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2:5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但氣畢竟是天地人物的共同本原,天地人物的生滅變化,也是陰陽之氣的交感運動所形成。 </STRONG></P>
<P><BR><STRONG>荀子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STRONG></P>
<P><BR><STRONG>(《荀子?天論》)自然界的星辰運轉,晝夜交替,春夏秋冬的四季迴圈,風雨雷電的激發博施,都是陰陽之氣運動變化的結果。 </STRONG></P>
<P><BR><STRONG>人類順從陰陽之氣的變化規律來修養身心,就是「治氣養心」,其道理和方法:「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 </STRONG></P>
<P><BR><STRONG>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荀子?修身》)血氣剛強的人應該用柔弱來調和; </STRONG></P>
<P><BR><STRONG>知慮深淺的人應該以率直來糾正,使體內陰陽之氣的變化合於常道,達到血氣平和,明達萬物,進而成為聖人君子。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3:0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從殷商至秦漢,正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初步形成之際,上述氣論思想在醫學理論中都有所體現。 </STRONG></P>
<P><BR><STRONG>陳氏曾指出一部《黃帝內經》共計153216字,其中「氣」字為2991字,出現頻率達195%,中醫學對「氣」之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STRONG></P>
<P><BR><STRONG>《內經》把先秦氣論思想應用到醫學,並作了創造性發揮,它把氣分為自然之氣、生理之氣、病邪之氣和藥物之氣,進而從人體復雜的生命活動和疾病現象,廣泛分析了氣的具體表現形態。 </STRONG></P>
<P><BR><STRONG>如從自然之氣講,有天地之氣、五行之氣、四時之氣; </STRONG></P>
<P><BR><STRONG>從生理之氣講,有神氣、真氣、正氣、精氣、大氣、宗氣、中氣、血氣、經氣、絡氣、俞氣、穀氣、臟腑之氣、血脈之氣、肌膚腠理之氣和耳目口鼻之氣等; </STRONG></P>
<P><BR><STRONG>從致病邪氣論,外感者包括風氣、寒氣、水氣、暑氣、燥氣、濕氣等,內傷者表現為厥氣、逆氣、亂氣、虐氣、痹毒氣、惡氣、淫氣、暴氣等。 </STRONG></P>
<P><BR><STRONG>至於精神因素對身體健康狀況的影響,是通過擾亂人體氣機運行或「養氣」而實現的,如《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STRONG></P>
<P><BR><STRONG>《內經》強調人的精神產生於氣,而且人的精神對氣的運動變化有很大的反作用,這就比先秦各家單純從氣解釋人的精神活動,更富於辯證性。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3:0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把藥物的性質和功用概括為氣和味,即藥物之氣,這是中醫藥學理論的重要特點。 </STRONG></P>
<P><BR><STRONG>藥物之氣歸根到底是天地陰陽之氣蘊藏在藥物之中形成的,它與天地陰陽之氣和人體生理之氣相通,所以能夠作用於人體,調整體內的陰陽氣血,糾其偏而養其正,使生理之氣協調、正常,達到治療疾病,恢復健康之目的。 </STRONG></P>
<P><BR><STRONG>在臨床具體應用上,又有補氣、調氣、降氣、理氣、行氣、固氣等諸多治療原則。 </STRONG></P>
<P><BR><STRONG>陳氏從醫40餘年,師承冉雪峰、岳美中等老前輩,得諸家真傳,並有自己獨立見解。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3:1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他在臨床診病時也喜用、善用氣藥,且坦言其處方用藥每每受到傳統哲學啟迪,如從董仲舒的重視元氣,領悟到元氣作為生化動力的泉源,雖稟受於先天,但尤賴後天脾胃之氣的榮養才能滋生、充足,因而重視調補脾胃氣機,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和「調中益氣湯」等是其常用方劑,根據臨床辨證,方中生黃耆一味,可從12克用至60克。 </STRONG></P>
<P><BR><STRONG>取其甘溫之性,升脾胃陽氣以行春生之令,對勞倦內傷,氣血虛弱而發熱的患者尤當用之。 </STRONG></P>
<P><BR><STRONG>另外,「凡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護皮毛而開腠理,不令自汗」(《名醫方論?柯琴》),如玉屏風散等方劑,也是陳氏常用的,認為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加抗病能力。 </STRONG></P>
<P><BR><STRONG>其他補氣藥如人參、紅參、黨參、太子參和西洋參等,則臨證根據病情酌情選用,如對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用真武湯合保元湯及生脈散治療,重用參耆; </STRONG></P>
<P><BR><STRONG>心衰而兼不同部位瘀血者,取丹參飲和參蘇(木)飲等,方中人參可改為紅參,用量達15克。 </STRONG></P>
<P><BR><STRONG>陳氏在一篇臨床報告中談到:「近年來的研究工作表明,根據中醫『氣為血帥』和『氣行血行』等傳統理論設計的實驗,顯示應用益氣活血藥物或方劑,可使大鼠或家兔等實驗動物的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減輕或消退……」從傳統「氣血同治」理論的現代詮釋中,我們依稀可見先秦哲人老子、孔子的「血氣」觀念的延伸、衍變。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3:2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陳氏還十分重視人體氣機的調理。 </STRONG></P>
<P><BR><STRONG>如冠心病心絞痛和心律失常,臨床上確有不少患者隨情緒變化而症狀加重,兩脅不適,胸悶氣憋,脈弦居多。 </STRONG></P>
<P><BR><STRONG>陳氏認為在治療中一定要注意舒肝解鬱、調理氣機,根據病情採取四逆散、逍遙散或越鞠丸結合應用,有一定佐助。 </STRONG></P>
<P><BR><STRONG>另如他治療一失眠症患者,中醫辨證屬痰熱內擾,取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之溫膽湯治療,當屬常法,但陳氏在方中配入行氣開鬱的代代花、枳殼、陳皮,是採用了金元朱丹溪之說「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收開鬱化痰功效。 </STRONG></P>
<P><BR><STRONG>舉凡蘇子降氣湯、四磨湯、旋覆代赭湯、七氣湯等都是臨證理氣化痰之常用方。 </STRONG></P>
<P><BR><STRONG>更有補氣、理氣兼施之異功散,受到陳氏推舉。 </STRONG></P>
<P><BR><STRONG>該方出自宋代錢乙之《小兒藥證直訣》,由補氣的經典方四君子湯加入一味陳皮而成,使全方補中有瀉,補而不滯,理氣降逆,於平淡中建奇功。 </STRONG></P>
<P><BR><STRONG>陳氏曾以異功散配伍丹參飲及桑螵蛸散化裁,治療一右頸總動脈粥樣硬化之美籍患者,中醫辨證屬氣虛血瘀證病人,取得較好效果。 </STRONG></P>
<P><BR><STRONG>超聲多普勒證實頸動脈的粥樣硬化斑塊有所消退。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3:3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研究傳統,運用傳統,是為了超越傳統。 </STRONG></P>
<P><BR><STRONG>40餘年不張不揚,成功的理論探索與臨床實踐,正是為了把傳統重視思辨、重視經驗的醫學,推進到注意實驗的醫學的新階段,創造中西結合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新醫學,這是陳氏畢生為之奮鬥的目標。 </STRONG></P>
<P><BR><STRONG>對傳統哲學「氣」範疇及其在中醫領域中應用狀況的反思,引發出對當代中醫發展的兩點啟示。 </STRONG></P>
<P><BR><STRONG>首先,在中國哲學史上,氣的範疇從發生、發展、衰落到轉化,經歷了一個完整的過程。 </STRONG></P>
<P><BR><STRONG>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把氣理解為「良知流行之氣」和萬物之本體,從而在傳統哲學形態內,把氣範疇的發展推向了極點。 </STRONG></P>
<P><BR><STRONG>它要在近代哲學中繼續發展,就必須更新原有的內涵和意義。 </STRONG></P>
<P><BR><STRONG>隨著近代科學知識的傳入和發展,人們對客觀世界有了新的認識,接受了這些新知識的思想家把它們和氣揉在一起,形成了對世界物質本質和現象認識上的中西文化結合古老的氣範疇獲得科學的規定和說明,從直觀思辨的產物上升為具有實證科學基礎的概念。 </STRONG></P>
<P><BR><STRONG>康有為的電氣、嚴復的原質、譚嗣同的乙太(西方Ether的音譯,最初見於古希臘哲學)、章太炎的阿屯(英文Atom之音譯)、孫中山的物質,都反映了氣範疇哲學功能不斷淡化,最終消失,而科學性不斷加強的過程。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3:4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氣範疇在完成其歷史使命後似退出哲學領域,為近代本體哲學的建立,提供了巨大、堅實的基礎。 </STRONG></P>
<P><BR><STRONG>而在中醫領域裡,氣的概念仍然是其說理的工具、認識疾病和辨證論治的尺度。 </STRONG></P>
<P><BR><STRONG>這或許因為中醫氣論在臨床治療方面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取得較好的療效,與哲學家「空口論道」不同有關。 </STRONG></P>
<P><BR><STRONG>但科學文化總要發展才能生存,悲觀主義似乎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然而憂患意識卻不能沒有。 </STRONG></P>
<P><BR><STRONG>「任何文化都會出現衰減現象,需要不斷補充時代營養,才能保存和發展。 </STRONG></P>
<P><BR><STRONG>我們這一代人有歷史責任,推進悠久古老的傳統醫藥學向歷史的青春期前進,才無愧於中華民族的祖先」,這就是陳氏對中國傳統醫藥的極為睿智和清醒的認識。 </STRONG></P>
<P><BR><STRONG>傳統醫藥要走向世界,必須進行創造性的轉化,走中西醫結合的現代化的道路。 </STRONG></P>
<P><BR><STRONG>其次,氣的範疇具有很強的相容性和滲透性。 </STRONG></P>
<P><BR><STRONG>從廣義上講,氣的內涵包括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這兩種相對的意義相容並包,都作為氣的規定。 </STRONG></P>
<P><BR><STRONG>這種包容性有雙重作用,一方面,它能廣泛吸收各個哲學流派(包括外來的哲學流派)的優秀理論成果,轉化為自身哲學範疇系統裡的一個環節,保守性比較少。 </STRONG></P>
<P><BR><STRONG>如氣範疇能容納儒、道、法、陰陽等各家,天文、醫、農、象數等各學科,而不是趨向單一和封閉。 </STRONG></P>
<P><BR><STRONG>這就使氣的範疇能隨著客觀事物自身的發展、認識的提高而螺旋式地推進,表現出一種開放的文化形態。 </STRONG></P>
<P><BR><STRONG>另一方面,正因為人們可以把各種各樣的意思都放在「氣」裡,借「氣」來發揮自己的思想,使氣的內涵包羅萬象,缺乏明確的定義,無法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所以最終不得不退出哲學領域。 </STRONG></P>
<P><BR><STRONG>中醫學形成和發展似乎也有類似的經歷和特點。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3:5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縱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同樣出現過兼顧並蓄、博采眾家、擇善而從的學術特色。 </STRONG></P>
<P><BR><STRONG>《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其成書年代約在戰國至西漢之間。 </STRONG></P>
<P><BR><STRONG>書中既有儒家的思想,又有道家的主張; </STRONG></P>
<P><BR><STRONG>既有墨家的觀點,又有法家的見解,同時還可見到兵家的思想,至於陰陽五行家就更不在話下了。 </STRONG></P>
<P><BR><STRONG>《內經》的作者們不是七拼八湊地堆砌上述諸家之說,而是經過綜合分析、加工提煉,形成中醫學理論的一部分。 </STRONG></P>
<P><BR><STRONG>如前所述氣的範疇在醫學中的應用,亦是一佐證。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4:1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中醫學理論也是建築在古代天文、曆法、氣象、數學、音樂等多方面知識基礎之上的。 </STRONG></P>
<P><BR><STRONG>例如中醫學對漢代曆法的吸收。 </STRONG></P>
<P><BR><STRONG>太初曆是漢武帝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頒佈的曆法,在此之前,直至秦代,都實行顓頊曆,該曆則規定以亥月為正月。 </STRONG></P>
<P><BR><STRONG>太初曆規定以寅月為正月,並首次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 </STRONG></P>
<P><BR><STRONG>《內經》便採取了太初曆,《素問?脈解》:「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 </STRONG></P>
<P><BR><STRONG>以此來說明三陰三陽經脈的主時,以及由於經脈之氣的陰陽則致經脈之病的情況。 </STRONG></P>
<P><BR><STRONG>而《內經》中的十二經氣血多少、五十營、衛氣行,有相對確切的資料和數理推論。 </STRONG></P>
<P><BR><STRONG>另如運氣學說中的「六氣」,源於風、暑、濕、燥、火六種氣候變化要素; </STRONG></P>
<P><BR><STRONG>「天干地支」是古代物候符號「十乾統運」與古天文學二十八星宿在天空中的位置有關; </STRONG></P>
<P><BR><STRONG>「五運分主五時」又是通過對二十四節氣的劃分而成; </STRONG></P>
<P><BR><STRONG>推算主運變化的方法即「五音建運」說,則借助了古代音學中的「五音」,只是用其音名,舍去了音高、音色等樂學上的含義。 </STRONG></P>
<P><BR><STRONG>說明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中醫學都是一個開放的學術系統,這正使它成為「一個偉大的寶庫」。 </STRONG></P>
<P><BR><STRONG>但古代思想家、醫學家受科學發展的局限,其思維水準只能處於經驗直觀和相互思辨的階段。 </STRONG></P>
<P><BR><STRONG>如明末醫家吳有性所創立的「戾氣」學說,已經概括了傳染病的主要特點,並突破了以往醫家對疫病病因所持的時氣說、伏氣說、瘴氣說以及百病皆生於六氣的論點,把中醫氣論的發展推向了鼎盛階段,確實難能可貴,非同凡響,可是他終究沒能也不可能突破傳統戾氣論的範疇。 </STRONG></P>
<P><BR><STRONG>傳統氣論要在近代中醫學中繼續發展,必須更新和補充、完善原有的內涵和意義。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4:2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陳氏認為,更新和完善並非全盤西化。 </STRONG></P>
<P><BR><STRONG>在哲理上重視宏觀思辨,正是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諸多不同之一,也是其價值所在。 </STRONG></P>
<P><BR><STRONG>不保持中醫學的特殊性,在世界醫學之林中,不僅要失去它應有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沒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了。 </STRONG></P>
<P><BR><STRONG>當然,保持中醫學的特殊性,並不是原封不動地保存固有醫學,這事實上也是不可能的,而是在立足本民族,吸收東西方各民族、各國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性的創造。 </STRONG></P>
<P><BR><STRONG>這個創造,既是對本民族醫學的超越,也是對西方醫學的超越,因而是一種嶄新醫學體系的探索和建構。 </STRONG></P>
<P><BR><STRONG>創造和超越的前提是進行傳統文化的梳理。 </STRONG></P>
<P><BR><STRONG>為了比較系統地探討、闡發中國文化與傳統醫學的種種因緣,1990年,陳氏發起組織編寫《中華文化與中醫學》叢書,著手這一文化建設的系統工程。 </STRONG></P>
<P><BR><STRONG>叢書包括中醫學與儒學、佛學、道文化、文物考古、周易、象數、飲食文化、傳統美學、史學、文學、民族學、民俗學等之間的關係。 </STRONG></P>
<P><BR><STRONG>在他親自主持、督導下,經過五六年的艱苦努力,一批有一定學術價值和獨立見解的專著已陸續出版問世,填補了國內這方面研究的空白,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 </STRONG></P>
<P><BR><STRONG>正像陳氏在該叢書序言中所強調的:「我希望本叢書對於開創從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和各個角度探究傳統醫學的種種奧秘,起到哪怕是一些推陳致新、繼往開來的用處,就很滿足了。 </STRONG></P>
<P><BR><STRONG>是的,「古為今用,推陳致新」,陳氏曾把這兩句話作為他一閒章的題辭,我們從中所體味的,是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學貫中西的大家風範和不斷開拓、永具活力的進取精神。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4:3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喜用、善用活血化瘀療法瘀血學說與活血化瘀法是中國傳統醫學十分重要的理論和治則。 </STRONG></P>
<P><BR><STRONG>陳氏對傳統醫學文獻中有關瘀血和活血化瘀的理論和方藥潛心鑽研,上至秦漢時期的《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醫籍,下迨金、元、明、清各家學說,均進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對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所宣導之活血化瘀通絡諸法; </STRONG></P>
<P><BR><STRONG>王清任《醫林改錯》中所創制之活血逐瘀諸方; </STRONG></P>
<P><BR><STRONG>以及唐容川《血證論》中「化瘀生新」的觀點,極為讚賞。 </STRONG></P>
<P><BR><STRONG>臨證於血瘀為病甚有心得,擅長以活血化瘀法治療多種常見病和難治重症,辨證精當,從而使活血化瘀療法的運用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4:3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注重氣血辨證結合八綱陳氏在學術上重視氣血相關理論,推崇人身以氣血為本,人之有形不外血,人之有用(功能)不外氣,氣血平和,陰平陽秘,則身安無病; </STRONG></P>
<P><BR><STRONG>氣血不和,陰陽失調,則疾病由生。 </STRONG></P>
<P><BR><STRONG>由此而言氣血為患是疾病產生的重要本質之一。 </STRONG></P>
<P><BR><STRONG>因而,在診治過程中,十分強調氣血辨證。 </STRONG></P>
<P><BR><STRONG>他指出「古人所云:人之一身不離陰陽,所謂陰陽,如果以氣血二字予以概括,亦或不為過」。 </STRONG></P>
<P><BR><STRONG>認為氣血辨證較之陰陽辨證更為具體、實用,它不僅可反映陰陽辨證的主要內容,而且可彌補八綱辨證之不足,氣血辨證既是辨病過程中的必要環節,又是施治中的主要依據,故在臨床上善執氣血辨證之牛耳,結合八綱和臟腑辨證的方法診治內傷雜病,可統病因、病機、病性、病位於一體,熔理法方藥於一爐,對臨床實踐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STRONG></P>
<P><BR><STRONG>氣血學說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的《內經》中就已充分認識到了氣血相關的重要性。 </STRONG></P>
<P><BR><STRONG>如在《素問?調經論》中就指出「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STRONG></P>
<P><BR><STRONG>《醫學真傳?氣血》篇有「人之一身,皆氣血之循行,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故曰: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STRONG></P>
<P><BR><STRONG>「氣與血,無處不有」的記載。 </STRONG></P>
<P><BR><STRONG>《不居集》中則說「人之一身,氣血不能相離,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血相依,迴圈不息」。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4:4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血證論》亦云「人身之氣,游於血中,而出於血外,其氣衝和,則氣為血之帥,血隨之而運行,血為氣之守,氣得之而靜謐」,皆強調了氣與血息息相關,互根互用,氣血和暢,循行不休是保持健康、益壽延年的重要生理條件。 </STRONG></P>
<P><BR><STRONG>氣血在生理上密切相關,在病理上亦相互影響,形成了氣血辨證的理論基礎。 </STRONG></P>
<P><BR><STRONG>《素問?調經論》曾有論述「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STRONG></P>
<P><BR><STRONG>元?朱丹溪也指出「氣血充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均強調了氣血失調是人體疾病產生的重要病理基礎,故有「百病皆生於瘀」、「久病入絡為瘀」、「怪病多瘀」之說,可知氣血失調導致血瘀為病的廣泛性,多種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均可貫穿著氣血失調的病理變化,從而出現「血瘀」的共同徵象。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4:5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血瘀者,血脈瘀滯不通也。 </STRONG></P>
<P><BR><STRONG>血瘀證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獨特的病理診斷,是指氣血紊亂致瘀血內生所產生的各種有關臨床病證。 </STRONG></P>
<P><BR><STRONG>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血瘀證一般都伴有微循環障礙和血液流變性異常,因此,血瘀證是中國醫學對微循環障礙一類疾病的病理概括,可普遍發生於現代醫學多種疾病的不同階段,故曰凡病鮮有不兼瘀,只在程度輕重耳。 </STRONG></P>
<P><BR><STRONG>在治療方面,《內經》注重氣血之間的關係,提出了調暢氣血,祛除惡血治療大法,《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至和平」。 </STRONG></P>
<P><BR><STRONG>王清任《醫林改錯》忠告醫者「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無論外感內傷……,所傷者無非氣血」。 </STRONG></P>
<P><BR><STRONG>唐容川更強調「治血者必調氣」,「氣和則血和」,可謂一語破的。 </STRONG></P>
<P><BR><STRONG>這些觀點陳氏都很贊同。 </STRONG></P>
<P><BR><STRONG>血瘀形成的因素很多,如寒、熱(火)、虛、濕以及精神情志、飲食習慣、環境居住、跌撲外傷等可致瘀,尤其與虛、鬱、寒、熱關係更密切。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5:0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虛:虛可致瘀。 </STRONG></P>
<P><BR><STRONG>《景岳全書》中云「凡人之氣血猶如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不虛不滯,虛則無有不滯者」,說明氣血虛均可致瘀。 </STRONG></P>
<P><BR><STRONG>氣為血之帥,久病氣虛或年老氣虛,帥血無力,勢必造成血瘀,正如王清任《醫林改錯》所云「元氣既虛,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 </STRONG></P>
<P><BR><STRONG>血為氣之母,脾失健運,營血虛少,血虛不能濡養臟腑而致氣虛,氣虛又不能帥血而致瘀。 </STRONG></P>
<P><BR><STRONG>由此可見氣血關係密切,血虛致瘀,實際上也是氣虛致瘀。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5:1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鬱:《內經》有五鬱之說,丹溪創六鬱之論。 </STRONG></P>
<P><BR><STRONG>《丹溪心法?六鬱》曰「鬱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者不升,當降者不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也」,「人生諸病,多生於鬱」。 </STRONG></P>
<P><BR><STRONG>可見鬱證是指氣機升降失常的一種病理變化,也是產生多種疾病的原因。 </STRONG></P>
<P><BR><STRONG>然六鬱之中,氣鬱為先,氣鬱又極易轉化為血鬱,而血鬱為血瘀之先導,故凡因情志不暢,或暴怒傷肝,皆可引起肝氣不舒,肝鬱氣滯,氣機不利,不能運血暢行,氣滯則血滯,血留而不行,輕則為鬱,重則為瘀。 </STRONG></P>
<P><BR><STRONG>亦即《奇效良方》所云「氣塞不通,血壅不流」。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5:2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寒:《素問?調經論》指出「寒獨留則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STRONG></P>
<P><BR><STRONG>王清任亦云「血受寒則凝結成塊」。 </STRONG></P>
<P><BR><STRONG>說明血得寒而凝,寒客於脈,一方面造成經脈拘急攣縮,脈道不利,另一方面會使血液澀滯不流,凝而為瘀。 </STRONG></P>
<P><BR><STRONG>故《素問?調經論》曾曰「氣血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5:3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熱:《金匱要略》有載「熱之為過,血為之凝滯」。 </STRONG></P>
<P><BR><STRONG>王清任亦云「血受熱則熬成塊」。 </STRONG></P>
<P><BR><STRONG>多由邪熱入血,或由情志鬱結,五志過極化火入血引起,血分有熱,熾熱煎煉為瘀,或血熱搏結,灼傷脈絡,迫血妄行,造成離經之血而為瘀。 </STRONG></P>
<P><BR><STRONG>總之,寒熱失宜,情志不遂,飲食勞倦等因素可影響到氣血運行,造成氣血失調的病理改變,導致血瘀證的產生。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5:4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善用活血化瘀配伍得宜陳氏認為血瘀證雖多變,然確有一定的舌脈之徵,臨診每細察舌脈色症,再結合病程之長短,痛處之移著,對病情進行全面分析,詳查瘀血之所在,細審瘀血之由來,辨證求因,審因論治。 </STRONG></P>
<P><BR><STRONG>活血化瘀治則是針對血瘀而設的治療大法,具有促進血行、祛除瘀滯、疏通血脈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陳氏用活血諸法,遣方有道,選藥精當,或根據致瘀之因而辨證地運用行氣活血、益氣活血、養血活血、溫經活血或清熱活血等法,或是結合病變部位,而採用通下活血、利水活血、醒腦活血、清心活血、消痰化瘀等法,藥隨證轉,配方嚴謹。 </STRONG></P>
<P><BR><STRONG>臨診善於抓住血瘀主證,重用活血化瘀方藥,以解決基本矛盾,又能適當兼顧它證,以解決從屬矛盾,充分體現了辨證規律性與靈活性必然結合的特點。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4:55:5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陳氏治瘀之方,多取法於王清任《醫林改錯》,如血府逐瘀湯、少腹逐瘀湯、通竅活血湯、補陽還五湯等,李東垣的復元活血湯及張錫純之活絡效靈丹亦驗。 </STRONG></P>
<P><BR><STRONG>尤推崇血府逐瘀湯,譽之為活血化瘀第一方。 </STRONG></P>
<P><BR><STRONG>所謂血府,乃據「脈者,血之府也」而來,故凡血液流經之處,均可以血府論治。 </STRONG></P>
<P><BR><STRONG>方中四逆散行氣,桃紅四物湯化瘀,桔梗、牛膝升降相因,疏利氣機,共奏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之功,誠治血瘀氣滯之有效方劑。 </STRONG></P>
<P><BR><STRONG>臨床上常喜用血府逐瘀湯治療各種因病致瘀或因瘀致病的難治雜證、「胸中瘀血」,如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以及顱腦病變等,屢用屢驗; </STRONG></P>
<P><BR><STRONG>亦喜用與著名中醫學家郭士魁等共同研究的冠心Ⅱ號方(川芎、丹參、紅花、赤芍、降香),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功用,用治冠心病心絞痛效亦頗佳,可減少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 </STRONG></P>
<P><BR><STRONG>在施以活血化瘀法的同時,陳氏亦注重兼法的運用,臨證每能根據血瘀證之兼夾和病人的體質虛實,辨證用藥,科學配伍,其大法可例舉如次。 </STRONG></P>
<P><STRONG></STRONG>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