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281#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4:5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彖辭-30


即非人不能背忤。


此通必有塞。


交必有離。


既有善。


則有惡。


故有吉福。


自有凶禍。


以在氣交之中。


應氣變之數。


皆人所致所承。


他物不過受人之影響耳。


正如一卦。


上五與初二四爻。


均藉三四二爻。


而後通接。


其吉凶亦因之而後見。


若無中爻。


則上下隔絕。


天地不交。


有何數可言耶。


此在後天之中。


一切變化。


皆在人事。


人事之如何。


操之人心。


人心之如何。


即在乎人欲。


故欲為天下大病。


而利害見焉。


利者害之偶。


有利則有害。


若求全利。


祇有取義。


義亦利之別名。


唯義者無不利。


義無不利。


即無事不利。


以相宜也。


宜此宜彼。


無不宜也。


以其至中至當。


無偏無私。


故無不宜。


故謂之義。


謂之大利。


若有一不宜。


則非義非利。


乃為害矣。


故易曰。


利者。


義之和也。


今人不知義。


而妄求利。


利未得。


而害先至。


失人道之正。


而背天地之和。


乖陰陽之時。


此所謂種禍根也。


天下唯平乃治。


故大學曰平天下。


非以力平之。


以心平之也。


心平者。


人己皆平。


無稍偏頗也。


果稍偏。


則不得平。


故天下之亂。


必由人心不平。


人心不平。


由政治不平。


不平則必爭。


爭則必亂。


此不待事見。


而可知其必至也。


未有由一己智力能平天下者。


況智力尚不足乎。


故求治。


恐去治遠。


而離亂近矣。


在天寧何心耶。


視人之所為而已。


否則豈徒一人之吉凶禍福哉。


自來儒者。


言道之大原出于天。


與道家言天法道。


二者異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2#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5:0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象辭-31


實未明易辭也。


彼乾卦為天。


而乾元統天。


同屬乾卦。


其用不同。


即天法道之意也。


道在天先。


而由天出。


乾元在乾先。


而因乾用。


此自然之理。


氣之所至。


非言語可爭辯者也。


後天之中。


唯天獨大。


而天亦有所出。


此老氏以帝之先象道也。


故太極亦有來處。


元氣亦有先後。


能明此。


自明天道之所出也。


又曰。


此釋彖辭。


猶未能詳言。


然已發其大義。


苟循是玩索之。


則不難得文王之微意。


此固儒家至精之義。


歷聖傳薪之言。


此十六字尤詳也。


中庸大學全由此出。


學者慎毋粗心讀過。


宏教附注乾卦彖辭。


成于文王。


述于周公。


而夫子訂之。


其一字一語。


含義至深。


唯文王周公聖智所作。


以其時當囚辱之災。


多忌諱之慮。


而易之精微。


又有難明言者。


乃研練出之。


辭簡而旨宏。


義微而文著。


直為六經中至精文字。


非可以等閒視之。


蓋卦爻固有象在。


若于人之未達。


雖有受之于師。


卻無筆之于冊。


其粗淺者。


不待乎辭則已明。


其精微者。


則辭尚難盡意。


此傳有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語也。


而文周仍苦心成之。


其旨極玄。


而文若淡然者。


誠以天道不易言也。


讀者宜細心求之。


象曰。


天行健。


君子以自彊不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3#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5:3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象辭-32


宣聖講義此釋乾卦之象辭。


亦如彖。


依卦象爻象而定其辭。


蓋有卦象辭。


有爻象辭。


而加之以釋文也。


故于卦爻繇辭後。


加以象曰云云。


明其為釋文也。


凡卦爻辭皆分列于其卦爻下。


唯乾坤二卦統為一章。


此後人便于記誦。


求其貫通。


以接于文言耳。


非異例也。


故釋象之文。


與文言同列。


而其義仍互通。


即各爻辭。


仍本前繇辭而來。


不過演其義。


申其旨。


廣其意耳。


故凡有彖曰。


象曰者。


皆後聖釋卦爻之辭。


猶之文言也。


以卦爻雖著其辭。


言簡意深。


人或難達。


特因所聞所見。


述其義于辭後。


而使讀者有所貫通耳。


如乾之象辭。


即元亨利貞四字。


而釋之者。


乃申曰天行健。


君子以自彊不息。


其下各爻皆然。


皆本辭中具有之義。


而演繹之。


以盡其意耳。


夫意微而辭短。


雖演繹之。


尚有不盡。


故傳曰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以其不盡。


從而為之文言。


從而繫之各傳。


無非為達聖人立教之旨。


明易卦包涵之義。


而以示天下後世。


標人道綱領。


此辭之不厭詳。


而演之務求盡也。


夫易象固自天道始。


而易教則以人道先。


辭為教立。


文為人明。


故在卦爻象辭。


多包舉天地人物。


鬼神氣數立論。


而于演辭。


則獨重人事。


以易之用。


唯人主之。


而易之道。


唯人通之。


象既以人爻主其中。


辭亦以人道立其本。


此自古聖人之微意。


而于乾之象辭。


即首揭其例也。


乾之卦象。


元亨利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4#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5:4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象辭-33


天道之常。


而演辭自彊不息。


則人道之本。


天人所以合。


即可于此見之也。


夫天行健三字。


明示天道之大本達德。


次即繼以君子自彊不息。


明示人道孚天之行。


即為人道之大本及其達德也。


由天以及人。


由天道以立人道。


此立教本旨。


中庸所以溯天命人道而定教之大則也。


此不獨儒教之義。


凡教皆然。


而上古聖人即如此示其教。


以其所生。


返其所自。


成其所成。


而後人道以全。


此二語不獨為釋乾卦辭。


實為人道立則。


聖教立綱。


包括全易之辭。


溯源人生之本。


無過于此二語矣。


夫乾天下之至健者也。


以其出于先天。


成于純陽。


清虛光明。


故為至剛。


凡天下之至剛。


必不拘于物。


天下之至精。


必不塞于明。


唯乾以純粹之氣。


得純一之體。


不以物為形。


不以情為生。


乃能稱為至剛。


行于至健。


唯天象之。


于物唯金象之。


金亦至剛而純清。


至凝而光明。


即金剛石是其類也。


其體至堅而至精粹。


其化也至虛靈。


故象乎天。


佛以之喻性。


即以其如乾之純也。


天之體如是凝而虛。


堅而明。


故其行健。


能主物而不役于物。


能御情而不徇其情。


能用中而不執。


守和而不二。


故中庸比之至誠之德。


以其有高明悠久之道。


成不息不二之功。


此天之本體。


而為其大用。


覆天下而不遺一物。


生萬類而不窮。


化萬類而不盡。


則皆由于健也。


健則至性。


至誠。


至一。


至久。


至中和。


永古如斯。


生生不已。


唯乾如此。


故卦象之。


唯天如此。


故卦名之。


唯象如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5#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6:0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象辭-34


故辭著之。


而聖人則之。


此君子本其道以自勗其行。


而自彊不息也。


君子者。


成德之人也。


以其成人之德。


而孚天行也。


君子本天之健。


以自彊不息。


因其自彊不息。


以孚天之健。


由天及人。


由人返天。


天人之道。


一于健。


一于自彊不息也。


天之健也。


成其元亨利貞之常德。


人之自彊不息也。


亦孚于元亨利貞之至德。


以其能合天行。


全天性。


以成其天道人道也。


人道由近及遠。


由始至成。


天則遠近無二。


始終不殊。


故元亨利貞。


無為而成。


人則必先自脩。


自勵。


自警惕。


自勤慎。


先求其利貞。


而後達于元亨。


故必先自彊。


而後能不息也。


夫天之德。


純自然也。


天之道。


純無為也。


而其健也。


不因乾惕。


不待謙卑。


故其行乎四德也至順。


自成其序。


自守其位。


周流六虛。


終始不已。


唯君子取則焉。


而自求其行。


自成其德。


以自彊不息。


此中有為有守。


有行有志。


非如天之自然無為也。


而其成也。


亦同于天之自然無為。


以其能全其生。


而返于天也。


人之生也。


生自天。


受天之命。


顧其成也。


必成全其天命。


而返復于天。


方謂之成。


方謂之成德君子。


聖人述易之乾。


而揭其義以教天下。


而以自彊不息法天之健。


此其立人道。


垂至教之意。


深切著明矣。


故易卦首乾。


天下首天。


而天道首健。


人道首在自彊不息。


此四字者。


成德之本末。


作人之終始。


有此四字。


始能副乾之四德。


而孚天之健也。


故自彊不息者。


眾行之基也。


一切德行。


均由此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6#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6:2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象辭-35


而自彊其始也。


不息其成也。


自彊者。


反己克欲。


精修篤行之謂。


不息則至誠之功也。


唯天無息。


成其高明。


唯地無息。


成其博厚。


唯天地不息。


成其悠久之體。


遂其生成之德。


覆載之功。


人而不息。


斯成德而達道。


全人以孚天矣。


不息之義大矣哉。


然其致之。


則自彊也。


以自彊不退。


及能達不息之域。


苟稍懈即息矣。


唯天之純一不二。


純道不紛。


故永不息。


唯文王純德不回。


故亦不息。


此易之明于文王。


而乾之德。


即象文王之行也。


夫健之為言也。


不獨至剛至堅。


物之健也。


其氣必全。


人之健也。


其行必圓。


以其純而精也。


故君子法天之健。


必先自勗其德。


無德不得為健。


德之未醇。


不得為健。


若徒有勇有為。


有剛有守。


其為健之一耳。


非健之全也。


故凡物唯天稱健。


諸卦唯乾稱健。


以其氣純凝。


而道光明。


而神虛靈。


而德渾成。


而用見于生生。


為造化之主。


天下之神。


其施無垠。


其至無聲。


其見無形。


唯人之性象之。


故性之德。


健之行也。


曰義。


曰仁。


曰禮。


曰信。


此人性之固有。


亦天之所以生萬物。


覆萬物。


化萬物。


成萬物者。


而名之曰元亨利貞。


唯健乃有此四行。


唯四行乃充健之名。


以其四德全備。


四象全成。


無乏無闕。


圓融貫通。


是謂大生。


此天下之元氣所凝。


真氣所存。


至道所流。


至理所行。


以立天地。


而建日月。


亙古今。


主宰一切。


皆此健也。


皆此德也。


故人則焉。


而求其不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7#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6:5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象辭-36


而稱乎三才。


與覆載並德。


故中庸曰。


博厚配地。


高明配天。


悠久無彊。


以其至誠無息。


能永致中和之德。


故能育萬物而位天地。


大而能化。


聖而能神。


能孚乾之象。


成健之行。


而備元亨利貞。


此自彊不息之功。


即所以成元亨利貞之道。


充仁義禮信之性。


全其為人而成其生。


此君子之所名。


而大人同其稱也。


在乾二五二爻。


均有大人之號。


三爻則為君子。


而彖辭釋文。


則君子大人並舉之者。


其名異。


其德同也。


由用言之。


則曰大人。


由體言之。


則曰君子。


由德及于外言之。


則曰大人。


由脩返于內言之。


則曰君子。


皆人類之所尊。


眾望之所歸。


道之所寄。


德之所成者也。


故唯乾卦爻屢稱焉。


以其道德稱也。


二五由位之得時。


道之得行。


德之得見。


故稱大人。


三爻為自慎戒之時。


自勤勞之位。


宜自求成德。


自樂守道。


故稱君子。


與此處自彊不息之稱君子。


同一義也。


君子舉其自脩。


大人見其德位。


二者一人也。


苟有其德位。


則君子亦大人也。


苟論其脩持。


則大人亦君子也。


後人于此多未曉然。


以其異。


而昧其同。


實非聖人立言之旨。


以易之辭。


一字一語。


皆從象定。


從時位定。


從內外上下定之也。


非輕易為之者。


故讀易辭。


必深思之。


必求于象數。


必探于聖人之意。


而後可了然于其名辭之異同矣。


古人文字尚簡。


寧好為出入哉。


初九。


潛龍勿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8#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7:1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爻象辭-37


象曰。


潛龍勿用。


陽在下也。


九二。


見龍在田。


利見大人。


象曰。


見龍在田。


德施普也。


九三。


君子終日乾乾。


夕惕若厲。


無咎。


象曰。


終日乾乾。


反復道也。


九四。


或躍在淵。


無咎。


象曰。


或躍在淵。


進無咎也。


九五。


飛龍在天。


利見大人。


象曰。


飛龍在天。


大人造也。


上九。


亢龍有悔。


象曰。


亢龍有悔。


盈不可久也。


用九。


見群龍無首。


吉。


象曰。


用九。


天德不可為首也。


宣聖講義乾卦六爻氣自下上。


循環往復。


周流不息。


而以位時別其用。


上下分其數。


以過則失中。


不及則去中。


失與去。


皆不當于位。


不宜于時。


故不良于用。


不善其數。


故爻六而辭異。


占象一。


而德異應。


性情各別。


主賓殊道。


雖皆陽爻。


而爻之德不同。


上下皆乾卦。


而卦之用不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9#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7:4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爻象辭38


此固氣之所至。


數之所成。


自然而然。


自致而至者也。


六爻之初在下。


下則潛伏不出于地面。


二始升于地。


三四當中位。


五當本位為極。


過五則失中。


故上為亢。


亢則飛越。


離于天矣。


故不當位。


此六爻之位有異。


用有殊。


德有差別。


道有長短。


以其皆陽爻。


陽者氣之清也。


動而輕靈。


升而邈冥。


上下太空。


飛騰而潛形。


故名曰龍。


以其生于水。


而出于水。


飛于天。


而通于泉。


此陽氣之自然。


為生機之最全。


故比之龍。


非真龍也。


凡易名龍。


皆指此氣。


而乾獨象之。


以雖生而未見形。


雖始而未成。


有而難名。


虛而有精。


乃象夫龍。


唯在乾之未合坤也。


夫乾純陽。


而有陰用。


氣所凝。


而有物之功。


其道甚神。


而可以名。


其德甚冥。


而為天下之精。


故比于龍焉。


以在爻也。


故不稱天。


以在六爻之卦也。


故不稱陽。


以爻有陰陽。


卦有上下。


就其用而稱之。


非如三爻之乾也。


故六爻皆以龍言。


言龍即指陽也。


即指乾之物也。


不可泥此失彼。


初九陽在地下。


故曰潛龍。


以不及位。


故勿用。


用見于位。


與時也。


無位則不遇時可知矣。


陽之用。


必以時。


非時失用。


理之自然。


故天下寂然。


生機不萌。


潛藏之象也。


九二則陽已升。


故曰見龍。


見于外也。


此言龍自見。


非人見之。


以初出于地。


故曰在田。


田者地也。


不曰地而曰田者。


以非坤而有坤用。


蓋二爻坤之主位也。


田有水猶淺。


有土不深。


初升之陽不得大用。


其位使然。


九三為人爻。


當陽之時。


居卦之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0#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7:5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爻象辭39


順天之道。


因地之利。


為成用之時。


而時貴中。


進貴漸。


守中不失。


則德日盛。


漸進不躁。


則業日大。


故龍可騰于空。


而為霖雨。


陽可發于物。


而為生化。


道之所適。


機之所宜。


唯君子必慎焉。


以其最順也。


亨之象也。


亨順易驕。


盛大難保。


必慎以處之。


乃不過于中和。


故朝乾夕惕。


敬慎將事。


則無咎。


無咎者。


言不如是。


必有咎也。


此辭假設。


故曰若。


以屬人爻。


故專言人事。


言人而天道自見。


禍福之門。


吉凶之樞。


皆從人以喻天。


言天道不離人事。


而陽氣至此為中正之時。


龍德至此。


為活潑之地。


位時俱當。


靈用無垠。


德業有為。


過失易見。


此九三一爻。


為人道之始。


易教之基也。


慎敬之訓。


大學誠意之功。


中庸中和之德。


莫異于是爻之辭。


則可知聖人教人之心。


精一危微之語。


皆本此爻。


演繹而表見者也。


夫豈僅吉凶禍福之占哉。


而易道。


非人不明。


天地之道。


非人事不著。


天地以氣數用。


人事以德業昭。


相應不差。


其兆如影。


此九三因陽爻陽位。


而興慎敬之戒也。


夫陽極者。


易為陰乘。


盛極者。


易為衰侵。


中則易偏。


圓則易缺。


此天道之序也。


而君子鑒焉。


故于此爻明著其辭。


隱寓為教。


其所謂脩人道以率天。


明人事以立命。


彖所稱正性命。


保太和。


前所釋元亨之後。


利貞繼之。


皆自此爻見其義也。


豈僅一爻辭之用已哉。


九四爻。


以剛居柔。


亦人爻也。


剛處柔者。


宜用柔。


陽履陰者。


宜行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1#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8:4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爻象辭40


故龍飛而不宜上天。


反躍在淵。


天高淵深。


天明淵暗。


去高明而入深暗。


此氣之所使。


位之所宜。


時之所值。


以其善用。


故無咎。


然三四二爻。


皆在中而屬人爻。


九三則以剛居剛。


失因應之宜。


易履危而啟驕。


故宜敬慎。


以免于咎。


九四雖爻位剛柔相值。


而時不當。


過中正而近錯亂。


易為蔽塞。


處和樂而企久遠。


易啟貪惏。


故宜卑以自牧。


而免于咎。


兩爻皆重人事。


若任之。


則不免咎。


此由陽氣發皇。


生機勃鬱。


失中和之道。


近危逸之鄉。


危則不能安居。


逸則不能進德。


上者宜下之。


過者宜復之。


以中正為歸。


以和平為期。


方無咎也。


且陽者動而清高。


則易孤。


故好處陰。


龍者。


生于水者也。


騰則易迷。


故好就淵。


以九三之盛。


則戒于危。


而使自反。


以正于性。


以九四之安。


則戒于逸。


而使自革。


以善其身。


此皆易教所自立。


聖人立辭之微旨。


從人爻見之也。


夫九四剛柔媾而難合。


以陰之猶偏也。


故不可偷安自逸。


而必自卑。


以求于下。


此所以為革也。


革者革其故而新是謀。


言陽者升也。


今反向下。


乃名革耳。


去其舊習。


求于勞謙。


此革而不失中。


下而不乖正。


故曰道乃革。


而上爻曰反復道。


皆以道行也。


道應反復。


則反復之。


道應革則革之。


順道以成其德。


乃免于咎。


然道者聖人所知所行。


必君子能之。


苟下此者未逮也。


故九三曰若。


九四曰或。


皆假定之辭。


果如是則君子。


否則非君子也。


蓋天道有不易知。


人情有不克正。


處危而不能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2#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9:0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爻象辭41


處逸而不能卑。


遂忘反復之道。


有悖乃革之義。


乖時失用。


其咎奚辭。


此聖人必著為教。


以啟迪天下。


而獨詳于人爻也。


且九三者敬慎。


欲成其高。


以與九五應也。


九四者。


卑謙欲成其大。


以與九二應也。


是在三之乾惕。


將以上為飛天之占。


在四之躍淵。


將以下孚見田之兆。


能同功相得。


則三之德。


見于五。


四之行。


成于二。


此二爻有德溥文明之象。


五爻有道出庶物之觀。


以其氣之含宏光大。


而用之中正充盈。


元亨利貞四字之義于此徵之也。


九五爻乃乾主位。


陽爻正位。


龍德飛天。


故利見大人。


大人者。


聖人也。


而有其時。


居其位。


道行德昭。


為天下主。


天下服之。


故曰大人。


言人中之尊也。


夫五爻當位。


居外卦之中。


乘陽氣之正。


孚飛龍之德。


承天帝之道。


本乎天者親上。


本乎地者親下。


上下得所。


天地底定。


此君德也。


而為聖君。


非君不克當其位。


非聖不克當其用。


唯聖君乃居之。


故象龍在天。


而利大人。


利者宜也。


此爻與九二。


皆曰利見大人。


而一則見龍在田。


一則飛龍在天。


何也。


蓋位異時殊。


道同德合也。


九二居下卦之正。


有其中也。


九五處上卦之中。


有其外也。


雖時位不同。


而德業若一。


故皆宜大人也。


然亦有別焉。


在九二爻。


陽氣初升。


如日之出。


光明遠及。


德業溥施。


下及于眾。


為積厚之聖。


不必以用衒。


而自有其用。


至九五則陽氣上騰。


日之中天。


光明太空。


德流無垠。


高明成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3#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9:2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爻象辭-42


其用孚時位。


此二爻有上下之別。


而德業有高明博厚之分也。


故一則飛而親上。


一則見而近地。


皆以大人稱。


而不同其用也。


且二爻。


以九四之下及。


成德在下。


五爻以九三之培植。


成道在上。


二者徹上下。


全始終。


亦相須者也。


故位相應。


而道相同。


以九二九四。


爻之聯也。


九三九五。


爻之併也。


而九二九五。


卦之對也。


爻之聯併。


則道通。


而功異。


卦之對應。


則德同而用殊。


此二四同功。


二多譽。


四多懼。


三五同功。


三多凶。


五多功。


合而言之。


二與五。


內有其譽。


外有其功。


德業以成。


時位皆宜。


其所以然者。


正待三之善慎戒。


四之能卑謙也。


故成道者。


必賴立德。


成功者。


必先力脩。


反己而誠。


自行不忝。


則在位為治平之業。


違時有誠明之功。


初無求于外也。


此九二九五。


皆象大人。


不以天田異其德也。


上九爻。


居卦之至上。


為位之至高。


陽至此已極。


數至此已終。


故為亢。


以太過也。


龍德失中。


動則有悔。


悔者。


言有失據之勢。


進退不能。


乃悔耳。


夫上九位非當位。


時則失。


時高而無位。


則徒勞。


大而失時。


則徒困。


處獨而無助。


居顛而無應。


故曰亢龍有悔。


五上二爻皆天位。


五為得位。


上則無位。


以陰陽之行異序。


上下之道殊途。


故不得為位。


離中遠也。


陽自下上。


陰從上下。


上九以陽履陰。


不得其和。


由顛而下。


不得其應。


遠乎中位。


離于四二。


而不能動。


動則無輔。


不能用。


用則無成。


如處君位。


而無民。


有賢人。


而在下。


氣之不屬。


德之孤也。


故爻情必取于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9:5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爻象辭-43


爻用必生于應。


上之與初。


一終一始。


既不連併。


又非對應。


是極位也。


非人所宜。


偏則有過。


極則有變。


二者皆失道。


而乖中和。


雖有其位。


與無位等。


以不用也。


夫乾陽而龍德神。


有生之功。


主始之象。


必以用見道。


不用將何見乎。


故潛與亢。


皆不宜也。


而六爻之用。


始于二。


極于五。


此即天地生化之精。


見于生成之數者也。


二五搆精。


妙合而凝。


天下萬物。


于焉生成。


二者陰之正也。


五者陽之中也。


此坤主二。


乾主五。


行于三四。


以成人道。


陽三陰四。


中正之位。


乃人道代天地。


而離坎代乾坤也。


故一卦六爻。


有八卦在焉。


內坤外乾。


卦之主也。


巽震在下。


艮兌在上。


坎離在中。


爻之主也。


而先天則以震離艮居下。


巽坎兌居上。


以卦六位合八卦也。


爻位見其用。


卦位見其體。


二者合觀。


乃見其變。


此六爻各有象也。


而六十四卦。


以後天為主。


故爻辭本之。


皆以位合乎爻。


爻合乎數。


數全乎氣。


氣至乃至。


氣行乃行。


氣止乃止。


此大例也。


用九者。


乾之大用也。


凡陽爻皆九。


皆屬于乾。


則其用皆乾之用。


不問其為何卦爻也。


卦爻雖多。


而在陽爻皆用九。


與陰爻用六。


為全易大用之例。


夫卦爻重在于用。


用雖不一。


而大用則同于乾坤。


以萬物皆生于天地也。


故各卦爻皆以九六名。


九六即陰陽也。


凡有生化。


不離陰陽。


凡有用。


不外九六。


此天下所同。


而卦爻一致者也。


陽爻用九。


陰爻用六。


不問何卦。


而唯乾坤著焉。


以乾坤即陰陽也。


天下生化之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5#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0:1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爻象辭-44


變化之根。


大用見焉。


如乾六爻皆九。


為各爻用九最多數者。


既以數論。


自從多始。


陽數極于九。


用九亦天數自然之序。


河圖之象可證也。


以卦爻言。


則有先後天之序。


先天不變。


左為一三五七九。


右為二四六八十。


均自下上。


不過有奇偶之合。


分初二之始也。


若後天則主變。


以氣既分。


而行遂異。


則陽自左上。


一三五七九。


始初終五爻。


陰數自右下。


四二十八六。


始上終二爻。


九五為陽數之正。


六二為陰數之正。


一上一下。


各有中極。


故陽用九。


而極于五。


陰用六。


而極于二。


陽自下上。


至五爻為用之所見。


陰自上下。


至二爻為數之所成。


此上與初。


一陰一陽。


孤而無位。


不為用也。


乾卦皆陽爻。


而用九以乾為本。


故仍稱龍。


但用九者眾矣。


是群龍也。


不屬一卦。


不限何位。


是無首也。


群龍無首。


乃純陽當道。


光明充盈。


無首者不為首也。


不為首者。


君位已虛。


民皆自治。


不待上治也。


以皆純陽無陰。


純善無惡。


全乎天性。


行乎天德。


是大順也。


此不用首而吉也。


天道之大。


大道之至。


過乎九五。


而猶屬陽。


此其所以無首而吉也。


蓋陽位極于九五。


而乾之用未盡也。


以不在九五內。


則無位也。


無位何首。


其用未盡。


則有德也。


有德必吉。


此用九居六爻之上。


而得無首之占也。


夫天降聖人。


作之君師。


為民之不齊。


善惡之雜也。


今天下皆聖善。


奚用君師。


而群龍者眾善人也。


在天界言。


則出三界。


在道德言。


則純至善。


在易言。


則太極之初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6#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0:3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爻象辭-45


其氣至精其德至純。


故用于物。


無不仁。


用于事。


無不善。


此太一元氣。


天地中氣。


由乾之用。


而寓乎各爻卦者也。


乃名陽精。


凡此所見。


皆同于乾元。


故釋象曰乾元用九。


以恐後人不知用九之義。


特明揭乾元二字。


蓋用九即乾之元氣之用也。


而其象為聖治之世。


以天之大不為首。


處天之尊不以位。


故曰聖治。


斯大順之時也。


然惜乎不成為卦也。


以此寓至善之境。


而見乾元之體耳。


故以附于乾。


實則乾之先也。


夫乾亦自此出。


故九見焉。


雖然九因乾用。


乾因九用。


舍乾將何見乎。


此神以形靈。


道以器行也。


能明此理。


則知此辭義矣。


宗主附注易理難言。


而不言。


更使人無處探討。


故言之不盡者。


必求之言外。


夫子所講乾卦象辭。


亦當作如是觀。


不然。


則一卦千萬言。


猶不詳也。


其探溯在學者自用工夫。


蓋一卦常變不同。


先後天各異。


有象易得。


無跡難明。


而用則貫有無。


通神形者。


苟忘其一。


則失其意。


此易道以神為主。


神用無方。


不明神道。


則象辭無可用矣。


神行于象中。


見于辭外。


無往非神。


無在不見神之用。


因神者。


主天地氣數者也。


若不明其主。


則如視影為日。


視響為雷。


其誤甚矣。


然日不離影。


雷不離響。


祇在循其用。


以求其體耳。


故神不離象辭。


而象辭非神之體。


善為易者。


必先知此義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7#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1:0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爻象辭-46


夫子以易重變易。


而所指首在世間事。


即古今宇宙之變遷也。


其餘皆細事。


故明易即明一天地紀。


自始至終。


無不包舉。


而乾又其綱領也。


明乾即得大概。


無論過去。


未來。


現在。


皆可推而知之。


又曰易重變化。


一卦六爻。


皆變化之數所寓。


非僅求其現象也。


故一爻與他爻相連相應。


或反或復。


非僅一爻事也。


因氣之周流不息。


果在一卦。


則氣皆通貫。


即不屬一卦。


因先後天之位。


八宮之序。


八卦之次。


相生相對者。


亦同此氣也。


則其爻變化亦見焉。


以爻祇六。


而事變無窮。


不能限于一卦一爻。


必就其氣而推之。


合而觀之。


斯知其變化之象。


若不如此。


不能通易之用。


即不能得卦之情。


而爻辭之義。


亦不可解。


如乾九二。


係陽初出地。


龍方在田。


何以有大人之占。


溥施之象。


而成天下文明之觀哉。


則由其合全卦言。


且重在九四之反復。


九五之對應也。


故有四爻之卑下。


而後成溥施。


有五爻之正位。


而後為大人。


且因九三之旁通。


合而為文明。


其象始見。


初非一爻所指。


然因其位而後見。


故數爻之德。


成一爻之用。


正如有春之溫。


始成夏之暑。


有冬之寒。


始見夏之暑。


皆氣自至。


非一時之所成也。


故爻象必通全卦。


及其連對各卦。


而合觀之。


如二爻坤坎主位。


則不限乾卦矣。


凡各爻皆如是。


必皆通貫求之。


始知其辭義。


及其神用。


此特略述其例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8#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1:2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爻象辭-47


又曰九九本重陽之數。


初三為木德之生。


而乾卦成于九。


始于三。


故爻為重三。


三即九也。


由始言之則三。


由終言之則九。


以一數不用。


故自三始。


言後天之氣。


自木道始。


故五時始春。


五方首東。


生氣之長。


化育之先。


實在于三。


三為一切生數之元。


而九則三之自乘。


故乾卦體為三。


卦用為九。


此義人多未知。


實不明數有體用也。


夫乾坤為全易之門。


[陽爻圖][陰爻圖]為各爻之本。


而乾取[陽爻圖]坤取[陰爻圖]以為眾卦爻之基。


如氣之元氣也。


然乾成為[乾三爻圖]坤成為[坤三爻圖]明乾之為三。


坤為三之倍。


故位以三成六。


而用分六分九。


三三為九。


乾之全也。


二三為六。


乾之半也。


全則為天。


半則為地。


示天地之象。


為陰陽之符。


故陽成于九。


陰終于六。


九六為乾坤大用。


亦天地大數。


萬物自天地出。


皆為九六之分合化改。


以進退乘除于九六之中。


離九六則無物矣。


故天地以內皆盡于九。


而其用皆窮于六。


河洛之數。


甲子之數。


莫不本此推衍。


此聖人以易明數之義。


而特標用九用六于乾坤二卦也。


又曰易之用意。


本為逆知未來。


以人在天地間。


不得違天以行。


天數不明。


則所行不知所底。


故以象擬天數。


而逆推其所至。


然天道有常。


自古至今。


由往迄來。


莫不有度。


因古以推今。


因往以測來。


皆不失毫髮。


故以卦象天地始終。


一一在數。


卦外不遺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9#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1:5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爻象辭-48


內不盡功皆能逆睹者也。


故曰數往者順。


知來者逆。


易逆數也。


言易以逆數知來。


正如順數以知往。


其道一也。


故全卦六十四。


概宇宙一切。


今古往來。


天地人物。


無不在內。


而以乾為之統。


如網之綱。


衣之領。


以其為天下大始。


亦天下大本也。


本言其守。


始言其行。


守者靜而不易。


行者動而不息。


故乾卦一卦直貫全易。


通萬類。


而為天地一切準則。


苟知其意。


則易道已明。


而天地之數。


性命之度。


無巨細。


無遠近。


莫不了然掌中矣。


故夫子講乾卦特詳。


以其含義甚廣。


人久不解。


不得不明示之耳。


即就經本言之。


乾卦之辭已詳于他卦。


正為此也。


所講雖或見前後。


因為明瞭計。


不嫌重複。


唯讀者深切玩味之。


宏教附注用九用六。


為全易最精之義。


自來未能明解。


以其囿于卦爻內也。


此二者。


陰陽元精。


即太極兩氣之初見也。


因物而存。


物因之生成。


所謂元氣也。


元氣原一。


至後天成二。


乃有乾元坤元之名。


即此九六之用。


元氣之體不可見。


唯見其用。


用之數名九六。


非元氣名九六也。


故先天之氣。


恆存後天之中。


而後天之物。


恆有先天之精。


此一元化二元。


而為生化本質者也。


文言曰。


元者。


善之長也。


亨者。


嘉之會也。


利者。


義之和也。


貞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0#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2:2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爻象辭-49


事之幹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嘉會足以合禮。


利物足以和義。


貞固足以幹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


故曰乾元亨利貞。


初九曰。


潛龍勿用。


何謂也。


子曰。


龍德而隱者也。


不易乎世。


不成乎名。


遯世無悶。


不見是而無悶。


樂則行之。


憂則違之。


確乎其不可拔。


潛龍也。


九二曰。


見龍在田。


何謂也。


子曰。


龍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


庸行之謹。


閑邪存其誠。


善世而不伐。


德博而化。


易曰。


見龍在田。


利見大人。


君德也。


九三曰。


君子終日乾乾。


夕惕若厲。


無咎。


何謂也。


子曰。


君子進德修業。


忠信。


所以進德也。


修辭立其誠。


所以居業也。


知至至之。


可與幾也。


知終終之。


可與存義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


在下位而不憂。


故乾乾因其時而惕。


雖危無咎矣。


九四曰。


或躍在淵。


無咎。


何謂也。


子曰。


上下無常。


非為邪也。


進退無恆。


非離群也。


君子進德脩業。


欲及時也。


故無咎。


九五曰。


飛龍在天。


利見大人。


何謂也。


子曰。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水流濕。


火就燥。


雲從龍。


風從虎。


聖人作而萬物睹。


本乎天者親上。


本乎地者親下。


則各從其類也。


上九曰。


亢龍有悔。


何謂也。


子曰。


貴而無位。


高而無民。


賢人在下位而無輔。


是以動而有悔也。


潛龍勿用。


下也。


見龍在田。


時舍也。


終日乾乾。


行事也。


或躍在淵。


自試也。


飛龍在天。


上治也。


亢龍有悔。


窮之災也。


乾元用九。


天下治也。


潛龍勿用。


陽氣潛藏。


見龍在田。


天下文明。


終日乾乾。


與時偕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7-8 10:52 , Processed in 0.10057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