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116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4:5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總釋象例-53


同人以義。


不苟于時。


同人以情。


不乖于位。


時中而用。


位正而安。


乾惕無違。


光明有孚。


則善與人同之義也。


故以象君子。


以喻正直。


以人為本。


而能得人。


以同為先。


而致大同。


此自古聖人。


以人道治天下之始也。


當鴻蒙初啟。


草昧始開。


人事未章。


天道自適。


人皆無為事。


皆自然故。


無待人道。


而生化悠悠。


以迄後世。


是為道生。


洎夫人類孳繁。


事業豐有。


天時遷變。


地利分明。


而爭訟以興。


奸宄斯起。


茫昧之世。


易為文明。


道德之倫。


比于利欲。


于是安危代謝。


榮瘁紛陳。


治亂循環。


夭傷迭見。


是世運有泰否。


而天道不終久。


于是聖人乃立人道。


以人治人。


以人濟天。


以人孚人。


以人救世。


此同人之義所仿也。


古昔嘗見其效矣。


同人之至。


是曰大同。


大者泰也。


由否反泰也。


故同人之用。


在反亂成治。


復否為泰。


否以陰逐陽。


而君子遯世。


同人乃以陽涵陰。


而小人同化于君子。


此君子救時濟難之象也。


故同人者。


人道也。


同人之名。


以象所成。


而人在天地中。


當三四兩爻。


同人三四爻皆陽。


恰與乾之九三九四同。


乾九三為朝乾夕惕。


九四為在淵。


此同人之象。


亦取貞利而涉川也。


又乾九三九四。


以上從下。


以己從眾。


同人亦取同于眾人之義。


蓋曰同人。


不獨人眾也。


貴在能同。


以我同人。


人亦與我同也。


故名同人。


世之最艱難者。


寡助耳。


果得眾助。


何為不克。


同人能救時而挽否者。


以能合大眾也。


眾不必在位。


不必有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6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5:0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總釋象例-54


而同人尤重在無位無勢之人。


蓋當否之君子已去位。


而遁于野。


小人亦難留于位。


而逃之他方。


是國中可託者。


尋常民眾。


乃野間君子耳。


同人以君子為主。


君子能率大眾。


以挽救危亡。


則同人之所取義也。


故昔虞舜善與人同。


而卒成盛治。


堯不得舜。


則四凶不去。


洪水不平。


天下未即安也。


是堯之治。


舜之功也。


舜之治。


同人之功也。


舜始于耕陶。


未嘗有位也。


伍于農漁。


未嘗有勢也。


而能佐堯平治者。


同人之效也。


故君子不難。


難在能同人。


眾人求治不難。


難在克同于君子。


此同人之要旨也。


有心救時者。


盍審諸。


同人卦辭。


以同為用。


人為主。


而同字有和同之義。


有類別之義。


蓋陰陽並存。


同必有異。


以異而同得名。


若無異。


亦無同。


既曰同矣。


其異已可知也。


故在彼為異。


在我為同。


同是人也。


或為君子。


或為小人。


或為貴富。


或為賤貧。


因而同之。


是曰同人。


君子有類。


小人有列。


貴富自高。


貧賤自劣。


因而同之。


是曰類別。


夫同而別焉。


何以名同。


薰蕕異臭。


水陸異居。


寒煖異時。


高下異圖。


方以類集。


物以群趨。


各同所同。


始同于太初。


故同者。


同于不同而終同。


非彊之歸于一也。


以一合眾。


眾自若也。


以同集異。


異亦獲也。


同人者。


由己以同人。


而人來同也。


故同為動詞。


亦為名詞。


乃因果也。


天氣也。


火。


物也。


而合焉。


則物之原亦氣也。


乾陽也。


離陰也。


而同焉。


則離之用亦陽也。


離以二陽中夾一陰。


正以得陰成其陽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6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5:2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象-55


乾得離以成同人之用也。


乾剛健。


君子之自況也。


離光明。


君子之示人也。


以君子為主而非君子皆化矣。


故同人自君子始。


自君子利貞始。


貞其守也。


利其行也。


有守則自彊不息。


有行則行地無彊。


忠信之道也。


同人于野。


亨。


利涉大川。


利君子貞。


宣聖講義此同人彖辭。


明全卦之體用也。


同人于野四字。


為全卦要旨。


蓋當否之季。


君子去位久矣。


而救時止亂。


必起在野之君子。


故首言同人于野。


與需卦辭一義。


言所始必有自也。


而後文爻辭。


有于門于宗于郊云云。


乃次第推行之地。


終不出一野字。


故彖曰于野。


野包全卦地位。


明其非在朝廷也。


于野而曰同人。


是在野有所焦合也。


非僅在野已也。


將合眾以救難也。


同人于野。


乃君子為之主。


君子以己同人。


而人同之。


于是乎同人之用可見矣。


以在野而能合眾。


必君子之孚眾望者。


君子興起。


眾人隨之。


則雖在野。


其號召之功。


正未可量。


故曰亨。


亨通也。


否之不通。


民苦久矣。


同人以君子起于野。


而反否為亨。


不獨君子也。


天下同亨矣。


以時當亨。


而人能應之。


其亨必矣。


亨則所如能達。


所至能利。


道之阻者。


莫如大川。


今亨矣。


則進可無阻。


雖大川之險。


涉之無礙。


又以乾之剛健。


離之光明。


以健行險。


以明照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6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5:4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彖辭-56


則大川猶坦途矣。


故曰利涉大川。


陽以陰用。


火以水成。


大川水也。


而離火乘之。


得乾之天時。


因同人之人事。


天地人三者合德。


而利涉大川。


亦由同人之功也。


同人之用。


以眾志無二。


而濟難涉險。


無所畏避。


雖云涉川。


非止于一涉也。


由此以進。


無不利矣。


且大川比于事之最艱難者。


群策群力以赴之。


無不濟矣。


利君子貞四字。


有數義。


利為句。


則言利涉之後。


一切皆利。


利君子句。


則言同人利于君子。


以助成其用也。


君子貞句。


則言君子雖進而利。


仍自勉以貞。


以否雖易。


而時猶危。


塞雖亨。


而事猶困。


非暢行之日。


必朝夕戒懼。


兢兢自勵。


以貞固培其本也。


利君子貞句。


則言天與君子以利。


君子答之以貞。


利貞相孚。


天人同應。


而利者因其貞。


貞者獲其利。


利貞皆乾之德。


以同人本乾為體也。


同人以人為主。


故以利貞為先。


利貞內也。


亨外也。


由內達外。


人道之大則也。


故有利貞。


而後應乎亨。


即有君子。


而後成乎同人。


有人事。


而後協乎天道也。


彖曰。


同人柔得位。


得中而應乎乾。


曰同人。


同人曰。


同人于野。


亨。


利涉大川。


乾行也。


文明以健。


中正而應。


君子正也。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宣聖講義此申釋彖辭之義也。


蓋同人卦六二九五。


上下相應。


內外正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6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5:5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彖辭-57


故曰得位。


三四兩爻。


皆與乾同。


故曰得中應乾。


以人爻得中應。


而上下得正應。


故名同人。


同主上下言。


人主中爻言。


此易卦例也。


同者。


和也。


合也。


上下內外陰陽和合也。


人者在天地之中也。


天居上。


而下離火坤所生。


猶地也。


又離代乾。


亦如重乾。


故三四中爻。


稱為得中應乾。


此卦之所以名同人也。


名者。


實之賓。


以同人主賓相得。


曰同人。


猶曰人相同也。


在天地卦後。


而以人繼之。


可見三才六位。


易之本例固如是也。


故吉凶皆主于人。


即皆見于中爻也。


中爻三四。


已詳于乾九三九四。


為人道之本。


人道之所見。


一陰一陽。


三四合則為七。


人數也。


坎離當之。


在先天。


艮當之。


今同人以離承乾。


故稱人。


如家人以離承巽。


亦名人也。


凡曰人者。


多重在此。


苟失其位。


則不稱人。


不必貴賤也。


唯得位。


猶得時。


時位同爻。


乘時達用。


乾之志也。


故同人雖在野。


而能救否以救國。


則君子之任也。


人指有人道之君子。


若否之匪人。


則失人道者。


即失位也。


雖貴不貴。


唯能禍人。


不足以保全人類。


故曰匪人。


不曰物而曰匪人。


明其已失人道。


雖人形具存。


猶非人也。


同人之人。


正以得位。


而全人道也。


故屬之君子。


此彖辭首言利君子也。


與否之不利君子恰相對。


由此言之。


可見易教之旨。


亦可徵易辭稱人之由來矣。


宗主附注同人卦象。


以同人繼否。


使天下危而復安。


亂而轉治之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6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6:1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彖辭-58


非尋常事業可比。


人類所以不滅。


國家所以不亡。


皆在于是。


可不重歟。


講易至同人。


實為世紀上一大變革。


而天地萬物隨之復生復育。


以傳無窮。


易雖主循環往復。


而新者非舊。


有如否之復。


非泰而為同人。


同人與泰異也。


是謂進化。


旋變旋進。


愈轉愈化。


以成此無盡之世運。


天地不能為之。


造化不能主之。


則自然嬗遞之跡。


在天地造化之中。


而合人物以共進者。


故曰同人。


天地與人同其功也。


同人二字。


實含有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意義。


如同一團體。


名曰同人。


非泛稱也。


必相友助。


相提攜。


然後得同人之力。


必先盡同人之誼。


以同于人。


然後人來同我。


故同人上為天。


下為火。


火合于天。


天自火出。


乃明示由內推外。


由己及人微義。


非昧昧然能同者也。


今之自命同人者。


恆以人之擁護為志。


而不求其來同之道。


詩書稱同。


必曰來同。


以我有招來之道也。


不求其來。


而望其同。


是欲登而忘階梯也。


甚者因同人而成仇怨。


愈親愈離。


愈近愈隔。


終至同舟敵國。


莫可挽救。


同人之利未見。


而害已深。


豈易教同人之旨哉。


故離有附麗與分離二義。


善則麗之。


惡則離之。


同此象也。


猶敵對也。


恩則婚媾。


怨則寇仇。


同此位也。


是在人之自致之矣。


同人于野亨。


利涉大川。


已見前講。


乾行也三字。


明上三句之取義也。


以同人于野。


本非亨象。


而得亨者。


本乾以行也。


乾剛健而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6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6:2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彖辭-59


純陽不沉。


故能包舉天下。


無所不通。


利涉大川。


尤為乾行之驗。


古無大舟廣渡。


堅橋遠濟。


居恆所憚。


不在山而在水。


溪澗咫尺。


方舟可航。


而大川則不易涉。


果不得已必涉者。


先卜之。


以審天時而避風險也。


故古易筮辭。


皆明示之曰。


利涉大川。


或不利涉大川。


此全易各卦屢見者也。


其曰利涉者。


必先孚于行。


行而吉。


則涉之利。


若不可行。


遑問涉川。


行必因乾。


凡得乾之卦爻。


猶乾也。


以陽浮而升。


故能遠行而涉水。


此同人之利涉。


本于乾行也。


行猶德也。


乾行猶天行也。


以德成用。


乾行即乾德也。


乾德元亨為首。


同人之亨。


乾之亨也。


以乾行野。


且利涉大川。


是同人之亨。


始于足下矣。


下離上乾。


離為文明。


乾為剛健。


而上下得中正以相應。


是君子而能正其位也。


此位非官位。


猶中庸素位之位。


言君子能以正行其分內事耳。


君子居則為天下之望。


行則立天下之功。


同人君子以正位而出行。


則所至無不正矣。


正者定也。


一人正而天下定。


故曰唯君子能為通天下之志。


志同而皆應。


則亨及天下。


此同人之用。


以君子成。


君子之用。


以乾行。


外乾內離。


剛健文明。


雖正天下之位可也。


始于近。


成于遠。


發于野。


兼乎天下。


此全卦之始終也。


故彖曰利君子貞。


貞正也。


宗主附注同人一卦。


與大有為正反。


有同人而後有大者。


此明示人生不能無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6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6:4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象辭-60


富彊不能獨致。


人如是。


家如是。


國亦如是。


不有友助。


不得成大業。


不有規勸。


不得成盛德。


故易曰日新之謂盛德。


富有之謂大業。


盛德大業至矣哉。


大有者。


大業之獲也。


同人者。


盛德之成也。


德者本也。


財者末也。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


有人此有土。


有土此有財。


是同人為大有之本。


居大有之先也。


而何以同人。


則在于德。


德小少同。


德大多同。


德普一國。


一國來同。


德及天下。


天下來同。


德有未足。


是同而無本。


雖群亦烏合耳。


安能濟大難。


立大功哉。


故同人之後。


繼以大有。


切望同人。


克充其德耳。


故彖曰。


得中而應乾。


乾德之備也。


中。


德之誠也。


外備內誠。


天下無不同矣。


故曰同人。


言凡人皆可同也。


而必始于近。


故首曰同人于野。


野人近而易親。


性情無偽。


言行無閡。


故最易同。


由野推之。


蠻貊可同矣。


是故釋文曰。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


天與火同人。


君子以類族辨物。


宣聖講義此明同人之象辭也。


夫同人非任意和同也。


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


此理之自然。


事之自應也。


故陰與陽。


柔與剛。


必相得而用始彰。


仁與義。


惡與善。


必相校而德始見。


天火同人。


各有類也。


乾健離明。


各有適也。


上下內外。


各有位也。


大細遠近。


各有職也。


以類則同。


以位則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6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7:0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象辭-61


以適則從。


以職則順。


順以應時。


定以孚道。


從以廣權。


同以擴教。


故君子以之。


而類其族。


辨其物也。


致之于齊也。


行之以宜也。


雖良莠不同用。


好窳不同重。


因材而器使之。


酌行而利之。


合功而序之。


分效而劑之。


則牛犬可致其能。


土木可罄其才。


正邪化于教。


愚智全其材。


是則天下治平。


人民安康。


恩怨無爭。


利用無疆。


天得其清。


火發其光。


乾著其健。


離昭其明。


君子之道。


與時偕行。


此同人之大用。


而義始于親親。


故近者先從。


遠者亦順。


賢者先同。


愚者亦定。


是類之為化。


而辨之為盡也。


物不有異視。


族不生岐志。


則齊于不齊。


異于不異。


是君子治平之本也。


同人之精蘊。


天火之合德。


明健之相應也。


故象辭申其義耳。


宗主附注同人象辭曰。


類族辨物。


夫子已言其義矣。


而最要者。


為人道之大用。


中國古代學說。


與中古異。


異即道儒之別也。


而儒教之異于道。


則自春秋戰國始。


在夫子時猶同也。


古代論性道德目。


初分為二。


即仁與義。


繼分為四。


即仁義禮信。


而不及智。


以智為外。


而藏于不顯。


故謂之用。


易所謂顯諸仁。


藏諸用。


用即智也。


仁則概四德。


故乾坤四德。


元體仁。


亨體禮。


利體義。


貞體信。


不言智也。


在中庸曰成己仁也。


成物智也。


性之德也。


合內外之道也。


始以仁智並舉。


然猶分別內外體用。


與易義同。


至孟子列舉四端。


始以智配仁義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7:2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62


而不及信。


後人更演為五常。


以信居中。


合五行之土。


是混一內外體用而言也。


以視易教。


已有差別。


易之藏智。


非不知智也。


以上古道德為重。


不取巧。


不尚智。


故不明言之。


然智為人生大用。


天地大功。


豈無所示于易乎。


則乾之大知。


坤之知往。


與各卦爻言知者。


皆明智也。


不過稱為用。


不名為德耳。


知者以物為象。


故禮曰。


物至知知。


大學更序其次第。


曰致知在格物。


此皆本于易教也。


在易之需訟二卦。


業明示格致之要。


而同人類族辨物。


尤為簡切指出用知之道。


知由物明。


物由知定。


後世所謂唯心唯物兩大派系。


爭持不斷者。


實皆失之偏也。


無物無以見其知。


無知無以別其物。


知物同重。


即心即物。


脫去知物。


非物非心。


此心與物。


相為因果。


相成其用而已。


類也。


辨也。


知也。


族也。


物也。


物也。


以知格物。


以物致知而已。


故取象天火同人。


有火之光明。


始能盡其知。


有天之健正。


始能格其物。


知盡而不害其明。


則智即仁也。


物格而不損其正。


則體即用也。


故心物兩得。


而人己同成。


成。


誠也。


誠。


通也。


通而無阻。


天下皆歸。


此同人之始。


在類族辨物。


而人道之初。


在格物致知也。


初九。


同人于門。


無咎。


宣聖講義此同人初九爻辭。


言同人之始動也。


同人以動成用。


既曰同人。


必有與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7:4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63


由近及遠。


由親及疏。


凡我人類。


皆可與也。


則自最近親者始。


是家門也。


門者出入之地。


出必由戶。


今以出行。


故稱門不曰家。


門之人。


即家人也。


家有內外。


由內及外。


皆同于門。


以會集而啟行之所也。


在彖辭曰于野。


乃總括之語。


以後各爻所于。


則就其所至而名之。


初爻方動。


行方舉步。


則最先之地。


門也。


由門以同人。


示將往也。


以門為閑。


入則闔。


闔則不同人矣。


今曰同人。


是且出之象。


而曰于門者。


明其暫止也。


將往且駐之意。


以同人非獨也。


非己也。


必有合者。


既約之矣。


必有所集之地。


門雖未廣。


究利于行。


一也。


既有同人。


必有所為。


行雖以漸。


進不宜滯。


門之為地。


僅足少?。


二也。


同者以親。


聚者以近。


親近之與。


皆非外人。


首及于門。


明其交密。


譬之同居。


不分畛域。


三也。


此君子所以同人而首于門也。


我親彼近。


情密志同。


以其素知。


尤堪心信。


則其同也。


更奚咎哉。


蓋同人一卦。


皆志于公。


上下中正。


皆孚于德。


公德所發。


又始于近親。


則其本已培。


其用必大。


故雖無位。


不憂其難號召也。


雖無勢。


不慮其弗服從也。


言其無咎。


以君子之行也。


象曰。


出門同人。


又誰咎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言既曰同人。


且自門出。


純由義合。


自無所得咎也。


所謂咎者。


指在野言。


今為君子。


雖在野。


而以德勝眾。


故能免咎。


其義易明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7:5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64


六二。


同人于宗。


吝。


宣聖講義此同人六二爻辭。


言本爻之用。


與同人之所徵。


異于初九也。


六二以得內卦之正。


處陰柔之位。


當獨貴之時。


五陽一陰。


以陰統陽。


若非得九五之應。


則不免遺害家國。


擾亂紀綱。


今有乾九五在上。


而傍以群陽。


俾陰治于眾。


而不失其正。


故能遠害而保其邦家。


唯以陰位陰爻。


最易于出位之嫌。


雖君子處之。


仍不免于吝也。


吝者惜也。


惜其位。


而勗之以自惜也。


易之稱吝者。


皆此義也。


明其位與時。


未暢所欲為。


事與力有不足于用。


必自謹約以善處之。


否則咎至也。


悔來也。


故吝與悔對。


知吝則無悔。


不知用吝。


悔且無及矣。


六二爻辭。


以同人言。


既出家門。


則其最近最親者。


以宗為宜。


宗者祭先之地。


親族之所。


尊親並重者也。


言尊則宜敬。


言親則宜愛。


敬以致其誠。


愛以廣其德。


是同人之本也。


而曰吝者。


宗主族言。


以同姓為本。


人類眾矣。


以姓集群。


必有難廣者也。


以族行事。


必有不勝者也。


故曰吝。


有所不足。


乃吝也。


今六二以同人于宗。


在親親言。


固無憾也。


若推之于鄉黨。


于國。


于天下。


是吝也。


而同人者。


人類已眾。


非獨親親也。


必由此而尊賢。


而愛眾。


而仁民。


方達同人之用。


而收協和於變之功。


故曰吝者。


惜其狹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8:1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65


然必因狹以盡其道焉。


若為其狹而求廣之。


則吝成悔矣。


親親之未能。


不足以言平章百姓。


家之未齊。


不能及于治平。


此事勢所限。


理論所然。


不得踰越也。


象曰。


同人于宗。


吝道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


明為道之當然。


實同人之必經階級也。


夫同人之旨。


為救時也。


非一姓或一系之事。


宗者一姓之尊。


或一系之主。


非大群也。


而由小以至大者必先焉。


所以厚其基。


而蓄其勢也。


故初九曰門。


六二曰宗。


皆循序漸進之義。


雖吝無傷也。


又六二以陰得位。


在象有迴旋中止之勢。


亦吝也。


蓋陽升陰降。


初九升至此忽一頓也。


然家族之安。


不後于鄉黨。


家為國本。


同人于宗。


正為將大同也。


寧可忽乎哉。


宗主附注宗字雖指宗廟宗族。


實係包舉一宗之長。


一方之主。


非屬全部者。


皆可目為宗。


如一黨之總部。


一教之總會。


亦宗也。


言為一姓。


或一派人眾。


會集之地也。


同人以類族辨物為先。


故出門之後。


即合其宗。


以各有宗也。


各合其宗。


而致之大同。


則無不同矣。


族有宗。


物有聚。


以此集眾。


近而易親。


情易通。


志易達。


較之汎求其同者。


事半功倍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8:3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66


然所謂吝道者。


恐因此各自為黨各立門戶。


而不能大同也。


故必由此推而同之。


使宗與宗合。


群與群親。


則免于吝矣。


是同人爻辭之微義也。


世之欲救時者。


必先知之。


九三。


伏戎于莽。


升其高陵。


三歲不興。


宣聖講義此同人九三爻辭也。


言九三爻象。


有變異之虞。


而君子處之之道。


必謹慎。


九三重剛不中。


與乾九三同。


下為六二。


上為九四。


剛柔相異。


前後相姤。


而本位過剛。


輔弼不協。


是險象也。


同人之進。


將有為也。


陰處于內。


將與仇也。


陽揚于外。


將有憂也。


其變為師。


兵之象也。


其敵為比。


黨之象也。


而失離之光明。


易坎之險陷。


互巽之伏入。


非乾之剛健。


故有伏戎于莽之語。


莽者草野也。


粗率也。


暗昧也。


戎者兵也。


害也。


伏者猶未動也。


伺隙者也。


同人而曰伏戎。


乃君子遭小人之嫉。


而思所以害之也。


為君子者。


宜以貞自矢。


以光明示人。


以乾惕為戒。


則可免戎莽之禍。


故當去其蔽晦之地。


就于高明之方。


升其高陵。


正與伏戎于莽相對。


彼伏草昧。


我升高明。


彼以戎兵。


我懷道義。


彼為固位。


我志貞潔。


彼圖驕恣。


我行安恬。


則伏戎何傷。


同人之功可致。


險陷不害。


同人之信愈孚。


故曰三歲不興。


以明其無求進之心也。


升其高陵。


人所共見。


三歲不興。


人所共望。


則今之退者。


以成後日之進。


今之遠者。


以為後來之近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8:5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67


夫伏戎者。


必有所恃于力也。


若與之爭。


勝負未可知也。


唯離其伏地。


上于高陵。


以示無與爭彊。


則天下當共諒也。


三歲不興。


久也。


非必三歲也。


蓋示人以久。


而勿攖其忌也。


我既為久隱之謀。


眾尤切早起之望。


則處之安穩。


而行之泰然。


始之緩圖。


而成之必速。


是君子之進也。


同人之漸也。


辭旨深矣。


宗主附注同人之反為大有。


乃往來相反也。


而其對為水地比。


則敵也。


其對反為地水師。


則真相反也。


蓋陰陽位時。


均反對也。


地與天對。


火與水對。


而相敵視也。


在同人為君子之朋。


在比為小人之黨。


在師則爭矣。


爭則有勝負。


既非一人之訟。


則興大眾之師。


師之與比。


為往來卦。


而與同人為反對卦。


故用同人者。


必防師比之害也。


比之進也則為升。


升為地風。


風水合化為渙。


水風相激為井。


渙則化仇為好。


井則因恨成仇。


此在人之進退應之。


進而不當。


或退而失宜。


皆有咎。


唯能用升則無害。


同人九三爻辭曰。


升其高陵。


而升之九三。


則曰升虛邑。


既曰升。


必自下上登也。


虛同壚。


即壚里也。


而與高陵相差一間。


然在同人。


以漸進為志。


九三因莽有伏戎。


不得不升于高陵。


以窺其藏。


而避其害。


此君子明哲保身之道也。


加之比師相襲。


寇仇難解。


不升則有井之患。


此升字不獨為升卦也。


風波未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9:1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68


豈能自陷旋渦中哉。


必本離光明之態。


而守乾惕之義。


以合于同人在野之旨也。


故曰三歲不興。


以安行也。


小人之氣燄未盡。


君子之進取宜遲。


故有三歲之語。


三歲言其久也。


若暫則三月三日亦同。


三者眾也。


視時地所宜而定之。


此即同人要義也。


象曰。


伏戎于莽。


敵剛也。


三歲不興。


安行也。


宣聖講義此申明爻辭原義。


而教後世卜此爻者。


所宜留意也。


所謂敵剛者。


以敵猶剛彊也。


故有伏戎之象。


實本于六二在其下也。


六二為陰。


其下如陷。


又以九三重剛。


九四亦然。


上剛下險。


兩不相容。


故曰敵剛。


同人全卦。


皆以光明乾惕為用。


敵剛不宜與爭。


故升其高陵。


以孚卦義。


而三歲不興。


為行進安穩計也。


同人主進。


主漸進。


故曰安行。


曰安則無虞于戎莽。


曰行則無礙于同人。


以行而安。


君子之道也。


小人則不克矣。


故明知莽有伏戎。


而不履其險。


明為求進。


而必圖其安。


此升其高陵。


一則避禍。


一則計功。


一舉數得。


果非然者。


同人之用將窮。


救時之義奚在。


如恃我有眾。


而與戎莽一較其力。


必且先受其害。


更妨于事。


是以因敵之剛。


則求策之全。


因地之險。


則求行之安。


而人以暗昧。


我以光明。


人逞彊力。


我以坦白。


德足以勝之也。


故三歲不興。


正興之備也。


按卦象陽爻主進。


九三進于九四。


皆陽也。


亦升之象。


光明之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9:2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69


在乾九四曰。


或躍在淵。


無咎。


此則主升。


以乾下卦無陰爻也。


然義亦須自反自貞。


不得猛進。


以犯驕恣之愆。


而違乾惕之訓。


故九四有弗克攻吉之辭也。


九四。


乘其墉。


弗克攻。


吉。


宣聖講義此同人九四爻辭。


明本爻之用也。


同人主進。


而起自野。


則其終必及城墉。


以國之政令必自都會出也。


墉者城也。


乘者薄也。


進而至于城。


猶未遂入也。


然城為保民。


君子之至也。


為救民。


彼恃固以敵我。


則雖乘墉。


不克攻也。


非不克也。


義弗可也。


以救民而傷眾。


非義也。


起于野而得眾。


故能乘墉。


因于民而慮殃及無辜。


故弗克攻。


然弗攻。


非中止也。


徐圖他道也。


在卦九四。


本重剛。


與九三同。


城墉為守。


剛之象也。


而以資敵。


則亦剛敵也。


敵剛則宜柔取。


避多所損害。


以全其始終為民來之義。


民無罪也。


故勝而不攻。


且以攻未必即克也。


堅城易守。


遠師難攻。


若以力較。


未見有功。


弗克攻者。


勢也。


亦義也。


同人之旨。


本于仁義。


基于安徐。


不行險以僥倖也。


九三以安行。


九四以弗攻。


皆一義也。


既弗以力服人。


則人必為德所化。


是弗克攻。


正所以攻也。


雖義弗克。


而事則克也。


故曰吉。


吉指大眾言。


無不吉也。


同人之吉也。


以善于用剛。


故吉。


亦猶乾九四在淵之意。


自反以順眾。


自抑以伸義。


此全卦本于君子貞三字。


而獲吉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9:4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70


象曰。


乘其墉。


義弗克也。


其吉。


則困而反則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九四爻辭原義。


而見君子處之之得吉也。


夫乘墉豈不克攻哉。


為義弗可也。


義者謂準諸事理之宜。


及人我之利也。


乾卦曰。


利者義之和也。


利物足以和義。


是義即利也。


唯能利。


始為義。


若有不利。


非義也。


以乘墉已勝也。


人已困也。


若遽攻之。


于事或有功。


而所損者大。


損己固非義。


損人亦非義也。


義在盡其利。


今有所損。


義弗可也。


按之事理。


皆未宜也。


我進而無所憑。


敵困而有所恃。


相持不決。


必害于大者遠者。


故曰義弗克。


明其非不能攻也。


乃利害之不均。


而于義弗許也。


然既不克攻。


則奚有吉占設淺躁之見。


必謂其勞而無功。


棄而不取。


困而不入。


徒失機宜。


安有吉利。


而不知君子之服人也。


必待其心悅誠服。


勢可攻而弗攻。


墉可破而弗破。


不爭一時之快。


而懷柔其居民。


不恃大眾之威。


而錫恩于未順。


是則君子攻心之策。


抑亦軍法萬全之計也。


曰吉者。


蓋明知其終吉也。


所謂困而反則也。


則同側。


反側者。


不安也。


居民被困。


不安其處。


勢將自變以投我。


一也。


敵雖困守。


不安其位。


勢將迫其臣下攜貳。


以歸順大眾。


二也。


動于民者。


則城無與守。


動于下者。


則主無與助。


皆將自潰以迎我。


寧待攻耶。


此不攻而得。


其吉可見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40:0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71


故曰其吉則困而反側也。


言吉之由于反側也。


困之不去。


則反側必至之勢也。


困而示恩。


則反側尤易見也。


故吉之由來。


則在于困而使之反側也。


夫反者與正對。


側者與中對。


于彼為反側。


于我則正中也。


九四以剛行柔。


以陽居陰。


故其效如是。


此弗克之吉。


較克尤大也。


或曰反則。


謂自反也。


亦同。


蓋待其自反而來歸也。


故曰吉。


九五。


同人先號咷。


而後笑。


大師克相遇。


宣聖講義此同人九五爻辭。


言同人之大成。


及爻象之義也。


九五居外卦之中。


為得位。


下與六二應。


為得時。


故爻辭言其吉也。


然同人本無位。


今九五曰得位。


乃得地也。


同人全卦至此。


功用俱見矣。


夫同人以六二一陰。


與上九五應。


先陰後陽。


中而不順。


正而難從。


其終也。


以君子之德。


遇阻而亨。


逢艱而利。


固非一路順進也。


必經歷頓挫而漸通。


必循撫貞固而漸達。


其在九三九四二爻。


已見其義。


而九五以陽剛正位。


本為亨利之時。


亦由三四蹉跌。


六二間隙。


眾志難一。


成功匪易。


故曰同人先號咷而後笑。


號咷哭?也。


同人經九三之伏莽。


遭九四之反側。


前之為敵者。


亦成友好。


相猜者。


亦共起居。


所謂同人。


愈同愈眾。


愈集愈多。


而有不召來歸者。


未告自至者。


既會合之非原人。


則猜疑必有不免。


先號咷者。


相畏忌不敢遽親近。


而呼號也。


相備戒。


不敢即坦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8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40:2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72


而憂泣也。


然君子主之。


眾人從之。


以誠相交。


則憂疑皆釋。


以信相與。


則呼喚亦忘。


故破涕為笑。


化愁為喜。


恩仇皆泯。


遠邇同歡。


而同人至。


此誠大同矣。


既有大群。


自增大力。


而大師克相遇。


不為我敵。


且與我同進矣。


大師言其眾也。


相遇言其順也。


克言其成也。


此所以先號咷而後笑也。


在君子本無爭勝之心。


固不欲與人之師戰。


而今以德所感。


師亦來歸。


此相遇不號咷而相笑也。


君子之進也。


為救時。


無奪位之謀。


其起于野也。


為應眾望。


無自衛之志。


故不設兵卒。


不較戰爭。


人之以兵至者避之。


以戰言者去之。


而兵亦人也。


明知為國用。


則可服于德。


而不附于勢。


從于義。


而不袒于私。


故至九五君子之德大明。


同人之功已著。


遂有全師來從者。


而君子初猶未允焉。


待其既近。


隔閡已除。


則前未同者。


至是亦同人矣。


此九五之稱同。


直括大師相遇言也。


而三四兩爻則不曰同人。


以尚未同也。


初二之同人。


小同人也。


猶有敵友之分。


九五之同。


大也。


已消人己之界。


故稱同人。


明其用也。


象曰。


同人之先。


以中直也。


大師相遇。


言相克也。


宣聖講義此申明爻辭之義也。


所謂先者。


出發有先後也。


同人先行。


而大師後遇也。


先行未知。


乃有號咷之情。


後遇既明。


遂成一笑之頃。


言初疑而終信也。


其信者。


在同人之能中直。


中則正。


直則誠。


誠正交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7 07:2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