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3:3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五)論傷寒六經氣化學說1956年,陸氏在成都中醫學院離職學習中醫期間,聽到《傷寒論》專家鄧紹先老師用傷寒六經氣化學說逐條講解《傷寒論》。 </STRONG></P>
<P><BR><STRONG>當時陸氏感到很玄,難於接受。 </STRONG></P>
<P><BR><STRONG>自己參閱雜誌上有關解析《傷寒論》的文章,從辨證論治,理法方藥,分別理解一個個的經證和湯證,認為這樣比較容易學。 </STRONG></P>
<P><BR><STRONG>60年代初期,陸氏在貴陽醫學院參加盧氏腎炎丸治療腎炎水腫的臨床研究中,發現不少急性腎炎(外感腫證)的病人,經盧氏腎炎丸攻下之後,出現了胸脅不適、痞證和小結胸證。 </STRONG></P>
<P><BR><STRONG>有的病人汗出不止,須用麻黃劑發汗後才能止汗。 </STRONG></P>
<P><BR><STRONG>出現這些症狀的病因病機,只能用傷寒六經氣化學說才好解釋。 </STRONG></P>
<P><BR><STRONG>此後,陸氏又用「傷寒六經氣化學說」治癒了不少因受寒引起的疑難病證,這些病人都不具有《傷寒論》六經的典型證候,但從六經氣化分辨,其病機病位不離六經。 </STRONG></P>
<P><BR><STRONG>這些病人都是西醫無法診治的,其中不少經歷過1個以上的中醫誤辨誤治。 </STRONG></P>
<P><BR><STRONG>於是引起了陸氏對傷寒六經氣化學說的極大興趣,並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研究,先後撰寫了《對〈傷寒論〉六經氣化學說的實踐體會》(《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79; </STRONG></P>
<P><BR><STRONG>2:5)、《未明熱與少陽證》(《雲南中醫雜誌》1982; </STRONG></P>
<P><BR><STRONG>(2):1)和《傷寒六經氣化與體溫調節》(未發表)等文章。 </STRONG></P>
<P><BR><STRONG>對傷寒六經氣化學說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3:5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對傷寒六經氣化學說的理解:陸氏認為,傷寒六經氣化學說是後世醫家在研究傷寒發病及六經傳變機理時逐漸興起的一個學說。 </STRONG></P>
<P><BR><STRONG>他們借用了內經「開闔樞」和「六經氣化」的辭匯,以解釋自己所發現的傷寒病證的氣化規律。 </STRONG></P>
<P><BR><STRONG>這是中醫傳統尊古崇經的一貫作法,對於自己的發明和見解都要到內經裡去找到依據。 </STRONG></P>
<P><BR><STRONG>其實,這些「發明和見解」已經和那個「依據」無關或聯繫甚少。 </STRONG></P>
<P><BR><STRONG>根據鄧紹先老師講的傷寒六經氣化學說內容,主要仍然是用臟象經絡解釋六經病證及其傳變,其所說的六經「本標中見」,實質是臟象經絡理論中,臟腑六經的陰陽表裡關係(見表1)。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4:1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六經氣化學說只是在傳統的臟腑經絡陰陽表裡關係的基礎上,多了一個六經的開闔樞關係(見表2),還多了一個少陽屬三陽中的半表半裡(見表3)。 </STRONG></P>
<P><BR><STRONG>表1六經表裡關係表2六經的開闔樞表太陽少陽陽明裡少陰厥陰太陰開太陽太陰闔陽明厥陰樞少陽少陰表3三陽經表裡關係表太陽半表半裡少陽裡陽明六經開闔樞少陽主樞屬半表半裡說法的出現,應視為傷寒學的一大進步。 </STRONG></P>
<P><BR><STRONG>因為傳統的陰陽表裡關係不能說明由皮毛而入的寒邪怎樣逐層深入侵襲人體,以及營衛氣血、六經臟腑怎樣與寒邪抗爭,開闔樞和少陽主樞,屬半表半裡的說法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STRONG></P>
<P><BR><STRONG>靜態的表裡關係難以說明動態的正邪分爭,是以創造了一個「開闔樞」和「少陽主樞、屬半表半裡」的說法。 </STRONG></P>
<P><BR><STRONG>鄧紹先老師就用了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來解釋三陽開闔樞。 </STRONG></P>
<P><BR><STRONG>他說就如人與賊斗一樣,力氣大的人可以開門出去把賊打跑,或者放賊進門來關起打,唯有力氣不足的人才邊打邊退,退至門邊,進退維穀。 </STRONG></P>
<P><BR><STRONG>少陽證就是屬於後一種,是虛人外感。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4:2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六經開闔樞也和其他中醫理論一樣,是建立在長期臨床實踐基礎之上。 </STRONG></P>
<P><BR><STRONG>例如太陽主開,即是從觀察人體皮膚汗腺隨著四時寒暖不同而有所反應,人體感受寒邪時出現惡寒發熱無汗等症狀的規律性及治療應用汗法取得成功的經驗,以及誤用下法造成結胸、痞症等失敗教訓中逐漸總結出來的。 </STRONG></P>
<P><BR><STRONG>按照現代控制論的黑箱原理,古人無數次汗、下的成敗經驗對於發現「太陽主開」這一規律可能起了很大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汗法是順應了人體太陽主開的趨勢,故而汗後即愈; </STRONG></P>
<P><BR><STRONG>而下法則逆其趨勢,以致太陽不得開,乃結於胸中、心下產生結胸和痞症。 </STRONG></P>
<P><BR><STRONG>汗法和下法是古代廣泛應用的主要治法,因此,古人有充分的機會觀察到太陽病汗後、下後的反應,從而得出太陽病當汗忌下是因為「太陽主開」這一氣化規律。 </STRONG></P>
<P><BR><STRONG>一個學說的出現,只是為了解釋某一客觀現象,並不等於已經捕捉到那一現象的本質。 </STRONG></P>
<P><BR><STRONG>任何學說都要通過一定的歷史階段,由幼稚發展到成熟,才能為大家所接受。 </STRONG></P>
<P><BR><STRONG>命門學說的發展經過就是如此。 </STRONG></P>
<P><BR><STRONG>傷寒六經氣化學說也不會例外。 </STRONG></P>
<P><BR><STRONG>六經開闔樞這個理論還不成熟,還有一些解釋不清,牽強附會之處。 </STRONG></P>
<P><BR><STRONG>目前看來,少陽主樞和少陽屬半表半裡已被廣泛接受。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4:4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傷寒六經氣化學說的主要內容:根據1959年成都中醫學院傷寒專修班學員記錄鄧紹先老師講課筆記整理成冊的《傷寒論隨筆》,將鄧老師所講傷寒六經氣化學說的主要內容摘抄於下:(1)臟腑是形,六經是氣:「臟腑是有形不變的表裡,六經是無形活動的表裡,因為它們的活動沒有形跡可尋,它代表氣。 </STRONG></P>
<P><BR><STRONG>「有形不變的表裡是代表質的方面,無形活動的表裡是代表能的活動。 </STRONG></P>
<P><BR><STRONG>能的活動會有所表現,在病的情況下,這些表現即是症狀。 </STRONG></P>
<P><BR><STRONG>(2)六經開闔樞是從整體來看六經的作用:「能知開闔樞之意義,六經即能連貫起來,其陰陽關係,開與開,闔與闔,陽樞與陰樞均有它的一定聯繫,應把六經聯繫起來,看其整體。 </STRONG></P>
<P><BR><STRONG>(3)六經開闔樞的含義:太陽主開與太陰主開「是氣血與營衛的關係,言其體是為氣血,言其用是為營衛。 </STRONG></P>
<P><BR><STRONG>太陽主表,是營衛協調,對肌表的固護作用。 </STRONG></P>
<P><BR><STRONG>陽明主闔,「陽明是倉廩之官,其作用是闔,所以闔,就是氣血。 </STRONG></P>
<P><BR><STRONG>「厥陰主闔是指足厥陰肝主藏血。 </STRONG></P>
<P><BR><STRONG>血要經常動才能為用,其動在包絡火氣以助厥陰之功。 </STRONG></P>
<P><BR><STRONG>「厥陰是陰中之陽,陰極陽生,是陰陽流行有變易。 </STRONG></P>
<P><BR><STRONG>陰極陽生,乃因藏血(陰)為用。 </STRONG></P>
<P><BR><STRONG>「所以樞,是司氣血周轉,可向內向外。 </STRONG></P>
<P><BR><STRONG>「少陽主樞。 </STRONG></P>
<P><BR><STRONG>樞,是指少陽活動而言,少陽有權,能活動,本身則無障礙,使氣化該外而外出,則太陽無病,該內而內入,則陽明無病。 </STRONG></P>
<P><BR><STRONG>太陽賴此氣化無阻於外則開,陽明亦賴此氣化無阻於內則闔。 </STRONG></P>
<P><BR><STRONG>「少陰為三陰之樞。 </STRONG></P>
<P><BR><STRONG>「少陰為水火同處之臟。 </STRONG></P>
<P><BR><STRONG>少陰主樞乃因其「進而入在陰,退而出就在陽,邪氣居之,有可進可退可上可下之勢。 </STRONG></P>
<P><BR><STRONG>(4)胸中是氣化之關鍵:「胸中是宗氣所在的地方,即膻中,亦即上氣海。 </STRONG></P>
<P><BR><STRONG>又是任脈經血所在,任脈氣道所居。 </STRONG></P>
<P><BR><STRONG>而三陽又會於胸中,是太陽之裡,陽明之表,少陽往來之處。 </STRONG></P>
<P><BR><STRONG>此胸中既與陽有關,又與陰有關。 </STRONG></P>
<P><BR><STRONG>「胸中為上氣海,三陽出入、陰陽升降之所,大氣所聚,心肺所居,最重要的地方,為關鍵之處。 </STRONG></P>
<P><BR><STRONG>鄧紹先老師講課時反復強調:「胸中大氣一轉,其氣乃行。 </STRONG></P>
<P><BR><STRONG>陸氏體會,鄧紹先老師所講的傷寒六經氣化學說,首先強調六經是氣化,臟腑是形質。 </STRONG></P>
<P><BR><STRONG>正常狀態下,六經氣化無形跡可尋,只有在病理的情況下,才從症狀表現出來。 </STRONG></P>
<P><BR><STRONG>六經的開闔樞要從營衛氣血的生始出入去理解,營衛氣血在三陰三陽主開、主闔、主樞的協調配合下,始能正常運轉出入,從表到裡,層層設防,以抵禦寒邪的入侵。 </STRONG></P>
<P><BR><STRONG>胸中是三陽出入交會之處,陰陽升降之所,為氣化之關鍵。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5:0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傷寒六經氣化學說的臨床應用:陸氏應用傷寒六經氣化學說治癒了不少因受寒引起的疑難病例,這些病例都是西醫無法診治的,常常是經過中醫誤辨誤治經久不愈的患者。 </STRONG></P>
<P><BR><STRONG>現僅選擇部分驗案以說明傷寒六經氣化的原理。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5:1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急性腎炎中所見到的傷寒六經氣化現象:急性腎炎多屬中醫外感腫證(風水),患者在水腫初期常有太陽傷寒的表現,如無汗,或欲汗不得,或汗出不暢及輕度惡寒,尤以年長者及涉水冒雨、感受寒濕者表現突出。 </STRONG></P>
<P><BR><STRONG>無論是否服過發表劑,多數患者在水腫消退期都有出汗現象,對恢復期汗出不止的患者採用補澀之劑無效,而用有麻黃的發表劑反而可止汗。 </STRONG></P>
<P><BR><STRONG>一些用過阿托品療法的患者可見無汗而周身有緊束感,經發汗後好轉。 </STRONG></P>
<P><BR><STRONG>從這些現象可以看出,急性腎炎水腫符合太陽傷寒當從表解的規律。 </STRONG></P>
<P><BR><STRONG>如誤用下法,違反其「太陽主開」的趨勢,會引起少陽胸脅證、痞證或小結胸證。 </STRONG></P>
<P><BR><STRONG>如誤用溫補,可將寒邪閉入三陰。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5:2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例1,男,20歲,1962年因患急性腎炎入院。 </STRONG></P>
<P><BR><STRONG>辨證屬風寒水腫,給予盧氏腎炎丸攻下,水腫消退,但患者訴胸脅不舒,如束裹感,胃納差,無汗,經用疏肝理氣、和胃健脾等法治療兩周無效,後乃考慮風寒水腫本當解表,今用下法,引邪入少陽半表半裡,故胸脅不舒。 </STRONG></P>
<P><BR><STRONG>無汗為太陽表證未解。 </STRONG></P>
<P><BR><STRONG>給予麻黃湯與小柴胡湯合方加減,服後遍身汗出,上述諸症悉除。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5:4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例2,男,38歲,1975年因患急性腎炎8月而來求治。 </STRONG></P>
<P><BR><STRONG>患者8個月前出差受涼而患急性腎炎,經西藥治療後水腫消退。 </STRONG></P>
<P><BR><STRONG>患者素體多汗,但自病後一直無汗,並感惡寒,某醫生告之為「陽虛」,遂長期大量服溫補藥,惡寒反甚。 </STRONG></P>
<P><BR><STRONG>見症:陣惡寒,無發熱,惡寒時覺周身緊束及舌卷囊縮; </STRONG></P>
<P><BR><STRONG>十指尖冷痛,喜溫喜裹,面色蒼白,舌質淡,脈沉細。 </STRONG></P>
<P><BR><STRONG>辨證:病初為太陽傷寒引起水腫,未得表散,故一直無汗,復用溫補,以致寒邪閉入三陰,惡寒無熱屬少陰,舌卷囊縮屬厥陰,指尖冷痛屬太陰,乃給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草果仁、小茴、桂枝以散三陰之寒邪,服藥2劑,遍身汗出,面色泛紅,上證悉除。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5:5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以發熱為主症的病例:例3,男,32歲,貴州籍,醫生,住院號17099。 </STRONG></P>
<P><BR><STRONG>因年度性週期發熱15年復發1周,於1977年5月9日來我院門診。 </STRONG></P>
<P><BR><STRONG>患者於1963年5月某日參加勞動,站在河中淘沙數小時,當時患者正感冒發燒,勞動後體溫更高,達40℃,持續10餘日始退,退燒時出現休克、昏迷及抽搐6天,經搶救後好轉。 </STRONG></P>
<P><BR><STRONG>此後每年5~8月均感全身不適,並發燒40余天,退燒時同樣出現休克、昏迷及抽搐,每次發作後體重下降約5千克,入冬後逐漸恢復。 </STRONG></P>
<P><BR><STRONG>患者曾採取異地躲避,未能防止發作。 </STRONG></P>
<P><BR><STRONG>1973年發燒至20余天時,自服單方燕子窠泥煎劑,體溫驟降,未出汗。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6:0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此後每年只發燒20余天,未再出現休克、昏迷及抽搐。 </STRONG></P>
<P><BR><STRONG>但自此後體重不能恢復,形氣大衰,並覺心前區冷徹背部,局部常出冷汗。 </STRONG></P>
<P><BR><STRONG>自病後右小腿後側一直疼痛,病初曾為此拄杖3個月,冬季疼痛加劇,並在右腓腸肌肌腹逐漸形成一縱行條狀硬塊。 </STRONG></P>
<P><BR><STRONG>15年來,一直胸悶痰多,不咳,性情暴躁,無故發怒。 </STRONG></P>
<P><BR><STRONG>曾赴上海、成都等地求治,作過多種有關檢查,除發現「低血壓」、「竇性心動過緩」、「腦電圖尖波發放」、「陳舊性肺結核」而外,未明診斷。 </STRONG></P>
<P><BR><STRONG>上海某醫院曾疑及「間腦病」。 </STRONG></P>
<P><BR><STRONG>西醫曾按「傷寒」、「瘧疾」、「結核」治療無效,中醫曾按「濕溫」、「內傷發燒」、「癲癇」等治療無效。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6:1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此次發燒已一周,每日午後惡寒發熱,體溫達40℃,夜間汗出燒退,口苦,不思飲食,全身無力,聲低氣短,煩躁易怒,形體瘦弱,四末不溫,面色晦暗,舌質紫藍,苔白厚而緊密,脈沉遲而冷,指按脈上有如觸冰感。 </STRONG></P>
<P><BR><STRONG>辨證分析:病初感冒發熱為三陽之氣抗邪於外,疾病正當表解之勢,復涉水中又受寒濕,以致太陽表氣閉塞,病邪外不得越於太陽之表,內不得入於陽明之裡,留於少陽半表半裡,故寒熱往來,久病不已。 </STRONG></P>
<P><BR><STRONG>右小腿後側縱行硬條塊乃足太陽經脈為寒濕凝閉,氣血瘀阻所致。 </STRONG></P>
<P><BR><STRONG>少陽為三陽之樞,邪踞少陽則少陽樞機不利,故對外不能適應春夏間陰陽變化,以致每年應時發作。 </STRONG></P>
<P><BR><STRONG>少陽為命火遊部,又屬三焦水道,少陽氣化不利則氣、血、痰濕、熱邪鬱滯於內,故煩躁易怒,胸悶痰多,口苦,舌質紫藍。 </STRONG></P>
<P><BR><STRONG>少陽與厥陰為表裡,少陽熱邪不解,內陷厥陰包絡與肝,故每次發作至最後出現休克、昏迷及抽搐。 </STRONG></P>
<P><BR><STRONG>病至厥陰,陰極陽生,所以發作以後又能自動恢復。 </STRONG></P>
<P><BR><STRONG>燕子窠泥可能有清心涼肝作用,故服後燒退無汗,並未再出現休克、昏迷及抽搐。 </STRONG></P>
<P><BR><STRONG>恐因該藥涼寒太甚,以致心陽受損,故自服後心前區冷徹背部,脈沉遲而冷。 </STRONG></P>
<P><BR><STRONG>目前寒熱正作,宜和解少陽兼發越鞠鬱,予以小柴胡湯合越鞠丸加減(柴胡、黃芩、黨參、半夏、甘草、生薑、大棗、香附、川芎、梔子、茵陳、茯苓、鬱金、膽南星、神麯),服藥3劑體溫降至38℃,服至第8劑體溫正常。 </STRONG></P>
<P><BR><STRONG>為了進一步觀察,於1977年5月17日入院。 </STRONG></P>
<P><BR><STRONG>入院時體檢除血壓10/7kPa(70/50mmHg),脈搏56次/分,右小腿肌肉稍萎縮,右腓腸肌肌腹有縱行12cm×3cm條形硬塊外,無其他異常發現。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6:2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血、尿常規正常。 </STRONG></P>
<P><BR><STRONG>續用原方觀察10日無寒熱,體溫正常,余證仍存,乃改用瓜蔞薤白桂枝湯、越鞠丸、溫膽湯合方加減以開胸通陽散鬱祛痰,諸證好轉,於1977年7月1日出院。 </STRONG></P>
<P><BR><STRONG>出院時血壓13/86kPa(90/60mmHg),脈搏80次/分,已無痰,心前區仍冷,四末欠溫,脈沉細。 </STRONG></P>
<P><BR><STRONG>出院後未繼續治療。 </STRONG></P>
<P><BR><STRONG>隨訪3年,無寒熱發作,僅在出院次年5~8月一度痰多胸悶。 </STRONG></P>
<P><BR><STRONG>1980年隨訪,無自覺症狀,神色健康,右小腿已不痛,硬塊仍在。 </STRONG></P>
<P><BR><STRONG>摘葛天華報導的1例類似醫案:女,63歲,每年入夏發作寒熱34年,34年前產後受寒,致寒熱往來,惡露漏下不止,經中醫診治下瘀塊而漏下止。 </STRONG></P>
<P><BR><STRONG>此後每年入夏發作寒熱,數日後則每至晚上9時許體表灼熱如燔炭,喜冷水擦,繼則胸脘滿悶,每隔數分鐘驚悸抽搐一次,神昏譫語,煩躁欲死,持續4~5小時後連打哈欠數分鐘,漸至安靜入睡。 </STRONG></P>
<P><BR><STRONG>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3劑治愈(《上海中醫藥雜誌》1981; </STRONG></P>
<P><BR><STRONG>(2):47)。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6:3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按:例3與葛案均為少陽證型長期未明熱。 </STRONG></P>
<P><BR><STRONG>兩案有下述相似之處:①起病原因是由於機體處於一種特殊狀態下(病中、產後)受寒。 </STRONG></P>
<P><BR><STRONG>②呈年度性週期熱。 </STRONG></P>
<P><BR><STRONG>③入夏發作。 </STRONG></P>
<P><BR><STRONG>④寒熱發作一段時間出現危重的神經及循環系統症狀,繼而自動恢復。 </STRONG></P>
<P><BR><STRONG>⑤病史雖分別長達15、34年而用柴胡劑後迅速治癒。 </STRONG></P>
<P><BR><STRONG>從這幾點推測,這類疾病可能是由於機體在一種失常狀態下受寒,以致維持體內環境穩定的體溫自動調節裝置「失靈」,故不能適應外界季節變化而發病。 </STRONG></P>
<P><BR><STRONG>而這種「失靈」通過自身盡力調節可以暫時自動恢復,給予調整少陽樞機的治療則可迅速而徹底地糾正。 </STRONG></P>
<P><BR><STRONG>其自身的盡力調節過程表現為由少陽(寒熱往來)陷入厥陰(神昏、抽搐、驚悸、休克),繼而自動緩解。 </STRONG></P>
<P><BR><STRONG>傷寒六經氣化學說有「病至厥陰、陰極陽生」的說法,可能即指這種通過自身最大限度的調節能力而導致恢復正常的機轉。 </STRONG></P>
<P><BR><STRONG>從此兩案看,少陽樞機不利與體溫調節障礙有關。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6:4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例4,女,60歲,1973年夏門診,主訴受涼發熱兩周,經某院門診未明診斷,按「沙門氏菌屬感染」及「濕溫」服中西藥治療無效。 </STRONG></P>
<P><BR><STRONG>時值暑天,患者身著棉衣,訴惡寒甚,發熱無汗,頭痛體痛,自覺前胸下部硬結一塊,欲吐,舌苔黃厚膩,脈弦數。 </STRONG></P>
<P><BR><STRONG>辨證屬太陽傷寒,因年老體弱,正不勝邪,表未解而邪已入太陽之裡胸中,形成結胸。 </STRONG></P>
<P><BR><STRONG>給予麻黃湯合小陷胸湯2劑,汗出而愈。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7:0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例5,女,47歲,1978年3月10日門診,主訴惡寒發熱已9天,患者因三叉神經痛自服單方山茱萸湯,疼痛已止而尚未停藥,復於熟睡時受涼,症見每日午後微惡寒發熱,入夜體溫達385℃,隨後汗出熱退,如此發作已9天,無其他症狀,飲食二便正常,體檢、血象、胸透均無異常,服一般解表劑、APC、抗生素無效,苔白,脈弦細。 </STRONG></P>
<P><BR><STRONG>辨證:證屬太陽傷寒。 </STRONG></P>
<P><BR><STRONG>年近50,氣血營衛不足,加以受寒之時正服補斂之劑,有礙太陽主開,以致邪留不退,用麻黃桂枝各半湯以助營衛,開太陽,服1劑後惡寒加重,並作寒噤,繼而發熱,遍體汗出而解。 </STRONG></P>
<P><BR><STRONG>按:服藥後惡寒加重,並作寒噤,是麻黃桂枝各半湯使患者營衛加強,足太陽膀胱經氣恢復,對寒邪能作出正常應答的效應,故麻黃桂枝各半湯這種對「太陽主開」的調整作用是一般解表劑和APC所不具備的。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7:1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以惡寒為主症的病例:例6,男性,29歲,1978年9月16日門診。 </STRONG></P>
<P><BR><STRONG>主訴體表怕冷已3年。 </STRONG></P>
<P><BR><STRONG>3年前出差外地,適遇寒潮,無衣可加,堅持頂住,此後即覺體表怕冷,不能靜坐,越坐越冷,故3年來跑跳不停。 </STRONG></P>
<P><BR><STRONG>當時一般人只穿單衣,而患者已著毛衣,汗臭濃烈,皮膚浮白鬆軟而濕潤,有如中年以上體虛發胖者之面容,舌淡苔白,脈濡細。 </STRONG></P>
<P><BR><STRONG>過去曾服過溫補劑、祛風除濕劑、麻黃桂枝小柴胡三湯合方、玉屏風散合桂技湯等無效。 </STRONG></P>
<P><BR><STRONG>此次先後予麻黃附子細辛湯、金匱烏頭湯亦無效。 </STRONG></P>
<P><BR><STRONG>10月5日三診,仔細詢問,稍感胸悶心悸,服助陽藥時加劇。 </STRONG></P>
<P><BR><STRONG>辨證:胸中為三陽交合之處,「心者,三陽交界之地也」(《傷寒來蘇集》)。 </STRONG></P>
<P><BR><STRONG>三年前受寒太重,邪已由太陽之表犯及胸中,以致三陽氣化不利,營衛不得外達,故膚冷。 </STRONG></P>
<P><BR><STRONG>動而生陽,故活動時體表冷減。 </STRONG></P>
<P><BR><STRONG>心胸陽氣受阻,故胸悶心悸,乃陽遏而非陽虛,故得助陽藥則加重。 </STRONG></P>
<P><BR><STRONG>此證病機似結胸,用瓜蔞薤白半夏湯與桂枝湯合方以開胸通陽,助營衛外達。 </STRONG></P>
<P><BR><STRONG>服4劑大效,已能靜坐,但舌心苔剝,為營陰不足,加飴糖以建中養營,服後舌心苔復,皮膚外觀正常,恢復青年面貌,但怕風,予以大小建中湯合方加減以調補營衛,共治月餘。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7:2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979年3月患者來信說,1978年底受寒後冷症復發,按原法治療無效,胸悶心悸、怕冷加重,不敢動,動則發熱,經常咽痛,容易感冒,給予小柴胡湯與小陷胸湯合方。 </STRONG></P>
<P><BR><STRONG>4月來信說上方無效,胸部如有石壓,不斷增加衣著亦不能減冷,後用瓜蔞薤白半夏加麻桂各半湯亦未效。 </STRONG></P>
<P><BR><STRONG>患者回上海市休養。 </STRONG></P>
<P><BR><STRONG>當年6月,陸氏出差上海,至其家中,見患者全身棉裝,棉帽、棉衣、棉褲、棉鞋,外加綁腿,皮膚又轉浮白鬆軟。 </STRONG></P>
<P><BR><STRONG>10多年來一直保持與患者書信往來,患者病情越來越重,靠進食和加衣被可稍抵寒冷,蓋墊被褥各四床,褲子最多穿八條,反復訴「胸中有一橫物關死裡面的熱氣出不來」,服開胸通陽藥比較舒適,曾用過黃耆建中湯、金匱腎氣丸、陽和湯等均無效。 </STRONG></P>
<P><BR><STRONG>按:此例患者病情證實了傷寒六經氣化學說強調胸中是氣化之關鍵這一論點。 </STRONG></P>
<P><BR><STRONG>按照現代醫學對人體體溫調節的認識,此例應屬由於皮膚長時間受寒而引起的「殼溫」調節機制衰竭。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7:3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例7,女,24歲,1978年10月10日門診。 </STRONG></P>
<P><BR><STRONG>主訴:陣發性寒戰3月。 </STRONG></P>
<P><BR><STRONG>3月來每日早晚氣溫較低時即惡寒,全身「雞皮」併發寒戰1小時余,至全身暖和始止。 </STRONG></P>
<P><BR><STRONG>病後四末冷,夜臥須用熱水袋。 </STRONG></P>
<P><BR><STRONG>面白,舌質嫩淡,脈虛細。 </STRONG></P>
<P><BR><STRONG>辨證:太陽主開,太陰亦主開,營衛來源於太陰,敷布於太陽。 </STRONG></P>
<P><BR><STRONG>此患者營衛虛弱,以致太陽失其主開,故遇冷即寒栗而戰。 </STRONG></P>
<P><BR><STRONG>太陰虛故四末冷,給予大小建中湯合方去川椒,以補中虛而生營衛,服2劑諸證消失,面色轉紅。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7:4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例8,男性,60餘歲。 </STRONG></P>
<P><BR><STRONG>1968年冬,因春節探親,途中受寒,惡寒眩暈已10餘日。 </STRONG></P>
<P><BR><STRONG>曾經中西醫按「美尼爾氏病」、「肝陽上亢」治療無效,故請陸氏至其家中診治。 </STRONG></P>
<P><BR><STRONG>見患者半坐臥位,頭目不敢轉動,衣被密裹,訴惡寒甚,眩暈欲嘔,不發熱,兩耳正常,平素血壓不高,舌質稍淡,苔薄黃,脈弦。 </STRONG></P>
<P><BR><STRONG>辨證:證屬年老體虛,太陽衛外無力,寒邪直入少陽,予以小柴胡湯1劑,下午6時許服藥,9時許即能下床活動。 </STRONG></P>
頁: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查看完整版本: 【名老中醫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