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一氣湯方按】
張竭鄙見,謹立前方,加減出入。
活人甚眾,見功甚速,取用甚多,去病甚穩。
蓋發熱之由,未有不因陰虛者,未有火不浮越而頭疼口褐者,未有火浮越而不爍害肺家者,未有中氣不虛者,未有不因內傷外勞而致者,未有不上假熱而下真虛者,未有外邪而不虛人本氣者,此方陰陽具備,燥潤合宜,驅邪扶正,達絡通經,藥雖七味,五臟均滋,保護森嚴,外邪難入,功專不泛,補速易臻,滋陰而不滯,補脾而不燥,清肺而不寒,壯火而不熱,火降而心寧,榮養而肝潤,但以意成方,惟堪意解,或疑其地黃多而泥膈,殊不知重可墜下,濁可補陰,正取其重濁濡潤下趨,況兼白朮共劑,則燥者不能為燥,滯者不能為滯矣。
或嫌其雜,奈小病暴病,或在一經,大病久病必兼五臟,五臟既已互虛。
若不合眾臟所欲以調之,難免反增偏勝偏害之禍,況土金水一氣化源,獨不觀古方中五臟兼調者乎!
或嫌其白朮多用而滯,殊不知猶參力多則宣通,少則壅滯,豈不聞塞因塞用而有白朮膏者乎!
或嫌其熱而燥,殊不知附子隨引異功,可陰可陽,可散可補,同補氣藥,可追失散之元陽。
同養血氣,可扶不足之真陰。
引發散藥,則逐在表之風邪。
引溫暖藥,則祛在裡之寒濕。
況獨不念附子理中湯,更為純陽之劑耶,蓋附子理中,單為脾胃虛寒,中宮無陽而設,故一味湯藥溫補,名曰理中,此則更為脾腎陰陽兩虛,上焦火多,下焦火少,脾陰不足,腎陰虛殞,蓋少陰臟中,重在真陽,陽不回,則邪不去。
厥陰臟中,臟司藏血,血不養,則脈不起,故用此以使火降水土健運如常,精氣一復,百邪外御,俾火生土,土生金,一氣化源,全此一點真陰真陽,鎮納丹田,以為保生之計而已,即名之曰:全真一氣湯。
張但苦心為濟世而設,謹陳管見,高明鑒諸,但制度須得其所,方便藥性調和,逐隊爭先,功成於一,其中輕重,因證合宜,燥涸則熟地倍之,肺熱則麥冬多用,脾虛則白朮重投,陽虛則附子多加,元氣大虛,則人參大進,氣浮氣散則牛膝五味略多,制方之鄙見若斯,用方之高明變遷無盡也。
倘有假陽在上者,去參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