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傷寒論輯義】

 關閉 [複製鏈接]
321#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0:55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錢〕以熱邪痞於心下。則仍以大黃黃連瀉之。

 

加附子以扶真陽。助其蒸騰 之衛氣。則外衛固密矣。

 

因既有附子之加。並入黃芩。

 

以為徹熱之助。

 

而寒 熱並施。各司其治。

 

而陰陽之患息。傾痞之功又立矣。

 

〔程〕二證俱用大黃 。

 

以條中無自利證。則知從前下後。腸中反成滯澀。閉住陰邪。 勢不得不破其結。使陰邪有出路也。

 

此雖曰瀉心。

 

而瀉熱之中。即具回陽之 力。故以附子名湯耳。〔鑒〕其妙尤在以麻沸湯漬三黃。須臾絞去滓。納附 子別煮汁。義在瀉痞之意輕。扶陽之意重也。

 

〔舒〕案此湯治上熱下寒之證 。確乎有理。三黃略浸。即絞去滓。但取輕清之氣。

 

以去上焦之熱。附子煮 取濃汁。

 

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涼而下用溫。上行瀉而下行補。瀉取輕而補 取重。制度之妙。全在神明運用之中。是必陽熱結於上。陰寒結於下。用之 乃為的對。若陰氣上逆之痞證。不可用也。

 

本以下之。

 

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主之。

 

一方云。

 

忍之一日乃愈。(脈經。無煩字。成本。無一方以 下九字。

 

而注中釋其義。則系於遺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2#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1:06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成〕本因下後成痞。當與瀉心湯除之。

 

若服之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 。小便不利者。

 

為水飲內蓄。 津液不行。非熱痞也。

 

與五苓散。發汗散水則愈。一方忍之一日乃愈者。

 

不 飲者。

 

外水不入。所停之水得行。 而痞亦愈也。

 

案口燥煩之煩。諸家不解。特魏氏及金鑒云。

 

渴而口燥心煩。然則煩字。當 是一字句。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 下利者。

 

生薑瀉心湯主之。

 

(柯本。噫。作嘔。非。玉函。下利。作而利。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3#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1:16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方〕解。謂大邪退散也。

 

胃為中土。溫潤則和。不和者。

 

汗後亡津液。邪 乍退散。正未全復。

 

而尚弱也。

 

痞硬。伏飲搏膈也。

 

噫。飽食息也。

 

食臭。 氣也。

 

平人過飽傷食。則噫食 臭。病患初瘥。脾胃尚弱。化輸未強。雖無過飽。猶之過飽而然也。

 

水氣。 亦謂飲也。

 

雷鳴者。

 

脾胃不和。薄動之聲也。

 

下利者。

 

水穀不釐清。 所以雜迸而走注也。

 

〔成〕干噫食臭者。

 

胃虛而不殺穀也。

 

脅下有水氣。腹 中雷鳴。土弱不能勝水也。

 

〔錢〕傷寒汗出解之後。言表邪俱從汗出而悉解 也。

 

胃中不和以下。皆言裡症未除也。

 

案干噫之干。諸家無注義。程氏解乾嘔云。

 

干。空也。

 

此原鄭玄注禮記。正 與此同義。噫有吐出酸苦水者。

 

今無之。

 

故曰干噫。柯氏改作乾嘔。大失經旨矣。

 

生薑瀉心湯方生薑(四兩切) 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乾薑(一 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附 子瀉心湯。本云。

 

加附子。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同體別名耳。生薑瀉 心湯。本云理中人參黃芩湯。去桂枝術。加黃連。並瀉肝法。(附子瀉心湯 以下。玉函。成本。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4#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1:27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鑒〕名生薑瀉心湯者。

 

其義重在散水氣之痞也。

 

生薑半夏。散脅下之水氣 。人參大棗。補中州之虛。乾薑甘草。

 

以溫裡寒。黃芩黃連。

 

以瀉痞熱。備 乎虛水寒熱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焉有不愈者乎。

 

施氏續易簡方。生薑瀉心湯。治大病新瘥。脾胃尚弱。穀氣未復。強食過多 。停積不化。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腹中雷鳴。下利發熱。名曰 食復。最宜服之。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

 

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中痞硬而 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

 

其痞益甚。

 

此非 熱結。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瀉心湯主之。

 

(穀上。外台 。有水字。心煩。玉函。脈經。作而煩。不得間。外台。有能字。脈經。千 金翼。謂作為。復下。有重字。使硬。作使之堅。外台並同。玉函。

 

亦有之 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5#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1:38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鑒〕毋論傷寒中風。表未解。總不當下。醫反下之。

 

或成痞。

 

或作利。今 其人以誤下之故。下利日數十行。水穀不化。腹中雷鳴。是邪乘裡虛而利也 。心下痞硬而滿。 乾嘔心煩不得安。是邪陷胸虛而上逆也。

 

似此痞利表裡兼病。法當用桂枝加 人參湯兩解之。

 

醫惟以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

 

其痞益甚。可見此痞非熱 結。

 

亦非寒結。乃乘誤下中虛。

 

而邪氣上逆。陽陷陰凝之痞也。

 

故以甘草瀉 心湯。

 

以緩其急。

 

而和其中也。

 

〔志〕挾邪納入。有乖蒸變。故穀不化。

 

而 腹中雷鳴。 案穀不化。喻氏錢氏張氏柯氏。

 

以完穀不化為解。非也。

 

謂胃弱不能轉運。 故水穀不得化。留滯於腹中。 作響而雷鳴也。

 

甘草瀉心湯方甘草(四兩炙) 黃芩(三兩) 乾薑(三兩○外台。作二兩 。)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外台。有去滑二字) 黃連(一 兩) 上六味。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注]臣億等謹案上生薑瀉心湯法。本云理中人參黃芩湯。今詳瀉心以療 痞。痞氣因發陰而主。是半夏生薑甘草瀉心三方。皆本於理中也。

 

其方必各有人參。今甘草瀉心中無者。

 

脫落之也。

 

又案千金。並外台秘要。 治傷寒 食。用此方。皆有人參。 知脫落無疑。○外台云。

 

一方。有人參三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6#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1:49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鑒〕方以甘草命名者。

 

取和緩之意也。

 

用甘草大棗之甘。補中之虛。緩中 之急。半夏之辛。降逆止嘔。 芩連之寒。瀉陽陷之痞熱。乾薑之熱。散陰凝之痞寒。緩中降逆。瀉痞除煩 。寒熱並用也。

 

案總病論。本方有人參注云。

 

胃虛故加甘味。醫壘元戎。伊芳尹甘草瀉心湯 。即本方有人參。云伊芳尹湯液。 此湯也七味。今監本。無人參。脫落之也。

 

又案元戎文。醫方類聚。引南陽 活人書。今所傳無求子活人書。無此文。金匱要略曰。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 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 。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甘草瀉心湯主之。

 

(即本方。

 

亦用人參三兩。) 張氏醫通曰。

 

痢不納食。俗名噤口。

 

如因邪留胃中。胃氣伏而不宣。脾氣因 而滯澀者。

 

香連枳朴橘紅茯苓之屬。熱毒衝心。頭疼心煩。嘔而不食。手足 溫暖者。

 

甘草瀉心湯。去大棗。易生薑。

 

此證胃口有熱。不可用溫藥。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

 

利不止。 醫以理中與之。

 

利益甚。理中者。

 

理中焦。

 

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 之。

 

復不止者。

 

當利其小便。(湯藥下。脈經。千金。有而字。 復不止。玉函。脈經。作若不止。復下。成本。有利字。已。千金。作竟。 龐氏。末句。改作復利不止。當以五苓散利小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7#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1:59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成〕傷寒服湯藥下後。利不止。

 

而心下痞硬者。

 

氣虛而客氣上逆也。

 

與瀉 心湯攻之則痞也。

 

醫復以他藥下之。

 

又虛其裡。致利不止也。

 

理中丸。脾胃 虛寒。下利者。

 

服之愈。

 

此以下焦虛。故與之其利益甚。聖濟經曰。

 

滑則氣 脫。欲其收也。

 

如開腸洞泄。便溺遺失。澀劑所以收之。

 

此利由下焦不約。 與赤石脂禹餘糧湯。 以澀洞泄。下焦主釐清濁。下利者水穀不分也。

 

若服澀劑。

 

而利不止。當利 小便。

 

以分其氣。〔汪〕利其小便。 仲景無方。補亡論。常器之云。

 

可五苓散。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餘糧(一斤碎○玉函。成本。 無太一二字) 上二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成本。上字。作已上二 字。誤。脫分溫二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8#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2:09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成〕本草云。

 

澀可去脫。石脂之澀。

 

以收斂之。

 

重可去怯。余糧之重。

 

以 鎮固之。

 

〔柯〕甘薑參朮。 可以補中宮火氣之虛。

 

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脫。

 

此利在下焦。未可以理中 之劑收功也。

 

然大腸之不固。仍責在胃。關門之不緊。仍責在脾。

 

此二味皆 土之精氣所結。能實胃而澀腸。蓋急以治下焦之標者。

 

實以培中宮之本也。

 

要之此證。 是土虛而非火虛。故不宜於薑附。若水不利而濕甚。復利不止者。

 

則又當利 其小便矣。

 

凡下焦虛脫者。

 

以二物為本。參湯調服。最效。 案志聰云。

 

按神農本經。太乙余糧。禹餘糧。各為一種。既云太乙禹餘糧。 此方宜於三味。

 

或相傳有誤。 此說大誤。證類本草。圖經云。

 

本草。有太乙余糧。禹餘糧。兩種。治體猶 同。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 眩冒。經脈動惕者。

 

久而成痿。 (脈經。發上。無後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9#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2:18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成〕傷寒吐下後發汗。則表裡之氣俱虛。虛煩脈甚微。為正氣內虛。邪氣 獨在。至七八日。正氣當復。 邪氣當罷。

 

而心下痞。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者。

 

正氣內虛而不復。邪 氣留結而不去。經脈動惕者。

 

經絡之氣虛極。久則熱氣還經。必成痿弱。〔 錫〕痿者。

 

肢體委廢。

 

而不為我用也。

 

久而成痿者。

 

經血不外行於四末也。

 

〔錢〕如此陰盛陽虛之證。雖或僥幸而不至危殆。若經久不愈。必至陽虛不 治。筋弛骨痿。

 

而成廢疾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0#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2:29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魏〕此條證。仍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或加附子。倍加桂枝為對也。

 

案成注熱氣還經。於義未允。汪氏引作表氣虛不能充養於身。似是。金鑒云 。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 氣上衝咽喉。三句。與上下文義不屬。必是錯簡。注家因此三句。皆蔓衍支 離。牽強注釋。不知此證。總因汗出過多。大傷津液而成。當用補氣補血。 益筋壯骨之藥。經年始可愈也。

 

未知此說果是否。姑存俟考。汪氏引補亡論 云。

 

可茯苓甘草白朮生薑湯。郭白云云。

 

當作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成痿者 。振痿湯。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旋覆代赭湯主之。

 

( 玉函。脈經。發汗。作汗出。 復。作覆。成本。玉函。赭下。有石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1#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2:40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方〕解。謂大邪已散也。

 

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正氣未復。胃氣尚弱。 而伏飲為逆也。

 

〔汪〕此噫氣。 比前生薑瀉心湯之干噫不同。是雖噫而不至食臭。故知其為中氣虛也。

 

與旋 覆代赭石湯。

 

以補虛散痞。下逆氣。 旋覆代赭湯方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成本。有切字 )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代赭(一兩○玉函。成本。代赭石) 上七味。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成本。上下。有件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2#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2:51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周〕旋覆花。能消痰結。軟痞。治噫氣。代赭石。止反胃。除五臟血脈中 熱。建脾。乃痞而噫氣者用之。

 

誰曰不宜。於是佐以生薑之辛。可以開結也 。半夏。逐飲也。

 

人參。補正也。

 

甘草大棗。益胃也。

 

予每借之。

 

以治反胃 噎食。氣逆不降者。

 

靡不神效。 傷寒類方曰。

 

靈樞口問篇云。

 

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 噫。俗名噯氣。皆陰陽不和於中之故。

 

此乃病已向愈。中有留邪。

 

在於心胃 之間。與前諸瀉心法。大約相近。本草云。

 

旋覆治結氣脅下滿。 代赭治腹中邪毒瓦斯。

 

如此二物。

 

以治噫氣。余則散痞補虛之法也。

 

吳儀洛方論曰。

 

去滓復煎。

 

亦取共行其事之義。與生薑瀉心湯等同義。 活人書曰。

 

有旋覆代赭石證。其人或咳逆氣虛者。

 

先服四逆湯。胃寒者。

 

先 服理中丸。次服旋覆代赭湯。 為良。喻氏寓意草曰。

 

治一人膈氣。粒食不入。始吐清水。次吐綠水。次吐 黑水。次吐臭水。呼吸將絕。一晝夜。先服理中湯六劑。不令其絕。來早轉 方。一劑而安。金匱有云。

 

噫氣不除者。

 

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吾於此病。分 別用之者有二道。一者以黑水為胃底之水。

 

此水且出。則胃中之津。久已不 存。不敢用半夏。

 

以燥其胃也。

 

一者以將絕之氣。止存一系。

 

以代赭墜之。

 

恐其立斷。必先以理中。分理陰陽。使氣易於降下。然後代赭得以建奇奏  。乃用旋覆花一味煎湯。調代赭石末二匙。與之。

 

才入口。即覺其轉入丹田 矣。

 

但困倦之極。服補藥二十劑。將息二月而愈。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玉函。作大下以後。杏子。 作杏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3#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3:00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成〕前第三卷十六證云。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為與此證治法同。汗下雖殊。 既不當損正氣則一。邪氣所傳既同。遂用一法治之。

 

經所謂若發汗若下若吐 後者。

 

是矣。

 

〔程〕下在用桂枝後。 是從更字上看出。 案志聰錫駒並云。

 

 

此節重出。下字疑本汗字。非也。

 

太陽病。外證未除。

 

而數下之。

 

遂KT 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 不解者。

 

桂枝人參湯主之。

 

(KT 。成本。作協。玉函。脈經。千金翼。作 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4#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3:12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程〕太陽病。外證未除。

 

而數下之。

 

表熱不去。

 

而裡虛作利。是曰協熱。 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者。

 

裡氣虛。

 

而土來心下也。

 

表裡不解者。

 

陽因痞。

 

而 被格於外也。

 

桂枝行陽於外以解表。理中助陽於內以止利。陰陽兩治。總是 補正。令邪自卻。緣此痞無客氣上逆。動膈之陽邪。輒防陽欲入陰。 故不但瀉心中芩連不可用。並桂枝中芍藥不可用也。

 

協熱而利。向來俱作陽 邪陷入下焦。果爾。安得用理中耶。 利有寒熱二證。但表熱不罷者。

 

皆為協熱利也。

 

案此條。方氏諸家。並為熱邪陷入證。至汪氏則云。

 

 

此系邪熱未解。乃實熱 之證。非虛寒也。

 

桂枝人參湯。 大都是叔和撰次時。傳寫之誤。

 

此蓋以協熱之協。為合約之義。

 

而不知與挾 同。皆坐不博考之弊也。

 

程氏辨晰之。

 

極是矣。

 

錫駒以挾熱為解。然而未能 免陷入之說。殊可惜也。

 

案此心下痞硬。與金匱胸痹心中痞。與人參湯之證 。略同。 桂枝人參湯方桂枝(四兩別切○別切二字。玉函。成本。作去皮) 甘草( 四兩炙) 白朮(三兩) 人參(三兩) 乾薑(三兩) 上五味。

 

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納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 升。日再。夜一服。(五升下。 玉函。有去滓二字。成本。三升下。脫去滓二字。方氏。圈白朮之白。吳本 。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5#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3:22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喻〕此方。即理中加桂枝。

 

而易其名。

 

亦治虛痞下利之聖法也。

 

〔吳〕桂 枝辛香。經火久煎。則氣散而力有不及矣。

 

故須遲入。

 

凡用桂枝諸方。俱當 依此為例。用肉桂。

 

亦當臨用去粗皮。切碎。俟群藥煎好。方入。 煎二三沸。即服。傷寒類方曰。

 

桂獨後煮。欲其於治裡症藥中。越出於表。 以散其邪也。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

 

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 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 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玉函。脈經。發下。有其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6#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3:31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柯〕心下痞。是誤下後裡症。惡寒。是汗後未解症。裡實表虛。內外俱病 。皆因汗下倒施所致。表裡交持。 仍當遵先表後裡。先汗後下正法。蓋惡寒之表。甚於身疼。心下之痞。輕於 清穀。與救急之法不同。〔錢〕心下已痞。

 

而仍惡寒者。

 

猶有表邪未解也。

 

前條同是痞證而惡寒。

 

以附子瀉心者。

 

因惡寒汗出。所以知其為陽虛之惡寒 也。

 

此則惡寒而不汗出。是以知其為表未解也。

 

〔方〕傷寒病初之表當發。 故用麻黃湯。

 

此以汗後之表當解。故曰宜桂枝湯。 活人書曰。

 

大抵結胸痞。皆應下。然表未解者不可攻也。

 

總病論曰。

 

前加附 子。是汗出多而惡寒。表汗解。

 

而裡結未除故也。

 

此症。是發後無汗惡寒故 也。

 

先須解表也。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

 

大柴胡湯主之。

 

(中。玉 函。正脈。作下。方本。汪本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7#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3:42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程〕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較之心腹濡軟。嘔吐而下利。為裡虛者不同 。發熱汗出不解。較之嘔吐下利。 表解者乃可攻之。

 

竟用十棗湯者又不同。況其痞不因下後而成。並非陽邪陷 入之痞。

 

而裡氣內拒之痞。痞氣填入心中。

 

以致上下不交。故嘔吐而下利也 。大柴胡湯。雖屬攻劑。然實管領表裡上中之邪。總從下焦為出路。則攻中 自寓和解之義。主之是為合法。 案金鑒云。

 

下利之下字。當是不字。若是下字。豈有上吐下利。

 

而以大柴胡 湯。下之之理乎。

 

此說似是。 而實非也。

 

所謂下利。乃是熱利。若改作不利。則與小便何別。可謂失考矣 。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喉咽。不得息 者。

 

此為胸有寒也。

 

當吐之。

 

宜瓜蒂散。(頭上。項上。脈經。有其字。千金翼。作頭項不強痛。喉咽。 玉函。成本。作咽喉此為胸有寒。 千金。作此以內有久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8#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3:53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成〕病如桂枝證。為發熱汗出惡風也。

 

〔方〕頭不痛。項不強。言太陽經 中無外入之風邪。

 

以明非中風也。

 

寸候身半以上。微浮。邪自內出也。

 

胸中 痞硬。痰涎塞膈也。

 

氣上衝咽喉者。

 

痰涌上逆。

 

或謂喉中聲如曳鋸。是也。

 

寒。 以痰言。〔喻〕寒者。

 

痰也。

 

痰飲內動。身必有汗。加以發熱惡寒。全似中 風。但頭不痛。項不強。

 

此非外入之風。乃內蘊之痰。窒塞胸間。宜用瓜蒂 散。

 

以涌出其痰也。

 

〔周〕寒飲停蓄。阻遏胸中之陽。使衛氣不能外固。故 發熱惡寒汗出也。

 

〔程〕邪氣蘊蓄於膈間。

 

此為胸有寒也。

 

痞硬一證。因吐 下者為虛。不因吐下者為實。 實邪填塞心胸。中下二焦。為之阻絕。自不得不從上焦為出路。所謂在上者 因而越之。

 

是也。

 

案方氏諸家。

 

以寒為痰。蓋瓜蒂能吐膈間之頑痰。故有此說。

 

而不可以寒直 斥為痰。程氏則為邪字看。極穩當矣。

 

如錢氏單為風寒之寒。

 

亦恐不爾。厥 陰篇。瓜蒂散條云。

 

邪結在胸中。

 

又云。

 

病在胸中。程說有所據。 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黃) 赤小豆(一分○玉函作各六銖)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

 

取一錢匕。

 

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 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 溫頓服之。

 

不吐者。

 

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一錢匕。千金翼。作半錢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4:07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鑒〕胸中者。

 

清陽之府。諸邪入胸府。阻遏陽氣。不得宣達。

 

以致胸滿痞 硬。熱氣上衝。燥渴心煩。 欲吐。脈數促者此熱鬱結也。

 

胸滿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手足寒冷。欲 吐不能吐。脈遲緊者。

 

此寒鬱結也。

 

凡胸中寒熱。與氣與飲。郁結為病。諒非汗下之法所能治。必得酸苦涌泄之 品。因而越之。

 

上焦得通。陽氣得復。痞硬可消。胸中可和也。

 

瓜蒂極苦。 赤豆味酸。相須相益。能疏胸中實邪。為吐劑中第一品也。

 

而佐香豉汁合服 者。

 

藉穀氣以保胃氣也。

 

服之不吐。少少加服。得快吐即止者。

 

恐傷胸中元 氣也。

 

此方奏功之捷。勝於汗下。所謂汗吐下三大法也。

 

今人不知仲景子和 之精義。置之不用。可勝惜哉。

 

然諸亡血虛家。胸中氣液已虧。不可輕與。 特為申禁。〔汪〕傷寒一病。吐法不可不講。華元化云。

 

傷寒至四日在胸。 宜吐之。

 

巢元方云。

 

傷寒病三日以上。氣浮在上部。胸心填塞滿悶。當吐之 則愈。仲景以此條論。特出之太陽下編者。

 

以吐不宜遲。與太陽汗證相等。 當於兩三日間。 審其證而用其法也。

 

條辨。

 

以胸有寒為痰。

 

亦通。蓋胸有風寒。則其人平素 飲食之積。必鬱而成熱。變而為痰。 所以瓜蒂散。

 

亦涌痰熱之藥也。

 

尚論篇以此條證。竟列入痰病中。誤矣。

 

煮 作稀糜。言以湯七合。煮香豉如糜粥之爛也。

 

方氏以稀糜。為另是稀粥。大 謬之極。 古方選注曰。

 

瓜蒂散。乃酸苦涌泄重劑。

 

以吐胸寒者。

 

邪結於胸。不涉太陽 表實。只以三物為散。煮作稀糜。留戀中焦。

 

以吐之。

 

能事畢矣。

 

瓜蒂性升 。味苦而涌。豆性酸斂。味苦而泄。恐其未必即能宣越。故復以香豉湯。陳 腐之性。開發實邪。定當越上而吐矣。

 

外台秘要。張文仲瓜蒂散。主傷寒胸中痞塞。瓜蒂。赤小豆。各一兩。上二 味。搗散。白湯服一錢匕。 又范汪。療傷寒及天行。瓜蒂散方。同上二味。搗作散。溫湯二合。服一錢 匕。藥下便臥。若吐便且急忍也。

 

候食頃不吐者。

 

取錢五七散。二合湯和服之。

 

便吐矣。

 

不吐復稍增。

 

以吐為 度。吐出青黃如菜汁者。

 

五升以上為佳。若吐少病不除者。

 

明日如前法。復 服之。

 

可至再三。不令人虛也。

 

藥力過時不吐。服湯一升。助藥力也。

 

吐出便可食。無復余毒。若服藥過多者。

 

益飲冷水解之。

 

(和服之下。活人 書。有以手指 之五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0#
 樓主| 發表於 2014-9-3 09:44:17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東垣試效方曰。

 

若有宿食而煩者。

 

仲景以梔子大黃湯主之。

 

氣口三盛。則食 傷太陰。填塞悶亂。極則心胃大疼。兀兀欲吐。得吐則已。俗呼食迷風。是 也。

 

經云。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宜瓜蒂散之類吐之 。經云。

 

高者因而越之。

 

此之謂也。

 

醫方集解曰。

 

治卒中痰迷。涎潮壅盛。癲狂煩亂。人事昏沉。五癇痰壅上膈 。及火氣上衝。喉不得息。食填中脘。欲吐不出。量人虛實服之。

 

吐時須令 閉目緊束肚皮。吐不止者。

 

蔥白湯解之。

 

良久不出者。

 

含砂糖一塊。即吐。 ○案張子和不用豆豉。加人參甘草。齏汁調下。吐不止者。

 

用煎麝香湯。瓜 苗聞麝香即死。所以立解。 活人指掌辨疑曰。

 

瓜蒂。即絲瓜蒂。俗名藤羅。○案此說。本草所不載。錄 以俟試驗。舒氏亦云。

 

 

如無甜瓜。 絲瓜蒂可代。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

 

此名臟結。死。(玉函。 脈經。病下。有者若二字。入陰筋。作入陰挾陰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20:00 , Processed in 0.15624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