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有的病症,採取藥灸並用,加強療效,這方面的案例甚多,如《扁鵲倉公列傳》載淳於意治齲齒,灸陽明等脈,再給苦參湯漱之;
《傷寒論》少陰病,寒邪入裡,用附子湯加灸;
《肘後備急方》載葛洪的隔蒜灸法,則是灸藥合用的一種特殊方式;
《名醫類案》載張潔古治一頭痛甚久者,發則面頰青黃、暈眩,目慵張而口懶言,體重,兀兀欲吐,認為是太陰、厥陰合病的風痰證,用玉壺丸(南星、半夏、天麻)加灸俠而愈;
《普濟本事方》載許叔微自患寒濕腰痛,灸腎俞3壯,服麋茸丸而安;
《醫學入門》載滑伯仁治寒疝,胸腹兩脅均痛嘔吐煩滿不食,認為寒在下焦,灸章門、氣海、中脘,服官桂、胡椒、木香、茴香、青皮等而病去。
《醫學正傳》載虞摶治傷寒呃逆,脈沉細無力,體倦,以補中益氣湯加薑附兼灸氣海、乳根,當日脈平呃止;
《古今醫案按》載張景岳治一脅肋痛、嘔吐者,按章門穴則痛連胸腹,認為「火則氣散」,乃灸章門14壯,兼制神香散用吸入法,日三四次而效。
在藥灸施用的先後上,有的病症可先藥後灸,如《衛生寶鑒》載羅謙甫治一人患寒濕便血,以平胃地榆湯數服後,灸中脘、氣海、足三里等,改服芳香之劑霍然而愈;
有的病症,可先灸後藥,如《外科發揮》載薛立齋治一男子內股患毒,腫硬痛甚,不作膿,用隔蒜灸50壯,勢退七八,再以仙方活命飲、十宣散等而大大縮短了病程;
又如《外科理例》載汪機治一人患發背,用騎竹馬隔蒜灸以拔毒,後又以托裡消毒之劑而收功。
以上所述,乃古人應用藥針或藥灸二聯法的經驗。
其實,除此之外,還有三聯法,如《扁鵲倉公列傳》載扁鵲治虢太子的屍厥,即藥、針、灸三者結合而取得了卓著的療效;
又如《脈經》載王叔和治肝病手足拘急,脅下苦滿,時眩冒,脈弦長,主張先給服防風竹瀝湯、秦艽散,刺取肝經五輸穴,灸期門穴。
推而廣之,當然還可有四聯法、五聯法等,有待隨機選用。
在採用綜合療法之前,應當熟悉和掌握四種治療手段的特長。
這只有通過臨床取得經驗以逐步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