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820|回復: 4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薛生白濕熱病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2-12 20:19: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薛生白濕熱病篇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江本吳本俱作濕溫。

 

雄按:此篇始見於舒松摩重刻《醫師秘笈》,後云是薛作,章氏從而釋之,而江白仙本以附陳作後,吳子音《溫熱贅言》連前篇並為一人之書,並不標明何人所著,但曰寄瓢子述,且前篇之末,有「今補薛生白先生一法於後」云云,則此篇亦非薛著矣。

 

其江本所補一法,又無薛生白三字,且此篇張友樵所治酒客之案,但稱曰余診。

 

言人人殊,無從核實,姑存疑以質博雅。

 

一濕熱證。

 

雄按:既受濕又感暑也。

 

即是濕溫,亦有濕邪久伏而化熱者。

 

喻氏以為三氣者,謂夏令地氣已熱,而又加以天上之暑也。

 

始惡寒,後但熱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吳本下有「或黃」二字),口渴不引飲。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082&fromuid=526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20:29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甘露消毒丹最妙。

 

吳本雖出江本之後,無甚異同。

 

所附酒客一案云,是其師治,似較江本為可信也。

 

故引證但據吳本,而江本從略。

 

自注。

 

此條乃濕熱證之提綱也。

 

濕熱病,屬陽明太陰經者居多。

 

章虛穀云:胃為戊土屬陽,脾為己土屬陰。

 

濕土之氣,同類相召,故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也。

 

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

 

外邪傷人,必隨人身之氣而變。

 

如風寒在太陽則惡寒,傳陽明即變為熱而不惡寒。

 

今以暑濕所合之邪,故人身陽氣旺,即隨火化而歸陽明;陽氣虛,即隨濕化而歸太陰也。

 

病在二經之表者,多兼少陽三焦。

 

雄按:此二句從吳本補入。

 

病在二經之裡者,每兼厥陰風木。

 

以肝脾胃所居相近也。

 

以少陽厥陰,同司相火。

 

少陽之氣,由肝膽而升,流行三焦,即名相火。

 

陽明太陰,濕熱內郁,郁甚則少火皆成壯火,而表裡上下,充斥肆逆。

 

經曰:少火生氣,壯火食氣。

 

少火者,陽和之生氣,即元氣也;壯火為亢陽之暴氣,故反食其元氣。

 

食猶蝕也,外邪鬱甚,使陽和之氣悉變為亢暴之氣,而充斥一身也。

 

故是證最易耳聾乾嘔,發痙發厥。

 

暑濕之邪,蒙蔽清陽,則耳聾。

 

內擾肝脾胃,則乾嘔而痙厥也。

 

而提綱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諸證,皆濕熱病兼見之變局,而非濕熱病必見之正局也。

 

必見之證,標於提綱,使人辨識,不至與他病混亂,其兼見之變證,或有或無,皆不可定。

 

若標之反使人迷惑也。

 

始惡寒者,陽為濕遏而惡寒,終非若寒傷於表之惡寒。

 

濕為陰邪,始遏其陽而惡寒,即與暑合,則兼有陽邪,終非如寒邪之純陰,而惡寒甚也。

 

後但熱不寒,則鬱而成熱,反惡熱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083&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21:01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後則濕鬱成熱,故反惡熱,所謂六氣皆從火化也。

 

況與暑合,則化熱尤易也。

 

熱盛陽明,則汗出。

 

章云:熱在濕中,蒸濕為汗。

 

濕蔽清陽,則胸痞。

 

濕邪內盛,則舌白。

 

濕熱交蒸,則舌黃。

 

雄按:觀此句則提綱中舌白下應有「或黃」二字。

 

熱則液不升而口渴,濕則飲內留而不引飲。

 

章云:以上皆明提綱所標,為必有之證也。

 

然所云表者,乃太陰陽明之表,而非太陽之表。

 

(濕熱邪歸脾胃,非同風寒之在太陽也)。

 

雄按:據此則前病在太陰下必有脫簡,應從吳本補入。

 

太陰之表,四肢也,陽明也;陽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

 

四肢稟氣於脾胃,而肌肉脾胃所主,若以脾胃分之,則胃為脾之表,胸為胃之表也。

 

故胸痞為濕熱必有之證,四肢倦怠,肌肉煩疼,亦必並見。

 

此濕熱在脾胃之表證也。

 

其所以不干太陽者,以太陽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084&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21:30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肺為天,天包地外而處於上,膀胱為水,水環地極而處於下,故皆為一身之表,而風為陽邪,首及肺經,寒為陰邪,先犯膀胱。

 

惟濕為中土之氣,胃為中土之腑,故胃受之。

 

楊云:此注奇情至理,所謂語必驚人,總近情也。

 

風寒必自表入,故屬太陽。

 

雄按:陳亮師云:風邪上受,肺合皮毛,故桂枝證有鼻鳴乾嘔也。

 

濕熱之邪,從表傷者十之一二,章云:是濕隨風寒而傷表,郁其陽氣而變熱,如仲景條內之麻黃赤小豆湯證是也,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暑熱熏蒸之氣,必由口鼻而入。

 

陽明為水穀之海,太陰為濕土之臟,故多陽明太陰受病。

 

濕輕暑重,則歸陽明;暑少濕多,則歸太陰。

 

膜原者,外通肌肉,內近胃腑,即三焦之門戶,實一身之半表半裡也。

 

雄按:此與葉氏溫熱篇第三章之論合。

 

邪由上受,直趨中道,故病多歸膜原。

 

章云:外經絡,五內腑,膜原居其中,為內外交界之地。

 

凡口鼻肌肉所受之邪,皆歸於此也,其為三焦之門戶,而近胃口,故膜原之邪,必由三焦而入脾胃也。

 

楊云:細繹此言,則膜原乃人脂內之膜也。

 

然邪之由鼻入者,必先至肺,由口入者,必先至胃,何以云必歸膜原?此不可解者也。

 

若云在內之邪,必由膜原達外,在外之邪,必由膜原入內,則似矣。

 

要之濕熱之病,不獨與傷寒不同,且與溫病大異,溫病乃少陰太陽同病。

 

此仲景所論伏氣之春溫,若葉氏所論外感之風溫,則又不同者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085&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22:00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此注知有少陰太陽之溫病,則與前篇風溫條例力非伏氣之論者,斷非一人之筆,即按文義亦彼遜於此。

 

吳氏何以並為一家,江本必欲相合強為刪改,豈非自呈偽妄耶。

 

汪按:前篇自序自稱其名曰祖恭未言又有此篇。

 

此篇又無自序其非出一人手明甚。

 

夢隱辯之是也。

 

濕熱乃陽明太陰同病也。

 

始受於膜原,終歸於脾胃。

 

而提綱中言不及脈者,以濕熱之證,脈無定體,或洪或緩,或伏或細,各隨證見,不拘一格,故難以一定之脈,拘定後人眼目也。

 

陽明熱盛見陽脈,太陰濕盛見陰脈,故各隨證見也。

 

濕熱之證,陽明必兼太陰者,徒知臟腑相連,濕土同氣,而不知當與溫病之必兼少陰比例,少陰不藏,水火內燔,風邪外襲,表裡相應,故為溫病。

 

此即經言冬不藏精,春發溫病,先由內傷而後外感,膏粱中人多有之。

 

其冬傷於寒,曰少陰伏邪,至春發出於太陽之溫病,藜藿中人多有之。

 

皆必兼少陰者也。

 

若外感風溫,邪由上受者,又當別論矣。

 

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

 

脾主為胃行津液者也,脾傷而不健運,則濕飲停聚,故曰脾虛生內濕也。

 

雄按:此言內濕素盛者。

 

暑邪入之,易於留著,而成濕溫病也。

 

此皆先有內傷,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臟之謂。

 

若濕熱之證,不挾內傷,中氣實者,其病必微。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086&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22:20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內濕不盛者,暑邪無所依傍,雖患濕溫,治之易愈。

 

或有先因於濕,再因飢勞而病者,亦屬內傷挾濕,標本同病。

 

然勞倦傷脾為不足,濕飲停聚為有餘。

 

雄按:脾傷濕聚,曷云有餘?蓋太飽則脾困,過逸則脾滯,脾氣困滯而少健運,則飲停濕聚矣。

 

較之飢傷而脾餒,勞傷而脾乏者,則彼尤不足,而此尚有餘也。

 

後人改飢飽勞逸,為飢飽勞役,不但辨證不明,於字義亦不協矣。

 

所以內傷外感,孰多孰少,孰實孰虛,又在臨證時權衡矣。

 

二濕熱證:惡寒無汗,身重頭痛。

 

雄按:吳本下有「胸痞腰疼」四字。

 

濕在表分。

 

宜藿香、香薷、羌活、蒼朮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頭不痛者,去羌活。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087&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22:43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吳本無藿香、香薷、薄荷、牛蒡子,有葛根、神麯、廣皮、枳殼。

 

自注。

 

下仿此。

 

身重惡寒,濕遏衛陽之表證,頭痛必挾風邪,故加羌活,不獨勝濕,且以祛風。

 

楊云:濕宜淡滲,不宜專用燥藥,頭痛屬熱,不必牽涉及風。

 

此條乃陰濕傷表之候。

 

章云:惡寒而不發熱,故為陰濕。

 

雄按:陰濕故可用薷、朮、羌活以發其表。

 

設暑勝者,三味皆為禁藥,章氏既知陰濕,因見其用香薷一味,遂以此條為暑證之實據,總由誤以濕熱為暑也。

 

故其論暑,連篇累牘,皆是影響之談。

 

夫七政營運,有形可據,尚難臆斷,況太極無形,空談無謂,道邇求遠,反誤後人。

 

茲概從刪,免滋眩惑。

 

三濕熱證:雄按:吳本下有「汗出」二字。

 

惡寒發熱,身重關節疼。

 

雄按:吳本下有「胸痞腰」三字。

 

痛,濕在肌肉,不為。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088&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23:09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吳本作「可」。

 

汗解。

 

宜滑石、大豆黃卷、茯苓皮、蒼朮皮、藿香葉、鮮荷葉、白通草、桔梗等味。

 

不惡寒者,去蒼朮皮。

 

雄按:吳本此句作「汗少惡寒者,加葛根。

 

條內無荷葉、藿香、通草、桔梗。

 

有神麯、廣皮。」

 

此條外候與上條同,惟汗出獨異,更加關節疼痛,乃濕邪初犯陽明之表,而即清胃脘之熱者,不欲濕邪之鬱熱上蒸,而欲濕邪之淡滲下走耳!

 

此乃陽濕傷表之候。

 

以其惡寒少而發熱多,故為陽濕也。

 

雄按:吳本下有「然藥用滲利,其小便之不利可知矣」二句。

 

汪按:此二句乃他人所附評語。

 

四濕熱證: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牽引拘急,甚則角弓反張,此濕熱侵入經絡脈隧中。

 

宜鮮地龍、秦艽、威靈仙、滑石、蒼耳子、絲瓜藤、海風藤、酒炒黃連等味。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089&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23:33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吳本無此條。

 

此條乃濕邪挾風者。

 

風為木之氣,風動則木張,乘入陽明之絡,則口噤。

 

走竄太陰之經,則拘攣。

 

故藥不獨勝濕,重用息風。

 

一則風藥能勝濕,一則風藥能疏肝也。

 

選用地龍諸藤者,欲其宣通脈絡耳。

 

十二經絡皆有筋相連系,邪由經絡傷及於筋,則螈 拘攣,角弓反張,筋由肝所主,故筋病必當舒肝。

 

雄按:地龍殊可不必,加以羚羊、竹茹、桑枝等亦可。

 

 伯云:地龍、靈仙、蒼耳、海風藤,似嫌過於走竄,不如羚羊、竹茹、桑枝等較妥,或加鉤藤可乎。

 

或問仲景治痙,原有桂枝加栝蔞根及葛根湯兩方,豈宜於古而不宜於今耶?今之痙者,與厥相連,仲景不言及厥,豈《金匱》有遺文耶?余曰:非也。

 

藥因病用,病源既異,治法自殊。

 

汪按:不但此也,洄溪已云:《金匱》治痙諸方,見效絕少矣。

 

傷寒之痙自外來,(謂由外風),證屬太陽(口噤即屬陽明,義詳本論),治以散外邪為主;濕熱之痙自內出(謂由內風),波及太陽,治以息內風為主。

 

蓋三焦與肝膽同司相火(少陽生氣,生於肝膽,流行三焦,名相火也),中焦濕熱不解,則熱盛於裡,而少火悉成壯火。

 

火動則風生,而筋攣脈急;風煽則火熾,而識亂神迷。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09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23:58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設再投桂、葛以助其風,則燎原莫救矣。

 

身中之氣,隨風火上炎,而有升無降。

 

雄按:治溫熱諸病者,不可不知此理。

 

常度盡失,由是而形若尸厥,正《內經》所謂「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者是也。

 

外竄經脈,則成痙;內侵膻中,則為厥。

 

痙厥並見,正氣猶存一線,則氣復返而生。

 

胃津不克支持,則厥不回而死矣。

 

雄按:喻氏云:人生天真之氣,即胃中之津液是也。

 

故治溫熱諸病,首宜瞻顧及此。

 

董廢翁云:胃中津液不竭,其人必不即死。

 

皆見到之言也。

 

奈世人既不知溫熱為何病,更不知胃液為何物,溫散燥烈之藥,漫無顧忌,誠不知其何心也。

 

所以痙之與厥,往往相連,傷寒之痙自外來者,安有是哉。

 

雄按:此痙即螈 也,吳鞠通辨之甚詳確。

 

暑月痙證,與霍亂同出一源,風自火生,火隨風轉,乘入陽明則嘔,賊及太陰則瀉,是名霍亂。

 

竄入筋中則攣急,流入脈絡則反張,是名痙。

 

但痙證多厥,霍亂少厥。

 

蓋痙證風火閉郁,郁則邪勢愈甚,不免逼亂神明,故多厥。

 

霍亂風火外泄,泄則邪勢外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091&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24:30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宜作「越」,不至循經而走,故少厥,此痙與霍亂之分別也。

 

然痙證邪滯三焦,三焦乃火化,風得火而愈煽,則逼入膻中而暴厥。

 

霍亂邪走脾胃,脾胃乃濕化,邪由濕而停留,則淫及諸經而拘攣。

 

火鬱則厥,火竄則攣,又痙與厥之遺禍也。

 

痙之攣結,乃濕熱生風,霍亂之轉筋,乃風來勝濕。

 

雄按:木克土也。

 

痙則由經及臟而厥,霍亂則由臟及經而攣,總由濕熱與風,淆亂清濁,升降失常之故。

 

夫濕多熱少,則風入土中而霍亂。

 

雄按:霍亂濕多熱少,道其常也。

 

余自髫年,即見此證流行,死亡接踵,然聞諸父老云,向來此證甚稀,而近則常有,因於道光戊戌輯一專論問世,嗣後此證屢行,然必在夏熱亢旱酷暑之年,則其證乃劇,自夏末秋初而起,直至立冬後始息。

 

夫彤彤徂暑,濕自何來?貝緣今人蘊濕者多,暑邪易於深伏,迨一朝猝發,遂至闔戶沿村,風行似疫。

 

醫皆未知原委,理中、四逆隨手亂投,殊可嘆也!

 

余每治愈此證,必問其人曰,病未猝發之先,豈竟毫無所苦耶?或曰:病前數日,手足心先覺熱。

 

或曰:未病前睹物皆紅如火。

 

噫!

 

豈非暑熱內伏欲發,而先露其機耶?咸豐紀元,此證盛行,經余治者,無一不活,而世人不察,輒以薑、附殺之,不已 乎楊云:道光元年,直省此證大作,一覺轉筋即死,京師至棺木買盡,以席裹身而葬,卒未有識為何證者,俗傳食西瓜者即死,故西瓜賤甚,余時年十一,輒與同學人日日飽啖之,卒無恙。

 

今讀此論,則醫學之陋,不獨今日為然也。

 

熱多濕少則風乘三焦而痙厥。

 

厥而不返者死。

 

胃液干枯,火邪盤踞也。

 

轉筋入腹者死。

 

胃液內涸,風邪獨勁也。

 

然則胃中之津液,所關顧不鉅哉。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092&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24:58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此理喻氏發之,葉氏暢之,實諸病之生死關鍵也,在溫熱等病尤為扼要。

 

然明明言之,而鞠通、虛穀之論霍亂也,猶未知之,況他人乎。

 

厥證用辛開,泄胸中無形之邪也。

 

干霍亂用探吐,泄胃中有形之滯也。

 

然泄邪而胃液不上升者,熱邪愈熾。

 

探吐而胃液不四布者,風邪更張,終成死候,不可不知。

 

雄按:此條自注,明以濕熱二氣分疏,章氏妄逞己見,謂濕熱即暑也,強合二氣為一氣,且並《難經》濕溫,熱病為一證矣。

 

蓋由未讀越人之書耳。

 

茲於原釋中悉為訂正,而附記於此,以質宗工。

 

五濕熱證:壯熱口渴,舌黃或焦紅,發痙神昏,譫語或笑,邪灼心包,營血已耗。

 

宜犀角、羚羊角、連翹、生地、元參、鉤藤、銀花露、鮮菖蒲、至寶丹等味。

 

雄按:吳本無銀花露。

 

汪按:宜從吳本。

 

蓋花露清靈芳潤用治熱病殊佳。

 

然中有蘊濕者,終覺非宜也。

 

上條言痙,此條言厥。

 

溫暑之邪,本傷陽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093&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25:26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此謂邪之初感,必先干陽分而傷氣也。

 

及至熱極,逼入營陰。

 

雄按:雖挾濕邪,日久已從熱化,在氣不能清解,必至逼營。

 

則津液耗而陰亦病,心包受灼,神識昏亂,用藥以清熱救陰,泄邪平肝為務。

 

雄按:昏譫乃將厥之兆也。

 

六濕熱證:發痙,神昏笑妄,脈洪數有力,開泄不效者,濕熱蘊結胸膈,宜仿涼膈散。

 

若大便數日不通者,熱邪閉結腸胃,宜仿承氣微下之例。

 

章云:曰宜仿、曰微下,教人細審詳慎,不可孟浪攻瀉。

 

蓋暑濕黏膩,須化氣緩攻,不同傷寒化熱而燥結,須鹹苦峻下以行之也。

 

雄按:吳本無此條。

 

此條乃陽明實熱,或上結胸膈。

 

或下結腸胃。

 

清熱泄邪,止能散絡中流走之熱,而不能除腸中蘊結之邪。

 

故陽明之邪,仍假陽明為出路也。

 

陽明實熱,舌苔必老黃色,或兼燥。

 

若猶帶白色而滑者,乃濕重為夾陰之邪。

 

或脹滿不得不下,須佐二術健脾燥濕,否則脾傷氣陷,下利不止,即變危證。

 

蓋濕重屬太陰證,必當扶脾也。

 

雄按:苔色白滑不渴,腹雖脹滿,是太陰寒濕,豈可議下,但宜厚朴、枳、朮等溫中化濕為治。

 

若陽明之邪,假陽明為出路一言,真治溫熱病之金針也。

 

蓋陽明以下行為順,邪既犯之,雖不可孟浪攻瀉,斷不宜截其出路,故溫熱自利者,皆不可妄行提澀也。

 

楊云:注語極鄭重,孟英辨駁尤精,二說皆宜參究。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094&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25:57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汪按:凡率投補澀者,皆不知邪必須有出路之義者也。

 

七濕熱證:壯熱煩渴,舌焦紅或縮,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痙厥,熱邪充斥表裡三焦。

 

宜大劑犀角、羚羊角、生地、元參、銀花露、紫草、方諸水、金汁、鮮菖蒲等味。

 

雄按:吳本無銀花露、方諸水、金汁。

 

有丹皮、連翹。

 

此條乃痙厥中之最重者,上為胸悶,下挾熱利,斑疹痙厥,陰陽告困,獨清陽明之熱,救陽明之液為急務者,恐胃液不存,其人自焚而死也。

 

雄按:此治溫熱諸病之真詮也,醫者宜切記之,方諸水俗以蚌水代之,腥濁已甚,宜用竹瀝為妙。

 

此證紫雪、神犀丹皆可用也。

 

八濕熱證:寒熱如瘧。

 

雄按:吳本下有「舌苔滑白,口不知味」八字。

 

濕熱阻遏膜原。

 

宜柴胡、厚朴、檳榔、草果、藿香、蒼朮、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雄按:吳本無柴胡、檳榔、藿香、菖蒲,有神麯。

 

瘧由暑熱內伏,秋涼外束而成。

 

若夏月腠理大開,毛竅疏通,安得成瘧?而寒熱有定期,如瘧證發作者,以膜原為陽明之半表半裡,熱濕阻遏,則營衛氣爭,證雖如瘧,不得與瘧同治,故仿又可達原飲之例。

 

蓋一由外涼束,一由內濕阻也。

 

膜原在半表半裡,如少陽之在陰陽交界處,而營衛之氣,內出於脾胃,脾胃邪阻,則營衛不和,而發寒熱似瘧之證矣。

 

九濕熱證:數日後,脘中微悶,知飢不食,濕邪蒙繞三。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095&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26:38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宜作「上」焦。

 

宜藿香葉、薄荷葉、鮮荷葉、枇杷葉、佩蘭葉。

 

雄按:《離騷》紉秋蘭以為佩,故稱秋蘭為佩蘭。

 

若藥肆中所售之佩蘭,乃奶酣草之類,不可入藥也。

 

汪按:蘭即省頭草,《離騷》之蘭,即本草之蘭,皆非今之蘭花,前人辨之,已極明確,不必致疑矣。

 

蓋古人所謂香草。

 

皆取葉香非指花香,而今之蘭花葉實不香,明非古之蘭也。

 

醫者疑古藥品之蘭蕙正如儒者。

 

疑古食品之HT。

 

皆不通古今之變者也。

 

蘆尖。

 

雄按:即蘆根也,用尖取其宣暢。

 

冬瓜仁等味。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096&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27:04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吳本無此條。

 

此濕熱已解,余邪蒙蔽清陽,胃氣不舒,宜用極輕清之品,以宣上焦陽氣。

 

若投味重之劑,是與病情不相涉矣。

 

雄按:章氏謂輕劑專為吳人體弱而設,是未察病情之言也。

 

或問濕熱盛時,疫氣流行,當服何藥?預為消弭。

 

余謂葉訥人 《醫案存真》載其高祖天士先生案云:天氣鬱勃泛潮,常以枇杷葉拭去毛淨鍋炒香,泡湯飲之,取芳香不燥,不為穢濁所侵,可免夏秋時令之病,余則建蘭葉、竹葉、冬瓜、蘆根,皆主清肅肺氣,故為溫熱暑濕之要藥,肺胃清降,邪自不容矣。

 

若別藥恐滋流弊,方名雖美,不可試也,而薄滋味,遠酒色,尤為要務。

 

此條須與第三十一條參看,彼初起之實邪,故宜涌泄,投此輕劑,不相合矣。

 

又須與後條參看,治法有上中之分,臨證審之。

 

解後余邪為虛,初發者為實,上焦近心,故有懊惱譫語,中焦離心遠,故無。

 

如其舌黃邪盛,亦有發譫語者。

 

十濕熱證:初起發熱,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濕伏中焦。

 

宜藿梗、蔻仁、杏仁、枳殼、桔梗、鬱金、蒼朮、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佩蘭葉、六一散。

 

楊云:俱可用,但須擇一二味對證者用之,不必並用。

 

等味。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097&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27:26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吳本胸痞下,曰:「不知飢」,口渴下,曰:「不喜飲」,舌白作「舌苔滑白」,無杏仁、蒼朮、厚朴、草果、半夏。

 

濁邪上干則胸悶,胃液不升則口渴,病在中焦氣分,故多開中焦氣分之藥。

 

雄按:亦太多,頗不似薛氏手筆。

 

此條多有挾食者,其舌根見黃色,宜加栝蔞、楂肉、萊菔子。

 

汪按:此疑亦後人所附評語。

 

十一濕熱證:數日後。

 

雄按:吳本下有「胸痞」二字。

 

自利溺赤。

 

雄按:吳本作「澀。

 

口渴。

 

雄按:吳本上有」身熱二字。

 

濕流下焦。

 

宜滑石、豬苓、茯苓、澤瀉、萆 、通草等味。

 

雄按:吳本無澤瀉、通草,有神麯、廣皮。

 

下焦屬陰,太陰所司,陰道虛故自利,化源滯則溺赤,脾不轉津則口渴,總由太陰濕勝故也。

 

濕滯下焦,故獨以分利為治。

 

然兼證口渴胸痞,須佐入桔梗、杏仁、大豆黃卷,開泄中上。

 

源清則流自潔,不可不知。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098&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27:56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據此則本條「胸痞」二字,當從吳本增入為是。

 

至源清流潔云云,則又非自注之文法,殊可疑也。

 

汪按:此篇多有後人評語傳寫羼入自注之處。

 

此數語亦後人所附評語也。

 

以上三條,俱濕重於熱之候。

 

濕熱之邪,不自表而入,故無表裡可分,謂由膜原中道而入也,雖無表裡之分,亦有淺深當別。

 

而未嘗無三焦可辨,猶之河間治消渴亦分三焦者是也。

 

夫熱為天之氣。

 

雄按:此明熱即暑之謂也,章氏何以曲為改釋。

 

濕為地之氣,熱得濕而愈熾,濕得熱而愈橫。

 

雄按:熱得濕則郁遏而不宣,故愈熾;濕得熱則蒸騰而上熏,故愈橫。

 

兩邪相合,為病最多。

 

丹溪有云:濕熱為病,十居八九。

 

故病之繁且苛者,莫如夏月為最。

 

以無形之熱,蒸動有形之濕,素有濕熱之人,易患濕溫,誤發其汗,則濕熱混合為一,而成死證,名曰重也。

 

濕熱兩分,其病輕而緩,濕熱兩合,其病重而速。

 

章云:故當開泄以分其熱,若誤作虛而用補法,則閉塞氣道而死矣。

 

濕多熱少,則蒙上流下,當三焦分治。

 

調三焦之氣,分利其濕也。

 

濕熱俱多,則下閉上壅,而三焦俱困矣。

 

當開泄清熱,兩法兼用。

 

猶之傷寒門二陽合病、三陽合病也。

 

蓋太陰濕化,三焦火化,有濕無熱,止能蒙蔽清陽,或阻於上,或阻於中,或阻於下,若濕熱一合,則身中少火悉化為壯火,而三焦相火,有不起而為虐者哉。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099&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28:24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濕熱一合,業已陰從陽化,如此披猖,況熱多濕少乎?故不言熱多濕少者,非闕文也。

 

蓋急宜清熱,有不待言矣。

 

所以上下充斥,內外煎熬,最為酷烈。

 

雄按:曰酷曰烈,皆暑之威名。

 

兼之木火同氣,表裡分司,再引肝風,痙厥立至。

 

雄按:津虛之體,夏月每有肝風陡動煎厥一證,言其不耐暑氣煎熬,可謂形容逼肖。

 

胃中津液幾何?其能供此交征乎?雄按:不辨暑證之挾濕與否,而輒投溫燥以劫津者,宜鑒斯言。

 

至其所以必屬陽明者,以陽明為水穀之海,鼻食氣,口食味,悉歸陽明,邪從口鼻而入,則陽明為必由之路。

 

雄按:肺胃大腸,一氣相通,溫熱究三焦,以此一臟二腑為最要,肺開竅於鼻,吸入之邪,先犯於肺,肺經不解,則傳於胃,謂之順傳,不但臟病傳腑為順,而自上及中,順流而下,其順也有不待言者,故溫熱以大便不閉者易治,為邪有出路也。

 

若不下傳於胃,而內陷於心包絡,不但以臟傳臟,其邪由氣分入營,更進一層矣,故曰逆傳也。

 

因葉氏未曾明說順傳之經,世多誤解逆傳之理,余已僭注於本條之後,讀此可證管窺之非妄。

 

汪按:鼻為肺竅所受之氣,必先入肺,此云悉歸陽明,不免語病夢隱。

 

以肺經不解,乃傳入胃,釋之意始圓愜。

 

其始也邪入陽明,早已先傷其胃液,其繼邪盛三焦,更欲資取於胃液,司命者可不為陽明顧慮哉。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00&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4-2-12 20:28:50 | 只看該作者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此不獨為濕熱病說法也,風寒化熱之後,亦須顧此,況溫熱乎。

 

或問木火同氣,熱盛生風,以致痙厥,理固然矣。

 

然有濕熱之證,表裡極熱,不痙不厥者何也?余曰:風木為火熱引動者,原因木氣素旺,木旺由於水虧,故得引火生風,反焚其木,以致痙厥。

 

若水旺足以制火而生木,即無痙厥者也。

 

肝陰先虧,內外相引,兩陽相煽,因而動。

 

雄按:吳本作「勁」張。

 

若肝腎素優,並無裡熱者,火熱安能招引肝風也。

 

雄按:喻氏云:遇暄熱而不覺其熱者,乃為平人。

 

蓋陰不虛者,不畏暑而暑不易侵,雖侵之亦不致劇,猶之乎水田不懼旱也。

 

陰虛者見日即畏,雖處深宮之內,而無形之暑氣,偏易侵之,更有不待暑侵,而自成為厥者矣。

 

楊云:虛損之原,一語揭出。

 

試觀產婦及小兒一經壯熱,便成 者,以失血之後,與純陽之體,陰氣未充,故肝風易動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6101&fromuid=52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05:37 , Processed in 0.26075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