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190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45:0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困卦-釋爻辭-45


可見所交接者。


皆為阻害。


入其宮。


不見其妻。


可見所歸處者。


亦皆相攜貳。


是六三遠近皆無相與。


而成孤孑自困之象。


然六三之困。


時也。


位也。


君子不以時位困其心。


雖不得與。


亦無所失。


以能守其貞耳。


守其貞。


則無待于外。


無需乎助。


則己不為困。


何畏于石。


何憂于疾藜。


不以得失移情。


苦樂易志。


則何患乎家道之睽。


夫妻之不齊。


此君子處六三。


不因其不祥。


而存過慮之心。


不以其凶。


而求趨避之道。


故戒慎在平日。


而有終身之憂。


豁達于事臨。


而無一朝之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0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45:5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困卦-釋爻辭-46


宗主附注因六三爻之義。


夫子已詳示。


傳曰非所據而據。


故不免于困。


以蒺藜多刺。


不可據之物。


而竟據之。


此如幽谷不可入之地。


而竟入焉。


皆為困窮不擇行之象。


此恆人之情。


若君子則不以境而自困。


不以時而同窮。


幽谷不入。


則無不明之憂。


蒺藜不據。


則無被害之慮。


心中無偏頗之見。


則物無利害之觀。


行止無濡滯之時。


則道無險夷之異。


故在坦途。


不失戒慎。


則臨危地。


亦無恐惶。


在寬場。


不忘檢點。


則當陷?。


亦自安豫。


蓋不以境易其情。


不以行移其志。


何哉。


一于素位。


持于中和。


人視若險巘。


君子則如平地。


人畏若危岸。


君子仍如安居。


故履險若夷。


行危若安。


不以外物動其中。


則外物亦無害于我。


而要在時存臨深履薄之念。


勿忘戒慎恐懼之情。


則雖困而仍亨。


窮而仍達。


故入幽谷亦明。


據蒺藜亦安。


此道者所謂入火不焚。


入水不溺也。


中氣自充。


則任何凶惡不能干之。


性天自固。


則任何危險不能害之。


身無所重輕。


則物何足為患。


生死無所繫戀。


則安危福禍均齊之以一。


此即致命遂志之道。


為困而不困。


窮而不窮者所為也。


六三之困。


固甚于各爻。


君子亦視若無異。


則何不可據。


何不可入。


而何困何凶哉。


此易之吉凶。


為常人言也。


不能自立命。


則聽命造化。


不能自遂志。


則信志時運。


斯尋常人憂樂之情。


隨物而生。


安危之念。


困境而定者。


故役于物欲。


囿于變幻。


無可自主。


斯無可幸免。


德之不足以邀福。


道之不足以避禍。


則困益困。


窮益窮。


心不離于物之遷移。


行不逃于時之變易。


則惟憂苦沉淪而已。


更何亨以解困哉。


故失貞則失亨。


能守則能行。


六三不祥由于偏求祥耳。


果無祥殃之判。


自無希求之情。


則不祥亦無異于祥。


而困又何別于亨哉。


此中義理至精微。


習易者須深悟之。


文王作易。


固以此自解其困。


特作辭示人困之所由。


與困而亨之所在。


文王悲憫之心。


于其辭中即足見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0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46:2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困卦-釋爻辭-47


九四。


來徐徐。


困于金車。


吝。


有終。


宣聖講義此困九四爻辭也。


九四外卦之始。


為兌之四爻。


而與六三同屬人爻。


以陽剛之德。


居柔位。


而上有九五。


兩剛之接。


與下九二同功異位。


為多懼之地。


本乾九四躍淵之道。


樂與下近。


故曰來。


自下上曰往。


自上下曰來。


言九四由外來也。


以剛乘柔。


而易升為降。


故曰徐徐。


言其行緩其情安舒。


本下就之道。


有自卑之德也。


九四之應為初六。


一剛一柔。


陽來就陰。


外來親內。


而中互家人。


有如咸男下女之象。


九四居巽之中爻。


互離之外爻。


內鄰六三。


遂牽引以俯就于下。


柔之德本安閒。


行亦迂緩。


故徐徐其來。


而不忽遽也。


然九四雖介于九二九五之間。


有如損益交錯。


而與益近似。


兩陽下臨于陰。


故陽剛不得伸其志。


仍成被揜之情。


故亦稱困。


謂失所出路。


雖轉而向下。


又失其所本。


故曰困于金車。


車指在行道之中。


金車貴人所乘。


非困窮時所有。


困而因金車。


亦如初之困因株木也。


金車者。


以爻九四乾也。


而下臨坎。


雖貴重而不利于行。


以險陷在下也。


九四之剛。


本以陵越之情。


飛騰之志。


為其所願。


而今徐徐其來。


緩轡強步。


有金車而等于無用。


反不若徒行之快其志。


故曰吝。


言吝于行而惜其物也。


凡不暢所欲。


不滿所求皆吝也。


吝惜之而不充其用也。


此困之所使。


如駕華美之車。


以行污穢之地。


雖不自吝。


亦可惜也。


況行迂迴。


而進趑趄。


前既不能。


退亦不可。


則吝而不免于困。


惟以剛樂近柔。


上樂親下。


有自謙之德。


為克己*之行。


乃孚于坤安貞之道。


而有永貞之終。


終者坤之本德。


乾知大始。


坤以大終。


九四發于乾。


而志協下之坤。


故能有終。


此凡剛就柔者。


多及之。


如地山謙。


以謙退之德。


成君子之終。


所謂謙尊而光。


卑而不可踰者也。


九四之行。


恰孚謙道。


卑以自牧。


故克有終。


此爻辭因其善于處困。


合乎貞亨之德。


故決其有終。


明君子之困。


可終達于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0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46:5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困卦-釋爻辭-48


象曰。


來徐徐。


志在下也。


雖不當位。


有與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九四陽剛。


而徐徐其來。


違其本行。


則因志在下就于陰。


故不升而來。


不遑遽而徐行也。


下字指下卦。


亦指行向下。


即自卑之意。


位高而自下。


如乾之或躍在淵耳。


九四原非中位。


且剛柔互失。


如未濟之象。


故曰不當位。


但不當位者。


以剛履柔位。


而下六三。


則柔乘剛。


是仍成一剛一柔之道。


四爻與初應。


亦孚于一陰一陽。


故曰有與。


言兩情可與協。


其用相與成也。


爻辭稱有終。


釋文稱有與。


明有與始有終。


蓋陽升陰降。


原成背馳之情。


而九四乃反以就下。


遂得相與之利。


陽剛原無終。


而以有與得終。


正如地山謙。


以謙而有終。


為克孚坤用。


亦永貞之德耳。


仍與彖辭貞大人吉相應。


貞乃有終。


剛能就柔。


乃相與以有終。


此以亨貞互成其德也。


非貞無以亨。


惟亨而能貞。


乃永保其亨。


是因之君子。


必先自貞。


有守始有與。


有與始有終。


亨者天道。


貞者地道。


人以地法天。


故先貞後亨。


此九四以志在下成其貞。


即以有與有終。


而免于吝與困。


要以來徐徐之行。


足以徵之。


來徐徐。


則一切均本是以行。


自無輕躁妄進之害。


此守貞之道。


必本于坤順也。


內健外順。


如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


皆君子應時保身之要。


不可忽略看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0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47:2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困卦-釋爻辭-49


九五劓刖。


困于赤犮。


乃徐有說。


利用祭祀。


宣聖講義此困九五爻辭也。


原文赤紱。


乃赤犮之誤。


與九二朱紱不同。


朱紱指印綬。


赤犮指除不祥之人或物。


或曰紱當作韍蔽膝之物。


見禮玉藻篇。


然此兼義。


其本義作赤犮。


亦作捇拔。


周官赤犮氏。


主除不祥。


又刪除草木蟲豸者。


以其自死。


有召致沴氣疫病。


為不祥之物。


故袚除之。


九五以上卦中爻。


亦全卦正位。


非同九二在下。


可受上之爵賞。


而有朱紱方來之占。


九五主位。


更無以印綬賜頒者。


況天子服飾。


即為印綬。


亦無受困之理。


故原本赤犮。


後人以類似九二朱紱。


遂作赤紱。


赤朱一色。


而朱為正名。


如印綬則當仍稱朱紱。


不得易以赤也。


九五兌之中爻。


乾之九五。


下與九二同為剛。


中以困之時。


陽為陰揜。


雖居正位不離于困。


惟在上而近于極。


得九四之承宣。


困尚無害。


且有解脫之望。


此九五之得中。


克秉剛健之道。


以與柔周旋也。


劓者去鼻。


刷者去足。


古五刑之屬。


皆以誅有罪者。


九五居執法之地。


有刑人之權。


故以劓刖稱。


言其用可比于鼻足之刑。


則以上初皆柔。


如人之鼻足不全也。


而全卦中互家人睽。


由下上孚于睽。


睽亦稱其人天且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0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48:0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困卦-釋爻辭-50


則以兩陰間其陽也。


今九五亦以三陽被揜于三陰。


體肢不全。


而在上者去鼻。


在下者去足。


雖曰刑殘以罪。


亦有非罪而受刑。


更有非刑而殘體者。


此爻辭不及刑罪。


祇以鼻足之被戕。


若受劓刖之罰。


如眇能視。


跛能履。


但稱眇跛。


不稱所以眇跛之由。


以卦象限于所見而已。


因困而有此殘傷。


且囚困而關于赤犮。


是九五為欲挽其困。


濟其窮。


卻將憑此以用其道。


如見殘體之困。


則思有以療之。


如見祓除之困。


則思有以正之。


皆九五剛中之德。


欲行其志。


以脫于困。


而未免者則以志之不得。


行之無成耳。


殘體固不易補。


赤犮亦難見于功。


此困窮之時所為。


不容免強。


則雖有位。


仍無其勢。


雖得中。


仍非其時。


然而以位究有可為。


以剛中究有所希冀。


故曰徐有說。


說字兼悅與脫二義。


則兌為悅澤。


其闕口又解脫之象。


如缺口而放水。


猶啟關而釋囚。


是兌包有數用。


九五因之。


乃徐有悅澤或解脫之功。


則以剛既揜于前。


欲進不得急。


與九四來徐徐之徐同義。


言困之脫。


必徐徐而後致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0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48:3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困卦-釋爻辭-51


窮愁之境。


必緩緩而後去之。


則以九五中直之行。


立不易方。


而阨于時。


不得不徐圖之事。


緩則困脫。


行徐則困解。


而殘體者終可無苦。


祓除者終遂其願。


此亦剛中之道。


持之以貞。


乃致其亨也。


亨以成禮。


故利用祭祀。


仍如九二之亨祀也。


返本以報恩。


培源以祈福。


九五正位。


仍以孝敬示天下。


以祭祀契神明。


是困終亨。


賴乎人神合德。


而禍福轉移。


皆在于盡禮。


以致其敬天孝祖之行。


此本亨以和禮之義。


禮以保位之功。


無論困否。


所必由之。


而困時尤為重要。


故全卦于二五兩爻提示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0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49:0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困卦-釋爻辭-52


象曰。


劓刖。


志未得也。


乃徐有說。


以中直也。


利用祭祀。


受福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九五得位居尊。


宜有所為。


有所成。


而輝耀當時。


烜赫千古。


而爻辭以劓刖形容其肢體且不全。


是已不副其尊嚴之貌。


而同刑餘之人。


何以為萬民之望。


天下所具瞻哉。


故釋文以其志未得。


明其時之不宜。


雖有其位而無其時。


雖有其志而不得遂。


是負其威儀之相。


辱其尊嚴之位。


亦困之所恆不免者。


困于赤犮。


辱于劓刖*。


則為功而受過。


為利而反害。


形之不全。


德亦不昭。


固困時不易免者。


然以其中位。


終不同于常人。


故曰乃徐有說。


言終得解其困。


悅其志。


以中位而直其行。


此剛健自強不已者也。


且以利用祭祀。


受神之福。


則雖困亦無害。


雖殘于前。


而全于後。


雖傷于一體。


而成其全身。


雖困于袚除之物。


而終得解脫之望。


此由九五有中直之德。


更以祀事。


復受神祖之福。


人神合契。


何困之患哉。


全卦以九五之困。


為可解而受福。


是正位之可貴。


中行之可師。


而勵人以明德守位。


盡禮誠神。


以待時而回天。


致命以遂志。


仍不外貞以致亨。


亨以解困之旨。


故刑殘不足畏。


困窮不足憂。


君子自有其保全之道也。


九二九五以剛中得位。


雖困終亨。


乃困卦大用所在。


讀者識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0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49:3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困卦-釋爻辭-53


上六。


困于葛藟。


于臲卼日。


動悔有悔。


征吉。


宣聖講義此困上六爻辭也。


于臲卼日。


日字誤作曰。


與大畜卦日。


閑輿衛誤曰相同。


應為于臲卼日一句。


後人以屬下句不合。


上六為全卦極位。


兌之上爻。


亦其主爻。


而本坤之上六也。


全卦初上皆柔。


中六三爻亦柔。


分揜三陽爻在中。


故名困。


而易言之。


陰亦困也。


以易卦六爻。


周而復始。


陰固揜陽。


陽亦夾陰。


故六爻皆有困字。


特所困不同耳。


如初困于株木。


二困于酒食。


三困于石。


至上六困于葛藟。


其困于物同。


所困之物不同。


初與三所困相似。


木石之屬。


不情之物。


二五困于酒食赤犮。


乃行為之困。


動作之事。


上六葛藟。


亦如初三之木石。


而與三之蒺藜尤相近。


蓋皆為行止之阻。


進退之難。


不過六三困于石。


而據于蒺藜。


非本困也。


乃自依據之。


咎在己者多。


上六則為葛藟。


而困非由己之行。


蒺藜多刺。


易傷毀。


如坎之寘于叢棘。


葛藟為牽藤。


易糾纏。


如坎之繫事徽纆。


皆拘系之象。


罣牽之情。


不得自由進退也。


以上六極當變。


前之剛者變為柔。


刺傷者變為纏縛。


是以兌之用易坎。


而險陷之害變為糾紛也。


且葛藟不足傷人。


徒以纏縛。


不足害物。


徒以牽連。


是亦可見卦至上爻。


雖困亦已大差。


以其困易脫耳。


無傷而易脫。


則困之用且窮。


是困之勢。


如強弩之末。


明示其且解。


雖困無大礙。


第上六。


兌之主爻。


在全卦為極。


而在上卦為主。


故仍在困阨之中。


有憂危之象。


故曰于臲卼日。


言所困之地。


恰當艱危不安之時。


臲卼者。


不安之狀。


危殆也。


險害在其下。


糾紛在其身。


故臲卼不安。


所謂惶惑之情。


困迫之境也。


兌以悅澤為用。


窮則反為憂危之態。


而又困于物不得去。


重其憂思。


此上六居高而履危。


迫于時而囿于物。


有不能自解之情。


故曰動悔。


言動而有悔也。


有悔者。


以卦外多悔。


既臨多悔之事。


自來易悔之思。


二悔字。


一指時位。


一指心志。


時位指外來之悔。


心志生己身之悔。


如悔其所為。


而更悔其思也。


與豫卦盱豫悔遲有悔義相近似。


皆以己之悔心。


與事之悔改相牽連。


即若事不可悔。


心亦無悔。


今動于悔。


而心有悔。


是中悔外亦悔也。


悔為補過之機。


遷善之萌。


是亦德之吉者。


故曰征吉。


蓋因悔而動。


則行卜吉。


如人悔其前非。


而別求其行于善。


自協吉占。


征字指行言。


全卦皆以守為吉。


故稱貞吉。


上六當變。


故反為征吉。


是利用其悔禍之心。


而求其日新之德。


則行無不吉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1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50:0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困卦-釋爻辭-54


象曰。


困于葛藟。


未當也。


動悔有悔。


吉行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上六高而無位。


更以柔居上。


故曰未當。


而成困于葛藟糾纏不已之象。


動悔有悔。


以事之當悔。


且可悔。


而心知悔。


日能悔。


故為吉。


而利于行事之當悔者。


必其前之失。


可悔者。


必其時尚可及。


心自知悔者。


覺悟其非。


能悔者。


克悔。


改其所為也。


人不易無過。


過貴能悔。


事不易無失。


失貴可悔。


故動于悔。


而必有悔。


且克實行。


自無不吉矣。


言行二字。


指吉以行占。


而行亦吉。


則重在能行也。


全卦彖辭有言不信。


以不能行。


上六變而能行。


故占吉。


且與貞以致亨之義相應。


兌主說言。


而困之解。


非言之功。


必期于行。


能行則困不困。


而吉亦以行占葛藟之糾纏。


不足以阻其必行之志。


況悔其所為。


而圖改善之。


則前之困亦自解矣。


此上六以柔在上。


得坤之終。


孚永貞之吉。


而合乾元自強不息之道也。


柔悔其揜剛之失。


剛遂其中行之志。


則剛柔相得。


而困解矣。


更何憂于臲卼哉。


此爻辭微旨。


重在動悔有悔耳。


能自悔者。


則雖過無害。


故以吉終。


坎陷不陷。


兌澤永沛。


則困成亨。


此上六必變。


奱則為井。


而有舊德可食。


往來井井。


更何物之困哉。


困之變乃為井。


而坎之陷。


乃升于上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1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50:3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困卦-疏述-55


宗主疏述一困以兌合坎。


澤在水下。


成有澤無水之象。


故象辭稱澤無水困。


以水與澤睽離也。


若以升卦木生地中之例。


則為水在澤中。


應不得謂為無水。


而象辭無水者。


以水性潤下。


即以卦上下言。


兌上坎下。


是水在澤之下也。


澤因土以成瀦水之用。


若水在下。


是非澤所得瀦。


水愈下流。


澤亦愈涸。


遂為無水之澤。


如天旱池沼皆枯。


原瀦之水已不復存留。


雖有澤。


而失澤之用。


此所以為困也。


澤之用。


于水為溉潤之功。


于物有運轉之便。


于中有水草魚?植蓄之利。


于外有流通平均蒸化之功。


是皆以水為本。


水而與澤乖離。


將何以成其用哉。


此困之名。


以澤不得水成其功用耳。


澤之于人。


比于恩澤。


若兩露之沾沛。


溝渠之灌溉。


皆以生成之效。


為其致用之道。


比施政之所關。


明德及于大眾之所見。


故德政之世。


膏澤下于民。


暴政之君。


膏澤不及于眾。


皆以恩施為澤也。


澤而無水。


猶膏澤之不下。


而民眾無以生存。


此則國之困。


民人之所苦也。


時困屬諸天。


國困屬諸人。


困卦期言之。


下坎不以水成澤之用。


而以險陷減澤之功。


是上不得與下合志。


而內不得與外同情。


上下相疑。


中外相忌。


困之為困。


乃以時成。


若救其偏。


補其敝。


必反其道。


而易其行。


則反困為井。


井則水得蓄。


而用可永。


雖非澤之大。


而有巽之順。


坎反在上。


以宏其潤物之功。


而達其生成之德。


此井之繼困。


足以行困之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1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50:5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困卦-疏述-56


即由卦言。


困與節同體。


坎上而兌下。


則反困為節。


節亦可以濟困之窮。


如人困窮。


果節約。


自苦自儉。


則不為困所害。


故節困之用。


相反相成。


而善用困者。


必取法于節。


不節若。


則嗟若。


節則有餘。


困而節。


則不終困。


水用既顯。


險陷失時。


則困之道。


易為不困矣。


澤上水盈。


其用必豐。


尚何困哉。


斯不過易其上下而已。


如損與益之例也。


困彖辭稱亨貞大人吉無咎。


而釋文曰。


困而不失其所亨。


其惟君子乎。


此義夫子已詳。


大人君子以德言則同。


以位言則別。


亨而貞。


非君子不能。


以在困時。


尤非君子不能也。


蓋亨者得志之時。


易生驕心。


若不驕而自戒慎。


不失其守。


豈常人所能。


此達時之不易貞也。


若當困阨之際。


貧賤所迫。


易生惡心。


若不志不惡。


而潔身自好。


不失其分。


豈常人所能。


此窮時之不易貞也。


今困亨貞三字相連。


是兼窮達之時。


而賅升沉之際。


果以道言。


則為困窮。


若以時言。


則當亨達。


此在亂世而得志者。


危邦而居高位者。


雖困而亨。


然亨則亨。


而不失其貞。


為以時之亨。


而道之困。


亨亦困也。


故亨不得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1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51:1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困卦-疏述-57


而必志于貞。


所謂困而不失其亨者。


亦即困而不失其貞也。


亨貞本末也。


貞本而亨末。


能貞方固其本。


貞固也。


乾傳曰。


貞固足以幹事。


此四德之本。


如木之根。


室之礎也。


故困之亨不足為貴。


困之亨而貞。


則貴。


困之貞則尤貴。


達之亨不奇。


困之亨為奇。


困之亨而貞則尤奇。


以困原不可亨。


而不易貞。


不可者。


時可之。


不是者。


人易之。


此惟君子能及焉。


蓋困之貞。


即夫子所謂固窮。


夫子以子路問君子亦有窮乎。


特告之曰。


君子固窮。


即明示困貞之義也。


困即窮。


貞即固。


固窮者。


貞以處困之謂也。


後人釋此句。


多未得夫子之旨。


不知原本困彖辭困亨貞之言。


困字指卦。


亦指境遇。


亨貞則分指時宜。


與所行之道。


時宜者外也。


所行之道內也。


依乎時宜。


則亨或否。


依乎人道。


則以貞為本。


此困之無論何時皆貴貞。


亦即困窮君子所行也。


惟能貞固。


始能免于困窮。


而不失其亨。


若失貞固。


則困亦害。


亨亦害。


故困可亨。


而不可亨。


必以貞而亨。


方善用困。


此君子固窮。


不為窮所累。


且以成其德也。


若小人不知貞固之義。


徒恨困窮之來。


遂不免為時所移。


為境所迫。


而自濫其行。


趨于下流。


不可復救。


故曰小人窮斯濫矣。


濫字與固字恰相反。


固則有守不易。


濫則隨波逐流。


無所底止。


言如水氾濫。


流下忘返也。


何以比水之氾濫。


則因困卦坎水在下。


脫澤之堤防。


而下流不已也。


故夫子之語。


全本困卦之用。


非偶答弟子之問為護其窮也。


窮何患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1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51:3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困卦-疏述-58


困卦為困窮之時。


各爻均有所困。


即示在困窮之日。


無論何人。


均不免于困阨。


在位者固困。


在野者尤困。


為財者固困。


為食者亦困。


己與固困。


家人親友亦無不困。


行動固困。


株守養晦亦無不困。


此困之為亨。


言天下同困也。


通于一切無不感其困。


則困安能獨亨哉。


故君子惟有致命遂志。


以困待困。


先自困。


而後不深覺困之苦。


身入困。


而後可希望困之解。


故初六之困以臀。


即明示身已困。


而面向外。


則雖在困中。


尚有出困之日。


株木之困。


幽谷之困。


皆先自困。


而後求其漸脫于困。


初爻無位。


原為尤困之地。


是以繫于株木。


入于幽谷。


明其實處困地也。


然卦自外上。


由初以進。


則在困地者。


終望脫而向上向外。


此初爻之困。


為困之始也。


然困卦類無不困。


初志固在出困。


而所進仍不離于困。


且在下固困。


升于上亦困。


在位固困。


進于前亦困。


其困雖殊。


其被困則一。


此卦之以固名也。


不過進于九二剛中之德。


如在內之主。


有受時王爵祿之象。


故有朱紱方來之辭。


然其為困。


亦不以位而免。


可見困之所為。


在位在野。


皆同感焉。


不過所困之境有別。


而處困之情有殊。


困而無困。


惟有君子因貞以求亨。


故先自困。


而不希其免。


不以苟免。


而更增其困。


是君子不以困自窮。


明困之屬于身外。


則不干其中心。


明困之屬于一時。


則不動其內守。


此知困而困。


終不困也。


學者要于此義深思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1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51:5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困卦-疏述-59


澤水困正合現時之象。


澤無水困。


而內為坎險。


豈能免于困。


所幸者剛中之德。


雖被揜而能守。


守則不失其貞。


貞固則可亨于一時。


此困亨貞。


彖辭已明其教。


與人道所先。


人道以貞為本。


方孚于天之亨。


而困卦內互風火家人。


二女同居。


相猜相妒。


終成睽違。


睽反為革。


故困後交井。


則井井然稍定。


勢如坐井觀天。


不得其真。


井亦如坎陷。


則阱也。


陷阱之?不易出。


而後為革則變易。


至鼎則更新。


革鼎之間。


一故一新。


易數如是。


天數亦然。


火澤為睽。


澤火成革。


澤水為困。


澤風大過。


澤地為萃。


地水火風四大交遽。


今由地水起。


將終于火風。


火風之合為鼎。


此其時也。


而澤與之終始不離。


則兌也。


故兌澤之用。


為牽引之介。


今澤無水。


是澤用已窮。


兌道不復。


兌下以火。


更何用哉。


此必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1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52:1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困卦-疏述-60


宗主疏述二困卦各爻。


均以困窮為當前境遇。


君子則由困而至于亨。


即心無困亨之異。


自無困亨之境。


佛所謂色不異空。


苦不異樂者也。


惟無苦樂之異情。


自無困亨之異境。


困即是亨。


亨即是困。


雖物我相糾紛。


而情志無二致。


益困益亨。


益苦益樂。


君子視為一也。


得失不存于中。


利害不涉于己。


則何困何不困。


又何亨何非亨哉。


故君子惟自致其命。


遂其志。


不問境之為困為亨。


乃能于困中得亨。


而亨亦與困同化。


此困卦困亨二字相連也。


不過君子能同困亨而齊苦樂。


小人則不逮焉。


是由一般人言。


困自困。


亨自亨。


不可強之作達觀。


如莊氏之齊物。


佛氏之空觀。


此儒家兼出世世間法。


有上下聖凡之別也。


就人情言。


所謂困與亨者。


皆以生活必需為始。


生之裕者為亨。


窮則困矣。


故困亨必自酒食始。


全易除養生以頤。


求食以噬嗑外。


而最關生存需要者。


在平日則為需。


在窮時則為困。


困與需乃恰相反。


需者人人皆得所需。


困者人人皆失所欲。


故需卦彖辭。


即明言義不困窮。


而需與困。


又皆以飲食為重。


需為得食之日。


困則不得食之時。


故需象曰。


君子以飲食宴樂。


而九五爻辭曰。


需于酒食。


貞吉。


困之九二。


則曰困于酒食。


皆以酒食為言。


吾需時得酒食之需。


而困時感酒食之乏。


皆以卦之坎為取用之本。


坎在乾上即需。


坎在兌下即困。


坎為生之源。


在上得其功用。


故成需。


在下失其滋源。


故成困。


而坎之中陽。


乃功用之所存。


滋源之所在。


故需以九五稱需于酒食。


困以九二稱困于酒食。


九二九五。


皆坎中爻。


亦坎主位。


實為一爻。


在外則屬九五。


在內則屬九二耳。


需以坎上乾下。


雲上于天。


如雲雨之潤物。


故能應人物之需。


困以坎下兌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1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52:4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困卦-疏述-61


成澤無水。


如江河枯竭。


不足以溉灌。


而人物失其生育。


故成人物之困。


需為時之宜。


因亦時之困。


而皆自飲食始。


小民所需者飲食。


所困者亦飲食。


故需九五困九二。


皆以酒食稱。


此易示人道常經。


生民要計。


不能概責為君子外物而先其守。


無求而樂其道也。


故困窮之日。


惟君子能亨。


而需給之時。


則凡人皆得所欲。


此需為不困窮。


亦猶治平之世。


豐足之時。


人人皆安生樂業。


更何困窮之感。


故困者凡民之困。


惟君子以困而亨。


民不得所生。


物不得其養。


則雖如何言說。


亦無以解其困。


故曰有言不信。


尚口乃窮。


口不得食。


雖甘言不足以療其飢。


生不得養。


雖利舌不足以舒其苦。


此坎之潤物無功。


而兌之說言何用。


君子惟有守貞以自持。


致命遂志。


以聽天待時而已。


固辭多與坎卦同。


以下為坎也。


如坎初六入于坎窞。


與堪初六入于幽谷同意。


坎上六繫于徽纆。


寘于叢棘。


與困初六各爻困于木。


困于石。


據于蒺藜。


困于葛藟同意。


皆以身被困阻。


行止不自由也。


坎為陷。


如陷?。


困亦同幽囚之象。


則坎以一陽陷兩陰中。


而困亦以三陽揜于三陰中。


始末皆陰。


則陽下失所本。


外失所出。


前後均阻。


進退俱艱。


故又如大過首末弱也。


然大過中四陽連結。


尚有不可抗之勢。


而困之陽散錯。


均被困而莫逃。


惟幸二五正位為陽。


得剛中之德。


有自守之資。


故君子因之以反困為亨。


困于時。


不困于人。


困于物。


不困于心。


則雖困仍自成其德。


達其道。


而聖人恆藉困以為其進業樂道之基。


蓋不困不能自淬礪。


不困不能圖振拔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1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53:0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困卦-疏述-62


愈困愈勉。


愈窮愈堅。


此德業反因困而日新。


為窮而日大。


正如顏子陋巷不以為憂。


且以為樂。


原思糟糠。


不以為苦。


反以為安。


此困之亨。


異夫常人者也。


困不可久。


困道將窮。


天以?雪困諸生物。


不久則為春。


可見窮必變。


變必通。


困之極必亨。


此常人之情。


君子則無困亨異。


視困亦亨。


故不知困之苦。


然人情則以困為苦。


故望其速解。


困至九五。


已有解脫之望。


爻辭所謂乃徐有說。


即言徐徐有解脫也。


說亦作言說講。


以有言即俗所謂有信。


如消息之意。


以有好消息。


即有解困之信。


信者如郵傳書。


如花信風。


必以期至。


故不得速。


此徐有二字。


明其必至期。


始有信息也。


陽之息。


即陰之消。


消息盈虛。


循環終始。


故困之消。


即解困也。


因陽被揜而成困。


若陽息。


則脫所揜而困解。


上六一陰。


消而為陽。


初六亦為陽之復。


則成天澤履。


陽剛得伸。


志意以定。


此陽之息。


即困之解。


若兌易以震。


則陽得勢。


而為雷水解。


以震之陽自坎中出。


水中一陽。


升于天空。


遂成雷雨之象。


萬物甲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1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53:3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困卦-疏述-63


蟄蟲出戶。


是解之時用。


即困之消。


困以坎在兌下。


兌不能升揚。


而散于天空。


故為困。


若震則以一陽下起。


勃然而上。


二陰退避。


反以成陽飛騰之志。


此雷水解。


水火既濟在中亙。


助其生化之用也。


困之九五。


得全卦正位。


自五反初亦成震。


故有解脫之機。


釋文所謂中直也。


中者正位。


直者直上。


居正位而直上空中。


則澤沛天下。


如雷雨之潤物。


陽德之生成。


無不至也。


然必以徐徐而後有之。


謂非本象。


必待其變耳。


且變者神功。


非人力所逮。


故成其變。


致于解。


必利用祭祀之受神福。


時之周流。


道之終始。


惟神宰之。


天以神靈。


氣以神行。


數以神明。


故窮則變。


變則通。


皆神之功。


無神則窮亦不變。


變亦不通。


且不知其所底。


更何望乎時中。


故中者。


極也。


神也。


如懸物于至中。


則不偏于何方。


永古迴環。


無往不復。


此神之用。


莫之為而為。


莫之致而至。


雖不見有何跡。


而終古如一轍。


雖未見有何形。


而天下無不從。


故歸于神。


名曰道。


困之不終困。


窮之不終窮。


皆道所為。


神所主。


故時至而困。


時至而解。


雖欲速之。


亦無其力。


雖欲罷之。


亦無其方。


此中直之效。


仍必以徐解為其信約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2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8:53:5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井卦-總釋象例-64


井卦巽下坎上宣聖講義井與困往來。


傳曰井通而困相遇也。


此釋卦之用。


兼有其義。


如萃聚而升不來。


皆取對待義言。


萃聚則升散。


升不來則萃不往。


是舉其一。


足知其二。


困之與井亦如是。


井為通。


則困為塞。


困為相遇。


則井為不相逢。


非必如此拘泥。


而文字中固兼見之。


井之通。


由于困之變。


困極則變。


變則通。


即窮通互易之理。


困之相遇。


則困在中而相惜也。


井以限于所居。


如上世老死不相往來。


各附其井以生以息。


即三代井田之制。


仍存此旨。


八家一井。


守望相與。


一井之內。


不復及于外。


故與外界無往來。


而在井中則相存問。


故為通。


而不相遇也。


然困之相遇。


與姤有別。


姤遇者。


指柔遇剛。


以五陽一陰。


陰生于下。


為遇之始。


困則三陰三陽。


互成遭遇之象。


是曰相遇。


言柔剛互遇也。


遇雖若有合。


而不免于困。


是遇不足解困也。


柔自揜剛。


剛亦揜柔。


相遇之情。


反為相忌。


忌妒之思。


發于利害之異。


故姤與妒字近似。


謂諧則為姤。


忌則為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8 01:30 , Processed in 0.17187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