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四診抉微】

 關閉 [複製鏈接]
501#
 樓主| 發表於 2013-10-4 22:09:55 | 只看該作者
分部詩
 

寸細應知嘔吐頻,入關腹脹胃虛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遺精號脫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2#
 樓主| 發表於 2013-10-4 22:10:05 | 只看該作者
抉微
 

李士材曰:

 

嘗見虛損之人,脈已細而身常熱不究其原,而以涼劑投之,使真陽散敗,飲食不進,上嘔下泄,是速之斃耳。

 

《經》云:

 

少火生氣。

 

人非此火,無以道行三焦,熟腐五穀,未徹乎此者,烏可言醫哉?

 

《匯辨》云:

 

大都浮而細者,屬之陽分,則見自汗氣急等症;

 

沉而細者,屬陰分,則見下血血痢等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3#
 樓主| 發表於 2013-10-4 22:10:13 | 只看該作者
病忌
 

虛勞之脈,細數不可並見,並見者必死。

 

細則氣衰,數則血敗,氣血交窮,短期將至。

 

吐利失血,得沉細者生。

 

憂勞過度之人,脈亦多細,為自殘其氣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4#
 樓主| 發表於 2013-10-4 22:10:24 | 只看該作者
附論小脈
 

滑伯仁曰:

 

小脈(非細如發也),浮沉取之,悉皆損小,在陽為氣不足,在陰為血不足。

 

前大後小,則頭痛目眩;

 

前小後大,則胸滿短氣。

 

張路玉曰:

 

即仲景來微去大之變辭,虛中挾實之旨。

 

小弱見於人迎,衛氣衰也;

 

見於氣口,肺胃弱也;

 

寸小陽不足,尺小陰不足。

 

若小而按之不衰,久按有力,又為實熱固結之象。

 

總由正氣不充,不能鼓搏熱勢於外,所以隱隱略見滑熱於內也。

 

慎庵按:

 

小脈,即細脈之別稱,亦猶大脈之與洪脈,同一體也,況其主病皆同,故但附見於此,乃一脈而異名,勿歧視之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5#
 樓主| 發表於 2013-10-4 22:10:33 | 只看該作者
審疑似
 

《診宗三昧》云:

 

小脈者,三部皆小,而指下顯然,不似微脈之微弱依稀,細脈之微細如發,弱脈之軟弱不前,短脈之首尾不及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6#
 樓主| 發表於 2013-10-4 22:10:43 | 只看該作者
正誤
 

《脈訣》言往來極微,是微反大於細矣,與經旨相背。

 

濡(陰,即軟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7#
 樓主| 發表於 2013-10-4 22:10:51 | 只看該作者
體狀詩
 

濡脈細軟,見於浮分,舉之乃見,按之即空,叔和比之綿浮水面,時珍比之水上濡形浮細按須輕,水面浮綿力不禁。

 

病後產中猶有藥,平人若見是無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8#
 樓主| 發表於 2013-10-4 22:11:00 | 只看該作者
相類詩
 

浮而柔細知是濡,沉細而柔作弱持。

 

微則浮微如欲絕,細來沉細近於微。

 

浮細如綿曰濡,沉細如綿曰弱。

 

浮而極細如絕曰微,沉而極細不斷曰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9#
 樓主| 發表於 2013-10-4 22:11:12 | 只看該作者
主病詩
 

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

 

汗雨夜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濕侵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0#
 樓主| 發表於 2013-10-4 22:11:21 | 只看該作者
分部詩
 

寸濡陽微自汗多,關中其奈氣虛何,尺傷精血虛寒甚,溫補真陰可起 。

 

(濡為少氣,為泄瀉、為痰、為渴、為眩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1#
 樓主| 發表於 2013-10-4 22:11:30 | 只看該作者
分部主病
 

濡主陰虛,髓竭精傷。

 

左寸濡者,健忘驚悸;

 

濡在左關,血不榮筋,左尺得濡,精血枯損。

 

右寸濡者,腠虛自汗;

 

濡在右關,脾虛濕侵;

 

右尺得濡,火敗命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2#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15:43 | 只看該作者
抉微
 

方穀曰:

 

輕診不知,重按又不可得,稍久隱隱而來,少焉又不可得,存而診之,又復如是,此濡脈也,為濕傷氣血之候。

 

凡形體未見死象,不可便斷死。

 

或曰:

 

濡脈辨內傷外感。

 

氣促力劣,恍惚耳鳴,此虛冷之征,必見於右手氣口,若人迎濡而氣口有力,中氣脹悶,腰背 疼,肢體倦怠,當作濕治。

 

劉河間曰:

 

濡多兼遲,主極冷。

 

然熱泄後,或熱極將死者亦濡弱。

 

張路玉曰:

 

濡為胃氣不充之象。

 

故內傷虛勞、泄瀉少食、自汗喘乏、精傷痿弱之人,脈雖濡軟乏力,猶堪峻補峻溫,不似陰虛脫血,純見細數弦強,欲求濡弱,絕不可得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3#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16:00 | 只看該作者
宜忌
 

李士材曰:

 

浮主氣分,浮取之而可得,氣猶未敗;

 

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如無,此精血衰敗,在久病年老之人,尚未至於必絕,為其脈與證合也,若平人及少壯暴病見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4#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16:16 | 只看該作者
比類
 

《診家正眼》云:

 

叔和言輕手相得,按之無有,《偽訣》反言按之似有,舉之無,悖戾一脈形大,而濡脈形小也;

 

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

 

濡脈之無根,與散脈相類,但散脈從浮大而漸至於沉,濡脈從浮小而漸至於不見也。

 

從大而至沉者,全凶;

 

從小而之無者,為吉凶相半也。

 

又主四體骨蒸,蓋因腎氣衰絕,水不勝火耳。

 

弱(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5#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16:30 | 只看該作者
體狀詩
 

弱脈細小,見於沉分,舉之則無,按之乃得。

 

《脈經》云:

 

弱脈極軟而沉細,不似微脈之按之欲絕,濡脈之按之若無,細脈之浮沉皆細也。

 

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

 

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6#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16:48 | 只看該作者
相類詩
 

(見濡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7#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17:02 | 只看該作者
主病詩
 

弱脈陰虛陽氣衰,惡寒發熱骨筋萎。

 

多驚多汗精神減,益氣調營急早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8#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17:14 | 只看該作者
分部詩
 

寸弱陽虛病可知,關為胃弱與脾衰,欲求陽陷陰虛病,須把神門兩部推。

 

滑伯仁曰:

 

精氣不足,故脈痿弱而不振,為痼冷、為烘熱、為虛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9#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17:27 | 只看該作者
分部主病
 

左寸弱者,驚悸健忘;

 

弱在左關,木枯攣急;

 

左尺得弱,涸流可征。

 

右寸弱者,自汗短氣;

 

弱在右關,水穀之 ;

 

右尺得弱,陽陷可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0#
 樓主| 發表於 2013-10-5 19:17:40 | 只看該作者
抉微
 

劉河間曰:

 

弱脈虛冷,兼微與遲,然傷風中暑,熱盛而自汗大出,則亦緩弱而遲。

 

李士材曰:

 

浮以陽候,浮取之而如無,陽氣衰微之驗也。

 

《經》云:

 

脈弱與滑,是有胃氣;

 

脈弱與澀,是為久病。

 

愚謂:

 

弱堪重按,陰猶未絕;

 

若兼澀象,則氣血交敗,生理滅絕矣。

 

張路玉曰:

 

傷寒首言弱為陰脈,即陽經見之,亦屬陽氣之衰,可見。

 

脈弱無陽,必無實熱之理,祗宜辨析真陽之虛,與胃氣之虛,及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至耳。

 

在陰經見之,雖為合脈,然陽氣衰微已極,非峻溫峻補,良難春回寒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21:4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