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1:1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中國動物藥》是作者在中國藥用動物資源研究這一門課題的工作中,通過對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華南、西南七大區域的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調查研究,在野外實際考察,查看有關中醫藥院校和藥材收購中部分藥材標本及有關動物研究所和大學生物係、農林院校動物標本室的標本,通過走訪漁民、獵民、藥農和基層醫療衛生部門利用動物藥防病治病的經驗,在獲得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參證國內外近百年來關於動物藥研究和使用的經驗編寫而成。 </STRONG></P>
<P><BR><STRONG>這是一部系統反映我國動物藥教學、科研、生產、應用的綜合著作,是80年代初期有關動物藥的一個總結,此書一經出版,一售而空。 </STRONG></P>
<P><BR><STRONG>動物藥資源廣、活性強、療效高的這一特點已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認識,但由於很多藥用動物均為國家保護物種,為使這些動物不遭濫捕濫殺,不使這一資源遭到破壞,但又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治療疾病的需求,大力開展藥用動物的養殖研究,勢在必行。 </STRONG></P>
<P><BR><STRONG>這是在本書出版後作者想到的一件重要事情。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1:2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三、《東北動物藥》《東北動物藥》由吉林人民出版社於1972年出版,1977年修訂,發行8000冊,全書約20萬字。 </STRONG></P>
<P><BR><STRONG>本書收載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地方產動物藥308味,藥用動物276種,附方431個。 </STRONG></P>
<P><BR><STRONG>每味藥物敍述藥名、原動物(包括科名、種名、別名、形態、習性、分佈)、飼養、採制(包括入藥部分、時間、方法、炮製、藥材性狀)、成分及藥理、應用(包括功能、主治、用量、附方)及附注。 </STRONG></P>
<P><BR><STRONG>書前有東北地區的自然條件及藥用動物的分佈; </STRONG></P>
<P><BR><STRONG>書末附有中文、拉丁文學名索引及參考文獻。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1:2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動物藥是我國傳統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用歷史悠久,但其數量遠比植物類藥少。 </STRONG></P>
<P><BR><STRONG>如《神農本草經》共載藥365味,其中動物藥65味,《本草綱目》載藥1892味,其中有動物藥461味。 </STRONG></P>
<P><BR><STRONG>生物界動物的種類遠遠超過植物,可是植物藥的專著數不勝數,而動物藥的專著卻是空白,可知人們對動物藥研究是非常薄弱的。 </STRONG></P>
<P><BR><STRONG>《東北動物藥》是作者自50年代以來,在東北各地進行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時,通過走訪各地土特產收購部門、獵戶、漁民、基層醫療衛生部門等使用動物藥的經驗,參證古今文獻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 </STRONG></P>
<P><BR><STRONG>是國內外早期的動物藥專著之一,它的出版在70年代初曾引起了哄動,確實起到了抛磚引玉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幾年後相繼有《廣西藥用動物》、《浙江藥用動物》、《山東藥用動物》、《內蒙古藥用動物》、《延安地區藥用動物》等出版,此書的出版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推動了我國中藥動物藥事業的發展,使動物藥研究向更深的領域延伸,為動物藥資源的合理應用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STRONG></P>
<P><BR><STRONG>本書供鄉材醫生、臨床醫務工作者、醫藥院校師生、醫藥研究部門、藥材收購部門、藥檢機關及有關農、林、生物部門的參考。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1:3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四、《吉林藥材圖志》《吉林藥材圖志》由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全書共分兩冊,第一冊於1987年出版,發行1000冊,約120萬字; </STRONG></P>
<P><BR><STRONG>第二冊(續集)於1995年出版,發行1000冊,約130萬字。 </STRONG></P>
<P><BR><STRONG>全書共收載1514味中藥材,其中正文509種,附記177種,以附錄形式記載的補遺品種826種。 </STRONG></P>
<P><BR><STRONG>每一品種按名稱、中文拼音、概述、別名、來源、原植(動、礦)物形態、生境、產地、採集加工、藥材性狀、顯微特徵、栽培(飼養)要點、功用與主治、用法與用量、貯藏、混淆品、附注等項依次敍述。 </STRONG></P>
<P><BR><STRONG>不僅內容翔實,而且敍述明晰。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1:4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本書是作者在對東部長白山區域23個市縣及對西部松嫩草原區的8個市縣進行了30餘年的調查研究基礎上,又參閱了國內外有關研究文獻,綜合了近100餘年的成果編著而成。 </STRONG></P>
<P><BR><STRONG>全書力圖概括地反映省內藥材生產、鑒定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現狀。 </STRONG></P>
<P><BR><STRONG>收載的品種立足於常用大宗藥材,同時兼顧新資源、民間藥以及本草推新的品種,旨在鼓勵開發,宣導應用。 </STRONG></P>
<P><BR><STRONG>作為中藥材資源與生產大省的吉林省,為適應改革開放以來迅猛發展的經濟形勢,中藥工作者有必要而且應該在中藥材研究上做點貢獻。 </STRONG></P>
<P><BR><STRONG>儘管在宣導應用科學研究,講求經濟效益的今天,從事那些只有社會效益而不能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基礎研究,是必然面臨許多困難的。 </STRONG></P>
<P><BR><STRONG>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編著者克服了經費拮据,缺少實驗設備和野外考察工具等許多困難,利用有限的節假日和每天工作之餘,查閱文獻、採集標本、研究藥材、形成文字等,最後完成本書。 </STRONG></P>
<P><BR><STRONG>可以說在本書的編著過程中,編著者付出了巨大的勞動和犧牲,但它對吉林省的藥材研究工作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同樣巨大的貢獻,這一點是值得編著者感到無比寬慰的。 </STRONG></P>
<P><BR><STRONG>本書在內容上,不只限於資料的彙集,而是做了大量調查、採集和實驗工作,原植物的描述結合了吉林省產藥材標本的特點,性狀描述和顯微鑒別是自己研究工作的記錄,絕大部分無文獻參考,有的還更正了有關文獻記載的錯誤。 </STRONG></P>
<P><BR><STRONG>這種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是很可貴的。 </STRONG></P>
<P><BR><STRONG>《吉林藥材圖志》為中藥工作者提供了吉林省藥材資料,對中藥材的開發利用、教學以及鑒別真偽優劣等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STRONG></P>
<P><BR><STRONG>是一部內容豐富,切合實用的著作。 </STRONG></P>
<P><BR><STRONG>它的出版為振興中藥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1:5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五、《中華食療精品》《中華食療精品》由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於1995年出版,發行1000冊,全書約100萬字。 </STRONG></P>
<P><BR><STRONG>本書共分上、中、下三篇。 </STRONG></P>
<P><BR><STRONG>上篇為食療概論,對藥用食療的發展,藥用食物的性能與應用,飲食對健康的影響以及人體對營養素的需求進行了論述。 </STRONG></P>
<P><BR><STRONG>中篇為食療精品,對藥用食物進行了分類,具體分為穀豆類、瓜果菜類、肉蛋類、水產礦物類、調料、飲料類等,將每種食物的科屬、產地、採集方法、所含成分、藥理作用、應用思路、用法用量、注意事項及臨床應用都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述。 </STRONG></P>
<P><BR><STRONG>下篇為食療在臨床各科的應用,介紹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皮膚科疾病的食物療法,其宗旨是指導人們合理調配飲食,進行食物保健。 </STRONG></P>
<P><BR><STRONG>中華食療歷史悠久,譽滿中外,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STRONG></P>
<P><BR><STRONG>食療,亦稱食治,是利用食物來調解人體各方面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 </STRONG></P>
<P><BR><STRONG>「神農嘗百草」,一部分作為維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另一部分作為治療疾病的藥物。 </STRONG></P>
<P><BR><STRONG>食物同藥物一樣,都具有寒熱溫涼和升降沉浮等基本性能,食物可以藥用,藥物也可以食用,可謂藥食同源。 </STRONG></P>
<P><BR><STRONG>如果食物既能補充營養,又能治療疾病,那麼這種食物就是最好的藥物。 </STRONG></P>
<P><BR><STRONG>從《神農本草經》、《千金要方》、《食療本草》、《食性本草》、《飲膳正要》、《食物本草》、《食鑒本草》、《隨息居飲食譜》等,到近代的有關「食療」報導,均介紹了大量的簡便有效的食療方劑。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2:0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作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和實際訪研民間應用的資料,又在參證古今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組織數位專家、學者編輯了這本《中華食療精品》。 </STRONG></P>
<P><BR><STRONG>全書集營養、治療、預防於一體,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的食療專著。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2:1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六、《蘇頌與〈本草圖經〉研究》《蘇頌與〈本草圖經〉研究》,由長春出版社於1991年出版,發行1500冊,全書約23萬字。 </STRONG></P>
<P><BR><STRONG>本書對蘇頌的《本草圖經》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對書中涉及的內容通盤籌畫,分門別類地擬定科研選題。 </STRONG></P>
<P><BR><STRONG>藥物學方面,分為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等進行專題研究。 </STRONG></P>
<P><BR><STRONG>為了研究得更深入,動物藥又分別以「動物藥的地理分佈」與「動物藥的當代利用」為題; </STRONG></P>
<P><BR><STRONG>礦物藥分別以「礦物藥今論」和「礦物藥的無機化學知識與工藝」為題。 </STRONG></P>
<P><BR><STRONG>中醫方面,分為對古代醫藥經典的繼承與發展,對古代方劑的總結與貢獻,蘇頌引述古人麥飯石資料的探討等等。 </STRONG></P>
<P><BR><STRONG>文獻學方面,當代尚志鈞的校輯本,書名為《本草圖經》,蔡景峰、胡乃長的輯復本為《圖經本草》,哪一個正確呢? </STRONG></P>
<P><BR><STRONG>蘇頌首定此書時,到底叫什麼名字呢? </STRONG></P>
<P><BR><STRONG>《中國宋代科學家蘇頌》一書認為《本草圖經》是蘇頌所撰,而《中醫大辭典?醫史文獻》分冊,在「掌禹錫」條下,卻認為是掌禹錫領導編撰,孰正孰誤呢? </STRONG></P>
<P><BR><STRONG>書中分題作了考證,理清源流,以明是非。 </STRONG></P>
<P><BR><STRONG>對於蘇頌《本草圖經》的版本源流、文獻價值、承前啟後的作用也都分別列題進行探討。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2:2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蘇頌是我國宋代的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在藥物研究上有重大貢獻,他編著的《本草圖經》是一部比較完備的圖譜性本草著作。 </STRONG></P>
<P><BR><STRONG>該書集中地反映了當時全國用藥的實際情況,英國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博士曾說:「這是附有木刻標本說明圖的藥物史上的傑作之一。 </STRONG></P>
<P><BR><STRONG>在歐洲,把野外可能採集到的動植物加以如此精確地木刻並印刷出來,這是直到15世紀才出現的大事。 </STRONG></P>
<P><BR><STRONG>這本書其學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它集中地保存了北宋中期一次全國性藥物普查的豐碩成果,特別是現存的933幅藥物圖,基本上都是當時的中藥專業人員根據標本實物繪製的,在文字說明上對藥物的描述也很細膩,按苗、莖、葉、花、果、實、根依次進行,並且對花萼、子房的形態都有不同程度的記載,使用的術語也較穩定。 </STRONG></P>
<P><BR><STRONG>對部分動物的形態、習性記載也較詳細。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其中的很多品種至今仍可作為我們考證當時藥用動植物科、屬、種的依據。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2:3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本草圖經》全書20卷,目錄1卷。 </STRONG></P>
<P><BR><STRONG>其中第13~15卷為動物藥,按大小題標計,3卷共載動物藥124味,原書久佚。 </STRONG></P>
<P><BR><STRONG>鄧氏在主編《蘇頌與〈本草圖經〉研究》一書的同時,根據胡乃長、王致譜輯注《本草圖經》親自研究了全書中的124味動物藥,系統研究了藥用鳥類:藥雞、鷓鴣、雉、雀、雄鵲、鸕屎等。 </STRONG></P>
<P><BR><STRONG>藥用軟體動物:牡蠣、海蛤、石決明、真珠、蛞蝓、烏賊魚、紫貝、馬刀、貝子、甲香等。 </STRONG></P>
<P><BR><STRONG>藥用節肢動物:蟹、鼠婦、蜘蛛、蠍、蜈蚣等。 </STRONG></P>
<P><BR><STRONG>除此以外還研究了其他各種零散種類的藥用動物。 </STRONG></P>
<P><BR><STRONG>通過對全書124味動物藥的研究,基本上弄清了我國宋代在動物藥用的形態和應用方面的情況,為挖掘和利用這些寶貴的遺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2:4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藥論藥話一、中國動物藥本草學論中國藥用動物種屬繁多,資源極為豐富。 </STRONG></P>
<P><BR><STRONG>動物藥療效較高,其如牛黃、熊膽、麝香、鹿茸等馳名中外。 </STRONG></P>
<P><BR><STRONG>它的應用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STRONG></P>
<P><BR><STRONG>歷代《本草》均有記載,在中國最早的一部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中就載有動物藥65種,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動物藥461種。 </STRONG></P>
<P><BR><STRONG>由於藥用動物種類繁多,使用歷史久遠,在挖掘、整理、推廣動物藥寶庫中首先碰到的是品種問題。 </STRONG></P>
<P><BR><STRONG>Read於1931、1932、1937、1939年曾對《本草綱目》一書中的獸、鳥、龜鱉和魚類等進行過考證,對書中的藥用動物標記了拉丁文學名,其中絕大多數是對的,但也有不少錯誤。 </STRONG></P>
<P><BR><STRONG>尤其對五靈脂的考證錯誤影響甚廣,致使中國各主要醫藥著作至今還在引用。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2:5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朱弘復1950年對《本草綱目》中的39~42卷蟲部內的70種昆蟲進行了考證。 </STRONG></P>
<P><BR><STRONG>糾正了前人對《本草綱目》中考證錯誤「作者指出日文書中指土蜂為Sea」,而據郭瑛興、陳藏器所述在地中作房者為土蜂,則應為Vespidae。 </STRONG></P>
<P><BR><STRONG>日人稱Vespidae為胡蜂科,實為黃蜂科較適宜。 </STRONG></P>
<P><BR><STRONG>Bodenheimer認為竹蜂是Polistes,實際竹蜂應為Xylocopidae。 </STRONG></P>
<P><BR><STRONG>日人稱Sphecidae為蟲醫蟲翁(細腰蜂),實為Trypoxylidae較合適。 </STRONG></P>
<P><BR><STRONG>日人用Jassidae為浮塵子科,實應改為Chironomidae才對。 </STRONG></P>
<P><BR><STRONG>文中對斑蝥、芫青、葛上亭長、地膽四物的考證尤詳,對研究地膽科藥用昆蟲參考價值很大。 </STRONG></P>
<P><BR><STRONG>雄黃蟲、海蝥、棗貓等因描述過簡無法查考,牛虱為Arachnida綱,此非昆蟲,此類多在牛身上吸血,飽食後下地。 </STRONG></P>
<P><BR><STRONG>祝振綱1356年就冬蟲夏草進行了本草學的研究,指出冬蟲夏草雖為珍貴的補品,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並未收記。 </STRONG></P>
<P><BR><STRONG>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謂:「蟲草出自四川油縣化林坪,夏為草,冬為蟲,長3寸許,下跌6足,腰以上極類蠡,功與人參同。 </STRONG></P>
<P><BR><STRONG>自古以來,關於蟲草的記載人云亦云,以誤傳誤。 </STRONG></P>
<P><BR><STRONG>但也有少數筆記寫的是正確的,如朱排山在他的「柑園小識」上就如實的寫記了蟲草的形態、習性及用途等。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3:0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在日本丹波元簡的著作中見到在寬政年間(約1460~1465年)有關舶載冬蟲夏草的記載,可知在明代中葉就東運到日本了。 </STRONG></P>
<P><BR><STRONG>成慶泰1957年對《本草綱目》鱗部魚類分類學觀點進行了探討。 </STRONG></P>
<P><BR><STRONG>指出第43卷中鱗部之三記載的31種魚分棣於12科,其中鯉科15種,鯡科2種,其餘鮭、銀魚、、、塘鱧、鯔、石首魚、鯧、杜父魚科等每科1種,另有竹魚、石斑魚、石鱧魚因記載欠詳,究屬何種魚尚待進一步研究。 </STRONG></P>
<P><BR><STRONG>鱗部之四記載無鱗魚28種,作者指出這28種魚中只有19種魚類。 </STRONG></P>
<P><BR><STRONG>其他包括腔腸動物1種,甲殼動物2種,軟體動物3種,兩棲動物2種,哺乳動物1種,而魚、魚師這兩種科屬不清,尚待進一步研究。 </STRONG></P>
<P><BR><STRONG>朱弘等1956年指出現代昆蟲學稱為豆芫青EpicandagorhamiMarseul的就是《本草》中的葛上亭長。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3:0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胡步青等1958年就張孟聞教授在1957年6月《生物學通報》上發表的關於爬行綱採集注意事項裡提到的五步蛇與蘄蛇的關係一文。 </STRONG></P>
<P><BR><STRONG>他們考證了《本草綱目》、《動物學大辭典》、《國藥提要》、《中國藥學大辭典》、《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等。 </STRONG></P>
<P><BR><STRONG>同時也檢視了江浙一帶藥材部門的白花蛇藥材標本,確認無疑。 </STRONG></P>
<P><BR><STRONG>他們肯定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寫記的白花蛇就是目前使用的五步蛇,蘄蛇與它是同物異名。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3:1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洪惠馨1958年發表了《中國明代學者對魚類的研究》一文,指出《本草綱目》記載60種魚類,但真正屬魚類的只有51種,李時珍錯誤地把屬於軟骨動物的烏賊、屬於腔腸動物的海蛇列入魚類。 </STRONG></P>
<P><BR><STRONG>作者指出,這種錯誤在國外也有,如美、英把海星———棘皮動物稱為Starfish。 </STRONG></P>
<P><BR><STRONG>李時珍又把鮑魚和大黃魚誤為同一種魚,稱為石首魚,更錯誤的是把石首魚寫記為冠鳧,「石首魚秋化為冠鳧,今冠鳧頭中獨有石也」; </STRONG></P>
<P><BR><STRONG>「鰻鱺有雄無雌」,……似此種錯誤頗多。 </STRONG></P>
<P><BR><STRONG>作者指出,雖然如此,李時珍在明代就能對我國藥用魚類有那樣深入的研究,仍為當時世界之冠。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3:2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葉三多1958年指出《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芫青就是今日藥肆中的青娘子。 </STRONG></P>
<P><BR><STRONG>並指出其學名為Lyttacaraganae,而LyttaVesicatoria(L)Fab.為歐洲種。 </STRONG></P>
<P><BR><STRONG>江蘇省中醫研究所藥物研究室1959年就江蘇省中藥進行了考證。 </STRONG></P>
<P><BR><STRONG>作者指出現代應用的雀饔就是《神農本草經》中的蠔蟲窠,《名醫別錄》稱房,《圖經本草》稱為天漿子,又指出蘇南一帶將龍虱誤做土蟲入藥。 </STRONG></P>
<P><BR><STRONG>土蟲即《金匱要略》中鱉甲煎丸和大黃蟲丸等方中的蟲。 </STRONG></P>
<P><BR><STRONG>蟲、土蟲、土元、土鼈蟲係一物。 </STRONG></P>
<P><BR><STRONG>為鱉蜚科昆蟲,而龍虱為鞘翅目昆蟲,收記於《本草綱目拾遺》中,二者功效不同。 </STRONG></P>
<P><BR><STRONG>作者對蠐螬與蛤蠐的考證尤為詳盡,指出二者從古至今皆相混淆,近有人在《中藥通報》撰文,還是稱二者為同一物。 </STRONG></P>
<P><BR><STRONG>其實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記載的很詳細了,如「蝤蠐———名蠹,在朽木中,穿木如椎,身長,足短,口黑無毛,至春雨後化為天牛……」,明確指出蝤蠐乃天牛之幼蟲,而蠐螬係金龜子幼蟲,二者功效不同,不可混用。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3:3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藥材學》記載了82味動物藥,另附18味,對每味動物藥均作了歷史引證。 </STRONG></P>
<P><BR><STRONG>在紅娘子中,引用了蔡邦華的意見,認為商品紅娘子雖有樗雞一名,但並非本草中記載的樗雞。 </STRONG></P>
<P><BR><STRONG>作者又指出《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暇蟆就是醫藥書中收記的哈什蟆,我們對這點有所懷疑。 </STRONG></P>
<P><BR><STRONG>在阿膠一項中闡述了《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阿膠係牛皮製成,後因製作不精,不堪入藥,今改用驢皮療效更優。 </STRONG></P>
<P><BR><STRONG>對白花蛇、蘄蛇均做了歷史說明。 </STRONG></P>
<P><BR><STRONG>作者雖將此列為兩味藥物,但敍述的白花蛇並非本草書中的白花蛇,而是現今用的銀環蛇的幼蛇。 </STRONG></P>
<P><BR><STRONG>其本草書中的白花蛇並未弄清,同樣誤將白花蛇、蘄蛇統做五步蛇的別名。 </STRONG></P>
<P><BR><STRONG>其實五步蛇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的蝮蛇,這一點張孟聞教授說得完全正確。 </STRONG></P>
<P><BR><STRONG>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等1961年《中藥志》Ⅳ中記載了70味動物藥。 </STRONG></P>
<P><BR><STRONG>其中對12味藥進行了本草學研究。 </STRONG></P>
<P><BR><STRONG>作者指出,本草藥用水蛭有多種,記載的螞蟻、水蛭、螞蟥與現代產品符合。 </STRONG></P>
<P><BR><STRONG>又指出「馬寶」一名歷代本草均未出現,而《本草綱目》中的記載頗似現代的馬寶,李時珍曰:「苔生走獸及牛馬諸畜肝膽之間有肉囊裹之,多至升許,大如雞子,小者如粟如榛,其狀白色,似石非石,似骨非骨,打破層疊。 </STRONG></P>
<P><BR><STRONG>從這段性狀描述中可以看出苔似馬寶,在海狗腎中論述了寇宗在《本草衍義》中記載的海狗為海豹,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的似為海狗。 </STRONG></P>
<P><BR><STRONG>並進一步指出,古代藥用海狗腎就很混亂。 </STRONG></P>
<P><BR><STRONG>其他對紅娘子、蟾蜍、水牛角、蛤殼等也進行了本草學的研究。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3:4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趙肯堂1962年就《本草綱目》第五十卷獸部所記載的22種有蹄類進行了考證。 </STRONG></P>
<P><BR><STRONG>即偶蹄目、奇蹄目等2目,分屬於洞角科、馬科、驄駝科、鹿科、貘科及犀科等6科。 </STRONG></P>
<P><BR><STRONG>除犀牛、貘和家畜外,其餘都按《本草綱目》的順序予以記述。 </STRONG></P>
<P><BR><STRONG>作者指出《本草綱目》中寫記的4種黃羊,其「出南方桂林者,則深褐色,黑脊白斑,與鹿相近也」為青羊之誤記。 </STRONG></P>
<P><BR><STRONG>寫記的野驢為鬣羚。 </STRONG></P>
<P><BR><STRONG>寫記的麝羊,包括麝羊(青羊)、羊(懸羊)、鬣和山驢(羚)等幾種。 </STRONG></P>
<P><BR><STRONG>寫記的山羊云:「山羊有兩種,一種大角盤環,肉至百斤重。 </STRONG></P>
<P><BR><STRONG>一種角細者說文謂之黃羊。 </STRONG></P>
<P><BR><STRONG>實際這是盤羊,角不同是雌雄性別差異的表現。 </STRONG></P>
<P><BR><STRONG>綱目中所謂的犛牛即犀牛和黃牛的雜交種———犏牛。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3:5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張孟聞1964年就《本草綱目》中的白花蛇發表了他的見解。 </STRONG></P>
<P><BR><STRONG>提出有人認為《本草綱目》中的白花蛇是五步蛇是不對的,這是李時珍誤將褰鼻蛇與蘄蛇共算是白花蛇的同名異物的結果。 </STRONG></P>
<P><BR><STRONG>如果詳細地閱讀集解就會發現,李時珍除誤將寇宗的褰鼻蛇引入白花蛇外,對兩種蛇的形狀、毒性、產地……等都敍述得很正確。 </STRONG></P>
<P><BR><STRONG>如李時珍曰:「郭璞云:蝮蛇惟南方有之,一名反鼻,細頸,大頭,焦尾,鼻上有針,錦紋如綬,交間有毛如豬鬣,……」又曰:「花蛇湖蜀皆有,……其蛇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肋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再有五步蛇的種名(Acutus)指反鼻,而白花蛇的種名(Mucrosguamatus)指肋有方勝文之意。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可以肯定《本草綱目》中的白花蛇就是蘄蛇,而蝮蛇條下說的才是五步蛇。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4:0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鄧氏等1965年對五靈脂的來源進行了本草學的研究。 </STRONG></P>
<P><BR><STRONG>作者指出,歷來對五靈脂的來源,認識頗不一致。 </STRONG></P>
<P><BR><STRONG>宋代本草均列入蟲部。 </STRONG></P>
<P><BR><STRONG>李時珍曰:「曷旦(寒號蟲之別名)候時之鳥也。 </STRONG></P>
<P><BR><STRONG>故移入禽部原禽類。 </STRONG></P>
<P><BR><STRONG>1923年杜亞泉根據現代動物學分類方法劃入哺乳類狐蝠科,訂名為大蝙蝠,並有附圖。 </STRONG></P>
<P><BR><STRONG>近代一些藥學專書,如《中國藥學大辭典》、《現代實用中藥》和《藥材學》等均沿用其說,認為五靈脂是大蝙蝠的糞便。 </STRONG></P>
<P><BR><STRONG>最近《中藥志》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是哺乳類鼯鼠科動物的糞便,主要是復齒鼯鼠(橙足鼯鼠)。 </STRONG></P>
<P><BR><STRONG>作者考證了歷代本草關於五靈脂的記述,研究了目前藥材,認為五靈脂就是鼯鼠類的糞便。 </STRONG></P>
<P><BR><STRONG>《中藥志》的看法是完全正確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頁: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查看完整版本: 【名老中醫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