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898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0:15:55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張鏡人,上海市人,為飲譽申城的張氏醫家第十二代傳人,家學淵源,有扎實的詩文功底及醫學造詣,行醫50余載,積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治熱病主張祛邪為先,療雜病獨崇脾胃學說,通過培後天以育先天。


臨床強調「宏觀以辨證,微觀以借鑒」。


其治胃炎倡用調氣活血法,有效率達到73.05%,打破了「胃黏膜腺體萎縮不可逆轉」的觀點,為此獲得了部級中醫藥甲級科研成果。


對慢性腎功能不全採用祛濕化痰、泄利濁邪,配合通腑導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諸法,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後心律失常主張以益氣養陰、清熱活血為法,佐以寧心安神。


其自擬經驗方「復方四參飲」經動物實驗證實對心肌細胞有保護及損傷後促進修復的作用。


有關臨床經驗的學術論文發表了50余篇。


其還主持編寫了《辭海?中醫學科》、《實用中醫內科學》、《中醫疑難病症秘要》等學術論著。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 綠遍葫蘆瓜與豆,壓架淩霄秀,籬落綴牽牛,小圃晴烘,采藥香盈袖。


中醫寶庫稱豐富,本草饒研究,願學李時珍,澤惠神州,億萬人增壽。


———張鏡人《詞稿?藥圃采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8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0:16:11 | 只看該作者

張鏡人


名存鑒,生於1923年,上海市人,主任醫師、教授。


出身於中醫世家,張氏家族自明末迄今執行醫業,代有傳人,尤以擅治傷寒熱病而稱著於江南,其曾叔祖驤云公醫名藉甚,飲譽申城,張氏繼承家業,為第十二代傳人。


幼承庭訓,有扎實的文學基礎,愛好吟詩讀詞,在嚴父的教誨下,深研醫學經典,熟記藥性方劑,勤奮好學,遍覽歷代醫著,取各家之長,承家傳奧秘,治熱病主張祛邪為先,熔傷寒與溫病於一爐,療雜病每從脾腎著手,頗崇東垣、景岳之說,臨診治病,講究實效,半個世紀的醫學生涯,理論上不斷深造,實踐中善於總結,療效日趨提高,受到病員愛戴。


臨床除了對外感熱病的治療有獨到之處外,嘗以調氣活血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健脾益腎法治療慢性腎炎,泄濁法治療慢性腎功能不全,益氣養陰、清熱活血法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後心律失常,清營泄熱法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均獲滿意的療效,診治病人數以萬計,上至領導幹部,下及廣大群眾,有求必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張氏對中醫事業抱著一顆赤誠之心,50年代初,為振興中醫事業,毅然放棄私人診所的豐厚收入,進入一所教會醫院任副院長,並被推選為上海解放後第一個成立的醫務工作者協會主任委員。


1954年進上海市衛生局任中醫科副科長、繼任中醫處副處長,文化大革命後晉升為上海市衛生局副局長。


在擔任行政工作期間,數十年如一日,他對上海的中醫、中西醫結合工作的開展、中醫院校的創建、中醫人才的培養等傾注了大量的精力,為上海中醫事業立下「開業奠基」之功,而被香港報刊喻為「滬上中醫第一人」。


1978年張氏任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中醫氣血理論研究室主任。


作為一位全國著名的老中醫,在醫療業務上精益求精,不斷進取,堅持臨床與科研相結合,臨床與教學相結合。


長期來,他主持的科研專案,多次獲國家級、省市級的成果獎,對中醫的科研工作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95年他作為學科帶頭人,以提高中醫治療萎縮性胃炎療效為突破點,建立脾胃病學科,被上海市衛生局立為醫學領先專業重點學科預備專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8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0:16:27 | 只看該作者

張氏歷來重視中醫人才培養


他擔任上海醫科大學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積極培養和造就中青年一代中醫事業接班人,桃李滿天下。


199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實施名老中醫師承制,他作為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帶徒二人,言傳身教,嘔心瀝血,強調理論聯繫實踐,加強科研手段,循循善誘,教學相長,使張氏的學術經驗和流派得以繼承發揚。


張氏在學術上認真總結與探索,曾撰著《傷寒臨證心傳》、《發熱證治》、《昏迷證治》、《暑溫與濕溫的證治探討》、《慢性腎功能不全的辨證論治》、《三焦初探》、《慢性胃炎的證治探討》等論文50余篇,發表於國內外雜誌,並參加《辭海?中醫學科》、《中醫年鑒?內科》、《中醫症狀鑒別診斷學》、《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實用中醫內科學》、《中醫疑難病症秘要》、《中醫古籍選讀》等書的編寫工作。


先後赴日本、泰國、印尼、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及地區,開展國際性學術交流和應邀為國際友人診治,載譽而歸。


張氏現任上海市衛生局顧問、上海醫科大學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研究室主任、中醫科顧問、全國中醫學會副會長、上海中醫藥學會理事長、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1994年10月榮獲上海市醫學榮譽獎、1995年11月被評為上海市名中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8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0:16:4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治學經驗「業精於勤荒於嬉」、「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是張氏的口頭禪,他辛勤耕耘杏林半個多世紀,以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醫風,創建了卓著的業績,成為當代一流名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8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0:16:5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勤以精研,承繼祖業張氏出身於滬上岐黃世家,係第十二代傳人,自幼延師課讀,傳習經史百家,稟賦聰穎,尤喜誦古文及詩詞歌賦,十餘齡粗解吟詠,能仿六朝體作駢四驪六之辭。


雖酷愛文學,惟張氏素有「長子必承家業」的傳統觀念,業醫就成了他的必由之路,未及弱冠,即遵雙親的意旨,半天學文,半天學醫,每週還需隨侍椿庭襄理診務一次,晚間則青燈相伴,接受嚴父的督課,常待更鼓頻催,才能休息。


寒暑五易,度過了困而知之的歲月。


抗日戰爭勝利,他參加了國家舉行的第一屆中醫師考試,金榜題名,一舉中試,這是家學淵源的薰陶,也是勤學精研的結果。


上海張氏的醫學生涯,溯自明崇禎末年,綿延迄今,擅治傷寒熱病,療效卓著,且診金低廉,因而口碑載道。


子孫承繼,業務鼎盛,忙於應接求治患者,無暇整理總結,著書立說,以致豐富的經驗得不到流傳推廣。


他有鑒於此,60年代初,曾聯繫族人,收集資料,集思廣益,撰寫「上海張氏醫學經驗」一文,系統地從理論上闡述了張氏治療傷寒熱病的學術觀點,強調了「表」與「透」在熱病治療中的意義,並介紹了辨證用藥的特色。


此文發表後,第一任上海中醫學院院長,著名老中醫程門雪先生倍加稱賞,裘沛然教授亦贈詩讚揚,有「兩字(指「表」與「透」二字)名言客盡驚」之句,引起了中醫界良好的反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8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0:17:1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張氏的治學精神十分堅韌,主張讀書當厚古而不薄今,融會諸說務明真諦,治病應師法而不拘方,變化在我,惟求實效,臨床上立意創新,另闢蹊徑。


如治療發熱性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腎炎、病毒性心肌炎後心律失常、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匠心獨運,出奇制勝。


他教育青年醫師必須致力於中醫文獻理論的鑽研,努力地提高基礎知識,密切與實踐相結合,他並不忽視借助現代科學手段整理研究中醫藥學的重要性,幾年來,主持的中醫科研課題,屢獲市級及國家級科技進步獎,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體現了張氏踏實的學風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8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0:17:2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勤以治學,學以致用張氏診病之餘,手不釋卷,學習之勤,老而彌篤,理論所得,必證之於實踐。


他的治學經驗,可歸納為:「五勤」。


一曰勤學。


學無止境,不學則知識無以積累,亦無以更新,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與業務水準,他提倡向書學、向人學,相信「三人行必有吾師」,同時,還應帶著問題學。


張氏不僅經常誦習歷代醫學文獻,流覽近代醫學期刊,並善於帶著問題深入鑽研古籍,如近年應日本中醫學研討會邀請,主講三焦和命門學說,他花了很大精力參閱古今論著,開拓了自己的學識領域,從而撰寫論文,提出了精闢的見解。


當臨床遇到疑難病證,往往虛心請教前輩及同道,取長補短,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庫,他的座右銘是「學,然後知不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8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0:17:3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曰勤讀。


勤學是治學的根本要求,而手段則是勤讀。


張氏認為對重點的書籍,需要精讀,有的篇章必須反復讀。


反復讀,為的是加深理解,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有些內容,如藥性、成方等還應熟讀,背誦如流,在臨床上可受到啟迪。


曾有一次病房會診一位中風病人,擬從痰火辨證,隨口就對學生誦讀《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中的一段話:「風從外中傷肢體,痰火內發病心官……」,並闡述了痰火立論的指導意義,可見其讀書功夫之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8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0:17:5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曰勤問。


學習難免會碰到困難,釋疑解惑最好的辦法是發問,他善學又善問,50年代他自告奮勇地為程門雪先生整理校訂《傷寒論歌訣》,即利用這一機緣,執弟子禮,就《傷寒論》的有關問題虛心討教,程老娓娓不倦「疑義相與析」,勝讀十年書,裨益殊匪淺鮮,張氏在《書種室歌訣二種》一書作序說:「鏡人隨侍程丈,籌建中醫學院,纂修《辭海》,朝夕相聚,質疑問難,如坐春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9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0:18:0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曰勤寫。


勤學、勤讀、勤問之外,還要勤寫。


就是把學到的知識技術,讀到的文獻資料,問到的見解經驗,及時寫好筆記、文摘,或寫成總結、論文,紮下堅實的學術根基,鍛煉酣暢的寫作能力。


他歷年來參加了《辭海》中醫分冊、《中醫症狀鑒別診斷學》、《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等書的編著,摘錄了中草藥性能的文摘500余張,發表論文50余篇,每當接受講課或學術交流任務,都親自撰寫講稿,一次應邀赴日交流腎病證治,臨行前一周,日方提議增加溫病學說的演講內容,他伏案執筆,三天脫稿,寫成《暑溫與濕溫的證治》一文,醫理精湛,文采豐茂,觀點明確,受到日本醫界的好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9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0:18:2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五曰勤實踐。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學和用的關係,學以致用,是張氏的一貫宗旨。


如對慢性胃炎的臨床研究,既遵循中醫理論,又借助現代科學手段,探索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規律,創立了「調氣活血法」,通過10余載堅持不懈的努力,理、法、方、藥具備,療效居國內領先地位,並首先打破了「胃黏膜腺體萎縮及腸腺化生不易逆轉」的觀點。


他還提供了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經驗,自擬「復方四參飲」方,組織力量,開展對病毒性心肌炎後心律失常的臨床與實驗研究。


由於醫、教、研的需要,他創建了「中醫研究室」,承擔多項臨床研究工作及培養研究生任務,凡課題設計、理論指導、方藥擬訂、臨床觀察、資料總結等,均不厭其煩地參與商討、安排、落實,帶動大家去完成,多年來取得一定成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9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0:18:3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醫為仁術,貴在奉獻張氏對中醫事業和病人傾注了一片赤誠之心。


全國解放不久,毅然結束診務繁忙的私人診所,就職上海市衛生局中醫科副科長。


當時中醫工作蓽路藍縷,慘澹經營,他和醫壇碩彥陸淵雷、程門雪、章巨膺、張贊臣、丁濟民等籌建了上海市公費醫療中醫門診部、上海市第十一人民醫院、上海中醫學院,以及全市綜合性醫院的中醫科室,打開了中醫事業的局面,為中醫事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


學術上的造詣,使他從一位普通的中醫生成長為主任、教授、專家,工作上的業績,使他從一個科級幹部升為處長、副局長、顧問,艱苦的歷程,無聲地歌頌了他的奉獻精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9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0:18:4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張氏曾負責全市中醫帶徒工作,又兼任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醫科大學、上海醫專等教職,培養了成批的中醫人材,即使在浩劫的十年,他從農村返回,還在上海市六?二六中醫門診部編寫教材、帶教學生,並每週設立一次教學門診,他對每個病例的辨證論治、處方用藥、加減變化,深入淺出地進行講解分析,因此各醫院中青年醫生聞訊自願前來參加聽講者,濟濟一堂,大家認真學習,形成了良好的學風。


近年來,他不僅積極地培養了研究生,還不顧年高體弱,擔任了全國著名老中醫藥專家帶徒班的指導老師,為培養中醫高層次人才而出力。


於今,張氏年逾古稀,兩鬢霜雪,還是堅持門診第一線工作,「病人至上」始終不能動搖他的信念,能為病人解除疾苦,也是他最大的樂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9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0:19:0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解表與透裡———治熱病當以祛邪為先張氏的學術思想與其家學一脈相承,尤其對熱病的治療,更為突出,一貫主張「解表與透裡,祛邪為要務」。


同時吸收了張仲景、吳又可、葉天士諸家治熱病的理論和經驗,師古而不泥古,厚古而不薄今。


眾所周知,傷寒熱病,不外乎新感外邪和伏氣內發二端,新感雖有寒溫之分,但外邪之侵犯,由表入裡,由淺入深,治療固宜表散;


伏氣因新感引動,由裡出表,由內達外,治療亦宜透達。


除了裡結陽明的腑證可下奪而外,新感與伏氣的出路同在肌表,故「表」與「透」實為治療傷寒熱病的要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9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0:19:1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此外,按景岳所言:「由表而入者,亦必由表而出之」的原則,邪未離表,只應表解,故傷寒邪在三陽,有辛溫發散者,溫病邪在衛分,有辛平疏解者,誠如戴北山《廣溫疫論》曰:「邪熱必有著落,方著落在肌表時,非汗則邪無出路。


若邪已入裡,還應盡可能抓住透達的機緣,導邪外出。


故傷寒邪入三陰,有溫經發表者,誠如喻西昌《尚論篇?卷下》注傷寒麻黃附子細辛湯證曰:「三陰之表法與三陽迥異,三陰必以溫經之藥為表,而少陰尤為緊關,故麻黃與附子合用,俾外邪出而真陽不出,才是少陰表法之正也。


又如章虛穀在《醫門棒喝》中所言:「陰經在裡,故以身熱為反,風為陽,寒為陰,陽勝於陰,則發熱而浮於表,邪在陰經,故脈沉而不頭痛也。


以附子溫藏,佐細辛、麻黃,從少陰導邪而出太陽,開腠以泄之也」。


溫病邪入氣營血分或伏邪內發,有清透達邪者,誠如柳寶詒在《溫熱逢源》中言:「凡陽氣內動,寒邪化熱而發之證,外雖微有形寒,而裡熱熾盛,不惡風寒,骨節煩疼,渴熱少汗,用藥宜助陰氣以托邪外出。


由此可見,傷寒與溫病的治療,離不開「解表」與「透裡」的兩大法門,嘗謂:「外感時氣的治療前提在祛邪,新感非表不解,伏氣非透不達,救陰尚易,達邪最難,熱退則津回,邪去則正安。


在治療上,圍繞表與透的原則,如何在熱病的各個階段,選方用藥,有機組合,是至關重要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9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0:19:3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重視脾胃「人以水穀為本。


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穀之養。


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礎,非水穀無以成形體之壯實。


而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胃被稱之為「後天之本」。


李東垣曾說:「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


又說:「脾胃為血氣陰陽之根蒂也。


而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之氣既與元氣關係如此密切,所以李氏又指出:「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


張氏在其學術思想及臨床實踐中都反映出其重視脾胃的特點。


他認為脾胃強則諸臟強,脾胃弱則諸臟弱,所以無論養生或治病都應重視脾胃。


對脾胃生理病理認識中,張氏頗推崇吳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說。


蓋胃屬腑而為陽,脾屬臟而為陰;


脾氣宜升,胃氣喜降;


脾性喜燥,胃性喜潤;


二者相反相成,才能較好完成飲食的受納、消化、吸收功能。


所以其升降、潤燥、寒溫等均須平衡協調,這就如稱物之「衡」。


平則不病,不平則病。


張氏對脾胃的重視,反映在對脾胃生理的推崇。


對脾胃本身病變的重視,在對其他系統的一些疾病的診治上亦予充分的注意,如在認識慢性腎小球疾病時,泌尿係疾病一般都容易聯想到腎而過於強調治腎,而張氏論治此病時兼重脾腎。


認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脾土健旺而協調於肺腎之間,則津液精微當升則升,當降則降,敷布周身,資養軀體,反之則清不升,濁不降,精微或隨小溲排泄,出現蛋白尿等變化,飲食反成痰濕水濁,症見低蛋白症、高脂血症或氮質瀦留,故強調健脾益腎不可偏廢。


同樣,在論治高脂血症,討論減肥之時,亦強調飲食不節與脾運不健兩方面互為因果所致。


脾胃運化不健,痰濕瘀濁滋生,出現脂質代謝紊亂,於是導致高脂血證或形體肥胖,所以治療時應先立足於健脾化痰,脾運健旺,痰濁自蠲,脂質代謝從根本上恢復正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9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0:19:4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由於對脾胃的重視,所以張氏在臨床遣方用藥過程中尤其強調保護胃氣,胃氣一敗,百藥難進,而胃氣來復,諸臟才得轉機。


因此切忌一味追求中病而大劑、重劑妄投,得此失彼,非遠見之舉。


臨床上仔細觀察每味藥可能對脾胃造成的副作用。


並提出峻藥緩投之法,即通過改變給藥途徑以取其效。


如治療氮質瀦留時,採用大黃煎湯保留灌腸之法。


在處方時又經常配伍穀芽、甘草之味甘和胃安中,並且協調群藥。


此外常諄諄告誡患者飲食節制。


諸多病的成因都與飲食不節有密切關係,同時諸多病的康復亦離不開飲食的合理和調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9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0:19:5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四、陰常不足張氏學術思想的又一特點是注重「陰常不足」的認識。


從比較確切地而且對後世醫家影響較大的這一角度來說,「陰常不足」之觀點是由元代朱震亨氏提出的,朱氏運用「天人相應」的理論,通過對天地、日月、陰陽狀況的觀察,並分析人身生命發生發展的過程,從而提出了人體陰陽生理病理的基本觀點是「陽有餘陰不足」。


「陰不足」是指「陰精」之不足,蓋陰精難成而易虧,且「人之情欲無涯」,易受酒色財氣所誘惑,所以無論從生理保健,病理論治,重視保護陰精有其一定的意義。


張氏推崇丹溪的這一觀點。


張氏注重「陰常不足」的另一原因是張氏家族世居江南,深受溫病學派的影響,亦對熱病的診治有較深的研究。


而溫病學派認為溫邪之致病最易傷陰劫液。


特別在熱病後期,由於傳統中醫缺少輸液手段,所以尤多此種現象。


因此溫熱病的治療,強調「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


張氏自幼隨父臨證,耳染目睹熱病傷陰之象,影響深刻,這樣潛意識地容易重視陰分的虧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9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0:20:1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張氏注意「陰常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是其臨床實踐的體會。


張氏長期行醫在申城。


長期的醫療過程中,觀察到患者陰虛者較多。


這與丹溪所說的人體陰精難成易虧有關,同時與現今的人類社會發展亦有相當的關係。


秋冬養陰的不足,生活作息的紊亂,聲色喧染的誘惑,飲食習慣的影響等等都可加重陰精的虧耗。


我們曾觀察一組100例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人,有陰虛徵象者就達80例。


而這一組病例尚是以中青年為主的。


在其他臨床科研的觀察統計中,同樣發現陰虛表現者比例較高,所以加強了張氏對「陰常不足」的重視。


基於上述認識,張氏平素在臨床上遣方用藥較注意顧護陰分,但張氏並不否認臨床上亦常見氣虛的一面。


而陽虛者則確實較少見,且以陰損及陽者多,所以即使補氣多用清潤益氣之品,補陽多用溫潤助陽之品,而對溫燥剛烈之品應用較慎重。


對於補陰保液,張氏亦強調切不可過於滋膩以免戀滯病邪或傷及胃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00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5 20:20:2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五、宏觀合微觀———開拓中醫藥研究的新途徑(一)借助微觀檢測手段,為我所用「宏觀以辨證,微觀以借鑒」是張氏開展臨床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宗旨,他歷來重視傳統的中醫診法,不受西醫病名的局限。


辨證論治從整體出發,診病時,細問病情,詳察舌苔,除傳統的觀察舌苔方法外,很重視舌下靜脈的觀察,體會到舌下靜脈瘀紫、曲張、增粗,均對血瘀證的辨證提供了客觀依據。


遵循「持脈有道,虛靜為保」的教導,三部九候,反復推敲,脈證相合,重脈重舌,各有所主,四診合參,力圖透過現象去探求疾病的本質,為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氣血辨證提供了一定依據,這種宏觀辨證的診病方法,既具有中醫傳統的特色,也有很大的優越性。


隨著醫學科學的迅猛發展,現代化、客觀化的檢測手段不斷提高,中西醫學相互滲透,張氏善於汲取新的資訊和知識,借助於此,從而加深對「病」和「症」的認識,深刻地指出:「有諸內者,未必盡形諸外,隱匿的、疑似的跡象無法完全依靠宏觀辨證洞悉一切,因此,對中醫學的研究,尤其是臨床研究和科研工作,尚應借鑒微觀檢測方法,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朮、儀器設備及理化實驗手段,這樣做,一方面彌補了直觀、宏觀之不足,同時可不斷充實四診內涵,有助於提高疾病的診斷,也可為臨床及科研提供客觀指標,對於整理研究、繼承發揚祖國醫學開拓更廣闊的領域。


因此,他在診治慢性胃炎時,借助胃鏡直觀及病理組織活檢的微觀所見,瞭解胃黏膜病變情況,參入於中醫辨證之中,使中醫望診獲得延伸和發展;


在研究病毒性心肌炎後遺症,觀察心律不齊(結代脈)病例時,借助24小時心電監護,作治療前後的對照,以更精確地瞭解心律的變化,評估藥物的療效。


這樣,從臨床和科研角度看,增強了客觀化、科學性及臨床療效的可信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21 01:14 , Processed in 0.2187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