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5:04:0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7)津虧生燥與衰老相關學說:老年人應日益保養真陰。 </STRONG></P>
<P><BR><STRONG>清代王燕昌關於老人「真陰不足,津液既虧,故多燥證」值得注意。 </STRONG></P>
<P><BR><STRONG>陳氏結合自己多年臨床經驗,對老年人生理病理特點更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見解。 </STRONG></P>
<P><BR><STRONG>他認為,老年人陰虛者固然居多,但應注意到氣虛陽虛者亦復不少。 </STRONG></P>
<P><BR><STRONG>臨床所見老人氣虛之甚者,如哮喘、水腫、中風等證中,陽虛者亦屬常見。 </STRONG></P>
<P><BR><STRONG>此外,陰陽俱虛者,在老年病患者中也並不少見。 </STRONG></P>
<P><BR><STRONG>老年人氣虛血虛又可相互影響,若氣虛生化之源不足,化生血液漸少,可致血虛。 </STRONG></P>
<P><BR><STRONG>老年人精不足者可見清竅失養,出現頭暈、耳聾、耳鳴、脫髮等; </STRONG></P>
<P><BR><STRONG>神氣失養,可見健忘、萎靡、癡呆; </STRONG></P>
<P><BR><STRONG>腎失封藏導致腰膝無力、陽痿等。 </STRONG></P>
<P><BR><STRONG>援引有關資料指出,老年人五臟俱虛,但以脾腎為主。 </STRONG></P>
<P><BR><STRONG>60歲以上老年人腎虛率可達432%~774%,脾虛僅次於腎虛。 </STRONG></P>
<P><BR><STRONG>北京醫院對62例老年患者臨床及病理解剖資料的結合分析所見,中醫辨證大部分病例(821%)虛證累及兩臟以上,以脾腎兩臟虛象最多見。 </STRONG></P>
<P><BR><STRONG>胃腸道有病理變化者占885%,腎有病理變化者占867%; </STRONG></P>
<P><BR><STRONG>其中80歲以上的病例全部都有胃腸道及腎的病理變化,與中醫臨床辨證相吻合。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5:04:1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關於老年疾病的辨證:在老年病中,虛證固然居多,但也並非沒有實證。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在強調老年病虛證較多這一特點的同時,也應注意老年病中的實證。 </STRONG></P>
<P><BR><STRONG>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5:04:2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食滯胃脘:老年人飲食不慎或過量,或恣食油膩厚味,致使胃腸充盈,負擔過重而出現脘腹脹滿,噯氣吞酸,倒飽嘈雜,大便完穀不化等症。 </STRONG></P>
<P><BR><STRONG>也可見食滯日久而化熱者,症見煩熱、口渴、便秘等,其證屬實顯而易見。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5:04:3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痰濕內停:常見於身體肥胖的老人,症見頭重如裹,四肢沉重,咳吐痰涎,質黏稠而量多; </STRONG></P>
<P><BR><STRONG>老年婦女可見白帶增多之證,尿量少。 </STRONG></P>
<P><BR><STRONG>其舌苔厚膩,脈象滑者為臨床多見,此乃痰濕困脾之實證。 </STRONG></P>
<P><BR><STRONG>尚有因濕而化熱者,其症為:痰黃稠,尿赤量少,黃帶有味,苔黃膩,脈滑數等。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5:04:3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氣鬱化火:老年人情志不遂,或忿怒暴怒,致使肝氣鬱結化火。 </STRONG></P>
<P><BR><STRONG>症見胸脅脹滿,輾轉不舒,急躁易怒,頭昏目眩,耳鳴如潮,面紅目赤,甚則發生暈厥,舌紅苔黃,脈象弦數。 </STRONG></P>
<P><BR><STRONG>此屬氣鬱化火之證。 </STRONG></P>
<P><BR><STRONG>老年人情緒不穩定,易於激動,故好發此證。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5:04:5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4)氣血瘀阻:氣鬱日久,即可傷及血脈,氣血瘀阻於經脈,經脈失養,可發生疼痛。 </STRONG></P>
<P><BR><STRONG>瘀阻於胸部,胸陽不通可發為胸痹; </STRONG></P>
<P><BR><STRONG>瘀阻於肢體,則肢體偏廢不用; </STRONG></P>
<P><BR><STRONG>瘀阻於體內,則結為癥瘕腫塊; </STRONG></P>
<P><BR><STRONG>瘀阻於機體某一局部,則發為瘡瘍癰疽。 </STRONG></P>
<P><BR><STRONG>凡此種種,是氣血不通所致。 </STRONG></P>
<P><BR><STRONG>至於老年人四時不慎,因感受外邪而致寒熱; </STRONG></P>
<P><BR><STRONG>滋補太過而發生牙齦腫痛、鼻衄、便秘,毒火瘡瘍; </STRONG></P>
<P><BR><STRONG>外傷所致瘀血腫物等等,以及現代醫學中所說的多類炎症、流行性傳染病等,都可有實證表現。 </STRONG></P>
<P><BR><STRONG>這說明老年病中,病證屬實者也很多見。 </STRONG></P>
<P><BR><STRONG>須要說明的是,基於老年人生理病理特點,老年病所表現的症狀往往是錯綜復雜的。 </STRONG></P>
<P><BR><STRONG>有些病證雖然表現為實證,但就其年老體質而言,仍有虛弱的一面; </STRONG></P>
<P><BR><STRONG>即便是老年虛證,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有實證的證候表現。 </STRONG></P>
<P><BR><STRONG>臨床辨證時,應該著眼於虛,詳辨其實,分清標本緩急,找出病之關鍵所在。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5:05:0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老年疾病的施治原則:老年人臟腑功能低下,易虛易實,易生寒熱,心理狀態也有類似孩兒之時,故世有「老小孩」之說,治療應當入細。 </STRONG></P>
<P><BR><STRONG>首先,治療老年病,藥量要小。 </STRONG></P>
<P><BR><STRONG>一般說,70歲以後,方藥的劑量應當減半。 </STRONG></P>
<P><BR><STRONG>視體質情況,弱者每一味藥用3~6克就行了,發汗藥更不宜超過9克,瀉下藥如大黃、芒硝不超過5克。 </STRONG></P>
<P><BR><STRONG>如患感冒,有的以補中益氣丸6~9克加蘇葉3克同煎飲服,就可好轉。 </STRONG></P>
<P><BR><STRONG>《局方》參蘇飲也可以,一般量不宜大,不加辨證,動手就麻黃湯、桂枝湯、銀翹散、桑菊飲下去不行。 </STRONG></P>
<P><BR><STRONG>老年人偏氣虛陽虛者不少,黃耆、附子較常量稍大一點無礙。 </STRONG></P>
<P><BR><STRONG>苦寒藥如黃芩、黃連、龍膽草類,易苦寒化燥,損傷老年人脾胃,一般用量不宜超過3~6克。 </STRONG></P>
<P><BR><STRONG>至於大棗、甘草雖補脾胃,但甘生中滿,妨礙脾胃運化,過量亦不當,糾偏之法,用黃耆者,加理氣藥陳皮等少許,以動制靜,動靜結合,可起到燮理陰陽之妙。 </STRONG></P>
<P><BR><STRONG>陳氏常強調說,藥量小不要緊,藥力大就行。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5:05:1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其次,治療老年病,藥宜平和。 </STRONG></P>
<P><BR><STRONG>這就是說要擇用溫涼而慎用攻伐,以免虛虛實實。 </STRONG></P>
<P><BR><STRONG>切忌孟浪投用劇毒之品,如川草烏、馬錢子、斑蟊、砒霜、巴豆、大戟、甘遂、芫花等,克伐臟腑使正氣難復,反促命期。 </STRONG></P>
<P><BR><STRONG>老年人用藥要做到汗而不傷,下而不損,溫而不燥,寒而不凝,消而不伐,補而不滯。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5:05:2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再次,治療老年病要重脾胃。 </STRONG></P>
<P><BR><STRONG>人之始生,先成於精,腎精旺而後有脾胃,即所謂「先天生後天」; </STRONG></P>
<P><BR><STRONG>人之衰老,腎精先枯,累及諸臟,此時全賴脾胃運化、吸收,使五臟滋榮,元氣得繼,才能卻病延年,即所謂「後天養先天」。 </STRONG></P>
<P><BR><STRONG>因此,調整飲食,促進消化功能康復,保持大小便通暢,實為治療老年病之關鍵。 </STRONG></P>
<P><BR><STRONG>臨床上發汗治療不宜進酸性食物而收斂; </STRONG></P>
<P><BR><STRONG>進補不宜濫食蘿蔔和嗜茶解藥; </STRONG></P>
<P><BR><STRONG>健脾和胃治療時不宜食黏滑油膩以免助濕生痰。 </STRONG></P>
<P><BR><STRONG>治療脾胃病,應以清淡補脾為主,輔以少量行氣消食調理之品更妙。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5:05:2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最後,治療老年病,方法應多樣化。 </STRONG></P>
<P><BR><STRONG>老年病常多臟腑兼病,虛實夾雜,治療理當因勢利導,不要只拘泥於藥物,可按摩、針灸、氣功、食療等合理兼用。 </STRONG></P>
<P><BR><STRONG>唐代孫思邈和宋代陳直等都非常提倡食療,藥物和食物混合吃,既有利於愈病,又避免了藥物克伐正氣、損傷脾胃的副作用,對老年人很適合。 </STRONG></P>
<P><BR><STRONG>至於藥療的方法,也以丸散為好,盡可能少用湯劑蕩之。 </STRONG></P>
<P><BR><STRONG>丸散宜用輕量,丸者緩也,對慢性病較好。 </STRONG></P>
<P><BR><STRONG>散藥有消散作用,尤宜於嘔吐、腹脹、泄瀉諸疾。 </STRONG></P>
<P><BR><STRONG>老年病人服湯藥,方應簡化,藥貴專一,效不更方。 </STRONG></P>
<P><BR><STRONG>假如藥多量大,服後吸收不了,或換方太勤,違背了腸胃的習慣,療效反而不好。 </STRONG></P>
<P><BR><STRONG>總之,治療老年病若求速效,常欲速而不達,這是應當引以為訓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5:05:3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六)在傳統養生學和康復醫學上的見解傳統養生學和康復醫學與老年醫學,在中國文化中有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 </STRONG></P>
<P><BR><STRONG>「養生」一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指保養身心以增壽延年,二是指侍奉父母,使其身心健康以頤養天年。 </STRONG></P>
<P><BR><STRONG>據此,中國養生學的內容也就可以劃分為一般養生和老年病痛的防治兩個範疇。 </STRONG></P>
<P><BR><STRONG>在研究工作中,從文獻學入手,是梳理一門學科發展脈絡的常用方法。 </STRONG></P>
<P><BR><STRONG>而就現存中國傳統養生文獻的數量看,僅專著類就不下300余種,數千餘卷。 </STRONG></P>
<P><BR><STRONG>有關養生學的內容,不但見於古醫籍中,凡文史哲和儒道佛典籍中也多有論述。 </STRONG></P>
<P><BR><STRONG>可以說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曾像我們中華民族這樣,為後人留下如此豐富的養生學文獻,表現出如此強烈的「重生」或「貴生」的意識。 </STRONG></P>
<P><BR><STRONG>中國養生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會處處可見中華民族精神之烙印。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5:05:4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從總體看,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之一,就是對人的評價很高,所謂「重生」或「貴生」,意即重視人世間的價值,尊重人的生命及其繁衍。 </STRONG></P>
<P><BR><STRONG>正是在這種對主體生命的反復體驗和反省中,積澱成如此蔚為大觀的養生學論述。 </STRONG></P>
<P><BR><STRONG>為了保存並發掘這份文化遺產,更好地服務於當代全民保健,1992年,陳氏應甘肅人民出版社之邀,組織全國有關專家,著手編纂一整套《中國養生文獻全書》。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5:05:5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這是新型養生古籍整理(標點、校勘、注釋、集注)書,從體裁和內容看,似可視為前述《中國傳統老年醫學文獻精華》的擴展延伸或姊妹篇。 </STRONG></P>
<P><BR><STRONG>其收錄文獻範圍,上起春秋戰國,下迄新中國成立以前。 </STRONG></P>
<P><BR><STRONG>既匯粹了先秦諸子之作,也有漢晉名家之論,唐宋賢哲格言,更有明清及近代學者之經驗。 </STRONG></P>
<P><BR><STRONG>篇幅浩繁,洋洋灑灑約1500多萬字,可謂集中國歷代養生文獻精華之大全,比較實際地反映出我國在這一領域知識之宏博浩瀚。 </STRONG></P>
<P><BR><STRONG>他在《中國養生文獻全書》的序言中談了自己的看法,中國傳統養生學的特點有三:一是厚德養性。 </STRONG></P>
<P><BR><STRONG>德高者長壽,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早已形成一種共識。 </STRONG></P>
<P><BR><STRONG>孔子明確提出「仁者壽」(《禮記?中庸》),這裡的「仁」,除政治內容外,主要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寬厚、慈愛、守信、勤儉、忠孝等。 </STRONG></P>
<P><BR><STRONG>老子把慈善、節儉和不為天下先,視為人生三件寶貴的精神財富(《老子?道德經》67章),同樣重視道德修養。 </STRONG></P>
<P><BR><STRONG>莊子論養生的名篇「養生主」,也是強調精神生命的重要性。 </STRONG></P>
<P><BR><STRONG>對養生之「生」(即精神)的求索,是人類塑造、完善、延伸自我的最高境界。 </STRONG></P>
<P><BR><STRONG>在古代文獻中,「養性」幾乎是養生的同義語,所謂「養生」莫若養性。 </STRONG></P>
<P><BR><STRONG>《黃帝內經》在分析百歲老人長壽原因時指出:「所以能年皆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STRONG></P>
<P><BR><STRONG>這種重視道德修養與健康長壽關係的觀點,與現代醫學發展模式和新的健康概念,是相通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5:06:0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中國傳統養生學的第二個特點是中庸調和。 </STRONG></P>
<P><BR><STRONG>它追求的是人身陰陽、氣血、動靜的多方位協調,而不是局部的解剖學或單純的某一生理學效應。 </STRONG></P>
<P><BR><STRONG>如形神共養、動靜結合、精氣神合一、天人合一,飲食起居必須做到有節制、有規律。 </STRONG></P>
<P><BR><STRONG>南北朝道教徒兼醫學家陶弘景說:「能中和者必久壽。 </STRONG></P>
<P><BR><STRONG>(《養性延命錄》)實際情況是,堅持練拳、舞劍等傳統養生術者,往往體健壽延,而專事形體鍛煉、競技體育的職業運動員,長壽者並不多,似也說明這種形神統一、動靜結合的養生術之優勢。 </STRONG></P>
<P><BR><STRONG>中國養生學與西方保健攝生學不同的另一特點是,十分重視氣的修養。 </STRONG></P>
<P><BR><STRONG>不僅儒家、道家、醫家,甚至漢初傳入中國的佛家對「氣」都有自然的說法。 </STRONG></P>
<P><BR><STRONG>氣,在中國古代是人們對自然現象的一種朴素認識,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 </STRONG></P>
<P><BR><STRONG>因此,養生的重要目的,就是如何保養人體之氣。 </STRONG></P>
<P><BR><STRONG>老子稱:「治人事天,莫若嗇。 </STRONG></P>
<P><BR><STRONG>(《道德經》59章)「嗇」,即吝惜自身所固有的氣血,儘量減少耗損。 </STRONG></P>
<P><BR><STRONG>方法之一,是通過導引術來吐故納新,還以精神意志為主導來培養正氣; </STRONG></P>
<P><BR><STRONG>而佛家「萬慮皆空」的養氣法又與道儒異旨。 </STRONG></P>
<P><BR><STRONG>醫家養生,則以保養正氣為本。 </STRONG></P>
<P><BR><STRONG>正氣,包括人體抗病、調節和代償諸功能。 </STRONG></P>
<P><BR><STRONG>從臟腑功能來看,又重在脾腎,可通過節欲、運動、針灸、按摩、食療和藥物諸措施來多方面調理、扶助之。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5:06:1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康復醫學,是一門不同於預防醫學和治療醫學的新興的綜合性學科。 </STRONG></P>
<P><BR><STRONG>現代康復醫學在中國的興起,是80年代初期的事。 </STRONG></P>
<P><BR><STRONG>陳氏以一個傑出學者的敏銳洞察力,對這門學科給予極大的關注。 </STRONG></P>
<P><BR><STRONG>1984年冬,我國第一屆全國康復醫學學術會議在石家莊召開,會議期間,中國康復醫學研究會正式成立,同時成立了所屬的中醫、中西醫結合康復醫學專題委員會。 </STRONG></P>
<P><BR><STRONG>與會專家在討論中一致認為,我國傳統醫學關於康復醫療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十分豐富,是發展具有我國特色的康復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組織國內有關學者編寫一部《中國傳統康復醫學》,繼承、整理 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康復學術思想和行之有效的康復技術,為人民保健事業服務。 </STRONG></P>
<P><BR><STRONG>他接受會議委託,領銜主編中國第一本《中國傳統康復醫學》一書,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STRONG></P>
<P><BR><STRONG>該書以現代醫學病名為綱,側重對慢性病、某些疾病的恢復期、身體殘疾、功能障礙、精神障礙和老年病康復等進行闡述。 </STRONG></P>
<P><BR><STRONG>不僅反映出我國傳統康復醫學的水準,而且對應用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知識和方法研究康復醫學的臨床和實驗進展,也有所吸收,實用性強,很有特色。 </STRONG></P>
<P><BR><STRONG>該書出版後,受到各界好評,1990年,獲得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優秀圖書獎」。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5:06:2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為了促進中醫康復學科的發展,陳氏曾專門撰文《中醫康復學概述》(見《中國醫藥學報》,1987年,第1期),就中醫康復學的理論體系、主要內容和臨床範圍等,作了概括性的論述,並特別指出傳統康復療法在腫瘤、心血管疾病和癱瘓疾病方面的廣泛應用和良好療效。 </STRONG></P>
<P><BR><STRONG>另外,康復醫學中的功能為先,尤其是康復期患者生命品質的研究,前幾年在我國尚屬闕如。 </STRONG></P>
<P><BR><STRONG>根據國外有關文獻,提出開展有中國特色的康復期生命品質研究的構想。 </STRONG></P>
<P><BR><STRONG>他認為,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廣、較為完善的生命品質量表多是由西方人編制的,由於種族、文化、社會生活環境的不同,未必適合我國國情。 </STRONG></P>
<P><BR><STRONG>應該在學習借鑒國外經驗時,結合本民族包括中醫學的特點,編制設計符合我國文化背影和社會生活情況的生命品質量表。 </STRONG></P>
<P><BR><STRONG>一方面可以應用於醫療臨床和康復實踐上,作為造反治療或康復方法,評估治療和康復效果,評價新藥療效的重要依據之一; </STRONG></P>
<P><BR><STRONG>另一方面,由於量表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它還將動態地反映中醫證與病的變化,改進中醫對疾病預後的評價指標,使中醫、中西醫結合的療效判定上更加客觀化、科學化。 </STRONG></P>
<P><BR><STRONG>陳氏現在已是年過花甲的長者了,但他身上仍然煥發著勃勃生機,很難從他快節奏的生活中捕捉到些微暮氣。 </STRONG></P>
<P><BR><STRONG>在他雜文《壽命的思考》裡說:「有什麼必要一定要將自己和『老樹』『枯藤』、『昏鴉』聯繫在一起呢? </STRONG></P>
<P><BR><STRONG>《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應當有閃光的『老有所為』的志在」,「青鳥入云,雖倦亦飛。 </STRONG></P>
<P><BR><STRONG>在事業上已經取得如此傑出成就的陳氏,依然沿著自己的人生座標,不斷開拓,永具活力; </STRONG></P>
<P><BR><STRONG>這枝獨俏梅枝,在歷盡艱難苦澀後,也企盡時代風騷。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5:06:3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五、重視清代原始醫藥檔案宮廷醫療經驗的繼承和應用研究(一)整理研究原始醫藥檔案清宮醫案的緣起在陳氏眾多的研究中,清宮醫學研究是為國內外所矚目的一部分。 </STRONG></P>
<P><BR><STRONG>1980年,出於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精華,為現實服務,造福於人類,他正式倡議對清宮醫案進行整理研究。 </STRONG></P>
<P><BR><STRONG>這一倡議得到了當時的各級領導的支持和贊許。 </STRONG></P>
<P><BR><STRONG>在同道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協助下,這項研究如期完成,終放異彩。 </STRONG></P>
<P><BR><STRONG>為何要發起整理研究,他認為其理有二,一為中國傳統醫學延續到了清代,已有較大發展,除對醫學經典著作及金元時期的種種醫學理論有進一步的探討分析,融會貫通,作出由博返約的論述,如編纂了《醫宗金鑒》等書外,醫學流派之間的學術爭鳴也頗為昌盛,如經方與時方之爭,傷寒溫病之爭,寒溫統一之爭等等,都深刻地影響了清代醫學界,促進了清代醫學的發展,形成了清代醫學的學術體系和學術特色,達到了一個新的科學水準。 </STRONG></P>
<P><BR><STRONG>上述的醫學水準及特色自然反映到了清宮內部的醫療活動中來,故需研究整理,弘揚提高。 </STRONG></P>
<P><BR><STRONG>其二,現存的清代宮廷醫案及宮中常用處方,數量相當可觀,其中包括皇帝、皇後、妃嬪、太監、宮女及部分王公大臣原始診治記錄,這些資料極為珍貴,整理後對於繼承發揚祖國醫學,造福人類定大有裨益,17年後回眸所顧,果如其然。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5:06:4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整理的資料及內容陳氏自1980年開始,對清宮現存原始醫藥檔案3萬餘件,進行了整理研究,完成了《清宮醫案研究》、《慈禧光緒醫方選議》、《清宮藥引精華》、《清宮代茶飲精華》、《清宮外治醫方精華》等多部著述。 </STRONG></P>
<P><BR><STRONG>主要以下列若干種醫藥檔案為依據:1歷朝帝王後妃等等「進藥底簿」或「用藥底簿」; </STRONG></P>
<P><BR><STRONG>2診治帝王後妃等病患之脈案箋及醫方箋; </STRONG></P>
<P><BR><STRONG>3皇帝有關醫藥之「朱批」及「諭旨」; </STRONG></P>
<P><BR><STRONG>4皇帝及太後起居注及內務府抄件等; </STRONG></P>
<P><BR><STRONG>5禦藥房各項記錄、處方簿等; </STRONG></P>
<P><BR><STRONG>6實錄及其它等(如恭親王之護侍疾病記載,翁同酥親筆日記等)。 </STRONG></P>
<P><BR><STRONG>上述醫案均係當年原始記錄,批閱此等原件,大有耳目為之一新之感,此自與野史、遺聞或托言迥異,此墨案均一箋一方,一案一藥,彌覺珍貴,醫療水準,閱過者亦有定評。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5:06:5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三)清代宮廷醫療經驗之特色經過數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整理研究終結碩果,他將清宮醫療經驗及特色總結歸納為以下8個方面。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5:07:0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維護宮廷利益,崇尚實效,辨證論治:清代宮廷醫學的首要特點是維護宮廷的利益,崇尚實效。 </STRONG></P>
<P><BR><STRONG>御醫治病,如其療效滿意,常常受到褒獎; </STRONG></P>
<P><BR><STRONG>反之,若療效欠佳,則每每受到皇帝的申斥,甚至懲處。 </STRONG></P>
<P><BR><STRONG>這在清代歷朝皇帝的有關醫藥之朱批及諭示中均有具體反映。 </STRONG></P>
<P><BR><STRONG>從皇帝朱批中看出,宮中對於療效十分強調。 </STRONG></P>
<P><BR><STRONG>倘療效不佳或療程過長,皇帝則親自敦促,甚至嚴詞申斥。 </STRONG></P>
<P><BR><STRONG>如康熙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七日,對太醫院右院判劉聲芳、御醫李德聰治療鑲黃旗食阿哈尼哈番俸碩色病中風昏迷之奏摺朱批:「用心治。 </STRONG></P>
<P><BR><STRONG>「用心」二字,已流露其對療效不滿之意。 </STRONG></P>
<P><BR><STRONG>對於治療效果緩慢者,皇帝亦常嚴詞敦促。 </STRONG></P>
<P><STRONG></STRONG>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