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7:5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4)以排汗異常為主的病例:例9,男性,48歲,1978年11月8日門診。 </STRONG></P>
<P><BR><STRONG>主訴夜汗濕衣已月餘。 </STRONG></P>
<P><BR><STRONG>月餘前某晨患者乘車下鄉,途中受寒較重,當晚11時惡寒發熱,服安乃近後汗出燒退,此後每晚11時惡寒,旋即全身冷汗,直至揭被起床為止。 </STRONG></P>
<P><BR><STRONG>舌質胖嫩,苔黃膩,脈浮緊。 </STRONG></P>
<P><BR><STRONG>曾服顛茄止汗無效。 </STRONG></P>
<P><BR><STRONG>辨證:年近50,舌質胖嫩,氣血已虛,營衛不足,太陽主開失利,以致外感寒邪月餘不解,惡寒冷汗,脈浮緊為太陽風寒餘邪未盡,營衛失和所致。 </STRONG></P>
<P><BR><STRONG>給予麻黃桂枝各半湯以開太陽,和營衛,服藥1劑,當晚惡寒加重,並作寒噤,出汗增多,次日複診,脈已不緊,仍稍浮略數,舌質紅,此為太陽表寒已盡,尚有部分化熱之邪未清,宜樞少陽以祛餘邪,予小柴胡湯2劑,夜汗基本控制。 </STRONG></P>
<P><BR><STRONG>2月後隨訪無復發。 </STRONG></P>
<P><BR><STRONG>按:此例與例5一樣,服麻黃桂枝各半湯後惡寒加重,並作寒噤,是該方使患者營衛加強,足太陽膀胱經氣化恢復的表現。 </STRONG></P>
<P><BR><STRONG>患者屬風寒致太陽主開失利的表證。 </STRONG></P>
<P><BR><STRONG>服安乃近僅退燒而不能解除太陽風寒,須經麻黃桂枝各半湯調整足太陽膀胱經氣後才得緩解,再一次說明麻黃桂枝各半湯的解表作用不同於鎮痛解熱劑。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8:0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5)電扇引起的太陽病:例10,女性,51歲,本院職工。 </STRONG></P>
<P><BR><STRONG>1987年7月8日來診,訴後腦部疼痛2月餘。 </STRONG></P>
<P><BR><STRONG>2月餘前至友人家作客,被電扇直吹後側頭部半小時,此後即覺後頭部冷痛不適,怕冷惡風,喜戴帽。 </STRONG></P>
<P><BR><STRONG>曾經某中醫按照濕溫治療多次無效。 </STRONG></P>
<P><BR><STRONG>舌質淡嫩,苔薄白微膩,脈細弱。 </STRONG></P>
<P><BR><STRONG>辨證:年過50,舌淡嫩,脈細弱,為氣血已虛,營衛不足,風寒直襲後頭部太陽經脈,營衛滯澀不行,故局部冷痛,怕冷惡風。 </STRONG></P>
<P><BR><STRONG>用葛根湯加黃耆、當歸、細辛、羌活以補氣血、助營衛、散頭項部太陽經風寒,服1劑而愈。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8:1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例11,女性,20餘歲,本院職工。 </STRONG></P>
<P><BR><STRONG>1988年夏,因貪涼於夜眠時用電扇吹背部持續一夜,醒後即覺胸滿,氣上衝,被迫不停地張口用力向外吐氣,數小時後反復出現手足搐搦而來急診。 </STRONG></P>
<P><BR><STRONG>體格檢查除手足搐搦而外,無異常發現,呼吸音正常。 </STRONG></P>
<P><BR><STRONG>辨證:寐時衛氣行於陰分,太陽衛外失固,風寒直客背部太陽經脈,營衛不得向體表布散,遂遏鬱於胸中,變為衝氣上逆。 </STRONG></P>
<P><BR><STRONG>由於不停吐氣,換氣過度,造成呼吸性堿中毒而引起手足搐搦。 </STRONG></P>
<P><BR><STRONG>方用桂枝湯減白芍加瓜蔞、薤白開胸通陽,助營衛外達,服藥2劑而愈。 </STRONG></P>
<P><BR><STRONG>按:此例因電扇致冷,令背部大片皮膚散熱受阻,由肺代償散熱而致「衝氣上逆」,換氣過度。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8:2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6)產後寒邪中少陽經脈案:例12,女性,23歲,產婦,1978年11月9日門診。 </STRONG></P>
<P><BR><STRONG>患者於產後七八天右足趾感染,乃將右足露於被外數日,此後即感右下肢外側自髖至踝沿少陽經脈如觸電樣麻痛,行動受限。 </STRONG></P>
<P><BR><STRONG>舌質淡嫩,苔白,脈細。 </STRONG></P>
<P><BR><STRONG>辨證:新產之人,「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直犯少陽經脈,宜養血溫經散寒,給予當歸四逆湯2劑而愈。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8:3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7)遇冷欲嚏不能案:例13,女性,60餘歲,訴近年比較怕冷,每遇冷時欲嚏不出,同時感周身不舒,莫可名狀已數年,舌稍胖嫩,苔白,脈細。 </STRONG></P>
<P><BR><STRONG>辨證:年過60,舌胖嫩,脈細,陰陽氣血已衰,營衛不足,以致太陰主開失利,肺竅不靈則不能禦寒作嚏,皮毛宣通之氣不足,故同時感周身肌表不舒。 </STRONG></P>
<P><BR><STRONG>用黃耆建中湯建中焦,補營衛,助肺氣。 </STRONG></P>
<P><BR><STRONG>服2劑後即能遇冷作嚏,且聲大有力,嚏時全身毛竅都有反應,嚏後周身鬆快。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53:1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4對傷寒六經氣化實質的探討(1)三陽開闔樞與體溫調節機制:據現代研究,人體體溫調節是一生物自動控制過程,是由體溫中樞根據體「殼」冷、熱感受器和體「核」溫度感受器傳來的資訊,通過神經內分泌對散熱及產熱保溫(增溫)兩個生理活動的控制而完成。 </STRONG></P>
<P><BR><STRONG>散熱效應主要為皮膚血管擴張和出汗,增溫效應則主要為骨骼肌興奮、緊張性增加及體內物質代謝亢進。 </STRONG></P>
<P><BR><STRONG>人體恆溫的維持是靠體溫中樞熱敏與冷敏兩種神經元各依其活動的溫度閾值範圍,相互作用,為體溫調節提供定準資訊,即決定機體恆溫水準的標準,稱「准值」,或稱調定點(setpointSP)。 </STRONG></P>
<P><BR><STRONG>實踐證明,機體如同可變恆溫器的定準溫度一樣,可以按需要調整,SP可以隨著熱敏、冷敏神經元二者活動溫度閾值範圍的變化而移位。 </STRONG></P>
<P><BR><STRONG>目前認為,大多數發熱是由於SP移位,正常的SP變成了對患者體溫中樞的冷刺激,患者體內發動了額外的產熱效應。 </STRONG></P>
<P><BR><STRONG>而SP移位的動因可以是致熱源(內源性或外源性)或非致熱源因素。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53:2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傷寒六經氣化學說認為,人體能保持正常體溫是靠六經的正常氣化。 </STRONG></P>
<P><BR><STRONG>發熱與三陽經關係最密切,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相互協調,則不會產生惡寒發熱等症。 </STRONG></P>
<P><BR><STRONG>結合現代對體溫調節機制的認識來看,太陽為開似與機體散熱效應有關,太陽主一身之表,統營衛,衛氣在營氣的支持下起著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太陽受寒的主症是惡寒、發熱、無汗、脈浮緊,治療的主要法則為發汗解表。 </STRONG></P>
<P><BR><STRONG>從太陽的生理功能、病態表現及治療法則看來,太陽為開可能主要是指機體的散熱效應。 </STRONG></P>
<P><BR><STRONG>陽明為闔似與機體的產熱效應有關,陽明屬胃,主腐熟水穀,化生營衛; </STRONG></P>
<P><BR><STRONG>陽明病的主症為身大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出、脈洪大滑數; </STRONG></P>
<P><BR><STRONG>治療用清法,以石膏為主藥。 </STRONG></P>
<P><BR><STRONG>從陽明的生理功能看,與機體的代謝有關,陽明病的主症符合代謝亢進的表現,治療陽明病的主藥石膏,據現代藥理研究有抑制體溫中樞及骨骼肌興奮的作用,因此,陽明為闔可能主要是指機體的產熱效應。 </STRONG></P>
<P><BR><STRONG>少陽為樞似與體溫中樞及與之相關的神經內分泌活動有關。 </STRONG></P>
<P><BR><STRONG>關於少陽為樞的含義,鄧紹先老師解釋說:「樞,是指少陽的活動而言,少陽有權,能活動,本身則無障礙,使氣化該外而外出則太陽無病,該內而內入,則陽明無病,太陽賴此氣化無阻於外則開,陽明亦賴此氣化無阻於內則闔。 </STRONG></P>
<P><BR><STRONG>由此可見,少陽為樞是指其對太陽為開與陽明為闔的調節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太陽與陽明的開闔既可能與機體的散熱與產熱效應有關,則少陽為樞可能是指體溫中樞通過神經體液內分泌對機體產熱與散熱過程的調節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少陽為樞是少陽功能的一部分,就其整體功能而言,少陽司三焦相火之遊行,三焦相火來源於命門,故謂少陽為命門火遊部。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53:4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現代研究發現命門火與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有關,少陽既為命火游部,自然也與這些神經內分泌調節有關。 </STRONG></P>
<P><BR><STRONG>少陽屬三焦,三焦為水道,故少陽為水火並行,提示少陽還與體液有關。 </STRONG></P>
<P><BR><STRONG>由此可見,少陽為樞應是指包括體溫中樞在內的神經體液內分泌對體溫的調節作用。 </STRONG></P>
<P><BR><STRONG>綜上所述,三陽開闔樞主要是指機體體溫調節過程中的散熱效應,產熱效應與調節機制三個環節。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53:5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太陽主開、太陰主開的實質探討:太陽主開:太陽包括手太陽小腸和足太陽膀胱。 </STRONG></P>
<P><BR><STRONG>太陽主開主要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作用,因足太陽膀胱經脈循行背側從頭走足,其經氣控制了人體整個背側,背為陽,腹為陰,背面較之腹面與外界接觸更多。 </STRONG></P>
<P><BR><STRONG>太陽主開的作用可分兩方面,一方面是太陽主敷布營衛於體表,上一段文中所列病例的例5和例9,在服助營衛、開太陽的麻黃桂枝各半湯後,其太陽經氣來復,表現為惡寒加重並作寒噤,說明正常人受寒冷刺激後的寒噤是太陽營衛充足能正常主開的表現。 </STRONG></P>
<P><BR><STRONG>寒噤與尿噤的感覺相同,尿噤常在排一次大量的尿後發生,是由於尿液帶走了一部分熱量,為了補償損失,機體發動了一次全身骨骼肌緊張性增加的增熱效應,寒噤也和尿噤一樣,是骨骼肌增溫效應的表現。 </STRONG></P>
<P><BR><STRONG>說明太陽主開在這一方面的作用是指體表受寒後引起的增溫效應,太陽主開的另一方面作用是指「氣化津液」於膚表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內經》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STRONG></P>
<P><BR><STRONG>又說:「汗出溱溱謂之津。 </STRONG></P>
<P><BR><STRONG>足太陽膀胱經氣化津液於一身之表,是以皮膚的蒸發與出汗都是太陽主開的作用,而皮膚的蒸發與出汗是機體的散熱效應。 </STRONG></P>
<P><BR><STRONG>故太陽主開包括了骨骼肌的增溫效應與皮膚蒸發的散熱效應。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54:0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太陰主開:太陰包括手太陰肺和足太陰脾。 </STRONG></P>
<P><BR><STRONG>肺合皮毛,肺開竅於鼻,人體受冷刺激時會產生豎毛反應及噴嚏以防止冷空氣的侵入,這種防衛反應是手太陰主開的體現。 </STRONG></P>
<P><BR><STRONG>脾主運化,水穀入於胃,經胃之腐熟,脾之運化而生成氣血營衛。 </STRONG></P>
<P><BR><STRONG>氣血營衛充足,太陽、太陰始能正常地主開以保持肌膚的溫暖和抵抗寒邪的入侵。 </STRONG></P>
<P><BR><STRONG>水穀化生成氣血營衛的過程是指體內的物質代謝,是產熱之來源,是機體體溫的物質基礎,這就是足太陰脾參與「主開」的實際作用。 </STRONG></P>
<P><BR><STRONG>綜上所述,太陽主開與太陰主開的實質,包括了皮膚的散熱效應、骨骼肌的增溫效應、皮膚對冷刺激的防衛反應等人體體溫調節自動控制過程的主要環節。 </STRONG></P>
<P><BR><STRONG>5對傷寒六經氣化學說的評價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54:2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促進了傷寒學和營衛學說的發展。 </STRONG></P>
<P><BR><STRONG>《傷寒論》是2000年前張仲景總結外感病證治的一部巨著。 </STRONG></P>
<P><BR><STRONG>由於成書年代的歷史條件所限,內容比較龐雜,而且詳於寒而略於溫。 </STRONG></P>
<P><BR><STRONG>隨著歷史的發展,醫學的進步,清代醫家將溫病學獨立出去,自成體系。 </STRONG></P>
<P><BR><STRONG>傷寒六經氣化學說的出現與發展,將使《傷寒論》中有關狹義傷寒(指寒邪由皮毛而入引起的傷寒)的條文、湯證得到進一步的整理和發揮,從而使讀《傷寒論》者能像張隱庵在《傷寒論集注》中所說的那樣,「讀論者因證而識正氣之出入,因治而知經脈之循行,則取之有本,用之無窮」,就不會「毋怪乎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了。 </STRONG></P>
<P><BR><STRONG>營衛學說起源於《內經》。 </STRONG></P>
<P><BR><STRONG>《內經》中對營衛的生成、來源、作用、運行都有論述,這些論述都是理論性的。 </STRONG></P>
<P><BR><STRONG>《傷寒論》有的條文中提到營衛的強弱與和諧,但論述很簡略。 </STRONG></P>
<P><BR><STRONG>傷寒六經氣化學說將營衛與氣血及六經—開闔樞聯繫起來,解釋六經病證及其傳變,不僅充實了營衛的理論,並促進了營衛理論與臨床的結合,使營衛學說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54:3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填補了現代醫學難以診治的整體或局部性對寒冷刺激適應不良一類疾病的診治空白。 </STRONG></P>
<P><BR><STRONG>據陸氏經驗,用傷寒六經氣化學說治癒的疾病,都是由於寒冷刺激引起整體性體溫調節障礙或局部對寒冷刺激適應不良所致的病證,這些疾病都是西醫無法診治的。 </STRONG></P>
<P><BR><STRONG>在傷寒六經氣化學說的指引下,靈活運用《傷寒論》的辨證論治原則及方劑,能夠治癒這類病人,填補了現代醫學在這方面的空白。 </STRONG></P>
<P><BR><STRONG>現代冷氣設備所製造的「寒邪」,使這類疾病日漸增多,且表現形式多樣,日本學者稱之為「冷症」或「殼病」,現代醫學無法治療。 </STRONG></P>
<P><BR><STRONG>日本醫家都從中醫方面尋找治法,所用的方劑幾乎全是出自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STRONG></P>
<P><BR><STRONG>我國醫學界在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提高,製冷設備逐漸普及的形勢下,也會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STRONG></P>
<P><BR><STRONG>傷寒六經氣化學說將會在診治「現代傷寒病」中發揮其作用。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54:4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腎臟疾病的成就陸氏從事30餘年內科腎臟疾病的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科研工作,博采中西醫精華,勤奮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較大的成就。 </STRONG></P>
<P><BR><STRONG>她系統地提出了急慢性腎炎、原發性腎小球腎病、腎功能衰竭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原則和方案,如陸氏所擬的原發性腎小球腎病的「激素———免疫抑制劑———中醫中藥」三聯療法方案,充分發揮中西醫藥的特長,相互有機結合,取長補短,取得較好的效果; </STRONG></P>
<P><BR><STRONG>在腎小球腎炎的治療上提出「突出清利,慎用溫補」的獨到見解,並創制了「芳化清利湯」等有效方。 </STRONG></P>
<P><BR><STRONG>現分述之:(一)急性腎炎的中醫病機及辨證論治規律陸氏認為,從祖國醫學探索對急性腎炎的治療是十分必要的。 </STRONG></P>
<P><BR><STRONG>在多年的臨床觀察中,陸氏認為正確的辨證論治有利於本病的恢復,如辨證不對,治療不當,不但無助於本病的恢復,且可使病情惡化。 </STRONG></P>
<P><BR><STRONG>根據實踐體會,正確的辨證論治主要建立在掌握本病的病機及一般的轉變規律的基礎之上。 </STRONG></P>
<P><BR><STRONG>多年來通過不斷的審證求因,審因論治,再根據療效反證所審的「因」是否正確,如此反復實踐,陸氏對本病的病因病機及其發展規律取得了較深入的認識,根據這一認識進行辨證論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54:5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急性腎炎水腫期屬祖國醫學外感腫證的範圍,常因外感風寒、風熱或寒濕所引起。 </STRONG></P>
<P><BR><STRONG>外邪首先犯肺,致肺失宣降以致三焦水道不利是急性腎炎水腫的主要病機。 </STRONG></P>
<P><BR><STRONG>臨床上急性腎炎初期多有無汗、惡寒等表邪見症。 </STRONG></P>
<P><BR><STRONG>脾、腎與急性腎炎水腫也有一定關係,一方面可因三焦水濕停滯,從而困阻脾陽腎陽,一方面也可因涉水冒雨,寒濕直中脾經、腎經,以致脾腎氣化失常,臨床上在水腫較重或感受寒濕起病的患者中常可見到腹脹、溏泄、腰痛等脾、腎兩臟的見症。 </STRONG></P>
<P><BR><STRONG>由於肺、脾、腎三臟陽氣失其舒展,遏鬱而逐漸化熱,故患者常有口苦、自覺發熱、血尿、舌紅、苔黃等熱象。 </STRONG></P>
<P><BR><STRONG>化熱的速度、程度與年齡、體質、所感外邪的性質有關。 </STRONG></P>
<P><BR><STRONG>青少年、體壯或陰虛體質及感受陽邪者化熱較快、較重,否則相反。 </STRONG></P>
<P><BR><STRONG>化熱是所有患者的同一轉歸,無論初起是風寒、風熱或寒濕水腫,終將逐漸轉化為濕熱蘊結。 </STRONG></P>
<P><BR><STRONG>因此,陸氏提出對急性腎炎水腫期的治療主要抓住表邪、水濕、化熱三個環節,適時地予以解表、祛濕、清熱。 </STRONG></P>
<P><BR><STRONG>宣肺發表和芳香化濕在水腫期的治療中有重要意義,因本病是外感引起,發表是中醫治療外感病祛邪外出的主要法則,芳化可以宣通上焦,透濕於外,又可醒脾,有利於水濕的運化。 </STRONG></P>
<P><BR><STRONG>從西醫角度觀察,通過發表及芳化治療,患者面色由白轉紅,遍身汗出,自覺汗後全身鬆快,胸悶氣喘減輕,血壓下降,利尿較快,說明這種治法對於解除小血管痙攣,減輕組織水腫,消除症狀及高血容量狀態,防止心力衰竭及高血壓腦病的發生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55:1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陸氏認為急性腎炎恢復期主要是濕熱未盡,部分患者於濕熱消退的過程中逐漸出現腎陰虛。 </STRONG></P>
<P><BR><STRONG>濕熱留戀的時間較長,可達數月至1年以上。 </STRONG></P>
<P><BR><STRONG>根據多年的臨床體會,陸氏強調這一階段的治法應以祛邪為主,芳香化濕利尿是主要治療原則。 </STRONG></P>
<P><BR><STRONG>但此期容易發生辨證錯誤及治療不當,可能因為:①此期有的患者見症不多,甚至無症可辨,如不瞭解此病的一般發展規律,常無從下手治療,只好按水腫病的發病理論予以培補脾腎,以致誤用補法; </STRONG></P>
<P><BR><STRONG>②濕熱未盡的見症與陰虛、氣虛、陽虛相似,易引起辨證錯誤; </STRONG></P>
<P><BR><STRONG>③恢復期可出現一些虛證,與濕熱未盡交織,以致虛實錯雜,治療不易掌握。 </STRONG></P>
<P><BR><STRONG>由於以上三方面的原因,以致治療不當,造成病情遷延不愈,甚至惡化。 </STRONG></P>
<P><BR><STRONG>根據臨床所見,此期口乾苦,舌苔膩,或苔不膩但厚而滿布,苔色微黃是一般患者常見的濕熱未盡之證,有時舌苔成了唯一可供辨證的依據。 </STRONG></P>
<P><BR><STRONG>很多患者在腫退後常有一段時間自感身熱,多汗、多尿,甚或夜尿,此屬濕熱自退的表現,非表虛、氣虛或腎虛,不可補,宜芳化清利促其自退。 </STRONG></P>
<P><BR><STRONG>此外,有部分患者濕熱留戀不退,對於這類患者應辨清濕熱留戀於何處,濕與熱孰重孰輕,因勢利導地予以清除。 </STRONG></P>
<P><BR><STRONG>由於濕熱留戀的所在往往即正氣不足之處,其證常虛實錯雜,宜用和法,以祛邪為主,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礙邪。 </STRONG></P>
<P><BR><STRONG>例如,食差、腹脹、便溏為濕熱留戀脾胃,濕重於熱,非脾虛,不可用參朮,以防助熱,宜芳淡健脾; </STRONG></P>
<P><BR><STRONG>腰脹痛,尿少者為濕熱留戀於下焦,非腎虛,不可用六味、八味之類,以防其助濕熱,宜清利下焦; </STRONG></P>
<P><BR><STRONG>微汗不徹或一直無汗、面色蒼白、雙眼瞼微浮者為濕熱留戀於上焦,濕重於熱,非陽虛,不可溫,宜宣肺芳化; </STRONG></P>
<P><BR><STRONG>多汗不止,舌淡、脈緩濡者為衛陽不固,濕熱留戀於肺衛,營衛失和,用溫補固澀多無效,宜麻黃配耆、芍固衛和營兼祛餘邪; </STRONG></P>
<P><BR><STRONG>入睡前煩熱心悸出汗、舌紅、脈細數者為陰已虛,濕熱擾於陰分,非陰虛盜汗,滋陰斂汗常礙邪而無效,宜用青蒿、鱉甲引邪外出; </STRONG></P>
<P><BR><STRONG>手足心熱、心悸失眠、腰痛血尿、舌尖紅、苔黃膩、脈細數者為心腎陰虛濕熱未退,非陰虛內熱,用知柏地黃常礙其濕熱,宜用二至、導赤之類; </STRONG></P>
<P><BR><STRONG>頭昏頭痛,多夢失眠,胸悶口苦,小便黃少,舌紅苔黃膩,脈弦,血壓高者為濕熱留戀於肝膽,非陰虛陽亢,滋陰潛陽常無效,且礙濕邪,宜用龍膽瀉肝之類。 </STRONG></P>
<P><BR><STRONG>總之,對於正虛邪戀者,不宜用補法,只宜用和法,適當地扶正,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祛邪。 </STRONG></P>
<P><BR><STRONG>如濕熱退盡尚余腎陰虛者可適當滋腎,一般在膩苔退清,尿檢除少許紅細胞外基本正常,腰痛性質由脹而變為酸軟時,說明濕熱已盡方可採用滋腎法。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55:2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在臨床上常遇到不少恢復期患者,因服補藥以致病情加重或遷延不復,經陸氏改用芳化清利後好轉。 </STRONG></P>
<P><BR><STRONG>陸氏對有資料可查的30例急性腎炎恢復期用補法後出現不良反應進行統計後發現,30例中尿量減少的有28例; </STRONG></P>
<P><BR><STRONG>水腫加重有27例; </STRONG></P>
<P><BR><STRONG>腰痛加重、血壓增高的分別有16、19例; </STRONG></P>
<P><BR><STRONG>非蛋白氮增高的有5例; </STRONG></P>
<P><BR><STRONG>尿檢尿中蛋白、紅細胞及管型增高的分別為15例、11例、8例。 </STRONG></P>
<P><BR><STRONG>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2例本來在發病後2月左右恢復較好,除尿檢輕度異常外,無水腫及高血壓,腎功能亦正常,後因求愈心切,長期自服大量溫補藥,時間長達5個月,引起嚴重氮質血症,雖經改變治療仍無好轉,最終死於尿毒癥。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55:4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根據臨床觀察,陸氏認為本病恢復期不宜採用補法,尤其不宜用溫補法,因補氣補陽可助長熱邪,常引起水腫、尿少、腰痛、高血壓、尿改變等加重,以及氮質血症,促使咽部病灶活動。 </STRONG></P>
<P><BR><STRONG>補陰也只適宜於恢復後期濕熱已退的患者,補陰過早則助長濕邪,常引起尿少、水腫、尿改變加重。 </STRONG></P>
<P><BR><STRONG>恢復期採用芳化清利法未發現不良反應,對解除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STRONG></P>
<P><BR><STRONG>就目前所知,清熱可控制病灶感染,有的清熱藥,如黃芩、連翹,還有抗變態反應的作用,芳化可解除小血管痙攣,利濕可減輕因腎臟病變引起的水鈉瀦留,因此芳化清利法可能有促進本病恢復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綜上所述,急性腎炎屬祖國醫學「外感邪氣實」的範圍,治法應以祛邪為主; </STRONG></P>
<P><BR><STRONG>恢復期正氣可能有所受損,一般並不嚴重,不一定需要補,補法可能不利於本病的恢復,對本病採取補法須特別慎重。 </STRONG></P>
<P><BR><STRONG>陸氏通過中醫治療本病100余篇文獻發現,各地報導的急性腎炎臨床痊癒率不一。 </STRONG></P>
<P><BR><STRONG>辨證論治組為27%~100%,清熱利濕組為50%~100%; </STRONG></P>
<P><BR><STRONG>宣肺祛風組為785%~100%,活血化瘀組為52%~100%,可能與觀察對象的年齡、病情,觀察時間長短和痊癒標準不同有關。 </STRONG></P>
<P><BR><STRONG>辨證論治組的痊癒率差異較大,有的竟顯著低於自然痊癒率,提示與辨證論治的正確與否可能有關,陸氏認為值得引起注意。 </STRONG></P>
<P><BR><STRONG>說明提高辨證論治品質,掌握本病的辨證論治規律至關重要。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55:5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原發性腎小球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1四類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及其物件:根據陸氏的臨床經驗總結,原發性腎小球病的病人可根據病情分別按四類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治療:Ⅰ類,以中醫辨證論治為主,結合西醫對症治療,主要治療對象為以腎炎綜合徵為主的病例,包括急性腎炎、慢性腎炎普通型及高血壓型。 </STRONG></P>
<P><BR><STRONG>Ⅱ類,以激素、免疫抑制劑為主,配合中醫辨證論治,主要對象為以腎病綜合徵為主的病例,包括原發性腎病、慢性腎炎腎病型。 </STRONG></P>
<P><BR><STRONG>Ⅲ類,為Ⅰ類與Ⅱ類分階段應用,主要治療對象為腎炎———腎病綜合徵,包括某些難治的腎病型、混合型。 </STRONG></P>
<P><BR><STRONG>Ⅳ類,探索性中西醫結合治療,針對難治的腎病、急進性腎炎、頑固的高血壓、腎功能不全及衰竭等疑難問題進行探索。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56:1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原發性腎小球疾病腎病綜合徵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原發性腎小球疾病腎病綜合徵包括腎小球腎病及腎小球腎炎腎病型。 </STRONG></P>
<P><BR><STRONG>陸氏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擬制了中西醫結合的「激素———免疫抑制劑———中醫中藥」三聯療法方案。 </STRONG></P>
<P><BR><STRONG>以強的松、環磷醯胺、中藥補腎為主。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56:3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強的松:①按1mg/kg/d,分2~3次服至蛋白尿明顯減少,取得最大療效(一般大約是2~3周),然後按原法原量續服2周。 </STRONG></P>
<P><BR><STRONG>②原量間日服,並由分次服藥逐漸移成晨間一次服完全日總量,一般持續到開始服藥後2個月。 </STRONG></P>
<P><BR><STRONG>③開始逐漸減量維持治療,總療程半年至1年。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頁: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查看完整版本: 【名老中醫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