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09:32:3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系統的方法</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研究人體可用分析的方法或系統的方法。 </STRONG></P>
<P><BR><STRONG>前者如解剖方法、化驗方法等; </STRONG></P>
<P><BR><STRONG>後者體現為整體觀念。 </STRONG></P>
<P><BR><STRONG>中醫診治疾病是根據症狀、體徵以及疾病發生發展規律,採取相應措施。 </STRONG></P>
<P><BR><STRONG>特別強調機體的動態平衡,注意內環境的自我調節。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09:32:4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辨證的手段</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中醫強調治病必求其本。 </STRONG></P>
<P><BR><STRONG>通過現象,判斷真假,是求本; </STRONG></P>
<P><BR><STRONG>分析證候,探索病因,明確病位,是求本; </STRONG></P>
<P><BR><STRONG>從錯綜復雜的見症中,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也是求本。 </STRONG></P>
<P><BR><STRONG>標本相移,主次矛盾可以相互轉化。 </STRONG></P>
<P><BR><STRONG>臨證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 </STRONG></P>
<P><BR><STRONG>既要掌握疾病發生發展的普遍規律,又要考慮個體差異。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09:32:5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4)久長的源流</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祖國醫學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STRONG></P>
<P><BR><STRONG>針灸、按摩、藥物的應用,當溯之更遠。 </STRONG></P>
<P><BR><STRONG>即使是民間療法,多數是幾代甚至幾十代相傳的經驗積累。 </STRONG></P>
<P><BR><STRONG>真不愧是傳統文化的瑰寶,中華民族的驕傲。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09:33:0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5)廣泛的存在</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是治療方法之廣。 </STRONG></P>
<P><BR><STRONG>有藥物治療,包括復方製劑和單方草藥以及食物療法等。 </STRONG></P>
<P><BR><STRONG>還有非藥物療法,如按摩、推拿、氣功、導引、針灸、拔罐、刀圭、刮痧、熏、烘、浸、洗等等。 </STRONG></P>
<P><BR><STRONG>二是藥物種類及其分佈之廣。 </STRONG></P>
<P><BR><STRONG>藥物來源於天然植物與動物和礦物。 </STRONG></P>
<P><BR><STRONG>三是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方書、文獻資料。 </STRONG></P>
<P><BR><STRONG>四是學術流派之廣。 </STRONG></P>
<P><BR><STRONG>如經方派、時方派、補土派、養陰派、溫陽派等。 </STRONG></P>
<P><BR><STRONG>各種學術流派中又有許多分支。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09:33:1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6)多向性的療效機制</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中醫運用宏觀思維、系統方法、辨證的手段以及各種各樣的治療措施,加上各種學術流派的不同,許多名醫都有一套絕招。 </STRONG></P>
<P><BR><STRONG>因此,給我們提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即中醫療效機制是多向性的。 </STRONG></P>
<P><BR><STRONG>不承認這一點,就無從解釋古往今來中醫廣泛存在的事實。 </STRONG></P>
<P><BR><STRONG>這也許就是一些科學家指出的,「研究中醫藥,有可能對生命科學的研究帶來新突破」的論據之一。 </STRONG></P>
<P><BR><STRONG>此外,千百年來所傳頌的中醫醫德也應視為中醫特色之一。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09:33:2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保持和發揚中醫特色</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要樹立繼承觀科學都是在前人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 </STRONG></P>
<P><BR><STRONG>學術具有繼承性。 </STRONG></P>
<P><BR><STRONG>繼承和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STRONG></P>
<P><BR><STRONG>不瞭解中醫的過去和現狀,就談不上發展和創新。 </STRONG></P>
<P><BR><STRONG>當前,中醫界有許多人特別是青年中醫對繼承不感興趣。 </STRONG></P>
<P><BR><STRONG>究其原因,一是未弄清繼承的概念; </STRONG></P>
<P><BR><STRONG>二是對是否有中醫特色表示懷疑。 </STRONG></P>
<P><BR><STRONG>為什麼看不到中醫特色? </STRONG></P>
<P><BR><STRONG>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09:33:3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沒有系統研究中醫典籍</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只是入中醫之門,而沒有登堂入室,對祖國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理解不深。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09:33:4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臨床實踐不多</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對中醫理論的完整體系、理論與實踐的一致性瞭解不夠,特別是對中醫理論指導臨床的作用,體會不深。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09:33:5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厚西薄中</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用西醫標準衡量中醫。 </STRONG></P>
<P><BR><STRONG>對目前國際上的「中醫熱」不動心,不理解。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09:34:0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4)沒有走向社會</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受「正統」思想支配,看不到包括老中醫一技之長在內的民間診療經驗。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09:34:1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5)認為當前是「知識爆炸」的時代</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必須結合多學科研究中醫(這是對的)。 </STRONG></P>
<P><BR><STRONG>但由於中醫基礎太差,偏於求新,忽視繼承,主客倒置。 </STRONG></P>
<P><BR><STRONG>結果是旁通越多,距離中醫就越遠。 </STRONG></P>
<P><BR><STRONG>因此,保持和發揚中醫特色,重在繼承。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09:34:1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保持和發揚中醫特色</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要有科學態度科學態度,說到底就是實事求是。 </STRONG></P>
<P><BR><STRONG>肯定中醫傳統理論和診療技術,這是基本的科學態度。 </STRONG></P>
<P><BR><STRONG>如陰陽五行學說、氣化學說、臟腑經絡學說、整體觀、五運六氣、天人相應論等等。 </STRONG></P>
<P><BR><STRONG>幾千年沿用不衰,而且越來越多地引起現代自然科學學者的重視。 </STRONG></P>
<P><BR><STRONG>傷寒、溫病及各科雜病的辨證論治方法,經歷了千百年數以萬計的臨證實踐,民間許多單方草藥及某些診療技術,是經世代相傳、不肯輕易告人的獨特經驗,等等。 </STRONG></P>
<P><BR><STRONG>應當指出有些獨特的診療方法原來秘而不宣,他人重復機會較少,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STRONG></P>
<P><BR><STRONG>有的用中醫理論或現代科學實驗暫時還不能闡明其機理,但實際效果很好或很有研究價值,如果草率否定,無異把「和璧」當作亂石拋棄。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09:34:3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保持和發揚中醫特色</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必須消除成見———主要是中西醫門戶之見。 </STRONG></P>
<P><BR><STRONG>西醫不理解中醫學術的完整內容,情有可原。 </STRONG></P>
<P><BR><STRONG>但不要輕易用現代醫學觀點去支配中醫基本理論; </STRONG></P>
<P><BR><STRONG>不要因在實驗室找不到根據而過早否定。 </STRONG></P>
<P><BR><STRONG>作為中醫,應該歡迎西醫探討、研究和驗證中醫特色。 </STRONG></P>
<P><BR><STRONG>有人擔心,中西醫結合會掩蓋中醫特色,這是一種偏見。 </STRONG></P>
<P><BR><STRONG>中醫特色經過千百年實踐驗證,是不可否認的客觀存在。 </STRONG></P>
<P><BR><STRONG>中西醫密切合作,以誠相見,能夠讓中醫特色更加發揚光大,決不會淹沒。 </STRONG></P>
<P><BR><STRONG>肯定中醫特色,能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STRONG></P>
<P><BR><STRONG>能增強青年一代學習、繼承中醫的信念; </STRONG></P>
<P><BR><STRONG>也能使我們更加明確揚長補短方向。 </STRONG></P>
<P><BR><STRONG>如宏觀的思維、系統的方法是中醫特色,而在微觀、分析方面則是中醫的短處; </STRONG></P>
<P><BR><STRONG>辨證的手段是中醫特色,但我們的推理判斷有些是籠統、抽象、模糊的; </STRONG></P>
<P><BR><STRONG>中醫診療技朮、民間經驗豐富多彩,但還有許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STRONG></P>
<P><BR><STRONG>中藥製劑跟不上,限制了中醫預防保健和治療急症的開發。 </STRONG></P>
<P><BR><STRONG>若抱殘守缺,故步自封,不但不能發揚特色,即使保持也有限度。 </STRONG></P>
<P><BR><STRONG>我們既要進一步提高學術水準,又要努力學習現代科學知識包括現代醫學,兼取多種學科之長,促使中醫特色不斷完善。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09:34:4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二、試以唯物辯證觀點剖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傷寒論》《傷寒論》源於臨床實踐,蘊含著朴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 </STRONG></P>
<P><BR><STRONG>運用唯物辯證法來整理《傷寒論》,是一條好的途徑。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09:34:4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整體觀念整體觀念</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是《傷寒論》主要特點之一。 </STRONG></P>
<P><BR><STRONG>學習《傷寒論》要學習它的大法,首先就是指的整體觀念。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09:34:5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六經分證的主要精神</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六經分證反映了疾病過程的階段性,又反映了前後階段的銜接性。 </STRONG></P>
<P><BR><STRONG>各經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並能相互傳變、相互轉化。 </STRONG></P>
<P><BR><STRONG>提示後學必須用全面的、發展的、變化的觀點去認識疾病。 </STRONG></P>
<P><BR><STRONG>這就是《傷寒論》六經分證的主要精神。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09:35:0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六經辨證的「證」</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證包含了症狀、體徵、病性、病位,同時也提示治療大法。 </STRONG></P>
<P><BR><STRONG>如太陽證,必定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①病屬初期,邪尚在表:②有惡寒發熱、頭項疼痛、脈浮等症; </STRONG></P>
<P><BR><STRONG>③治宜解表; </STRONG></P>
<P><BR><STRONG>④正氣盛,預後較好。 </STRONG></P>
<P><BR><STRONG>其他如陽明、少陽、太陰等證,同此。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09:35:1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審證求因,溯源尋流</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如開宗明義的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二者主要區別在於汗出和無汗。 </STRONG></P>
<P><BR><STRONG>臨床上決不單純考慮發汗或止汗,而是根據這一症狀,從整體著眼,審證求因,判斷表虛和表實。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09:35:2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4)「知犯何逆,隨證治之」</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其著眼點在於知犯何逆的「逆」,並即治療方法隨著病理的變化而變化。 </STRONG></P>
<P><BR><STRONG>第二九條連續提出四種治療,正是針對「知犯何逆」而設。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3 09:35:3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5)貫穿整體觀念,注意局部症狀</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傷寒論》注意局部症狀的處理。 </STRONG></P>
<P><BR><STRONG>但必須在整體觀念的前提下進行。 </STRONG></P>
<P><BR><STRONG>一是不影響整體治療,如小青龍、小柴胡湯等的加減法,二是局部症狀足以影響整個病理變化,如桂枝湯加葛根用於桂枝湯證兼見項背強症。 </STRONG></P>
<P><BR><STRONG>考慮太陽邪將入陽明,加葛根可截邪入陽明之路。 </STRO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