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十三】
脈浮當吐。
久得脈澀,卒難開也,必費調理。
大凡治痰用利藥過多。
致脾氣虛,則痰易生而多。
濕痰,用蒼朮、白朮;
熱痰,用青黛、黃連、芩;
食積痰,用神麯、麥芽、山楂;
風瀉亦不能去。
風痰多見奇證,濕痰多見倦怠軟弱。
氣實痰熱結在上者,吐難得出。
痰清者屬寒,二陳湯之類。
膠固稠濁者,必用吐。
熱痰挾風,外證為多。
熱者清之;
食積者,必用攻之;
兼氣虛者,用補氣藥送;
痰因火盛逆上者,以致火為先,白朮、黃芩、軟石膏之類;
內傷挾,必用參、白朮之屬,多用薑汁傳送,或加半夏;
虛甚,加竹瀝;
中氣不足,加參、朮。
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
脾虛者,宜清中氣以運痰降下,二陳東加白朮之類,兼用升麻提起。
中焦有痰則食積,胃氣亦賴所養,卒不便虛,若攻之盡,則虛矣。
痰成,或吐咯不出,兼氣鬱者,難治。
氣濕痰熱者,難治。
痰在腸胃間者,可下而愈;
在經絡中,非吐不可。
吐法中就有發散之義焉。
假如癇病,因驚而得,驚則神出舍,舍空則痰生也。
血氣入在舍,而拒其神,不能歸焉。
血傷必用薑汁傳送。
黃芩治熱痰,假其下火也。
竹瀝滑痰。
非薑汁不能行經絡。
五倍子能治老痰,佐他藥,大治頑痰。
二陳湯,一身之痰都治管,如要下加引下藥;在上,加引上藥。
凡用吐藥,宜升提其氣,便吐也,如防風、山梔、川芎、桔梗、芽、片芩、僵蠶,豬牙、皂角之類(諸吐法另具於後)。
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方為藥。
許學士用蒼朮治痰成窠囊一邊行極妙。
痰挾瘀血,遂成窠囊。
眩運嘈雜,乃火動其痰,用二陳東加山梔子、黃連、黃芩之類。
噫氣吞酸,此食鬱有熱,火氣上動,以黃芩為君,南星、半夏為臣,橘紅為便,熱多加青黛。
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
痰在皮裡膜外,非薑汁、竹瀝不可導達;
痰在四肢,非竹瀝不開;
痰結核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藥,加咸藥軟堅之味,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少佐朴硝,以薑汁蜜和丸,噙服之。
海粉即海石,熱痰能降,濕痰能燥,結痰能軟,頑痰能消,可入丸子,末子不可入煎藥。
枳實瀉痰,能衝牆壁。
小胃丹治膈上痰熱、風痰濕痰肩膊諸痛,能損胃氣,食積痰實者用之,不宜多。
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是老痰。
重者吐之,輕者用栝蔞輩,氣實必用荊瀝,天花粉大能降膈上熱痰。
痰在膈間,使人顛狂,或健忘,或風痰,皆用竹瀝。
亦能養血,與荊瀝同功韭汁治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自然汁冷吃兩三銀盞,必胸中煩燥不寧,後愈。
參萸丸能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