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49:3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經驗方</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四、健壯補力膏 組成:孩兒參、菟絲子、覆盆子、金櫻子、桑寄生、五味子、石龍芮、仙鶴草。 </STRONG></P>
<P><BR><STRONG>主治:肝腎不足,衝任虛損之崩漏、帶下、閉經、月經不調、不孕症、胎漏等症。 </STRONG></P>
<P><BR><STRONG>製成膏劑每日2次,每次一湯匙,溫開水沖服。 </STRONG></P>
<P><BR><STRONG>日常既可治療,又是滋補之劑。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49:4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經驗方</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五、虛人通腑湯 組成:當歸12克、肉蓯蓉12克、柏子仁12克、生地15克、地枯蘿12克、生大黃6克(後下)、枳殼6克。 </STRONG></P>
<P><BR><STRONG>主治:產後、朮後或年老體虛之便秘。 </STRONG></P>
<P><BR><STRONG>能養陰潤燥、行氣通腑。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49:5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經驗方</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六、促卵助孕湯 組成:潞黨參15克、生黃耆12克、全當歸12克、大熟地12克、巴戟天12克、肉蓯蓉12克、女貞子12克、桑椹子12克、仙靈脾12克、石楠葉12克、石菖蒲12克、川芎6克。 </STRONG></P>
<P><BR><STRONG>主治:不孕症排卵欠佳、黃體不健者。 </STRONG></P>
<P><BR><STRONG>全方益氣養血,補腎助孕。 </STRONG></P>
<P><BR><STRONG>每於排卵前5天始服,連服12劑。 </STRONG></P>
<P><BR><STRONG>囑患者擇期合房。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0:0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經驗方</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七、香菜蒸氣止嘔法 組成:香菜(即鮮芫荽)1把、蘇葉3克、藿香3克、陳皮6克、砂仁6克。 </STRONG></P>
<P><BR><STRONG>主治:妊娠嘔吐劇烈者。 </STRONG></P>
<P><BR><STRONG>用法:取上藥蒸沸後傾入大壺內,將壺口對準患者鼻孔,令其吸氣,能寬胸定逆,悅脾醒胃,思食止嘔。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0:1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經驗方</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八、鮮藕節糯米粥 組成:鮮藕節數段、糯米60克。 </STRONG></P>
<P><BR><STRONG>主治:妊娠胎漏下血、胎動不安者。 </STRONG></P>
<P><BR><STRONG>能清熱止血安胎。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0:1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經驗方</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九、扁鵲三豆飲 組成:綠豆衣12克、赤小豆12克、豆衣12克、金銀花9克、生甘草9克。 </STRONG></P>
<P><BR><STRONG>主治:用以防治先兆子癇、治療妊娠高血壓、妊娠水腫、暑癤、消除婦女面部色素沉著。 </STRONG></P>
<P><BR><STRONG>功能清熱平肝,解毒消腫。 </STRONG></P>
<P><BR><STRONG>可煎湯代茶,每日1劑。 </STRONG></P>
<P><BR><STRONG>(李千笛王慶其編)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0:2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名老中醫經驗集(五)</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書名 名老中醫經驗集卷五 品質 0%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0:3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目錄</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陳可冀鄧明魯高爾鑫李德新李明富陸德銘陸鴻濱羅元愷施 杞王燦暉王 琦王世民王永炎楊維益余瀛鰲張 縉張絢邦周岱翰周文泉朱文鋒 中醫、中西醫結合醫學家陳可冀 王階史大卓雷燕李靜張文彭馬曉昌林殷秦淑蘭整理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0:4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編者按</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陳可冀,福建省福州市人。 </STRONG></P>
<P><BR><STRONG>從事臨床醫療、教學及科學研究40餘年。 </STRONG></P>
<P><BR><STRONG>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教授、研究員。 </STRONG></P>
<P><BR><STRONG>全國中醫心血管病重點研究室主任,全國中醫心血管醫療中心主任,全國中醫老年病醫療中心名譽主任。 </STRONG></P>
<P><BR><STRONG>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中國科協常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西醫結合評議組組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衛生部學位委員會委員,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1996~),國家OTC藥領導小組成員,國家科委新藥開發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常委,中國博士後管委會理事。 </STRONG></P>
<P><BR><STRONG>中國老年學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會副會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 </STRONG></P>
<P><BR><STRONG>《中華心血管病雜誌》及《中華老年醫學雜誌》副主編,《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編委,《中醫雜誌》(中英文版)編委,《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中英文版)主編。 </STRONG></P>
<P><BR><STRONG>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顧問,英國《國際植物療法研究雜誌》顧問。 </STRONG></P>
<P><BR><STRONG>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會長。 </STRONG></P>
<P><BR><STRONG>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STRONG></P>
<P><BR><STRONG>北京市人民政府醫藥顧問。 </STRONG></P>
<P><BR><STRONG>陳氏為我國第一代西醫學習中醫的中西醫結合醫學家,曾師從著名老中醫冉雪峰、嶽美中、趙錫武等學習中醫,融諸家之長而自成一體。 </STRONG></P>
<P><BR><STRONG>主張民族化與現代化並行不悖,善用經方及古方治今病。 </STRONG></P>
<P><BR><STRONG>對心腦血管病及老年病進行長期文獻、臨床及實驗研究,宏觀微觀結合,辨病辨證結合,對活血化瘀治法及血瘀證理論,尤多創新,在冠心Ⅱ號及川芎嗪、血府逐瘀湯及去甲烏藥堿等研究方面,成效顯著,深入到了分子基因水準。 </STRONG></P>
<P><BR><STRONG>對清代宮廷原始醫藥檔案的整理研究,尤多建樹,填補了中醫學繼承史上的一段空白。 </STRONG></P>
<P><BR><STRONG>著述豐碩(約30種),國內外影響巨大。 </STRONG></P>
<P><BR><STRONG>他被聘任為中山醫科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及天津中醫學院名譽教授。 </STRONG></P>
<P><BR><STRONG>曾作為客座教授到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及臺灣陽明醫學院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講學和學術交流。 </STRONG></P>
<P><BR><STRONG>培養了30余名博士後、博士及碩士研究生,畢生致力於中醫藥事業。 </STRONG></P>
<P><BR><STRONG>曾先後獲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多項,1989年獲世界文化理事會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 </STRONG></P>
<P><BR><STRONG>1994年獲首屆立夫中醫藥學術獎。 </STRONG></P>
<P><BR><STRONG>夫有醫術,有醫道,朮可暫行一時,道則流芳百世。 </STRONG></P>
<P><BR><STRONG>———《醫貫》 學到知羞處,方知藝不精。 </STRONG></P>
<P><BR><STRONG>———《景岳全書》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1:0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陳可冀</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男,漢族。 </STRONG></P>
<P><BR><STRONG>1930年10月20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 </STRONG></P>
<P><BR><STRONG>1954年畢業於福建醫學院。 </STRONG></P>
<P><BR><STRONG>中國中醫研究院建院初期奉調來京。 </STRONG></P>
<P><BR><STRONG>曾隨名醫冉雪峰、嶽美中、趙錫武系統學習中醫和臨證多年,學而有成,融為一體,並獲北京市在職西醫學習中醫一等獎,為我國第一代中西醫結合醫學家。 </STRONG></P>
<P><BR><STRONG>1959年及1964年先後兩次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進修心臟內科專業。 </STRONG></P>
<P><BR><STRONG>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及老年醫學研究所內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STRONG></P>
<P><BR><STRONG>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市人民政府醫藥顧問。 </STRONG></P>
<P><BR><STRONG>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STRONG></P>
<P><BR><STRONG>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及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STRONG></P>
<P><BR><STRONG>中山醫科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天津中醫學院名譽教授,蘇州醫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陽明醫學院(臺灣)等院校客座教授,福建中醫學院名譽院長,現兼任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專家諮詢團顧問,英國《Int.J.ofPhytotherapyResearch》(《國際植物療法研究雜誌》)及香港《ACME》(《中國醫藥學文獻雜誌》)顧問。 </STRONG></P>
<P><BR><STRONG>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西醫結合評議組組長,衛生部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委員,國家科技進步獎醫學評委,衛生部新藥審評委員會委員,衛生部麻醉品專家委員會委員,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1996~),國家OTC藥領導小組成員,國家科委新藥開發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常委,中國博士後管委會理事,中國老年學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會副會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 </STRONG></P>
<P><BR><STRONG>《中華心血管病雜誌》副主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中英文版)主編,《中醫雜誌》(中英文版)及《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編委,《老年雜誌》顧問,南加州針灸中醫師公會、美東針灸中醫師聯合會及新加坡中醫師公會榮譽顧問。 </STRONG></P>
<P><BR><STRONG>在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腦血管病研究和老年醫學研究方面取得顯著成就,擔任「六五」、「七五」及「八五」、「九五」國家科委攻關課題(心血管病研究)組長。 </STRONG></P>
<P><BR><STRONG>50年代後期,研究高血壓病弦脈與兒茶酚胺代謝水準獲進展。 </STRONG></P>
<P><BR><STRONG>是活血化瘀方「冠心Ⅱ號」復方及芳香溫通復方寬胸氣霧劑抗心肌缺血及其機理的主要研究者之一,是益氣活血復方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設計和研究者之一。 </STRONG></P>
<P><BR><STRONG>首先應用川芎嗪(四甲基吡嗪)治療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並研究其抗血小板機理獲顯效,現仍在城鄉推廣應用。 </STRONG></P>
<P><BR><STRONG>倡用溫通療法治療病態竇房結綜合徵,並是首先應用附子Ⅰ號(去甲烏藥堿)治療該病的主要研究者之一。 </STRONG></P>
<P><BR><STRONG>研究元胡堿及赤芍甙抗心律失常和抗血小板效應; </STRONG></P>
<P><BR><STRONG>血府逐瘀湯抗PTCA後冠脈再狹窄及其對血管內皮細胞包括對PDGF-A、B,ras,C-fos及C-myc等基因表達的影響,對內皮素及一氧化氮水準的影響,取得顯著進展。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1:1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闡明血瘀證及血小板超微結構和功能的聯繫</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研究3種中藥補益方劑抗自由基的作用取得進展。 </STRONG></P>
<P><BR><STRONG>倡議並系統整理研究清代宮廷原始醫藥檔案,填補了中醫學術繼承上的一項空白,先後獲國家及衛生部級科技成果獎九項。 </STRONG></P>
<P><BR><STRONG>1989年獲首屆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1994年獲首屆立夫中醫藥學術獎。 </STRONG></P>
<P><BR><STRONG>專著10余種,主編有《心腦血管疾病研究》、《血瘀證及活血化瘀研究》、《中醫藥臨床驗案範例》(中英文版)、《抗衰老中藥學》、《活血化瘀藥化學、藥理和臨床》、《老年醫學在中國》、《中國傳統康復醫學》及《清宮醫案研究》等,發表論文120余篇。 </STRONG></P>
<P><BR><STRONG>陳氏在繼承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的基礎上,通過40年的讀書臨證和科學研究,逐漸自成一家,形成如下學術特點: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1:2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主張辨證論治與專病專方相結合</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認為清代名醫徐靈胎《蘭台軌範》關於「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藥」的經驗是切合實際的,指出既要注意講究辨證論治的整體性精髓,也要切中病損的關鍵,立方遣藥,要著眼於提高療效,所以治療不少頑疾獲良好效果。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1:2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主張經方、古方、時方可因證施用</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不可偏廢,尤其喜用、善用真武湯合生脈飲以治療心功能不全; </STRONG></P>
<P><BR><STRONG>苓桂朮甘湯合補心丹治療心悸; </STRONG></P>
<P><BR><STRONG>調胃承氣湯合益氣活血方以治療心肌梗塞; </STRONG></P>
<P><BR><STRONG>四逆散合丹參飲治療心絞痛等。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1:3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重視活血化瘀治法的應用</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認為氣血乖常乃人身疾患之二大端,重病、久病多有氣滯、血瘀之嫌,活血通瘀、疏暢脈絡,常可起沉屙大證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尤其心腦血管病,不能只從風、火、痰、虛立論,還應著意於瘀上,自創愈梗通瘀湯(由生曬參、生黃耆、紫丹參、全當歸、延胡索、川芎、廣藿香、佩蘭、陳皮、半夏、生大黃組成),治療因氣虛血瘀兼痰濁之心肌梗塞,有良好效果。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1:4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4重視芳香溫通治法的應用</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認為多種疾病,包括心脈痹阻及血脈不通,每與寒凝氣滯有關,芳香溫通以開竅醒神復脈,有別於清熱開竅之安宮牛黃丸、牛黃抱龍丸等,而以辛溫、甘溫或苦溫藥物如蘇合香丸、菖蒲丸及哭來笑去散治療,常可取得顯著效果。 </STRONG></P>
<P><BR><STRONG>自創溫通復脈湯(黨參、黃耆、肉桂、乾薑、升麻、柴胡、白朮、當歸、陳皮、淨麻黃、細辛、制附子、炙甘草)治療以虛寒為主要表現的緩慢心律失常,提高心率效果達89%。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1:5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5主張現代化與民族化並行不悖</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他在臨床中體驗到古方可以治今病,認為古人經驗確有真知灼見,強調中西醫取長補短結合是發展中醫學術的重要途徑,可以增效驗,可以補不足。 </STRONG></P>
<P><BR><STRONG>跟蹤國際先進技術,為我所用,有所創新,闡明理論,是時代賦予今人的使命,應當珍惜和負責。 </STRONG></P>
<P><BR><STRONG>陳氏的成功在於既避免「食古不化」,也避免「食洋不化」,注意洋為中用,古為今用,這就使傳統中醫學在他的心目中總是古而不老,舊而常新,永遠富有生命力。 </STRONG></P>
<P><BR><STRONG>他借鑒現代科學的成功經驗,努力挖掘,開拓創新,從而取得了新的成就,為使我國民族文化在世界醫學之林中發出燦爛的光輝而努力。 </STRONG></P>
<P><BR><STRONG>陳氏勤奮工作,為弘揚中醫藥學和中西醫結合事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STRONG></P>
<P><BR><STRONG>培養畢業博士及碩士研究生近30名,現在在學的國外博士生4名,國內博士生6名。 </STRONG></P>
<P><BR><STRONG>先後到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瑞士、荷蘭、比利時、韓國、印度、朝鮮、越南、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台港澳等國家和地區進行數十次學術交流,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STRONG></P>
<P><BR><STRONG>他醫德高尚,直道而行,寵辱不驚。 </STRONG></P>
<P><BR><STRONG>尊師愛生,刻苦學習。 </STRONG></P>
<P><BR><STRONG>子女二人在美國獲博士學位後,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從事醫學研究工作,他鼓勵子女以及10余名在國外的他培養的研究生日後要努力創造條件,為祖國醫藥科學事業貢獻力量,盡到炎黃兒女愛國的天職。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2:0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看重人文科學與中醫學的交融作為中國科學院中醫、中西醫結合界的院士,陳氏對中國文化與中醫學的關係,有極清晰睿智的見識,並在40多年的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中躬行踐履。 </STRONG></P>
<P><BR><STRONG>陳氏認為,中醫學的萌芽、形成和發展,與數千年傳統中國文化作為其生態環境,有不可分割的血緣聯繫,說中國文化是中醫藥學這一巨大碩果的載體或母體,毫不過分。 </STRONG></P>
<P><BR><STRONG>如中醫以「施仁術」、「重義輕利」為本份,實際秉承了中國文化裡「仁」和「禮」的思想概念,由此形成的以「求善」為宗旨的倫理型醫學思想,迥然有別於西方醫學以「求真」為目標的科學型思想。 </STRONG></P>
<P><BR><STRONG>順便提及的是,飽受中國文化薰陶的陳氏本人,他也很重視當代醫生的倫理道德。 </STRONG></P>
<P><BR><STRONG>1996年9月,他與吳英愷教授、吳階平教授、宋鴻釗教授等28名中科院及工程院院士一起,聯名建議制訂《臨床醫師公約》,融嚴肅嚴格嚴密的醫德醫風與精益求精的醫療技術為一體,當可視為傳統人文精神的現代回歸。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2:1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陳氏還談到,中醫在診療疾病時,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疾病流行、情緒變化、婦女經血來潮,乃至臨床辨證處方用藥,都與自然界的四時運作有關,它把天—地—人—病列成四元方程進行宏觀分析,認識和調整其間的關係,意義深遠。 </STRONG></P>
<P><BR><STRONG>另如陰陽學說、形神協調觀念、精氣神一體的生命觀、辨證論治以「平」為期的治療法則等等,都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找到源頭脈絡。 </STRONG></P>
<P><BR><STRONG>醫學界的同仁都知道陳氏是當代研究活血化瘀問題的專家,但很少有人瞭解他對傳統氣論的思考與見解。 </STRONG></P>
<P><BR><STRONG>在對傳統哲學諸多基本範疇如天、道、理、氣、心、性的反思中,陳氏尤其關注於「氣」的探討,認為與西方哲學和醫學相比較,氣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普遍的範疇,認識和把握氣的範疇,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認識中國醫學的物質。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2:3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宇宙洪荒,生物吐納,存在一種有形無形的東西,中國古人稱之為氣。 </STRONG></P>
<P><BR><STRONG>陳氏尤其注意到,氣無論在中國傳統哲學還是醫學中,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範疇,其內涵既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又是主體的道德精神,涉及自然、社會、人生的各個領域,也是中國傳統學術各家各派共同使用的概念。 </STRONG></P>
<P><BR><STRONG>如殷商至春秋,人們把氣看作云氣(《說文解字》)、陰陽之氣(《左傳》、《國語》)和衝氣(《老子》)。 </STRONG></P>
<P><BR><STRONG>特別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提出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42章),用極簡朴的語言,闡述了宇宙萬物產生的過程是由道化生出混沌的氣,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化生天地人,進而化生萬物。 </STRONG></P>
<P><BR><STRONG>萬物內在地包含著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的交感運動,使宇宙萬物諧調生長。 </STRONG></P>
<P><BR><STRONG>而「衝氣」的說法,既表明了它的物質性,也形象地點出了氣的運動性; </STRONG></P>
<P><BR><STRONG>氣分陰陽,相反相成,相互激蕩,萬物便「衝氣」合和而化生、變化乃至死亡、消散。 </STRONG></P>
<P><BR><STRONG>陳氏更注意到這些氣相關的概念,指出:戰國時期,氣的概念衍化為浩然之氣和精氣,以先秦儒家思想為代表,如孔子化裁老子思想,正式提出「血氣」觀念:「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STRONG></P>
<P><BR><STRONG>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STRONG></P>
<P><BR><STRONG>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STRONG></P>
<P><BR><STRONG>(《論語?季氏》)孔子認為,人生的不同階段,要根據血氣的盛衰消長調整自己的行為意念:年少時血氣未定,不可接近女色; </STRONG></P>
<P><BR><STRONG>成人後血氣方剛,不可隨意爭斗; </STRONG></P>
<P><BR><STRONG>年老時血氣衰退,不可貪得無厭。 </STRONG></P>
<P><BR><STRONG>所謂「血氣」即指人的生理功能,直接與醫學相關。 </STRONG></P>
<P><BR><STRONG>孟子發揮並深化孔子的「血氣」思想,把氣的涵義規定為人體內部的「浩然之氣」。 </STRONG></P>
<P><BR><STRONG>他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STRONG></P>
<P><BR><STRONG>(《孟子?公孫醜上》)在孟子看來,「浩然之氣」是一種藏於人心的正氣,它既不是自然界的天地之氣,也不是人體內的陰陽之氣,而是一種道德精神。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2:4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這種道德精神,可以通過「善養」來充實它,擴大它,使之「至大至剛」,「塞於天地之間」。 </STRONG></P>
<P><BR><STRONG>《易傳》則以「精氣」釋「氣」,認為「精氣」是構成天地萬物和人類的細微原始物質,稱:「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色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STRONG></P>
<P><BR><STRONG>(《係辭上傳》)「精氣」構成萬物和人,而「遊魂」也是「精氣」流變形成的,由此可知「鬼神」同天地變化相似。 </STRONG></P>
<P><BR><STRONG>《易傳》實際上認為天地萬物和人體形神,甚至「鬼神」都由「精氣」產生,這就將自然之物、人類形體和精神意識都放置在共同的物質基礎之上,使萬物統一於「精氣」。 </STRONG></P>
<P><BR><STRONG>秦漢時期,氣發展為元氣、自然之氣。 </STRONG></P>
<P><BR><STRONG>董仲舒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較早提出「元氣」的概念:「元者,始也,言本正也。 </STRONG></P>
<P><BR><STRONG>道者,王道也。 </STRONG></P>
<P><BR><STRONG>王者,人之始也。 </STRONG></P>
<P><BR><STRONG>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 </STRONG></P>
<P><BR><STRONG>王不正則上天變,賊氣並見。 </STRONG></P>
<P><BR><STRONG>(《春秋繁露?王道》)陳氏認為董仲舒的「元氣」是指構成天地人物的本始物質,而且「元氣」和順與否,決定著自然、人類的生存發展狀態。 </STRONG></P>
<P><BR><STRONG>荀子則繼孔孟之後,從自然之氣和治氣養心兩個方面論氣,進一步發展了儒家氣論。 </STRONG></P>
<P><BR><STRONG>荀子認為,氣是自然之氣,是天地萬物和人類生靈共同含有的物質元素。 </STRONG></P>
<P><BR><STRONG>他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STRONG></P>
<P><BR><STRONG>(《荀子?王制》)萬物由氣構成,人之所以為最尊貴的,是因為其與水火、草木、禽獸相比,不僅有生命、有意識,而且知禮義。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頁: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查看完整版本: 【名老中醫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