺心悸,氣促,怔忡,活動後更甚,其勢逐步加劇:胸悶如窒,有時刺痛,咳喘,痰中帶血,足腫入暮加甚,晨起稍減,西醫確診為風濕性心瓣膜病。


近年來雖堅持服藥,改調輕工種,仍難以堅持工作。


患者兩顴紫紅,呼吸較促,動則加劇,心尖搏動向左方移位,可聞明顯收縮期及舒張期雜音,左房左室均增大。


心電圖檢查:二尖瓣型P波(>011秒),左心室肥厚及勞損。


血沉28mm/1h,抗「O」>500u。


脈見結代,苔薄膩,質紫黯,舌下瘀筋粗黑。


證屬心痹,治以益心通脈,溫陽利水,泄化痰瘀。


藥用:生黃耆30克、紅參6克(另煎兌衝)、紫丹參15克、制附片8克、桃杏仁各10克、炒白朮15克、雲茯苓15克、桑白皮15克、蘇木20克、花蕊石20克、炙甘草5克。


7劑,每日一劑,日服二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8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7:1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9月24日二診:藥後心悸趨寧,胸悶較舒,咳喘減緩,痰紅已止,足腫略消。


舌質紫黯見化,脈細,偶見結代。


續守前法,以上方去花蕊石。


7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8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7:2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10月2日三診:症情續有好轉,口微乾。


苔薄質襯紫,脈細。


為陽虛漸復,陰血暗耗,治宜兼顧。


上方去附片,加麥冬10克,玉竹15克,柏子仁15克。


7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8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7:3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10月10日四診:口乾已潤,咳喘、心悸趨定,精神漸振,足腫亦消。


舌質襯紫轉淡,脈細。


症情已見穩定,效不更方,上方間日服一劑。


14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8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7:4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1988年4月隨訪:半年來,頗感暢適;


血沉、抗「O」恢復正常,能堅持工作。


囑其切勿過勞,防寒保暖,以期鞏固。


按:風濕性心瓣膜病(簡稱風心病)相似於「心痹」,係風寒濕邪侵入經脈,痹閉不利,「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素問?痹論》),以致脈道不利,遮蔽不嚴而引起的心瓣膜損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9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7:5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素問?痹論》:「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揭示其主要病機是心脈瘀阻,描述了風心病出現心力衰竭的具體表現。


此病之臨床症狀多表現為心悸怔忡,胸悶氣短,咳喘咯血,痹痛,水腫等候。


本案患者,體質偏於陽虛,伴有痰、瘀、水交阻的病理產物滯留,故治以參、耆益氣;


丹、桃、蘇活血化瘀;


杏、桑定喘降氣,兼能利水;


附、朮、苓溫陽利水;


蕊石既能化瘀,更善止血,配人參、蘇木,對瘀血乘肺之咳喘咯血,尤為合拍;


人參配桃仁,益氣通脈;


炙草寧心。


諸藥相輔相成,故收效較佳。


上方為余治風心病之基本方藥,由於患者病情較復雜,且變幻無定,或以心悸怔忡為主,或以咳喘咯血為重,或以水腫偏盛,或數者合併出現,並常伴痹痛,在審證之際,必須辨明主次,既治本,又治標,始可達到預期之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9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8:0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風心病由於心體受損,心脈不通,故心悸最為常見,甚則心氣逆亂,而怔忡不寧。


此病之心悸,首先必須辨識是屬於陽虛或陰虛,抑或陰陽兩虛,施治方可中的。


偏陽虛者,當補而兼溫;


偏陰虛者,宜補而兼清;


二者均需參用通脈之品,方能提高療效。


陽虛通脈可選用桂枝、鹿角霜、鹿角片等;


陰虛須重用柏子仁、麥冬、玉竹等;


而炙甘草之補中兼通(《別錄》謂其「通經脈,利血氣」。


《日華子本草》則謂「通孔竅,利百脈」),無論陰虛陽虛均應重用。


余治陽虛心悸,喜用參附湯合桂枝加龍牡湯;


陰虛心悸,喜用生脈散加味;


陰陽兩虛之心悸,則以炙甘草湯化裁最合。


參附湯有回陽救脫,改善血液迴圈之作用,強心升壓之功,頗為顯著,凡心腎陽虛,陽氣欲脫,脈細微欲絕者,用之最佳。


桂枝加龍牡湯有調和陰陽,收斂固攝,潛陽入陰之功,對心悸怔忡,早博甚合。


生脈散益氣養陰,生津斂汗,對心血管有較好的調節作用,具有特殊的「強心效應」。


炙甘草湯是復脈定悸的名方,有通陽、補陰、生血、復脈之功,對風濕性心瓣膜病、房顫、心衰,確可改善症狀,穩定病情。


方中用黃酒250克,加適量水煎藥一小時,能提高療效;


薑桂二味不可缺,否則效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9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8:1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風心病之咳逆喘促,雖表現為肺金之失肅,實係心體傷殘,正氣虛損,心氣怫逆之故。


《景岳全書》:「虛喘者,慌張氣怯,聲低息短,惶惶然若氣欲斷,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能及,勞動則甚」。


這是風心病咳喘的生動寫照,故其證治,拘泥常法則不效,必須益心通脈,參用宣通肺絡,泄化痰瘀之品,始可奏效。


考其對證方藥,則以《三陰極一病證方論?喘脈證治》所列之「杏參散」(杏仁、人參、桃仁、桑皮)較為合拍,蓋其乃匡正祛邪,標本兼顧之佳方。


若藥後氣仍未納,喘仍未平者,宜酌加紫石英、紫河車、補骨脂、胡桃肉等藥;


劇者加蛤蚧粉(每次15克,一日二次),可收到益心腎以納氣,填下元以定喘之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9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19:1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風心病咳喘較甚,易併發咯血,其量或多或少,其色或紫或紅,多伴見心悸、胸悶、氣短證候;


甚者因出血過多,而大汗如洗,致有虛脫之虞。


風心病之咯血,一方面是氣虛不能帥血歸經,另一方面是瘀阻而新血難守,虛實夾雜,殊難措手。


若見血止血,妄用收澀之品,誠非探源之治也,亦難以奏功。


余治此證,恆採用益氣以固本,消瘀而寧絡之法則,尚能應手,常選用《血證論》治「瘀血乘肺,咳逆喘促」之「參蘇飲」(人參、蘇木)加花蕊石為主方,隨證佐藥,每收殊效。


人參長於補氣攝血,蘇木善入血分,能活血行瘀,消腫止痛,並有使血管輕度收縮及強心作用。


花蕊石化瘀止血,每取6克,研細末,分二次吞服,效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9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19:2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風心病之水腫,其因有二:一是因心陽不足,不能溫煦脾土;


或下焦寒水之氣上逆,鬱於心下;


或土不制水而泛溢皮膚。


二是因心血瘀阻,氣化不行,上焦壅塞,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因而外溢為腫,所謂「血不利則為水」之候。


這兩種因素常相因為患,所以風心病水腫之治療,應以溫陽益氣,活血利水為大法,常選用陳修園「消水聖愈湯」。


此方係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加知母而成,方中麻黃能通心氣,發舒心陽,破堅積,並有利尿作用;


桂枝通陽利水;


附子溫陽強心;


細辛散陳寒;


加知母育陰化氣,遂成陰陽既濟之功。


若心氣不足,心脈瘀阻,心下痞堅,唇紺足腫者,則於溫陽益氣、化瘀利水之劑中加用水蛭粉12克,分二次吞(膠囊裝盛,可免腥味礙胃),化瘀利水之功可以增強。


如心腎陽虛,下肢浮腫,久久不退者,乃心力衰竭嚴重之徵,宜選用濟生腎氣丸出入,並加用葶藶子,因其具有強心甙之作用,能使心臟收縮力加強,心率減緩,對衰竭的心臟,可增加輸出量,降低靜脈壓,因此風心病及肺心病併發心力衰竭者,均可用之。


每次用葶藶子末4克,一日三次,食後服,奏效較佳,一般在服藥後三、四日,尿量增加,浮腫逐步消退,服至兩周時,心力衰竭顯著減輕或消失,且無任何毒副作用。


如呈現氣陰兩虛者,則以玉竹為宜,因其不僅長於滋陰潤燥,除煩止渴,更含鈴蘭苦甙及鈴蘭甘甙,具有洋地黃樣強心作用,對風心、冠心、肺心等引起的Ⅱ或Ⅲ度心衰,服後5~10天可得到控制,無不良反應,每日用15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9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19:4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風心病之痹痛,必須從心體殘損,心脈不通這一病理特點出發,區別其陰陽之偏頗,病邪寒熱之屬性,採用養營通脈,兼去風濕;


或溫陽通脈,兼祛風濕之劑,方可奏效。


凡陰虛而風濕逗留者,往往多見低熱,關節屈伸不利,舌質偏紅,脈細數等症,可選《金匱》之防己地黃湯為主方。


其中地黃宜用至60克,取其既可養血泄熱,又能除心痹;


伍以防風,可除血中之風;


桂枝、甘草以通心脈;


防己舒筋化濕;


並加用虎杖30克以化瘀宣痹,涼血解毒;


余如豨薟草、晚蠶沙、廣地龍、嫩桑技等均可隨證參用。


陽虛而風濕相搏者,常可見關節疼痛,肢末不溫,舌質淡,脈浮虛而澀等症,可選用黃耆桂枝五物湯加附子、仙靈脾、桃仁、紅花、油松節、桑寄生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9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19:5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此外,在風濕性心肌炎尚未形成瓣膜病時,如及早採用「銀翹白虎湯」(連翹20克、銀花、防己、木瓜、知母、粳米各25克、生石膏30~60克、甘草6克)隨證加減:濕重者加蒼朮15克,薏苡仁30克、厚朴8克、石膏減至20克;


熱重者加梔子、黃柏各12克、黃連4克,重用石膏;


心前區痛者,加全瓜蔞、薤白頭各25克、桃仁、丹參各15克;


心悸加茯苓、棗仁各15克、遠志8克、柏子仁20克。


可以清熱解毒,通絡利痹,化濕寬胸,多能控制其風濕活動,避免瓣膜病變的發生,甚至獲得痊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9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20:0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一、仙桔湯 組成:仙鶴草30克,桔梗8克,白槿花、炒白朮、炒白芍、烏梅炭各9克,廣木香6克,炒檳榔、甘草各4克。


功能:健脾運中,滲化濕熱。


適應證:慢性痢疾、慢性結腸炎。


症見面色不華,神疲乏力,腸鳴腹脹或腹痛隱隱,經常大便溏泄,日行數次,或大便中夾有黏液。


舌苔薄膩,脈細或濡。


方解:慢性痢疾、泄瀉迭治不愈,纏綿難解者,其辨證往往既有脾虛氣弱的一面,又有濕熱逗留的存在,為虛實夾雜之證,故在治療上既要補脾斂陰,又要清化濕熱,方可取效。


方中仙鶴草止血而不留瘀,能活血治痢,且具強壯之功,桔梗排膿治痢,兩藥為主藥,共奏活血排膿,強壯治痢之功。


方中白朮、木香健脾調氣;


白芍、烏梅、甘草酸甘斂陰,治痢而緩腹痛;


白槿花泄化濕熱,活血排膿,能緩解下痢之重;


檳榔用少量,善行氣消脹。


全方健脾運中,滲化濕熱,標本兼顧,不失為治療慢性痢泄之佳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9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20:1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加減應用:凡泄瀉日久,偏於脾虛氣弱者,去檳榔,加炙黃耆15克,黨參12克;


濕熱明顯者,加地錦草30克、生地榆12克。


地榆涼血止血,清熱解毒,善治下焦血分濕熱,且具護膜療瘡之功,故對腸黏膜發炎、充血水腫或有潰瘍者用之尤宜。


腹痛甚者,加重白芍、甘草之用量,白芍用15~30克,甘草用9~15克。


若用於治阿米巴痢疾,則宜加入鴉膽子14粒(去殼)分吞。


鴉膽子善治冷痢、久瀉,能殺滅阿米巴原蟲,凡阿米巴痢疾須加用之。


煎服法:先用冷水浸泡諸藥約1小時,每劑藥煎兩次,每次取煎藥液150~200毫升,日服兩次,空腹服。


禁忌:忌受寒涼,忌食生冷、油膩物,忌鬱怒氣惱,忌過度勞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9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20:23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二、復肝丸 組成:紫河車、紅參須各20克,炙地鱉蟲、炮甲片、廣鬱金各24克,參三七片12克,生雞內金、廣薑黃各18克,虎杖、石見穿、蒲公英、糯稻根各120克。


功能:益氣活血,消瘀化症。


適應證: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症見肝脾腫大,或僅肝腫大,脅痛痛點固定不移,伴見脘悶腹脹,消瘦乏力,面色晦滯,紅絲血縷或朱砂掌,肝功能損害,舌暗紅或有瘀斑,脈象弦澀或弦細等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80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4:20:33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方解: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表現出肝鬱血滯,瘀凝絡脈的徵象,為虛實夾雜之證。


方中用紫河車大補精血,紅參須益氣通絡,兩味用以扶正。


參三七活血止血,散瘀定痛;


地鱉蟲活血消症,和營通絡;


更加鬱金、薑黃疏利肝膽,理氣活血;


生內金、炮甲片磨積消滯,軟堅散結。


全方扶正祛邪,消補兼施,使補不壅中,攻不傷正,以冀症積潛移默消,促使肝脾的改善和恢復。


製作方法:將紫河車、紅參須、地鱉蟲、炮甲片、廣鬱金、參三七、生雞內金、片薑黃共研為極細末,虎杖、石見穿、蒲公英、糯稻根煎取濃汁,泛為丸,如綠豆大小。


服法:每次服3克,一日服三次,食後開水送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22 17:18 , Processed in 0.31249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