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39:1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補精藥中,有補陰精的,也有補陽精的,如熟地、首烏、女貞子、枸杞子等屬補陰精的藥。 </STRONG></P>
<P><BR><STRONG>補陰精藥的特點是性溫而平,不傷陽氣,另一個特點是精血同補。 </STRONG></P>
<P><BR><STRONG>補陽精的藥有鹿茸(包括鹿角、鹿膠)、淫羊藿、肉蓯蓉、菟絲子、潼蒺藜等,補陽精藥的特點是味甘或咸,不辛燥傷陰。 </STRONG></P>
<P><BR><STRONG>從補精藥的性味可以體現出,補精藥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 </STRONG></P>
<P><BR><STRONG>滋腎陰的藥有生地、玄參、龜板、鱉甲等,其性皆涼,這是它和補陰精藥不同之處。 </STRONG></P>
<P><BR><STRONG>滋陰藥都有清虛熱的作用,有的還涼血或潛陽。 </STRONG></P>
<P><BR><STRONG>助陽藥有肉桂、附子、補骨脂、仙茅等,其味皆辛,其性皆熱或大溫。 </STRONG></P>
<P><BR><STRONG>肉桂、附子補命門火,走而不守,能行十二經,善於逐寒濕。 </STRONG></P>
<P><BR><STRONG>補骨脂補命門火,守而不走,重在暖下元、補火生土和補腎納氣。 </STRONG></P>
<P><BR><STRONG>滋陰藥和助陽藥只能補偏救弊於一時,補腎固本應選用補精藥。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39:3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自古以來補腎的方劑很多。 </STRONG></P>
<P><BR><STRONG>然大家公認者,只有景岳的歸腎丸系列和六味、八味系列。 </STRONG></P>
<P><BR><STRONG>前者重在補精氣,後者重在調陰陽。 </STRONG></P>
<P><BR><STRONG>景岳歸腎丸系列諸方的藥物組成見下表:張景岳歸腎丸系列方的藥物組成表方名熟地山藥山萸肉枸杞菟絲子鹿膠龜膠附子肉桂杜仲當歸人參茯苓川牛膝炙甘草歸腎丸++++++++左歸丸++++++++右歸丸++++++++++左歸飲++++++右歸飲+++++++大補元煎++++++++從其藥味組成看來,歸腎丸系列有兩個特點,一是反映了景岳「真陰既虛,則不宜再泄」的學術思想,諸方補陰最基本的三味藥同六味地黃丸,但卻不用六味地黃丸的三泄藥。 </STRONG></P>
<P><BR><STRONG>另一個特點是用補精藥為主,只是右歸中用桂附。 </STRONG></P>
<P><BR><STRONG>歸腎丸系列中的歸腎丸、右歸丸和大補元煎適用於腎虛精虧或精氣不足者,可用於大病之後,培補精氣或一般虛弱者之保健。 </STRONG></P>
<P><BR><STRONG>六味、八味系列中,六味地黃丸、桂附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的滋陰、助陽、清虛熱的作用都很顯著,適用於腎虛陰陽偏頗明顯的患者,由六味衍生的都氣丸、杞菊地黃丸、麥味地黃丸,可以兼顧其他臟的陰虛。 </STRONG></P>
<P><BR><STRONG>六味、八味系列都有三泄藥,這一點對在器質性病變基礎上發生的陰陽兩虛尤為合適,因為這類病人多虛實夾雜,常兼有痰、濕、熱、瘀等病邪。 </STRONG></P>
<P><BR><STRONG>三泄藥可以兼祛病邪還可以防止滋陰藥的滋膩礙濕和溫陽藥的助熱。 </STRONG></P>
<P><BR><STRONG>故六味、八味系列較歸腎丸系列應用廣泛。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39:5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論君火與相火《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STRONG></P>
<P><BR><STRONG>張景岳解釋說:「經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STRONG></P>
<P><BR><STRONG>此就火德辨陰陽而悉其形氣之理也。 </STRONG></P>
<P><BR><STRONG>……其在於人,則上為君火,故主於心; </STRONG></P>
<P><BR><STRONG>下為相火,故出於腎。 </STRONG></P>
<P><BR><STRONG>主於心者,為神明之主,故曰君火以明。 </STRONG></P>
<P><BR><STRONG>出於腎者,為發生之根,故曰相火以位。 </STRONG></P>
<P><BR><STRONG>至其為病,則以明者其化虛,故君火之氣,有晦有明。 </STRONG></P>
<P><BR><STRONG>以位者其化實,故相火之病,能焚能燎。 </STRONG></P>
<P><BR><STRONG>故君火是指心火,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STRONG></P>
<P><BR><STRONG>君火即神明之火。 </STRONG></P>
<P><BR><STRONG>「君火以明」是說對正常的君火,要求其「明」,即神志清楚,精神正常。 </STRONG></P>
<P><BR><STRONG>相火是指命門火,相火寓於命門,寄於肝膽包絡,遊行於三焦。 </STRONG></P>
<P><BR><STRONG>相火是水中之火,雷龍之火。 </STRONG></P>
<P><BR><STRONG>「相火以位」是說對正常的相火,要求其藏而不露,安於其位,在君火的控制之下,不可妄動。 </STRONG></P>
<P><BR><STRONG>證諸臨床實踐,相火按其作用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通過寄於肝膽包絡而發揮作用,另一部分則通過遊行於三焦而發揮作用。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0:0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肝膽包絡方面:肝主疏泄,特別是情志方面的疏泄。 </STRONG></P>
<P><BR><STRONG>膽主決斷。 </STRONG></P>
<P><BR><STRONG>包絡為心主的外衛,有「代君行令」的作用,如君火失權,包絡相火就會取而代之,故肝膽包絡之相火是主情欲疏泄之火。 </STRONG></P>
<P><BR><STRONG>正常時,肝膽包絡之相火是在「君火以明」的控制下,不會妄動。 </STRONG></P>
<P><BR><STRONG>若其偏旺,則君火失權,包絡相火代之,就可能出現情志抒發失常,欲念橫生,陽強不倒,夢遺頻作等病證。 </STRONG></P>
<P><BR><STRONG>這部分相火丹溪論之最詳,臨床上也廣為應用,解決了一些性醫學上的難題。 </STRONG></P>
<P><BR><STRONG>例如毛景生報導7例射精不能症,性交持續2小時余不能射精,病史最長達12年,辨證為相火亢盛,精關不利,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全部於月餘內恢復正常(《北京中醫》1985; </STRONG></P>
<P><BR><STRONG>(1):41)。 </STRONG></P>
<P><BR><STRONG>又如喬艾樂報導陰莖異常勃起(強中病)5例,用龍膽瀉肝湯加知母、黃柏瀉肝腎相火,服藥3劑即見效,最多12劑治癒。 </STRONG></P>
<P><BR><STRONG>(《中西醫結合雜誌》1986; </STRONG></P>
<P><BR><STRONG>6(9):566)三焦方面:三焦相火是命門火的遊部。 </STRONG></P>
<P><BR><STRONG>命門火通過三焦遊行於臟腑之間,皮裡膜外,無所不至。 </STRONG></P>
<P><BR><STRONG>五臟六腑得三焦相火始能正常運作。 </STRONG></P>
<P><BR><STRONG>水穀的腐熟與轉輸,氣血營衛的生成與運行,津液的形成與敷布等都賴三焦相火的作用,故三焦相火與生命活動攸關。 </STRONG></P>
<P><BR><STRONG>此部分相火正是明清醫家一再強調的只能溫養,不可攻伐的相火。 </STRONG></P>
<P><BR><STRONG>臨床上也的確是以命門火衰而致三焦相火不足的病證為多見。 </STRONG></P>
<P><BR><STRONG>三焦相火有否偏旺而致病的呢? </STRONG></P>
<P><BR><STRONG>以下介紹陸氏等從三焦相火偏旺辨證論治的疑難病證。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0:1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腎上腺皮質增生是一種難治的疾病。 </STRONG></P>
<P><BR><STRONG>1977年,陸氏在主持病房工作期間,與已故陳慈熙老中醫合作,先後收治了兩例腎上腺皮質增生的患者。 </STRONG></P>
<P><BR><STRONG>當收治第一例張某時,和陳老討論了此病的中醫病機,認為此病的一系列臨床表現都可以用三焦相火偏旺來解釋,病人有多食易饑為中焦相火偏旺,肥胖、怕熱、多汗、皮膚紅潤、毛髮增生是上焦相火偏旺,可以用《內經》「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來解釋。 </STRONG></P>
<P><BR><STRONG>病人的向心性肥胖、滿月臉、水牛背,面部及胸部背部痤瘡,也支持病在中上焦相火偏旺,濕熱內生。 </STRONG></P>
<P><BR><STRONG>皮膚出現斑斑紫紋,是上焦相火偏旺,消灼肌膚所致。 </STRONG></P>
<P><BR><STRONG>病人有陽強易舉、遺精,是下焦相火偏旺。 </STRONG></P>
<P><BR><STRONG>骨質疏鬆是因下焦相火偏旺,消灼真陰,髓減骨枯的表現。 </STRONG></P>
<P><BR><STRONG>由於久病,壯火食氣灼陰,故病人尚有氣陰兩虛。 </STRONG></P>
<P><BR><STRONG>本病的治療應以清三焦相火為主,三焦相火來源於命門,是命門火的遊部。 </STRONG></P>
<P><BR><STRONG>直伐命門火,一般來說,是中醫治療之忌。 </STRONG></P>
<P><BR><STRONG>命門火寄於肝膽,古人有瀉肝即所以瀉腎的說法,因此,陳老同意陸氏採用「瀉肝猛將」龍膽草為君藥,配伍其他清瀉三焦肝膽的藥物,兼固氣滋陰。 </STRONG></P>
<P><BR><STRONG>經過半年住院治療,病情基本痊癒,隨訪治療年餘,多次複查腎上腺皮質功能,結果均正常。 </STRONG></P>
<P><BR><STRONG>第二例是一個已經部分腎上腺皮質切除術治療後又復發的女患者,為了驗證對第一例的理論認識和治療經驗,仍採用基本相同的藥物,經5個月的住院治療,病情顯著緩解,隨訪治療10個月,病情仍在繼續好轉。 </STRONG></P>
<P><BR><STRONG>1978年,陸氏在總結報導此2例病例時,還查閱到兩篇文獻,各報導1例,其中1例是用龍膽瀉肝湯合平胃散而顯著好轉,另一例是用大承氣湯加龍膽草而獲效。 </STRONG></P>
<P><BR><STRONG>此2例的治療方法和用藥都支援了陸氏對此病的治療應清泄相火的觀點(《新醫藥學雜誌》1979; </STRONG></P>
<P><BR><STRONG>(5):29)。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0:3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在應用大劑量激素結合中醫療法治療腎病綜合徵病人,見症符合三焦相火偏旺者,可以稱之為「醫源性三焦相火偏旺」。 </STRONG></P>
<P><BR><STRONG>由於怕影響激素的治療作用,對這些病人沒有採用清泄相火法,而是用六味地黃丸為主固護真陰。 </STRONG></P>
<P><BR><STRONG>還有一些16歲左右的腎病病人,陸氏稱之為「少年陽旺型」,他們接受常規大劑量激素治療後,副作用特別顯著,例如遍身出現大小不等的紫紋,巨大的紫紋可達數釐米寬,橫過軀幹,而激素治療腎病綜合徵的作用卻不明顯,屬於所謂的「難治性激素抵抗型腎病」。 </STRONG></P>
<P><BR><STRONG>也有個別這種病人,雖未用過激素,卻自發地出現了輕微的柯興氏綜合徵,可能由於少年相火偏旺,加之腎上腺皮質對疾病產生了「應激」反應所致。 </STRONG></P>
<P><BR><STRONG>對這些「少年陽旺型腎病」可治以清泄相火為主,使其陰陽協調,從而促進腎病綜合徵的緩解。 </STRONG></P>
<P><BR><STRONG>清泄相火有哪些藥呢? </STRONG></P>
<P><BR><STRONG>陸氏認為:按中醫傳統觀念,腎無實證,瀉肝即所以瀉腎。 </STRONG></P>
<P><BR><STRONG>龍膽草、黃芩清泄肝膽,為清泄相火的主藥。 </STRONG></P>
<P><BR><STRONG>梔子清泄三焦,亦屬清泄相火藥。 </STRONG></P>
<P><BR><STRONG>前人有「柴胡劫肝陰,知柏伐腎陽」之說,驗之臨床,確有其事。 </STRONG></P>
<P><BR><STRONG>陰虛之體,用柴胡不當會引起眼乾澀不適,視物不清。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0:4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陽虛之人服知柏可導致困倦嗜睡,知柏既能伐腎陽,也就是直接從命門清泄相火。 </STRONG></P>
<P><BR><STRONG>由於知柏對腎陽有傷害,臨床上應慎用。 </STRONG></P>
<P><BR><STRONG>相火偏旺還有別於陰虛內熱和氣鬱化火,對這三種火證各有一套理法方藥。 </STRONG></P>
<P><BR><STRONG>上述肝膽包絡相火偏旺證和三焦相火偏旺證都不是先有陰虛而導致相火偏旺,恰好相反,是因久病相火偏旺,消灼真陰而致陰虛。 </STRONG></P>
<P><BR><STRONG>如毛景生對射精不能症的治療體會是:「相火亢盛,精關不利,或有兼肝腎虧虛者。 </STRONG></P>
<P><BR><STRONG>認為相火亢盛是必有的,肝腎虧虛則是「或兼有」之。 </STRONG></P>
<P><BR><STRONG>三焦相火偏旺證,是由於三焦相火過旺,其腐熟水穀,化生氣血,蒸騰津液的作用都過強,以致臨床表現多食易饑,膚色紅潤和毛髮增生的多氣多血貌。 </STRONG></P>
<P><BR><STRONG>同時氣血營衛過剩,轉化為痰濕與濕熱,表現為肥胖和痤瘡。 </STRONG></P>
<P><BR><STRONG>這些是主要的見症,久病之後才會有陰虛表現。 </STRONG></P>
<P><BR><STRONG>上述兩種相火證都是通過清泄相火為主而獲效。 </STRONG></P>
<P><BR><STRONG>證明其非陰虛之火。 </STRONG></P>
<P><BR><STRONG>由於相火作用廣泛,其臨床表現形式也可能會有多種。 </STRONG></P>
<P><BR><STRONG>陸氏在後面「冬至一陽升,夏至一陰長」專題中談到了另一種相火偏旺的形式———頑固的冬季鼻衄。 </STRONG></P>
<P><BR><STRONG>這是以每年「冬至一陽升」的季節,陽升太過,相火偏旺,迫血妄行而以鼻衄的形式表現出來。 </STRONG></P>
<P><BR><STRONG>陸氏曾通過清泄相火而使1例27年冬季鼻衄的痼疾得到根治。 </STRONG></P>
<P><BR><STRONG>說明相火偏旺的確是另一種獨特的內火證。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0:5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三)論「冬至一陽升,夏至一陰長」「冬至一陽升,夏至一陰長」,這是在我國處於地球北溫帶的特定條件下,古人總結出來的自然界一年一度的陰陽消長規律。 </STRONG></P>
<P><BR><STRONG>冬至這一天日照最短,冬至後的一個月是一年最冷的季節,夏至則恰好相反。 </STRONG></P>
<P><BR><STRONG>天人合一,人體為了適應自然界冷熱的變化,必須調整自身的陰陽以達到和外界統一,因此,人體也有「冬至一陽升,夏至一陰長」的規律。 </STRONG></P>
<P><BR><STRONG>這「一陽升」和「一陰長」的實質是什麼呢? </STRONG></P>
<P><BR><STRONG>現代尚未見到有人按照這一規律設計一個方案,從中醫或西醫方面進行研究。 </STRONG></P>
<P><BR><STRONG>陸氏在這一規律的指引下,綜合她所看到的一些資料,受到很大啟發。 </STRONG></P>
<P><BR><STRONG>如有人連續15年每日觀察一正常男性的尿17—甾酮類的排泄量,發現有以一年為週期的節律,每年5月是低潮。 </STRONG></P>
<P><BR><STRONG>(《生物科學參考資料》第二集,42頁,科學出版社,1973)。 </STRONG></P>
<P><BR><STRONG>日本學者發現五苓散證在每年5~8月最多見,並認為五苓散證蓄水的實質是滲透壓調定點降低。 </STRONG></P>
<P><BR><STRONG>他們還觀察到人體體液總量,血清滲透壓,血清鈉及血ADH值在冬夏之間有顯著差別(《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79; </STRONG></P>
<P><BR><STRONG>1:13)。 </STRONG></P>
<P><BR><STRONG>我國有人測定血脂的正常值,發現春夏低而秋冬高。 </STRONG></P>
<P><BR><STRONG>這些資料提示,北溫帶的人隨著冬夏兩大冷熱季節的轉換而調整著體內的體液、代謝和內分泌。 </STRONG></P>
<P><BR><STRONG>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冬至一陽升」就是人在入冬時要將自身產熱能力增強,以抵禦外界的寒冷。 </STRONG></P>
<P><BR><STRONG>「夏至一陰長」則是人在入夏時要將體內保持水分的能力增強,以抵禦外界的炎熱。 </STRONG></P>
<P><BR><STRONG>這些年來,陸氏用中醫理論探討了「一陽升」、「一陰長」時體內的變化,並從臨床實踐中驗證所探討的理論是否正確,不僅從理論上提高了一步,而且還解決了臨床上一些疑難病證和問題。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1:0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首先談一談「冬至一陽升」。 </STRONG></P>
<P><BR><STRONG>陸氏認為命門火是人體陽氣的根基。 </STRONG></P>
<P><BR><STRONG>「一陽升」應與命門火相關。 </STRONG></P>
<P><BR><STRONG>她通過治療一些年度週期性冬至發病的頑症證實了這種觀點。 </STRONG></P>
<P><BR><STRONG>1981年冬,貴州平壩某廠的蔣必芬醫師帶來一個每年冬季鼻衄已27年的患者,請陸氏診治。 </STRONG></P>
<P><BR><STRONG>該患者每年國慶日後不久就開始發病,直至次年春季不治而自止。 </STRONG></P>
<P><BR><STRONG>每天以淩晨4~5點出血最多,血流如注。 </STRONG></P>
<P><BR><STRONG>曾經許多中西醫治療無效。 </STRONG></P>
<P><BR><STRONG>觀其過去所用的中藥,一般不外養陰清熱,涼血止血,也曾用過引火歸原法。 </STRONG></P>
<P><BR><STRONG>從其每年出血的季節和每日出血的時間都與「陽升」有關,決定採用清泄命門相火法治療,不加任何止血藥。 </STRONG></P>
<P><BR><STRONG>第一年從肝膽泄相火,用了龍膽草、黃芩、梔子等,服6劑出血即止。 </STRONG></P>
<P><BR><STRONG>第二年患者未遵醫囑提前服藥預防,鼻衄仍按時發作,用原方治療,出血量大減,後加知母、黃柏直伐腎中命火,服藥10劑而根治。 </STRONG></P>
<P><BR><STRONG>蔣必芬醫師用此法重復驗證了第二例,並作了報導(《新中醫》1989; </STRONG></P>
<P><BR><STRONG>3:21)。 </STRONG></P>
<P><BR><STRONG>此後陸氏又遇到頑固的冬至鼻衄3例,冬季燥咳2例,病史均為2年,都重復驗證了此治法。 </STRONG></P>
<P><BR><STRONG>若從治療方藥和效果來測證,則這些病例的病機都是由於「冬至一陽升」時,陽氣升得太過,以致命門相火偏旺,肺為嬌臟,最易受此種內火的傷害,發為頑固的鼻衄或燥咳,故一般的養陰清熱藥治療無效,必須清泄命門相火。 </STRONG></P>
<P><BR><STRONG>通過診治這些病例,證實了「冬至一陽升」時,體內命門火上升。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1:1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其次談一談「夏至一陰長」。 </STRONG></P>
<P><BR><STRONG>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夏季梅雨季節多見濕阻病,這一病證是現代編寫內科教材時,通過討論而列入教材的一個新病證,其主要病機是季節氣候潮濕和人體脾陽失運。 </STRONG></P>
<P><BR><STRONG>前面已提到,日本學者發現五苓散證多見於5~8月,五苓散證的病機是膀胱蓄水。 </STRONG></P>
<P><BR><STRONG>陸氏認為,濕阻病和膀胱蓄水證發病於這個季節,其病機應考慮與「夏至一陰長」時,「陰長太過」有關。 </STRONG></P>
<P><BR><STRONG>何以會「陰長太過」? </STRONG></P>
<P><BR><STRONG>從濕阻和五苓散證的病機就可以得出答案,前者是由於脾陽失運,後者是由於膀胱氣化不及,而脾陽和膀胱氣化都依賴命門火,故「陰長太過」應考慮來源於命門火降。 </STRONG></P>
<P><BR><STRONG>已有一些臨床和實驗研究證實了命門火衰與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密切相關。 </STRONG></P>
<P><BR><STRONG>前面提到有人發現每年5月是尿17—甾酮類排泄的低潮,這一實驗結果支持夏至前有命門火降。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1:2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正常的適應季節轉換的命門火降不會引起疾病。 </STRONG></P>
<P><BR><STRONG>患濕阻和膀胱蓄水證者皆因脾陽和膀胱不健全,不能適應生理性的命門火降而發病,故通過健脾和助膀胱氣化即可治癒,而不需要溫命門火。 </STRONG></P>
<P><BR><STRONG>「夏至一陰長」是由季節性的生理性的命門火降,在脾和膀胱的配合下共同完成的。 </STRONG></P>
<P><BR><STRONG>「夏至一陰長」時體內的主要變化是命門火降,這一推斷在陸氏研究「未明熱與少陽症」時,又從另一個角度得到了支持。 </STRONG></P>
<P><BR><STRONG>她曾報導了年度週期性發熱15年1例,每年5~8月寒熱發作,表現為少陽證,用小柴胡湯與越鞠丸合方治癒(《雲南中醫雜誌》1982; </STRONG></P>
<P><BR><STRONG>(2):1)。 </STRONG></P>
<P><BR><STRONG>葛天華報導1例,34年來每年入夏寒熱發作,亦屬少陽證,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癒(《上海中醫藥雜誌》1981; </STRONG></P>
<P><BR><STRONG>(2):47)。 </STRONG></P>
<P><BR><STRONG>少陽位於半表半裡,只有在正氣不足之時,邪氣始得入於半表半裡而發少陽證。 </STRONG></P>
<P><BR><STRONG>少陽是命門火的遊部,故少陽證時的正氣不足應與命門火遊部的火熱衰減有關。 </STRONG></P>
<P><BR><STRONG>游部火勢的盛衰自然與命門火的盛衰直接相關。 </STRONG></P>
<P><BR><STRONG>小柴胡湯的主要作用是升發少陽之氣,對命門火遊部火衰應起調整作用,從而始能解除少陽證。 </STRONG></P>
<P><BR><STRONG>故從此例少陽證的發作季節和治療效果,都支持「夏至一陰長」時有命門火降的推斷。 </STRONG></P>
<P><BR><STRONG>近年日本學者報導,柴胡劑能刺激腎上腺或其上位內分泌腺,增加類固醇的分泌(《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88; </STRONG></P>
<P><BR><STRONG>10(6):341)。 </STRONG></P>
<P><BR><STRONG>前已述及,命門火與腎上腺皮質相關,日本學者對柴胡劑作用的研究結果,也間接支持了「夏至一陰長」時有命門火降的推斷。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1:3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由於心懷這一推斷,陸氏非常注意觀察這一季節的發病情況,發現夏至前後不明原因的長期發熱或感冒後發熱不退較多見,並且有第二年應時再發的傾向。 </STRONG></P>
<P><BR><STRONG>不典型的少陽證也常見到,如表現為輕微的頭暈、目眩,或倦怠思睡,或默默不欲飲食等,對這類病人,中西醫都很難作出明確診斷,陸氏認為,這些病人都是因在「夏至一陰長」時,命門火降得太過,少陽升發之氣不足所致,給予小柴胡湯,其效神速,正如《傷寒論》所說:「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STRONG></P>
<P><BR><STRONG>關鍵在於掌握它的病機。 </STRONG></P>
<P><BR><STRONG>激素依賴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療法的一個難題。 </STRONG></P>
<P><BR><STRONG>陸氏將「冬至一陽升,夏至一陰長」時命門火升降的規律應用於激素依賴型腎病,即在「冬至一陽升」命門火升之時減撤激素較易成功。 </STRONG></P>
<P><BR><STRONG>激素撤除後,第二年「夏至一陰長」命門火降時腎病最易復發,此時及時給予小柴胡湯升發少陽以預防其發作。 </STRONG></P>
<P><BR><STRONG>陸氏將這一季節治療規律引入其所擬訂的「激素、免疫抑制劑、中醫中藥三聯療法方案」後,撤停激素很少遇到困難(《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0; </STRONG></P>
<P><BR><STRONG>(3):1)。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1:5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四)論陰陽、氣血、營衛陰陽、氣血與營衛,三者之中,陰陽最易學,而營衛最難學。 </STRONG></P>
<P><BR><STRONG>中醫陰陽學說比較成熟,辨證論治,理法方藥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 </STRONG></P>
<P><BR><STRONG>營衛學說尚處於幼稚階段,中醫對它的認識還不很清楚,有關營衛的理論和臨床資料都較片斷和零散,是一個尚待發展的領域。 </STRONG></P>
<P><BR><STRONG>陸氏通過長期實踐和反復思考所得到的認識是「陰陽、氣血和營衛」是體內發揮著整體作用的三大系統,各有各的職能。 </STRONG></P>
<P><BR><STRONG>陰陽主要起著維持自身體內的穩定,並與外部自然界保持統一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氣血主要是供給身體的營養,維持並協調身體各部分的功能,是人體能量的來源。 </STRONG></P>
<P><BR><STRONG>營衛是陰陽、氣血的一部分,主要起「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及抵禦風寒一類外邪侵犯體表的作用,由於其作用較具體,理論層次也就比較高深,對它的認識和掌握,難度也就比較大。 </STRONG></P>
<P><BR><STRONG>營衛學說是中醫學科中較尖端的課題之一,有待於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探索其作用規律,從而總結出一套易為大家所掌握的辨證論治規律來。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2:0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陰陽:人體類似於一個自穩裝置,它能在機體內外環境不斷變化之中仍保持著自身的相對穩定。 </STRONG></P>
<P><BR><STRONG>人體自穩的兩個要素是體溫和滲透壓,因為生命活動的一切生化反應都要求這兩個要素基本恆定。 </STRONG></P>
<P><BR><STRONG>這兩個要素恰好似「火」和「水」的概念。 </STRONG></P>
<P><BR><STRONG>我們不能將體溫和滲透壓直接與中醫的陰陽水火對等,但可以從中得到啟迪。 </STRONG></P>
<P><BR><STRONG>中醫認為,人體「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STRONG></P>
<P><BR><STRONG>治療疾病重在調理陰陽,以平為期。 </STRONG></P>
<P><BR><STRONG>也就是說,目標向著恢復人體的自穩狀態。 </STRONG></P>
<P><BR><STRONG>人體的陰陽受之於先天,寓於命門(或腎),這是全身陰陽的根基。 </STRONG></P>
<P><BR><STRONG>從總體五臟陰陽來說,肝腎之陰同源,腎陽與脾陽是命火生脾土的關係,故肝腎之陰與脾腎之陽可以左右總體陰陽的平衡。 </STRONG></P>
<P><BR><STRONG>「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虛則生「內寒」、「內濕」,陰虛則生「內熱」、「內燥」。 </STRONG></P>
<P><BR><STRONG>陰平陽秘所起的作用,就是造成體內既不寒也不熱,既不燥也不濕,達到寒熱適中,燥濕得宜的穩定狀態。 </STRONG></P>
<P><BR><STRONG>這個穩態的維持還要靠人體的陰陽與自然界的陰陽協調統一,否則,就會破壞自身內部的陰平陽秘而發生疾病。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2:1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正常人體的陰陽隨著生命的歷程、腎氣的盛衰而變化。 </STRONG></P>
<P><BR><STRONG>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但生機旺盛,「陽生陰長」,陽處於主導地位,故有小兒為「純陽之體」之說,提示小兒陽氣偏旺,患病容易化熱和引動肝風,成年後,腎氣均衡,陰平陽秘。 </STRONG></P>
<P><BR><STRONG>進入老年,腎氣虛衰,陰陽也逐漸虛損。 </STRONG></P>
<P><BR><STRONG>衰老時的陰虛、陽虛傾向,主要與其人的體質、職業、經歷及曾經患過的疾病等相關。 </STRONG></P>
<P><BR><STRONG>如腦力勞動者,長期用腦傷神,精血虧損,衰老時多為陰虛傾向。 </STRONG></P>
<P><BR><STRONG>體力勞動者,長期耗氣傷血,加以霧露寒濕損傷陽氣,衰老時多有陽虛傾向。 </STRONG></P>
<P><BR><STRONG>有的肝旺體質,鬱火內盛,常患出血病者,衰老時常見陰虛。 </STRONG></P>
<P><BR><STRONG>有的人經歷坎坷,長期勞累和營養不良,衰老時常見氣陰兩虛。 </STRONG></P>
<P><BR><STRONG>衰老是自然規律,不可抗拒,衰老時的陰陽虛損又與其人一生經歷中的多種因素相關,因此,對於衰老性的陰陽失衡,只能適當調理,以食療調補最好。 </STRONG></P>
<P><BR><STRONG>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發展到最後都「窮必歸腎」,導致陰陽兩虛。 </STRONG></P>
<P><BR><STRONG>就以腎病為例,不論是哪種慢性腎小球病或慢性腎小管-間質病,也無論是由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最終都發展為陰陽兩虛。 </STRONG></P>
<P><BR><STRONG>這種陰陽兩虛的病人,必有濕熱痰瘀,故治療是協調陰陽,而不是大補陰陽。 </STRONG></P>
<P><BR><STRONG>因為這時大補陰陽會造成體內更大的紊亂和陰陽失調。 </STRONG></P>
<P><BR><STRONG>協調陰陽則使病人能在陰陽兩虛的基礎上盡可能保持虛性的陰平陽秘,這種虛性的平衡常能使病人減少症狀,減輕痛苦。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2:2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氣血:氣,包括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 </STRONG></P>
<P><BR><STRONG>先天之氣來源於父母,是元精所化,故稱元氣。 </STRONG></P>
<P><BR><STRONG>後天之氣來源於脾肺的水穀之氣和呼吸之氣。 </STRONG></P>
<P><BR><STRONG>人體氣之強弱與先天稟賦和後天充養都有關,先天稟賦不可改變,後天之氣則是可以通過飲食、鍛煉和預防疾病等而得到充養和固護的。 </STRONG></P>
<P><BR><STRONG>血,由「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心主血脈」,從這兩條看,中醫的血包括了西醫的血液在內。 </STRONG></P>
<P><BR><STRONG>現代從微循環、凝血機制研究瘀血學說是一大發明,也是探索瘀血的重要途徑之一。 </STRONG></P>
<P><BR><STRONG>但要提醒後學者注意,不可把中醫的血與西醫的血液混為一談,否則會失去中醫氣血學說的精華。 </STRONG></P>
<P><BR><STRONG>首先,中醫的血是離不開氣的,「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血瘀則氣滯。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2:3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其次,中醫的血與精同源,在許多場合下,如「養血通經」、「養血安胎」、「養血生髮」等等所說的血,都是指精血。 </STRONG></P>
<P><BR><STRONG>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 </STRONG></P>
<P><BR><STRONG>三者之中,脾統血是氣和血的關係,如脾氣虛不統血而發生出血是脾氣的問題。 </STRONG></P>
<P><BR><STRONG>心主血,肝藏血才是指血與這兩臟直接相關,血虛主要表現為此兩臟的病證。 </STRONG></P>
<P><BR><STRONG>血虛則心血不足,心神失養而失眠,或心脈失養可致心痛。 </STRONG></P>
<P><BR><STRONG>血虛而肝血不足,肝失濡養則引起的病證更多。 </STRONG></P>
<P><BR><STRONG>女子以肝為先天,衝任隸屬於肝。 </STRONG></P>
<P><BR><STRONG>肝血不足可引起育齡期婦女月經、胎產方面的疾病和更年期婦女陰陽失調、精神情志失常等病證。 </STRONG></P>
<P><BR><STRONG>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還可引起眼科疾病。 </STRONG></P>
<P><BR><STRONG>肝為剛臟,肝腎之陰同源,肝血不足也可引動肝陽、肝風而為病。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2:4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STRONG></P>
<P><BR><STRONG>氣血沿著經脈順著一定的秩序,按著一定的時辰而流注全身。 </STRONG></P>
<P><BR><STRONG>身體各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因得氣血的煦濡始能維持正常的營養和功能,故氣血是人體能量的來源。 </STRONG></P>
<P><BR><STRONG>針灸的得氣和氣功的外氣,都是氣血形諸於外的徵象。 </STRONG></P>
<P><BR><STRONG>「久病入絡」引起瘀血,以致氣血營衛敗濁而為痰,痰瘀阻絡,氣血不通,是各種慢性器質性疾病晚期共同的病理基礎,故活血化瘀法在臨床上用途很廣。 </STRONG></P>
<P><BR><STRONG>王清任《醫林改錯》的逐瘀湯系列值得很好研究。 </STRONG></P>
<P><BR><STRONG>氣血以流通為貴。 </STRONG></P>
<P><BR><STRONG>氣血的通暢,需要心腎陽氣充足,肺氣宣散與肅降正常,肝氣疏泄條達,脾氣升運得力。 </STRONG></P>
<P><BR><STRONG>故善治氣血者,不著眼於補氣血。 </STRONG></P>
<P><BR><STRONG>善補氣血者,必於運中補氣,行中補血。 </STRONG></P>
<P><BR><STRONG>四君子湯與四物湯之所以能流傳千年,而一直被公認為補氣補血的基本方,道理就在於此。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2:5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關於補氣用藥方面,陸氏提出用黃精、山藥緩慢培氣一法。 </STRONG></P>
<P><BR><STRONG>前人有「黃精代參耆」之說。 </STRONG></P>
<P><BR><STRONG>證之於實踐,黃精不可能像參、耆一樣,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補氣和提氣。 </STRONG></P>
<P><BR><STRONG>《本草備要》中載有一段關於黃精的故事,一使婢因避虐而逃入山中,長期以黃精代食,後被鄉人發現其行動輕捷,「淩空若飛鳥」。 </STRONG></P>
<P><BR><STRONG>這個故事很有啟發,黃精可作為緩慢培氣的補氣藥。 </STRONG></P>
<P><BR><STRONG>山藥也有類似黃精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陸氏在治療消渴或三焦相火偏旺的處方中常加入黃精、山藥,理由是:①可以防治「壯火食氣」引起的氣虛; </STRONG></P>
<P><BR><STRONG>②黃精、山藥不提氣助熱; </STRONG></P>
<P><BR><STRONG>③黃精、山藥可益肺腎、強陰固陰; </STRONG></P>
<P><BR><STRONG>④黃精和山藥都可以抑制饑餓感。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7 10:43:1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營衛:營衛均為水穀之精氣,來源於中焦。 </STRONG></P>
<P><BR><STRONG>營衛隨著氣血循行周身,「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在內為衛之守,衛在外為營之使。 </STRONG></P>
<P><BR><STRONG>衛在營的支持下起著「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靈樞?營衛生會篇》還有「衛出於下焦」一說,提示衛作為一種保持肌膚溫暖,抵禦風寒外邪的陽氣來說,還與下焦命門火相關。 </STRONG></P>
<P><BR><STRONG>從臨床上體會到,衛的主要功用是隨時應變環境的冷熱,這種應變能力,既得自先天的本能,也靠後天水穀的充養。 </STRONG></P>
<P><BR><STRONG>從衛既出中焦,也出下焦來看,營衛離不開先天的陰陽和後天的氣血。 </STRONG></P>
<P><BR><STRONG>陸氏認為:營衛是陰陽和氣血的一部分,營衛是起著營衛作用的陰陽和氣血。 </STRONG></P>
<P><BR><STRONG>《傷寒論》主要討論風寒一類邪氣侵犯體表引起的疾病及其傳變,故營衛學說是《傷寒論》的重要理論基礎。 </STRONG></P>
<P><BR><STRONG>營衛學說也是在後世對《傷寒論》的研究中得到了發展。 </STRONG></P>
<P><STRONG></STRONG>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