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77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6:07:2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治療胃脘痛的通降十法(一)理氣通降法適用於胃脘脹痛,時輕時重的患者。


若情志不遂,肝鬱氣滯,導致胃失和降;


或因飲食不節,饑飽失常而使胃氣壅滯,其中夾食、夾濕、夾痰雖間或有之,但以氣滯為主者,治宜理氣通降。


董氏在香蘇飲一方的基礎上,適當加入通降之品,如枳殼、大腹皮、香櫞皮、佛手等,組成加味香蘇飲,作為治療氣滯型胃痛的主方,療效頗佳。


方中以蘇梗、香附、陳皮為主藥,蘇梗入胃,順氣開鬱和胃,治胃脘脹滿有效;


香附入肝,解鬱理氣止痛,治療胸脘脹滿作痛效果良好;


陳皮理氣和胃化濕,為脾胃宣通疏利的要藥,具有能散能燥能補能瀉能和之功,同補藥則補,合瀉藥則瀉,配升藥則升,佐降藥則降,其與蘇梗、香附為伍,既能和胃氣,又可舒肝止痛,配枳殼以破氣消積,利膈寬中,能消胃脘脹滿,通大小便;


佐大腹皮下氣行水,調和脾胃;


香櫞皮、佛手二藥具有寬胸除脹止痛之功。


以上諸藥相互配合,可以加強行氣、和胃、通降、舒肝、止痛的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6:07:3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化瘀通絡法適用於瘀血胃痛。


症見胃痛日久,久則入絡,以痛為主,痛點固定。


胃為多氣多血之腑,外邪內積鬱於其中,氣血必受其阻。


一般初起在氣,以脹為主;


久則入絡,以痛為主,當以化瘀通絡止痛為治。


瘀血輕者,用金延香附湯治之,藥用金鈴子、延胡索、香附、陳皮、枳殼、大腹皮等。


而瘀久入絡的瘀血重證,用蝟皮香蟲湯治療,藥用炙刺蝟皮、炒九香蟲、炒五靈脂、金鈴子、延胡索、制乳香、制沒藥、香附、香櫞皮、佛手等藥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如兼脹者加大腹皮、枳殼,兼熱者加梔子,陰不足者加沙參,便結者加酒軍等,出血多者可加蒲黃炭、三七粉、烏賊骨、阿膠珠等化瘀止血,經臨床驗證對胃竇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急性胃痙攣、消化道出血等均收到了良好的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6:07:4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通腑泄熱法適用於胃中積熱,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者。


胃為陽土,不論外邪或內積,一有所阻,則氣機鬱閉,熱自內生,此為有餘之火。


燥熱相結,傳導失司,則大便乾結,治以通腑泄熱,給邪火以出路,取效最捷。


常選用酒軍、黃連、黃芩、枳殼、瓜蔞、大腹皮、香櫞皮、佛手等藥,若氣熱口渴、大便不結者,去酒軍,加生石膏、知母;


陰傷合增液湯,服後大便不暢者可以續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6:07:50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降胃導滯法適用於胃失通降,膽汁上犯,濕熱蘊結,食積阻滯。


症見胃脘堵悶疼痛,口苦,舌紅苔黃膩。


膽木之氣,有賴於胃氣之降,才不得上逆。


若飲食不節,饑飽失常,情志不遂等導致胃失和降,則膽汁逆而上犯,胃氣愈加壅滯,食積胃脘,濕熱蘊結。


本證是胃失通降在先,膽汁上犯於後,降胃才是治本之圖。


治宜降胃導滯,藥用蘇梗、香附、陳皮、萊菔子、大腹皮、檳榔、焦三仙、連翹、荷梗、半枝蓮,濕濁者加半夏,熱重加黃連,痰熱加全瓜蔞,便秘加酒軍,兼瘀者合失笑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6:07:58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五)滋陰通降法適用於胃陰不足,症見隱隱灼痛,口乾,納少便乾,舌紅少苔。


胃為燥土,邪客多熱,易化燥傷陰。


胃痛日久不愈,氣鬱化火,亦灼傷胃陰。


胃陰一虧,胃失濡潤,則失其和降,只有津液來復,胃氣才能下行。


治療本證應以甘涼濡潤(但又不可過用滋膩),佐以行氣化滯之品,用加減益胃湯,藥選北沙參、麥冬、石斛、白芍、甘草、烏梅、丹參、香附、金鈴子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6:08:0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六)辛甘通陽法適用於脾胃陽虛,症見胃痛喜暖喜按,饑時痛甚,得食痛緩,舌暗苔薄,脈細弦或沉弦。


胃病日久不愈,由實轉虛,由胃及脾。


中土虛寒,肝木乘侮,由於氣餒不能充運,營虛不能滋榮,此時非甘溫不能扶其衰,不和營不能緩其急,治以辛甘通陽,培土泄木為重點。


若有形之滯填塞其中,應先標後本,積去方可議補。


故用加味黃耆建中湯為主,藥用黃耆、桂枝、白芍、炙草、飴糖、良薑、大棗、金鈴子、元胡、陳皮。


諸藥合用,以使脾胃陰陽平調,營衛協和,氣血通暢,脾運胃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6:08:1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七)升清降濁法適用於中氣下陷,症見體瘦納少,食則不運,腹脹如墜,病久不愈。


脾升胃降,合為後天之本。


由於積勞積損,脾胃受損,清陽不升而下陷,濁陰不降而停滿,以致提攝無力,內臟下垂,脾虛運化無權,胃中水穀停滯不化,胃失和降,氣機壅滯,此乃虛中夾滯。


若一味補益升提,則胃氣愈加壅滯;


如單用疏理,則胃氣愈加虛陷,胃亦隨疏隨滯。


所以應脾胃同治,升降並調,若腹脹便稀,以升清為主;


腹脹便乾,以降濁為主,藥用黃耆、黨參、白朮、甘草、酒當歸、升麻、柴胡、枳殼、大腹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6:08:2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八)辛開苦降法適用於寒熱錯雜,症見胃痛喜暖喜按,得溫痛減,舌紅苔黃。


寒邪犯胃,胃陽被遏,氣閉熱自內生,但寒邪未盡,復又傳脾,從陰寒化,成為上熱下寒之證。


若純用清熱,則胃熱未除而中寒更甚;


一味溫補則寒邪未散而胃火更熾,故宜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苦辛並進以調其升降,藥用黃芩、黃連、半夏、黨參、乾薑、吳萸、枳殼、砂仁、陳皮,如果虛象不顯者去黨參,腸鳴便稀加白朮、扁豆,泛酸加烏賊骨、瓦楞子,痰熱者合小陷胸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6:08:3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九)平肝降逆法適用於肝胃不和,痰濁內阻,胃氣上逆,症見噯氣頻作或噁心嘔吐,大便乾結,苔膩。


胃氣上逆,有寒熱之分,虛實之異,但總以本虛標實為多見。


若胃失和降,痰濁內阻,肝氣衝逆,胃氣壅滯,則上見噯氣,嘔惡;


濁陰盤踞則中見痛痞;


腑氣不行則下見便結,此乃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


胃虛宜補,痰濁宜滌,氣逆宜降,補瀉並用,兩相兼顧,藥用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薑、黨參、大黃、甘草、蘇梗、香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6:08:4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十)散寒通陽法適用於寒邪犯胃,胃痛暴作,痛勢較劇,喜暖喜按,苔薄白。


身受外寒或飲食生冷,則寒積於中,胃中陽氣被遏而不宣通,血因寒凝而不暢行,正邪交爭,故胃痛暴作。


素有胃病復感寒邪,最多此證。


此乃實證,治當溫散宣通,藥用良薑、香附、吳萸、蘇梗、畢澄茄、陳皮、生薑、砂仁。


若寒食交阻,酌加焦三仙;


化熱者加黃連,或改用辛開苦降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6:08:5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治療胃痞(萎縮性胃炎)的經驗(一)胃痞壅滯,主用通降,慎用開破胃痞是指胃脘部痞塞滿悶、疼痛、嘈雜納少,大便或乾或稀的一種病證。


慢性萎縮性胃炎常表現胃痞的症狀。


其病位在胃,與肝、脾關係密切。


生理上,胃失和降,以降為順;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


脾主升清,以升為健。


若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肝氣鬱結,疏泄不利,均可直接影響氣機的通暢,三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如木鬱不能疏土,可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調;


脾不升清,胃不和降,則升降氣機痞塞,或逆亂失常,導致氣滯中滿;


脾胃不和,則木可侮之,使氣機乖常而生痞滿。


其病因雖然復雜,但本病的發生主要與飲食不節,喜進食熱燙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煙酒,情志不節,鬱思惱怒,素體虛弱,勞倦內傷或用藥不當,久病體虛等因素有關。


病理上,胃氣壅滯,或肝胃氣逆,或飲食停滯,或寒熱錯雜,或寒濕內聚,或濕熱蘊結,或實熱壅滯,腑氣不通,或胃虛脾弱,氣不暢運,均可導致胃痞的發生。


治療之時亦遵循理氣通降為法則,具體用藥時既要區分上焦、中焦、下焦和氣滯所屬臟腑,又要區別藥性的寒熱溫涼。


如病在上焦,用旋覆花、廣鬱金、柴胡、降香等;


病在中焦,選用陳皮、枳殼、香櫞皮、佛手等;


病在下焦,則選用烏藥、小茴香、檳榔、川楝子等。


病在肝經,多用柴胡、香附、梭羅子等;


病在脾胃經,多選用陳皮、香櫞皮、大腹皮等;


病在腸道,則多選用木香、枳實、檳榔等。


如需溫而通滯,採用烏藥、陳皮、木香、砂仁、蘇梗、畢澄茄等;


若需涼而通滯,則選用枳實、川楝子、檳榔、荷梗等。


因胃痞多為本虛標實之證,故治療常先通後補,或通補兼施,做到補而不礙氣機,調氣而不傷正,慎用開破之品,如三棱、莪朮等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6:09:0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痞兼痛,氣血同病,調和氣血胃痞初起多見胃脘痞塞滿悶,觸之無形不痛,久之多兼有脹痛、灼痛,或刺痛。


胃為多氣多血之府,外邪內積,鬱於其中,氣血必受其阻。


一般初起在氣,日久病由氣入血,導致氣血同病。


氣滯則血行不利,血行遲緩而形成血瘀。


治療採用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之法,藥物可參照活血通降之金延香附湯和蝟皮香蟲湯加減化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6:09:09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痞滿壅塞,濕邪為犯,燥潤相濟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脾胃互為表裡,相互影響,相互為用,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


濕為陰邪,易首先犯脾,困阻脾胃,阻遏氣機,影響脾胃升降功能,導致痞滿的發生。


濕有內濕和外濕之分,外濕由外來濕邪入侵所引起,內濕則由脾虛而生。


脾主運化,輸布水穀精微,脾氣虛弱,健運失職,運化失司,水穀不化精微,反為水濕。


濕困於脾,反過來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脾氣更虛,二者互為因果。


在辨證時必須分辨是以脾虛為主,還是以濕困為主。


病變過程中,如素體脾胃虛寒者,則濕邪易於寒化,多損脾陽,而陰虛火旺或胃腸積熱者則易於熱化,多耗胃陰。


但濕為陰邪,濕盛則陽微,濕從寒化是濕邪致病的主要發展趨勢。


治療應以祛濕為主,但有芳香化濕,苦溫燥濕,淡滲利濕,健脾化濕之分。


熱化者宜清熱,寒化者宜溫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6:09:1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症見胃脘痞滿,納呆乏力,舌苔膩,脈濡滑者,宜芳香化濕為主,或佐以淡滲利濕、苦溫燥濕,藥用藿香、佩蘭、枳殼、大腹皮、香櫞皮、佛手、蘆根、焦三仙等。


口乾不欲飲、苔白膩者,宜加蒼朮、厚朴、陳皮、清半夏等苦溫燥濕之品;


小便不利者,宜加茯苓、通草、車前子等淡滲之品;


濕邪化熱,濕熱阻滯脾胃,氣機不暢,症見胃脘痞滿,納呆乏力,口乾口苦,大便黏滯不暢,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宜清熱化濕,藥用黃芩、黃連、清豆卷、滑石、藿香、佩蘭、蘆根、香櫞皮、佛手、大腹皮、焦三仙等,大便乾結者,加用枳實、全瓜蔞或酒軍。


脾失健運,水濕內停,脾虛濕阻,氣機不暢,症見脘腹脹悶,食後更甚,大便稀溏,苔薄膩,脈濡細,宜健脾化濕為主,藥用扁豆、木香、砂仁、藿香、佩蘭、生苡仁、茯苓、通草、枳殼、香櫞皮、佛手等。


脾陽不振,腹中振水聲,加用肉桂、乾薑等。


然芳化、苦溫、淡滲之品,均易傷陰,濕從熱化,熱又傷陰,故治濕的同時,董氏常加用蘆根之類,生津而不留濕,養陰而不斂邪,燥潤相濟,而達到治療目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6:09:2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痞滿納呆,脾胃同病,健脾益胃食欲不振是胃痞最常見的症狀之一,臨床表現初起見胃脘痞滿,食後加重,空腹時痞滿減輕,後期餐前餐後胃脘痞滿均甚,厭食納呆。


胃痞之初,食滯內停中脘,症見胃脘痞滿而脹,厭食納呆,噯腐吞酸,大便瀉出臭汙如敗卵等。


治以消食導滯法,藥用雞內金、焦三仙、陳皮、清半夏、茯苓、萊菔子等。


嘔惡噯腐者,加黃連、砂仁;


大便稀溏者,加木香、砂仁、扁豆、炒白朮。


食滯內停,鬱久化熱,無形邪熱與有形燥屎互結於內,出現腹脹而痛,大便乾結難解,舌苔黃膩或黃燥焦黑,脈弦滑,當清熱通腑,理氣消脹,藥用酒軍、枳實、全瓜蔞、大腹子皮、香櫞皮、佛手、黃連、黃芩、火麻仁、焦三仙、雞內金等。


藥後大便仍不通者,加芒硝沖服;


噯氣泛惡明顯者,加陳皮、清半夏、竹茹。


胃痞中後期出現厭食納呆,董氏認為是病由胃及脾,屬脾胃同病,當分清病位主次。


病以脾為主者,脾氣虛弱,健運失職,運化無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飲食後加重脾臟負荷,脾氣更憊,導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


症見脘腹痞脹加重,納化呆鈍,或脹有墜感,平臥則舒,神倦乏力等,胃腸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發現胃張力低下,蠕動緩慢,排空延緩。


治療宜健脾益氣,藥用黃耆、黨參、土炒白朮、升麻、柴胡調整脾胃運化功能,加枳殼、陳皮等理氣消脹,以提高胃腸蠕動功能。


氣虛下陷,墜脹較甚者,加乾荷葉、葛根以升陽舉陷。


脾陽不振,受涼或生冷飲食痞滿加重者,宜予高良薑、香附、畢澄茄、甘松、吳萸、木香、砂仁等溫陽散寒,消脹除滿。


病以胃為主者,胃陰不足,濡潤失職,順降功能失常,症見痞塞滿悶,或隱痛,知饑不食,舌津少,脈細或細數。


胃液分析,胃酸分泌功能低下,胃鏡下胃黏膜變薄,顏色蒼白,分泌物稀少。


治宜養陰益胃,理氣通降,藥用沙參、麥冬、白芍、石斛等濡潤胃府,枳殼、大腹皮、香櫞皮、佛手等理氣通降。


胃有鬱火,胃脘灼熱者,加丹皮、梔子、黃連清熱瀉火,口乾、舌紅等陰虛明顯者,加用蘆根、烏梅、玄參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6:09:37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五)久痞不愈,寒熱錯雜,辛開苦降傷寒之痞,多為誤下傷中,正虛邪陷所致。


雜病之痞,多為久痞不愈,脾胃虧虛,寒濕內生,復因邪滯,鬱而化熱,寒熱錯雜而成痞證。


胃屬腑,脾屬臟,胃為陽明,多實多熱;


脾為太陰,多虛多寒,胃痞病位在中焦脾胃,因此發病過程中易出現寒熱錯雜的病理改變。


臨床表現胃脘痞滿,灼熱疼痛與腹中畏寒,遇涼則瀉並見,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膩與腹部冷痛,腸鳴下利並見,辨證屬於上熱下寒,胃熱腸寒,董氏採用辛開苦降法治療,藥用黃連、黃芩、清半夏、陳皮、乾薑、太子參或黨參、香櫞皮、佛手、香附、甘草等。


如口乾苦、燒心明顯,舌紅苔黃膩,熱偏重者,加黃連、梔子、竹茹等;


若胃脘冷痛,遇寒則甚,寒偏重者,加良薑、肉桂、畢澄茄等;


腸鳴下利者,則加扁豆、生苡仁、生薑、茯苓、炒白朮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6:09:46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治療脾胃病對藥舉要(一)枳殼大腹皮或子枳殼,味辛、苦,性微寒,功能破氣消積,利膈寬中,通利大小便,善治上中焦之氣滯。


大腹子辛、苦、溫,質體沉重,辛苦降下,善行有形之積滯,以消積、行水。


大腹皮辛、微溫,質體輕浮,辛溫行散,專行無形之滯氣而理氣寬中,利水消腫。


如此配伍,枳殼性寒,善治上中焦之滯,大腹子或皮性溫,善治中下焦之氣滯,一寒一溫,一上一下,相互促進,達到行氣消脹,利水消腫之目的。


適於腹脹大如鼓、腹水或濕熱夾滯的病人,可使行氣消脹,利水消腫,去滯除滿的力量增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6:09:5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二)香櫞皮佛手按《本經逢原》記載:「柑櫞乃佛手、香櫞兩種,性味相類,故《綱目》混雜不分。


蓋柑者,佛手也,櫞者香櫞也……」。


香櫞皮、佛手一物兩種,性味、歸經、功效相同。


性辛溫,味苦,歸肝、脾、肺經,兩者配伍,相須為用,具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功效。


董氏用藥輕清靈巧,祛邪而不傷正,香櫞皮配佛手,既能疏肝理氣,和胃通降,又不至於傷及陰液,常用於氣滯胃病之輕證,與香蘇散、枳殼、大腹皮合用,可增強理氣通降之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6:10:03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三)紫蘇梗藿香梗紫蘇梗又名蘇梗,味辛、甘,性溫,入脾胃肺經。


本品辛香溫通,善於疏肝解鬱,行氣消脹,理氣安胎,和血止痛,適用於肝鬱氣滯,脾胃不和之證。


藿香梗為藿香的莖,味辛,性微溫,入脾胃肺經,其氣味芳香,長於醒脾和胃,化濕止嘔,行氣止痛。


兩藥相配,相得益彰,能增強行氣止痛,消脹除滿的力量。


董氏認為脾胃病與肝關係密切,以女性為多見。


木易克土,土壅木鬱,臨床肝胃氣滯證最為常見,故製定上述二藥相配,疏肝理氣,和胃消脹。


因藿梗兼可芳香化濁,故對苔膩者尤為適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6:10:1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四)枳實全瓜蔞枳實苦辛微寒,破氣消積,化痰除痞;


全瓜蔞味甘性寒,既能潤肺化痰,潤腸通便,又能寬中行氣,開胸散結,兩者參合,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共奏破氣消積,寬胸散結,潤燥通便之功。


枳實能行能走,以走為要,但易於耗氣傷正;


全瓜蔞能行能守,以守為主,但易於助濕礙胃戀邪,故使兩藥相合,一守一散,破氣而不傷正,潤腸而不滋膩,互制其短,而展其長,特別適於便秘患者,若尚嫌藥力不足,可酌加酒軍蕩滌通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18 17:36 , Processed in 0.25000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