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4:1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胡云川1965年就市售蟲進行了考察。 </STRONG></P>
<P><BR><STRONG>作者指出蟲與龍虱係兩種藥物,不應混用。 </STRONG></P>
<P><BR><STRONG>並指出有人認為大黃蟲丸、鱉甲煎丸、下瘀血湯等配伍中的「蟲」係龍虱科龍虱是不正確的。 </STRONG></P>
<P><BR><STRONG>在否定上說時,作者考證了《神農本草經》、《重修政和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的記載及附圖。 </STRONG></P>
<P><BR><STRONG>地鱉蟲、土鼈蟲均為蟲的別名,在本草書中就再沒有地鱉的記載了。 </STRONG></P>
<P><BR><STRONG>龍虱首見於《本草綱目拾遺》,謂:「閩小記云:龍虱如小蟑螂,又似金龍子而色黑……,除面上黝黑乾赤氣。 </STRONG></P>
<P><BR><STRONG>從歷代本草上看,沒有將龍虱作蟲用的,也沒有在記載龍虱的項下出現蟲二字的。 </STRONG></P>
<P><BR><STRONG>二者混淆的原因很多,今不贅述。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4:1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中藥鑒別手冊》收記5味動物藥,均做了詳細的本草學研究。 </STRONG></P>
<P><BR><STRONG>作者認為《本草綱目》中的蟲,根據其對蟲體的外形、性狀及生活習性的描述,就是目前全國各地普遍使用的鱉蠊科土鼈蟲。 </STRONG></P>
<P><BR><STRONG>現今,安徽省合肥以龍虱做蟲用,龍虱始見於《本草綱目拾遺》,未提出蟲之名。 </STRONG></P>
<P><BR><STRONG>在雲母石中,作者指出應為礦石類。 </STRONG></P>
<P><BR><STRONG>而現在部分地區以甲香做雲母石用是不適當的。 </STRONG></P>
<P><BR><STRONG>甲香始載於《唐本草》,《本草綱目》將其併入介部蚌蛤類海贏項下。 </STRONG></P>
<P><BR><STRONG>以甲香作雲母藥用,不知起於何時。 </STRONG></P>
<P><BR><STRONG>作者也同樣誤認了現今的五步蛇就是《本草綱目》中的蘄蛇(白花蛇)。 </STRONG></P>
<P><BR><STRONG>主要是沒有詳細地閱讀李時珍在集解中所敍述的內容。 </STRONG></P>
<P><BR><STRONG>又指出海龍始載於《本草綱目拾遺》,歷來就不只一種。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7:3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高耀亭1973年發表了《我國古籍中對大熊貓的記載》。 </STRONG></P>
<P><BR><STRONG>作者指出我國古籍中的貘就是指大熊貓而言的。 </STRONG></P>
<P><BR><STRONG>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的集解中指出:「蘇頌曰:郭璞云,似熊而頭小腳痹,黑白駁文,毛淺有光澤,能舐食銅錢及竹骨蛇虺,其骨節強直,中實少髓。 </STRONG></P>
<P><BR><STRONG>敦璞指出貘形態似熊,而頭短四肢矮,體色黑白明顯。 </STRONG></P>
<P><BR><STRONG>特別是指出了貘的食性等特點。 </STRONG></P>
<P><BR><STRONG>蘇頌曰:「今黔蜀及蛾眉山中時有貘,象鼻、犀目、牛尾、虎足,土人鼎釜多為所食,頗為山居之患,亦捕以為藥,其骨極堅,以刀斧椎鍛,鐵皆碎,落火亦不能燒,人得之詐充佛牙以誑俚俗。 </STRONG></P>
<P><BR><STRONG>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選取蘇頌和郭璞的著作為集解,正確地反映了中國古籍中對貘的記載。 </STRONG></P>
<P><BR><STRONG>中國古籍中科學地記載的貘就是記述了中國珍奇特產的動物大熊貓。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7:3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張崇洲1975年發表了《怎樣鑒別馬陸與山蛩》一文。 </STRONG></P>
<P><BR><STRONG>作者在鑒別甘肅、寧夏等地送來的藥用馬陸時,引述了《本草綱目》對這兩種藥用動物的氣味、主治的記載,指出兩者雖然形態相近,但藥性是不同的。 </STRONG></P>
<P><BR><STRONG>《本草綱目》記載:「馬陸之在山而大者,故曰山蛩。 </STRONG></P>
<P><BR><STRONG>二者均屬多足綱、唇顎目。 </STRONG></P>
<P><BR><STRONG>對這兩種藥用動物進行外形考證的主要依據是體節的數目。 </STRONG></P>
<P><BR><STRONG>馬陸的體節少於32節,體形較細小,而山蛩體節多於40節,體形粗壯。 </STRONG></P>
<P><BR><STRONG>《本草綱目》中的山蛩屬於現代動物學中姬馬陸類。 </STRONG></P>
<P><BR><STRONG>而馬陸則屬於馬類和帶馬陸類。 </STRONG></P>
<P><BR><STRONG>山蛩(姬馬陸類),廣泛地分佈於潮濕的山林裡,完全符合《本草綱目》「馬陸之在山而大者,故曰山蛩」的記載。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7:4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龐秉璋1976年就《本草綱目》中部分鳥類進行了考證。 </STRONG></P>
<P><BR><STRONG>文章引述了《本草綱目》收載的87種鳥類(包括附錄),內中水禽23種(附錄46種)、原禽23種(附錄2種)、林禽17種(附錄3種)、山禽13種(附錄2種)。 </STRONG></P>
<P><BR><STRONG>其中原禽類伏翼、鼠、寒號蟲皆非鳥類。 </STRONG></P>
<P><BR><STRONG>朱建霞1936年對《本草綱目》中的鳥類均做過考證,但僅列出名稱,未作引證,且有謬誤,今對各鳥重加考證。 </STRONG></P>
<P><BR><STRONG>本文報導了禽部47卷之一水禽類的鳥類,肯定了前人正確的部分記載,也提出附錄中應為白枕鶴,Read定為白胸裴翠是不妥當的。 </STRONG></P>
<P><BR><STRONG>Read定為犀鳥,朱建霞定為黑臉琵鷺,作者認為定為斑犀鳥更合適。 </STRONG></P>
<P><BR><STRONG>Read及朱建霞均認為是卷羽鵜鶘。 </STRONG></P>
<P><BR><STRONG>作者認為斑咀鵜鶘上體灰竭、下體白色、喉囊暗紫色,即《本草綱目》中的鵜才合適。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7:5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後勤部衛生部1977年在《中國海洋藥用生物》一書中收記藥用動物113種,另外附記96種。 </STRONG></P>
<P><BR><STRONG>對其大部分種類進行了本草學研究,扼要地引述了藥用動物在歷代的應用。 </STRONG></P>
<P><BR><STRONG>《歸觀錄》載:「海蛇,妙藥也。 </STRONG></P>
<P><BR><STRONG>宣氣化瘀,消痰引食而不傷正氣。 </STRONG></P>
<P><BR><STRONG>《本經逢原》載:「蟹性專破血,故能續斷絕筋骨。 </STRONG></P>
<P><BR><STRONG>又載:「貝子,味鹹軟堅,故《本經》專主目翳。 </STRONG></P>
<P><BR><STRONG>其治五癃等病,取鹹潤走血之力。 </STRONG></P>
<P><BR><STRONG>《本草綱目》載:「鹹走而軟堅,故瓦楞子能消血塊,散瘀積。 </STRONG></P>
<P><BR><STRONG>《湯液本草》:「牡蠣,入足少陰,鹹為軟堅之劑,以柴胡引之,故能去肋下之硬; </STRONG></P>
<P><BR><STRONG>以茶引之,能消結核; </STRONG></P>
<P><BR><STRONG>以大黃引之,能除股間腫; </STRONG></P>
<P><BR><STRONG>地黃為之使,能益精收澀止小便,本腎經之藥也。 </STRONG></P>
<P><BR><STRONG>作者列中國醫學錄一項引出各藥的歷代應用概況。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8:0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江蘇新醫學院在《中藥大辭典》中收記740味動物藥,分記於上、下冊中。 </STRONG></P>
<P><BR><STRONG>每種較為詳細地考據了《本草》。 </STRONG></P>
<P><BR><STRONG>在上冊裡對青蛙引《日華子本草》、《名醫別錄》、《本草綱目》、《本草蒙筌》及《陸川本草》謂:「和中,養肝明目。 </STRONG></P>
<P><BR><STRONG>《醫林纂要》謂:「滋陰平肝,逐火,截瘧,治痢。 </STRONG></P>
<P><BR><STRONG>青娘子,名出《本草綱目》,《雷公炮炙論》稱為芫蜻,《名醫別錄》稱為芫青,杜鵑《本草拾遺》、《本草綱目》名催歸、陽雀,謂:「治瘡痿有蟲。 </STRONG></P>
<P><BR><STRONG>《本草從新》載:「下氣調中,利五臟,療消渴,消腹中宿食。 </STRONG></P>
<P><BR><STRONG>《本草求原》云「滋真陰,止小便」。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8:1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趙爾宓1978年發表了《〈本草綱目〉藥用蛇類名稱考證》。 </STRONG></P>
<P><BR><STRONG>作者指出,卷四十三鱗部之一共載蛇類17種。 </STRONG></P>
<P><BR><STRONG>Read1934年根據《本草綱目》譯成英文寫成的《中國藥物志》(ChineseMateriaMedica)第七卷中原動物列出拉丁學名,但謬誤甚多,如梯紋錦蛇、四線錦蛇、犀絲蝰、棕點竹葉青等並非中國所產。 </STRONG></P>
<P><BR><STRONG>作者認為這17種蛇,除首條蛇蛻及末條諸蛇泛指外,其餘15種共提到蛇的名稱22種。 </STRONG></P>
<P><BR><STRONG>經考證,其中有蛇12種,蜥蜴4種,扁形或紐形動物1種(天蛇),不詳為何物者1種(蛇角)。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8:2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金胎郎1980年發表了《〈本草綱目〉藥用無脊椎動物初探》,文章指出該書自39至52卷均載動物藥,共分蟲、鱗、介、禽、獸、人六部。 </STRONG></P>
<P><BR><STRONG>其中蟲部載藥106種,無脊椎動物占91種。 </STRONG></P>
<P><BR><STRONG>鱗部載藥85種,無脊椎動物7種。 </STRONG></P>
<P><BR><STRONG>介部載藥46種,無脊椎動物30種。 </STRONG></P>
<P><BR><STRONG>統計收載無脊椎藥用動物128種,占全書收載動物藥的1/4以上。 </STRONG></P>
<P><BR><STRONG>它們分別是尋常海綿綱1種,缽水母綱1種,扁形動物門1種,線形動物門2種,寡毛綱1種,蛭綱1種,甲殼綱7種,蛛形綱5種,多足綱3種,昆蟲綱75種,腹足綱11種,瓣鰓綱17種,頭足綱2種,海星綱1種。 </STRONG></P>
<P><BR><STRONG>作者就《本草綱目》中的海綿動物、腔腸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昆蟲除外)、棘皮動物的20種動物藥的原動物進行了考證,加注了動物拉丁文學名。 </STRONG></P>
<P><BR><STRONG>是目前國內比較全面的無脊椎動物方面的考證文獻。 </STRONG></P>
<P><BR><STRONG>鄧氏等1981年在《中國動物藥》一書中記載了564味動物藥,並就400余種動物藥的原動物進行了本草學研究。 </STRONG></P>
<P><BR><STRONG>作者詳細地考證了《神農本草經》、《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等書,對各動物藥的歷史記載進行深入的核校,從分類學觀點,對其原動物的拉丁文學名系統地研究。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8:3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中國藥用動物資源開發利用論(一)中國藥用動物資源的研究概況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動物種類繁多,藥用動物資源極為豐富。 </STRONG></P>
<P><BR><STRONG>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收載動物藥65味。 </STRONG></P>
<P><BR><STRONG>《本草綱目》收載動物藥461味。 </STRONG></P>
<P><BR><STRONG>《中藥大辭典》收載動物藥740味。 </STRONG></P>
<P><BR><STRONG>全世界約有動物200萬種,目前已被應用過的藥用動物約2500種,我國約有藥用動物1850種。 </STRONG></P>
<P><BR><STRONG>本文就建國後我國藥用動物資源研究概況及其開發利用現狀和展望作一概述。 </STRONG></P>
<P><BR><STRONG>藥用動物資源的調查研究工作,始於50年代末。 </STRONG></P>
<P><BR><STRONG>初期大都放在區域性資源調查、收集整理標本和編寫地方藥書、藥志上。 </STRONG></P>
<P><BR><STRONG>至1988年大約出版了十幾本藥用動物專著和發表幾十篇的調查報告。 </STRONG></P>
<P><BR><STRONG>除地方藥書、藥志外,對藥用動物的分門別類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STRONG></P>
<P><BR><STRONG>70年代以來,我國藥用動物資源調查全面展開,如《中國藥用動物志》協作組對我國藥用動物資源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工作,並編著了《中國藥用動物志》第1、2、3卷,鄧氏等編著了《中國動物藥》。 </STRONG></P>
<P><BR><STRONG>孫帆等從生態地理學角度論述了我國藥用動物的地理分佈及其規律。 </STRONG></P>
<P><BR><STRONG>總之,藥用動物資源的研究,出現了可喜的勢頭,同時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工作。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8:3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中國藥用動物資源開發利用現狀1鹿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養鹿業已有近400年的歷史,目前我國鹿的存欄數約有25萬頭。 </STRONG></P>
<P><BR><STRONG>鹿的全身皆可藥用,如鹿肉、鹿皮、鹿血、鹿毛、鹿茸、鹿角、鹿尾、鹿齒、鹿腎、鹿骨、鹿膽、鹿胎、鹿脂、鹿筋、鹿骨髓等等。 </STRONG></P>
<P><BR><STRONG>其中,以鹿茸研究得較多,開發、利用得較廣。 </STRONG></P>
<P><BR><STRONG>鹿茸為補陽藥之首。 </STRONG></P>
<P><BR><STRONG>鹿茸主要成分是雌二醇、雌酮、膽固醇、卵磷脂、腦磷脂、神經節甘脂、神經鞘磷脂、糖脂、多胺(腐胺、精眯、精胺)等。 </STRONG></P>
<P><BR><STRONG>其中雌二醇和雌酮是鹿茸具有雌激素樣作用的主要成分。 </STRONG></P>
<P><BR><STRONG>此外,鹿茸還含有賴氨酸、組氨酸、色氨酸、精氨酸以及含量甚高的牛黃酸等17種氨基酸,其總含量約為5013%。 </STRONG></P>
<P><BR><STRONG>鹿茸中還含有中性糖、氨基葡萄糖、半乳糖、酸性黏多糖、脂肪酸、脂肪族醇、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三磷酸腺苷、硫酸軟骨素和維生素A等。 </STRONG></P>
<P><BR><STRONG>藥理研究表明,鹿茸精能提高機體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並可減輕肌肉的疲勞。 </STRONG></P>
<P><BR><STRONG>鹿茸的性激素樣作用也十分明顯。 </STRONG></P>
<P><BR><STRONG>鹿茸精含有雄性內分泌素,對陽痿、遺精有效。 </STRONG></P>
<P><BR><STRONG>鹿茸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也是明顯的,適量鹿茸精可使心臟工作效率改善,低弱的心音變為清晰,脈搏變得更為充盈有力,並使血壓升高。 </STRONG></P>
<P><BR><STRONG>鹿茸對創傷的影響也是明顯的,皮膚科和骨科臨床表明,對於長期不癒合和一時新生不良的潰瘍和傷口,有增強其再生的能力。 </STRONG></P>
<P><BR><STRONG>能促進骨折的癒合,影響氨素和糖代謝。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8:4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以鹿茸為主研製的新產品和傳統中成藥約有70種。 </STRONG></P>
<P><BR><STRONG>如:長春中醫學院研製的補腎壯陽新藥「頤和春」,以鹿茸、鹿鞭等藥配製成膠囊劑型,目前遠銷香港、泰國等地; </STRONG></P>
<P><BR><STRONG>還有「女寶」,也是近年研製的新藥,被人譽為婦科要藥,主要以鹿茸、鹿胎等藥配製而成,有補益脾腎的功效,治療由脾腎陽虛引起的月經不調、不孕症等效果甚佳。 </STRONG></P>
<P><BR><STRONG>「茸血補心丸」是以鹿茸、鹿茸血等藥為主配製而成,有補心血,養精神的功效。 </STRONG></P>
<P><BR><STRONG>目前已由延邊藥廠生產,銷路甚好。 </STRONG></P>
<P><BR><STRONG>「鹿茸精注射液」是以梅花鹿鹿茸提取有效成分製成的滅菌水溶液,有明顯的增強機體活力,促進細胞新陳代謝的功能。 </STRONG></P>
<P><BR><STRONG>其他如以鹿腎為主配製的「三鞭丸」,以鹿肉、鹿骨等配製的「全鹿丸」,以乳鹿乾膏為主藥配製而成的水丸,以鹿胎、鹿角膠、阿膠等藥為主配製成的「鹿胎膏」,以鹿角煎熬製成的「鹿角膠」,以及鹿尾製劑「鹿尾巴精」等都是近年研製的補藥,均療效確切,深受歡迎。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8:5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其他動物藥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以麝香為主藥的中成藥歷來深受廣大患者歡迎,如「安宮丸」是以麝香、牛黃等為主藥配製而成的蜜丸劑型,有清熱解毒、止痙的功效,治高熱不退、驚搐有奇效; </STRONG></P>
<P><BR><STRONG>「麝香抗栓丸」有醒腦開竅的功效,治腦血栓中風不語效果良好; </STRONG></P>
<P><BR><STRONG>以麝香、牛黃、珍珠等為主藥配製而成的「鹿珠牛黃散」,有清熱止痙的功效,治高熱引起的驚厥、肺炎、重症感冒等效果良好; </STRONG></P>
<P><BR><STRONG>「麝香萬慶膏」是以麝香為主藥配製成功的外敷貼藥,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疼痛效果良好,1986年已批量生產; </STRONG></P>
<P><BR><STRONG>以麝香、珍珠等藥為主配製而成的「小兒清熱靈」用於小兒高熱不退,效果十分理想。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9:0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熊膽為名貴中藥,近年來,由於活熊取膽(汁)研究成功,為熊膽的開發利用提供了美好的前景。 </STRONG></P>
<P><BR><STRONG>「熊膽丸」是以熊膽為主藥配製成的蜜丸劑型,有清熱散風,止痛退翳的功效。 </STRONG></P>
<P><BR><STRONG>「梅花點舌丹」為傳統中成藥,以熊膽、牛黃、麝香為主藥配製而成。 </STRONG></P>
<P><BR><STRONG>主要功效是消腫、解毒、止痛。 </STRONG></P>
<P><BR><STRONG>熊資源的開發,除熊膽外,熊骨、熊腦、熊油等均供藥用。 </STRONG></P>
<P><BR><STRONG>以熊油為主藥熬制而成的「熊油膏」可用於風寒引起的筋骨疼痛,手足痙攣或麻木等症。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9:1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蝮蛇分佈很廣,產量很大,近年又有養殖。 </STRONG></P>
<P><BR><STRONG>最近研製成的「蛇毒注射液」就是以蝮蛇的毒液製成的,用於腦中風有奇效。 </STRONG></P>
<P><BR><STRONG>中國林蛙是一種經濟價值很大的蛙種,其輸卵管為名貴補品———哈士蟆油。 </STRONG></P>
<P><BR><STRONG>「中華麥飯石中國林蛙酒」是以哈士蟆油、麥飯石等藥為主配製而成的酒劑,因為抗衰老效果顯著,已出口日本。 </STRONG></P>
<P><BR><STRONG>褶紋冠蚌、背角無齒蚌、珠母蚌均為養珠蚌種,近20年來,各地多有養殖,珍珠產量日豐。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9:2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珍珠丸」便是以珍珠、牛黃等為主藥配製而成的水丸劑型。 </STRONG></P>
<P><BR><STRONG>用於中風痰火、半身不遂、神志昏亂、癲癇驚風、風濕痿痹等症。 </STRONG></P>
<P><BR><STRONG>以豹骨膠為主配製而成藥酒———「豹骨追風藥酒」,用於風寒濕痹、筋骨拘攣、骨節酸痛有效。 </STRONG></P>
<P><BR><STRONG>貂,近年來各地多有養殖。 </STRONG></P>
<P><BR><STRONG>貂心、貂腎均供藥用。 </STRONG></P>
<P><BR><STRONG>貂心富含細胞色素C和三磷酸腺苷,以貂心為主要原料製成的「利心丸」,對心臟病有特效。 </STRONG></P>
<P><BR><STRONG>以貂腎、驢腎、豹腎為主配製的「參茸豹鞭藥酒」用於腎虛精冷、陽痿不舉、腎囊潮濕、頭暈耳鳴有效。 </STRONG></P>
<P><BR><STRONG>我國蜂資源很豐富,以蜂王漿、蜂蜜為主藥配製而成的酒劑「美容酒」,有抗衰老、消斑、減皺紋的作用。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9:2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獾油」是以獾脂肪和冰片配製而成的油膏劑,是治療小面積燒燙傷、皮膚腫痛的良藥。 </STRONG></P>
<P><BR><STRONG>螞蟻也叫蚍蜉,又稱玄駒。 </STRONG></P>
<P><BR><STRONG>經現代分析,含蛋白質高達509%,含20多種氨基酸,人體必需氨基酸含量超過任何動植物,磷脂、維生素C、E及微量元素硒、鋅和有機鍺含量極高,含睾酮、生長激素、白細胞介素-2受體、超氧化物岐化酶、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等。 </STRONG></P>
<P><BR><STRONG>據報導,對風濕、類風濕、高血壓、動脈硬化、腎虛、糖尿病、肝功能低下、乙型肝炎、腦軟化、神經衰弱、腦血栓後遺症、腫瘤等有特殊效果。 </STRONG></P>
<P><BR><STRONG>由於螞蟻製品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固齒黑髮,養顏美容,抗疲勞,故「玄駒神酒」、「螞蟻粉粒」等系列保健食品已應運而生。 </STRONG></P>
<P><BR><STRONG>長春中醫學院研製的另一新藥———「鎮腦寧」是含動物腦的中藥復方製劑,用於治療偏頭痛,效果十分明顯。 </STRONG></P>
<P><BR><STRONG>以雄蠶蛾為主要原料生產的「延生護寶液」,用於腎陽不足,陽痿不舉,房室虛損,腰膝酸痛,肢冷畏寒,尿頻不利,氣短神疲等症。 </STRONG></P>
<P><BR><STRONG>對陽痿、遺精、早洩及性機能減退有顯著療效。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9:3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我國有長達2萬公里以上的海岸線,海洋藥用動物資源十分豐富,而研究和應用現狀,尚處於初級階段,對其開發、利用大有文章可做。 </STRONG></P>
<P><BR><STRONG>河豚毒素(TTX)存在於紅鰭東方豚(Fugurubripes)、虎魚(Gobinsorumger)等40多種魚體內。 </STRONG></P>
<P><BR><STRONG>由解放軍藥物化學研究所和河北水產研究所研製成功。 </STRONG></P>
<P><BR><STRONG>投產後,結束了日本Sankyo公司壟斷國際市場的歷史。 </STRONG></P>
<P><BR><STRONG>國內約有50多個單位使用,作為神經生物學、生理及藥理學的重要試劑,顯示出其重大的開發利用價值。 </STRONG></P>
<P><BR><STRONG>當試劑(TAL)已由福建廈門及廣西北海等地廠家生產,品質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9:4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刺參多糖鉀注射液」,主要含刺參酸性黏多糖(SJAMP),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腫瘤生長具明顯抑製作用,對栓塞性疾患的療效不亞於肝素。 </STRONG></P>
<P><BR><STRONG>從羅氏海盤車、陶氏太陽海星中提取制得的「海星膠代血漿」係含有多種氨基酸的血漿代用品。 </STRONG></P>
<P><BR><STRONG>臨床抗休克作用的總有效率為944%,對救治休克療效確切可靠,且膠凝點低,適於寒冷地區應用,是一種性質穩定的新型血漿代用品。 </STRONG></P>
<P><BR><STRONG>前列腺素(PG)類化合物,廣泛分佈於魚類、貝類等海生動物中。 </STRONG></P>
<P><BR><STRONG>鱒、金槍魚、白鮭、紫貽貝、海扇、海蛸、海葵等的消化道、鰓、心臟都含有較高的PG。 </STRONG></P>
<P><BR><STRONG>1969年,從柳珊瑚(Qlecurahomomalla)中發現了大量的PG類成分。 </STRONG></P>
<P><BR><STRONG>分離出來的衍生物(PGA),以乾重計占13%; </STRONG></P>
<P><BR><STRONG>由R型轉變為S型後,得到活性物質PGF2與PGE2-α。 </STRONG></P>
<P><BR><STRONG>用於生育控制、妊娠引產、預防消化性潰瘍、治療哮喘等。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6:09:5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鯊魚肝中發現的鯊烯(squalene),具擴散、滲透、殺菌作用,治消化道腫瘤及肺癌。 </STRONG></P>
<P><BR><STRONG>魚油中發現的脂類物質,富含長鏈多不飽和ω-3脂肪酸(omega-3-fattyacid),主要為廿碳五烯酸(EPA)和廿二碳六烯酸(DHA)。 </STRONG></P>
<P><BR><STRONG>ω-3脂肪酸可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及增強記憶力,它是「聰聰母液」的主要成分。 </STRONG></P>
<P><BR><STRONG>甲殼綱動物及昆蟲,如蝦、蟹外殼、烏賊骨及昆蟲翅膀等,含有大量的甲殼素(chitin)。 </STRONG></P>
<P><BR><STRONG>由於資源豐富,價格便宜,有許多獨特的性質,且安全無毒,應用領域廣泛,對其開發利用已引起廣泛重視。 </STRONG></P>
<P><BR><STRONG>採用脫乙醯甲殼素(chitosan)為主要原料,配以中草藥、動物膠及微量元素等製成人造皮膚,對燒、燙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 </STRONG></P>
<P><STRONG></STRONG>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