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198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27:1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革卦-釋爻辭-125


六二。


巳日乃革之。


征吉無咎。


宣聖講義此革六二爻辭也。


六二居內卦正位。


為離中爻。


秉坤之德。


為柔得中位。


離以兩陽中藏一陰。


為日為火。


中爻主其用。


故六二稱巳日乃革。


與彖辭同。


可見此爻能主持全卦之用也。


雖上有九五。


剛柔相應。


君主于上。


六二不得擅專。


且柔道順承。


不得先于乾剛。


則六二之用。


不得過于九五。


而以上為兌。


悅澤之德。


樂就于下。


則六二本坤厚載之功。


安貞逢吉。


亦足為卦用之要。


卦主革變。


異于常經。


故全卦反以六二尊。


以離火之德。


勝于兌澤也。


故澤中有火。


而火不為水滅。


此其變也。


亦其時用。


為本革之道。


不得不反其所為。


革其故而謀其新。


設火不勝水。


更何語于革變哉。


故爻雖柔。


而位為火之主。


德雖順。


而行為剛之師。


此與彖所稱。


亦以巳日孚于火盛之時。


克成其蒸化之用。


比之革命。


必發于下。


若臣若民。


為以德得眾。


以道順天。


天與人歸。


方可舉行革命。


如湯武是。


湯固桀之臣。


武固紂之臣。


皆取于下位。


德足服民。


行足應天。


故一舉而革夏商之舊。


措天下于新。


則六二之位。


即湯武初舉義師之時。


時宜而位當。


德昭而行正。


故一戎衣而天下定。


此所以占征吉也。


為以其發于臣位。


故在六二以其革君之非。


故得正位。


以其應天順人。


故占征吉。


行孚于道。


用孚于時。


革之大用。


即以此爻為之主。


故巳日之時。


革變之日也。


在十二支。


惟寅申巳亥四支。


為革變之歲。


以六氣所值。


此四歲皆木火通明。


類多革變。


故巳非指日巳也。


凡歲令世紀。


合乎巳者皆當之。


則以四支中。


如寅申固亦多變。


而非革卦所稱。


如亥則與巳對。


稱巳已賅亥。


巳亥不必強分。


蓋由三合之數。


寅午戌為火。


申子辰為水。


火水過烈。


易不以為貴。


且卦已有水火矣。


若重取水火之時。


是太過也。


惟巳酉丑為金。


亥卯未為木。


合卦中水火。


恰備四德。


土藏其中。


克孚五行之數。


故日取巳亥。


欲其變而不失中和。


無過不及。


庶免于偏激之害。


此聖人擇日之微意。


向無人能體會及之。


今特為明示耳。


至稱無咎者。


以革變發于下。


以臣民而革其君上。


自有咎。


為其位正時宜。


德明道大。


乃免本爻已暗示革之匪易為者。


非湯武之臣。


桀紂之君。


不足以孚吉而免咎。


讀者識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8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27:4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革卦-釋爻辭-126


象曰。


巳日革之。


行有嘉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六二正位居中。


而柔道乘時以革剛。


乃孚于巳日之時。


故行有嘉。


行字指爻辭征字。


亦即暗喻湯武之誓師。


為其伐暴救民。


應乎天而順乎人。


乃占吉耳。


有嘉。


猶有慶有喜。


師出而有功。


一戎衣而定天下。


其喜可知。


其慶可知。


喜者主革者之喜。


慶者天下之慶。


書曰一人有慶。


兆民賴之是也。


而嘉字兼含天所嘉許之意。


謂人慶其成功。


天亦嘉其成功。


此所以為順天應人。


若從一己之喜。


而實不及眾。


祿位之圖。


而功不及民。


則天將許之哉。


是征吉之占。


實由六二之德。


有以感天。


其功有以惠民也。


故釋曰。


行有嘉。


即明行之有功可慶。


亦示行之得民可嘉。


即爻辭征字。


不似尋常汎指出行。


實取湯武征誅之義。


為當其必用征誅之時。


則征誅非黷武好戰。


而為伐罪弔民。


故可嘉。


若徒逞其兵威。


好為殺戮。


則對鄰國猶不可。


況以淩其君上乎。


義例由上討下曰征。


今六二在下位者。


亦曰征。


可見卦用特予之也。


以其順天應人。


則雖以下伐上。


不得為叛。


以臣伐君。


不得為逆。


故以征許之。


比之天子之討逆臣也。


易辭之義。


依時為釋。


六二內正位而為柔卻。


能代全卦大用。


以主革命。


此中微旨。


宜細味之。


詩稱文王柔嘉為則。


正可引證本爻以柔行而有嘉之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8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28:1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革卦-釋爻辭-127


宗主附注革卦辭有巳日乃孚之語。


六二爻又曰巳日乃革之。


巳日之義。


夫子固已言明取干支火日。


以明革之用。


在本火以蒸水。


水火相息。


方見革變之原。


而尚有關夫史事者。


未引為證。


按彖辭人事之革。


以湯武為例。


湯之伐桀。


史書未詳其日。


而武王伐紂。


則其發師之日。


實取癸巳。


武成篇己明載一月壬辰朔。


翌日癸巳。


主乃誓師由周而東。


可見巳日之義。


有前事足為引證也。


巳日不過發動而已。


亦即以易辭孚于天時為本。


天時人事相應。


其行有功。


故古時大事必卜日。


日以干支斷。


或取干。


或取支。


亦有微別。


大抵自上動而下。


或外而內。


則取干。


自下發而上。


或內而外者。


則取支。


如蠱與巽。


取甲與庚干也。


而革則取巳支也。


革以下革其上。


湯武原在下位。


為桀紂之臣。


故數取支。


而必以火日。


則全本易革卦象。


離在下來。


離火文明發動于下。


推而大之天下同化。


此巳日之孚。


既孚于火之盛。


又孚于革之大革以去故。


不有德。


無以昭其道。


不有力。


無以致其功。


故革之位在內中爻之六二。


即坤之正位。


坤以革乾。


六二以正九五。


即臣以伐君。


仁德以除暴虐。


水火相息。


而不相害。


剛柔相易而不相妒。


故革以六二而占吉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8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28:4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革卦-釋爻辭-128


九三。


征凶。


貞厲。


革言三就。


有孚。


宣聖講義此革九三爻辭也。


九三內卦之終。


重剛失中。


非如六二柔得正位。


剛則易折。


偏則易害。


故六二征吉。


九三反為凶。


征同而吉凶大異。


在下位同。


而得正失中大異。


柔道宜于下。


今九三在下而剛。


亦如乾九三。


必朝乾夕惕若厲。


方無咎。


故曰貞厲。


貞者正也。


能自反就于六二之正。


則能守。


守以貞為本。


九三欲免其凶。


惟自戒懼。


以守其正耳。


厲同乾九三厲字之義。


以其自勉自砥。


慎其行止。


必存警惕。


庶免于凶危也。


革言三就有孚者。


以本卦用在下革。


上新革故。


而非可一幾而成。


必三就其行。


而損益之。


商討之。


以關革變。


故言為革言。


三者再三也。


審慎之也。


必再三而後有成。


可見其艱危矣。


而以能戒慎恐懼。


乃有孚。


為其得眾之信從。


或可成其革言之用。


言者議論之謂。


包括所持名義。


所標主旨。


足以號召大眾者。


既曰三就。


可見其一致之不易。


群言龐雜。


眾論紛紜之象也。


言論尚難統于一。


則革者奚有成功可期。


雖有孚。


所信者亦必不多。


故曰有。


言有所近信。


黨同伐異之類而已。


非如六二之得正。


為天下所服。


上下遠近。


無間言者可比。


此九三之革。


時位之非。


德之不足。


言之不正。


所占如此。


九三與上六應。


上六亦稱征凶。


則可見時位所關大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8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29:3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革卦-釋爻辭-129


象曰。


革言三就。


又何之矣。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爻辭征凶。


釋文恐人未明。


以為六二九三均在下位。


且六二柔也。


宜于守。


而稱行有嘉。


九三剛也。


宜于行。


而稱征凶。


豈非與他卦悖乎。


不知革主變。


正為變言。


變則宜守者。


變為宜行。


宜行者變為宜守。


故六二以柔而占征吉。


九三以剛而占征凶。


且申以貞厲。


明在守正惕危。


方能免害。


釋文更以爻辭革言三就。


明其行之不宜。


議論紛紜。


莫衷一是。


則將何之哉。


此征凶由于自己主持不定。


而由名不正。


言不順來。


雖以剛在下。


志求上進。


卻以位失中。


其德不明。


則前行見扼于九四。


不得協濟之功。


合六二九三九四為巽。


主進退。


原不良于行。


合九三九四九五為乾。


重剛之象。


而被六二上六兩陰所揜。


有似困卦。


更不宜輕往。


向例三多凶。


而革變忌過剛。


剛易為暴。


若以剛革剛。


是以暴易暴。


則其為凶可知矣。


外既不得所協。


則寡助。


內既不知適從。


則自亂。


以紛亂之眾。


為寡助之行。


則將何往哉此九三爻。


有如後世叛臣逆賊。


以一人之欲。


假湯武之名。


而侈言革命。


卒至身敗名裂。


九族不保。


則爻所謂凶也。


革變重在順天應人。


果天與人歸。


尚奚有革言三就乎。


時至自革。


時至自成。


若再三其言。


二三其德。


將何以服天下。


將何語于革命哉。


此釋文明言其無可往也。


故革言之紛紜。


亦猶出師無名者。


支吾其詞。


何以信于天下乎。


故爻云有孚。


不過其親幸左右相助為亂而已。


何足以稱革之用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8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30:1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革卦-釋爻辭-130


宗主附注革六二爻。


為全卦主持革變之位。


而在上者。


則受革變之位。


故不得以九五為先。


六二為後。


此即所謂變也。


革也。


革其舊制。


變其常經。


則不得以常例論革。


而主卦遂反為六二。


由下革上。


由柔革剛。


如湯武臣也。


桀紂君也。


其初桀紂乃天下之主。


奄有四方。


普天之下。


莫非其臣民。


則勢盛而位尊。


非如湯武侯服之國。


一隅之主。


其勢單而位微。


故有剛柔之殊。


上下之別。


然其終則征誅暴虐。


伐罪弔民。


彼盛以尊者。


反被放戮。


而革以微者。


反代取其位。


由一方之主。


為天下之君。


是柔以克剛。


下以勝上也。


故六二柔而在下。


乃為革變之主。


正如湯武誓師之時。


以其正位。


孚于坤貞。


上應九五。


合于乾健。


故能舉此大事。


成此大業。


而其所為。


恰孚于全卦所取之巳日。


即足明六二之重要。


非他爻可望。


六二征吉。


至九三反為征凶。


則以失正。


戾乎坤貞。


乖于柔兌之道也。


在下同。


而位不同。


剛柔之德亦不同。


故吉凶相反。


由此可見主革變必視其人。


必視其位。


必視其德。


位當而正。


德柔而明。


庶能順乎天而應乎人。


則革而當。


其悔乃亡。


否則雖革亦不當。


凶且不免。


況無悔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8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30:4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革卦-釋爻辭-131


九四。


悔亡。


有孚。


改命吉。


宣聖講義此革九四爻辭也。


九四外卦之始。


為兌之九四爻。


與九三同屬中爻。


而重剛失中。


以革重革變。


故不似他卦之多懼。


且占悔亡。


與彖辭應。


所謂革而當。


其悔乃亡。


卦例內貞外悔。


九四在外。


故原有悔。


以革變有當。


乃亡其悔耳。


九四與六二。


屬同功之爻。


雖下應初九亦剛。


而中間六二。


得柔道之正。


以相孚。


故曰有孚。


由卦用言。


則本九四之德。


有信于外。


而全卦之用。


亦以能孚于天下為貴。


即革變之行。


必有所孚。


不孚不足以協于革。


為其不能正己以正君也。


革以去故從新。


若不取信于眾人。


將以亂天下而已。


何能孚于大亨以正。


文明以悅之象。


此有孚。


實革卦第一要義。


果不孚于眾。


不信于天下後世。


則無以順天應人。


是所行不合于天時。


不協于征吉。


則率眾為亂耳。


奚有于革哉。


故有孚。


始明革道之正大。


而見天人之所同歸。


天與人歸。


則足以改其故命。


故曰改命吉。


命者天命。


詩曰周雖舊邦。


其命維新。


即此可見文武能改命矣。


天之明命。


不可見。


見于民。


民心所服。


即天命所屬。


書曰顧諟天之明命。


古來聖王。


皆以能承天命。


而後能履帝位。


必有光明之德。


始受明威之命。


所謂天明畏。


自我民明威。


則天命之顯于眾民。


得眾即得命。


革變其故。


則改其命。


改天之命。


非我改之。


民改之也。


雖天之命。


於穆不己。


於?不顯。


文王之德之純。


純亦不己。


此文王之改天命也。


文王改命。


在其純德。


純德昭明。


萬國來同。


故三分天下有其二。


天下之民三分有二。


則天命之改。


于民心徵之。


紂王失之。


文王得之。


則有商之命。


不得不改為周矣。


此牧野之師。


一戎衣而天下定。


遂開八百年之基。


豈非文武能孚改命之吉乎。


為其能孚革變之正耳。


革猶改也。


改命猶革命。


六二動于下。


至九四始改天之命。


可見革命者。


必順天應人。


必閱時而後見其功業。


故九四雖重剛而占吉。


以其克改命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8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31:3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革卦-釋爻辭-132


象曰。


改命之吉。


信志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爻辭稱改命吉。


釋文恐人未明。


特述吉占由于能信其志。


信猶孚也。


孚于所志。


且孚于天下民人之志。


又伸也。


伸其所志。


且能伸天下民人之志。


志猶願望也。


如湯之始征自葛。


東面而征西夷怨。


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為後我。


人民望其至。


如大旱之望雲雨。


則革命者。


為民人所願望。


民人皆待其早出之水火。


登之?席。


故革命之志。


非一人之私志。


乃天下民人之所同志。


革命既成。


非一人得伸其志。


實天下民人同伸其志也。


如此方謂之有孚。


方謂之革而當。


故能悔亡。


而占吉。


夫改命何等重大。


而九四以之占吉。


若非克孚天下民人之志。


安能致之。


九四改命之吉。


實能以天下之心為心。


以天下之志為志。


故曰信志。


信既孚于天下。


又伸于天下。


故不曰孚曰伸。


而曰信。


以賅二義也。


古信字多與伸字通用。


九四能伸己之志及民志。


是民與我交孚。


可見己應乎民。


應乎民者必順乎天。


民既歸心。


天命斯至。


此改命不待革者之求。


而天自*予之。


天之所予。


必奈自故舊者。


一奪一予。


斯為改矣。


猶四時代謝。


一陳一新。


去其陳者而授新者。


則時序改矣。


天命之改。


亦猶是焉。


故湯武興師。


桀紂亡國。


一興一亡。


天命自改。


不必于天求之。


但視民之所志即明。


民志所仇。


則天必棄之。


民志所服。


則天必予之。


民志同信。


天亦同孚。


此洵順天應人者也。


舍湯武尚有誰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8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32:5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革卦-釋爻辭-133


九五。


大人虎變。


未占。


有孚。


宣聖講義此革九五爻辭也。


九五外卦中爻。


全卦主位。


而為乾九五飛龍在天之象。


此卦屬兌而非乾。


故九五同。


取象不同。


乾取象于龍。


革取象于虎。


與上爻取象無豹。


皆異夫乾。


蓋乾六爻純陽。


而革則四陽二陰。


雖乾爻得本始之位。


而終以坤爻之柔。


是以不得稱龍。


初爻在下。


不獨非龍。


亦非虎豹之類。


遂喻以黃牛。


以其用細而才疏也。


至九五乘時當位。


才大用宏。


故以虎喻。


在履卦有履虎尾之辭。


則以五陽履一陰也。


陽剛之德。


乘陰柔之用。


則多險。


如履是也。


而革亦如之。


四陽在兩陰中。


九五雖正位。


而下應六二。


柔得中得時。


以革其上。


則被革者九五也。


九四亦在上而非君位。


有如輔相大臣。


固可代君宣政施令。


如古大宰阿衡。


故爻辭稱其協改命之吉。


以其言行亦足孚于天下。


信于民人。


而九五至尊。


君臨天下。


如天子帝王。


故稱大人。


謂其德位俱至也。


大人君子以德位為別。


有德而位不至。


則以君子稱之。


九五誠備德位者。


故以大人稱。


與上六君子有別也。


卦用在革變。


故曰虎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9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34:1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革卦-釋爻辭-134


變猶革也。


初九黃牛之革。


不言變。


而變在革字中。


九五上六虎豹之變。


不言革而革在變字中。


以九五上六象屬已革。


故但稱變。


非如初二爻象屬將革也。


九四稱改不言革變。


則當革之將成。


變之且就。


故曰改。


改則變矣。


虎變者。


謂大人之革。


如虎革之變。


耀其文采。


昭其威儀。


足以垂示于下也。


以卦內文明而外悅澤。


文明以澤。


宜有如虎革之斑爛美麗。


而非徒美。


必有其威光光耀之德。


故曰未占有孚。


言不待占知其有孚也。


有孚之義已見九四。


而未占占字。


或者疑為吉字之訛。


則以九五被革之位。


有損之時。


故未吉。


實則易重在數。


卜與占。


皆欲知其數。


故以占字示其不卜可知。


又未占者。


占與佔呫古一字。


猶念也。


兌為說言。


口中念誦其文亦曰占。


如誦書曰占畢。


吟詩曰口占。


未占猶無念。


詩無念爾祖。


聿脩厥德。


無念念也。


必心存之。


而口念之。


以示不忘。


書曰念茲在茲。


皆重在口誦心維之意。


此處未占。


猶未念。


而有孚。


猶念也。


非從尚口說也。


九五既昭其德。


著其文。


文德昭明。


天下共信。


不待口說。


而心悅服也。


此爻為革之已成。


九五之位。


即六二之人。


正如湯武既誅桀紂。


代履帝位。


萬國來同。


天下咸服。


不待諭誥。


而民人莫不孚信。


故以虎革之文為喻。


言其文德成于武功。


是猶以虎之革變。


而昭其文采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9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35:1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革卦-釋爻辭-135


象曰。


大人虎變。


其文炳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九五大人之德。


乘時而變。


其威武如虎。


其文德如虎之革。


是由武而文。


由戎衣而致天下于安定。


武功之至。


即文德之明。


革變之終。


即治平之象。


非徒以變亂天下。


乃以變安天下。


非從以革動大眾。


乃以革定大眾也。


是始于革。


而終于文明。


動于亂。


而成于治。


故比之虎變。


其文彪炳。


有威可畏。


有儀可象。


民不畏其威。


而懷其文德。


不懟其征伐。


而悅服甚安邦定國也。


故稱大人以美之。


革至此。


已見大功告成。


前之所革者。


今但見其文采悅目。


光華動人。


更無視如虎之猛。


咆哮之凶。


故曰其文炳也。


本卦上有悅澤之情。


下有文明之象。


雖出于變。


而正由變著其德。


雖成于革。


而轉由革昭其文焉。


炳者明也。


如日星之炳耀。


光輝無不被。


是其行。


由充實而有光輝。


斯孚于大人之號矣。


或以虎變指在上位如猛虎不可犯。


是以人而虎。


俗稱強暴不德者。


為虎而冠。


革之九五。


豈如此哉。


不知虎變云者。


乃指虎之革。


由其變而成。


非人之變于虎也。


以大人革命之後。


偃武修文。


亦如虎革之變。


徒炳其文。


不見其凶殘。


徒悅其光采。


不畏其咆哮。


是虎革已非生虎矣。


虎固猛獸。


性凶殘好殺。


及其為革。


則溫煖和融。


有益于人。


能護其體且壯觀瞻。


增華貴之象。


避外來侵害。


有使人安適愉快之情。


是其用與其生時已大變矣。


故稱曰虎變。


革命之主。


武功既著。


文德亦昭。


使天下民人。


皆安其生。


樂其業。


心悅誠服。


以贊歎之。


歌頌之。


豈非亦如虎變。


而炳其文。


不矜其威乎。


是即爻辭所謂未占有孚者也。


言不待歌頌。


已足孚于天下後世矣。


引申其義。


則天下後世。


未有不同聲歌頌之者。


此即念念不忘之意。


則以其德入人深。


其功垂世永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9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36:4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革卦-釋爻辭-136


上六。


君子豹變。


小人革面。


征凶居貞吉。


宣聖講義此革上六爻辭也。


上六窮極之地。


全卦之終。


但以兌之上爻。


為卦主用之位。


在他卦上爻無位。


不得大用。


惟革取變易之義。


與恆情異。


雖至極位。


卻非窮盡之時。


故爻辭稱君子豹變。


亦如九五之虎變也。


九五正位。


故稱大人。


上六以柔在上。


而非正位。


故稱君子。


謂德至而位不稱也。


虎變豹變。


亦遜一籌。


虎為獸王。


豹則猛鷙而已。


然既變矣。


亦以文德稱。


猶虎革也。


虎豹之革。


皆有其文。


而足適于用。


文實俱茂。


德業可嘉。


此君子成德達道之象也。


上六以柔居尊。


高出庶物。


必有德昭于大眾。


方足以孚君子之名。


若小人則否。


然革重在變易。


則小人近君子者。


亦隨之而革其面焉。


面指面貌。


亦取皮革之義。


虎豹之皮革。


以文顯其美。


小人之面貌。


以善著其情。


是革面有其表己。


君子之德。


表裡俱至。


故外有其文。


中存其實。


遠昭其德。


己著其誠。


誠于中。


見于外。


行無不踐。


名無不副。


此君子之變。


如豹文之蔚然可觀。


而其德之加于天下。


亦如之。


小人則外常有餘。


中常不足。


有其面貌。


而乏于衷心。


善其容止。


而慊于誠實。


此則革面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9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37:3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革卦-釋爻辭-137


以其所變者。


但有其文。


而難期篤實。


具其光采。


而無以充其明德。


則量為之也。


又君子小人。


包賢不肖智愚之別。


言德既殊。


論才亦異。


君子如豹。


小人則猶貍犬之革。


是徒面貌相似。


其為用不可同語。


蓋以上六柔爻。


柔陰之性惟君子能革其心。


若小人。


則徒易其面耳。


不過易面。


固亦善也。


如凶頑者。


易以溫良。


暴戾者。


易以慈善。


豈非已革其故。


而能自新哉。


故小人革面。


即可隨君子之變。


以昭其文。


而顯其德。


文質相表裡。


君子文質彬彬。


小人則未能免俗。


是面貌之革。


亦猶村野之夫。


漸習禮儀。


雖不深明于道。


而亦循夫法度。


效為揖讓。


以步君子之後。


豈非革之所造乎。


上六以無位而重陰。


秉坤之德。


故征凶。


不似六二得中得時占吉。


征凶則不宜于行。


故居貞吉。


謂順安貞之德。


有守以淑其身也。


全卦革變之用。


至此已極。


不可復革。


故不得進。


進必凶。


惟居貞固守斯吉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9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38:1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革卦-釋爻辭-138


象曰。


君子豹變。


蔚其文也。


小人革面。


順以從君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原文其文蔚也。


不?下君子韻。


特改之以君子有德無位。


如豹之變。


而蔚盛其文。


蔚茂也。


?鬱茂暢曰蔚。


又美也。


積厚光采之意。


以豹文蔚然可觀也。


虎革炳然以光輝勝。


豹革蔚然。


以華茂勝。


實皆文采。


如人之文德昭垂。


在位則炳如日星。


在下則鬱如花草。


是其文之可觀。


而非豹生前猛鷙之可畏。


粗野之不馴。


則為變之所得。


變以革其故也。


小人革面。


從外貌之易。


亦足昭其性質之馴。


行為之順。


則隨大人君子之變。


亦順從于文德之中。


樂其業。


安其生。


以孚以信。


此所謂文明以悅。


大亨以正者也。


君字指九五正位。


即由六二之晉于上者。


又包含君子之意。


君子省稱君。


言其明德足為大眾之主。


天下所瞻。


萬民之望也。


上六本坤之德。


順承夫乾。


故曰順以從君。


此爻以在上。


故稱君子。


以為柔。


故稱小人。


稱其文不曰炳而曰蔚。


係寓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無不從偃。


故釋文以順從君子明其意。


蓋君子主革。


小人從革。


天下同革。


靡不心悅誠服。


書日黎民於變時雍。


即小人革面順從之證。


故革變非在上者一人之為。


必天下民人共欲之。


一變而天下皆變。


不勞而得。


不思而中。


此於變也。


以變之出乎自然也。


如此革變。


方孚于澤火革之用。


為水火相息。


以成其變。


如天之四時不為而成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9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38:3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革卦-釋爻辭-139


宗主附注爻辭虎變豹變。


固重在革變。


而實重在其變成之文。


以變者由不善變善。


不良變良。


故不材者。


變則成材。


無用者。


變則大用。


虎豹野獸。


于人無所用。


且易受其害。


以其性質難馴。


情暴好殺。


是生時不善良之物。


非材用之類。


及其皮革之變。


外觀有文采之美。


實用有堅韌之質。


而威儀奕奕。


溫和益人。


是則變之所為。


亦即革之所志。


人比虎豹。


于其生時。


則苛暴之性。


狠鷙之行。


民將不堪。


如桀紂之政是也。


推其極。


不獨有如虎豹。


且又過之。


禮記所謂苛政猛于虎。


則凡人類而能忍受乎。


故必革而去之。


變而易之。


于是湯武征誅尚矣。


湯武革命之後。


放牛歸馬。


示天下以弗用。


散粟發財。


予人民以同富。


更復制作禮樂。


振新文德。


以安天下。


而定民生。


則如虎豹之變。


易暴為文。


變苛為馴。


文明絢爛。


威儀篤實。


向之所畏者。


今則惟愛悅之。


前之所懟者。


今則惟誠服之。


此所謂九五之德。


未占而有孚者也。


豈徒湯武二人之功業己哉。


凡天下民人。


莫不順其志。


而樂其所就。


民既歸心。


天亦歸命。


此即九四改命之吉也。


與彖辭順天應人相證。


足見革命之義。


必于九五正位昭其文德。


方告大成。


革者武功。


既革則惟存文德。


此虎豹之變。


不見其猛。


但炳其文。


期近似之。


故取以為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9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39:0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鼎卦-總釋象例-1


鼎卦巽下離上宣聖講義鼎上離下巽。


巽為木。


木火同功。


曰鼎。


一則本鑽木取火。


供民熟食之義。


一則明以薪資火。


為鼎烹飪之象。


故卦取巽離之合。


上離火而下巽木。


巽又為風。


木者。


生火之原。


風者。


助燃之物。


故巽在離下。


示為烹飪之本也。


鼎者器名。


而卦義重在其用。


亦如井卦取養民之用為義。


鼎之用亦為生養之需。


人自有火以後。


未有不資于烹飪以為食。


即未有不賴于鼎鑊以為生。


縱夷蠻之民。


尚有不熟食者。


不足以為法。


故鼎養。


亦民生不可離者。


鼎之為物。


金也。


其成用。


則水火與木。


其所藉。


則土也。


是一物備五行之德。


而水火主其要焉。


故卦本乎離。


與井之本乎坎水者。


恰相對。


其下皆巽。


巽則水可以升。


火可以伏。


一升一伏。


既濟之象。


生成之功。


天地尚依此升伏以成化育之用。


而況人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9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39:3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鼎卦-總釋象例-2


故井之用。


以水養民。


鼎之用。


以火養民。


而皆賴風木以運之。


化之。


推而致之。


光而大之。


故兩卦皆巽在下。


而坎離分主其上也。


離與巽合。


則為火而非日。


巽與離接。


則為木者多。


為風者少。


然火固非風不燃也。


象雖木火。


用兼風氣。


故稱名曰火風鼎。


不曰木火。


為木易見。


風難知也。


巽于物。


為風或木。


于用。


為順或入。


此鼎卦亦包有風順于火。


木入于火之意。


實則互成其用而已。


順入毋多辨焉。


辭以明揭其順入之義。


如井之巽乎水而上水是也。


木有質。


火無質。


在未燃前木也。


既燃則為火。


既燼則木火同灰。


故火者木所生。


亦五行生生之例也。


鼎取木之入火。


而生火。


以成火之用。


故巽在下。


明所自也。


傳曰革去故也。


鼎取新也。


鼎以木火生化而熟物。


如天之化育。


萬物同新。


非鼎能新之。


以變其原有而易為新生之象。


如天之春。


變化其枯朽者。


而更生之。


繁榮之。


以成新氣象。


冬寒之後。


葉脫草萎。


春風一吹。


花榮枝茂。


前之凋敝者。


忽欣欣然自盛。


前之枯槁者。


忽鬱鬱焉自繁。


此非天地新之而何。


鼎之新物。


亦猶是也。


就其成用。


亦有從新之義。


則鼎用金屬物。


取其堅也。


如革之名革。


取其韌也。


堅韌則能化變他物。


而己不損。


水火者。


生化之主。


木者初生之物。


因三者之合。


乃使舊者為新。


不良者為良。


不用者有用。


此與革義相應也。


不過革重在變去其故。


而鼎則重在變生其新。


此本末始終之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9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40:0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鼎卦-總釋象例-3


鼎革往來。


皆四陽兩陰爻卦。


而革六二九五。


恰乎乾坤正位。


鼎則九二六五。


反乾坤之正。


卻同地天交泰之象。


乾下于坤。


則巽于柔。


內陽外陰。


天道下逮。


如春夏之時。


天地交道。


萬物繁庶。


故名鼎。


鼎盛也。


隆也。


重也。


崇高之謂也。


鼎古通頂。


頂。


頭頂也。


亦高貴尊重之意。


古人以鼎烹飪。


後世視為神器。


亦尊崇之也。


鼎字象形。


而鼎鼐王和羹之責。


故稱宰相調和鼎鼐。


雖本書和羹之言。


實亦取其在神器之側。


司傅保之職。


宣中和之道。


贊位育之功。


蓋本乾卦乾道變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


乃利貞者。


可見鼎鼐之用。


足配天地生成之德。


賢聖化育之功。


豈徒烹飪熟食養民已哉。


然同一養也。


養其口腹。


與養其身心。


養其身家。


與養其國天下後世。


是在善推其用而已。


聖王養己。


必先養民。


養民必先養賢。


上則烹以享上帝祖先。


下則烹以享侯國臣庶。


皆資于鼎。


是則鼎之功用。


不可量也。


夏禹鑄九鼎。


以昭示天下。


天下遂歸夏。


而世傳之。


湯武革命。


遷鼎建國。


以開基業。


天下服之。


皆視鼎之所在。


為社稷之保。


宗廟之尊。


得之者。


君臨四海。


失之者。


放逐誅夷。


以鼎能養民也。


民之所歸。


天之所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9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40:4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鼎卦-總釋象例-4


故革卦以湯武革命順天應人。


鼎因隨民心所移而移。


偕民心之定而定。


是得鼎者。


得其民。


失鼎者。


失其民。


鼎之所關豈輕易耶。


蓋鼎為養民之本。


民得其養。


莫不來歸。


民失其養。


莫不攜貳。


民之所視。


天亦視之。


民之所聽。


天亦聽之。


凡民之順逆。


必以國之賢者為依歸。


故養民者先養賢。


湯武得賢且得民。


桀紂失民亦失賢。


故失賢者。


鼎不得保存矣。


重器一失。


社稷同隳。


賢愚皆離。


宗廟不享。


此鼎之動定。


繫乎存亡興替。


豈徒一器之得失已哉。


故周易以鼎次革。


其意義實深遠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0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9:41:4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鼎卦-釋彖-5


宗主附注鼎取新。


為物數之更新。


與革相往來。


革去故。


而鼎用新。


成繼續變易之象。


窮則變。


變則新。


此天道也。


如一歲由冬而春。


時序迭謝。


歲月以更。


則舊者有續。


而窮者不窮矣。


鼎為器。


乃人生必需之器。


自燧人氏鑽木取火。


教民熟食。


始有烹飪之術。


而鼎遂為人生要器。


以烹飪必藉鼎也。


故鼎與井。


皆養生之物。


實民生之本。


民未有不汲于井者。


亦未有不烹于鼎者。


故鼎為家人主器。


傳稱鼎之後為震。


家之主器。


必以長子。


民生雖賴鼎以烹飪。


而主持之者長男。


如俗稱長房。


為代父治家之人。


在天道則屬東方木。


而令為春。


春為一歲之首。


故鼎新之象。


必見于震。


猶萬物之生。


必依于春。


此鼎雖與革往來。


而實與震相連繫也。


鼎之初。


不過烹飪之用。


其後則為祭祀之供。


推而成社稷重器。


自禹鑄九鼎。


列于廟堂。


于是有天下者。


視若神器。


宗廟所在。


社稷所依。


皆以鼎昭其象。


故國有變。


則鼎不保。


興王建都。


名曰定鼎。


革命遷都。


稱曰遷鼎。


可見鼎之重要。


又不止一家主器已也。


嗣後鼎屬宗廟之器。


社稷之尊。


于是非神地不設鼎。


非廟廷不得置鼎。


非革變易君。


不得問鼎之大小輕重。


斯鼎為國之所有。


帝王所保存。


非復如前家中烹飪之器矣。


主器之長子。


乃變而為出帝之震。


同一長男。


在前不過一家之長房。


今則已成天下之主。


故鼎之所用。


亦隨時而有異焉。


然神器之鼎。


本出于烹飪之制。


用雖漸大。


而源不可忘。


是易鼎卦。


仍以烹飪為先。


後世烹飪。


固由鼎代以釜鍋之屬。


雖非鼎之名。


仍本鼎之用。


則以易卦火風合為鼎。


巽與離互成其用。


巽木離火。


仍取義于鑽木取火之始。


而納薪熟食。


亦不外木火同功之意。


此鼎卦大用。


必以養民為先也。


至于茶鼎香鼎。


及一切有名鼎者。


用或有殊。


其本源于烹飪則一。


故鼎為民生主器。


亦如井不可一日無者。


細讀易辭自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8 03:33 , Processed in 0.09277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