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特色】
咽科急性炎症統屬中醫「喉痹」範疇,多因風火邪毒鬱閉咽竅所致,理應發汗散邪,但醫家常慮發汗之藥過於辛散,恐其升火助焰,傷津耗液,更傷咽竅,故臨證之時,畏縮不前,難於擇藥。
魏氏認為,刺營放血有著通經活絡、行血化瘀、宣洩熱毒、散結消腫、祛邪安正的作用,能迅速消除咽竅腫閉,療效頗佳。
正如《儒門事親》所說:「大抵治喉痹用針出血最為上策。
《醫學入門》明確指出:「咽瘡忌汗,最不誤人,惟砭針出血,即汗之之義也。
血出,多可愈。
魏氏更強調,咽科急性炎症以患部刺營放血最為重要,因為「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熱結咽竅,應遵《內經》「結者散之」之旨,最宜刺患部出惡血,直泄其熱毒,能迅速散結消腫,使經絡通、氣血暢、咽竅開,則邪去正安。
正如《外科發揮》所說:治喉痹,以「刺患處,出血最效,否則不救。
針少商二穴亦可,不若刺患處之為神速耳。
此外,肺受邪熱,壅閉咽竅,又須遵《內經》「火鬱發之」之旨,宜制三商以宣洩肺熱,此為「出血者,乃發汗之一端也。
(《疫喉淺論》)手太陰肺經終於拇指,故刺拇指處的三商三穴較刺少商一穴的宣洩熱毒之力更強。
耳輪三點為咽喉病的反應點和治療點,且有著良好的抗炎退熱作用,刺之能促進咽部急性炎症的迅速消退。
從現代對針刺的實驗研究也可以進一步說明魏氏刺營治療咽部急性炎症的獨特療效。
如林文注等(《實驗針灸學》)提出:「動物實驗研究證實針刺對細菌性和病毒性引起的炎症和發熱均有較好的抗炎和退熱作用,尤其是可以改善局部炎區的微循環和淋巴迴圈,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減輕或消除炎性水腫,還能抑制變質和滲出性病變的發展,促進增生修復過程,但又能抑制肉芽組織的過度增生造成的後遺症,使炎症趨向好轉和痊癒」。
可見,魏氏採取的患部配合三商穴及耳輪三點的綜合刺營療法,三部配合、相得益彰,增強宣洩熱毒、消腫開閉的作用,而且具有良好的抗炎退熱作用,較單一部位的刺營療法取效更捷,療效尤著。
這不僅挖掘與發展了傳統咽科針法,而且為針灸醫學治療急症開闢了捷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