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胃病之使用補法,一般只限於下述幾種情況。
一是脾氣虛弱,中氣下陷,症見腹脹作墜,食後不化,形瘦納少,或伴內臟下垂等,方用加味補中益氣湯。
用黨參、黃耆、白朮、甘草益氣升陽;
配升麻、柴胡以助升提;
當歸補血;
陳皮、枳殼、香櫞皮、佛手、大腹皮等助其通降,使補中有通,升中有降,脾陽升發,胃氣下行,清升濁降,虛實更替,不使壅塞通降之路。
二是脾胃陽虛,症見胃脘冷痛,或綿綿作痛,喜溫喜按,饑時痛甚,得食痛緩,舌淡,脈沉細等。
此時當以辛甘或甘溫,建中通陽以緩其急,方用黃耆建中湯加良薑、金鈴子、延胡、陳皮等。
三是胃陰不足,症見胃脘灼痛或隱痛,口乾納少,大便乾結,舌紅少苔等。
常用加減益胃湯治療,以沙參、麥冬、石斛甘涼濡潤,養陰生津;
白芍、烏梅、甘草酸甘化陰,酌配金鈴子、香附、丹參以行氣和血,舒肝止痛。
至於胃病之虛實兼夾,多著重祛邪,主張先治其標,使胃復通降,脾得健運,從而食進胃強,水穀得以充養,則不補自補,脾胃自能恢復正常功能。
不早用補劑,是防止祛邪不盡,窒塞脾胃升降氣機。
例如脾虛兼氣滯,先用香附、蘇梗、陳皮、香櫞皮、佛手、枳殼、大腹皮等行氣通降,虛證明顯才用黨參、炙甘草顧本;
脾虛中焦濕濁不化,常用藿香、佩蘭、川朴、清半夏、茯苓、滑石、通草等芳化淡滲,脾虛明顯才加山藥、扁豆、苡仁等運脾助中;
脾虛夾有食積,則先用雞內金、枳殼、陳皮、萊菔子、製大黃、穀麥芽、胡黃連、吳萸等消導化積,如脾虛明顯才加太子參、白朮等消中兼補。
胃病之治法,應著重於「通」,補法亦需寓通。
正如高士宗所說:「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
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
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
朱丹溪說過,「痛無補法」,「諸痛不可補氣」;
但後來他又說:「脾虛正氣不行,邪著為病……若不補氣,氣由何行?
朱氏通過臨床實踐,認識上有了發展。
董氏主張治胃宜通降,即使有可補之徵,也要遵守如下三個原則:一是確屬虛證,而且虛可受補;
二是要補之得當,補之得法;
三是要補中兼通,反對漫補、呆補或壅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