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97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3:17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慢性腎小球腎炎由於病程長、變症多,很難有一確切之中醫病名以代表,認為《素問》之「腎風」似頗切合,尿毒癥階段則與「腎厥」、「關格」相一致,可與其有關文獻中找到不少有益的資料。


慢性腎小球腎炎的致病因素比較復雜,脾腎兩虛為發病的內在因素,風、寒、濕、熱為其發病的誘因;


而臟腑、氣血、三焦氣化功能的失調,乃是構成本病發生的病理基礎。


在治療上應標本兼顧,補泄並施,益氣化瘀,通腑泄濁,庶可奏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3:25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慢性腎小球腎炎整個病程中,脾腎陽虛是主要證型,因此,溫補脾腎是重要的法則。


朱氏認為黃耆、仙靈脾、附子是關鍵性的藥物,除舌質紅絳,濕熱熾盛者外,均應選作主藥。


附子、仙靈脾不僅可以溫腎,而且還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黃耆益氣培本,促進血液迴圈,兼能利水,均有助於腎功能之恢復。


其他,則隨證用藥,因證制宜。


石韋有消除腎小球炎性病變,抑制過亢之衛氣之功。


近代研究,認為有抑制免疫反應之效。


尿蛋白++~+++者可加重其用量至30~60克,配合仙鶴草、益母草,對消除尿蛋白有較佳之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3:34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慢性腎功能衰竭,腎虛為本,但濕熱、水毒、濁瘀為標,尤其在尿毒癥階段,更不能只治其本,不治標。


因此時血中尿素氮及肌酐的指標明顯升高,這是觀察尿毒癥輕重、進退的重要標誌,也為治療之關鍵所在。


在溫腎、補腎的同時,必須配合化濕熱、利水毒、泄濁瘀之品,才能有利於危機之逆轉。


六月雪、扡扡活、土茯苓、生大黃均為必用之品(脾虛甚者,大黃暫不用)。


如見濁陰上干,嘔吐頻作,服藥困難者,可用中藥保留灌腸(熟附片10克、生大黃10~20克、生牡蠣30克、生槐花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丹參30克)。


如血壓偏高者,去附片,加廣地龍15克;


濕熱明顯者加生黃柏20克、六月雪30克,將上藥煎成150ml,待微溫後,以50~80滴/分速度保留灌腸,每日灌腸1~2次。


朱氏稱它為「中藥腸道透析法」,對嘔吐、厭食、乏力、高血壓及防止感染與出血,均有明顯作用,可降低血中尿素氮、肌酐,使之從腸道排出,還可降低血鉀,減輕腎周圍水腫,改善腎血流量,有利於腎功能之恢復。


如果尿毒癥嚴重,出現昏迷、抽搐時,還可靜脈推注「醒腦靜」(安宮牛黃丸製劑),每次2~4支,加入50%葡萄糖液40ml中,緩慢靜推,每6小時一次,一般次日即神清搐止,嘔吐亦緩,即改為每日1~2次,繼用3日,並予溫腎解毒、降逆泄濁、化瘀利水之品內服,可以度過危險期。


用冬蟲夏草研粉,每服05克,日2次,有鞏固療效之功,或長期服用六味地黃丸(陽虛者用金匱腎氣丸)亦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3:41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四、類中風(腦溢血)案潘某某,女,49歲,教師,1989年2月26日初診。


主訴:右側肢體癱瘓兩個月。


病史:兩月前突然腦出血,神志不清,言語謇澀,右半側肢體癱瘓,經當地醫院搶救治療,神志已清,但語言仍不利,情緒急躁,癱瘓如故,手指拘攣顫抖,苔薄膩質紅,脈弦勁。


血壓時高時低。


病機:肝陽偏亢,痰熱阻滯,靈竅不利,絡脈失和。


治療:平肝陽,化痰熱,慧靈竅,和絡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3:50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處方:嫩鉤藤20克(後下)、廣地龍12克、石菖蒲8克、遠志肉6克、生山楂30克、懷牛膝10克、豨薟草15克、珍珠母30克、川石斛10克、生地黃15克、黛蛤散10克(包)、炙全蠍2克(研分吞)、炙僵蠶10克。


8劑。


並囑其逐步加強活動鍛煉,淡飲食,節喜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4:00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3月2日:藥後語謇較爽,拘攣之手指趨舒展,顫抖減而未已。


苔薄黃質紅,脈弦稍柔。


血壓:195/122kPa。


藥既合拍,勿須更張。


上方加黃耆20克。


10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4:0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3月22日:語言漸清,拘攣緩解,顫抖趨定,手足癱瘓亦逐步恢復,能持杖行走。


苔膩已化,質淡紅,脈微弦(血壓182/112kPa)。


症情穩定,再為善後。


生白芍12克、川石斛10克、生地黃15克、甘杞子10克、生牡蠣20克、豨薟草15克、桑寄生20克、懷牛膝10克、甘草5克。


10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4:17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4月15日:已能活動自如,改予杞菊地黃丸,每早晚各服8粒以鞏固之。


一年後隨訪,患者已做輕工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4:2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類中風是一種主要見於中年以上的突發疾病,多表現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言語謇澀,肢體偏癱。


由於起病急,變化快,故死亡率高,後遺症多。


中風之名首見於《內經》,但唐、宋以前,均以外風為主要因素,金元時代,始重視內因。


元?王履在其《醫經溯洄集》中指出:「殊不知因於風者,真中風。


因於火、因於氣、因於濕者,類中風,而非中風也。


將外風引起者名為「真中風」,內因引起者名為「類中風」,臨床所見,均為後者。


類中風因為症狀表現不同,而有卒中、大厥、偏枯、半身不遂等病名,與腦血管意外相似。


本病的成因比較復雜,但不外虛實兩大類。


精血衰耗,肝腎陰虛者為虛證;


肝陽偏亢、化火動風,夾有痰瘀者為實證。


又有中經絡、中臟腑之分,其輕者為中經絡,重者則多屬中臟腑,而中臟腑又有內閉、外脫兩種趨勢。


閉證又有陰閉、陽閉之別。


這在辨證施治上都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4:41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在治療上,開竅、固脫是重要的急救措施,豁痰通絡、化瘀和絡是治標的常規大法;


滋養肝腎、調和陰陽才是治本的根本法則。


因為患者形體豐腴,而又常與高血壓及動脈硬化有關,所以在治療和預防上,還要強調體育活動的配合,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本例類中風已兩個月,經搶救,神志雖清,但言語不利,肢體癱瘓,是痰瘀交阻,滯塞廉泉及脈絡之徵。


苔黃膩,舌質紅,脈弦勁乃肝腎陰虧,陽元未戢,痰熱阻滯的表現。


故在治療上採取滋益腎陰,平肝熄風,開竅化痰,活血祛瘀,通絡行滯並進。


鉤藤、地龍、珍珠母平肝潛陽。


全蠍、僵蠶熄風定痙,又能開瘀通絡,對語澀、偏癱、肢顫均有助益。


生地、石斛養陰生津,滋養肝腎。


石菖蒲有開竅、豁痰、理氣、活血之功,《本經》:「開心脈、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


對語謇有效。


遠志配石菖蒲,更能增強利九竅、益智慧、聰明耳目之功。


豨薟草除對心煩、失眠、健忘有鎮靜安神,清熱平肝之功外,用治偏癱尤具卓效。


《履岩本草》:「醫軟癱風疾,筋脈軟弱。


《滇南本草》對其功效闡述更為明確:「治諸風,風濕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氣壅盛,手足麻木。


所以《本草經疏》稱它是「祛風除濕、兼活血之要藥。


黛蛤散是清化痰熱的常用藥。


懷牛膝不僅能引血下行,降上炎之火,還能活血祛瘀,強壯筋骨,舒利關節。


彙集諸藥於一方,有協同加強之功,故奏效顯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4:55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二診由於氣火較戢,為促其痿廢之速復,故加補氣之黃耆。


以後症情,逐步穩定,隨證調治,而鞏固其效。


本病在辨證立法時,脈象和舌苔是重要的依據。


如舌紅苔黃,脈弦勁有力者,是肝陽亢旺,肝火熾盛;


如舌體胖嫩,舌質襯紫,或邊有瘀斑,脈虛大或細澀者,是氣虛血瘀;


倘舌苔厚膩,脈弦滑者,則為風痰阻滯。


在腦出血恢復期,半身不遂的偏癱患者,除應側重活血祛瘀,疏通經脈,又須參用益氣之品,才能達到血活氣行,經脈通暢,陰陽燮理之目的,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對此最為合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5:0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心病證治點滴(一)冠心病用活血化瘀法之得失冠心病隸屬於祖國醫學「真心痛」、「胸痹」等疾病的範疇。


早在《內經》就有「厥心痛」,「痛如錐針刺其心。


「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等記載。


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不僅描述了「胸痹」的症狀:「胸背痛,短氣」,「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同時指出其脈「陽微陰弦」,揭示了陰乘陽位的病機。


仲景所創立的以溫陽散結為主的治療大法,為後世所宗。


究其意義,乃胸中陽微則陰寒上乘,於是心脈痹閉,血運不暢,不通則痛。


仲景以降,歷代醫家對心痛之認識有所發展,其中比較著名的如朱丹溪提出「心胃痛,須用劫藥,痛乃止,如倉猝散」。


《聖惠方》金鈴子散可治熱厥心痛;


危以林治「猝暴痛」用蘇合香丸,均有很高的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5:1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而前輩醫家,針對此症之「心脈不通」,採用活血化瘀法者尤眾。


考活血化瘀法之應用,至少有2000餘年歷史,《內經》成書約在周秦之際,其中已記載不少瘀血之病機及活血化瘀之治則;


《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漢之前,其中列載許多活血化瘀藥物。


現代對活血化瘀的研究更為深入,實踐證明,它對緩解心絞痛,降低血脂及改善心電圖均有較好的作用,不失為治療冠心病的一個重要途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5:2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但是應當指出的是,目前有一種忽視辨證論治,濫用活血化瘀法的傾向,影響了科研工作的深入,妨礙了療效的提高。


須知冠心病有虛有實,即使實證,亦係本虛標實;


實證當化瘀宣通,虛證必須扶正養營;


若虛實不辨,一味化瘀,徒傷正氣,於病何益?


冠心病病位在心,但與其他諸臟均有密切的關係。


必須整體地、辨證地看待,才能使處方用藥吻合病機。


《內經》早有「腎心痛」、「胃心痛」、「肝心痛」、「肺痛」之說,可見五臟之滯,皆可發為心痛。


關於心病的證治大法,《難經》指出:「心其心者,調其營衛」。


清代名醫薛寶田先生推衍其義,謂「榮衛為血脈之所生,心為之主;


然榮衛起於中州,肝肺脾腎實助其養,養其四臟則心自安也。


(《北行日記》)此見甚是,而「養其四臟則心自安」之論,更是發前人所未發,堪作臨床指南。


譬如冠心病伴心氣不足,證見胸悶氣短,心痛隱隱,心悸殊甚,忐忑不安,口乾少津,苔薄,脈細澀者,治心必兼補中。


胃之大絡名虛裡,心悸殊甚,乃宗氣外泄。


此證忌用活血化瘀法,我常取生脈散合四君子湯加玉竹、桂枝、柏子仁(大量),以益心氣養心營,通心脈,兼扶中氣,收效較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5:2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復心陽則桂枝需用大量桂枝與甘草同用能復心陽,其義本《傷寒論》。


論中謂:「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過汗引起心陽虛,取此二味以復之,寓意良深。


陰為基,陰非陽不化。


桂枝能和營通陽,甘草既能養營補虛,又能宣通經脈,二味並用,剛柔互濟,心陽漸復,對心動過緩當有效。


心動過緩之由,總因心陽不足,心脈不通使然,一般均有心悸怔忡,胸悶氣短,頭暈目眩,甚則昏仆,脈細緩無力,或細澀,或浮緩等見症。


但有用此方不效者,我認為關鍵在於桂枝之用量是否得當,若拘泥於常規,藥力不及,則難取顯效,或致無效。


只有大劑量使用,方可收理想之療效。


我治心動過緩症,用桂枝一般從10克開始,逐步遞增,常用至24克,最多用30克,直服至心率接近正常,或有口乾舌燥時,則將已用劑量略減2~3克,續服以資鞏固。


當然,辨證如不屬桂枝甘草湯證者,不在此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5:3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當注意解毒護心病毒性心肌炎臨床常見,一般由感受時邪或時病之後,出現異常疲勞、食欲減退、胸悶、胸痛、心悸怔忡、氣短、脈細數而促或伴見結代等一系列症狀;


心電圖示Q-T間期延長,T波平坦或倒置,各種心率失常,如頻發過早搏動(二聯律、三聯律)及Ⅰ度或Ⅱ度房室傳導阻滯,心動過速等。


治療必須見微知著,防微杜漸,不能囿於一般時感治療而貽誤病機。


此證的產生,係正氣虧虛,病邪內舍心包使然。


心虛則有心氣虛、心陰虛兩大類,假使在感邪之初,及早採用補心氣或益心陰並加用解毒之品,將對心肌炎有預防作用。


先師張次公先生盛讚人參敗毒散用人參之妙:方中人參非徒扶正以資汗源,且寓有護心之深意。


加減葳蕤湯用玉竹,其意亦然。


由於熱病易於傷津耗液,故心肌炎以心陰虛最為常見。


我治此症而致的心律失常,常取生脈散為主方,加玉竹、柏子仁、功勞葉養陰通絡;


琥珀鎮靜解毒,板藍根、連翹、白花蛇舌草、甘草清熱解毒。


近年來參用珠黃散內服,每次一支,一日二次,頗收佳效。


熱盛加苦參;


胸痛加參三七末、鬱金;


胸悶加娑羅子、合歡皮。


隨證變法,尚稱應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5:4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治療慢性腎炎的幾點體會慢性腎炎的致病因素比較復雜,脾腎兩虛為發病的內在因素;


風寒濕熱為其發病的誘因;


而臟腑、氣血、三焦氣化功能的失調,乃是構成本病發生的病理基礎。


在治療上應標本兼顧,補泄並施,益氣化瘀,通腑泄濁,庶可奏功。


茲就其治療談幾點體會:1慢性腎炎整個過程中,脾腎陽虛是主要證型,因此,溫補脾腎是重要的法則。


在實踐中我認為附子、仙靈脾、黃耆是關鍵性的藥物,除舌質紅絳,濕熱熾盛者外,均應選作主藥。


附子、仙靈脾不僅可以溫腎,而且還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黃耆益氣培本,促進血循,兼能利水,均有助於腎功能之恢復。


其他,則隨證用藥,因證制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5:5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我在實踐中發現「益氣化瘀補腎湯」(自擬)對隱匿型腎炎療效最為顯著,觀察了10例,4例完全緩解,5例基本緩解,1例部分緩解,全部獲得療效。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八醫院曾分別擬定五種治法(①清熱涼血法;


②健脾益氣法;


③補腎法;


④活血化瘀法;


⑤單方、驗方)治療隱匿性腎炎具有較好的療效。


益氣化瘀補腎湯由生黃耆30克、全當歸、川芎、紅花各10克、丹參30克、仙靈脾15克、川續斷、懷牛膝各10克、石韋20克、益母草120克(煎湯代水煎藥)組成。


其加減法:(1)「慢腎」急性發作,各型慢腎合併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繼發感染,出現嚴重蛋白尿者,去黃耆、紅花,加金銀花、連翹、漏蘆、菝葜各15克、地鱉蟲10克、魚腥草、蛇舌草各30克、蟬衣5克。


(2)各型慢性腎炎以腎功能低下為主者,加炮山甲8克。


(3)臨床辨證為陽虛者,加附子、肉桂、鹿角霜、巴戟天;


腎陰虛者加生地黃、龜板、杞子、女貞子、旱蓮草;


脾虛加黨參、白朮、山藥、苡仁;


氣虛甚者重用黃耆,加太子參30克;


腎關不固加金櫻子、芡實、益智仁;


浮腫明顯,並伴高血壓者,加水蛭2克(研末,膠囊裝,分吞)以化瘀利水;


血尿者加琥珀3克(研,分吞)、茅根30克;


高血壓者,去川芎,加桑寄生30克、廣地龍15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6:0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3關於水腫的消除:溫陽、益氣、化瘀、泄濁、滲濕、養陰均可利水。


我經常用生黃耆、制附子、石韋等,特別是益母草用大量,有明顯的活血利水作用,屢用得效。


如尿少短澀者,另用蟋蟀20克、沉香5克,共研細末,膠囊裝盛,每服6粒,一日二三次,有較好的利尿之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1:56:1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4腎之閉藏失職,精氣外泄,出現大量蛋白尿,並導致體內精氣大虧,出現低蛋白血症。


氣為陽,血為陰,陽不攝陰,失去對血中水液之制約,致使水液泛溢於肌膚,流注於臟腑。


尿蛋白消退困難,除辨證外,可加重石韋用量,因石韋有消除腎小球腎性病變,有抑制過亢之衛氣之功。


近代研究,還認為有抑制免疫反應之效,一般可用30~60克。


仙鶴草、益母草對消除蛋白尿亦有效。


或用生槐米、土茯苓各45克,菝葜30克亦佳。


血膽固醇高者,加強運脾之品。


顆粒、透明管型多者,應加強滋腎、補腎之品,如山萸肉、杞子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22 12:59 , Processed in 0.35937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