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一)窮源溯流,疏發本義陳氏認為,要研究《傷寒論》,首先必須明確它的研究物件———傷寒的本義。
他認為《傷寒論》源於《內經》,卻高於《內經》。
仲景在繼承中揚長棄短,引申其義,重在發展。
正如《醫宗金鑒》云:「《傷寒論》後漢張機所著,發明《內經》奧旨者也,並不引古醫經一語,皆出心裁,理無不賅,法無不備。
傷寒一詞,古今含義各別。
考《內經》中,對傷寒一詞大致有兩方面涵義:一是指感受寒邪引起發熱的疾病。
如《素問?熱論》云:「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
「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後世稱此為「即病之傷寒」。
一是指冬時感寒,不即時發病,由於寒邪影響閉藏之令,鬱遏陽氣,日久蘊釀成熱,暗耗陰液,使機體先已失調,及至春令陽氣升發之時,伏熱隨之由裡達表,或為新感引發,則為溫病;
或至夏日,隨陽氣向外發洩,更易病暑。
此即「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素問?熱論》)之義。
後世稱此為「不即病之傷寒」。
《內經》中雖然也有感受風、暑、燥、濕和疫癘之邪為病,但它們並不屬於上述兩種傷寒的範圍。
仲景沿用其傷寒概念,加以引申和擴展,使傷寒為多種外感疾病的總稱。
因此,《傷寒論》在太陽病篇中有中風、傷寒、溫病、風濕;
在《金匱要略》(與《傷寒論》原為一書)中有痙、濕、等辨治內容,可見「傷寒」之義包括的範圍既廣,變化也大,即後世所稱的「廣義傷寒」。
唐?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引《小品》之說,謂「傷寒雅士之詞,云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耳」。
王燾《外台秘要》除仍主傷寒為「天行」之說外,還提出「凡外邪之傷人,盡呼為傷寒」等等諸說,皆認為《傷寒論》是引申擴展的廣義傷寒。
陳氏因此得出結論,認為《傷寒論》是根據《難經》「傷寒有五」之說立論的。
此外,仲景以傷寒名書,也表明他研究外感疾病是以風寒之邪立論,一方面引伸出風寒之邪傷陽,法重辛溫之理,克服《內經?熱論》中,「但有表裡之實熱,並無表裡之虛寒……,但有可汗可泄之法,並無可溫可補之例」(《傷寒論翼》),糾正其偏;
另一方面,詳於寒略於溫者,除與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有密切關係外,還有舉一反三,由博返約,執簡馭繁之義。
例如:論中只有第6條闡述了溫病初起的不同特點和誤治變證,其後論中似乎未明言闡釋溫病之理法方藥,但認真研究《傷寒論》後,才知曉仲景舉風寒為綱,確屬匠心獨運。
因為風寒之邪為患有其特殊性和代表性,它既可以從寒傷陽,或停水停濕,又可化熱入裡,或化燥化火,因而暑、熱、燥、火之邪為患在其病理變化過程中與之有共通之處。
例如:暑邪易傷津耗氣,這一病理與之風寒化熱入裡,熱熾氣分津傷之候基本相同。
事實上《傷寒論》在詳細闡述風寒致病的整個過程中,已寓六淫致病的病理於其中,雖然六淫致病來歷不同,在病理上卻表現出殊途同歸。
因此,儘管論中仲景沒有明言溫病的治法,但實際上已將之寓於六經辨證論治之中。
質言之。
風寒化熱入裡的各種辨治方法,亦可用於溫病,兩者是相通的。
如論中的梔子豉湯、麻杏石甘湯、葛根芩連湯、黃芩湯、白虎湯、竹葉石膏湯、三承氣湯、黃連阿膠湯……等,都是治療溫病的常用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