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83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14:5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遠道配穴法:遠是病痛的遠隔部,一般以肘膝以下的穴位為主。


本法多用於內臟疾患。


如喘嗽、咯血取配尺澤穴;


胸痛取內關穴;


腹痛取足三里穴等。


對五官頭身疾患也常用本法。


如齒痛取合谷穴;


項強取列缺穴;


腰痛取委中穴等均是。


這裡講的遠是指遠離病所。


由於十二經脈本標相互聯繫,所以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


基於左右兩側經脈對稱分佈,並和任督脈交會聯繫,病在左取配之右,病在右取配之左。


這種取穴距離病所較遠,所以稱之為遠道配穴法。


遠道取穴法,歷代針灸學家積累了豐富經驗。


如《肘後歌》說:「頭面之疾針至陰,腿腳有疾風府尋;


心胸有病少府瀉,臍腹有病曲泉針。


肩背諸疾中渚下,腰膝強痛交信憑;


脅肋腿痛後谿妙,股膝腫起瀉太衝。


陰核發來如升大,百會妙穴真可駭;


頂心頭痛眼不開,湧泉下針足安泰……」。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又指出:「滎輸治外經(指陽經的滎穴和輸穴),合治內府(指六腑的下合穴)。


《靈樞?壽夭剛柔篇》中的「病在陰(指體腔)之陰(指五臟)者,取陰(指陰經)之滎輸」。


這就更進一步地說明了遠道取穴法雖以肘膝以下的穴位為代表,但也包括頭身部穴位。


凡是取遠隔病所的相宜穴位,都可稱之為遠道配穴法的應用。


除了按經絡學說的遠端配穴法之外,還可根據神經分佈遠端配穴。


多數是指四肢部的病症,配用較高部位的神經乾和神經根上的穴位。


例如手指病症,就近可配正中神經上的內關和外關,橈神經上的曲池,遠道可配臂叢上的一些穴位。


小腿病症,就近可配腓神經上的陽陵泉,脛神經上的委中穴,遠道可配坐骨神經的秩邊穴及骶叢上的一些穴位。


這種配穴法,又稱之為高位配穴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15:0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隨症配穴法:近部配穴和遠道配穴是以配穴部位和病所距離為依據的,而有的疾病不限於局部,是全身性的,所以對這些病症的配穴,歸屬於隨症配穴法。


例如《難經》說的:「血會膈俞,氣會膻中,脈會太淵,筋會陽陵泉,骨會大杼,髓會絕骨,臟會章門,腑會中脘」。


這些穴位都和某一方面的病症有著密切的關係,臨床可以隨症配選穴位。


另外,特定穴中都有一定的主治症,如五輸穴:「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身疼,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古代醫籍的記載,可供研究臨床配穴的參考。


根據李氏數十載的臨床經驗,總結出某些穴位對全身病症具有比較顯著的作用。


如大椎退熱、人中蘇厥、三里降逆、關元溫陽等。


凡根據某些證候而配選的要穴,都屬於隨症配穴法。


舉例見右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15:1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常見症配穴舉例表症狀配穴症狀配穴發熱大椎曲池合谷昏迷人中十宣湧泉休克灸百會臍中關元;


針足三里多汗合谷復溜盜汗後谿失眠神門三陰交太谿多夢心俞神門太衝嘶啞扶突合谷間使嚼肌痙攣(牙關緊閉)下關頰車合谷舌肌麻痹啞門廉泉合谷喉梗阻天突扶突合谷內庭流涎人中頰車太衝廉泉心悸內關郤門心區痛膻中內關咳嗽天突列缺魚際咽下困難(噎症)天突內關太衝內庭胸悶中脘內關噁心嘔吐內關足三里膈肌痙攣(呃逆)膈俞內關勞宮腹脹天樞足三里脅肋痛支溝陽陵泉消化不良足三里公孫尿瀦留三陰交陽陵泉;


灸氣海尿失禁曲骨三陰交;


灸關元遺精、陽痿、早洩關元三陰交秩邊便秘天樞支溝脫肛長強承山;


虛者灸百會,實者針秩邊腓腸肌痙攣承山陽陵泉皮膚瘙癢曲池血海三陰交虛弱關元足三里(二)配穴方法配穴法是指臨床時穴位如何配伍,並非指處方的一般原則,在應用時一定要根據病情的變化而隨症加減配穴。


現將李氏配穴方法和特點歸納如下:1.前後配穴法:前是指胸腹,後是指背腰。


前後呼應的配穴,在《靈樞?官針篇》十二刺中曾提出「偶刺」。


李氏說:一般來講正對病痛所在的胸腹(前)或背(後)部的穴位,凡和病情相適應的都可選配用。


如胃病,前面配取中脘,後面就可與取胃俞。


在特定穴中,五臟六腑於背部各有背俞,胸腹部各有募穴。


由於臟腑的功能作用關係著全身,故俞、募的治療影響很大,能夠適用於多方面的疾病,是軀幹的重要腧穴。


對臟腑疾病來講,配用俞募穴是近取法;


對五官四肢病症來說,用俞募穴是隨症配穴法。


五腑俞,對於五官、五體都有一定的作用。


如肝應目及筋,心應舌及脈,脾應口及肌肉,肺應鼻及皮膚,腎應耳及骨髓等。


另外,募穴鄰近穴,也有和募穴相似的作用。


如中脘之旁的梁門,天樞之旁的大橫,關元之旁的水道穴等均是。


故用前後配穴可以俞募為代表,但不僅限於俞募。


臨床時前後可以同用,也可根據病情分別選用,或和其他配穴法使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15:1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表裡配穴法:陽經與陰經表裡相貫,表裡配用有增強穴位的協同作用。


如胃脘痛取配公孫和足三里,咳嗽取太淵和合谷等均是。


除了一般的表裡經穴配用外,還有原絡配穴法。


即何經的病症,取其本經的原穴為主,配用其表裡經的絡穴為輔,以原為主,絡為客,稱為主客原絡配穴法。


例如肺經病症取配肺經原穴太淵,配大腸經之絡穴偏歷;


大腸經病取配大腸經原穴合谷,配肺經絡穴列缺等。


表裡配穴還包括表經病症配裡經穴,裡經病症配取表經穴。


在透穴針刺法中還可表裡經相透,如內關透外關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15:2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上下配穴法:上是指上肢和腰部以上的穴,下是指下肢和腰部以下的穴。


臨床時上下肢配穴應用最廣。


例如肩部疾患可取上肢的中渚穴,下肢的陽陵泉穴。


咽炎、牙痛,上肢取合谷,下肢配取內庭穴等。


除了一般的上、下肢穴位配用外,還特別提出了八脈交會八穴。


這是指上下肢四對穴位,能主治有關奇經八脈病症。


而且說明八穴是和奇經八脈相通。


八穴分屬上、下肢,應用時上、下配合。


內關通陰維,在上公孫通衝脈,在下兩穴相配合,主治心、胸、胃方面的病症。


外關通陽維,在上臨泣通帶脈,在下兩穴相配合,主治目外眥、耳後、頰、頸、肩部病症。


後谿通督脈,在上申脈通陽蹺,在下兩穴相配,合主目內眥、頸項、耳、肩膊方面的病症。


列缺通任脈,在上照海通陰蹺,在下兩穴相配,合主肺、咽喉、胸膈部病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15:3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左右配穴法:指經絡穴位,左右兩側相對應。


對於內臟病症的取配穴,一般以左右配伍加強其治療作用。


如膽道系統疾病,取兩膽俞,或兩陽陵泉等都是。


此外,左右交叉取配穴是遠道取穴法的一種。


就是左側病痛,取右側相對應穴位。


右側病痛取左側相對應的穴位。


如踝關節急性扭傷,李氏在臨床中多是採用這種配穴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15:4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5.遠近配穴法:由於經絡的本部和標部相呼應,在選穴原則中已提到近取配和遠取配的概念。


臨床治療,這兩者常互相配合。


如膽病取配膽俞穴等是近取配,取陽陵泉等穴是遠取配,將遠近參合起來就成遠近配穴法。


遠近配穴法是各項配穴法的總的概括。


除了上述的上下配穴外,另一種配法,則是將八穴分別選配用作頭身臟腑病症遠道取配法的主穴。


如《針灸大成》記載的:「中滿不快,胃脘受寒,選取內關為主,後取中脘、大陵、三里等穴。


指出選取主治之穴,次取隨症各穴而應之。


這種主穴配伍李氏認為都是屬於遠近配穴。


現將臨床常用之遠近配穴例表於下:各部疾病就近選配和遠道選配穴舉例表病位就近選穴遠道選穴頭部前額印堂、陽白合谷、內庭顳部太陽、率谷中渚、足臨泣後頭風池、天柱後谿、束骨頭頂百會太衝續表病位就近選穴遠道選穴眼部睛明、承泣、風池合谷鼻部印堂、迎香合谷口齒部頰車、下關、地倉合谷耳部翳風、聽宮、聽會中渚、外關舌部廉泉合谷咽喉部天突合谷氣管天突列缺肺臟肺俞、膻中、天突列缺、尺澤心臟心俞、厥陰俞、膻中內關、神門、間使、郤門胃胃俞、中脘內關、足三里肝臟肝俞太衝膽膽俞膽囊穴、陽陵泉腸大腸俞、小腸俞、天樞、關元上巨虛、足三里腎臟腎俞、志室太谿膀胱次、中極三陰交生殖器中極、關元、子宮三陰交肛門長強、秩邊承山上肢肩、曲池、合谷夾脊(頸5~胸1)、頸臂下肢環跳、委中、陽陵泉、懸鐘夾脊(腰3~骶1)(三)臨床應用針灸療法,臨床上可以單獨應用,又可與其他療法配合,形成綜合治療。


在針灸治療中,各種針具和灸法又各有特點,應用時還鬚根據病情有所選擇,或單用,或同用,或交互使用,使其發揮更好的臨床療效。


針和灸都是外治法,是以激發機體的反應機能而發揮作用。


刺激的質和量一定要適合機體的機能狀態。


換言之,在治療中一定要使患者感覺舒適為度,以免影響患者的心理、生理而影響療效。


為此,臨床應用中務必注意以下三個問題:1.穴位之更換:因周身穴位各有特性,而同經同部的穴位又多有類似作用。


針灸的配伍處方,一次選用穴位不宜過多。


經過數次治療之後,鬚根據病情,作適當的化裁加減。


加減的原則是,如病情較復雜,要分緩急先後,急者先治,緩者後治,分次進行治療。


如病情較單純,也不一定長時間用某穴某方,要用具有相似作用的穴位作適當加減,或分幾個處方輪流使用。


對新接受針灸治療的患者,特別是有畏針者,初針時取穴宜少,以後可逐漸適當增加。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15:5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方法的運用:《靈樞?官針篇》講:「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


《官能篇》又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說明各種針法和灸法各有特點。


近代在原有針灸療法的基礎上又發展成多種新療法。


但是一定要根據患者的情況,擇其適合病家的方法而從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16:0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治療時間:針灸治療應有一定的間隔時間,少數急性症可一天數次,慢性病症可1~3日一次。


而對須長期治療的患者,一定要訂立療程方案,應間接性治療。


或停治一定時間,視其療效變化情況再確定治療方案和計畫。


臨床也可於針灸施治期間或停治期內配用其他療法,如氣功、藥物、推拿等。


只要是對病家有效的方案、方法都可運用,以達到治癒疾病,解除患者病痛之目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16:1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氣至是手法之關鍵李氏在針治過程中,特別講究手法,強調氣至病所。


臨床如果診斷、配穴得當,手法不當,不能調氣至病處,也不會獲得滿意效果。


手法是療效好壞的關鍵所在。


數十年來,李氏在臨床過程中,總結出具有特色的一套針刺方法和氣至方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16:1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針刺手法針刺操作時,一定要雙手協作,姿勢正確,方能操作便利。


雙手操作時,又分「刺手」和「押手」,持針的手稱「刺手」,按壓穴位處的手稱「押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16:2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持針法:持針可用拇指、食指及中指三指合之持針;


也可用拇指、食指扶持針體和針柄交界處,針尖緊靠中指,針尖勿露出中指末外,使其減少進針時的疼痛。


李氏認為,不管怎樣持針,都要象《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講的那樣:「持針之道,堅者為寶。


正指直刺,無針左右。


神在秋毫,屬意病者。


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


也就是十分專心,審慎從事。


右手持針置穴位上必須牢實有力,入針至一定深度視患者神志情況,靜候氣至,臨床中是至關重要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16:3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定穴法:確定穴位時,應在取穴附近用手指循按,找到最敏感之處,也就是按壓時酸、麻、脹或有舒適感之點,然後施針。


此敏感點在實證則較為充實,易得,在虛證則較為鬆軟。


在此施針,應注意虛實補瀉,這樣往往能獲良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16:4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手押法:針刺時,用左手拇指切壓穴位附近,使穴位附近的氣血散開,這樣針刺後就不會損傷其榮衛。


發病急或實證可重切重按,使邪氣得散;


慢性病或虛證可輕切輕按使其正氣來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16:5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進針法:進針的關鍵在於醫者操作熟練之程度,指力之大小,手押遠近配合及進針速遲。


操作熟練,持運針時得心應手;


指力適度,進針深淺自如適宜,提插撚轉有度,進針時手押近按,通過皮層要快,病人才不覺痛。


針進入皮層後押手遠按,穴位附近組織才能松放,行針慢緩,容易體察到針感。


這就要象《標幽賦》描述的一樣:「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止……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鉺之沉浮;


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濘邃。


總的來講,持針要心細力雄,進針快慢適度,手押分別輕重,遠近使用適宜,這是進針手法的關鍵,也是獲效的第一步。


定穴時,一定要在穴位附近認真尋找,指下有不同反應,病人亦有較特殊感覺之處,才是施針之所在。


但是,其手法一定要因人而異,給小孩和怕針病人進行治療,因其畏針怕痛,除了給病人作好思想工作外,操作要熟練而且準確。


針刺時,押手應重壓,皮膚肌肉不移動,這樣,病人才會神安志定。


進針時,通過皮層儘量要快,以免引起疼痛。


針進後,稍息,讓患者沒有不舒服的感覺,才有利於體會針感,便於行術。


此類患者,針感勿要太強,以免造成暈針和不良效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17:0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氣至是指針刺「得氣」後,運針使氣或針感直達病處,是針刺治療的又一關鍵所在,同時也是取得療效的重要保證。


這又是李氏在針灸臨床治療中的一大特色。


李氏認為,如果針刺不能使氣至病所,針刺的作用就不大,治療效果也就會隨之大大減弱。


要使氣達病所,針刺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17:1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針尖方向:針刺直入局部容易得氣,而要產生放射、感傳就不太容易。


欲使針感向下放射傳導,針尖方向一定要向下。


如治療踝關節扭傷,針刺陽陵泉時就要針尖向下,使針感放射傳導至踝關節腳掌部,方能獲效,否則療效就差。


欲使針感向上放射傳導,針尖方向一定要向上。


如治療膽道疾病,針刺少陽經的陽陵泉時就要針尖向上,使氣隨膽經傳導胸脅部,疼痛可立止。


否則就不能達到上傳下行氣至病所的效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17:1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手押壓:欲使針感向一定方向傳導,手押壓也非常重要。


欲使針感上傳,手押壓應在針的下方,使經氣向著上方傳導。


如胃脘痛取足三里,時手應押壓針的下方,使胃脘有舒適感為度。


欲使針感下傳遠端,手押壓應在針的上方,使經氣向著下方傳導。


如治療腕下垂時針刺手三里,手押壓應在針的上方,使整個針感向手掌部放射傳導。


如果要針感上下傳導,手押壓應在針旁邊,可使經氣上下傳導擴散,獲效甚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17:2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留針候氣:身體較強,氣血充沛者容易得氣。


身體虛弱、氣血不足的病人,得氣不易,傳導更難,這時務必細心操作,小幅度地作撚轉提插,或靜以久留,以候氣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4 11:17:3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通經接氣:若氣不易傳導,可在附近尋找表裡經的穴位下針,通經調氣,使經氣易至或上下傳導。


如胃脘痛時在足三里下針,按上述方法皆不能傳導至胃,則可在脾經之陰陵泉或血海處下針,調整氣血,腸胃自有感覺。


因脾胃二經相表裡,胃經屬陽經,由頭走足,由上往下傳較易。


脾經屬陰經,由足走腹,由下往上傳較容易。


余可類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19 14:54 , Processed in 0.20312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