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880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4:12:1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在《內經》中,還有不少地方提到十二經氣血多少問題,認為多氣多血之經才可瀉血,否則忌用,張從正對《素問?血氣形志篇》、《靈樞?通天》篇的這個觀點也深表贊同,《儒門事親?目疾頭風出血最急說》:「故出血者,宜太陽、陽明,蓋此二經血多故也,少陽一經,不宜放血,血少故也。


其實,《素問?刺腰痛論》早已否定了這一理論,明確指出:「少陽令人腰痛……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


至於手少陽經,張景岳《類經圖翼》也已表明了關衝瀉血,治三焦邪熱;


液門、中渚瀉血,治手臂紅腫等論點,我應用此法於臨床,不僅未出現不良反應,反而收效良好,足證古書記載,未可全信。


至於《靈樞?血絡論》指出刺絡發生的異常現象有「刺血絡而僕」、「血出而射」、「血少黑出濁」、「血出清而半為汁」、「發針而腫」、「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發針面色不變而煩」……,其中有的屬暈針現象,有的屬誤刺動脈,有的因各種不同體質或疾病所致,並非危險徵兆。


應當特別注意的是,不可因為需要較大量出血而刺傷大動脈。


《素問?刺禁》篇曾有誤傷「跗上」、「陰股」、「臂太陰」大脈出血不止而導致死亡之說。


還有嚴密消毒,也是當前應引起特別注意的問題,因為直接用粗針刺破血管,引起感染的可能性較之毫針是大得多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0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4:12:3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六、熱證可灸論灸法只宜用於陰盛陽虛的寒證而忌用於陰虛陽盛的熱證,這是人們奉行了1000多年的信條。


熱證忌灸雖成定論,但對針灸學中這個有爭議的重大問題,未通過實踐檢驗就過早結論,看來未必適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0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4:12:4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熱證忌灸論值得商榷熱證忌灸論,當導源於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論》,書中反復提出「火逆」、「火劫」等告誡,謂「微數之脈,慎不可灸。


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是說明虛熱之證忌用灸。


又:「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


是實熱證用灸亦非所宜。


至於熱證施灸後可產生什麼不良後果?


書中還有發黃、譫語、驚癇、、便血、衄血、口乾、舌爛、煩躁等等。


灸後出現這些症狀,也許確有這樣的巧合。


但如果由此而得出結論,以為這就是誤灸造成的後果,卻難令人信服。


事實上,針灸臨床應用非常廣泛,但從未有人證實灸有這類副作用;


更未發現哪部醫學著作把灸列為這些併發症的原因或誘因之一。


相反,從《千金》、《外台》、《太平聖惠方》等醫籍中可以看到,黃疸、驚癇等證是可以用灸作為治療手段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0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4:12:4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溫熱病發展傳變甚速,如急性傳染性肝炎可很快出現黃疸;


暴發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可迅速出現譫語、抽搐等神經系統症狀。


假令在這些症狀出現之前恰好用了灸法,於是把這種疾病本身自然發展變化的趨向,誤認作灸的「罪過」,不是沒有可能的。


所謂熱證用灸可引起吐血、衄血等出血現象,廣州衛生局編的《中醫臨床經驗》一書《溫灸湧泉治療肺結核咯血60例的報告》一文指出,60例患者中,灸後有54例咯血即止或漸止,並無任何副反應。


至於灸治衄血、便血的記載,文獻也屢見不鮮。


由於張仲景是我國傷寒學派的祖師,是眾所周知的醫聖,故盛名之下,他的學術觀點對後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0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4:13:0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宋代《聖濟總錄》云:「近髓之穴,陽證之病,不可灸也。


並進一步指出了陽病不可灸的原因:「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


故曰,不須灸而強與之灸之者,令人火邪入腹,乾錯五藏,重加其煩。


明代汪石山《針灸問對》云:「若身熱惡熱,時見躁作,或面赤面黃,嗌乾咽乾口乾,舌上黃赤,時渴,咽嗌痛,皆熱之在外也,但有一二證皆不可灸。


陽病熱證不可灸嗎?


事實並非如此。


曾治不少急性扁桃體炎患者,症見身熱、口渴、脈數、舌紅、咽喉痛,直接灸角孫、內關二穴各3~5壯,日二次,二日後症狀基本消失。


這與1977年第2期《新中醫》有人報導用燈火灸治療本病300多例的效果相仿,並未發現有「火邪入腹、乾錯五藏」等不良反應。


清代著名溫熱病學者王孟英,在《潛齋醫學叢書》中提到「虛勞初起,以灸膏肓為上策」時說:「設屬真陰虧損,滋陰之藥在所必用,……又未可以艾火劫其陰也。


艾灸是否真可劫陰?


對這個問題,明代李在《醫學入門》中認為:「虛損勞瘵,只宜早灸膏肓穴,……如瘦弱兼火,亦只宜灸內關、足三里以散其痰火。


顯然,所謂「瘦弱兼火」,當屬陰虛陽亢。


假令灸法真可劫陰,豈可妄用。


再從《全國中醫經絡針灸學術座談會資料選編》的「200例浸潤型肺結核的隔薑灸並用化療的臨床研究」一文也可看出以「真陰虧損」為主的肺結核,不僅用灸未出現劫陰現象,而且還有一定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0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4:13:1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清代趙濂《醫門補要》:「凡紅腫痛外症,最忌火針艾灸,並飲酒漿。


不然,助火串毒,更腫痛異常。


疔瘡尤忌,犯之便走黃延腫,不可治療。


明代著名外科學者薛立齋對「紅腫痛」外科瘡瘍就是常用灸法的。


其《外科精要》載:「一儒者,患背疽,腫痛甚,此熱毒蘊結而熾盛,用隔蒜灸而痛止。


又《保嬰撮要》載:「一小兒,腿內赤,大腫發熱,此血熱內鬱而為膿耳。


當殺其大勢,用隔蒜灸法,灼艾試艾熱,移患處二十餘炷痛始減;


再二十餘炷腫漸消。


關於疔瘡可否用灸,《濟生方》等云:「治疔腫灸掌後橫紋五指」,並說此法甚驗,出於意表。


清代林佩琴《類證治裁》雖有「疔瘡先刺血,內毒宜外泄,禁灸不禁針,怕綿不怕鐵」之說,但又提到疔在項以下者可灸。


可見,所謂「紅腫痛」、「疔瘡」等症,用灸可「助火串毒」、「走黃延腫」,並不儘然。


清代陸以《冷廬醫話》:「嘗見有……痿症挾熱,因灸而益重者,是不可以不慎也。


其實,痿症挾熱,用灸未必益重。


嘗治一小兒麻痹症,發病二周,左足痿軟無力,不能站立,但肌肉未見萎縮,兼有舌紅、脈數、唇紅、便結等症。


本擬針治,後因患兒不配合,乃改用灸法,每日在患肢髀關、伏兔、足三里施灸,二周後能站立,一個多月後基本痊癒。


此後對本病不論陰虛陽虛,多配合用灸,都有良效,並未發現有「因灸益重」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0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4:13:2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有些醫案也提到誤灸產生的不良後果。


魏之《續名醫類案》:「孫文垣治汪希明素有痰火,舊曾吐血,醫用收澀之劑太早,致瘀血留滯經絡。


且為灸肺俞、膏肓,咳不能唾。


又誤作風邪,投發散之劑,不思火盛得風,其勢愈熾,血從口鼻噴出,勢如湧泉。


診之六脈洪數,身熱而煩,乃進寒涼止血之劑全瘳。


夫病有六不灸,火盛者不灸。


此由誤灸幾損,書之以為好灸者戒。


這本來是一則誤投發散之劑而引起吐血的醫案,但作者幾乎把全部責任推給了灸法,未免不公允。


前已述及,肺病咯血是可用灸治的。


綜上以觀,可見歷代醫家有關熱證忌灸之說,是值得商榷的。


雖然,其中有些記載並非全無根據,但也不可否認,不少人把疾病本身的不良反應強加給灸法,不適當地誇大了它的危險程度,使灸法蒙受了「莫須有」的罪名,從而阻礙了它的推廣應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0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4:13:3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熱證可灸的文獻根據大量文獻資料表明,灸療作用的特異性是不大明顯的。


《大觀本草》、《本經別錄》、《本草綱目》等均稱灸能治百病,並未指出它僅僅適用於寒證。


明代龔居中《痰火點雪》云:「灸法去病之功,難以枚舉,凡虛實寒熱,輕重遠近,無往不宜。


進一步說明灸法有著廣泛的適應範圍。


只要我們稍加留意,在古代文獻中不難發現,臨床各科熱證用灸的記載比比皆是。


首先,從內科病症看,《明堂下經》云熱病汗不出,灸孔最三壯。


是說明溫熱病可灸。


《千金要方》:「五藏熱及身體熱,脈弦急者,灸第十四椎與臍相當五十壯。


是熱在五藏可灸。


《千金翼方》:「胃中熱病,灸三里三十壯。


是胃熱病可灸。


《外台秘要》引《古今錄驗》:「療熱結小便不通利方……,取鹽填臍中,作大艾炷,令灸熱為度良。


此熱在下焦用灸。


《針灸資生經》:「有士人患腦疼熱,甚則自床投下,以腦拄地,或得冷水粗得,而疼終不已。


服諸藥不效,人教灸囪會而愈。


熱疼且可灸,況冷疼乎!


此頭部熱症用灸。


羅天益《衛生寶鑒》:「建康道按察副使奧屯周卿,年二十三,至元戊寅三月間病發熱,肌肉消瘦,四肢困倦,嗜臥盜汗,大便溏多,……約半載余。


請予診之,診其脈浮數,按之無力……先灸中脘,……又灸氣海……,又灸三里……。


以甘寒之劑瀉熱,其佐以甘溫,養其中氣……。


是虛中有熱用灸。


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泄者……假令渴引飲者,是勢在膈上,水入多,則下膈入胃中……此證當灸大椎五七壯立已。


是熱瀉利用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0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4:13:4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虛勞骨蒸用灸更多,唐代崔知悌有《骨蒸病灸方》專著,並稱:「嘗三十日灸活一十三人,前後差者,數過二百。


宋代《蘇沈良方》載其法,作者自稱「久病虛羸,用此而愈。


嚴用和《濟生方》及陳自明《婦人良方》均盛稱灸四花患門之功。


《扁鵲心書》還載一醫案:「一幼女,病咳嗽發熱,咯血減食,灸臍下百壯,服延壽丹、黃耆建中湯而愈。


《丹溪心法》亦載一醫案,稱治肺勞咯血,發熱肌瘦,為灸肺俞五次而瘳。


此外,如《集效方》灸勞法,云能治手足心熱盜汗等症。


《痰火點雪》對此法推崇備至,稱灸有「拔山之力」。


《普濟方》介紹肩井治骨蒸,並指出「若人面熱帶赤色者,灸之可差。


《針灸大成》稱灸患門可治咳嗽遺精,潮熱盜汗等症。


凡此都一致說明陰虛有熱的虛勞骨蒸,是可以用灸法治療的。


外科熱證用灸的記載也不少,早在東晉時代,我國宣導灸法的先驅葛洪在《肘後方》中提到隔蒜灸法,據張杲《醫說》稱,在江寧府紫極觀掘得其石碑,碑文稱可治「赤熱腫痛」的「發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4:14:0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歷代文獻頗稱其療效,如《聖濟總錄》:「凡癰疽發背初生……須當上灸之一二百壯,如綠豆許大。


凡灸後卻似痛,經一宿乃定,即火氣下徹。


腫內熱氣被火奪之,隨火而出也。


又《洪氏集驗方》稱此法「救人不可勝計」,並舉一例發背患者,灸十壯後紅腫漸消。


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提到癰疽七日以內未成膿者,不論陽毒陰毒,均宜用灸法治療,可使「輕者使毒氣隨火氣而散,重者拔引鬱毒,通徹內外。


瘡瘍晚期已化膿可否用灸?


在薛立齋醫案中可以看到,薛氏對此是常用灸法治療的。


此外,《外科樞要》載,薛氏曾治三例脫疽患者,一例是「足三陰虛而火動」症;


另一例是「三陽經熱毒壅滯」症;


還有一例是「三陽經濕熱下注」症,三例全部用灸法治癒。


由此可見,外科熱證也是可以用灸法治療的。


在婦兒科方面,《扁鵲心書》:「婦人產後熱不退,恐漸成勞瘵,急灸臍下三百壯。


《太平聖惠方》:「小兒熱毒風盛,眼睛痛,灸手中指本節頭三壯,名拳尖也。


《小兒衛生總微方論》:「小兒溫瘧,灸兩乳下一指三壯。


《續名醫類案》:「一兒十四,痘後腰脊痛,不能俯仰,午後潮熱,此骨髓枯少,水不勝火,腎氣熱也。


灸崑崙穴、申脈穴各三壯,又以六味丸加獨活及補中益氣湯間服而愈。


由於魏之對熱證用灸很不理解,故在這則醫案之下,寫了一段「既是腎熱,何以用火攻而愈,其說可疑」的按語。


五官科熱證用灸,《外台秘要》:「扁鵲療勞邪氣熱眼痛赤方,灸當容百壯,兩邊各爾。


又《續名醫類案》:「丹溪治一中年人,右鼻管流涕且臭,脈弦小,右寸滑,左寸澀。


灸上星、三里、合谷,次以酒芩、蒼朮……分七帖服之痊癒。


乃痰鬱火熱之症也。


總之,無論是哪一科熱證,也不論是屬於什麼性質什麼類型的熱證,古代文獻都有可灸的記載。


我們有足夠的根據說明,灸法不僅適用於陰盛陽虛的寒證,也可用於陰虛陽盛的熱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4:14:1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熱證可灸的理論探討熱證之所以可灸,從祖國醫學理論來看,似與「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矛盾,但只要進行深入探討,並非不可理解。


第一,灸法可以熱引熱,使熱引出,正如《聖濟總錄》所說:「腫內熱氣被火奪之,隨火而出也。


《醫學入門》亦云:「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


清代吳尚先《理瀹駢文》提到膏藥外貼亦可用熱藥時說:「一則得熱則行;


一則以熱引熱,使熱外出。


也可用來解釋實熱證用灸的機理。


第二,通過灸法助陽,從而達到陽生陰長的目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4:14:2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丹溪心法》:「火病虛脫,本是陰虛,用灸丹田,所以補陽,陽生則陰長也。


虛火是水不濟火,非火之有餘,乃水之不足。


故古有脫血者益氣,甘溫除大熱等治療法則。


葛可久《十藥神書》治勞十方,用甘溫者七,其理亦在於此。


這又是虛熱證為何用灸的理論依據。


有人認為熱證用灸即中醫「熱因熱用」的「從治」、「正治」法,《丹溪心法》:「火以暢達,拔引熱毒,此從治之意。


但實際上兩者是有區別的。


因為中醫治則中的「熱因熱用」,一般指假熱而非真熱;


灸法所治的熱證,既有假熱,也有真熱。


兩者內容不同,不能等同看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4:14:3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必須指出,溫熱藥與灸法的溫熱作用也是有異的,前者是通過胃腸吸收而產生效應;


後者則是通過刺激體表而起作用,兩者途徑不同,引起的熱反應肯定也是有區別的。


一般說來,藥物只有單向調整作用,如升高血壓的藥物一般無降壓作用,降低血壓的藥物無升壓效果。


而灸法則不然,朱璉《新針灸學》譯載日本田、原田博士研究結果,稱灸能引起血壓升高;


而1958年2期《中醫雜誌》報導陳大中用灸治療高血壓病,也有一定效果。


顯然,是對機體原來的機能狀態起雙向調整作用。


1965年第5期《中醫雜誌》報導侯燦對濕熱證施灸的結果也表明了這種作用。


故灸治沒有藥物治療那種「桂枝下嚥,陽盛則斃;


石膏入胃,陰盛以亡」的嚴重後果,這正是它的安全所在。


再從現代物理療法中的溫熱刺激療法來看,其中如中波電療、短波電療、微波電療、泥療、蠟療等,都可治療不少屬於急性炎症的熱病,說明熱病應用溫熱刺激的灸法是完全可以的。


歷代醫家之所以對灸法忌用於熱證深信不疑,就是因為他們對「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個治療原則,視為可適用於中醫所有治療方法的普遍真理,忽視艾灸作用的特異性,從而產生了上述偏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4:14:3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當然,每一種療法,有它的適應症,也有它的禁忌範圍。


由於古人提出灸法的禁忌症帶有一定的主觀臆測成分,故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李東垣《蘭室秘藏》:「一人稚年氣弱,於氣海、三里時灸之。


及老,成熱厥頭痛,雖嚴冬,喜朔風吹之,其患輒止,少處及近煙火,其痛輒作。


此灸之過也,以清上瀉火湯尋愈。


這則醫案可能不是虛構,問題是作者把老年患熱厥頭痛的原因歸之於少時用過灸法,這種純屬猜測的判斷推理方法,現在看來,已屬荒唐可笑。


灸法禁忌症研究,涉及到它的作用機理、艾葉功用以及刺激的強度、時間、部位與人體原來機能狀態的關係等問題。


對於這許多問題,都必須深入探討,它將有助於我們瞭解什麼是真正的灸法適應症與禁忌症。


籠統地說熱證忌灸,今天看來已不大確切,必須通過臨床科研實踐,反復檢驗,才能最後結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4:14:4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七、關於針灸處方四大要素針灸處方,即針灸臨床治療的實施方案。


孫思邈《千金翼方》第26卷《取孔穴法第一》謂:「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


指出處方是針灸辨證論治的中心環節。


針灸處方的內容,有人認為選穴至關重要,也有人認為足夠的刺激量是決定療效的關鍵。


然而,作為全面的處方,應當包括腧穴、療法、操作、時間四大要素,只有恰當優選和組合應用這四大要素,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針灸的作用,才是決定療效的真正關鍵所在。


刺激的部位、工具、手法、時機與療程等,都有其各自的相對特異性,是處方中相輔相成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雖然療效的取得,有時可能某種要素起主導作用,但在許多情況下,乃是四大要素綜合協同作用的結果。


故在應用時,如何兼顧而不偏廢,具有極其重要的臨床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4:14:5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腧穴———第一要素腧穴,當然是處方的主要內涵。


《針灸大全?席弘賦》:「凡欲行針須審穴」;


《百症賦》:「百症俞穴,再三用心。


都告訴我們選穴必須認真思考,反復推敲。


臨床選穴,有時顯得特別重要。


1970年在景德鎮帶學生實習期間,曾治一患者,女性,65歲。


中風半月餘,神識已清,煩躁,語言謇澀,口向左,右半身不遂,大便結,尿微黃,唇舌紫黯,舌少苔,脈弦澀而稍數,血壓211/128kPa(152/92毫米汞柱)。


此乃風火熾盛,氣滯血瘀之證。


以毫針瀉刺風府及患側肩、曲池、風市、絕骨等穴,留針30分鐘;


並以三棱針刺尺澤、委中放血,日一次。


施針五日,未獲寸效。


乃思此證氣滯血瘀較重,因通經活絡不力,改用張潔古、云歧子的「大接經」法,在上方基礎上去尺澤、委中,改用三棱針刺十二井穴,每穴放血半毫升左右,一次即獲顯效。


此後每日針一次,3~4日放血一次,兩月餘而基本康復。


又如:承山穴治痛經,是從一位普通醫生那裡學到的,當有的患者針中極、三陰交等穴效果不理想時,改針承山每能收到立竿見影之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4:15:1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以上說明:(1)某些疾病、某些患者,處方中的療法、操作、時間雖前後相同,但一旦改變用穴,則療效迥異,說明選穴的重要;


(2)除了向古人學習選穴經驗外,也要向今人學習;


(3)臨床多掌握一些高效腧穴,對提高療效有重要意義;


(4)有些腧穴,如承山治痛經,既不見於文獻記載,也很難對其機理作出圓滿解釋,但實踐證明行之有效,仍值得注意。


應當指出,穴位的特異性作用是可變的。


不少慢性病,始用某穴有效,繼用一段時間則療效漸減以至消失,而當改變取穴之後,又出現明顯進步。


其中有兩種現象:一是穴位的適應性現象,即穴位作用的惰性或衰變現象。


如1964年在我院附院門診期間治一患者,後項部搔癢無度,已數年之久,局部皮膚變硬變厚,色素沉著,甚為痛苦,曾去上海等地檢查,診為神經性皮炎,乃取風池、風府、風門、外關等穴針瀉,病情顯著好轉。


但一月之後,效果停滯不前,改針血海、膈俞、曲池後,又獲得明顯進展。


後將所用穴位分為三組處方,輪流交替針刺,二月餘症狀基本消除。


其次是穴位特異性的遊移現象,如近日治一患者,男性,43歲,患重症左側周圍性面癱已旬餘,針刺患側頰車透地倉、聽會、迎香、翳風、太陽、攢竹透魚腰等,日一次,取中等針感。


三日後,療效不明顯,乃細詢病情,云發病前輕度感冒,至今仍感左風池附近酸疼不舒,指壓之則減。


顯然,患者仍夾風邪,為加刺壓痛點,次日訴面部輕鬆,左目能閉合,頰部進食滯留現象大減。


守上法,繼針二次,壓痛消失。


又於耳垂前約五分處出現壓痛過敏,乃改針此穴,病情迅速好轉,二月餘基本痊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4:15:2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從上述案例可見:(1)穴位的作用並非僵固不變,其療效往往在一定時期表現突出,超越了一定時限,原作用即減弱甚至消失,或轉移到另一些穴位上去,這從時間上、部位上體現了穴位的特異性是相對的;


(2)多選幾組腧穴交替刺激,是克服穴位惰性的有效措施;


(3)注意選壓痛點,是優選穴位的重要原則之一。


宋代著名針灸家王叔權在《針灸資生經》中強調按酸疼處取穴,確為經驗之談;


(4)臨床用穴要靈活掌握,不可一成不變。


近年來,否定選穴意義者,也不乏其人。


特別是從大量針麻實踐中看到:一病可選多穴,一穴可治多病,甚至無穴處針刺也可取效。


這種現象,雖我在臨床中也時有所見,但細心觀察,在眾多的針灸處方中,終究有療效較好的穴位。


如急性腰痛,始用針刺腎俞、委中等有效,後用針合谷透後谿亦效,甚至在手背部不加選擇地任刺一針或針八風穴,同樣也有效。


然而對比之下,合谷透後谿穴出血少許療效更佳。


又如我用合谷治療的病種,初步統計約有50多個,但以陽明經病變療效更為可觀。


再如農村夏秋季節多發性毛囊炎,50年代初,我在家鄉治此病,多取瘡癤周圍距患部約1~2寸針刺二處,不問經穴,炎症多能控制;


60年代初,我在臨川縣巡迴醫療,按劉河間治瘡瘍分經絡辨證法,先確定患部所屬經絡,然後在其上下(經絡線上)各一針,療效則更捷。


由此可見,穴位作用的相對特異性是千真萬確地存在的,臨床選穴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4:15:3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穴位的作用,似與疾病的種類、性質有關。


一些急性痛症,如牙痛、腹痛等,好像特異性不甚明顯,急性胃痛,我曾試用了20多組腧穴,均有止痛作用;


而另一些病,如小兒麻痹症、尿瀦留等,似乎局部穴位在所必用,否則療效為之遜色。


此中規律性究竟如何,尚有待進一步觀察和探討。


以上論證了腧穴的治療作用雖不可絕對化,但選穴在針灸處方中的現實意義是肯定的。


臨床如何尋求最佳穴位,確宜「再三用心。


(二)療法———第二要素這裡所謂療法,是除外以刺激部位區分的耳針、頭針……,指運用各種不同工具的療法而言。


近三分之一世紀以來,五花八門的刺激療法相繼問世,層出不窮,刺激工具與材料已遍及物理、化學、生物諸領域,針灸二字已不能概括其全部內容,而應當稱之為穴位刺激療法了。


當然,這些療法的作用,也非單純由刺激產生,還包含了一些藥物的化學治療作用在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4:15:4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刺激工具也有相對特異性。


《靈樞?官針》說:「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這是指古代九針而言。


然而,現代刺激工具,何嘗不是如此。


有些疾病,似以選用物理刺激工具為宜,如眾所周知的急腹症用電針療法,疳積用三棱針刺四縫,瘰癧用火針、挑刺法,皮膚病用七星針療法等,各有不同適應範圍,毋庸贅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20 11:52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