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718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14:29 | 只看該作者

名老中醫經驗集(四)


書名 名老中醫經驗集卷四 品質 0%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8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14:39 | 只看該作者

目錄


陳治恆鄧鐵濤董德懋董建華董廷瑤郭子光江育仁李梅村劉炳凡孟澍江魏 稼顏德馨張鏡人張 琪周次清周仲瑛朱良春朱南孫 知常達變能神能明———精於辨證論治的陳治恆 楊殿興整理 編者按陳治恆,四川巴縣人,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


幼年從師陳心良習醫,後又考入成都中醫學院(現為成都中醫藥大學)進行系統學習,其後留校在全國著名傷寒學家鄧紹先指導下精研傷寒論,從事教學、臨床工作。


現任成都中醫藥大學傷寒教研室主任、碩士生導師,1991年被遴選為「中國名老中醫藥專家」。


本文介紹陳氏在學術上法遵仲景,師古不泥,重視脾腎,倡言以辨病為核心的辨證論治的觀點。


臨床上主要突出法活機圓,經方活用;


辨證論治,抓綱析機的特色,並通過十個醫案具體印證。


醫論醫話則選錄陳氏對久病痼疾治在後圖,以及對葛根湯等經方的應用體會,錄載經驗方三首,亦是陳氏臨床效方,縱觀全文,讀者會從中有所啟迪。


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達藥。


———《褚氏遺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8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14:47 | 只看該作者

陳治恆


漢族,名和文,四川巴縣人。


出身於中醫世家,幼承庭訓,喜好醫學,1945年秋從其伯父、江津縣名老中醫陳心良習醫,勤學5年,盡得其傳。


1950年懸壺鄉里,求診者甚眾,被譽為「陳氏醫學傳人」。


1953年入重慶中醫進修學校專修班學習深造。


1956年考入成都中醫學院醫學係本科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並師事全國著名傷寒專家鄧紹先先生,精研中醫經典及歷代名家著述,打下了堅實的中醫理論基礎。


現任成都中醫藥大學傷寒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四川省分會仲景學說研究會主任委員、中國人體科學會理事。


1991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遴選為「中國名老中醫藥專家」。


幾十年來,陳氏治學以恆,堅持實踐,以「學貴由博返約,醫要明理致用」為座右銘,博學多聞,臨床經驗豐富。


陳氏學術上承《內》、《難》,法尊仲景,旁及諸家,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尤其精於辨證論治。


陳氏治學態度嚴謹,無門戶之見,師古不泥於古,經方、時方運用靈活,還十分注意博採眾長,汲取當代一些研究成果為己所用;


擅長治療外感及內科雜病,對不少疑難病、危重症亦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8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15:0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法尊仲景,師古不泥在長期的教學、臨床、科研工作中,陳氏對《傷寒論》的研究造詣較深。


其學術思想一面秉承鄧紹先先生治傷寒首在明理和重在六經氣化之說;


一面堅持論六經氣化不能離形言氣,講傷寒務要理用結合,認為任何理論都必須落實到臨床應用上才有意義。


為了明傷寒之理,他精究經旨,窮源溯流,疏發論中本義,揭示六經實質;


在經方的應用中,宣導經方有正用、借用、變用,尤其強調要師古不泥,靈活應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8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15:1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窮源溯流,疏發本義陳氏認為,要研究《傷寒論》,首先必須明確它的研究物件———傷寒的本義。


他認為《傷寒論》源於《內經》,卻高於《內經》。


仲景在繼承中揚長棄短,引申其義,重在發展。


正如《醫宗金鑒》云:「《傷寒論》後漢張機所著,發明《內經》奧旨者也,並不引古醫經一語,皆出心裁,理無不賅,法無不備。


傷寒一詞,古今含義各別。


考《內經》中,對傷寒一詞大致有兩方面涵義:一是指感受寒邪引起發熱的疾病。


如《素問?熱論》云:「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


「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後世稱此為「即病之傷寒」。


一是指冬時感寒,不即時發病,由於寒邪影響閉藏之令,鬱遏陽氣,日久蘊釀成熱,暗耗陰液,使機體先已失調,及至春令陽氣升發之時,伏熱隨之由裡達表,或為新感引發,則為溫病;


或至夏日,隨陽氣向外發洩,更易病暑。


此即「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素問?熱論》)之義。


後世稱此為「不即病之傷寒」。


《內經》中雖然也有感受風、暑、燥、濕和疫癘之邪為病,但它們並不屬於上述兩種傷寒的範圍。


仲景沿用其傷寒概念,加以引申和擴展,使傷寒為多種外感疾病的總稱。


因此,《傷寒論》在太陽病篇中有中風、傷寒、溫病、風濕;


在《金匱要略》(與《傷寒論》原為一書)中有痙、濕、等辨治內容,可見「傷寒」之義包括的範圍既廣,變化也大,即後世所稱的「廣義傷寒」。


唐?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引《小品》之說,謂「傷寒雅士之詞,云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耳」。


王燾《外台秘要》除仍主傷寒為「天行」之說外,還提出「凡外邪之傷人,盡呼為傷寒」等等諸說,皆認為《傷寒論》是引申擴展的廣義傷寒。


陳氏因此得出結論,認為《傷寒論》是根據《難經》「傷寒有五」之說立論的。


此外,仲景以傷寒名書,也表明他研究外感疾病是以風寒之邪立論,一方面引伸出風寒之邪傷陽,法重辛溫之理,克服《內經?熱論》中,「但有表裡之實熱,並無表裡之虛寒……,但有可汗可泄之法,並無可溫可補之例」(《傷寒論翼》),糾正其偏;


另一方面,詳於寒略於溫者,除與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有密切關係外,還有舉一反三,由博返約,執簡馭繁之義。


例如:論中只有第6條闡述了溫病初起的不同特點和誤治變證,其後論中似乎未明言闡釋溫病之理法方藥,但認真研究《傷寒論》後,才知曉仲景舉風寒為綱,確屬匠心獨運。


因為風寒之邪為患有其特殊性和代表性,它既可以從寒傷陽,或停水停濕,又可化熱入裡,或化燥化火,因而暑、熱、燥、火之邪為患在其病理變化過程中與之有共通之處。


例如:暑邪易傷津耗氣,這一病理與之風寒化熱入裡,熱熾氣分津傷之候基本相同。


事實上《傷寒論》在詳細闡述風寒致病的整個過程中,已寓六淫致病的病理於其中,雖然六淫致病來歷不同,在病理上卻表現出殊途同歸。


因此,儘管論中仲景沒有明言溫病的治法,但實際上已將之寓於六經辨證論治之中。


質言之。


風寒化熱入裡的各種辨治方法,亦可用於溫病,兩者是相通的。


如論中的梔子豉湯、麻杏石甘湯、葛根芩連湯、黃芩湯、白虎湯、竹葉石膏湯、三承氣湯、黃連阿膠湯……等,都是治療溫病的常用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8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15:2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同理,傷寒與雜病的關係亦與之相似。


傷寒的傳變是以六經為規律,雜病的傳變是以五行乘侮為規律。


傷寒之變證(指不循一般規律的傳變,難以用六經稱其名者),其變傳入具體臟腑之後,則與雜病相通,其表現的病理機制以及治療方法,均是相通的,亦表現為殊途同歸,故有「傷寒鉗百病」之說,明乎於此,則不難理解傷寒方可以治療雜病的原由。


因此,陳氏甚贊「明一氣之病,則能明六氣之病;


明六氣之病,則能明六氣雜合之病」之說。


明確研究物件,弄清《傷寒論》的本義,才能揭示《傷寒論》的真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8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15:3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探賾索隱,揭示六經陳氏對《傷寒論》三陰三陽進行了細緻的探討,他認為六經是辨證綱領,對之必須深入研究,藉以弄清六經源流及實質,才能窺見原書旨意,在應用中才能把握六經辨治規律,得心應手。


「六經」一詞,肇始於《內經》,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六經為川,腸胃為海。


《靈樞?刺節真邪》云:「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


皆指經脈,人體十二經脈,合手足言之,則為三陰三陽。


仲景《傷寒論》中並無「六經」字樣,最先使用「六經」二字統括傷寒和熱病的是晉人皇甫謐,以後宋?朱肱、金?成無己等在他們研究《傷寒論》的著作中相繼使用了「六經」一詞,是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而言。


仲景三陰三陽理論本源於《內經》。


考《內經》中運用三陰三陽之理,大約有如下四方面:一為熱病之三陰三陽,見於《素問?熱論》;


一為經絡之三陰三陽,多見於《靈樞?經脈》;


一為氣化之三陰三陽,見於《內經》「七篇大論」;


一為論述三陰三陽離合、開合樞關係,見於《素問?陰陽離合論》、《素問?陰陽別論》。


仲景《傷寒論》六經的理論,實際上是吸收綜合了《內經》有關三陰三陽理論體系的精華,並以臨床實用為目的,進行了改造、發展、提高而自成一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8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15:4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仲景六經理論,吸收了《靈樞?經脈》分經論治理論的合理部分,發展了《內經》標、本、中氣學說和開、合、樞等陰陽離合理論,吸收了《素問?熱論》有關外感熱病的階段性及由表入裡的傳變規律等理論,摒棄了傳變周而復始、固定不移的說法,由原來簡單的熱、實證和汗、泄二法,發展為寓八綱八法和具體的方藥針灸治療賅備的全面系統的六經體系,發展充實了六經理論。


因此,《傷寒論》的六經是繼承《內經》三陰三陽理論,以經絡、臟腑及其氣化為基礎建立的。


《傷寒論》的六經,其實質正是概括了人體臟腑、經絡以及陰陽氣血等多層次、多方面內容在內的特殊綜合概念。


它既概括了臟腑、經絡、氣血等的正常生理機能活動,又反映了它們的病理變化;


並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因病性、病勢進退緩急等因素,將外感疾病發生與演變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證候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從而確定病變的部位、證候特點、損及何臟何腑、寒熱趨向、邪正消長以及立法處方等問題。


因此,六經辨證既包括疾病病位所在的經絡臟腑,又概括了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不同的疾病性質,以及由病位、病性決定的治療大綱大法,使六經理論自成體系,而成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辨證綱領和論治準則。


因此,無論外感還是雜病,都可按照六經證治方法,察其症狀、體徵,審定病位、病性,確定治法方藥。


仲景之後的各種辨證論治方法都是在六經證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8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15:5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重視先天後天之本,巧運人體樞機(一)善為醫者,治病求本中醫臨證非常重視求「本」,然「本」有多方面的意義。


在《內經》中明言「本」者,有「治病必求其本」之「本」和「標本」之「本」,前者是說在治病時必須抓住陰陽這個總的綱領,所謂「本者,本於陰陽也」;


後者則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病因與症狀、先病與後病、正氣與邪氣、病在內與病在外等,都有標本的關係存在,據此又可分析病證的主次先後,輕重緩急,然後確定治療步驟。


若從人體的臟腑生成、氣化活動和相互關係上看,還必須重視先後二天之本。


腎和脾(胃)在臟腑功能活動中都佔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因腎藏「先天之精」,元陰元陽寓於其中,人身之氣化皆根於此,乃生命之根,臟腑陰陽之本,「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景岳全書》),故為「先天之本」;


而脾和胃則同屬於人體消化系統的主要臟腑器官,一主受納,一主運化,共同完成機體的消化功能。


人體生命活動的持續和氣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賴於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人資之以為生;


而胃氣的有無,又關係到人的生死,「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故為後天之本。


陳氏精研醫學數十年,十分推崇明代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關於先後天之本的論述:「本之為言,根也、源也。


世未有無源之流、無根之本。


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理也。


故善為醫者,必貴根本。


而本有先天、後天之辨。


先天之本在腎,腎應北方之水,水為天一之源。


後天之本在脾,脾為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


在「腎為先天本,脾為後天本論」一篇中,李中梓還解釋了先天、後天之本的道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9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16:0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他說:「腎何以為先天之本?


蓋嬰兒未成,先結胞胎,……嬰兒初生先兩腎,……故腎為臟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資之以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腎。


脾何以為後天之本?


蓋嬰兒既生,一日不再食則饑,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


《經》曰:安穀則昌,絕穀則亡。


……胃氣一敗,百藥難施。


一有此身,必資穀氣,穀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


故曰後天之本在脾。


此外,先後二天之本還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正所謂「先天生後天,後天養先天」,只有這樣,才能相互滋養,生化不息。


在臨床上,無論外感或內傷以及任何疾病之治,都應當固護脾胃,用藥要中病即止,不可過劑,以免損傷脾胃。


若屬大病或慢性痼疾,脾胃之氣的盛衰往往關係到病的轉歸和預後。


例如《傷寒論》中之「除中」,就是胃氣垂絕的反常表現,雖能食亦預後不良。


至於腎氣的盛衰,則關係到人身的各個臟腑,如腎的陰陽失調時,會因此導致其他各臟的陰陽失調;


反之,其他臟器的疾病日久也必然累及於腎,損耗腎中精氣,所謂「窮必及腎」正是此理。


若屬大病或久病,如果腎氣衰敗,則預後不良。


故傷寒邪入少陰,除急救之證外,死證特多,原因就在於此。


故明確先後二天之本及其相互關係,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陳氏臨證時非常強調必詳察「兩本」之虛實,遣方用藥切不可犯實實虛虛之戒,尤其是對各種慢性痼疾和疑難病症,十分重視培固腎氣和調理脾胃,謂:「培腎氣,即固先天之本,調脾胃即資後天之本」。


每於疑難病中抓住「兩本」而屢獲佳效,這正是陳氏在臨證時效果顯著的原因之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9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16:1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把握樞機,巧從中生凡自然界的一切運動變化,無不存在著升降出入,可以說這是宇宙間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基本形式。


《素問?六微旨大論》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


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然而,升降出入之機則在於「樞」,所謂「樞」者,樞機也,猶如門戶之樞紐,「主動轉之微」,它居於陰陽升降出入之中。


若人體的樞機運轉正常,則生機盎然,雖病亦輕,或病重易治;


反之則病重,甚至於危。


陳氏在臨證時十分重視把握樞機,認為如此才有巧妙之可言。


首先,脾胃為人體上下升降之樞。


就人體而言,身半之上為陽,身半之下為陰。


而脾與胃居中,同屬中焦,不僅是後天之本,而且一屬陰土,主濕、主運、主升;


一屬陽土,主燥、主納、主降,兩者相互為用,共同組成上下、陰陽、升降的樞紐,故吐利、痞滿、眩暈、泄瀉等諸證,不少都可通過調整中焦脾胃的升降樞機而獲治癒。


其次,少陽亦為樞者,是因其外鄰二陽,內貼三陰,位居表裡之間,主半表半裡,陽氣的內外出入自與之密切相關,凡外邪的由裡達表,其樞機多繫於此,所以用小柴胡湯和解表裡,正是通過少陽的樞轉作用使病得解。


因此,陳氏在臨證時十分注意把握樞機,針對不同病症,採取相應之治,這是陳氏在臨證時常使病情轉危為安,化險為夷的重要方法之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9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16:2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倡言「以辨病為核心的辨證論治」陳氏臨證時,非常強調辨證論治,並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倡言「以辨病為核心的辨證論治」,是其一大特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9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16:3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觸機而發,仲景啟迪陳氏精研《傷寒論》數十年,尤其注重以其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強調要理用結合。


對有些方證條文的理解認識,不囿於傳統解釋,常常觸機而發,別有會心,並從中得到啟迪,進而指導臨床實踐。


陳氏提出「以辨病為核心的辨證論治」思想,即源於研究《傷寒論》的結果。


仲景創立的附子瀉心湯,方中即有消痞瀉熱的大黃、黃芩、黃連,又有溫經扶陽的附子,寒熱並用。


陳氏對此方證是從局部與整體的關係中去理解認識的,可謂掘幽探隱,啟人思維。


他認為方中大黃、芩、連是針對局部病變心下熱痞而設;


而配以附子是針對病人素體陽虛。


芩、連、大黃治療病變局部,附子顧及全身整體情況,將局部與整體統一於辨證論治中。


這一啟迪,通過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摸索,逐漸形成了「以辨病為核心的辨證論治」思想,並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9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16:5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病證認識,協調統一在病、證的局部與整體認識上,陳氏認為:「證」與「病」有區別,「證」是由相對的脈象、症狀、體徵組成的,具有階段性;


「病」則有它一定的發展變化規律,屬於全過程。


凡是一種疾病,必定有它一種起決定作用的根本矛盾,並貫穿於疾病的始終。


疾病的特殊本質亦由其根本矛盾所決定。


基於此,病與病之間才能區分,鑒別診斷始能進行。


不同疾病的特殊本質,決定了不同疾病發展的各自表現和規律,故病有定勢。


證不同於病,證是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表現出來的主要矛盾。


陳氏指出:「病有定而證無定,病不變而證常變。


治療疾病只重視解決病程階段中的主要矛盾是不夠的,還要重視解決貫穿於疾病始終的根本矛盾。


從辨病與辨證看,辨病側重於局部病變分析,而辨證側重於全身整體情況,因此「病」多是局部病變的反應,「證」則是整體的、綜合的、動態變化的過程。


病變的局部與全身整體情況,有時表現是一致,有時表現並不一致,怎樣在治療中正確認識兩者的關係?


陳氏提出了「以辨病為核心的辨證論治」比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一方面注意圍繞病變的局部(這裡的局部病變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中醫所指的局部,如心下痞、下利、頭痛等;


一是指西醫的診斷,如腎炎、肝炎、冠心病等),或施與專藥,或辨病論治,另一方面始終密切注意全身整體情況,辨證論治,兩者的有機結合,即是陳氏這一學術思想的體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9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18:0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辨病為核心,結合整體辨證1.結合辨病,借用西檢:清?徐靈胎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識病之名,能識病名而後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當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症狀所由異,然後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藥。


(《蘭台軌範?序》)現代名醫岳美中教授也指出:「在辨證論治規律的臨床運用中,不僅要辨證候的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還要進而辨病名(包括中醫與西醫病名),辨識疾病的基本矛盾所在。


(《嶽美中論醫集》)陳氏臨證體會尤深,他說:明代吳又可早在《瘟疫論》中就指出,一病有一病之毒。


辨識疾病,認清疾病的根本矛盾是必不可少的。


在辨病方面,陳氏重視西醫局部分析的化驗檢查,既將之作為診斷局部病變的參考,又不囿於西醫檢查診斷的束縛,而是西為中用,始終用中醫的觀點去分析、判斷和立法處方。


如西醫化驗檢查血象高,稱為「感染」、「炎症」,陳氏從不簡單對號入座地理解為熱毒。


陳氏謂:毒分陰毒陽毒、寒毒熱毒、水毒火毒、濕毒疫毒等,豈能一見「感染」,就為熱毒?


這是以偏概全,曲解了中醫的意思。


但是,臨證時陳氏又重視西醫化驗檢查,以幫助明確局部病變部位、性質,如咳血病人,常借助西醫檢查手段,藉以弄清是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引起,還是肺結核、肺癌導致?


幫助明確診斷。


對於肝炎、腎炎等慢性病的無症狀期,更是重視西醫生化指標,借助化驗檢查,認清疾病的根本矛盾所在,西為中用,發展中醫。


例如:治療乙肝,特別是治療臨床症狀不明顯者,常結合西醫化驗檢查選方用藥,如HBsAg陽性,而且滴度較高,HBeAg陽性,SGPT亦升高者,常選用清熱解毒之品,藥用虎杖、茵陳、貫仲、丹皮、夏枯草、焦梔等;


當病毒DNA多聚酶降至正常,HBeAg從陽轉陰,而抗-HBe尚未出現時,則通常選用益氣健脾,補腎溫陽之品,如人參、黃耆、白朮、枸杞、淫羊藿、菟絲子等。


陳氏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對久患肝病、遷延型肝炎、或早期肝硬化,用自擬「復肝散」有較好的療效。


又如:治療腎病綜合徵的少症狀期,若尿中蛋白多者,採用益氣健脾,清利濕熱,兼以固澀之法,常選用黃耆、玉米須、八月瓜、蛇倒退等;


紅細胞多者,涼血止血,加白茅根、炒蒲黃、血餘炭等;


白細胞多者,清熱解毒利濕,加二妙散、紅藤、忍冬藤等。


借用西醫檢驗,使中醫有「證」可辨,並將辨證論治引向微觀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9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18:1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審查局部,重視腹診:陳氏重視局部病情的辨識,除了借助現代科學儀器和方法檢驗出的客觀資料外,常常還通過自己主觀望診、切診來掌握局部病變情況,陳氏強調這是施用以局部病變為核心的辨證論治中的重要環節,絕對不能忽視。


如治療小兒咳嗽,陳氏一般都認真觀察小兒咽喉情況,他指出:小兒咳嗽原因眾多,但有一點必須注意,不少小兒是咽喉疾患引起的刺激性咳嗽,純用止咳化痰、宣肺等法多難收效,若檢查明確針對病情採用清利咽喉的方法則每每建功。


在審查局部病變時,尤其重視腹診。


陳氏尊崇《傷寒論》,受到論中「心下滿」、「心下有水氣」、「按之濡」、「按之石硬」等切診的啟發,近年來在與日本漢方醫的交往中又受到日本漢醫腹診的影響,對腹診的重要性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認為腹診對於診斷腹腔局部病變確能提供重要的參考幫助。


腹腔中包含多個臟腑器官,肝、膽、脾、胰、胃、腸、子宮、卵巢、膀胱等均在其中,有時病人一句「肚子痛」即概括了病情,醫生若不認真審查觸切局部,往往是誤治的主要原因。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9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18:5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例如:跟師隨診中,曾遇一女性病人,腹部隱痛2月餘,多方治療均罔效,翻閱病人處方,前醫多從脾胃、腸道疾患治療入手,陳氏仔細切診病人腹部,診見左側少腹部有明顯壓痛,質稍硬,沿少腹部有條索狀硬結,四診合參,考慮為附件炎,遂以清熱散結,祛瘀通絡為法,很快治癒病人。


僅此一例,審查局部的重要性即可窺見一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9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19:0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辨證論治,以辨病為核心: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核心,是公認的中醫學重要精華,它側重於人的整體調整,重視調動機體內部的抵抗力和提高機體的適應性,達到「陰平陽秘」。


辨病側重局部器官的改變,辨病論治是採用針對性較強的藥物直接作用於病灶,改善局部病損情況。


兩者各有其長處,陳氏將側重於整體與側重於局部的兩種論治方法融於一體,大大提高了治病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9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19:1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例如:腫瘤的治療,目前西醫常用化療和放療,雖然針對性很強,但對全身的毒性和副作用卻無法解決,不少病人因此不能繼續治療。


陳氏以辨病為核心的辨證論治,既注意針對局部腫瘤的抗癌解毒,又兼顧全身整體情況補益扶正,在常用抗癌藥物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基礎上,又篩選出針對性較強的核桃樹枝、山慈姑,用於局部的抗腫瘤治療;


另外根據患者整體情況選用八珍、歸脾、十全大補、參苓白朮散等辨證論治。


陳氏以此治療一些鼻咽癌、直腸癌、乳腺癌等患者,有效地控制了臨床症狀,大部分患者可同時接受放療、化療且能夠堅持,不少人都恢復了工作。


再如:治療腎炎、腎病綜合徵,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用八月瓜、蛇倒退,功能利尿消腫,消除尿蛋白;


治療泌尿係感染疾患,如膀胱炎、尿道炎等,常適當加用紅藤、忍冬藤,能快速控制症狀。


諸如配伍黃連治痢,麻黃平喘,青藤香止胃痛,白雞冠花止帶等,皆為陳氏結合辨病論治的常選藥物。


陳氏這種以辨病為核心的辨證論治,其實質是將專藥、辨病論治藥物結合於辨證論治中,賦予辨證論治新的內容,使療效穩定而顯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0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3:19:2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法活機圓,經方活用(一)妙施和解,曲盡機變陳氏強調:作為醫生,一是要明理致用,一是要由博返約,他說:「若醫不明理,則難以『見病知源』;


若明理不用,則無從獲得真知;


若學而不博,則常易心存偏見;


若博而不約,則易致流散無歸。


因此他十分強調要理用結合。


陳氏臨證中,善用和解法,對其生理病理、組方規律、加減變化,見解精深,臨床運用,曲盡其妙。


他認為:和解一法其病位在手足少陽,腠理膜原,並涉及五臟六腑,氣血津液;


其代表方小柴胡湯,作用全面,寓寒熱同用、攻補兼施、營衛共調、升降相因於其中,適應範圍廣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17 13:38 , Processed in 0.23437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