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氏醫通(1)】

 關閉 [複製鏈接]
81#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29:10 | 只看該作者

虛損

 

〔傳屍〕熱毒積久,則生惡蟲,蟲蝕人藏府,故沉沉嘿嘿,不知所苦,無處不苦, 經年累月,漸就羸瘦,其證蒸熱咳嗽不止,胸背痛,兩目不明,四肢無力,腰膝痠, 臥而不寐,或面色脫白,或兩頰時紅,常懷忿怒,夢與鬼交,同氣連枝,多遭傳染, 至於死亡,又傳傍人,至於滅門,又傳他姓,慘毒之禍,聞者駭心,辨之之法, 燒真安息香,病人吸煙嗽不止者,乃傳屍也,若嗽不甚者,非也,瘵蟲最易傳人, 能謹戒七情,嚴避六氣,常遠房室,慎節飲食,蟲不得傳也,惟縱慾恣情, 精血內耗邪祟外乘,凡覺元氣稍虛,或腹饑餒,勿入勞瘵之家,或女病思男, 男病思女,一竈其面,隨即染傷,不可不知,治療之法,固本為先,祛蟲次之, 安息、阿魏、蘇合、沉香、冰片、麝香、犀角、龍齒、獺肝、獺爪、硃砂、雄黃, 皆有祛邪伐惡之靈,更以又靈蓋助之,然各有所宜,若能食便秘面赤者,合用獺肝、 獺爪,食少便滑面青者,合用天靈蓋,其夫死傳妻,妻死傳夫, 毒邪深入腎肝二藏者,用骨殖中水,以生甘草未收曬九次丸服,服後必大瀉數行, 則熱邪自大便而下也,其蘇合香丸、芎歸血餘散、鱉甲生犀散、傳屍丸, 皆治瘵之專方,若病入膏肓,不能起枯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2#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29:24 | 只看該作者

虛損

 

慎柔師訓云:嘗治虛損,脈和緩而五六至,但咳嗽發熱,無惡寒咽痛喉哽等證, 以為可治,服保元、四君之類十餘劑,咳嗽略可,熱亦微退,至二十劑外, 咳嗽反盛,熱復如前,而身反不能轉側,足漸無力,至不能行而踡,此何也, 緣下焦腎氣衰憊,無津液滋養百骸,陽氣不能四運,脾肺之氣不能下輸, 故足無力而踡,藥雖有效,病雖暫減,終不可治,若初服四君,保元十餘劑, 而脈細如絲,其數不改,決不可治,如細而不數者,此猶有胃氣, 無腹痛作瀉而飲食如常,可用保元、參、朮調理,須二三年方愈,若服藥後, 數脈漸減,和緩有神,雖曰可治,亦得三月見功,年半方可全愈, 又須看年力之衰壯,精神脾胃之強弱斸之,若服藥後,脈雖和緩,而腿漸無力, 如前所述,且痰嗽不止,脈雖緩,治之無益,又或如前證,足雖無力,而熱退嗽咳, 飲食如平人,此脾胃尚強,猶可遷延歲月,又有如前證,六脈俱和緩,服前劑熱退, 而脈漸弦,反作瀉下血,此平時火熱煎熬,血留經絡,得補藥氣血流通, 邪不能留而下,下後半月十日自愈,下血時能食者不死,不能飲食,精神倦怠者, 死可立待,吐血後反驟能食者,亦不可治,若見腹痛,理中湯,惡心飲食少, 六君子湯,無此二證,用四君、保元服之,蓋下血者邪從下竅而出也, 又有變作傷風狀者,邪從上竅而散也,當服補肺助脾之藥,亦須半月而愈。

 

凡病求汗不得汗者不治,虛損六脈俱數,服滋陰降火之劑,不及四五十劑者, 猶可治之,如服至百劑,真元耗盡,脈洪數而無神,雖用補劑,而洪數變為細數, 必漸痿困不起而斃矣,又或服寒涼未多,用保元、四君加生薑一二十劑,求汗不出, 而洪數之脈不退,亦難救治,或雖無汗而洪脈漸減,病亦漸去,且能飲食, 此為可治,如此之脈,大抵秋冬易治,春夏難療。

 

凡虛損脈六七至,若逢春夏火令, 津液枯槁,腎水正行死絕之鄉,肺絕大脾燥,無有不死者,若秋冬火令已退, 金水正旺,脈雖數可治也,設病者骨立聲啞,喉痛寒熱,腹疼作瀉,而脈細數, 亦屬不治。

 

凡病延至三四月,服藥已多,其不效者,必過用寒涼,五藏愈虛,邪火愈熾, 初用補藥數貼,邪火一退,反覺頭眩惡心,骨疼腳痠,神氣昏懶,不思飲食, 倘脈不細數而帶和緩,急用保元、四君,大劑連服,便安寢半日,睡覺精神頓爽, 再服再寢,飲食漸增,則為可治,倘脈細如絲,腹痛昏憒者難治。

 

凡久病人脈, 大小浮沉弦滑而三部不勻,或寸浮尺沉,或尺浮寸沉,但見病脈,反屬可治, 如久病浮中沉但和緩,細察無神,而體倦甚者必死,再看其面色光潤。

 

此精神昏發於外,死期速矣。

 

凡虛損見數脈,為胃氣不足,若轉緩弱, 為胃氣生發之兆,乃少陽春升之氣也。

 

凡虛損病久,脈雖和緩,未可決其必療, 蓋久病之人,元氣虛弱,脈反和緩,假氣也,遇七八月間,服補劑,病得漸減, 此生機也,或延至十一月,一陽初動,陽氣漸升,內氣空虛,無以助生發之氣, 則變憎寒壯熱,服補劑十餘貼,寒熱漸退,猶可延捱調理,至二三月不變則生, 否則不治,緣春夏木旺,脾肺久虛,氣衰不能敵時令耳。

 

凡醫新病初時有邪, 脈浮數,服按病藥數劑,數脈即退,病已向安,再數劑則倦,脈反浮數, 此時不可為尚有邪也,蓋邪退而神氣初轉,故浮,只宜保元湯調養元氣, 浮數之脈得微汗而退,倘不識此,仍以祛邪之藥治之,則變虛勞矣。

 

久病服藥後, 六脈俱和,偶一日診,或細或數或虛弱,或變怪異常,即當細問起居之故, 或因一夜不睡而變者,或因勞役惱怒,或因感冒風寒,各隨其感而治之。

 

久病咳嗽氣喘,若脈數者,不可用補藥,如服之虛火一退,多令人痿倦不起, 須先用獨參湯,稍加陳皮以接其氣,數日後,脈數漸退,方與調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29:38 | 只看該作者

虛損

 

〔診〕石頑曰:金匱云: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脈浮者,裡虛也, 脈虛浮弦為短氣,目瞑衄血,脈大者,春夏劇,秋冬瘥,男子脈浮弱而濇者, 為無子,精氣清冷,虛弱微細者,善盜汗出,脈沉小遲者,溏泄,食不化, 脈虛芤遲,及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緊數之脈,表裡俱虛, 緊為寒傷營,數為血不足,脈見短數,則無胃氣,細數緊數,俱非吉祥, 脈洪大按之虛者,須防作瀉,凡見數脈難治,病久脈數,尤非所宜,脈忽浮濇而數, 忽沉弱而緩,變易不常,虛火之故也,虛損轉潮熱泄瀉,脈短數者不治, 虛損脈浮大者,屬陽虛,細數者,屬陰虛,芤為失血,若兩手俱芤, 而中有一部獨弦者,為有瘀蓄未盡,當散瘀為先,不可驟補,若見數大者,為火旺, 必難治,若見濇脈來至者,亦不可治也,弦數為骨蒸,自上而下者,必寸口浮數, 自下而上者,必尺中弦急,若關尺俱弦細而急,如循弦縷者不治,又尺中弦強者, 必因房室發熱,加之誤服寒涼,故脈如是,然虛損之人,雖遠房室,其尺脈之弦強, 必不能便軟,若更犯房室,明日反和,此陰陽得交,故爾暫軟,後日診之, 其弦強必愈甚,診察之際,不可不辨也。

 

石頑治牙行陶震涵子,傷勞咳嗽失血,勢如泉涌,服生地汁、墨汁不止, 余及門周子,用熱童便二升而止,邀石頑診之,脈得弦大而虛,自汗喘乏, 至夜則煩擾不寧,與當歸補血湯四貼而熱除,時覺左脇刺痛,按之漉漉有聲, 此少年喜酒負氣,嘗與人鬬狠所致,與澤朮麋銜湯,加生藕汁調服, 大便即下纍纍紫黑血塊,數日乃盡,後與四烏鰂骨一藘茹為末,分四服, 入黃牝雞腹中煮噉,留藥蜜丸,盡劑而血不復來矣。

 

又治顏汝玉女,病虛羸寒熱,腹痛裡急,自汗喘嗽者三月餘,屢更醫藥不愈, 忽然吐血數口,前醫轉邀石頑同往診,候其氣口虛濇不調,左皆弦微,而尺微尤甚, 令與黃耆建中加當歸、細辛、前醫曰,虛勞失血,曷不用滋陰降火,反行辛燥乎, 余曰不然,虛勞之成,未必皆本虛也,大抵多由誤藥所致,今病欲成勞, 乘其根蒂未固,急以辛溫之藥提出陽分,庶幾挽回前失,若仍用陰藥, 則陰愈亢而血愈逆上矣,從古治勞,莫若金匱諸法,如虛勞裡急諸不足, 用黃耆建中,原有所祖,即腹痛悸衄,亦不出此,更兼內補建中之制, 加當歸以和營血,細辛以利肺氣,毋虛辛燥傷血也,遂與數貼,血止, 次以桂枝人參湯數服,腹痛寒熱頓除,後用六味丸,以棗仁易萸肉,或時間進保元、 異功、當歸補血之類,隨證調理而安,余治虛勞,嘗屏絕一切虛勞之藥, 使病氣不致陷入陰分,深得金匱之力也。

 

門人進問虛損之治,今人恆守肝只是有餘,腎只不足二語,咸以清熱平肝為務, 吾師每以扶脾益肝建功,其旨云何,石頑答曰:夫嗽雖言肺病,而實本之於胃, 內經咳論有云:其本在胃,頗關在肺,其義可見,至於平肝之說,關係匪輕, 肝為生發之藏,主藏精血,精血內充,證脈俱無由見也,凡虛勞裡急,亡血失精, 煩熱脈弦諸證,良由生氣內乏,失其柔和而見乖戾,似乎邪熱有餘之象, 是須甘溫調補,以扶生發之氣,審係陰虧,則壯水以制陽,陽虛則培土以厚載, 使之榮茂而保其貞固,詎可復加削伐而損既病之胃氣乎。

 

復問虛損之宜於扶脾益肝,敬聞命矣,先哲治按中,多有三黃、四物等方者,何也, 答言風土不同故也,西北之人,恆食煤火,煤為水土之精英,得水益熾,作食食之, 能助真火,真火過極,則為壯火,壯火散氣,是以西之人,患中風者多,虛羸者少, 即或有之,惟以苦寒清火為務,雖有虛證,無藉辛溫也,東南之人,惟食薪火, 薪稟水土之慓悍,得水即滅,作食食之,專助龍火飛騰,則為邪火,是以東南之人, 患中風者少,虛羸者多,縱有肝邪,最忌苦寒傷中之劑,雖有木鬱,難於升發也, 然西北之人,豈無真陽虛劇,宜用薑、附者,東南之人,豈無邪熱亢極,宜用苓、 連者,當知北人稟賦雖強,以水為事,真陽耗竭,非峻投辛烈, 烏能扶元氣於無何有之鄉,南人稟賦雖薄,恣情自恃,邪火暴逆,非暫用苦寒, 何以救真陰於將竭之頃哉,庸師但知辛熱有助陽之功,曷知有損陰之患, 苦寒有傷中之慮,曷知有救陰之力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29:55 | 只看該作者

卷三

 

寒熱門

 

發熱

 

東垣云:仲景論內外不足,發熱自汗之證,大禁發汗,若飲食勞倦,雜病發熱, 自汗表虛之證,認作有餘,誤用表藥發之,汗大出而表益虛也。

 

身盡熱,先太陽也, 從外而之內者為外傷。

 

手足不和,兩脇俱熱如火,先少陽也,從內而之外者為內傷。

 

傷食令人頭痛,脈數發熱,但左手脈平和,身不疼痛是也。

 

人迎氣口俱緊盛,或舉按皆實大,發熱而惡寒,腹不和而口液,此內外俱傷也。

 

夏月火乘土位,濕熱相合,病多煩躁悶亂,四肢發熱,或身體沉重,走注疼痛, 皆濕熱相搏,鬱而不伸,故致熱也。

 

發熱身痛,而身如薰黃者,濕熱也。

 

一身盡痛發熱,日哺所劇者,風濕也。

 

汗出而身熱者,風熱也。

 

身熱脈弦數,戰慄而不惡寒者,癉瘧也。

 

中脘有痰, 令人憎寒發熱,惡風自汗,寸口脈浮,胸膈痞滿,有類傷寒,但頭不疼, 項不強為異。

 

虛煩與傷寒相似,身熱脈不浮緊,不惡寒,但熱而煩,頭不痛。

 

腳氣為病,大便堅,腳膝兩脛腫痛,或枯細者,當其發時,亦發熱憎寒嘔惡, 有似傷寒也。

 

春夏之交,發熱而渴,或微惡寒,右手脈來數盛者,溫病也。

 

身熱頭疼,自汗多眠,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風溫也。

 

夏月大熱而渴,脈盛躁者, 熱病也。

 

夏月脈虛,身熱而喘乏者,傷暑也。

 

四肢發熱,口舌咽乾,煩躁悶亂者, 心與小腸之火,乘脾土之位,脾主四肢,為諸陽之本,脾熱故四肢發熱。

 

每日晡時憎寒壯熱,脈數盛而有痛處者,癰毒之將發也。

 

李士材治夏彝仲太夫人,年屆八十,因彝仲遠仕閩中,憂思成疾,忽發熱頭疼, 醫以傷寒發散禁食,一劑而汗如浴,喘促神昏,其脈大無力,即令進食,而投參、 耆、白朮、橘紅、甘草、煨薑,一劑而喘汗差減,倍用參、朮至一兩、證愈七八, 惟食未強,此火衰不能生土,加熟附、乾薑,服二月而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30:10 | 只看該作者

 

經云: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鬱注下,瞤瘛腫脹,嘔鼽衄頭痛, 骨節變,肉痛,血溢血泄,淋閉之病生矣, 病機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五分屬五條藏證。

 

諸厥固泄, 皆屬於下。

 

〔謂下焦肝腎之病。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謂上焦心肺之病。

 

諸熱瞀瘛,皆屬於火。

 

〔手少陽三焦經。

 

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手少陰心經。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足太陽膀胱經。

 

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手厥陰心胞絡經,〕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足太陰脾經。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足陽明胃經。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足厥陰肝經。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手太陰肺經,〕諸病胕腫,疼痠驚駭, 皆屬於火。

 

〔手陽明大腸經。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手太陽小腸經。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足少陰腎經。

 

諸嘔吐酸, 暴注下迫。

 

皆屬於熱。

 

〔足少陽膽經。

 

按病機十九條,邵元偉分屬經藏,前五條各屬五藏之病,次二條兼該上下之病, 後十二條分隸十二經證,而河間原病式從未論及,皆偏言盛氣實邪,立言若此, 虛者何堪,故樓氏指其治法之偏,誠非過也,觀十九條中,除五藏上下外, 其間屬火者五,屬熱者四,其外惟風寒濕三氣而已,況五藏中之心藏, 豈非亦屬火乎,今以全節類諸熱門,使學者比例而觀,庶寒熱熱盛之機, 可了然無惑矣。

 

盛啟東云:治熱須辨真假,夫真熱則發熱惡寒,脈數有力,按之更實,煩躁口渴, 大便燥,小便赤濇,或利臭積,發言壯厲,不欲近衣者是也,親乎表者宜發散, 親乎裡者宜通泄,假熱亦發熱惡寒,而足必不熱,脈大而虛,按之微弱, 身雖熾熱而不躁不渴,或見虛狂躁渴而不能引飲,發過頃之即止, 終不及聲高詈罵者也,經曰:寒熱有真假,治法有逆從,此之謂也。

 

雜病發熱,陰虛於下也,經云:陰虛則發熱,夫陽在外,為陰之衛,陰在內, 為陽之守,精神外馳,嗜慾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 遂致浮散於肌表間而發熱也,實非有熱,當作陰虛治,而用補養之法可也。

 

丹溪論晝夜發熱,晝重夜輕,口中無味為陽虛,午後發熱,夜半則止, 口中知味為陰虛,陽全陰半,陽得以兼陰,陰不得以兼陽也,至於或晝或夜, 或作或止,不時而發者,此脾胃氣血俱虛,火氣不寧之證,不可拘於晝夜之候也, 陽虛責在胃,陰虛責在腎,蓋饑飽傷胃,勞役則兼傷脾,陽氣虛矣,房勞傷腎, 竭力則傷肝,陰血虧矣。

 

腎虛火不歸源,遊行於外而發熱者,煩渴引飲,而目俱赤,遍舌生刺,兩唇黑裂, 喉間如煙火上衝,兩足心似烙,痰涎壅盛,喘急氣促,脈洪大而數疾無偷, 按之微弱者是也,法當導火歸源,誤用寒涼必殆,即或知其本虛而用補益, 不辨陰虛陽虛,漫投參、朮,則陽愈盛,而陰愈虛,壯熱轉增,八味、桂、 附之屬愈不敢施,不得已用知、柏、苓、連折之,必至燥渴咽痛腹痛泄瀉而死。

 

凡暴熱不止,脈滑數,或洪盛,皆為實熱,宜隨表裡孰輕孰重而清理之, 或脈雖沉而按之實堅者,為裡實,必用苦寒下奪之,若熱久不止,脈來虛數無力, 服調補藥不應,飲食無味,或至夜煩渴,或反加乾咳者,此必陰血受傷, 當以血藥調補其陰,則陽熱自化,陰陽虛盛之機,不可不審而急為轉關也。

 

〔診〕脈數為熱,浮數表熱,沉數裡熱,無力虛熱,有力實熱,滑數心下結熱, 緩而滑為熱中,牢為脾胃盛熱,若發熱而脈反沉細,或數疾無力者,病脈相反也死, 病熱有火者生,心脈洪是也,浮而濇,濇而身有熱者死,熱而脈靜者難治, 脈盛汗出不解者死,脈虛熱不止者死,脈弱四肢厥,不欲見人,食不入, 利下不止者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30:26 | 只看該作者

潮熱

 

潮熱有作有止,若潮水之來,不失其時,一日一發,若日三五發者,即是發熱, 非潮熱也,有虛有實,惟傷寒日哺發熱,乃胃實,別無虛證,其餘有潮熱者, 當審其虛實,若大便堅濇,喜冷畏熱,心下愊然,睡臥不著,此皆氣盛, 所謂實而潮熱也,涼膈散、大柴胡輩下之,若胃氣消乏,精神憔悴,飲食減少, 日漸尫羸,病雖暫去,而五心常有餘熱,此屬虛證,宜逍遙散、小柴胡等加減, 有每遇夜身發微熱,病人不覺,早起動作無事,飲食如常,既無別證可疑, 只是血虛陰不濟陽,朝用加味逍遙散,暮用六味丸,不應,用當歸補血湯, 加減久味丸。

 

有潮熱似瘧,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氣弱脈弦,服補藥不效者, 此屬飲證,隨氣而潮,故熱亦隨飲而潮,於痰飲門求之。

 

氣口脈滑,內有宿食, 常暮發熱,明日復止者。

 

於傷飲食門求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30:45 | 只看該作者

惡寒〔背惡寒〕

 

經云:陽虛則外寒,奈何,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 則上焦不通,而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惡寒者,雖當夏月,若遇風霜,欲得重綿, 時覺凜凜戰慄如喪神守,此熱伏於裡,而反覺自冷,實非寒也,或曰: 往往見有服熱藥而愈者,何也,曰:病熱之人,其氣炎上,鬱為痰飲,抑遏清道, 陰氣不升,病熱尤甚,積痰得熱,亦為暫退,熱勢助邪,其病益深,或曰: 寒勢如此,誰敢以寒涼藥與之,非殺而何,曰:古人遇戰慄之證, 有以大承氣湯下燥屎而愈者,惡寒戰慄,明是熱證,但有虛實之分耳。

 

有衛氣虛衰,不能實表分肉而惡寒者,有上焦之邪隔絕營衛, 不能升發出表而惡寒者,有酒熱內鬱,不得泄而惡寒者,背惡寒是痰飲,仲景云: 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如冰,指迷茯苓丸,身前寒屬胃,經云: 胃足陽明之脈,氣虛則身以前皆寒慄,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 胃中有寒,理中丸,表虛惡賊風,上焦不通,陽氣抑遏,而皮膚分肉無以溫之, 故寒慄,升陽益胃湯,開發上焦,以升陽明,出外溫之也。

 

外感,內傷,傷食, 濕痰,火鬱,皆有惡寒,非獨陽虛也,若脈浮緊,頭痛拘急,身疼微惡寒熱起, 是外感,審時令輕重發散之,脈緩弱,或氣口虛大,按之無力,兼見倦怠,手心熱, 是內傷元氣證,補中益氣湯加桂、附二三分,以行參、耆之力,且益陽氣也, 脈弦滑,惡心頭痛,飽悶溢酸,是內傷宿食,從傷食治,或脈來濇伏, 腹滿煩熱喘促者,是冷食結滯於內也,當與溫消,枳實埋中湯,審係肉食, 加炮黑山查一二錢,脈滑或沉,周身疼痛而惡寒者,屬濕痰,乃痰在上焦, 遏絕陽氣而然,肥人多此,宜二陳加二朮、羌、防,少佐桂枝,甚者先吐之, 惡寒非寒,不戰而慄從火鬱治,火鬱湯,若鬱遏陽氣於脾土,令人惡寒者, 東垣升陽散火湯,內虛裡急,惡寒少氣,手足厥冷,少腹攣急,足脛疼痠, 此陽不足也,大建中湯。

 

背惡寒,脈浮大而無力者,為氣虛。

 

脈弦緊,寒熱兼作,乃瘡腫之候,須問身中有無腫處。

 

大抵惡寒證,除陽虛外, 屬表證者多,乃表中陽氣不得發越而然,須辛散之。

 

惡寒家不可過覆近火, 寒熱相搏,脈道沉伏,愈令病人寒不可遏,但去被撤火,兼以和營之藥, 自然不惡寒矣,婦人惡寒,尤不可近火,寒氣入腹,血室結聚,鍼藥所不能治矣。

 

祝仲寧治一貴婦病惡寒,日夜以重裘覆其首,起躍入沸湯中不覺,醫以為寒, 祝持之曰:此痰火上騰,所謂陽極似陰也,非大下之則火不殺,下經宿而撤裘, 呼水飲之,旬日氣平乃愈。

 

李士材治吳文邃眩暈三載,雖戰慄惡寒而不喜飲熱湯,五月向火,數妾擁居帷幔, 屢服薑、桂不效,脈浮之細子,沉之搏堅,是鬱火內伏,不得宣越也, 用金花湯加柴胡、甘草、生薑,乘熱飲之,移時而惡寒減,再劑而撤火爐, 踰月而起,更以人參湯進六味丸,兩月全安。

 

石頑曰:凡病但惡寒而不發熱者,多屬火鬱之證,舉世一以陽虛為治,誤人多矣, 如墅關謝君宜之病,七月間寒熱如瘧,因服苓、知、石膏輩,稍間數日,後因小便, 精大泄,遂腦痛如破,惡寒振振欲擗地,醫用八味、六君,三倍參、附而寒不除, 繼用大建中,每服人參五錢,熟附二錢,其寒益甚,春王人日,始延治於余, 診之脈僅三至,弦小而兩寸俱伏,但舉指忽覺流利,審其證,雖五襲重裘, 大畏隙風如箭而不喜近火,惡寒雖劇而忽重忽輕,口鼻氣息全冷而胸中時覺上衝, 小腹堅滿而塊壘如石,大便堅硬而欲了不了,小便短數而時白時黃, 陽道雖痿而緩縱不收。

 

氣色雖憔悴而不晦暗,此證起先本屬陽虛,因加用參、附陽藥過多,壯火不能化陰, 遂鬱伏土中,反致真陰耗竭,是以二便艱濇,所謂陰虛自致泉竭也,法當升發其陽, 先與火鬱湯六服,繼進升陽散火、補中益氣,而惡寒微除,重裘漸解,肢體微汗, 口鼻氣溫,脈復五至,二便調適,小便微和,陽亦漸舉,嗣後令服六味丸、生脈散, 異功散,調理而康。

 

〔背惡寒〕背為陽位,背上惡寒,陽受病而陰邪亢逆也,其病有七,一者暴中陰寒, 四肢厥冷而背惡寒,脈必沉細,附子湯溫散之,一者素稟陽衰而背上常微畏寒, 脈來微弱,八味丸溫補之,一者熱邪內伏,煩渴引飲而背惡寒,脈多沉滑,或伏匿, 此火鬱於內也,熱病初發多此,白虎湯解散之,一者中暑暍熱,亦多有背惡寒, 人參白虎、清暑益氣,按證清解之,一者濕痰內鬱,肢體疼重而痞悶頭汗, 其人必肥盛,其脈或緩滑,或濇滯,滑則指迷茯苓加膽星,濇則苓桂朮甘加半夏, 廣皮分解之,一者瘀血內滯而頭汗目黃,小便清利,大便溏黑, 小腹偏左或左脇中脘有疼處,脈必關尺弦緊,或帶芤狀,桃核承氣、犀角地黃, 隨上下虛實清理之,一者無故脈數,而背惡寒疼重寒熱者,為發癰疽之兆, 膏梁多此,不可疑似而遲延難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31:05 | 只看該作者

振寒

 

經言虛邪之中人也,灑灑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見於色,不知其身,又曰: 陽明所謂灑灑振寒,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 故灑灑振寒,當瀉陽者也,又云:陽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振振寒慄, 當補陽者也,如六脈弦細而濇,按之空虛,此大寒證,亦傷精氣,當溫補者也, 瀉陽,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補陽,黃耆建中湯,若夫真陽虛證,但寒慄耳, 不作表振也,或兼風寒則表,桂枝加附子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31:32 | 只看該作者

戰慄

 

經云:腎之變動為慄,原病式曰:戰慄動搖,火之象也,陽動陰靜,而水火相反, 故厥逆禁固,屈伸不便,為病寒也,慄者寒冷也,或言寒戰為脾寒者, 未明變化之道也,此由心火熱甚,亢極而戰,反兼水化制之,故寒慄也, 寒慄山火盛似水,實非兼有寒氣也,以大承氣下之,多有燥屎,下後熱退, 則寒慄愈矣,若陽虛則但畏寒,陽鬱則振寒戰慄,有火無火之分也,亦有暴感寒邪, 惡寒脈伏而戰慄者,麻黃湯發散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0#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31:48 | 只看該作者

寒熱

 

經云: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風氣客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 閉則熱而悶,其寒休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 寒熱。

 

寒熱如瘧,表裡不和者,小柴胡為主藥,至夜轉甚者,加丹皮、山梔,日久虛勞, 寒熱不除者,柴胡四物湯、加味逍遙散,脾病則血氣俱不寧,寒熱往來,無有休息, 故脾病如瘧狀也,元氣虛人,遇勞即發寒熱,此元氣下陷之故,或勞力而發寒熱, 腿縫中結核作痛,謂之勞發,俱宜補中益氣湯。

 

病寒熱間作,腕後有斑三五點, 鼻中微血,兩脈沉濇,胸膈四肢按之殊無大熱,此脾胃氣虛而挾微邪, 理中湯去人參,加茯苓、煨葛根。

 

鬱怒而發寒熱,逍遙散。

 

內傷瘧疾寒熱, 各具本門。

 

傷寒寒熱,不在此例。

 

外熱內寒外寒內熱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 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仲景云: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 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黃耆建中湯汗之,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越婢湯發之,若雜證外熱內寒者,理中湯歛之,外寒內熱者, 火鬱湯散之。

 

上熱下寒上寒下熱熱發於上,陽中之陽邪也,熱發於下,陰中之陽邪也,寒起於上, 陽中之陰邪也,寒起於下,陰中之陰邪也,脈經云:陽乘陰者,腰已下至足熱, 腰已上寒,梔子豉湯吐以升之,陰氣上爭,心腹滿者死,陰乘陽者,腰已上至頭熱, 腰已下寒,桂苓丸利以導之,陽氣上爭,得汗者生,若雜證上熱下寒,既濟湯, 兼大便秘,既濟解毒湯,火不歸源,八味丸,上寒下熱,五苓散送滋腎丸, 虛陽下陷者,加減八味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1#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32:00 | 只看該作者

 

經云:瘧先寒而後熱者,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凄滄之水寒, 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 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日寒瘧,先熱而後寒者, 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 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寃,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溫瘧者, 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 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 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 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 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 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 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 故命曰癉瘧。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 熱止汗出。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 熱多,汗出甚。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 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

 

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

 

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 氣不足,腹中悒悒。

 

凡治瘧先發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

 

金匱云: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寃,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

 

瘧之寒熱更作,因陰陽之氣互為爭併,若陰衰離絕其陽,而陽亦不併之陰, 故陽獨發,但熱而已,其少氣寃者,肺主氣,肺受火抑故也,手足熱者,陽主四肢, 陽盛則四肢熱也,欲嘔者,火邪上衝,胃氣逆也,內藏於心者,陽盛則火氣內藏, 而外舍分肉之間也,消爍肌肉者,火盛則肌肉爍也,此條合後條溫瘧觀之, 亦可以白虎湯治癉瘧也,白虎專於退熱,其分肉四肢,內屬脾胃,非切於所舍者乎, 又瀉肺火,非救其少氣寃者乎,設其別有兼證,豈不可推加桂之例而加別藥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32:16 | 只看該作者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內經言溫瘧先熱後寒,仲景言溫瘧則但熱不寒,有似癉瘧而實不同也, 癉瘧兩陽合邪,上薰心肺,所以少氣寃,消爍肌肉,溫瘧脈如平人, 則邪未合而津未傷,陽受病而陰不病,以其人素有痹氣,營衛不通, 故瘧發於陽不入於陰,所以骨節煩疼,時嘔,邪氣扞格之狀有如此者, 惟用白虎湯以治陽邪,而加桂枝以通營衛,斯陰陽和,血脈通,得汗而愈矣, 至於傷寒前熱未除而復感風寒,脈陰陽俱盛之溫瘧,與其脈如平者,迴乎不同也。

 

瘧多寒者,名曰牝瘧,蜀漆散主之。

 

邪氣內藏於心,則但熱而不寒,是為癉瘧,邪氣伏藏於腎,故多寒而少熱, 則為牝瘧,以邪氣伏結,則陽氣不行於外,故外寒,積聚津液以成痰,是以多寒, 與素問少陰經證之多熱少寒不同,方用蜀漆和漿水吐之以發越陽氣, 龍骨以固歛陰津,雲母從至下而舉其陽,取山川雲霧開霽之意, 蓋雲母即陽起石之根,性溫而升,最能袪濕運痰,稍加蜀漆,則可以治太陰之濕瘧, 方後有云:濕瘧,加蜀漆半分,而坊本誤作溫瘧,大謬,此條本以邪伏髓海, 謂之牝瘧,趙以德不辨亥豕,註為邪在心而為牡,喻嘉言亦仍其誤而述之, 非智者之一失歟。

 

瘧病發渴者,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亦治勞瘧。

 

渴者陽明津竭,而所以致陽明津竭者,本少陽木火之勢,劫奪胃津而然, 故瘧邪進退於少陽,則以小柴胡進退而施治也,至於勞瘧之由, 亦木火盛而津衰致渴,故亦不外是方也。

 

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柴胡桂薑湯,服一劑如神。

 

是證雖與牝瘧相類以方藥論之則殊,牝瘧邪伏少陰氣分,而此邪伏少陽營血之分, 夫邪氣入營,既無外出之勢,而營中之邪,亦不出與陽爭,所以多寒少熱, 或但寒無熱也,小柴胡湯本陰陽兩停之方,可隨瘧之進退,加桂枝、 乾薑則進而從陽,若加栝蔞、石膏則退而從陰,可類推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32:50 | 只看該作者

 

丹溪治六經瘧,悉以二陳為主,各加引經藥,可見無痰不成瘧也,大法, 先熱後寒者,柴胡桂枝湯,先寒後熱者,小柴胡湯,多熱但熱者,白虎加桂枝湯, 多寒但寒者,柴胡桂薑湯,雖多寒但寒,脈洪實者,當作實治,不得便用桂、薑, 雖多熱但熱,脈虛軟者,當作虛治,不得便用白虎,寒多熱少,或少食易饑, 惡心吐痰,人參養胃湯,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濇,或傷食成瘧,清脾飲, 勞役所傷,飲食失節成瘧,則虛弱自汗,補中益氣加半夏,瘧疾自汗日甚,不能止, 此表虛不能衛護也,人參實衛加桂枝。

 

風瘧,自感風而得,惡風自汗,煩躁頭痛, 風,陽邪也,故先熱後寒,宜半夏、柴、胡、羌活、紫蘇、細辛、生薑。

 

寒瘧, 暑月乘涼沐浴,自感寒而得,無汗惡寒,攣痛面慘,寒,陰邪也,故先寒後熱, 宜羌活、紫蘇、桂枝、柴胡、草果、厚朴。

 

暑瘧亦名癉瘧,但熱不寒,裡實不泄, 煩渴而嘔,肌肉消爍,小柴胡加香薷、黃連、竹葉,盛暑發者,白虎湯,虛者, 加人參,秋涼後發者,小柴胡湯,此肺素有熱,陰氣先絕,陽氣獨發, 故但熱不寒也。

 

溫瘧,由冬受非時之邪,伏藏骨髓之中,至春夏濕熱氣蒸而發,發則先熱後寒, 或但熱不寒,春用小柴胡,夏用白虎加桂枝,以邪熱勢盛,故不惡寒而便發熱, 熱發於表之後,正氣內虛,反微似畏寒之狀,非惡寒也。

 

牝瘧,邪伏於腎,濕瘧, 則久受陰濕而邪伏太陰,皆但寒不熱,並宜蜀漆散,邪伏血分而多寒少熱, 慘慘振振,柴胡桂薑湯。

 

勞瘧大渴,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

 

汗出澡浴,身體重痛, 肢節煩疼,寒熱而嘔逆者,亦屬濕瘧,胃苓湯加羌活、紫蘇。

 

食瘧,因飲食不節, 中脘生痰,加以風氣乘之,故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善嘔, 實者二陳加枳殼、草果,因饑飽勞役而發,日久不止,脈虛者理中湯加枳實,青皮, 素有陰虛勞嗽,或因瘧成勞,但於調理本藥中,稍加桂枝、薑、棗可也, 不可純用祛風豁痰藥,若表邪勢盛,可用小建中、黃耆建中為主, 後與生料六味丸加桂枝、鱉甲。

 

凡瘧發於午前,是陽分受病,易愈,發於午後,陰分受病,難愈,瘧發日宴, 為邪氣下陷於陰分,必用升、柴升發其邪,仍從陽分而發,補中益氣加桂枝, 瘧發日早,為邪氣上越於陽分,宜因勢利導之,小柴胡加枳、桔。

 

夜瘧俗名鬼瘧, 此邪入血分,宜升散血脈之邪,千金內補建中加升、柴、生首烏,脾胃素虛人, 補中益氣加首烏、桂枝、芍藥。

 

瘴瘧,山嵐溪澗之毒,須用祛瘴滌痰之藥為主。

 

疫瘧,夏秋之間,沿門闔境皆是也,其證壯熱多汗而渴,宜達原飲。

 

煩熱大渴, 有表證,桂枝白虎湯。

 

讝妄狂悶,涼膈散加草果,寒熱便秘,大柴胡湯。

 

虛人發散後熱不止,人參敗毒散。

 

有鬱證似瘧者,寒熱與瘧無異,但口苦嘔吐清水, 或苦水,面青脇痛,耳鳴脈濇,逍遙散倍柴胡加吳茱萸、川連。

 

痢後發瘧,邪從少陽循經外泄也,小柴胡去黃苓加桂枝,或補中益氣倍升、柴, 升散則愈。

 

大抵瘧初起,宜散邪消導,日久宜養正調中,所謂氣虛則惡寒,血虛則發熱也, 日數雖多,飲食未節者,未可便斷為虛,須禁食消導,憑脈下手可也, 形盛氣虛人多濕痰,發則多惡寒,日久不已,脈軟而沉帶滑,用補中益氣加苓、半, 兼用熟附子二三分,瘧後不喜食,四肢倦怠,面色痿黃,六君子加山查、黃連、 枳實,久瘧不止,元氣虛盛者,用人參、常山各五錢,剉碎,微火同炒,去常山, 只以人參煎湯,未發前服,屢驗,瘧發四五遍後,曾經發散者,何首烏散,壯實者, 可用七寶飲,至夜熱不止而脈實邪盛者,此邪干血分也,常山飲截之,瘧發已久, 遍治無功,度無外邪,亦無內滯,惟人參一兩,生薑一兩,加桂枝少許,冬月無汗, 稍加麻黃,發前五更時服,溫覆取微汗必止,甚者連進三日,無不愈者, 愈後亦易康復,如在貧家,人參減半,合白朮五錢代之,此方不特虛人久瘧, 治三日瘧更宜,夜發則加當歸、首烏,無不應手取效,然發於嚴冬之時, 有屢用此方,及補中益氣不效者,必待仲春,仍用前藥加桂枝汗之即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33:24 | 只看該作者

 

丹溪云:痎瘧者,三陰瘧也,三日一發,發於子午卯酉日者,少陰瘧也, 發於寅申已亥日者,厥陰瘧也,發於辰戌丑未日者,太陰瘧也,更須以脈證參之, 然後決其經而與法治,按內經云: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而發者, 邪氣與衛氣客於六府,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李士材釋云:客, 猶會也,邪在六府,則氣遠會稀,故間二日或休數日也,觀此, 則丹溪辰戌丑未日為太陰瘧,非矣,子午雖曰少陰,而卯酉則陽明矣, 巳亥雖曰厥陰,而寅申則少陽矣,丑未雖曰太陰,而辰戌則太陽矣,三日發者, 猶可以此為言,數日發者,又將何以辨之,大抵三日瘧,初起發於夏秋者, 宜用二陳去橘皮,加生朮、檳榔、常山,逐去痰癖為先,稍加穿山甲以透經絡, 至於暑結營分,又當以香薷、鱉甲、茯苓、半夏、甘草、當歸、生薑、 大棗袪暑為要,而前藥為無益也,若元氣大虛,祇用補正,宜六君加草果、烏梅, 名四獸飲,兼本經引使藥,若元氣下陷,日發漸晏者,補中益氣湯大劑參、朮、薑、 棗為治,如常山、檳榔、山甲、草果,皆為戈戟矣。

 

瘧母者,頑痰挾血食而結為癥瘕,鱉甲煎丸,或小柴胡加鱉甲、蓬朮、 桃仁俱用醋製,其鱉甲用栗灰湯煮糜爛入藥尤效,此金匱法也,病氣俱實者, 瘧母丸,虛人久瘧,時止時發,芎歸鱉甲飲,不應,脾虛也,急用補中益氣加鱉甲, 少食痞悶,胃虛也,四獸飲加鱉甲、當歸、蓬朮、肉桂,虛人瘧母,必用補益, 蓋緣治之失宜,邪伏肝經,而脇下有塊,仍寒熱時作,不可以癖積治之, 每見急於攻塊者,多致不救。

 

久瘧不愈,必有留滯,須加鱉甲消之,如無留滯, 只宜補益,凡寒熱有常期者,瘧也,無常期者,雜證也,瘧證諸經有邪, 總不離乎肝膽也。

 

石頑曰:經言夏暑汗不出者,秋成痎瘧,此論固是,然其輕重之殊,今昔迴異, 良由天運使然,以北方風氣運行於南故也,夫瘧疾一證,向來淮泗以北最劇, 大江以南甚輕,康熙壬子,吾吳患此者,比戶皆然,自夏徂秋,日盛一日, 其勢不減淮北,證皆痞滿嘔逆,甚則昏熱蝱語,脈多渾渾,不顯弦象, 亦有關尺微弦者,但其熱至晨必減,不似熱病之晝夜不分也,時醫不察, 混以傷寒目之,因而誤藥致斃者,日以繼踵,原其寒熱之機,又與往歲不同, 有一日連發二三次者,有晨昏寒熱再見者,有連發數日,中間二三日復發如前者, 有先熱後寒者,有獨寒無熱者,有獨熱無寒者,有今日但寒明日但熱者, 證雖變易無常,總不越和營散邪等法,但須分虛實寒熱輕重治之, 歷觀用刦劑及祝由之法者十無一驗,間有寒熱止而昏熱不休者, 又須隨所稟形氣之偏勝,病氣之盛衰而為調適,全在機用靈活,不可專守成則, 而舉世治瘧,必先禁止飲食,概用疏風發散,兼消剋痰食寬膈破氣之劑,消剋不巳, 繼進硝黃,胃氣愈傷,濁邪愈逆,正氣何由得行,而振祛邪之力乎,余治久瘧壞證, 每令續進稠飲,繼與稀糜,使胃氣輸運,可行藥力,然後施治如此挽回者, 未遑枚舉,更有愈而復發,發而復愈,愈而又發者,又須推原所發之由而為清理, 若常山、草果、檳榔、厚朴、枳穀、青皮、石膏、知母等傷犯中州之藥,咸非所宜, 逮至仲秋已後,不特白虎當禁,縱不犯石膏、知母,邪氣駸駸內陷而變腸澼者甚多, 有先瘧後痢者,有瘧痢齊發者,嘗遍考昔人治例,惟補中益氣一方, 雖未能盡合肯綮,然一隅之舉,餘可類推,庸師不審,但守通因通用之法, 致成夭扎者多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5#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33:40 | 只看該作者

 

〔診〕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瘥,弦遲者可溫之, 弦緊者可發汗鍼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丹溪治一少年,冬月患瘧,自卯足寒,至酉方熱,寅初乃休, 因思必為接內感寒所致,用人參大補加附子行經散寒以取汗,數日不得汗, 以足跗道遠,藥力難及再以蒼朮、川芎、桃枝煎湯,盛以高桶,扶坐浸足至膝, 食頃,以前藥服之,汗出通身而愈。

 

汪石山治一少年,六月因勞病瘧,取涼夢遺,遂覺惡寒,連日慘慘不爽, 三日後頭痛躁悶,家人診之,驚曰:脈絕矣,議作陰證,欲進附子湯未決,汪曰: 陰證無頭痛,今病如是,恐風暑乘虛入於陰分,故脈伏耳,非絕也,若進附子湯, 是以火濟火,安能復生,姑待以觀其變,次晚果寒熱頭痛,躁渴痞悶,嘔食自汗, 脈皆濡小而數,脾部兼弦,遂用清暑益氣湯減蒼朮、升麻,二十餘劑而愈。

 

李士材治陳眉公三日瘧,浹歲未瘥,素畏藥餌,尤不喜人參,其脈浮之則濡, 沉之則弱,營衛俱衰,故延不巳,因固請曰:素不服參者,天畀之豐也, 今不可缺者,病魔之久也,先服人參錢許,口有津生,腹無煩滿,遂以人參一兩, 何首烏一兩煎成,入薑汁鍾許,一劑勢減七八,再劑而瘧遂截。

 

石頑治廣文張安期夫人,先是其女及婿與婢,數日連斃三人,其僕尚傳染垂危, 安期夫人因送女殮,歸亦病瘧,雜治罔效,遂成壞病,勉與生薑瀉心湯救之。

 

故友李懷茲乃郎幼韓,觸鄧氏疫瘧之氣,染患月餘不止,且左右乏人,失於調理, 以致愈而復發,加以五液注下,瘧痢兼併,水穀不入者半月有餘,當此雖有合劑, 亦難克應,乃攜歸齋中,日與補中益氣,兼理中、六君、萸、桂之屬, 將養半月而康。

 

貳守金令友之室,春榜蔣曠生之妹也,曠生喬梓,見其亢熱昏亂,意謂傷寒, 同舟邀往,及診視之,是瘧非寒,與柴胡桂枝湯四劑而安。

 

貳尹吳丹生,濕盛體肥,嘔逆痞脤,寒熱昏眩,與涼膈散加黃連下之,五日而止, 越半月復發,亦五日而止。

 

貳守湯子端,惡寒發熱,面赤足冷,六脈弦細而數,自言不謹後受寒, 以為傷寒陰證,余曰:陰證無寒熱例,與柴胡桂薑湯二服而痊。

 

文舉顧若雨之女與甥女,先後並瘧,皆先熱後寒,並與桂枝白虎湯而瘥。

 

太學鄭墨林夫人,懷孕七月,先瘧後痢,而多鮮血, 與補中益氣加吳茱萸製川連而愈,每見孕婦病瘧,胎隕而致不救者,多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34:01 | 只看該作者

 

鄉飲張怡泉,恆服參、附、鹿角膠等陽藥而真陰向耗,年七十五,七月下澣病瘧, 時醫誤進常山止截藥一劑,遂致人事不省,六脈止歇,按之則二至一止, 舉指則三五至一止,惟在寒熱之際診之則不止歇,熱退則止歇如前,此真氣衰微, 不能貫通於脈,所以止歇不前,在寒熱之時,邪氣衝激經脈,所以反得開通, 此虛中伏邪之象,為製一方,用常山一錢酒拌,同人參五錢焙乾,去常山, 但用人參,以助胸中大氣而祛逐之,當知因常山傷犯中氣而變劇, 故仍用常山為嚮導耳,晝夜連進二服,遂得安寢,但寒熱不止,脈止如前, 乃令日進人參一兩,分二次進,并與稀糜助其胃氣,數日寒熱漸止,脈微續而安。

 

玉峰春榜顧玉書,瘧發即昏熱蝱語,痞脹嘔逆,切其氣口,獨見短滑, 乃有宿滯之象,與涼膈散易人中黃、加草果仁,一劑霍然。

 

督學汪緘菴之女,患前證,以桂枝白虎湯易人中黃,加葱、豉,四服而安。

 

中翰金淳還乃郎,八月間患瘧,發於辰戌丑未,至春,子午卯酉每增小寒熱, 直至初夏,始延治於石頑,診其六脈如絲,面青唇白,乃與六居子加桂、附, 四服不應,每服加用人參至一兩,桂、附各三錢,又四服,而辰戌丑未之寒熱頓止, 子午卯酉之寒熱更甚,此中土有權而邪併至陰也,仍與前藥四服,而色榮食進, 寒熱悉除,後與獨參湯送八味丸調理而安。

 

文學顧大來,年逾八旬,初秋患癉瘧,昏熱讝語,喘乏遺尿,或者以為傷寒讝語, 或者以為中風遺尿,危疑莫定,予曰無慮,此三陽合病,讝語遺尿,口不仁而面垢, 仲景暑證中原有是例,遂以白虎加人參,三啜而安,同時文學顧次占夫人, 朔客祁連山,皆患是證,一者兼風,用白虎加桂枝,一者兼濕,用白虎加蒼朮, 俱隨手而痊,若以中風遺尿例治,則失之矣, 是日坐間有同道問及今歲瘧脈不弦之故,予謂之曰:瘧屬少陽經證,其脈當弦, 而反不弦如平人者,以邪氣與正氣混合不分,故絕不顯弦象,金匱有云,溫瘧者, 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曷知脈既不弦, 便非風木之邪,即不當用柴胡等少陽經藥,豈可以常法施治乎。

 

飛疇治沈子嘉,平昔每至夏間,臍一著扇風則腹痛,且不時作瀉,六脈但微數, 無他異,此腎藏本寒,閉藏不密,易於招風也,下寒則虛火上僭,故脈數耳, 會與六味去澤瀉,加肉桂、肉果、五味、白蒺作丸服,因是臍不畏風,脾胃亦實, 明秋患瘧,醫用白虎、竹葉石膏等,瘧寒甚而不甚熱,面青足冷,六脈弦細而數, 用八味地黃三倍桂、附作湯,更以四君合保元早暮間進,二日瘧止,調理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34:16 | 只看該作者

 

經云:厥之為病也,足暴清,胸將若裂,腸若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濇。

 

寒熱客於五藏,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按厥論云:厥之寒熱者,何也,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曰陽厥者,因善怒而得也,曰風厥者,手足搐搦,汗出而煩滿不解也,曰痿厥者, 痿病與厥雜合,而足弱痿無力也,曰痹厥者,痹病與厥病雜合,而腳氣煩麻腫痛, 世謂腳氣衝心者是也,曰厥痹者,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 凝於足者為厥是也,今人又以忽然昏暈,不省人事,手足冷者為厥,仲景論傷寒, 則以陽證傳陰,手足寒者為熱厥,主以四逆散,陰證惡寒,手足寒者為寒厥, 主以四逆湯,內經厥論之義則不然,蓋足之三陽,起於足五指之表, 三陰起於足五指之裡,故陽氣勝則足下熱,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 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論得寒厥之由,以其人陽氣衰,不能滲榮其經絡, 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附子理中湯,論得熱厥之由, 則謂其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為之熱也, 加減八味丸。

 

經云: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

 

〔張主也,煩勞則主精絕。

 

辟積於夏,使人煎厥。

 

〔夏暑傷氣而煎厥,氣逆也。

 

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清暑益氣湯。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血積胸中不散,氣道阻礙不行, 故為暴逆。

 

犀角地黃湯。

 

二陽一陰發病,名曰風厥。

 

〔肝木剋胃,風勝其濕, 不制腎水,故令上逆。

 

地黃飲子。

 

又骨痛爪枯為骨厥,兩手指攣急,屈伸不得, 爪甲枯厥為臂厥,身立如椽為骭厥,此皆內虛氣逆也,並宜八味丸,喘而啘, 狂走登高,為陽明厥,此為邪實,承氣湯下之,厥而腹滿不知人,卒然悶亂者, 皆因邪氣亂,陽氣逆,是少陰腎脈不至也,名曰尸厥,卒中天地戾氣使然, 急以二氣丹二錢,用陳酒煎,如覺燄硝起,傾放盆內蓋著溫服,如人行五里許, 又進一服,不過三服即醒,若膏梁本虛之人,用附子一枚,人參三兩, 酒煎分三次服,并灸百會穴四十九壯,氣海丹田三百壯,身溫灸止, 艾炷止許菉豆大,粗則傷人,暴厥脈伏,不省人事,莫辨陰陽,急用雞子三枚, 煮熟乘熱開豆大一孔,襯粗紙一層,亦開孔對當臍,令熱氣透達於內即蘇, 然後按脈證療之,如連換三枚不應,不可救矣。

 

張介賓曰:厥證之起於足者,厥發之始也,甚至卒倒暴厥,忽不知人,輕則漸蘇, 重則即死,最為急候,後世不能詳察,但以手足寒熱為厥,又有以腳氣為厥者, 謬之甚也,雖仲景有寒厥熱厥之分,亦以手足為言,蓋彼自辨傷寒之寒熱耳, 實非內經之所謂厥也,觀大奇論曰: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調經論曰:血之與氣, 并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繆刺論曰: 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俱竭,令人身體皆重,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 若此者,豈止於手足寒熱及腳氣之謂耶,令人多不知厥證,而皆指為中風也, 夫中風者,病多經絡之受傷,厥逆者,直因精氣之內奪,表裡虛實,病情當辨, 名義不正,無怪其以風治厥也,醫中之害,莫此為甚。

 

〔診〕脈沉微不數為寒厥,沉伏而數為熱厥,沉細為氣厥,芤大為血虛,浮滑為痰, 弦數為熱,浮者外感,脈至如喘,名曰暴厥,寸脈沉而滑,沉為氣,滑為實, 實氣相搏,血氣入藏,唇口身冷,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府,此為卒厥。

 

孫兆治一人,自汗,兩足逆冷至膝下,腹痛不省人事,六脈小弱而急, 問其所服之藥,皆陽藥也,此非受病重,藥能重病耳,遂以五苓散、 白虎湯十餘劑而安,凡陰厥脛冷則臂亦冷,今脛冷不冷,則非下厥上行, 所以知是陽厥也。

 

汪石山治一人卒厥,暴死不知人,先前因微寒數發熱,面色痿黃,六脈沉弦而細, 知為中氣久鬱所致,與人參七氣湯一服,藥未熟而暴絕,汪令一人緊抱, 以口接其氣,徐以熱薑湯灌之,禁止喧鬧移動,移動則氣絕不返矣,有頃果蘇, 溫養半月而安,不特此證為然,凡中風,中氣,中暑,中寒,暴厥, 俱不得妄動以斷其氣,內經明言氣復返則生,若不諳而擾亂其氣,不得復返, 致夭枉者多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8#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34:52 | 只看該作者

諸氣門上

 

 

沙篆曰:經云:諸痛皆因於氣,百病皆生於氣,子和曰:天地之氣,常則安, 變則動,人并天地之氣,五運佚侵於外,七情交戰於中,是以聖人嗇氣如持至寶, 庸人役物而反傷太和,此軒岐所謂諸痛皆因於氣,百病皆生於氣, 遂有九氣不同之說,氣本一也,因所觸而為九,怒喜悲恐寒熱驚思勞也, 蓋怒則氣上,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餐泄,故氣上矣,喜則氣緩,喜則氣和志達, 營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氣消,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 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氣下,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 故氣不行矣,寒則氣收,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氣泄,炅則腠理開, 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驚則氣亂,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 故氣亂矣,勞則氣耗,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氣結,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嘗考其為之,詳變化多端, 如怒氣所至為嘔血,為餐泄,為煎厥,為薄厥,為陽厥,為胸滿脇痛, 怒則氣逆而不下,為喘渴煩心,為消癉,為肥氣,為目暴盲,耳暴閉,筋緩, 發於外為癰疽,喜氣所至,為笑不休,為毛革焦,為內病,為陽氣不收,甚則為狂, 悲氣所至,為陰縮,氣并於肺而肝木受邪,金太過則肺亦自病,恐傷腎,腎屬水, 恐則氣并於腎而心火受邪,水太過則腎亦自病,思傷脾,脾屬土, 思則氣併於脾而腎水受邪,土太過則脾亦自病,寒傷形,形屬陰,寒勝熱則陽受病, 寒太過則陰亦自病,熱傷氣,氣屬陽,熱勝寒則陰受病,熱太過則陽亦自病, 凡此數者,更相為治,故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 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 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凡此五者,必詭詐譎怪, 然後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視聽,若胸中無才識之人,亦不能用此法耳。

 

丹溪云:冷氣滯氣逆氣,皆是肺受火邪,氣得炎上之化,有升無降,薰蒸清道, 甚則轉成劇病,局方類用辛香燥熱之劑以火濟火,咎將誰執,氣無補法, 世俗之言也,以其為病,痞滿悶塞,似難於補,不思正氣虛者不能運行, 邪滯著而不出,所以為病,經云:壯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成病,苟或氣怯, 不用補法,氣何由行,氣屬陽,無寒之理,上升之氣,覺惡寒者,亢則害, 承乃制也,氣有餘,便是火,自覺冷氣從下而上者,非真冷也,蓋上升之氣, 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下而上,腎熱為甚,火極似水,陽亢陰微也。

 

喻嘉言曰:人之體中肌肉豐盛,乃血之榮旺,極為美事,但血旺易致氣衰, 久而彌覺其偏也,夫氣與血,兩相維附,何以偏旺耶,蓋氣為主則血流, 血為主則氣反不流,非真氣之衰也,氣不流有似乎衰耳,所以一切補氣之藥, 皆不可用,而耗氣之藥反有可施,緣氣得補而愈錮,不若耗之以助其流動之勢, 久之血仍歸其統握之中耳。

 

七氣所致,三因方論最詳,喜怒憂思悲恐驚,謂之七氣所傷,有少痰在咽喉間, 如綿絮相似,咯不出,嚥不下,並宜四七湯為末,煉蜜和薑汁為丸噙化, 及局方烏沉湯、諸七氣湯,分虛實選用。

 

盛怒成疾,面色青黃,或兩脇脹滿, 沉香降氣散、木香調氣散,或四七湯加枳殼、木香,虛,加人參、石菖蒲。

 

肥人氣滯,必有痰,以二陳、蒼朮、香附、燥以開之。

 

瘦人氣滯,必有火且燥,宜蘇子、火梔、當歸、蕤藥、丹皮,降以潤之。

 

老人胸膈氣滯,痞滿不舒,或作痛,或不能食,脈雖數實滑大,當作虛治, 慎不可用耗氣藥,宜理中丸,或六君子加香、砂之類,氣不歸源,補骨脂為主, 白朮、沉香佐之。

 

一切冷氣,及婦人血氣攻擊,心腹撮痛,局方烏沉湯最捷,婦女性執多偏屬陰, 氣易於動,如痞悶脹痛,上湊心胸,或攻築脇肋,腹中結塊,月水不調, 或眩暈嘔吐,往來寒熱,一切氣候,先用加味逍遙散,或蘇子降氣、沉香降氣、 四磨、六磨選用。

 

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刺痛,皆屬火,當降火藥中加枳殼, 氣鬱不舒而痛者,木香調氣散,憂而痰鬱,導痰湯加香附、烏藥、因死血而痛者, 桃仁、紅花、歸頭,食積寒痰流入脇下背膂刺痛,諸藥不效者,神保丸,久患氣結, 諸藥不開者,先服沉香化氣丸三五服以開其結,後用六君子送降氣散調之, 暴怒氣厥,不省人事者,蘇合香丸灌之。

 

諸氣為患,須分暴病久病,暴怒傷陰,陽氣獨亢,氣厥不省者, 可用辛香破氣以通陰閉,若久抱抑鬱,氣不宣通,營衛不和者, 又當辛溫散結以調營衛,始為合宜也。

 

枳殼利肺氣,多服損胸中至高之氣,青皮瀉肝氣,多服能損真氣, 木香調諸經氣兼瀉肺,能使上焦之氣下達,陰火上衝禁用,砂仁醒脾氣而能上升, 然後滯氣得以下通,白豆茂能溫肺氣而使下行,然後陽氣得以上達,香附快滯氣, 陳皮泄逆氣,烏藥、紫蘇、川芎俱能散氣,使濁氣從汗散也,厚朴瀉胃氣, 前胡下氣推陳,檳榔瀉至高之氣能使濁氣下墜,後重有積者宜之,藿香之馨香, 上行胃氣,沉香升降諸氣,腦麝散真氣,蘇子、杏仁下氣潤燥,氣滯有火者宜之, 豆茂、丁、沉、檀、麝俱辛熱,能散鬱氣,暴鬱者宜用,稍久成火者忌之, 稟壯氣實,氣不順而刺痛,當用枳殼、烏藥,不巳,加木香,若肥人氣刺痛, 用二陳加厚朴、枳殼,氣虛脈微弱者,即當用異功加枳殼、木香。

 

石頑曰:舉世皆言氣無補法,局方三因七氣、四磨、六磨等方,其中俱用人參, 能無助氣為患乎,古人立方用參,非盡為補而設也,如局方七氣,原以肉桂、 半夏為主,而借人參引入氣分以散氣,豈用補之謂耶,其三因七氣,純是辛散, 即用一味人參,但可隨諸藥建行氣之功,不致傷氣足矣,何暇逞其補性乎, 至於四磨、六磨,不過賴以資應敵之需,尚恐不及,安能望其補益哉。

 

〔診〕下手脈沉,便知是氣,其或沉滑,氣兼痰飲,沉極則伏,濇弱難治, 皆由大氣鬱滯不舒,以故脈顯沉伏,大都沉實有力,則宜辛散,沉弱少力, 則宜溫養,氣主煦之,總不離乎辛溫散結也。

 

汪石山治一孀婦,年四十餘,患走氣遍身疼痛,或背脹痛,或脇插痛, 或一月二三發,發則嘔盡所食方快,飲食不進,久伏床枕,或用流氣飲、二陳湯, 益甚,汪診之,脈皆細微而數,右脈尤弱,曰:此憂思傷脾而氣鬱也,當補脾散鬱, 以人參三錢,黃耆二錢,歸身一錢半,川芎八分,香附、黃連、甘草、乾薑、 砂仁各五分,數劑稍緩,再以參、耆、川芎、香附、山梔、甘草、神麴糊丸服而愈。

 

飛疇治一婦,平昔虛火易於上升,因有怒氣不得越,致中滿食減,作酸曖氣, 頭面手足,時冷時熱,少腹不時痠痛。

 

經不行者半載餘,其脈模糊,駃而無力, 服諸破氣降氣行血藥不效,不知此蘊怒傷肝,肝火乘虛而剋脾土, 脾受剋則胸中之大氣不布,隨肝火散漫肢體,當知氣從濕騰,濕由火燥, 惟太陽當空,則陰霾自氣之散,真火令行,則鬱蒸之氣自伏, 又釜底得火則能腐熟水穀,水穀運則脾胃有權,大氣得歸而諸證可愈矣, 因用生料八味倍桂、附,十日而頭面手足之冷熱除,間用異功而中寬食進, 如是出入調理,兩月經行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9#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35:14 | 只看該作者

 

金匱云: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

 

〔即四七湯。

 

上焦,陽也,衛氣所治,貴通利而惡閉鬱,鬱則津液不行而積為痰涎,膽以咽為使, 膽主決斷,氣屬相火,遇七情至而不決,則火鬱而不發,火鬱則燄不達, 燄不達則氣如燄,與痰涎聚結胸中,故若炙臠,千金作胸滿,心下堅, 咽中帖帖如有炙臠,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證雖稍異,然亦以鬱而致也, 用半夏等藥,散鬱化痰而巳。

 

經云: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然調其氣, 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夫所謂達者,通暢之也,當以輕揚之劑舉而達之, 發者,升發之也,當以升發之劑汗而發之,奪者,攻下之也, 當以鹹寒之劑攻而奪之,泄者,開發之也,當以疏散之劑涌而泄之,折者, 制禦之也,當以苦寒之劑伐而折之,此皆論六氣之鬱也,至於五志之鬱, 又非上法所宜,經云: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 名曰失精,及婦人情志不遂,悒鬱不舒,而致經閉不調,發熱咳嗽,師尼寡婦, 種種諸患,各推其源而治之。

 

趙養葵云:鬱{*,抑而不通之義,內經五法,為因五氣所乘而致鬱, 不必作憂鬱之鬱,憂乃七情之病,但憂亦在其中。

 

丹溪云:氣血沖和,百病不生, 一有怫鬱,諸病生焉,又製為六鬱之論,論立越鞠丸以治鬱,而以香附、撫芎、 蒼朮開鬱利氣為主,謂氣鬱而濕滯,濕滯而成熱,熱鬱而成痰,痰滯而血不行, 血滯而食不化,此六者相因而為病者也,此說出而內經之理始晦,內經之旨, 又因釋註之誤而復晦,所以鬱病之不明於世久矣,蓋東方生木,木者生生之氣, 即火氣附於木中,木鬱則土鬱,土鬱則金亦鬱,金鬱則水亦鬱,五行相因, 自然之理,惟其相因也,予以一方治其木鬱,諸鬱皆因而愈,逍遙散是也,甚者, 方中加佐金丸,以黃連治心火,吳茱萸氣臊,肝之氣亦臊,同氣相求, 而佐金以制木,此佐金之所以得名也。

 

凡寒熱往來,似瘧非瘧,惡寒惡熱,嘔吐吞酸嘈雜,胸痛胠痛,小脹腹悶, 頭暈盜汗等證,以逍遙散出入加減,此對證之方,無不獲效,倘一服即愈, 少頃即發,或半日或一日又發,發之愈頻愈甚,此必下寒上熱之假證, 此方不宜復投,當改用溫補之劑,如陽虛,以四君子加溫熱藥,陰虛, 以六味地黃丸作湯加溫熱藥,甚者又寒須因熱用,少以冷藥從之,用熱藥冷探之法, 否則拒格不入,非徒無益,而反害之也。

 

石頑曰:鬱證多緣於志慮不伸,而氣先受病,故越鞠、四七始立也,鬱之既久, 火邪耗血,豈蒼朮、香附輩能久服乎,是逍遙、歸脾繼而設也,然鬱證多患於婦人, 內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及思想無窮,所願不得,皆能致病,為證不一, 或發熱頭痛者有之,喘嗽氣乏者有之,經閉不調者有之,狂癲失志者有之, 火炎失血者有之,骨蒸勞療者有之,?疽生蟲者有之,治法總不離乎逍遙、歸脾、 佐金、降氣、烏沉七氣等方,但當參究新久虛實選用,加減出入可也。

 

〔診〕鬱脈多沉伏,或結或促,或沉或濇,鬱在肝腎則見於左,鬱在心脾則見於右, 氣血食積痰飲一有留滯於其間,脈必因之而止濇矣,但當求其有神,何害之有, 所謂神者,胃氣也。

 

鬱脈雖多沉伏結促,不為患也,所慮在牢革弦強不和耳, 蓋沉伏結促,有氣可散,氣通則和,若牢革弦強則正氣先傷,無氣可散, 即從事調補,尚難克效,況復誤行耗氣之藥乎,所以鬱證得弦強脈者, 往往多成虛損也。

 

易思蘭治一婦,患渾身倦怠,呵欠口乾,經月不食,強之不過數粒而已, 有以血虛治之者,有以氣弱治之者,有知為火而不知火之源者,用藥雜亂, 愈治愈病,至冬微瘥,次年夏間,諸病復作,肌消骨露,三焦脈洪大侵上, 脾肺二脈微沉,餘部皆平和,此肺火病也,以梔子仁薑汁浸一宿,炒黑研極細末, 用人參、麥冬、烏梅煎湯調下,進二服,即知饑喜食,旬日肢體充實如常, 後因久病不孕,眾皆以為血虛,而用參、耆之品,半月胸膈飽脹,飲食頓減, 至三月餘而經始通,下黑穢不堪,或行或止,不得通利,其苦萬狀, 易復以四烏湯換生地,加陳皮、蘇梗、黃苓、山梔、青皮、枳殼十數劑, 一月內即有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
 樓主| 發表於 2015-1-13 10:53:25 | 只看該作者

痞滿

 

丹溪云:痞與否同,不通泰也,由陰伏陽蓄,氣與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 ?滿痞塞者,皆土之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脈急之形也, 有中氣久虛,不能運行精微為痞者,有過服消剋,不能舒化飲食為痞者, 有濕熱太甚,痰氣上逆陽位為痞者,古方治痞,用黃連、黃苓、枳實之苦以泄之、 厚朴、生薑、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參、白朮之甘以補之,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 既痞同濕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氣,如果有內實之證,庶可略與消導,世人痞塞, 喜行利藥以求速效,雖暫時快通,痞若再作,危殆滋甚。

 

天地不交而成痞,此脾之清氣不升而下溜,胃之濁氣不降而上逆, 當用補中益氣加豬苓、澤瀉。

 

蓋升麻、柴胡從九地之下而升其清氣,豬苓、 澤瀉從九天之上而降其濁氣,即所以交痞而為泰矣。

 

諸痞塞及噎膈, 乃痰為氣激而上,氣為痰膩而滯,痰與氣搏,不得流通,並宜連理湯、 乾薑黃苓黃連人參湯、黃連湯、諸瀉心湯選用,氣滯痞脹,用五膈寬中散,不應, 丁沉透膈湯,應諸痞塞脹滿,胸膈不利,或氣上逆,或腹疼痛,並宜指迷七氣湯, 胃虛,加參朮,氣滯,加木香,大便秘,加檳榔,面目浮,加蘇葉,四肢腫, 加木瓜,虛痞,只用局方七氣、局方烏沉二湯最妙。

 

鬱怒暴痞,面目浮腫, 心腹脇滿,二便秘濇,四肢脹大,增損流氣飲。

 

膈上諸般冷氣,嘔逆不食, 不問痞塞疼痛,且與薑汁探吐,然後用藥痰飲尤宜。

 

邪氣作痞,宜用疏劑, 若氣不順,逆上為痞,此乃虛痞,愈疏而痞愈作,宜於收補中微兼疏通之意, 不可過用香劑,古人治瀉後膈痞,用理中丸,即此意也。

 

痞塞諸藥不效,大便不通,脹數實者,小陷胸湯、三黃湯選用, 甚則寶鑑木香檳榔丸通利之,若肥人痰痞風悶,大便不通者, 御藥院木香檳榔丸疏解之。

 

肥人心下痞悶,內有濕痰也,二陳湯加枳實、苓、連, 然不若小陷胸湯尤捷。

 

瘦人心下痞悶,乃鬱熱在中焦,三黃加枳實以導之, 心下痞而寒熱不除者,小柴胡加枳、桔。

 

如飲食後感冒風寒,飲食不消,或食冷物而作痞悶,宜溫中化滯,二陳加縮砂、 紫蘇、藿香,或平胃加藿香、草豆茂之類。

 

虛人停滯不散,心下痞,或寬或急, 常喜熱物者,枳實理中湯。

 

老人虛人,脾胃虛弱,轉運不及,飲食不化而作痞者, 九味資生丸,飽悶常嚼一丸,或六君子加香、砂、山查、麴、孽之類。

 

胸中氣塞短氣,橘皮枳實生薑湯。

 

有酒積雜病,過下傷脾,脾虛不運作痞, 養胃兼和血,參、朮、歸、蕤兼升、柴,稍佐陳皮、枳殼之類。

 

大怒之後成痞, 或痰中見血,或口中作血腥氣,是瘀血,用丹皮、紅麴、香附、桔梗、降香、紅花、 蘇木、山查、麥芽、童便,甚則加大黃、桃仁泥。

 

有痰挾瘀血成窠囊作痞,脈沉濇, 日久不愈,多鬱人悲衰過度有之,宜從血鬱治,桃仁、紅花、香附、丹皮韭汁之類。

 

舉世治中滿痞脹,不問虛實,咸禁甘草,殊不知古人所謂中滿勿食甘者, 指實滿而言也,若自覺滿而外無腹脹之形者,當以甘治之。

 

〔診〕脈胘急而滑,驟然胸中痞悶,乃肝氣與食滯而成,為實,脈弦,或沉弦, 或濇,或虛大無力,氣口為甚,此日久脾胃受傷,或過服剋伐藥所致,為虛, 胸膈痞悶而寸口脈沉滑,或遲滑者,為有停滯。

 

羅謙甫治真定趙客,六月間乘涼傷濕麵,心下痞滿,躁熱時作,坐臥不安, 宿於寺中,僧以丸藥十數丸下之,下十餘行,痞稍減,越日困睡,為盜劫其貲, 心動,遂躁熱而渴,飲酒一甌,是夜臍腹脹痛,僧再以前藥復下十餘行,病加困篤, 四肢無力,躁熱身不寧,喜冷水,米穀不化,痢下如爛魚腸腦,赤水相雜, 全不思食,強食則嘔,痞甚於前,噫氣不絕,足胻冷,小腹不任其痛,診之, 脈浮數七八至,按之空虛,曰:予溯流尋源,蓋暑熱已傷正氣,以熱毒之劑下之, 一下之後,其所傷之物已去無餘,遺巴豆之氣,留毒於腸胃間,使嘔逆而不能食, 胃氣轉傷而然,及下膿血無度,大肉脫下,皮毛枯槁,脾氣弱而衰矣,舌上赤濇, 口燥咽乾,下多亡陰之所致也,陰既已亡,火獨旺,故心胸躁熱,煩亂不寧,經曰: 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夭之由也,遂辭去,易一醫,不審脈究源,惟見痞滿, 以枳殼丸下之,病添喘滿,利下不禁而死,金匱云:不當下而強下之, 令人開腸洞泄,便溺不禁而死,止此謂也。

 

石頑治內兄顧九玉,頒詔假道歸吳,大暑中患胸痞顱脹,脈得虛大而濡, 氣口獨顯滑象,此濕熱泛濫於膈上也,與清暑益氣二劑,顱脹止而胸痞不除, 與半夏瀉心湯減炮薑,去大棗,加枳實,一服而愈。

 

家弟曾餘,雖列賢書,最留心於醫理,弟婦鄭氏,乃世傳女科中山之女, 昆弟俱為時醫,戊申夏患嘔逆,不食者月餘,服寬膈理氣藥二十餘劑,幾至絕粒, 而痞脹異常,邀余診之,脈得虛大而數,按仲景脈法云:大則為虛,數則為虛, 此胃中陽氣大虛,而濁陰填塞於膈上也,因取連理湯方,用人參三錢服之, 四劑而痞止食進,後與異功散調理數日而康。

 

別駕吳蛟水公祖夫人,患痞眩嘔逆,向因下體畏寒,肢肘麻瞀,久服八味、參、 附不徹,六脈弦滑而按之則濡,此中焦素蘊痰濕,陽氣不能周於四末之象,得桂、 附辛熱之力有時雖可暫開,究非真陽之虛,且有地黃之滯,所以痞暈漫無止期, 遂疏局方七氣湯加沉香,一服豁然,再劑神爽食進而安。

 

內翰繆鈞間尊大人子長老先生,青年罷職,樂志林泉,偶因小憤,遂眩暈痞悶, 三月來服豁痰利氣藥不應,反覺疲倦,飲食日減,下元乏力,至七月下澣, 邀石頑診之,六脈似覺有餘,指下略無沖和之氣,氣口獨滯不調,時大時小, 兩尺俱濡大少力,此素多痰濕,漸漬於水土二經,復加剝削之劑屢犯中氣, 疲倦少食,迨所必至,法當先調中氣,輸運水穀之精微,然後徐圖溫補下元, 為疏六君子湯加當歸兼調營血,庶無陽無以化之虞,其如夫人久患崩淋, 徧服諸血藥罔效,以補中益氣加製香附、烏梅,升舉其陽兼調其氣, 所謂病在下取之上,端不出古聖之成則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17:15 , Processed in 0.12598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