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4:15:5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董某某,男,22歲,工人。 </STRONG></P>
<P><BR><STRONG>北京某醫院住院病人,病歷號C98224,會診日期1975年11月27日。 </STRONG></P>
<P><BR><STRONG>簡要病史:一年多來牙齦時常出血,每次發病都需要經口腔科處理,才能緩解。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已經一年半未能上班工作。 </STRONG></P>
<P><BR><STRONG>本次發病後,雖經口腔科醫生處理,但仍出血不止。 </STRONG></P>
<P><BR><STRONG>住院後,又於11月9日拔除左上門齒兩個,將其出血處的血管進行結紮、縫合。 </STRONG></P>
<P><BR><STRONG>但手術後,牙齦仍出血不止,影響飲食,經大量止血藥物注射、口服等,均不能止血。 </STRONG></P>
<P><BR><STRONG>於11月27日應邀會診。 </STRONG></P>
<P><BR><STRONG>現在證:左上門齒處及牙齦出血,血色鮮紅,滿口牙齦腫脹,心跳,右頭部有隨心跳而上衝跳動的感覺,口渴能飲、大便秘結。 </STRONG></P>
<P><BR><STRONG>舌質紅舌苔老黃。 </STRONG></P>
<P><BR><STRONG>脈象數,左手弦滑有力,右手弦細,略滑。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4:16:0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辨證:陽明經的經脈入齒中,齒齦屬陽明經(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 </STRONG></P>
<P><BR><STRONG>患者年輕體壯,脈象弦滑有力,知是實證,口渴能飲,牙齦出血,舌苔色黃、脈數,知為胃經實熱; </STRONG></P>
<P><BR><STRONG>大便秘結,舌苔老黃,脈滑數有力,是大腸熱結之象; </STRONG></P>
<P><BR><STRONG>牙齦出血其色鮮紅,結合左手脈大,弦數有力,知是血熱妄行; </STRONG></P>
<P><BR><STRONG>心跳、上衝及後頭跳動感,是熱熾化火,血隨氣升,氣隨血上而致。 </STRONG></P>
<P><BR><STRONG>綜觀脈症,診為陽明經(胃和大腸)火熱熾盛,血熱妄行而致之齒衄病。 </STRONG></P>
<P><BR><STRONG>治法:清瀉陽明,涼血止血。 </STRONG></P>
<P><BR><STRONG>處方:生石膏45克(先煎)、生大黃6克、知母9克、黃芩12克、生地24克、元參30克、麥冬9克、白茅根30克、大小薊各15克、生藕節30克。 </STRONG></P>
<P><BR><STRONG>水煎服,4劑。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4:16:1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方解:根據治法要求,採用白虎湯合增液承氣湯加減,方中以生石膏清陽明經氣分邪熱,生大黃瀉陽明經血分結熱為主藥。 </STRONG></P>
<P><BR><STRONG>配知母、黃芩入肺胃二經而助主藥清瀉陽明火熱之力為輔藥。 </STRONG></P>
<P><BR><STRONG>再據治法中有「涼血」的要求,故又選入生地、元參入腎壯水,涼血降火。 </STRONG></P>
<P><BR><STRONG>又考慮到已病了10余天,出血又多,大便秘結,舌紅,既有手陽明大腸結熱的一面,又有出血、病久、傷津的一面,故再加麥冬入肺胃二經涼血生津(合生地、元參、生大黃,為增液承氣湯的主要成分)共為佐藥。 </STRONG></P>
<P><BR><STRONG>又據「急則治其標」的原則,加白茅根、大小薊、生藕節入胃經以涼血止血為使藥。 </STRONG></P>
<P><BR><STRONG>同時,生藕節兼有活瘀的作用,使血止而不生瘀。 </STRONG></P>
<P><BR><STRONG>治療結果:服藥後,當天夜裡,出血明顯減少,可以安睡。 </STRONG></P>
<P><BR><STRONG>次日大便通暢,頭已不暈,血已止。 </STRONG></P>
<P><BR><STRONG>二診時,在上方中又加生赭石30克、旋覆花9克、白芨9克,又服6劑,即痊癒出院。 </STRONG></P>
<P><BR><STRONG>以後又服藥18劑,正常上班工作。 </STRONG></P>
<P><BR><STRONG>此後多次追訪,齒衄從未發生。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4:16:2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四)藥物歸經的研究方向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藥物歸經學說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密切聯繫臨床實踐,進一步加以研究,並利用現代科學方法整理提高,以使其更好地為解除人類疾苦服務。 </STRONG></P>
<P><BR><STRONG>在研究藥物歸經學說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必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密切結合辨證論治的醫療體系去進行研究。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4:16:3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要用整體觀去觀察、研究藥物的歸經,要看到藥效是機體反應與藥物性能相互發生作用後產生的,必須把內外因素(機體、藥物、氣候、環境、病理生理等)聯繫起來分析觀察,不要孤立地、片面地去追求藥效。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4:16:4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藥物歸經不單是使藥物達到病所的問題,而是在於調節有病臟腑經絡以及其他臟腑經絡之間的功能活動,使之影響整體,而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4:16:5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4.歡迎現代科學工作者,用原子示蹤、同位素掃描等等各種現代科學方法,研究探討藥物歸經的作用原理。 </STRONG></P>
<P><BR><STRONG>但要注意密切聯繫中醫理論。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4:17:0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5.《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也是研究中醫的一種很好的模式。 </STRONG></P>
<P><BR><STRONG>最後,必須指出,藥物歸經雖然是辨證論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能拘泥於一藥入一臟、一經,刻板機械地去生硬套用。 </STRONG></P>
<P><BR><STRONG>因為每種中藥本身即具有它的復雜性,再加上各種不同的炮製和配伍變化則更為復雜。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必須結合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相須相使等理論以及臟腑經絡的特性和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等去應用。 </STRONG></P>
<P><BR><STRONG>更不能認為歸經學說已經十全十美,它還有一定的缺點,如味苦的有的不入心; </STRONG></P>
<P><BR><STRONG>色紅的也有的不入心,色白的有的入胃,入腎的不一定都鹹,入太陽的有的也入太陰,也有許多藥品可以通行各經,尚有許多藥還不知道它主要入何經何臟腑。 </STRONG></P>
<P><BR><STRONG>另外,歷代醫家對同一藥物的歸經描述,有的很不相同,等等,有待今後的醫藥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和補充。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4:17:1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五、中醫傳統科研思路焦氏十分重視中醫科研,對中醫科研有著濃厚的興趣。 </STRONG></P>
<P><BR><STRONG>焦氏認為中醫傳統科研方法,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 </STRONG></P>
<P><BR><STRONG>因為歷史在不斷地向前發展,科學技術在不斷地進步,傳統科研方法也應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賦予新內容。 </STRONG></P>
<P><BR><STRONG>既然是科研,就要向未知領域進行探索,以便不斷地發現新事實,獲得新知識,闡明新規律,創立新理論。 </STRONG></P>
<P><BR><STRONG>但是中醫是一門特殊的傳統醫學,中醫的科研思路,必須堅持以「繼承傳統,博採眾長,突出特色,創新發揚」為指導思想。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4:17:2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從中醫藥學的發展史來看,古代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是繼承前人的理論和成果,另一方面又吸收當代的先進思想和先進的科技成就,而且還善於吸收外來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用以豐富和發展自己。 </STRONG></P>
<P><BR><STRONG>漢代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是一部高成就、高水準的學術著作,對中醫藥學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可說是張氏畢生科研的結晶。 </STRONG></P>
<P><BR><STRONG>其成就之廣、水準之高已為後世醫家所公認,在此不予贅述。 </STRONG></P>
<P><BR><STRONG>張仲景的科研思想和方法,可概括為「勤求古訓」(縱向繼承)、「博采眾方」(橫向吸收)、立足臨床(實用出發)、力辟時弊(揚去糟粕),所以達到了創新發揚的目的。 </STRONG></P>
<P><BR><STRONG>仲景的科研思想和方法,對於現在仍有可借鑒之處。 </STRONG></P>
<P><BR><STRONG>設仲景於今日,亦必將堅持這樣的思想方法,在保持傳統和發揚創新上亦必譜寫新篇章。 </STRONG></P>
<P><BR><STRONG>焦氏認為,當代的中醫科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4:17:3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堅持中醫藥學理論為基點,加強基本理論的研究祖國醫藥學是具有系統理論體系的傳統醫藥學,它與經驗醫術不同。 </STRONG></P>
<P><BR><STRONG>中醫藥學理論幾千年一直指導著臨床實踐,無數實踐證明中醫藥學理論對臨床醫療指導的有效性,從而表明其科學性。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在進行中醫藥科研時,無論採用何種方式或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都不能脫離或背離中醫藥理論這個基本點,這就是突出中醫藥特色。 </STRONG></P>
<P><BR><STRONG>譬如對某一種疾病進行臨床研究,可以(也應該)採用現代醫學的診察方法,也可以參考其治療思路,但在運用中藥治療時,絕不能背離辨證論治而中藥西用,否則就不能叫中醫科研,而是搞的廢醫存藥研究,方向就不對了。 </STRONG></P>
<P><BR><STRONG>中醫藥學的基本理論很多,諸如陰陽、五行、臟象、經絡、氣、血、營、衛、津液……,藥學中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十八反、十九畏、相須相使……等等,都有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特別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西醫診察手段進行研究,探求其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使其進一步科學化、現代化。 </STRONG></P>
<P><BR><STRONG>因此,有必要廣泛聯繫和組織多學科的科技人員(包括軟科學的科學工作者),共同從多方面入手,逐項地開展多學科研究,然後進行綜合分析,以便在中醫藥理論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為新醫學新藥學的早日形成提供理論基礎。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4:17:4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立足於臨床,開展多學科研究中醫藥科研的目的,最終在於提高臨床療效。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加強臨床診治的研究,又是中醫藥科研的重要環節。 </STRONG></P>
<P><BR><STRONG>特別是對急性病、危重病、難治病的研究,尋找辨證論治的規律,對於提高中醫的診治水準具有積極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對此,焦氏提出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 </STRONG></P>
<P><BR><STRONG>.中藥的研究:關於中藥研究,除上述中藥理論研究,以便進一步闡發中藥藥效機理,把中藥的治療作用從知其然變為知其所以然以外,同時要對中藥的品質控制、真偽劣鑒別、劑型改革、採收炮製等,都要作為重點進行多學科的現代研究,從而提高中藥的用藥品質,並開發新藥源,建立新理論,促進中藥學的發展,為臨床提供更好品質的藥物。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4:17:5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復方的研究:中醫治病是以復方為其治療措施,而歷代有許多名方流傳至今,現為臨床所慣用。 </STRONG></P>
<P><BR><STRONG>方劑的組織和藥物的配伍雖有傳統的原則可循,但現代的機理尚有待研究闡明。 </STRONG></P>
<P><BR><STRONG>在這方面雖然有一些可喜的成果報導,但為數甚少。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對方劑的深入研究,無疑對提高臨床療效是有積極意義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4:18:0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四診的研究:四診是中醫傳統的診斷方法,無數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STRONG></P>
<P><BR><STRONG>但是,傳統四診不易掌握,而且也存在有很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其根本原因在於缺乏客觀的量化指標。 </STRONG></P>
<P><BR><STRONG>因此,也應組織多學科的力量,採用現代手段,對四診進行深入研究,使四診客觀化。 </STRONG></P>
<P><BR><STRONG>同時通過研究,創造出新儀器,補充新內容,逐漸從四診向五診、六診而發展,從而提高中醫的診斷水準,為辨證論治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4:18:1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4.辨證論治研究: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治療學的精髓,是體現中醫醫療特色的關鍵。 </STRONG></P>
<P><BR><STRONG>辨證論治的全過程,包括理、法、方、藥四個方面,都是取得臨床療效的重要環節。 </STRONG></P>
<P><BR><STRONG>辨證論治水平的高低,決定了臨床療效的優劣。 </STRONG></P>
<P><BR><STRONG>為了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必須提高辨證論治的水準。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必須對辨證論治中的每一個環節進行深入研究,然後經過歸納總結,探索辨證論治的思維模式和規律。 </STRONG></P>
<P><BR><STRONG>同時要對病、證、症進行各種實驗研究,闡述三者之間關係和物質基礎。 </STRONG></P>
<P><BR><STRONG>關於這方面,應該以「證」的研究為主,探討「證」的實質。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4:18:2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5.治則的研究:治則是中醫的治療大法,諸如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勞者溫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等等,都具有濃郁的中醫特色,應結合具體病種,進行現代研究,以發現治療學上的新事實,探索新內容,創立新理論。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4:18:4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6.疾病的研究:密切結合臨床,開展中醫病的研究。 </STRONG></P>
<P><BR><STRONG>如對中風(出血性和缺血性腦血管病、腦栓塞、腦血管痙攣等)、胃病(萎縮性胃炎、潰瘍病、膽結石、膽囊炎、胰腺炎等)、腰腹痛(泌尿係結石、腸疾患、婦女月經病、附件炎等)、痹證(急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胸痹心痛(冠心病、心肌炎、風心病、肺炎等)、厥證(休克、昏迷、卒倒、暈厥、DIC等)、痰證(癲癇、抽搐、良性囊腫、甲狀腺瘤等)以及哮喘、癌腫等疾病的研究,探索其辨證論治的規律,以提高治療效果。 </STRONG></P>
<P><BR><STRONG>同時總結出新技朮、新方法,闡明新規律,建立新理論。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4:18:5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7.針灸的研究:針灸療法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STRONG></P>
<P><BR><STRONG>深入對針灸的研究,也應該採用多學科共同進行,但必須按照中醫理論體系去探討其實質,如研究經絡實質、俞穴特性、針麻原理、子午流注原理、靈龜八法原理……等等,以冀從理論上、技術上找到突破口。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4:19:1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三)中醫藥古籍和醫史文獻整理研究中醫藥古籍汗牛充棟,又學術流派眾多,對某一問題既有各抒己見,又有互相補充,有必要對各種古籍進行整理研究。 </STRONG></P>
<P><BR><STRONG>在整理研究時方法應該多樣,除了運用訓詁進行點校、批註外,也須按問題立項,逐項進行整理歸納,正本清源,找出規律,從而發現新問題、新線索、新知識、新理論,為臨床研究、實驗研究和多學科研究提供新思路。 </STRONG></P>
<P><BR><STRONG>總之,焦氏指出,通過上述研究,促進中醫藥學逐漸實現現代化。 </STRONG></P>
<P><BR><STRONG>故而在思想方法上,應繼承與發揚並舉,傳統手段與現代手段並用,中醫與西醫結合,這樣的研究既保持了中醫特色,又豐富和充實了中醫藥學的內容。 </STRONG></P>
<P><BR><STRONG>因此,不要認為「傳統的科研方法」就是落後保守的方法,因而與現代科研方法對立起來,對此應該有正確的態度。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5 14:19:2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臨證特色</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辨析心痹、胸痹異同,探究心痹新方藥「心痹」病為五臟痹之一,始載於《內經》。 </STRONG></P>
<P><BR><STRONG>如《素問?痹論》篇說:「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 </STRONG></P>
<P><BR><STRONG>《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說:「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 </STRONG></P>
<P><BR><STRONG>《靈樞?五邪篇》說:「邪在心,則病心痛」。 </STRONG></P>
<P><BR><STRONG>焦氏認為,其病因或由於脈痹日久不愈重感外邪; </STRONG></P>
<P><BR><STRONG>或因思慮傷心,氣血虧虛,心氣痹阻脈道不通所致。 </STRONG></P>
<P><BR><STRONG>近人論冠心病、心絞痛,多從「胸痹」論治。 </STRONG></P>
<P><BR><STRONG>但焦氏認為,《內經》中雖有胸痹之名,而辨證論治則是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才正式提出來,並加以論述的。 </STRONG></P>
<P><BR><STRONG>至於心痹與胸痹的關係,認為胸痹較心痹所涉及的範圍更廣泛、更復雜,胸痹可包括心痹,但心痹不能包括胸痹,二者密切相關,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STRONG></P>
<P><BR><STRONG>臨床上胸痹可見「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不得臥,心痛徹背」、「心中痞」、「胸滿、脅下逆搶心」,等等; </STRONG></P>
<P><BR><STRONG>心痹可見「暴上氣而喘」、「病心痛」、「胸中痛、脅支滿」、「心痛引背」等,二者皆有心肺相關聯的證候。 </STRONG></P>
<P><BR><STRONG>因心肺同居胸中,心主血、肺主氣,二者有血脈相通; </STRONG></P>
<P><BR><STRONG>而心為君主之官,肺為相傅之官,兩者相輔相成,相互為用。 </STRONG></P>
<P><BR><STRONG>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故心肺兩臟生理相關,病理亦屬相連。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心痹與胸痹的臨床證候既有各自的特點,又有相同之處,《內經》中已明確指出:「心痹者、脈不通。 </STRONG></P>
<P><BR><STRONG>焦氏認為將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歸屬於「心痹」範疇,似較歸屬於「胸痹」範疇更為恰當。 </STRONG></P>
<P><STRONG></STRONG>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