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子須知】

 關閉 [複製鏈接]
2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9 09:51:50 | 只看該作者

七不可專意圖大求地須辨眞偽,不必拘大小
 

若龍穴眞的,縱力量輕,猶能發越。
 

徒慕大地,而不能辨眞偽,葬於假穴之中,是置親體於水泉蟻穴,求福得禍,顧何益哉!蓋大地難識,且有鬼神司之,不可强求。
 

往往圖大地者,雖小地亦不得,而竟被假地所誤。
 

彼盖不知安穩小地,在在有之,易于求索。
 

況小地既眞,數穴併力,亦能致大。
 

楊筠松云:“大地難得小易求,積累不已成山邱,眾坟合力却成大,人說小地生公侯。”
 

又云:“是眞不必問大小,積小成大最為好。”
 

又云:“圖大不得且思次,此事當與智者議。”
 

旨哉言乎!

人子求地,且知辨眞偽,慎毋為圖大所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9 09:52:08 | 只看該作者

八不可不觀古格
 

夫地理之學,有道眼,有法眼。
 

道眼生知,不可尚矣。
 

所謂法眼者,必從師授,徧觀名墓,何為而吉,何為而凶,龍穴何為而入格,砂水何為而合局,一一檢點,以之為法,故曰法眼。
 

卜氏云:“追尋仙跡,看格尤勝看書。”
 

楊氏云:“勸君且去覆舊坟,勝讀十卷撼龍文。”
 

又曰:“見格多時心易曉,見多勝耳千回聞。”
 

又云“若不看格信人說,俗師不曉能惑人”是也。
 

故將欲營宅兆,必須先去多觀仙跡名墓,以彼為法,則庶幾心目有主,不被假地所惑,誠一緊要事也。
 

為人子者,當念厝親是平生第一大事,上為親體安寧之謀,下保子孫久遠之計,而不可憚其登渉之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9 09:52:32 | 只看該作者

九不可不擇良師
 

曾葛谿曰:“求地必先擇良師,師非其人,為害不淺。”
 

誠哉言也!

蓋得地非難,得師為難。
 

得其師,不患不得其地。
 

苟師非其人,毁瓦畫墁,雖有美地,而或扦失其穴;雖得美穴,而或葬乖其法,況欲其尋地乎?故擇師又為求地之先務也。
 

然地學之師亦難矣哉,非通儒不能窮理格物以致其知,非眞授受不識榘矱微妙以盡其奥。
 

通儒術,得傳授,苟蔑其德,吾恐指鹿為馬,誑鳥為鸞,而為害尤甚。
 

是故備斯三者,然後始為良師。
 

雖然,師固不可不擇,擇而得其人,又須謁誠以感之,故曰取人以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9 09:53:00 | 只看該作者

十不可不修陰德
 

蔡文節公曰:“積德為求地之本也。
 

凡人欲為子孫永遠計者,當以公心處世,方便行事。
 

一念合理,百神歸向,擇地論穴又其次也。
 

不然,吾德之不脩,而徒責効於祖宗父母之遺骨,朝移夕改,愈更愈謬,其悖逆不孝之罪,適足以取誅譴于造物,顧何益哉!”

吳文正公曰:“嘗見人家求得吉地,而後不蒙其福,反見凶禍者,何哉?

若非立穴之誤,便是立向之差。
 

又有掘鑿大過,傷龍傷穴,變吉成凶。
 

又有已得吉地,又得明師,而乃固執己見,移穴易向。
 

相地者惟務承順,不復執術,遂至防誤。
 

又或術者憸心詭行,不肯盡術。
 

又有既得吉地,葬之不差,而子孫輕信人言,輒遷改,他姓得之,因以獲福。
 

凡此未必盡皆術者之過,往往冥冥中有使然者,由不積德之故也。
 

不積德而求地,譬之不耕而求穫,寧有是理哉!”按:二公所論切當。
 

蓋欲陰地好,先要心地好。
 

先大父存耕公嘗勸人不可以勢力營風水,因作詩云: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牛眠鶴舉獲奇遇,只存方寸地中求詩見《存耕稿》。
 

鄉達松軒葉先生以之為名言。
 

又宋謙父詩曰:世人盡知穴在山,豈知穴在方寸間。
 

好山好水世不欠,尚非其人尋不見。
 

我見富貴人家坟,往往葬時皆貧賤。
 

迨其富貴力可求,人事極時天理變。
 

故得吉地,必有德可以膺福,然後神以吉地畀之。
 

神之俾以吉地,即天之報善故也。
 

欲求吉地,為祖父宅兆,俾先人之體魄安而後世之榮盛不替者,當先積德以端其本焉。
 

或曰:求地必本于德,則亦修德而已,擇地之術,又焉用哉?


予曰:擇地以藏親為計。
 

人子之於親也,固當無所不用其極。
 

苟慮夫親魄之安危,則豈容不慎重而廣擇之哉!


修德以竢天,擇地以盡人,並行而不悖,仁人孝子之為心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9 09:54: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巨門 於 2012-10-23 00:58 編輯

重刊人子須知資孝地理心學統宗卷一之上

 

江右山人徐善繼、徐善述 同著

 

此一册専論天下大干龍。

 

龍居地理四科之首,堪輿家莫要於論龍。

 

論龍而不知天下大幹,則所見者近而不遠,所究者淺而不深,所窺者狹而不廣,烏乎可哉?

故首論天下大干龍,庶幾識其大者。

 

論崑崙爲諸山之祖

 

《性理大全》臨川吴氏曰:“天下之山脈起於崑崙。”

 

蔡牧堂《發微論》曰:“凡山皆祖崑崙。

 

陶公《捉脈賦》云:“大智察脈,起自崑崙。”

 

《明山寳鑑》云:“山脈之起,本於崑崙。”

 

郭氏《錦囊經》云:“葬者原其始,乘其止。”

 

誠以地理之法,龍則原其始,穴則乘其止,故不可不審山之起祖處也。

 

然觀山之所始,必究其水之所起;觀龍之所终,必察其水之所界。

 

今以輿圖攷之,天下之水皆原於西北。

 

是可見山起於西北矣。

 

蔡文正公曰:“山水皆原於西北,故禹敘山敘水,皆自西北而東南是也。

 

或云崑崙在西海戌地,北海亥地,東南接積石圃,西北接北户之室,東北臨太活之井,西南至城南之谷,亦荒遠莫稽。

 

而楊公又云須彌山生四龍,崑崙山特其南肢。

 

葛谿氏述其説曰:“須彌山是天地骨,中鎭天心爲巨物。

 

四肢分作四世界,惟有南龍入中國。

 

南龍入自崑崙山,龍子龍孫皆可別。”

 

雖據佛經,人所罕見,闕之可也。

 

今但以中國山川之可攷者論之,則崑崙誠諸山之祖,在中國之西北。

 

九峯蔡氏云:“中國山勢岡脊,大抵皆自西北而來。”

 

盖可見矣。

 

《崑崙説》曰:崑崘之山三汲,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閬風;上曰層城,一名天庭。

 

是謂大帝之居,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

 

《禹本紀》與此同。

 

高誘稱河出崑崙,伏流地中萬三千里。

 

禹道而通之,出積石山。

 

按《山海經》,自崑崙至積石,一千七百四十里,自積石出隴西郡至洛,凖地志可五千餘里。

 

又按《穆天子傳》,天子自崑崙入於宗周萬里。

 

西土之數,自宗周瀍水以西,北至於河宗之邦。

 

陽紆之山,三千有四百里。

 

自陽紆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

 

外國圖又云,從大晉國正西七萬里得崑崙之墟,諸仙居之。”

 

數説不同。

 

其高萬一千里。

 

《山海經》稱方八百里,高萬仞。

 

郭景純以爲自上二千五百餘里。

 

《淮南子》稱高萬一千一百里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9 09:54:54 | 只看該作者

總論中國之山

 

朱子曰:“河圖言崑崙爲地之中,中國至於闐音田二萬里。

 

于闐貢使自言西去四千三百餘里即崑崙。

 

今中國在崑崙東南,而天下之山祖于崑崙,惟派三幹以入中國。

 

其入夷國之山無可攷,亦不足論。

 

今以中國言之,其河北諸山,則自北寰武、嵐憲諸州,乘高而來,山脊以西之水,流入龍門西河,脊東之水,流于幽冀,入于東海。

 

其西一支爲湖口泰嶽。

 

次一支包汾晉之原而南出,以爲析城、王屋,而又西折爲雷首。

 

又一支爲恒山,又一支爲太行山。

 

太行山一千里,其山高甚。

 

上黨在山脊,河東河北諸州在山支。

 

其最長一支爲燕山,盡於平梁。

 

大河以南諸山,則闗中之山,皆自蜀漢而來。

 

一支至長安而盡。

 

闗中一支生下函谷。

 

以至嵩、少,東盡泰山。

 

一支自嶓冡、漢水之北生下,盡揚州江南諸山,皆祖于岷江,出岷山。

 

岷山夾江两岸而行,那邊一支,去爲江北許多去處。

 

這邊一支,分散爲湖南、閩、廣,盡於两浙、建康。

 

其一支爲衡山,而盡于洞庭、九江之西。

 

其一支度桂嶺,則包湘源,而北經袁筠之地,以盡於廬阜。

 

其一支自南而東,則包彭蠡之原,度歙黄山,以盡於建康。

 

又自天目山分一支,盡于浙江西之山。

 

皆自五嶺贛上來,自南而北。

 

閩廣之山,自北而南。

 

一支則又包浙江之原,北首以盡會稽,南尾以盡閩粤。

 

此中國諸山祖宗支派之大綱也。

 

上特舉天下山而言,未及水也。

 

復輯山水總説于後云。

 

按仁山金氏曰:天地常形,固相爲勾連貫通。

 

然亦各有脈絡。

 

自崑崙而東北言之,則自積石而北,爲涅水、星海、青海,以至浩亹,皆河源也。

 

入匈奴以東,爲隂山。

 

又東南,自代北、雲朔,分而南趨,爲北嶽,以至太行,是爲河北之脊。

 

壼口、雷首、太嶽、析城、王屋,皆其羣峯。

 

汾晉、涿易、滱漳、洹衛,則皆其諸水也。

 

分而東趨者,行幽燕之北,爲五闗之險。

 

以至營平而爲碣石,此北絡也。

 

自崑崙以東言之,則自西傾而洮水出自北,入河。

 

恒水出其南,入江。

 

又東,爲朱圉、鳥鼠諸隴,則爲渭之源。

 

以北即夾河源而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9 09:55:05 | 只看該作者
以東,若岍岐,若荆山諸峰,涇水、漆、沮諸源也。

 

自渭以南,即西傾而下諸峰亘爲絡,南屹爲太華,東北爲殽陜,東南爲熊耳、方外、嵩高、伊、洛之源。

 

又南,爲桐柏、淮源,以達於淮西諸山。

 

此中絡也。

 

又自西傾朱圉而南分,是爲嶓冡漢源,夾漢而趨者,北即終南、華、熊諸隴。

 

南則蜀東諸峰。

 

説者謂蜀東諸山皆嶓冡,正謂其岡岫綿亘耳。

 

又東南言之,是爲岷山江源,夾江而東者。

 

北支即西傾以南,嶓冡以西之脈,爲洹水,西漢水,如江陵諸源。

 

其面支即南趨爲蒙蔡諸山,青衣、大流、馬湖、江諸源。

 

又東包涪、黔,一盤而北,爲三峽。

 

其出者包絡九江之源。

 

中盤中爲衡山。

 

其再盤而北,爲廬阜。

 

其嶺之東出者,又爲袁、吉、章、貢、旺信諸江之源。

 

至分水魚梁嶺,三盤而北趨,過新安,峙天目,盡昇潤。

 

再盤之間,其水聚洞庭。

 

三盤之間,其水聚彭蠡。

 

三盤以東,則南爲閩浙,北爲震澤。

 

此南絡也。

 

惟泰山則特起東方,横亘左右,以障中原。

 

此所以爲異與。

 

又曰泰山特起東方,爲中國水口表鎭。

 

禹貢道水略云:“導河至同,爲逆河,入于海。

 

導漾至東,爲北江,入于海。

 

導江至東,爲中江,入於海。

 

導沇水至東北,會於汶,又東入於海。

 

導淮至東,會於泗、沂,東入於海。

 

導渭至東,過漆、沮入于河。

 

導洛至東,會于伊,又東北入于河。

 

此中國山水大勢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9 09:56:27 | 只看該作者


朱子曰:河圖言:“崑崙者,地之中也。”

 

《素問》曰:“天不足西北,地不满東南。”

 

《水經》云:“崑崙取嵩山五萬里。”

 

看來不會如此遠。

 

葢中國至于闐二萬里。

 

于闐至崑崙無緣更有三萬里。

 

《文昌雜録》記于闐遣使來貢獻。

 

使者自言其地四千三百餘里即崑崙山。

 

今中國在崑崙之東南,而天竺諸國在其正南。

 

大抵地形如饅頭然,其尖則崑崙也。

 

九峯蔡氏曰:河北諸山,根本脊脈皆自代北寰武、嵐憲諸州乘高而來。

 

其脊以西之水,則西流以入龍門。

 

西河之上流,其脊以東之水則東流而爲桑乾、幽冀,以入于海。

 

其西一支,爲壼口、泰嶽。

 

次一支,包汾晉之原而南出,以爲析城、王屋。

 

而又西折,以爲雷首。

 

又次一支,乃爲太行,又次一支,乃爲恒山。

 

此大河北境之山也。

 

其江漢南境之山,則岷山之脈,其北一支爲衡山,而盡于洞庭之西。

 

其南一支度桂嶺,北經袁筠之地,至德安之敷淺源。

 

二支之間,湘水間斷,衡山在湘水西南,敷淺源在湘水東北。

 

朱子曰:天下之山,西北最高。

 

自闗中一支生下函谷,以至嵩少,東盡泰山。

 

此是一支。

 

又自嶓冡漢水之北,生下一支,至揚州而盡。

 

江南諸山,則又自岷山分一支,以盡于两浙、閩廣。

 

又曰:大凡两水夾行,中間必有山;两山夾行,中間必有水。

 

江出岷山,岷山夾江两岸而行,那邊一支去爲江北許多去處,這邊一支爲湖湘南。

 

又一支爲建康,又一支爲福建二廣。

 

又曰:岷山之脈,其一支爲衡山者,已盡于九江之西。

 

其一支又南而東度桂嶺者,則包湘源,而北經袁筠之境,以盡于廬阜。

 

其一支又南而東度庾嶺者,則包彭蠡之源,以北盡于建康。

 

其一支則又東包浙江之原,而北其首以盡會稽,南其尾以盡于閩粤。

 

《朱子語録》云:佛經云:崑崙山頂有阿耨大池,水流四面出,東南流入中國者,爲黄河。

 

其三方流者,爲弱水、黑水之類。

 

《東坡指掌圖》云:西域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

 

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則接漢。

 

所以玉門、陽闗西,則限以葱嶺。

 

其南山東出金城,與漢南山属焉。

 

其河有两源,一出葱嶺,一出于闐。

 

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葱嶺河合,東注浦昌海。

 

其水停居,冬夏不増减。

 

世皆以爲潛行于地下,南出于積石山,爲中國河云。

 

臨川吴氏曰:水發自崑崙者,其源爲最遠。

 

惟中國之河爲然。

 

漢之發源于嶓冡,江之發源于岷山以西,視他水亦可謂遠,而非極于山脈初起之處,則不得與河源並也。

 

故天下有源之水,河爲第一。

 

古人祭川,先河後海,重其源也。

 

朱子曰:女眞起處有鴨緑江。

 

傳云:“天下有三處大水,曰黄河,曰長江,曰鴨緑江是也。

 

蔡牧堂曰:凡山皆祖崑崙,分支分脈,愈繁愈細,此一本而萬殊也。

 

凡水皆宗大海,異派同流,愈含愈廣,此萬殊而一本也。

 

臨川吴氏曰:天下之山脈起于崑崙。

 

山脈之所起,即水源之所發也。

 

《水經》云:江水出岷山,在蜀氐道縣,大江所出,東南過其縣北。

 

岷山,即凟山也,水曰凟水。

 

又謂之文阜山,在徼外,江水所導也。

 

《益州記》曰:大江泉源,即今所聞始發羊膊嶺下。

 

緑崖散漫,小大百數,殆未濫觴矣。

 

東南下百餘里,至白馬嶺而歷天彭闕,亦謂之天谷。

 

秦昭王以李冰爲蜀守。

 

冰見氐道縣有天彭山,两山相對,其形如闕,謂之天彭闕,亦曰天彭門。

 

江水自此以上,至微弱,所謂發源濫觴者,淮水淮水出南陽平氐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栢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9 09:56:45 | 只看該作者
《山海經》曰:淮出餘山,在朝陽東久鄉西。

 

《尙書》“導淮自桐柏。”

 

《地理志》曰:“南陽平氐縣,王莽之平善也。”

 

《風俗通》曰:“南陽平氐縣,桐栢大復山在東南,淮水所出也。”

 

淮,均也。

 

《春秋説題辭》曰:“淮者,均其勢也。”

 

《釋名》曰:“淮,韋也,韋統揚州北界,東至于海也”。

 

河水《春秋説題辭》曰:“河之爲言,荷也。

 

《釋名》曰:“河,下也。”

 

随地下處而通流也。

 

《考異郵》曰:“河者,水之氣,四凟之精也。”

 

《孝經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應天漢。”

 

《新論》曰:“四凟之源,河最高而長。

 

從高注下,水流激浚,故其流忽。”

 

徐幹《齊都賦》曰:“川凟則洪河洋洋,發源崑崙;九流分遊,北朝滄淵。

 

驚波沛厲,望海揚奔。”

 

《物理論》曰:“河色黄者,衆川之流,蓋濁之也。

 

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

 

漢大司馬張仲議曰:“河水濁,清澄一石水,六斗泥。

 

而民競引河溉田。

 

今河不通利,至三月桃花水至,則河决,以其噎不洩也。

 

禁民勿復引河。”

 

是黄河兼濁河之名矣。

 

《述征記》曰:“盟津、河津恒濁,方河爲狹,此淮濟爲濶。

 

寒則氷厚數丈。

 

氷始合,車馬不敢過,須要狐行。

 

云狐善聼,氷下無聲,乃過。

 

人見狐行,方渡。”

 

又《河水説》、《山海經》曰:“河水出渤海。”

 

又海水西北入。

 

禹所導積石山,山在隴西郡河間縣西南羌中。

 

余考群書,咸言河出崑崙源,潛發淪于蒲昌,出于海水。

 

故《洛書》曰:“河自崑崙出于重野。”

 

謂此矣。

 

經積石而爲中國河,故成公子安《大河賦》曰:“覽百川之弘北,莫尙美于黄河。

 

潛崑崙之峻極,出積石之嵯峨。”

 

釋氏《西域傳》曰:“河自蒲昌潛行地下,南出積石。”

 

而經文在此似乎不同。

 

積石宜在蒲昌海下矣。

 

漢水漾水,即漢水發源也。

 

漾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冡山東,至武都沮縣爲漢水。

 

又東南,至廣魏白水縣西。

 

又東南,至葭萌縣東北,與漾水合,沔水即漢水。

 

沔出武都沮縣東狼谷中,沔水一名沮水。

 

闞駰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

 

此縣之受名焉。

 

導源南流,泉街水注之。

 

出河池縣東南,流入沮縣,會於沔。

 

沔水又東南,逕沮水成而東南流,注漢。

 

而沮口所謂沔漢者也。

 

《尙書》曰:“嶓冡導漾東流爲漢。”

 

《山海經》所謂漢出鮒赂山也。

 

東北流,得獻水口。

 

庚仲雍云:是水南至闗城,合西漢水。

 

漢水又東,北合沮口,同爲漢水之源也。

 

故如湻曰:“此方爲漢水,爲沔水。”

 

故孔安國曰“漾水東流爲沔”,葢與沔合也。

 

至漢中爲漢水,是互相通稱矣。

 

濟水濟出王屋山,今孟州。

 

始禹導水流而爲濟,截河南渡,東流與汶水會。

 

又北,東入于海。

 

兖州在濟河之間,濟發源爲名。

 

今濟州乃發源也。

 

濟水自王莽時入河,同流入海,濟河之地無濟水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9 09:57:13 | 只看該作者

論九州山鎭川澤

 

按《周禮•職方氏》曰:東南曰揚州,其山鎭曰會稽,其澤藪曰具區五湖也,在吳南,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正南曰荆州,其山鎮曰衡山,其澤藪曰雲夢,其川江漢,其浸穎湛湛未聞。

 

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其澤藪曰莆田在中牟,其川熒雒,其浸波音播溠。

 

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盖在沂水所出,其澤藪曰望諸在睢陽,其川淮泗,其浸沂沐沐出東浣。

 

河東曰兖州,其山鎮曰岱山,其澤藪曰大野在鉅野,其川河泲,其浸盧維盧維昔爲雷雍,《禹貢》雷夏、雍沮是也。

 

雷夏在城陽。

 

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吴嶽也,在沂,其澤藪曰弦在汧蒲,其川涇在涇陽、汭在豳地,其浸渭、洛洛出懐德。

 

東北曰幽州,其山鎭曰醫無閭在遼東,其澤藪曰貕養在長廣,其川河、泲,其浸菑出萊蕪、時出般陽。

 

河内曰冀州,其山鎭曰霍山在彘,其澤藪曰陽紆所在未聞。

 

其川漳拙長,其浸汾出汾陽、潞出歸德。

 

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常山在上曲陽,其澤藪曰昭餘祁在鄔,其川呼池出鹵城、嘔夷出平舒,其浸淶出廣昌、易出故安。

 

注曰:此九州川界。

 

揚、荆、豫、兖、雍、冀,與禹貢略同。

 

青州則徐州之地,幽并則冀州之地,獨無梁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9 09:57:36 | 只看該作者

論山河兩戒

 

按:唐一行以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

 

北戒自三危、積石,負終南地絡之隂,東及太華,逾河,並雷首、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東循塞垣,至濊貊、朝鮮,是謂北紀,所以限戎狄也。

 

南戒自岷山、嶓冡,負地絡之陽,東及太華,連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漢,携武當、荆山,至于衡陽,乃東循嶺徼,達東甌、閩中,是謂南紀,所以限蠻夷也。

 

故《星經》謂“北戒爲‘胡門’,南戒爲‘越門’。”

 

河源自北紀之首,循雍州北徼,達華隂,而地絡相會,並行而東,至太行之曲,分而東流,與涇、渭、濟凟相爲表裏,謂之“北河”。

 

江源自南紀之首,循梁州南徼,達華陽,而與地絡相會,並行而東,及荆山之陽,分而東流,與漢水、淮凟相爲表裏,謂之“南河”。

 

故于天象則弘農分陜爲西河之會,五服諸侯在焉。

 

自陜而西爲溱涼。

 

北紀山河之曲爲晉、代,南紀山河之曲爲巴、蜀。

 

皆負險用武之國也。

 

自陜而東,三川、中岳用爲成周。

 

西距外方、大伾,北至于濟,南至于淮,東達巨野,爲宋、陳、鄭、蔡。

 

河内及濟水之陽爲鄁、衛;漢東濱淮水之隂爲申隨。

 

皆四戰用文之國也。

 

北紀之東,至北河之北,爲邢、趙。

 

南紀之東,至河南之南,爲荆、楚。

 

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爲三齊,夾右碣石爲北燕。

 

自南河下流,北距岱山,爲鄒、魯。

 

南渉江、淮,爲吴、越。

 

皆負海之國,貨殖之所阜也。

 

自河源循塞垣北,東及海,爲戎狄。

 

自江源循嶺徼南,東及海,爲蠻越。

 

觀两河之象,與雲漢之所終始,而分野可知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9 09:57:5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2-10-19 10:07 編輯

論三大干龍

 

朱子曰:天下有三處大水,曰黄河,曰長江,曰鴨緑江。

 

今以輿圖考之,長江與南海夾南條,盡於東南海。

 

黄河與長江夾中條,盡于東海。

 

黄河與鴨緑江夾北條,盡于遼海。

 

按:鴨緑江,近時使朝鮮諸臣至其地見之。

 

回,謂其源甚短淺,必別有一水來送北幹。

 

然荒溟莫之能考矣。

 

此則自其水原極遠者言之耳。

 

若其分干之條猶多,難以盡舉。

 

如以江淮河漢四凟論,則中幹又自分三條。

 

大扺河源極長,江次之,淮漢又次之。

 

故有三條四列之説,不過概論其大而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9 09:58:4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2-10-19 10:07 編輯

論南條干龍脈絡

 

按廖氏金璧玄文云:“大江以南之龍,其脈起自岷山在茂州岷山縣。

 

遶行向西,自西而南,至雲南之境,又東趨夜郎,踰桂嶺,至零陵,爲九疑山,入桂連。”

 

《撼龍經》云“五嶺分星入桂連”是也。

 

過大庚嶺,出南雄山汀,從邵武抵信走徽,東行爲天目。

 

一枝爲錢塘。

 

《經》云“一枝分送入海門”凡稱經者,即楊公三龍經。

 

後倣此,又云“海門旺氣連閩粤,南隴支龍交相纏。

 

此是海門南脈絡,貨財文武交相錯”是也。

 

一枝爲建康今南京應天府,盡江隂。

 

《經》云“干龍盡在江隂濱”是也。

 

一枝逆長江盡鄱湖。

 

其水源,自蜀岷山至于九江,會彭蠡,下而過秣陵,出京口,以入於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9 09:59: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2-10-19 10:06 編輯

論中條龍脈絡

 

大河以南,大江以北,乃中條干龍。

 

其脈起自西傾在洮州臨草縣,行隴右,《經》云“山來龍右尖如削,盡是貪狼更高卓”是也。

 

過鳯翔,《經》云“行行退却大散關在鳯翔府寳雞縣,百二山河在此間。

 

大纏大護到函谷在宏農縣,水遶黄河如玦環”是也。

 

爲長安。

 

一枝出熊耳在高州,《經》云“低平漸漸出熊耳,萬里平洋漸如砥”是也。

 

爲嵩嶽,爲汴,《經》云“大梁形勢亦無山,到此尋龍何處是?

若無河流與淮水,渺渺茫茫不見山”是也。

 

此處脈亂于河,《經》云“河流衝决山斷絶,又無石骨又無脈。

 

君若到彼説星峯,一句不容三寸舌”是也。

 

出兖爲泰嶽,《經》云“黄河在北大江南,两水夾行勢不絶。

 

行到鲁齊忽起峯,兖州東嶽揷天雄。

 

分枝擘脈鍾靈氣,聖賢多在魯邦中”是也。

 

一枝盡于滄棣,一枝盡于登萊。

 

其水源則濟水出綘州垣曲縣,至孟州温縣入河。

 

复出河之南,溢而爲滎。

 

又東北,至于青州入海。

 

自宋元以來,河水穿淮,黄河故道淤,而東嶽泰山今在河北矣。

 

又一枝自嶓冡西行湄州、漢水之間,出武闗,由裕過唐,抵信陽,行淮水之南,趨廬,行淮水之東,爲揚,盡于通。

 

其水源,漢水出嶓冡,至漢陽縣入江。

 

淮水出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至淮安入海。

 

此中干分而爲二,故曰三條四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9 10:01:1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2-10-19 10:06 編輯

論北條干龍脈絡

 

大河以北之龍,其脈起自崑崙。

 

《經》云“崑崙山脚出闐顔闐音田,西戎國名,隻隻都是破軍山。

 

連綿走入瀚海北北海名,風俗强悍人粗頑。

 

生兒五嵗學騎射,骨鯁方剛是此間”是也。

 

至白登山名,在大同府白登縣。

 

西一枝爲壺口在隰州吉鄉縣、太嶽在晉州霍邑。

 

次一枝南出爲析城在澤州陽城縣、而又西折爲雷首在河中府河中縣。

 

又次一枝爲太行在懐夢河内,北至幽州,九嶺綿亘一十二州之界有八陘。

 

又次一枝爲恒山在定州曲陽縣。

 

又次一枝爲燕山,盡于平灤碣石山在平州廬縣。

 

《經》云“若以干龍論大盡,太行碣石至海堧 ”是也。

 

其水源則汾水,出管州管涔山,至綘州入於海。

 

以上中國諸山,皆始崑崙,分脈四列,以遍九州。

 

北條出河北,入雲中,過雁門、代郡,復回南而太原帝邱,循太行、恒山,派九河。

 

東北渡遼海以入于海,爲冀燕之分。

 

中條出河南,自秦、隴、三輔入豐、沛、汾、晉,派伊、洛,東而淮泗,以入于海,爲雍、豫、青、徐之分。

 

南條出江南,自陜右分出西鄙,迴巴蜀,踰荆衡,入黔中。

 

東而匡阜,南極嶺。

 

復東北,渡閩粤,跨三吴,自浙右以入于海。

 

爲梁、荆、揚之分。

 

此三干之布于九州也。

 

三干之龍,中干爲最尊。

 

次北干,又次南干。

 

歷代以來,如漢高祖之泗上,漢光武之白水村,宋太祖之夾馬營,我太祖之鍾離鄉,我世宗肅皇帝之龍飛承天,皆在中幹。

 

而唐虞之君,俱爲北産。

 

南幹至宋高宗南渡來,運氣方興,萃産朱子,爲萬世儒宗。

 

而邇來人物,東南頗多,其最長者爲金陵,我國朝根本重地,太祖高皇帝龍興之畿也。

 

中干之最長者盡東泰,翻身顧祖,東海外盪,河江前回。

 

萃産孔聖,及賢貴凝聚。

 

宋末河徙,截其來脈者三,會通河復加截之,其力遂微。

 

而中干之旺氣乃萃於四州鳯陽。

 

我皇朝熙祖仁祖二陵在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9 10:05:33 | 只看該作者
按王文禄《龍興慈記》云:“泗州有楊家墩,墩有窩。

 

熙祖嘗卧其中,有二道士過,指卧處曰:‘若塟此,出天子。’

 

其徒曰:‘何也?’

曰:‘此地氣暖。

 

試以枯枝栽之,十日必生葉。’

 

告煕祖起曰:‘汝聞吾言乎?’熙祖佯睡。

 

乃以枯枝揷之去。

 

熙祖候之十日,果生葉。

 

熙祖拔去,另以枯枝揷之。

 

二道士復來。

 

其徒曰:“葉何不生?”是時熙祖在傍,睨之。

 

道士指曰:‘此必人拔去矣。’

 

熙祖知不能隐。

 

道士謂之曰:‘汝有福,殁後當塟此,出天子。’

 

熙祖語仁祖。

 

後果得塟,塟後土自壅爲坟。

 

半載,陳太后孕太祖,皆言此墩有天子氣。

 

仁祖徙鳯陽,生太祖于盱眙縣鍾離靈鄉,方圓長許,至今不生草木。

 

仁祖崩,太祖奉神柩至中途九龍崗,風雨大作,索斷,土自壅成坟。

 

人言塟九龍頭上。”

 

按松江徐長谷大地圖云:“熙祖陵龍脈發自中條,王氣攸萃。

 

前瀦水成湖作内明堂。

 

淮河、黄河合襟作外明堂。

 

淮上九峯揷天,爲遠案。

 

黄河西遶。

 

元末,東開會通河復遶之,而聖祖生矣。”

 

仁祖陵即吴景鸞獻宋室者。

 

宋不能用,葢天留以待我皇朝之厚福無疆也,豈偶然哉?

北幹最長,爲燕京,今京師也。

 

朱子曰:“冀都是正天地中間,好箇大風水。

 

山脈從雲中發來。

 

雲中正高脊處,自脊以西之水,則西流入于龍門、西河;自脊以東之水,則東流入于海。

 

前面黄河環遶。

 

右畔是華山聳立,爲虎。

 

自華來至中爲嵩山,是爲前案。

 

遂過去爲泰山,聳于左,是爲龍。

 

淮南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諸山及五嶺南安大庾嶺、桂陽騎田嶺、九眞都庞嶺、臨賀萌治嶺、治安越城嶺是也。

 

又爲第三四重案。”

 

正謂此也。

 

吴興唐子鎮以燕京爲枝結,謂朱子所論冀都指作堯都,非也。

 

彼葢未考舜分冀東爲幽州,而幽燕古通稱冀耳。

 

徜如所指,則朱子又何復曰“堯都中原,風水極佳,左河東太行諸山相繞,海島諸山亦皆相向”云云?

此不待辨説而明矣。

 

故邱文莊公《循義補》直以朱子所稱爲今京師,誠確見也。

 

其以燕京爲枝結者,不爲妄談乎?

夫南幹正結爲南畿,及我大祖高皇帝孝陵在焉。

 

中干正結爲我熙祖泗州、仁祖鳯陽二陵。

 

中結爲我承天獻宗皇帝顯陵。

 

北幹正結爲今日京師暨天夀山昌平州列聖陵寢。

 

三干之盡,惟我朝獨會其全。

 

回視唐虞以來,或得正干之一,或得分干之一者,亦能衍數百年之基,則我皇朝三大干之全福力量,眞億萬斯年可預卜于兹也。

 

草茅之士,躬逢其盛,寍不爲聖朝之深慶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9 11:06:38 | 只看該作者

重刊人子須知資孝地理心學統宗卷一之下


江右山人徐善繼、徐善述 同著
 

此一册専論天下古今帝都及星垣所合形勢。
 

頋草茅之士何敢僭議及此?


且非人子求風水者之事。
 

但欲論地,必先識大干龍。
 

而大干龍之所鍾,必天下大都會大垣局,亦君子所當知者,爰輯其大概於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9 11:16:05 | 只看該作者

論 帝 都
 

夫地理之大,莫先於建都立國。
 

稽古之先哲王,將營都邑,罔不度其可居之地以審其吉凶。
 

如公劉將居豳也,其《詩》曰:“于胥斯原”。
 

太王將居岐也,其《詩》曰:“聿來胥宇。”
 

武王將居鎬京,其《詩》曰:“宅是鎬京。”
 

成王將營洛邑,《書》曰:“召公既相宅。”
 

衛文公將營楚丘,其詩曰:“升虚望楚。”
 

見于經者如此,則宅都誠不可不重也。
 

雖然,張子微有云:“帝王之興也,以德而不以力;其守也,以道而不以地。”
 

堯舜聖人,其所建立,未必慮及於風水之説。
 

但聖人之興,自合造化,聖人所作,動爲法則,風水固不拘,而密協于龜卜。
 

即天造地設之自然者也。
 

故《易》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此理固先天地而有,即風水之攸始矣。
 

予嘗稽諸歷代建都之地,得正龍之所鐘而合天星之垣局者,則傳代多,歷年久;非其正龍而不合星垣者,則皆随建隨滅,豈非地理之明徴乎。
 

謹將歷代建都之所詳録以備參考云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9 11:16:26 | 只看該作者

歷代帝都攷
 

伏羲都陳今河南開封府陳州,在位一百一十五年。
 

神農都陳河南,徙曲阜今山東兖州府曲阜縣,在位一百四十年。
 

黄帝都涿鹿今北直隷涿州,傳四世,共三百九十年。
 

堯都平陽今山西平陽府,在位七十二年。
 

舜都蒲坂今山西蒲州,在位六十一年。
 

禹都安邑今山西安邑縣,傳十七世,共四百五十八年。
 

湯都亳今河南歸德府,傳二十八世,共六百四十四年。
 

周都鎬闗中,東遷洛陽,傳三十七世,共八百七十三年。
 

秦都咸陽今聗西西安府,傳三世,共稱帝一十五年。
 

西漢都闗中今陜西西安府,傳十二世,共二百一十四年。
 

東漢都洛陽今河南府,傳十二世,共一百九十六年。
 

三國漢都成都四川,二主,四十三年;魏都鄴,五主,四十六年;吴都建康,四主,五十二年。
 

西晉都洛陽今河南府,傳四世,共三十七年。
 

東晉都建康今應天府,傳十一世,共一百四年。
 

南朝宋、齊、梁、陳皆都建康,宋八帝,五十九年;齊五主,二十三年;梁四主,五十六年;陳五主,三十三年。
 

隋都長安今陜西,傳三世,共三十八年。
 

唐都長安,傳一十八世,共二百六十九年;昭宗徙洛陽,傳二世,共十八年。
 

宋都汴今河南,傳九世,共一百六十七年;高宗徙杭,傳九世,共一百五十三年。
 

元都燕今京師順天府,傳九世,共八十八年。
 

明太祖高皇帝都金陵今南京應天府,成祖文皇帝徙燕今京師即元故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19 11:17:17 | 只看該作者

論帝都必合星垣

 
夫帝都者,天子之京幾,萬方之樞會。
 

于以出政行令,蒞中國,撫四夷,宰百官,統萬民,天下至尊之地也。
 

地理之大,莫先於此。
 

必上合天星垣局,下鍾正龍王氣,然後可建立焉。
 

葢在天爲帝座星宫,在地爲帝居都會,亦天象地形自然理耳。
 

楊公云:“大抵山形雖在山,地有精光属星次。
 

體魄在地光在天,識得星光眞精藝。”
 

故爲地學,奚直俯察地理已哉!又須仰觀天文,始盡其奥。
 

按《天文志•渾象》:中外官星凡二百四十六名,千二百八十一星。
 

微星萬一千五百二十,分布中外爲垣者,曰紫薇、太薇、天市。
 

垣之中皆有帝座,凡建都處,山川形勢,須與此合。
 

楊公云:“要識垣中有帝星,皇都坐定甚分明。”
 

廖氏云“帝都必要合星垣,紫薇在中天。
 

其次太微與天市,皆有帝座”位是也。
 

今以三垣天星地形述後。
 

外少微垣爲士大夫權天帝文章之府。
 

天苑、天園爲天子養獸植菓之所。
 

雖亦有垣,而無帝座正位,地形縱合,亦非統一寰宇,享有久遠之都在。
 

按《天文志》,中天北極紫薇星垣,天皇之宸極,太乙之常居也。
 

北極五星正臨亥地,爲天帝之最尊,所以南面而治者也。
 

三光迭運,極星不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5 15:07 , Processed in 0.10937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