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二、《治療十法論》節選自清代程國彭《醫學心悟》提出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後,醫家宗之,奉為圭臬,實際八法還不能賅括各種治法和方藥,所以後世生出許多枝節來,使中醫的理、法、方、藥不能一以貫之,究之實際,應在八法中加入鎮、澀兩法,合為十法,才能統帥中醫的一切治法和方藥,其理由如下:(一)何以要在八法中加入鎮、澀兩法在《醫學心悟》的八法中,是將鎮、澀兩法歸入補法之內,這是不全面的。
首先,從治療大法的目的來討論:補法的目的是針對全身性虛弱的證候的,諸如氣血不足、臟腑虧損等。
而鎮法則針對神志失守、肝魂不藏、肝氣上逆的證候,目的在於平鎮。
李時珍說:「重劑凡四:有驚則氣亂,而魂氣飛揚,如喪神守者;
有怒則氣逆,而肝火激烈,病狂善怒者,並鐵粉、雄黃之類平其肝;
有神不守舍,而多驚健忘,迷惑不寧者,宜朱砂、紫石英之類以鎮其心;
有恐則氣下,精神失守,而畏人將捕之者,宜磁石、沉香之類安其腎。
澀法則專一針對人體某部之滑脫而設,症狀比較單純,如針對自汗盜汗,久瀉久痢,小便自遺,精關不固,久咳不止,崩漏帶下等某一病證使用收澀之法。
李時珍說:「脫者散而不收,故用酸澀溫平之藥以斂其耗散。
龍骨、牡蠣、海螵蛸、五倍子、五味子、烏梅、石榴皮、呵黎勒、罌粟殼、蓮房、棕灰、赤石脂、麻黃根之類,皆澀藥也。
氣脫兼以氣藥,血脫兼以血藥及氣藥,氣者,血之帥也。
其次,就本草所列鎮、澀兩法的藥物,大多無補益作用。
屬鎮法的藥如止咳平喘的杏仁、蘇子、桑皮、兜鈴之類;
降逆和胃的半夏、竹茹、柿蒂、杷葉之類;
潛陽重鎮的龍骨、朱砂、磁石、鐵落之類;
平肝熄風的羚羊角、白蒺藜、鉤藤、全蠍之類;
攝納浮陽的黑鉛、代赭石之類;
止痛的降香、玄胡之類,本身都沒有補益作用。
有人提出朱砂安神丸既有重鎮安神作用,又有補陰益血作用,然補陰益血是因本方配有當歸、生地等藥之故,朱砂在本方中仍只有重鎮安神作用,這可以說本方是鎮法與補法同用的方劑。
李時珍認為很多重鎮之品都「性帶陰毒,不可多服」,就更談不上對人體有補的效益了。
屬澀法的藥物如斂汗固表的麻黃根、煅牡蠣之類;
斂肺固澀的罌粟殼、呵黎勒之類;
澀腸固脫的赤石脂、禹餘糧之類;
收斂固遺的金櫻子、側柏葉之類,本身都沒有補益作用。
有人說桃花湯用赤石脂,不是既有澀腸固脫之功,又有溫補和中之效,不知桃花湯中配有乾薑溫中,粳米和胃之故,而赤石脂對全身根本沒有補益作用。
由此可見,在治療中不加入鎮、澀兩法,只有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確實不能完全賅括各種治法和方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