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特色】
(四)痞滿納呆,脾胃同病,健脾益胃食欲不振是胃痞最常見的症狀之一,臨床表現初起見胃脘痞滿,食後加重,空腹時痞滿減輕,後期餐前餐後胃脘痞滿均甚,厭食納呆。
胃痞之初,食滯內停中脘,症見胃脘痞滿而脹,厭食納呆,噯腐吞酸,大便瀉出臭汙如敗卵等。
治以消食導滯法,藥用雞內金、焦三仙、陳皮、清半夏、茯苓、萊菔子等。
嘔惡噯腐者,加黃連、砂仁;
大便稀溏者,加木香、砂仁、扁豆、炒白朮。
食滯內停,鬱久化熱,無形邪熱與有形燥屎互結於內,出現腹脹而痛,大便乾結難解,舌苔黃膩或黃燥焦黑,脈弦滑,當清熱通腑,理氣消脹,藥用酒軍、枳實、全瓜蔞、大腹子皮、香櫞皮、佛手、黃連、黃芩、火麻仁、焦三仙、雞內金等。
藥後大便仍不通者,加芒硝沖服;
噯氣泛惡明顯者,加陳皮、清半夏、竹茹。
胃痞中後期出現厭食納呆,董氏認為是病由胃及脾,屬脾胃同病,當分清病位主次。
病以脾為主者,脾氣虛弱,健運失職,運化無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飲食後加重脾臟負荷,脾氣更憊,導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
症見脘腹痞脹加重,納化呆鈍,或脹有墜感,平臥則舒,神倦乏力等,胃腸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發現胃張力低下,蠕動緩慢,排空延緩。
治療宜健脾益氣,藥用黃耆、黨參、土炒白朮、升麻、柴胡調整脾胃運化功能,加枳殼、陳皮等理氣消脹,以提高胃腸蠕動功能。
氣虛下陷,墜脹較甚者,加乾荷葉、葛根以升陽舉陷。
脾陽不振,受涼或生冷飲食痞滿加重者,宜予高良薑、香附、畢澄茄、甘松、吳萸、木香、砂仁等溫陽散寒,消脹除滿。
病以胃為主者,胃陰不足,濡潤失職,順降功能失常,症見痞塞滿悶,或隱痛,知饑不食,舌津少,脈細或細數。
胃液分析,胃酸分泌功能低下,胃鏡下胃黏膜變薄,顏色蒼白,分泌物稀少。
治宜養陰益胃,理氣通降,藥用沙參、麥冬、白芍、石斛等濡潤胃府,枳殼、大腹皮、香櫞皮、佛手等理氣通降。
胃有鬱火,胃脘灼熱者,加丹皮、梔子、黃連清熱瀉火,口乾、舌紅等陰虛明顯者,加用蘆根、烏梅、玄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